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 春秋悟道 老子心读 万物互联互通的时代,仍需聆听来自2500年前东方智者的声音,带你走进老子的思想世界,道德经
  • 新商品上架
    • 作者: 李国大著
    •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02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句字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李国大著
    •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02
    • 页数:496
    • 开本:16开
    • ISBN:9782644043169
    • 版权提供:山西人民出版社

     

    【图书信息】

     

    书名:春秋悟道:老子心读

    著者:李国大

    责编:樊中

    定价:88.00

    字数:293千字

    页码:496

    印张:31

    开本:16

    装帧形式:平装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版次:20222 1

    印次:20222 1次印刷

    ISBN978-7-203-12011-7

    中图分类号•CIP第四项:B223.15

    主题词•CIP第三项:①道家②《道德经》—研究

    分类:文化/哲学

     

     

    【编辑推荐】

     

    ◎《道德经》是中国哲学的高峰,中华文化的宝藏。

     

    ◎万物互联互通的时代,仍需聆听来自2500年前东方智者的声音。

     

    ◎《春秋悟道》带你走进老子的思想世界……

     

     

    【内容简介】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经典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极富诗意的语言阐述哲学思想的巨著,历代著作众多。现查到各种外文版本的《道德经》已有1000多种,是被翻译成外文发行最多的名著。

     

    该书包括老子《道德经》原文、译文、心读三部分,原文依据王弼本,译文以原文逐句译为现代汉语,心读是作者对老子思想、《老子》的解释、体会、感悟。心读是本书的重点、特色,也是此书的学术价值的体现。从哲学的角度心读,从哲学的角度理解道、德,阐述人法地、地发天、天发道、道法自然,等等。以讲道说理,以通俗事例、讲透道,讲透德,表现了老子的深邃思想,体现使老子哲学家的本色。将《老子》前后文相互对照、贯通理解,使老子表达的思想更准确、更全面,让读者对《老子》理解更易懂、更深刻。

     

     

    【作者简介】

     

    李国大,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知名学者,多年来潜心研究老子学说,著有《春秋悟道》发表哲学、地方文化、教育等学术研究文章多篇。

     

     

    【目录】

     

    导 论001

     

    第一章003

     

    第二章010

     

    第三章016

     

    第四章021

     

    第五章026

     

    第六章031

     

    第七章034

     

    第八章037

     

    第九章042

     

    第十章047

     

    第十一章053

     

    第十二章059

     

    第十三章065

     

    第十四章070

     

    第十五章079

     

    第十六章086

     

    第十七章090

     

    第十八章094

     

    第十九章099

     

    第二十章103

     

    第二十一章110

     

    第二十二章115

     

    第二十三章121

     

    第二十四章125

     

    第二十五章129

     

    第二十六章145

     

    第二十七章149

     

    第二十八章154

     

    第二十九章160

     

    第三十章165

     

    第三十一章169

     

    第三十二章176

     

    第三十三章180

     

    第三十四章185

     

    第三十五章189

     

    第三十六章193

     

    第三十七章199

     

    第三十八章203

     

    第三十九章212

     

    第四十章219

     

    第四十一章226

     

    第四十二章232

     

    第四十三章238

     

    第四十四章244

     

    第四十五章250

     

    第四十六章254

     

    第四十七章259

     

    第四十八章264

     

    第四十九章268

     

    第五十章272

     

    第五十一章278

     

    第五十二章284

     

    第五十三章289

     

    第五十四章293

     

    第五十五章298

     

    第五十六章303

     

    第五十七章307

     

    第五十八章313

     

    第五十九章319

     

    第六十章325

     

    第六十一章331

     

    第六十二章338

     

    第六十三章344

     

    第六十四章354

     

    第六十五章363

     

    第六十六章370

     

    第六十七章376

     

    第六十八章384

     

    第六十九章389

     

    第七十章394

     

    第七十一章399

     

    第七十二章403

     

    第七十三章407

     

    第七十四章412

     

    第七十五章417

     

    第七十六章423

     

    第七十七章430

     

    第七十八章437

     

