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此商品库存有限,请在下单后15分钟之内支付完成,手慢无哦!
100%刮中券,最高50元无敌券,券有效期7天
活动自2017年6月2日上线,敬请关注云钻刮券活动规则更新。
如活动受政府机关指令需要停止举办的,或活动遭受严重网络攻击需暂停举办的,或者系统故障导致的其它意外问题,苏宁无需为此承担赔偿或者进行补偿。
[后浪]汗青堂系列丛书011 飞虎队 退伍老兵的战争回忆录
¥ ×1
飞虎队
陈纳德和他的美国志愿者,1941—1942
Flying Tigers
Claire Chennault and His American Volunteers, 1941-1942
经过全新修订的“飞虎队”研究权威专著
荣获1991年航空作家协会杰出著作奖
采用大量当事人回忆录及美、日两国档案
包含多幅珍贵历史照片
全景展现“飞虎队”的历史面貌
作 者:[美] 丹尼尔·福特
译 者:叶蔚然 字 数:360千
书 号:978-7-5596-0572-6 页 数:376
出 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印 张:23.5
尺 寸:155毫米×240毫米 开 本:1/16
版 次:2017年8月第1版 装 帧:精装
印 次:2017年8月第1次印刷 定 价:80.00元
“一部一流的史著。”——《波士顿环球报》
“精心研究,小心引证。”——《华盛顿时报》
“毫无疑问,这是目前为止最可读、最全面的解读。”——美国《航空航天杂志》
关于陈纳德和飞虎队的著作、论文、电影以及电视节目可谓层出不穷,但该书并不是又一本一味颂扬的著作。作者试图拨开环绕在飞虎队周围的层层历史迷雾,力求还原那段历史的真实场景和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美国《图书馆杂志》
每一页都包含着新鲜的趣闻和久被遗忘的历史细节……一部引人入胜的佳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杂志
丹尼尔·福特是一名美国陆军的退伍老兵,曾在越战期间担任战地记者。他毕生致力于记录和研究20世纪的战争。他现居新罕布什尔州的达勒姆,是一名业余飞行员和《华尔街日报》的专栏作家。
这是一段扣人心弦的冒险历程,这是一个充满勇气和胆量的故事,这是一部经过全面修订和更新的关于飞虎队的权威史著。作者广泛参考了美、日两国的历史档案,并采用了大量当事人的回忆录和访谈材料,拨开环绕在飞虎队周围的层层历史迷雾,力求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为了使这部著作与时俱进,作者又根据美国、英国和日本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修订。包括埃里克·希林和特克斯·希尔在内的美国志愿航空队老兵提供了很多新材料,加上新近发现的日本和新西兰飞行员的回忆录,使得本书呈现的历史面貌更加丰满。
新版前言
1 “陈纳德上校”
2 特别空军部队
3 好事难成真
4 凶残至极
5 燃烧殆尽
6 耀眼的红色
7 旋转坠落的敌人
8 “向前倾”
9 直线坠落
10 霍夫曼阵亡
11 “离开这个鬼地方”
12 “你们有没有收到预警?”
13 不是电影,胜似电影
14 飞行员的叛乱
15 垒允的拍卖会
16 “去他的比塞尔!”
