由于此商品库存有限,请在下单后15分钟之内支付完成,手慢无哦!
100%刮中券,最高50元无敌券,券有效期7天
活动自2017年6月2日上线,敬请关注云钻刮券活动规则更新。
如活动受政府机关指令需要停止举办的,或活动遭受严重网络攻击需暂停举办的,或者系统故障导致的其它意外问题,苏宁无需为此承担赔偿或者进行补偿。
正版 新浪潮:一代年轻人的肖像 安托万·德巴克 著,蔡文晟 译,惊奇 出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1
编辑推荐
珍藏纪念版,超大开本,精装彩印,上百幅导演、明星的超清晰私密照、剧照首次公开出版!内含丰富片单,搭配观影阅读效果更佳!
“新浪潮”入门宝典,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的“全息影像”,图文并茂、言简意赅且毫不枯燥的电影史读物!
一个新浪潮就是一部微缩电影史、文化史,跟“新浪潮”一起经历一个电影时代的潮起潮落。
内容简介
444位人物, 211条参考文献,120部提到的影片,146幅图片,10万字权威讲述,共同构成了这本独一无二的新浪潮之书。
新浪潮,作为一次划时代的美学革命,把摄影机带离摄影棚,成功捕捉到了一代人的生活状态,更永远地改变了电影艺术。本书通过对大量访谈、回忆、调查报告、报刊书籍等一手资料的精读和缕析,系统梳理了电影史上这一神话般的历史,细致入微地展现了“新浪潮”的缘起,到引起争论,成为神话,继而落幕的整个发展历程。而在史实之外,新浪潮所具有的精神属性,亦通过作者的文字散发出某种光芒,感召和鼓舞着所有时代“疯狂怀抱雄心且疯狂真诚”的读者。
作者简介
安托万·德巴克(Antoine de Baecque),法国当代历史学家、批评家,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授,曾任《电影手册》总编辑、法国电影资料馆电影博物馆馆长、《解放报》文化版主编。长年深耕法国新浪潮与法国大革命等时期的文化现象,自1988年迄今,以“脉络化的作者策略”为经,以“历史的电影形式”为纬,持续撰写、编纂多部重量级的导演传记、文化史论、风格研究、电影字典与访谈录,现已出版五十余种专著,其电影方面的部分力作包括《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电影手册〉,一本杂志的历史1 2》、《弗朗索瓦·特吕弗》(与塞尔日·杜比亚纳合著)、《新浪潮:一代年轻人的肖像》、《迷影:创发一种观看的方法,书写一段文化的历史 1944—1968》、《摄影机—历史论》、《戈达尔传》、《电影思想字典》(与菲利普·瑟瓦里耶合编)、《侯麦传》(与诺尔·艾柏合著)、《让—皮埃尔·梅尔维尔传》、《电影死了,电影万岁!摄影机—历史论2》、《夏布洛尔传》等。
前 言
人们确实玩过许多文字游戏,毕竟,新浪潮或许根本就没那么新,且又过于模糊。—这话说得并非完全没有道理。是的,新浪潮的确从过去汲取过不少养分,既有许多前辈,也不是第一个企图让父辈电影彻底垮台的运动,再说到活络这场浪潮的思想基础,或是那些能为其画下边际的界线,始终都只能教人支支吾吾,含糊其辞。若是如此,所谓的新浪潮,难不成又只是另一个影响力近乎零,且一经问世即告消逝的群体?
