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此商品库存有限,请在下单后15分钟之内支付完成,手慢无哦!
100%刮中券,最高50元无敌券,券有效期7天
活动自2017年6月2日上线,敬请关注云钻刮券活动规则更新。
如活动受政府机关指令需要停止举办的,或活动遭受严重网络攻击需暂停举办的,或者系统故障导致的其它意外问题,苏宁无需为此承担赔偿或者进行补偿。
周易文白对照精装易经易传原文注释译文评析 易经哲学精讲 高怀民 书 周易正义为底本中国哲学书
¥ ×1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划时代的易学名著,其真知灼见与独步高论,使人神清目明。该书自问世以来,一直是研习《易经》和中国哲学的必读书,学《易》者、研习国学者或普通读者,读之如入宝山,必有所得。
[推荐语]
在这个物质文明过于发达、哲学思想相对落伍的时代
人类如何共存共荣、生生不息?
高怀民教授积六十年易学研究之功力
系统阐发大易哲学真义,带我们一窥中国哲学的堂奥
[作者介绍]
高怀民教授,著名易学家、国学家、哲学家,著有《易经哲学精讲》(《大易哲学论》)《易经哲学的人类文明之道》《大易思想》《先秦易学史》《两汉易学史》《宋元明易学史》《伟大的孕育》《中国先秦与希腊哲学之比较》等,为易学与中国哲学研究做出了重要创见性工作。《易经哲学精讲》收到学界高度评价,被认为是易学领域里程碑式著作,对于易学和中国传统哲学在现代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研习《易经》和中国哲学的必读书。
[目录]
前言
第一节 道情酬唱
第二节 大易哲学源流
第三节 大易哲学体系概观
第四节 本书之旨趣
第一讲 四项基本认识
第一节 道
一、道为形上而遍在
二、道为一
三、道之自然流行义
四、道之变化生生义
第二节 象
一、伏羲氏八卦哲学
二、周文王的六十四卦哲学
三、一些重要卦图(表)
四、互体与半象
第三节 术
第四节 数
第二讲 太极——宇宙万物之奥府
第一节 两种含义与两条途径
一、太极之经由直觉体悟而证知
二、太极之经由理智思考而认知
第二节 一大流行作用
一、天下之动贞夫一
二、圆道周流
三、“易无体”及由此所涉诸问题之讨论
四、易简之义
第三节 一物一太极
一、广观物篇
二、深观物篇
第三讲 乾阳坤阴,化生万物
第一节 天地之大德曰生
一、生命之第一层次—乾道变化
二、生命之第二层次—坤道变化
三、生生之谓易
四、性善说之理论基础
第二节 乾坤之对立而统一
第三节 不均衡之大用
第四节 动与静
第四讲 首出庶物,建立人道
第一节 一条拾级上升的路
一、由思想形态的改变上看人的进步历程
二、由气质变化上看人的进步历程
第二节 天、地、人三才并立之义
一、大孝法天地
二、由小我到大我
三、建树起新的人生奋斗的目标
第三节 顺天与爱物
一、顺天而不逆天
二、爱物而不暴物
第五讲 人间易道之流行
第一节 乾、坤二卦及二用
一、乾卦六爻及用九
二、坤卦六爻及用六
第二节 吉、凶、悔、吝、无咎
第三节 论位
一、当位卦例
二、不当位卦例
三、承刚与乘刚卦例
第四节 论时
一、大矣哉十二卦
二、得时而吉卦例
三、失时而凶卦例
四、安于时变卦例
第五节 论应
一、得应而吉卦例
二、得应而不吉卦例
三、无应之应卦例
第六节 论中
一、中的活用—执中用权
二、中的大用—建中立极
第六讲 人性的觉醒,归根复命
第一节 道德人格的提出
第二节 存养
一、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二、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第三节 法天地
第四节 善补过
第五节 知几
第六节 守谦
第七讲 德合天地,是谓大人
第一节 做君子
一、君子与小人
二、君子之道
第二节 由君子到大人
第三节 大人的为人——人上人而人中人
第四节 大人的职责——参赞天地之化育
第五节 大人的理想社会——大同世界
第八讲 道家易玄学思想体系
第一节 上行推极道始
一、“有”之建立
二、推“有”入“无”
三、推“有”“无”入“道”
四、“道法自然”
第二节 下行论宇宙万物之生成
一、“道生一”
二、“一生二”
三、“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九讲 后世道家易之宇宙万物生成说
第一节 《易纬》《列子》之说
第二节 太极图之思想
第十讲 道家易之主要精神
第一节 主观立场——“唯道是从”
一、“玄览”
二、“玄同”
三、“玄德”
第二节 应世态度——“无为而无不为”
一、治天下
二、化民
三、摄生567