17 比已知的情况更加不妙
18 载入史册
附录1 日军飞机辨识
附录2 中国及缅甸战场上的参战飞机
附录3 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行员战绩
参考文献
1
“陈纳德上校”
克莱尔·李·陈纳德(Claire Lee Chennault),这个站在飞虎队幕后
的人,在 1893 年 9 月 6 日出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康麦斯城。事实果真
如此吗?没有档案记录可以确证陈纳德的出生地,但康麦斯应该是一个可
以接受的答案。他的父亲老陈纳德原本居住在路易斯安那州,据说一名
马贩子曾试图以次充好,把一匹未驯服的野马当作优质的农场资产卖给
他父亲,怒不可遏的老陈纳德一枪在马贩子的帽子上开了个洞。这件事
给老陈纳德带来了不少麻烦,为了躲避风头,他只能离开路易斯安那,
旅居得克萨斯。
在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里,克莱尔·陈纳德都自称生于 1890 年,这
件事直到他死后才由其遗孀陈香梅澄清。之所以谎报年龄,是因为年轻的
陈纳德需要比他的真实年纪显得更加老成持重。在当时那种缺乏重要的统
计和记录资料的时代环境里,陈纳德成功地“篡改”了自己的年龄,并一
直坚持这种说法。有趣的是,陈纳德确实要比他的真实年龄显老,因此被
同事们称为“皮革老脸”。
表面上看,陈纳德的出生年份可能只是一个无关痛痒的小问题,然
而这却暗示了某种作为其军人生涯标志的模糊性。陈纳德无疑是一位杰出
人物,但他身上也有着瑕疵,他可以让人“诟病”的地方包括:美国志愿
航空队(即飞虎队)不是他的原创性想法;他也没有创造出飞虎队的战术
2 飞虎队
(至少不是独立创造的);其他人对于飞虎队的创建有着不亚于他的重要
贡献;在战斗最艰难而绝望时,他基本上都身处他方。但姑且不论以上种
种,假如没有陈纳德的热情和激发青年人奉献精神的非凡能力,飞虎队绝
无可能取得成功。
根据陈纳德家族的传说,第一代陈纳德于 1778 年从法国跨海而来,
在拉斐特侯爵(Marquis de Lafayette)的麾下为支持美国独立而战。独立
战争结束后,陈纳德留在弗吉尼亚州种植烟草,其后代随着美国的西进
运动向西迁徙。到了家族的第四代,约翰·陈纳德(John Chennault)在
路易斯安那州长大成人,并与杰西·李(Jessie Lee)女士结为伉俪,夫
妇二人在杰西的家乡吉尔伯特安顿了下来。那是一个位于河口的乡村小
镇,密西西比河的支流与沼泽交织分布,仿佛要把小镇带回蛮荒自然之
中。约翰·陈纳德在那里种植棉花,兼任警长,并养育了两个儿子。1901
年,杰西不幸死于肺结核,从那以后,克莱尔两兄弟就由杰西的妹妹路易
丝·蔡斯(Louise Chase)抚养。克莱尔和姨妈之间立即形成了很强的亲
情纽带,他和她的儿子们变得像亲兄弟一般亲密。
在某种程度上,克莱尔·陈纳德就像马克·吐温笔下的汤姆·索亚一
样,有着田园诗一般的少年时代。但在他自己看来,他是一个孤独者,喜欢
独处,或是跟年幼而又愿意追随他的少年们待在一起。陈纳德在吉尔伯特镇
上那所只有一间教室的小学校里迅速修完了学业,并在 1909 年 1 月被路易
斯安那州立大学录取。在这所位于巴吞鲁日的大学里,他将同 146 名男生
和 8 名女生成为同班同学,一起度过高校时光。然而事情并非总是一帆风
顺的,这所大学要求新生必须年满 16 周岁方能入学,因此陈纳德把他的出
生月份改为 6 月,而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文件上至今仍是如此记载的。
与此同时,他又申请进入西点军校和位于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的海
军学院就读。在 1909 年的春假期间,陈纳德坐上火车向东进发,去参加
海军学院的入学考试。安纳波利斯方面没有相关的申请记录,但陈纳德可
能就在那时篡改了自己的出生年份。然而,据他本人的说法,考虑到海军
学院的灰暗高墙包围下的人生会变得十分无趣,他最后交了白卷。蹊跷的
是,陈纳德没有理由会因为这种刻板的生活而感到沮丧和害怕。事实上,
1 “陈纳德上校” 3
他对纪律并不陌生:在大学期间,他参加了后备军官训练团,过着一种军
营式的生活。每次到班上,他都会头戴训练团的帽子,身穿扣得严严实实
的束腰外衣以及条纹制服裤子。
陈纳德决定参加格拉厄姆文学社,他在这方面展现出一定的才能。
他的英语老师梅塞德斯·加里格(Mercedes Garig)回忆说:“我非常清
