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此商品库存有限,请在下单后15分钟之内支付完成,手慢无哦!
100%刮中券,最高50元无敌券,券有效期7天
活动自2017年6月2日上线,敬请关注云钻刮券活动规则更新。
如活动受政府机关指令需要停止举办的,或活动遭受严重网络攻击需暂停举办的,或者系统故障导致的其它意外问题,苏宁无需为此承担赔偿或者进行补偿。
名家教育经典3册套 回归常识做教育+学校正面临挑战+过去的课堂 正版大夏书系 储朝晖 林卫民 王木春 华东师范大学出
¥ ×1
基本信息
书名:学校正面临挑战
主编/作者:林卫民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6812-9/G.10566
版次/印次:2017年12月
定价:42.00元
编辑推荐
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生态环境,学校正面临一系列挑战:如何进行学校变革?如何创建高品质学校?如何进行课堂变革?如何促进教师成长?如何让学习真正发生?北外附校校长林卫民基于自己多年的学校管理经历,讲述了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校长掌舵学校所需要的校管理智慧和创意举措,对于一线学校管理者而言具有颇多借鉴价值。
林卫民,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研究员,北外附校校长、特级教师。长期从事中小学管理工作,曾任浙江省教研室副主任,杭州外国语学校校长,所领导的杭州外国语学校、北京市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取得了良好的办学业绩。主要从事教育领导学、教学论和化学教育论研究,在学校变革、课程创新、课堂设计、学校领导力提升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近年来发表教育论文50多篇。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民办学校校长、浙江省英才奖等称号与荣誉。
书名:回归常识做教育
主编/作者:储朝晖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6550-0/G.10410
版次/印次:2017年10月
定价:45.00元
编辑推荐
教育名家储朝晖最新力作。
书稿内容的酝酿与积淀历经十余年,文字既富有温度,又富有厚度,难得的良心之作。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教育的拳拳之心与殷切期望,所言所呼既事关教育的内核与要害,又事关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切身利益。
叩问教育常识,既富有警醒性,又指明改进的有效路径,不空喊口号,不哗众取宠。
适合教师共读,对于警醒教育从业者的教育良知,回归常识做教育,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内容介绍
本书围绕教育常识,从教育公平、教育底线、教育良知、教育责任、乡村教育、教育安全等六个方面,精选了教育名家储朝晖近十年在各主流教育媒体发表的教育观察、思考与锐评,既叩问教育现状,针砭时弊,又富有建言,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议。本书对于警醒教育从业者的教育良知,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介绍
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长,全国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联谊会主席,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2010年入选“影响中国时代进程100人”之十大教育工作者,2012年被网易评选为年度教育意见领袖,2014年入选搜狐“2014中国教育推动者”。出版有《中国教育再造》《教育改革行知录》《中国幼儿教育忧思与行动》《多维视野中的生活教育》《理想大学》《以人为本的教育转型》等。
基本信息
书名:大夏书系·过去的课堂:民国名家的教育回忆
作者:王木春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书号:9787567545328
出版日期:2016年6月
定价: 35.00元
编辑推荐
此书是继《民国名家谈作文之道》《为幸福的人生》之后,特级教师王木春老师又一全新力作。