第三节 对人心的挽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一、“圣”“智”之为害
二、反“朴”以镇“欲”
三、玄学的理想国
第四节
老子的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一、“慈”
二、“俭”
三、“不敢为天下先”
第十一讲 由大易哲学的精神特质看它的时代价值
第一节 推重人道,示人类自救之途
第二节 不偏情理,立人类之道德规准
第三节 通贯心物,启人类之真知灼见
第四节 尊法天地,养人类之博大谦和
第五节 知常用变,明人类行事之则
结 语
新版后记
[文摘]
第一节 道情酬唱
话说在人类世界的东方哲学舞台上,曾经上演过一出好戏。这出戏情节简单,意味深长,戏中三个角色为东方人所熟知,他们的精湛演技,均登峰造极。然而说来奇怪,也许正是因为他们演技太好了吧,世人都分别陶醉到他们三个的个人表演中了,却未留意到他们三人是在联合演唱,以至于这出戏至今尚没有一个名称。笔者现在姑且依其戏中含义,名之曰“道情酬唱”。这出戏上演在公元前6世纪后期,当时台上台下的情形是这样的:
孔子站在一座小桥上,望着桥下的流水,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释迦牟尼从菩提树下站起身来,说他已经悟得正觉,从此后游行说法,为自己取个法号曰:“如来。”
这是很有趣的事,孔子言“逝者如斯”,逝者为谁?往何处去了?释迦牟尼称“如来”,如来何所指?来自何处?这两个人,一为中土之圣,一为印度之佛,心中有话都不明说,却在那里打隐语、讲谜话,以天下为空谷,此发彼应。就在舞台下的观众如醉如痴,不知他俩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之际,只见又登场了一个玄玄其思的老子,见世人之不察二人语中玄机也,乃操其点睛之笔,轻轻点破一点消息,曰:“道可道,非常道。”
台下观众这时候才从痴醉中醒来,意识到:原来这一圣一佛一哲,乃今日现身演唱“道情”。然而,一大堆问号却在他们脑海中盘旋:
1.三人既现身说“道”,何以不爽直地说?孔、释二人言“逝”言“来”,讳举“道”名;老子虽举“道”名,却说可道非“道”。似乎“道”不可以经由名言而诠说,何以故?
2.“道”如是不可言诠,也必不可以求之于象状,然而孔子言“逝”,释迦牟尼言“来”,“逝”与“来”均为由象状而立。如果说“道”可以象状表达,则应该是可以言诠;如果说“道”不可以象状表达,则孔、释之言“逝”与“来”,与“道”何涉?今孔、释二人以明象状之“逝”“来”言“道”,而“道”又不可以言诠,“道”究为何物?
3.孔子言“逝者”,既有“逝”,必然有“来”在先,故“逝者如斯”,当然“来者”也“如斯”。释迦牟尼言“如来”,既有“来”,必然有“逝”随之,故言“如来”,也等于说“如逝”。所以二人虽是一言“逝”,一言“来”,实际上都包括“逝”与“来”之全义。然二人不约而同,均不举全义而仅言一端,何以故?
4.孔、释、老三人者,既现身演唱“道情”,自然都是“得道之士”,可见“道”虽是如此难以捉摸,毕竟是实有的存在。那么,怎样才能够清楚认识“道”?入“道”的门径究竟在哪里呢?
5.更令人费解的是,“道”既然是不可以言诠,既然是可道非“道”,三人就该闭口不言不道才是。今三人明知“道”之不可以言诠,却又要上舞台演唱“道情”,是否三人心有隐屈,不得不言?那么,这个不得不言的隐屈又是什么?
这些问题,引起了台下观众的迷惘与骚动,大家面面相觑,窃窃私议。可是,就在大家迷惘骚动之际,舞台上的情况又有了变化,只见孔子占据了舞台一角,说“仁”说“礼”,十分卖劲儿地演说起来;释迦牟尼占据舞台的另一角,讲“空”讲“色”,讲个不休;老子则静静地退到另一角落,奋笔疾书,一面拉长声调吟唱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舞台下的人群大骚动起来,一部分人拥向孔子那个角落,一部分人围向释迦牟尼,一部分人挤向老子那边。不一会儿工夫,台上台下的人分成了三堆。此时,倒觉得安静下来,空气中回荡着三个人演唱“道情”的声浪。
幕落。
第二节 大易哲学源流
“道情酬唱”一幕演过了,人类史上留下三家哲学思想:孔子的儒家哲学、老子的道家哲学与释迦牟尼的佛教哲学。释迦牟尼的佛教哲学因印度彼土彼民之宜,乃寓哲学于宗教的路数,非本书所论;至于孔、老二家哲学,以二人同生于中国之故,虽然学说重心不同,说教方式有别,然论其思想来源及理路,则同为继承中国远古流传下来的哲学思想——易,只是二人分途努力,做弘扬开创。所以别而言之,为儒、道二家,合而言之,实为易学一家,二人虽殊途而同归;易学也由此发展为极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体系。本书之所论,即为此二人合力经营之“大易哲学”。