楚地记得他的书写方式,字迹向右倾斜,很有自己的特点。它给人的印象
十分深刻,好像透过笔迹你就可以知道他很清楚地了解自己该说什么和怎
样去说。”这并不意味着陈纳德很健谈,加里格认为:“陈纳德只会坐在
那里和看着别人,我不知道这是出于矜持还是出于腼腆。也可能是因为他
的自信,他不需要刻意向外界表达和展示自己。”加里格说:“陈纳德身形
瘦削,有着深色的头发和橄榄般的肤色。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他的沉默寡
言。我从未真正接近他,主要是因为他的功课通常都很好,我不需要对他
进行太多的当面指导。”
陈纳德是一名农科生,每周要上 18 个课时的课程,学习内容包括英
语、代数、植物学、比较生理学、农场会计学和基础农业。学校鼓励学生
多参加体育运动,陈纳德后来还回忆了自己当年参加径赛、篮球和棒球比
赛的情景。
1909 年夏天,为挣得大学二年级的学费,陈纳德种植了一小块棉花
田。但他没有把大学的学业坚持下去,而是在纳契托什的州立师范学院参
加了一项教师培训课程。1910 年 9 月,17 岁的陈纳德开始工作,他到了
离什里夫波特不远的雅典
a ,在一所学校里兼任教师和校长。学年结束后,
他参加了温斯伯勒高中的毕业典礼。在典礼上,作为该校唯一的毕业生,
内莉·汤普森(Nellie Thompson)发表了毕业演说。陈纳德对这位丰满
漂亮的女孩一见钟情,他们很快就在 1911 年的圣诞节结为了夫妻。婚后,
陈纳德需要一份收入更高的工作养家糊口,而不是在简陋的乡村学校里消
磨下去。1917 年 4 月,美国向德国宣战,正式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此
时的陈纳德已经在固特异轮胎公司的一家工厂里工作了。
a 村镇名,位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克莱本堂区。
4 飞虎队
“一战”的爆发坚定了陈纳德从戎的决心,他把家人安顿在吉尔伯特
的老家附近,然后报名参军。他很快就晋升为中尉,并被分配到得克萨斯
州特拉维斯要塞的第 90 步兵师中任职。距他任职的地方不远处,就是位
于圣安东尼奥的凯利基地。这是一座由棉花种植园改建而成的机场,被通
信兵部队用作军校学员的飞行训练基地。当时,机场方面向特拉维斯的驻
军借调一名步兵军官,陈纳德认为这是一个在航空部队里谋得职位的好机
会,便欣然接受了调动。然而事与愿违,当他到达机场后,对方告诉他这
只是一个领导军校学员进行地面操演的职位,与飞行没有多大关系。可陈
纳德不为所动,他觉得这虽然和飞行关系不大,但至少离空军近了一步,
而且还能偷偷地参加飞行课程。陈纳德十分投入地扮演着这个新角色,一
张拍摄于 1917 年的照片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照片里的陈纳德头戴皮
制头盔,身穿衬衣和马裤,打着领带和绑腿。他像欧洲西线战场上的军人
一样,还戴着一副圆形护目镜。他狭长的眼睛和嘴唇无不透着一股决不妥
协的强硬气质,但这并未影响他那与众不同的勃勃英姿。与之相比,他的
同伴则在镜头里笑容可掬,显得别是一副和蔼亲善的样子。
* * *
陈纳德还没有参加战斗,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结束了。和平带来了他
渴求的社会秩序,为他创造了在凯利基地安心学习飞行技术的环境。但
是,偷偷参加的飞行课程给陈纳德留下了一些不良的技术习惯,再加上天
生叛逆的脾气,他最终还是被飞行教官从班上赶了出来。听取一位中尉飞
行员的建议后,陈纳德进入了一个飞行员淘汰率奇高的部门。这位名叫欧
内斯特·艾利森(Ernest Allison)的中尉认为陈纳德并非朽木不可雕,于
是给了他第二次机会。
1919 年 4 月 9 日,陈纳德终于冲上云霄。这是一份到美国和墨西哥
边境进行巡航飞行的短工,而他在这次飞行任务之后就被辞退了。铩羽
而归的陈纳德回到吉尔伯特,继续栽种棉花,但他的内心仍然渴望着重
回蓝天。他在给父亲的信里写道:“我已经尝过天空的滋味,令我终生难
1 “陈纳德上校” 5
忘。”幸运的是,1920 年,美国通过了《国防法案》的修正案,陆军航空
兵正式成为与步兵、炮兵等并列的独立兵种,不少新增的空缺岗位开始
招募人员。没等棉花成熟,急于重返部队的陈纳德就申请了一个军官的
职位。9 月 14 日,他终于摆脱了预备役人员的身份,回到现役常备军中,
成为一名中尉飞行员。不过,他仍然只能在地面上度过大部分的服役时
光,直到 1922 年加入得克萨斯州埃灵顿基地的第 1 驱逐机
a
大队时,他