但如果事实真是这样,我们现在想问的是,凭什么这场运动会给我们留下那些印象深刻的事件,那些威力强大的影像,那些偶像,那些身影,那些举止,甚至还有一种道德观? 1956 年 12 月在大银幕上凭《上帝创造女人》极尽挑衅之能事的碧姬·芭铎,1959 年 5 月在戛纳电影节大获全胜的青年特吕弗,《精疲力尽》里用拇指在双唇上来回擦动的贝尔蒙多,质问“什么是恶心?”的珍·茜宝,脱口而出“老师……是我母亲,她……她死了……”的安托万·杜瓦内尔,大街上的拍摄,妙龄女子的步态,望向摄影机的目光,悦耳的斯堪的纳维亚口音,身着 Polo 衫配上利落长裤并啜饮着威士忌的男子,在香榭丽舍大道偷得的须臾瞬间,在 Teppaz 唱机上转动着的黑胶唱片……不管是喜还是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光影片刻无一不逐日蒙上一层神话的色彩。是的,对这些影像的黑白记忆,依然持续引导着我们关于电影的意绪。那是一种情怀,一种有时会因过分推崇往昔时光而促使上述影像被冰封致死的恋旧情怀。
媒体评论
与本书一起重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新浪潮电影,不是要去哀叹那个激情岁月的逝去,相反,我们会从中获得对电影创造激情再度迸发的信心。新浪潮一代宛如闪亮星群划过影史星河,然后,一定还会有我们。青春,即便是它的迷茫和挫折,也是对的,因为它是生长,是奇迹。
——应雄(日本北海道大学文学院映像·现代文化论教授)
在关于新浪潮的书中,只有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电影史上神话般的“新浪潮”,我们在历史和档案的缝隙中,在文字叙述和银幕之外,看到那个时代,看到那些人,看到迷影之爱的神情。
——李洋(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在线试读
被称为“新浪潮”的法国电影运动,已是六十多年前的旧事了,但每当谈到电影的创作、放映、观看、评论甚至电影如何影响一座城市的时候,世界各地,只要有电影的地方,都难免重提“新浪潮”,它仿佛一个参照系,不断提供和改变着诸多方法和可能性。
阅读《新浪潮》一书,就像阅读安托万·德巴克教授其他的电影著作,可以说,其写作本身就是关于史学书写的有意识行为,作者的观点由其选择的观察点决定,作者的方法体现于对庞杂文献的梳理和列举;正如毕加索的巨大贡献在于他带来的立体主义眼光,即如何描摹一个事物取决于如何观察一个事物,在这本《新浪潮》里,我们读到的是一个关于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多面体,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战争、总体艺术及其形式,以及现实与真实问题等多个发散的维度,当然,无处不在的是——青春,电影的青春。
“新浪潮”对中国电影观众来说,似乎代表着电影表达的当代启蒙以及法国电影本身的象征意味,如同一扇门,开启了迷影的征程,可能越走越孤寂,也可能是莽撞而雀跃的。尤其重要的是,在美学、道德和方法等多方面以风格著称的电影实践中,“新浪潮”让观众借助虚构电影看到了现实、真实和普世性;他们以电影形式的想象力和对创作界限的意识——“务必要懂得如何依照事物的原样去拍摄它们”,同时又担忧着移动镜头的伦理问题——让世俗与俗世真正成为生活的土壤、思考的对象和爱的源泉,更严词拒绝电影随波逐流成为庸碌之物和受奴役者,其现实意义在目前,即德巴克教授所指的“四面楚歌之际”(temps de crise)越发紧迫地显现出来。所以,“艺术家不是现实的转述者,而是其征服者”,这正是精神永存的 La Nouvelle Vague(新浪潮)吧。
与现实关联着的,不仅是电影的思想与艺术观照,更有制作和运营,也就是其人力协作、工业本质、经济属性和社会时势的一面。《新浪潮》一书,教人回溯“二战”前后十至二十年的法国和法国电影:1936 年,法国电影资料馆创办;1946 年 CNC(法国电影中心)成立;1945—1954 年,越南独立并最终摆脱法国对其七十年的殖民;1954 年起,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运动令法国陷入军事和舆论的泥淖,最终因戴高乐将军回归以及《埃维昂协议》而得以解决;1958 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建立;1959年 2 月,法国创立文化事务部,CNC 同期归入该部并且成为唯一拥有独立职能的下属部门,5 月,《四百击》代表法国参加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6 月,为强大的法国国家电影业奠定坚实基础的《预付账款法》颁布,而这些“青年土耳其人”相继成为首批蒙惠者……这一切构成了“新浪潮”的背景。可以说,“‘新浪潮’的出现恰好跟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诞生相吻合”。法国首任文化部长、作家安德烈·马尔罗曾提醒“我们还必须永不忘记:电影是一门工业”,同时他也强调,“(电影)首先是关于一代人的事,我们必须给这一代人以绝对的支持”,正是他所特指的“这一代人”,让日后的法国电影成为飘扬至今的一面旗帜。
亲,大宗购物请点击企业用户渠道>小苏的服务会更贴心!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