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参数
-
- 作者:
尹世尤著|
无编
- 出版社:中华书局
- 出版时间:2024-03
- 页数:无
- ISBN:9782318517095
- 版权提供:中华书局
商品参数
内容介绍
《孙子兵法》是重要的传统文化典籍,
本书
依照“中华经典通识”的图书宗旨和体例撰写,导言之外包括七部分,分别讲述《孙子兵法》的作者、书的构架体例、战争思想、微言大义、思想特色、世界范围的传播,及从中西比较视野对比《孙子兵法》和中外其他同类图书。
《孙子兵法》是只讲战争的书吗?《孙子兵法》就是《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作为一部兵书,竟不主张打仗?
……《孙子兵法》是众人皆知的兵书,但其实又有许多
方面,
与读者的
一般
印象截然相反。
《〈孙子兵法〉通识》不仅在书中回应了上述问题,更打破常规的按篇章讲解的模式,将《孙子兵法》不同篇章的相关内容融会贯通,从
“兵圣”孙武、《孙子兵法》其书及其流传、战争审思、微言大义、思想内核、国际传播、比较视野里的《孙子兵法》等七个方面,对《孙子兵法》全书进行了有机串联、生动讲解,既从原典大意和思想内核两个角度出发,帮助读者对《孙子兵法》的内容和智慧建立完整而立体的认知,又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使读者对这部“古代第一兵书”的成书、流传及其影响建立清晰而整体的了解。文字可读性强,阅读体验流畅有趣。
目录
一部不主张打仗的兵书
一、
“兵圣”孙武
1.出身世家
2.献书阖闾
3.吴宫教战
4.助吴霸业
5.归隐修书
二、《孙子兵法》其书及其流传
1.兵学溯源
2.成书契机
3.逻辑体系
4.版本传承
三、战争审思
1.慎战:非危不战
2.备战:先胜而后求战
3.善战:择人而任势
4.全胜:不战而屈人之兵
四、微言大义
1.筹划:五事七计
2.治军:令文齐武
3.用兵:我专敌分
4.诡道:兵以诈立
5.速胜:兵贵胜不贵久
6.为将五德:智、信、仁、勇、严
7.为将五危:必死、必生、忿速、廉洁、爱民
8.情报搜集:五间俱起
9.占据主动:致人而不致于人
五、思想内核
1.功利:利为核心
2.人本:将为根本
3.唯物:知为前提
4.智谋:奇为优势
六、国际传播
1.东入日本
2.西传法国
3.五洲绽放
4.全球赞誉
七、比较视野里的《孙子兵法》
1.《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
2.《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3.《孙子兵法》与《战争论》
4.《孙子兵法》与《五轮书》
后记
作者介绍
尹世尤,湖南大学教授、法学博士,“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孙子兵法”负责人和主讲人。关于课程的报道被澎湃新闻、《中国青年报》等多家重磅媒体转载。
主要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党史党建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多项,参研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1项;独立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参与建设国家精品课程1门和湖南省一流本科课程1门;出版学术著作1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纪检监察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在线试读
全胜:不战而屈人之兵
(发书局官微)
孙子清醒意识到战争的残酷性,深刻懂得动用暴力手段不是解决国家冲突的最好途径。为此,在《谋攻篇》开篇即从效益的角度提出了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里的军、旅、卒、伍皆为古代军队编制单位。这段话的意思是,大凡用兵的原则是:迫使敌人完整地降服是上策,起兵用武力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了;使敌人全军、全旅、全卒、全伍完整地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败敌军就次一等了。所以,百战百胜,破军杀将,必多死伤,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即以计谋战胜敌人,这才是最高明的。这就明确阐述了《孙子兵法》的“全胜”思想。
(明)闵于忱辑《孙子参同》书影
全书共五卷,内容以李贽编纂评注为底本,依《孙子兵法》十三篇,每篇下首列魏武帝原注,附以李贽、王凤洲、袁了凡等人的评语。此为明万历四十八年(
1620)闵于忱松筠馆刊朱墨套印本。
《孙子兵法》的