仍只有 63 个小时的飞行时间。
陈纳德被分配到第 94 中队,这是一支有着光辉传统的队伍,中队的飞
机上钉有竞赛徽章。在“一战”中,美军“王牌中的王牌”飞行员埃迪·里
肯巴克
b (Eddie Rickenbacker)的战机就曾带着这枚徽章对抗德军,使之
成为一个名动天下的标志性符号。这种合适的环境使陈纳德可以毫无阻碍
地追随自己的内心,成长为一名顶尖飞行员。过了不久,他就被派往夏威
夷,担任第 19 中队的指挥官。对于刚过而立之年,膝下有六儿一女的陈
纳德来说,这是一份美差。他蓄了一把浓密的唇髭,像打了蜡一般黝黑发
亮。他驻防在珍珠港中央的福特岛上,那里有美国最强大的海军基地。在
1925 年的战争危机时,陈纳德下令在夏威夷沿岸进行空中巡逻,他还让装
备望远镜的士兵爬上水塔顶部进行瞭望,以此建立了一个临时预警系统。
由于长期在开放式的座舱内驾驶飞机,忍受着高速气流的呼啸和螺旋桨发
动机的怒吼,陈纳德患上了当时飞行员的职业病 — 耳聋。但他不顾病患,
继续履行职责,直到离开夏威夷,此时他的飞行时间已达到 1,353 个小时。
1929 年,陈纳德被擢升为上尉,一年后又被送到空军战术学院深造。
在这个培养将军的摇篮里,有一位名叫克莱顿·比塞尔(Clayton Bissell)
的上尉教官,他虽然比陈纳德年轻三岁,但已经在西线战场击落过 5 架德
军飞机。据陈纳德说,比塞尔认为,如果要摧毁 20 世纪 30 年代那种武装
到牙齿的快速轰炸机,就必须让拦截的战机飞到轰炸机的头顶,用悬挂的
铁链绞缠它们的引擎,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a 战斗机过去被称为“驱逐机”(pursuit plane),此处根据原文直译。
b 埃迪·里肯巴克(1890—1973),美国空战英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击落 26 架
敌机,战后担任美国东方航空公司主席。
6 飞虎队
当空军战术学院在阿拉巴马州的马克斯维尔机场获得一座永久性的
校园后,陈纳德加入了学院教员的队伍。这所学院不仅是一个为军队服务
的普通学术机构,由 16 人组成的教员队伍同时也在酝酿制定空中作战守
则。陈纳德尝试设计一个对付敌方轰炸机的更有效的方法,而不是用锁链
破坏敌机的引擎,他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沃特普鲁夫镇的上空做着试验。之
所以选择那里,是因为他的表弟本·蔡斯(Ben Chase)就住在沃特普鲁
夫,陈纳德经常在周末飞去那里钓鱼、打猎和练习特技飞行。蔡斯过去也
曾在海军航空部队中服役,他的朋友偶尔也会从彭萨科拉
a
飞过来相聚,
而彭萨科拉正好驻扎着一支海军的特技飞行队,名叫“地狱俯冲者”。
1929 年,美国采购了第一架“驱逐机”(即战斗机),以取代老旧的
战机。这架双翼驱逐机由波音公司制造,军方编号为 P-12。这架飞机外
形奇特,引擎罩凸起的形状就像衣服夹子一样,上翼和起落架又非常靠
前,几乎触及引擎。它搭载了一台 525 马力
b
的“黄蜂”引擎,时速可达
190 英里。可以说,P-12 是当时世界上速度最快、操控性最佳的战斗机。
空军战术学院的负责人在 1932 年观看了“地狱俯冲者”的表演,他
要求陈纳德在陆航部队中建立一支类似的特技飞行队。陈纳德挑选了海伍
德·汉塞尔(Haywood Hansell)中尉和约翰·威廉姆森(John Williamson)
中士作为自己的僚机搭档。第一次表演过后,他们如释重负,忍不住在密
西西比河畔的一家酒馆里唱诵起欢乐的诗篇:“那豪勇的青年,乘着飞行的
秋千。他御风而行,举重若轻。”于是,陈纳德的小队伍立刻被命名为“飞
行秋千三人组”。他们的绝技包括:两架飞机擦肩而过,相距不到 8 英尺的
“空中撞车”;两架飞机之间系着长 20 英尺的缆绳,一同起飞、表演特技和
降落,而绳子完好无损。表演引起了轰动,一名来自《陆军航空兵通讯》
的记者在新闻稿中写道:“‘飞行秋千三人组’的空中表演可谓是前无古
人的壮举。半翻滚、急减速、螺旋翻滚、殷麦曼回旋 c ,最后以一个转向和
a 美国佛罗里达州西北部港口城市。
b 1 马力(英制)等于 550 英尺·磅 / 秒,等于 745.7 瓦特。
c 由德国飞行员马克斯·殷麦曼(Max Immelmann)发明的空战机动动作,即把飞
机急剧拉起,在爬升时改变航向,并做半翻滚的战术动作。其发明和应用在空战史上有
重要意义。
亲,大宗购物请点击企业用户渠道>小苏的服务会更贴心!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