    第七十九章442

     

    第八十章447

     

    第八十一章456

     

    后 记467

     

     

    【名家推荐】

     

    该书“哲学味”较浓、道理讲得透、视野放得宽、语言用得活。

     

    ——郭继民

     

    读《道德经》,不仅仅是从字面上去读,而是靠悟,靠心悟。如果不靠心悟,一部《道德经》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从“精神往来”上读通它、读明白、读透彻。正是这种悟,才能悟出老子在五千言中之开首所讲的这段千古哲理的奥妙。

     

    ——刘长城


     

    【序言】

     

    序一 让道鲜活起来

     

    郭继民

     

    关于老子《道德经》的学术著作,早已汗牛充栋。因此,若无甚特色与新意,再出版一本阐释《道德经》的专著意义似乎不是太大。不过,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国大著作《春秋悟道——老子心读》具有鲜明的特色,还是颇值得一读的。

     

    谈及该书的特色,主要有四:

     

    其一,“哲学味”较浓。《老子》当然是哲学,然而有些研究老子的著作,多从文学或训诂的角度探讨,并不能凸显“哲学味”。该书则不然,由于作者具有较厚实的哲学功底,熟稔诸种哲学流派,故举凡古今中外的哲学道理,多信手拈来,以佐证老子之“道”,表现了老子的深邃之思,从而使老子真正归位于大哲学家的行列。该书第一章对“道”的探讨、第二章对价值判断的论述,皆凸显了此特点。

     

    其二,道理讲得透。《老子》的核心观念在于“道”,核心宗旨在于“无为”,操作手段在于“守静”或“守柔”。老子认为,道的表现形式乃是以“对反式”转化之样态呈现于世界之中,如,有无、阴阳、善恶、刚柔、静躁等。固然,老子也曾以事例的方式来描述事物间的转化,如以水、草、婴儿等意象隐喻之。然而,总体而言,比喻不是太多。《春秋悟道》无论在解读老子之道、老子的“辩证法”抑或老子的“无为”宗旨时,皆能用鲜活的事例把复杂、呆板的概念和高深的道理解释得通透、清晰,让人读后有一种酣畅淋漓的顿悟之感。譬如,该书第十一章,作者用霍金的太空研究、丁肇中的寻找暗物质等科学研究成果,将“有无之变”的道理展示出来。

     

    其三,视野放得宽。该书视野宽广,举凡自然科学、人文艺术、政治管理、生态伦理等理论皆能为“我”所用,且用得恰到好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书中对老子之道与自然科学的耦合更是如此(如第十四章关于“是谓道纪”的论述),作者通过爱因斯坦相对论、牛顿力学、量子力学乃至霍金的相关理论进行挖掘,使得古老的老子智慧与前沿科学超越时空对话,颇能启迪思维、开阔视野。

     

    其四,语言用得活。该书的最大特点是语言鲜活,由于作者的研究是凭兴趣为之,故不受外在“文体”的制约,而是“兴之所指,心之所至”。故作者以散文的随性、诗歌的浪漫把老子之深邃之道鲜活地呈现出来,增加了可读性。

     

    要之,该书的出版对于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播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相信读者将从中获益不少。

     

    (郭继民,海军陆战学院政工系教授

     

    序二 《春秋悟道》之悟

     

    刘长城

     

    己亥初夏,有幸受邀于河北师范大学,参加“百年中国哲学和文化发展的回顾、总结与前瞻——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暨张岱年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与与会山西学者李国大先生相识。李先生赠我一部他著的《春秋悟道》,感谢李先生,使我有机会拜读其大作。李先生在该书的扉页中写了两句话:道通宇宙,德贯中西。窃以为,这两句话是本书的主题,也是《道德经》(《老子》)的灵魂。先哲探道明德,为天地立心;后学传火接薪,弘道新人。李先生就是传火接薪、弘道新人的一名学者。他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身体力行,笔耕不辍,孜孜以求,其诚可感。

     