书中所述的过去的课堂是充满画面感的,从中你可以触摸到那些带有温度的细节,更深入地理解“自由与包容”“个性与才学”“创意与实验”。
内容介绍
《过去的课堂:民国名家的教育回忆》收入了50多位民国名家笔下精彩的课堂回忆,共分为小学课堂、中学课堂、大学课堂三个部分。除了传统的私塾课堂外,还涵盖了对外语、数学、物理、化学、国文等各个学科的精彩课堂教学的回忆。在一个个名家的笔下,一堂堂精彩的课,背后站着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教师,流淌于其中的是永恒的教育精神血脉。
作者介绍
王木春,福建省特级教师,首批福建省中小学教学名师。长期从事教育随笔写作。近年致力于民国教育文献的研究和编撰。著有《身为教师——一个特级教师的反思》,主编《为幸福的人生——民国名家对话中小学生》《民国名家谈作文之道》等。现为福建省漳州市东山一中语文教师。
章节试读
最后一堂课和最后一首诗① ——程千帆
1935年10月4日下午,天气很阴沉,我在金陵大学北大楼朝北的一间教室里,在听季刚(即黄侃)老师讲《诗经》。老师晚年讲课,常常没有一定的教学方案,兴之所至,随意发挥,初学的人,往往苦于摸不着头脑。但我当时已是四年级的学生,倒觉得所讲胜义纷陈,深受教益。可是老师讲书,也并非完全从学术角度着眼,而每用以借古讽今,批评时政,针砭时弊。这一天,他正讲《小雅•苕之华》,当他念完末章“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之后,又接着把《毛传》“牂羊坟首,言无是道也。三星在罶,言不可久也”,用非常低沉,几乎是哀伤的声音念了出来。既没有对汉宋诸儒训说此诗的异同加以讨论,也没有对经文和传文作进一步的解说,但我们这些青年人的心弦却深深地被触动了。当时的情景,现在还牢牢地铭记在跟我一同听讲的孙望先生和我的脑海中。四十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作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回想往事,也就更能够亲切地体会:一个曾经为中华民国的缔造这一伟大事业献身的革命学者,眼看着祖国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蒋介石法西斯统治之下满目疮痍而无力挽救,其内心的痛苦是如何巨大了。
老师的谈锋不知怎么地一转,又议论起中西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比较来。他由木版书便于批点,便于执持,便于躺着阅读等等方便,而讥讽精装西书为“皮靴硬领”;又谈起中装之文明和舒适远胜西装,他当即并不用手而把自己穿的布鞋脱下,然后又穿上,并且对一位坐在前排的同学说:“看,你穿皮鞋,就没有这么方便。”很显然,季刚老师并不是什么国粹主义者、顽固分子,他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一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他对于当时买办阶级全盘西化论者“外国的月亮也比中国圆”的论调,是非常鄙视的。这种开玩笑的中西文化比较论,只是他爱国忧民愤世嫉俗的一种表现而已。
下课铃一响,老师抱起他那个黑布书包,走出教室。我们再没有想到,这就是他给我们上的最后一堂课。
10月4日是星期五,6日就是农历的重九节。季刚老师是一个有山水胜情的人,(这一点下面还要谈到,)南京又是一个“千古风流佳丽地”,所以这一天仍旧带着子女甥婿到鸡鸣寺豁蒙楼小坐,但因身体不适,不久就回了家。回来之后,独自坐在九华村量守庐的书房里,郁郁寡欢。他想起了李后主的《却登高文》,有所感发,作了一首七言律诗:
秋气侵怀正郁陶,兹辰倍欲却登高。应将丛菊霑双泪,漫藉清樽慰二毛。青冢霜寒驱旅雁,蓬山风急抃灵鳌。神方不救群生厄,独佩萸囊未足豪。
刚刚写好,林尹先生(字景伊,著名学者林损的侄子,钱玄同的学生,当时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书,现在台湾)来看他,他就将这首量守庐学记诗给林先生写了个条幅。就在当天,老师因饮酒过多,胃血管破裂,抢救无效,两天后,即10月8日,就不幸逝世了。同样,谁也没有想到,这就是他最后的一首诗,最后的一幅字。
儒家哲学认为:兼善天下是人生最终目的,季刚老师也是这么想的。这一篇诗以雁象征流离的人民,以鳌比喻猖狂的日帝,对于自己虽能安居治学却缺少救国的“神方”感到内疚。思想境界是多么崇高!求之古人,只有宋王令《暑旱苦热》中所写“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其胸襟可以相提并论。汪旭初先生在其季刚老师周年祭悼词中说,“季刚伤时纵酒,遂以身殉”。这是事实。老师只活了五十岁,是我国学术上无可估量的损失。