那么,我们即当于此先综要一览大易哲学的源流。
易学起源于中国远古时代之伏羲氏。在中国历史演进程序中,伏羲氏生当畜牧时代之初,约为公元前470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王”。彼时一般人民理智未开,而伏羲氏独具异禀,哲思初发,画八卦,始创易学。八卦者,乃八组思想符号,易学中通称之为“象”,它们是:
18456372
这八组卦象便是易学的初期面貌。当时是天道思想(自然思想)支配人心的时代,且文字尚未发明,伏羲氏乃以上面八组卦象分别代表八种自然界最通常的现象。对应于上面的八卦,这八种自然现象是:
天 地 雷 风 水 火 山 泽
自然现象是形下世界的事物,而八卦符号源起于形上思想,伏羲氏乃透过八卦的思想符号说明了形下世界万物所以发生的形上的渊源。就人类哲学思想的表现于具体记录而论,伏羲氏的画成八卦实为第一道曙光。
自伏羲氏以后约三千五百年,到了殷、周之际,周文王兴,重八卦为六十四卦,又因此时文字已经制作运用之故,文王又为每一卦作了卦辞与爻辞,易学面目为之一变。六十四卦及其名称为:
q乾 w坤 e屯 r蒙 t需 y讼
u师 i比 o小畜 p履 [泰 ]否
a同人 s大有 d谦 f豫 g随 h蛊
l临 ;观 z噬嗑 x贲 c剥 v复
j无妄 k大畜 m颐 ,大过 Q坎 W离
(以上为《易经》上经三十卦)
.咸 /恒 G遁 H大壮 T晋 Y明夷
O家人 P睽 {蹇 }解 A损 S益
b夬 n姤 D萃 F升 J困 K井
E革 R鼎 L震 :艮 U渐 I归妹
Z丰 X旅 C巽 V兑 B涣 N节
M中孚 <小过 >既济 ?未济
(以上为《易经》下经三十四卦)
文王之重卦及作卦爻辞,原是为了“以神道设教”,因为当时社会是神道思想时代,人民相信天神地祇人鬼的权势,文王乃利用这一套卦象以占断吉凶,名之曰“筮”。筮虽是术,但所根据的所以吉、所以凶、所以悔、所以吝的道理,则是本于由伏羲氏八卦而发展成的六十四卦哲学。所以表面看来,文王是将易学改妆易容作了筮术的工具,而实际上乃是借筮术的推行发扬了易学。自文王以后,易学思想更精微、更广泛地被人们认识了;尤其重要的是,由于筮术流通之故,原来伏羲氏只是讲万物生成的理论的易学,至此开始致用于人事,使思想理论与实际生活趋向于结合为一。这是周文王对易学的大贡献,史称“文王演易”。
文王后又五百余年,至孔子。此时神道思想又衰,人智大开,是为人道思想时代的来临。人民于此时已不愿再盲目信仰鬼神,宁肯通过理智判断以裁度事物,孔子遂起而改革易学,摒弃筮术占断,纯粹以哲学思想解说文王之卦爻辞。孔子自称其态度是“述而不作”,即不变更卦爻辞的吉、凶、悔、吝之断,而透过理智,从哲学的立场去做解说。这一做法正是将伏羲氏、周文王的哲学思想一起显明出来,而孔子更弘扬开创,为易学建立起以“人道”为重心的思想体系,史称“孔子赞易”。孔子的易学具见于《易经·十翼》中,所谓“十翼”,乃指这十篇解说六十四卦象及卦爻辞的文字:
《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
易学自伏羲氏历周文王,至孔子,约四千年,三位大圣,间世而兴,踵事增华,合力经营此一大哲学,故后来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赞道:“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三圣”即谓上述三人,“三古”则谓三人所处之三个时代。
孔子为顺承伏羲、文王之学而集大成者,与孔子同时,老子也致力于易学研究,其思想趋向与孔子不同,乃专精运思于大易哲学之形上方面,推极道始,开创出另一玄学思想体系,是为道家易。孔子之易学则为后人称为儒门易,易学由此分为儒、道二家。孔、老二人对易学的贡献同样伟大,一方面向下开展经营人道,一方面向上开展推理入玄,各在其思想领域内精研创发,建立思想体系。有此二人之努力,易学乃得到极高之成就,易之言“大”,即合孔、老二家之思想体系为一大体系而言。然而,就易学发展史上说,孔子以其为顺承伏羲、文王向下开展故,被后人视为易学之正统,班固言“易历三圣”,乃不及老子,我们说孔子得易之“正”;老子则是立足于伏羲、文王之易学基础上,向形上创发,我们说他得易之“奇”。是二人者,一正一奇,正如日月双璧之运行于易学之天,缺一则失易学之完美。
大易哲学发展至于孔、老,可谓登峰造极。为了明白起见,且以简表0-1表示此一流变之大概如下:
亲,大宗购物请点击企业用户渠道>小苏的服务会更贴心!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