    古往今来,研究《道德经》的论著不知有多少,代有哲人,老学可谓历久弥新。《道德经》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活水,其“天光云影”随时代之赓续而多所变幻。每一时代有每一时代对老学的解读,而解读的关键即在于对“道”的理解。古人讲“道”常常与“天”相关,讲“道”不可不讲“天”(或曰“天地”)。

     

    冯友兰先生把“天”界定为五:“曰物质之天,即与地相对之天;曰主宰之天,即所谓皇天上帝,有人格的天、帝;曰运命之天,乃指人生中吾人所无奈何者;曰自然之天,乃指自然之运行;曰义理之天,乃谓宇宙之最高原理。”冯先生说,《诗》《书》《左传》《国语》中所谓“天”,除指物质之天外,似皆指主宰之天。古代所说的天,是具有主宰的、有意志的天。《论语》中孔子所说之天,亦皆主宰之天也。孔子即这样主张,墨子也作如是说,但到了孟子这里,情况似乎有所变化,那就是把具有主宰意义的天赋予义理的意义。天既然具有了义理的意义,那它就具有了道德的意义。道、德合而论之即人的社会行为规范。但在古代,道与德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且先不论道,单就德说,“德者,道之舍……德者得也,得也者,谓其所得以然也。”(《管子·心术上》)德即得之于道,从这个意义上说,道是根本,德则其次。道德与天合而论之,即具有义理意义亦即道德意义的天。而具有主宰、道德意义的天在《道德经》中则发生了逆转,如“天地不仁”者即是,天地既然“不仁”,那它就失去了其道德的意义。失去了道德意义的“天地”,在《道德经》中则以“道”的形式出现。

     

    那么,究竟如何界定“道”,也即是说如何给“道”以定义,老子是这样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二十五章)这样看来,老子把道说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实际上,老子并不知道“道”的名字,曰道、曰大仅仅是“字之”“强为之名”。老子在说到“道”的作用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这就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千古智慧之谜,让后人自己去弄清“道”。后人为了解道、识道、说道、体认道、悟道,写下了种种著作,各有各的解说,各有各的道理。李国大先生在当今时代,为“悟道”而作《春秋悟道》,这样一“悟”,为老学百花园中又平添了一朵奇葩。

     

    李国大先生在本书首篇即对“道”作了“心读”。心读并非简单地从字面上“读”,而是对于“道”的心悟。他说:“人们在解读《道德经》五千言时,遇到最大的困惑就是‘道’为何物。这是一个世界级的大问题,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答案。”到目前为止对于“道”的困惑,李先生是这样“悟”的:“在我们的象形文字中,一个小小的方块汉字,便蕴含着人们思想意识中的一个整体观念。道,从这个字的本身来看,是否暗示着几分玄机。”他是这样悟的:“道”字里的“首”,不正是我们的大脑吗?大脑乘车而远游,是思想意识的远游,精神的远游,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远游。天地精神是无边无际的,永恒的,亿万年以来,宇宙间就运转着一个高度和谐的境域。康德在《宇宙发展史概论》一书的结束语中说:“在晴朗之夜,仰望星空,就会获得一种愉悦,这种愉悦只有高尚的心灵才能体会出来。在万籁无声和感官安静的时候,不朽精神的潜在认识能力就会以一种神秘的语言,向我们暗示一些尚未展开的概念,这些概念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在这里,李先生对于汉字“道”的“悟”,把其与西方哲学家的“神秘语言”联系在一起。这种“悟”,不仅仅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悟”,而是中西合璧式的“悟”。本来,中国传统哲学对于概念的解释并不是十分清晰而明白,它本身就具有一种神秘感。这种神秘感,如果想用清晰的、有层次的、严谨的逻辑推理去把握它,不是说解释不清楚,而是一旦从逻辑上解释清楚了,那么,它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本来所具有的神秘感立马就失去了令人陶醉的神秘光环,所剩者只有一个干巴巴的哲学概念,不能令我们心驰神往,当然也不能令我们想入非非。换言之,你如果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似是而非的、含混不清的概念解释清楚了,它的精神愉悦感就没有了。在这个解释学的领域里,冯友兰先生在其早年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中做了大量的学术解释工作,把本来不清晰的哲学概念给解释清楚了,但从另一个方面说,中国哲学所固有的“独与天地往来”的精神就黯淡了许多。因此,冯先生在其后来的著作中特别注意到了这一点,那就是他所提出的“负的方法”。相对于负的方法,前者对于概念的逻辑分析就是“正的方法”。正的方法虽然可以使概念清晰,但不能达到哲学的最高境界;不能达到哲学的最高境界,就不能体现中国哲学的精神。要想体现中国哲学的精神,就必须运用负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李国大先生对于老学之“道”的心悟,正是他自觉不自觉地在运用冯友兰先生的负的方法“悟”道。