①选自程千帆、唐文编《量守庐学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1
章节试读
追寻远逝的教育好时光
民国虽仅38年,但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稍纵即逝的它,却涌现了众多杰出的学者、作家、科学家、艺术家,他们如灿烂群星,闪耀夜空。这是一个谜一样的奇迹,人们有各种各样的猜测,也纷纷得出自己的答案。我也非常好奇。作为教育者,我的追问显得有点“钻牛角尖”:这一大批民国精英上过的大中小学的课堂,究竟是怎样的呢?于是,我钻入了故纸堆,沿着前辈们受教育的经历,在民国时代种种独特而迷人的课堂景象中流连忘返。于是,诞生了这本《过去的课堂》,也诞生了我对民国课堂三个向度的认识。
一曰,自由与包容。
冯友兰先生回忆,北大在蔡元培任校长后成了“自由王国”,开什么课,课怎么讲,都是老师的自由。教师之间,有不同观点可以唱对台戏。学生们就更自由了,“可以上本系的课,也可以上别系的课。你上什么课,不上什么课,没人管;你上课不上课也没人管。只到考试的时候你去参加考试就行”。汪曾祺笔下的西南联大亦然:“联大教授讲课从来无人干涉,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怎么讲就怎么讲。”
大学课堂如此,中小学课堂里也不乏其例。季羡林的中学老师,有的是前清秀才,四书倒背如流,出口“我们大清国”;有的是激进革命者,像胡也频,一上课就宣扬普罗文学。袁微子先生记得小学每次作文时,夏老师就问:“这次作文写点什么好呢?……我替你们想了几个题目,你们看怎么样?”接着夏老师拟出四五个题目,让学生自己选择。有时,调皮的同学还故意问:老师,这些题目我都不喜欢,我想自己写一个,行吗?夏老师总是笑眯眯地同意。
如此自由与包容的氛围,才孕育出不一样的课堂,并由此孕育出一个时代生气勃勃的教育气象。
二曰,个性与才学。
“个性”二字,堪称民国课堂最鲜明的特征了。请欣赏下面的课堂:
(童伯章先生)庄严持重,步履不苟,同学以道学先生称之。而上堂则俨若两人,善诙谐,多滑稽,又兼动作,如说滩簧,如演文明戏。一日,讲《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刺秦王”。先挟一大地图上讲台,讲至图穷而匕首见一语,师在讲台上翻开地图,逐页翻下,图穷,赫然果有一小刀,师取掷之,远达课堂对面一端之墙上,刀锋直入,不落地。师遂绕讲台速走,效追秦王状。(钱穆《常州府中学堂》)
(唐)老师讲授的是韩愈《张中丞传后叙》……老师的讲法很别致,他从来没有给我们解释字句,也从来没有说这篇文章好在哪里,为什么要读。他只是慷慨激昂地或是低徊宛转地读几遍。然后领着我们共同朗诵。他这才在教室里打转转,听着我们朗诵。有时他会搬过一张凳子,坐在你身边,说道:“老弟,我们一道读啊。”虽然带着太仓腔,但是在抑扬顿挫之中,你会听到句号、分号、逗点、顿点,连带惊叹号、疑问号。(朱东润《朱东润传记作品全集》)
这些课堂,没有千篇一律的、古板的授课方式,更不见程式化的“几步教学法”或“15+30”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灵动的、性情的,充满生命力的。这里,老师即课堂,每一节课都是教师的才学与个性的自然展示。
三曰,创意与实践。
今天不少五花八门的所谓“创新课堂”,民国时期已经出现,算不得什么新事物。试举几例:
1.分组法:诗人公木小学时的曹老师让学生互改作文,然后再交他审查。曹老师还把学生依座位分成六组,每组十至十一二人,在星期日讲故事,各组整理出一份记录,交他审阅、评比。
2.启发式:冰心在贝满女中念书时,教化学的管老师上课一直采用启发式:让学生预习下一堂的内容,每人记下不懂的问题,一上课就提出来,大家讨论,接着老师讲解,最后做试验。
3.“开放”式:金克木小学时有位老师,多才多艺,既教图画课、手工课,还教自然课。他上的自然课,不拘守课本,而是把学生带出校门,到附近菜园去讲十字花科植物。后来又开一门园艺课,在校内开辟几个小畦,让学生分小组负责。
此外,作曲家周大风回忆在镇海县乡下念书时,生物教师通过师生同台演“幕表戏”,把生物、地理乃至高科技的知识都融进去,获得极大的成功。演出后,学校图书馆内相关学科的书刊被借阅一空。
以上所谈的这三个向度,与民国时期办学自由度极高不无关系。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起根本作用的则是师资因素(教师的教育理念与学识水平)。民国师资情况可从以下两方面来考察。
一方面是师资水平。当时学校很少,教师人数也少,但从小学到大学,教师的整体水平非常高。
首先,从学历看。不少中小学教师出身于名牌大学或属于“海归派”。作家徐迟小学时的几位年轻老师,个个是名校优等毕业生。季羡林北大毕业后回到济南中学教书,不少同事是北大校友。此外,留学生归国当中小学教师,在当时是寻常事,像周氏兄弟从日本回来,都当过中学老师。