“全胜”思想,从理想到实际包含两个主要层次:一是理想层面,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想境界;二是实际层面,在不得已而用兵作战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损失,实现破中之“全”。对于像姜子牙、司马穰苴、孙子这样的高明统帅而言,军事的最高境界就是避免战争,但是,一旦被迫选择了战争,就必须胜利。
就第一层面而言,孙子认为,
“百战百胜”并非用兵的最佳选择,“非善之善者也”。高明的战争指挥者应该努力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通过高明的谋略指导和外交手段,摧毁敌人的抵抗意志,不经过交战就使敌人完全屈服。所谓“化干戈为玉帛”,“战胜于朝廷”是也。这是孙子孜孜以求的军事艺术的zui上乘境界,也是《孙子兵法》立足于战争,又超越于战争的魅力之所在。如先秦时期墨子救宋不以兵革、烛之武夜见秦穆公说退秦师,韩信遣使奉书平定燕地等,就是这一思想的完美实践。然而这种情况比较不多见。所以就有了孙子“全胜”思想的第二层次。
第二层面,是立足实际,在战争不可避免的情况下运用正确的军事战略,尽可能以最小的代价赢得最大的胜利,实现
“以破求全”。如果说,实现高层次“全胜”的主要方法是“伐谋”和“伐交”,那么实现第二层次的主要手段则是“伐兵”,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不排斥“攻城”。当然,“伐兵”“攻城”,并不是蛮干、死打硬拼,而是建立在“权变”、奇谋妙计的基础上。
《孙子兵法》的
“全胜”思想,关键在一个“全”字。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全胜、全利、以全争于天下,《孙子兵法》一共出现“全”字近十次。研究中国儒家的人认为,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核心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仁”!研究中国道家的人认为,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核心也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道”!而研究中国兵学的人认为,《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也是一个字,那就是“全”!
全,就是全部、全体、完全,表现在战争领域,就是指一次作战行动总体,如战争的总体、战役的总体、战斗的总体等;表现在作战目标上,就是
“全利”,以尽量短的时间和尽量小的消耗,求得最大的战略效果,套用经济学中效益最大化原则来审视,就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表现在作战手段上,就是以“全”争胜,以“全”争于天下。
“孙武子发兵伐楚”插图,选自《新镌陈眉公先生批评春秋列国志传》,明万历年间刊本
那么,如何实现
“全胜”呢?孙子给我们提出了两个建议。
一是
“谋攻”,就是以智慧谋略求全胜,胜敌于无形。孙子把“谋攻”作为克敌制胜的“上上策”,他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二是自保求全胜,就是先要保住自己,然后再去求全胜。孙子在《军形篇》指出: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善于防守的部队,隐藏自己的兵力如同藏在深不可测的地下;善于进攻的部队,调动自己的兵力就像从天而降,令对手猝不及防。这样,才能保全自己而获得全胜。在这里孙子提出了自保全胜的战术。对此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道:“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的目的,就是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据……射击原则的‘荫蔽身体,发扬火力’是什么意思呢?前者为了保存自己,后者为了消灭敌人。”这段话应该说是对孙子自保而全胜战术的最好诠释。
由以上解析可知,《孙子兵法》的
“全胜”,不是指完全杀死敌人或彻底攻占城池这样一种具体结果,而是指一个谋取占上风或优势的过程,是一种着眼长久的、彻底的胜利。所以在战略手段的选择上,孙子强调“服”而非“制”,突出“德”和“智”,主张“不争”“不武”,从而在运用力量达成战略目的方面,表现出与西方战略截然不同的风格。
《孙子兵法》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是对野蛮战争观的反叛和颠覆,被中外有识之士誉为“至精至微,聪明睿智,神武不杀”的最高军事准则,被赞颂为高于军事战略的完美战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