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此商品库存有限,请在下单后15分钟之内支付完成,手慢无哦!
100%刮中券,最高50元无敌券,券有效期7天
活动自2017年6月2日上线,敬请关注云钻刮券活动规则更新。
如活动受政府机关指令需要停止举办的,或活动遭受严重网络攻击需暂停举办的,或者系统故障导致的其它意外问题,苏宁无需为此承担赔偿或者进行补偿。
[湛庐店]烦恼了就去美术馆 用画作和故事 驱散孩子成长中的8个烦恼 看得懂艺术的孩子 成长更从容
¥ ×1
小雅心忧忧 M 博士有妙招 请来大艺术家
用画作和故事 驱散孩子成长中的8个烦恼
美术馆教育专家专为6~12岁小朋友贴心设计
8场艺术特展x 30位中外艺术家x57幅传世名作x 22个看展秘诀
看得懂艺术的孩子 成长更从容
《烦恼了就去美术馆》
(平装)
童书妈妈创始人、幸福流全支持读写中心创始人三川玲
博雅小学堂联合创始人邓瑾
余德耀美术馆馆长,余德耀基金会总监余至柔
美国儿童游戏治疗师,听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暖风
联袂推荐!
l 分类:艺术教育/人文通识
l 书名:《烦恼了就去美术馆》
l 著者:王鹿鹿
l 绘者:呈安@小玩意
l 定价:89.90元
l 开本:16K
l 页码:216页
l 字数:136千
l 印张:13.5
l 出版时间:2024年12月
l 策划编辑:崔明
l 责编:崔明
l 出版社:湛庐文化/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l 图书品牌:湛庐文化·心视界
l ISBN: 9787573915962
每当小雅有了心事,她都会去美术馆看一场展览。无论是与妈妈吵架、忌妒好朋友得了第一名,还是怕黑,小雅总能在M博士精心策划的主题展览中得到慰藉。
有别于大多数以伟大艺术家为主角,或者重要的艺术时期或流派的写作方式,作者王鹿鹿认为:“共鸣是最好的教育。”让孩子能够从艺术作品中得到共鸣,比孩子记住多少艺术作品、艺术家的名字或艺术史更重要。
秉承着这样的教育理念,以及多年跟孩子打交道的经验,王鹿鹿深知孩子会在哪些成长点需要情绪共鸣。她没有让孩子只是站在名画前简单观赏,而是从500年的中外艺术史中精选了57幅传世名作,通过与名画对话的方式,将绘画作品背后的意义、创作者的生命故事与孩子的成长烦恼相结合,给孩子带来了8场身心灵相通的人生体验。透过对一幅幅世界名画、一个个艺术家的解读,让孩子那些无法言说的心事得到慰藉。
看得懂艺术的孩子,成长更从容。
l 美术馆教育专家专门为6~12岁小朋友设计,8场烦恼主题展x 57幅传世名作x22个看展秘诀,帮助孩子打通看懂艺术的3个阶段:信息储备→学而致用→知识内化。
l 角色化、场景化、故事化的设计,让知识变成引发共鸣的故事。
l 跨界文学、心理学、艺术、历史等多个人文学科,是孩子拓展知识面,进行多学科知识链接的优质读物。
l 随书附赠10000+学员都在看的博雅小学堂热门艺术类课程《世界名画中的成长心理课》,视觉听觉双重享受。
l 儿童阅读推广人、通识教育推广人、美术馆馆长、心理咨询师,跨领域大咖联袂推荐。
l 湛庐文化出品。
王鹿鹿(原名王滢露)
视觉艺术家、儿童游戏制作人、美术馆教育课程研发者,目前在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艺术与人类学习行为。
曾为不同类型的艺术机构主持研发工作,包括伦敦Bow Arts、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余德耀美术馆、博雅小学堂;主持设计开发的游戏 化教育产品曾2 次获 Mum's Choice Award 和Academics’ Choice Award 金奖。
作为艺术家,2024 入选“和地在创”艺术驻地计划,2019 年入选澳大利亚TWT Creative Precint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接受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专访,作品获2021 年提香基金会和中央美术学院国际学院XPremio di pittura-Tiziano Vecellio 评委推荐奖,并被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博物馆、桥爱基金会等专业机构永久收藏。