     

    事实上,读《道德经》,不仅仅是从字面上去读,而是靠“悟”,靠心悟。如果不靠心悟,一部《道德经》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从“精神往来”上读通它、读明白、读透彻。正是这种悟,才能悟出老子在五千言中之开首所讲的这段千古哲理的奥妙:“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并不是不可以说,但是,你一旦说出来,它就不是老子《道德经》中的道了。这就是说,“道”是不可以说的,只可以用心去“悟”它。如果一定要用语言去说它,它可以是“无”,也可以是“有”,无即无名,有即有名。无名也好,有名也罢,它统统是道。这看似是矛盾的,实际上是统一的,或者说是同一的。从“无”讲,这是其“妙”,从“有”论,这是其“徼”。李先生对此的解释是:从无讲,这是天地之本始;从有论,它是不同的万物之存在。无论是无还是有,同出于道。据此,可以说,无亦谓有,有亦谓无,“同出而异名”。这样一说,似乎有相对主义之嫌,怎么办?我们不说它,我们去体悟它,从心而悟。这样一悟,则可见其玄机之大焉。正是这样的“玄”,才是天地万物一切变化的根本。

     

    《春秋悟道》中,李先生认为,道是形而上者,现实的世界是形而下者。那么,在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如何从无到有?这是一个问题,是一个哲学的大问题。李先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道的“能动性的绝对”以推向对这一哲学大问题的解决。为了论述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他又将西方哲学——柏拉图哲学、康德哲学的“不可逾越”论拿来与中国哲学的“道”作比。我们知道,柏拉图、康德把“世界”作二分:理念的世界(物自体)与现实的世界(现象)。现象的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此二世界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在老学中,没有这样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为什么中西哲学在这个重要问题上会有如此之不同?李先生给出了一个令我们非常惊喜的答案:道是能动性的绝对!我可以说,这个答案是中肯的,是合道的,是道自身所固有的本质,这是李先生悟道之精华所在。西方哲学把理念(可用中国哲学的道以界定)规定为“静止不动的绝对”,而静止不动的绝对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使现象世界动起来;而老学把道规定为“能动性的绝对”,这就把二者之间的不可逾越的鸿沟“填平”了。

     

    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既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那么,道与天下万物即可和谐而无冲突,也因此说出了中国哲学的一贯主旨:和。从道的“能动性的绝对”以“观其妙”、以“观其徼”,这个“观”字,在李先生那里,并不是分析、推理、论证、解释,应当是“悟”,或者说是心悟。悟出了什么?悟出了天地万物在道的形而上的统率下而形成的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

     

    二十年前,我在撰写《传统文化时述》时,把老子作为先秦诸子之一设一专章加以论述,指出了老子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是“道”。尽管也点出了老子对于“道”的界定,也论述了道与宇宙万物的关系、道如何生育万物等问题,但与李先生的《春秋悟道》作一比较,现在看来,我的论“道”重点在于“读”,而不是像李先生的重点在于“悟”。读与悟是有差别的。今读李先生的书,颇有醍醐灌顶之感。

     

    再次感谢李先生赠书于我。

     

    注:本文刊载于《吕梁学院学报》(2019)第4

     

    作者简介:刘长城,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全国冯友兰研究会常务理事,郑州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著作:《冯友兰研究论丛》(全四册)、《青山之路》、《沉浮神州:段祺瑞军政生涯》等。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