其次,中小学教师自编高质量的教材。金克木先生的小学国文老师,每星期都另发油印的课文给学生,以代替教科书,选的文章古今全有。有些文章后来进入了中国大学语文的读本,让晚年的金先生也惊叹不已。
再次,从课堂表现看。名家笔下的老师,课堂上风采十足,令人神往。季羡林的一位中学老师,外号“大清国”,上课从不带课本,“四书五经”不仅能背诵如流,据说还能倒背。而罗庸先生在西南联大上课,“不带片纸。不但杜诗能背写在黑板上,连仇注都背出来。”如今我们看这些老师,恍若神人。
有如此学识的老师,无论课堂如何自由、个性、创意,效果总是不差的。一代名家的成长,便是明证。这就是“名师出高徒”。
另一方面是教育理念。民国时期,多数教师虽然未受过专门的师范教育,但有着朴素的人文情怀。他们的课堂,除了传递知识,还重视传递知识之外的东西。
国学大师黄侃上课,常由古代诗文谈及现实,“爱国忧民愤世嫉俗”之情溢于言表。有一次讲顾亭林的《海上》,“他一面念一面慨叹,仿佛要陪着顾亭林也痛哭流涕”。学生们为之动容。
李叔同上音乐课时,有的同学看不相干的书,有的同学吐痰在地板上。李叔同没有立刻责备他们,而是等下课后,才用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某某等一等再出去。”等别的同学都走了,他才和气地提醒他们应该如何如何。说完微一鞠躬。李叔同用言传身教,告诉学生什么是尊重。
我在编书时,每读到这类文字,内心常溢满温情,同时感慨:如今的课堂上,已很难触摸到这般有温度的细节了。
诚然,民国名家们笔下的课堂,也存在诸多落后的现象,其中最普遍的要算体罚了。这类课堂,本书也选入一部分,以反映当时课堂的全貌。借此也提醒读者,对民国课堂乃至于整个民国教育,我们也不能过分神化。回望民国,诚如傅国涌先生所云:“向一个消失的传统致敬,绝不仅仅是怀旧,更多的是寻找和回归。”为了更好地“寻找和回归”,客观地看待民国教育,乃是基本的态度。
王木春
2016年2月22日 于东山岛
目录
自 序·追寻远逝的教育好时光 / 001
小学课堂
少年时代·郭沫若 / 003
小学·萨孟武 / 007
“三曹”老师·公 木 / 012
国文教员·图画教员·金克木 / 016
感谢我的启蒙老师·袁微子 / 020
丝业小学·徐 迟 / 022
难忘的一课·于光远 / 026
初小老师曹景黄·任继愈 / 028
感念三位启蒙恩师(节选)·黄鸿森 / 030
启蒙师·琦 君 / 035
难忘的一课·周大风 / 041
忘不了的一课·岑 桑 / 044
精彩课堂片段(小学篇) / 047
中学课堂
二十年来的经历·邹韬奋 / 055
常州府中学堂·钱 穆 / 059
中学时代·茅 盾 / 062
怀李叔同先生·丰子恺 / 069
我的中学国文老师·罗 庸 / 072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 / 077
难忘的恩师·苏步青 / 081
难忘的中学老师·季羡林 / 084
我的中学·钱学森 / 088
忆恩师·张 维 / 092
张闻天教我国文课·张允和 / 095
对我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一堂课·于光远 / 098
一袭青衫·琦 君 / 103
忆南开·韦君宜 / 112
长忆吾师·孙开远 / 115
激情孟夫子·朱永福 / 119
绵绵师魂谁继?·张思之 / 123
精彩课堂片段(中学篇) / 128
大学课堂
北京大学·冯友兰 / 139
老师和同学·凌叔华 / 142
上海大学·丁 玲 / 148
爱上物理学·王淦昌 / 150
怀念姜立夫先生·吴大任 / 155
红楼点滴·张中行 / 158
张资平教地理·(马来西亚)温梓川 / 164
北大与北大人·朱海涛 / 168
最后一堂课和最后一首诗·程千帆 / 174
我对吴有训、叶企孙、萨本栋先生的点滴回忆·钱三强 / 177
离乱弦歌忆旧游·赵瑞蕻 / 180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汪曾祺 / 184
金岳霖先生·汪曾祺 / 188
当年师长素描·周明道 / 192
暨南四教授·原予鲁 / 198
紫色的雾·闻 山 / 204
精彩课堂片段(大学篇) / 207
附·名家课堂自述 / 218
一个活的林间学校产生了·陈鹤琴 / 218
在言子庙·叶圣陶 / 222
后宅初阶小学·钱 穆 / 224
教师日记·丰子恺 / 227
最后一课·郑振铎 / 235
教学相长·王朝闻 / 238
后 记 / 241
编辑手札·作为教师,您应该“追寻远逝的教育好时光” / 243
亲,大宗购物请点击企业用户渠道>小苏的服务会更贴心!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