l 一幅好的作品就是能和观众产生共鸣。 就算相隔数百年,就算我们和艺术家不曾认识, 我们也能产生共鸣。
l “生”的确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不管是无所不能 的神明创造了人类,还是外祖母露西从非洲大陆慢慢 直起腰杆,抑或是妈妈十月怀胎孕育了我的生命。我 能这样一天天健康长大,都是来之不易的奇迹。 生命真的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
l “一个艺术家会独爱某一处风景,一定是这个风景象征着他喜爱、向往或思念的东西。从一个观看者的角度,如果不聆听他们的想法,不去理解背后的故事,那么睡莲、山峰、小房子,或者是某个天鹅湖,都好像平平无奇。这样,我们永远无法体会他们借眼前风景所抒发的情感了。
l 人们讨厌不如意的事情,害怕意外和残缺, 然而意外也许是一个机会, 让我们期待想象之外的更多惊喜。
l 没有100分的妈妈,但艺术是最包容的母亲。
l 完美符合期待,残缺带来惊喜。
l 离别如果有反义词,那一定是珍惜和相聚。
这是一本给儿童看的艺术书,但它不炫耀学术知识或逻辑脉络。作者滢露很智慧,她凭借多年跟孩子打交道的经验,知道孩子会在哪些成长点需要共鸣,然后把能够引起共鸣的艺术品带到孩子的面前。因为,让孩子从艺术作品中得到共鸣,比让他记住艺术作品、艺术家的名字和艺术史更加重要。
——三川玲
童书妈妈创始人、幸福流全支持读写中心创始人
艺术和心理学,都在引导孩子向内看。滢露把艺术和心理学结合起来给孩子感知、共情、疗愈和力量。这些不能被机器替代的能力和心理能量,在如今一日千里的AI时代,越发重要。
——邓 瑾 博雅小学堂联合创始人
艺术具有一种超越文字和语言的力量,能够通过色彩和形状表达情感和思想。这本书的每一页都充满了温暖与启发,鼓励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发现艺术的魔力。
——余至柔 余德耀美术馆馆长、余德耀基金会总监
每个人长大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成长主题,滢露借助古今中外知名艺术家的作品,给出了视角独特的阐释,辩证而深入,可谓是一场视觉与精神的双重盛宴。
——暖 风 美国儿童游戏治疗师、听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
前 言 用艺术之美疗愈成长烦恼
01为什么别人的妈妈总比自己的好?
玛利亚:没有 100 分的妈妈,但拉斐尔 画出了完美的我
02输给好朋友,还能继续做朋友吗?
自画像:好朋友和好的对手都可以让毕加 索看见自己
03 我从哪里来?
女娲:我用爱和黄土创造了黄色的笑脸
04 我不喜欢老师的批语,可以吗?
睡莲:当然可以,我就是莫奈重游 181 次的风景
05 没有意外的世界,会更好吗?
维纳斯:完美符合期待,残缺带来惊喜
06 我就是害怕,那又怎样?
屠龙英雄:害怕也不妨碍我向恶龙拔剑
07追赶他人,还是超越自己?
向日葵:我就是凡·高,我要让生命绽放到最后一刻
08 为什么不能一直和好朋友在一起呢?
马夫:亲爱的王子,所有人都会悲伤
[前 言]
用艺术之美疗愈成长烦恼
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子,但我们总会忘记一个事实:童年并不总是无忧无虑的。肆意率真是孩子们快乐的源泉,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要细心呵护。然而,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其中有许多不得不被割舍的部分:离开父母的怀抱,踏进校园开始集体生活、接受考核,面对权威及适应外部世界的规则,处理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等。孩子们的身心都在经历着各种随之而来的变化、挑战和压力。这些经历一方面丰满了他们的人生,另一方面使他们手足无措,内心惶惑。
当年少的我面对这些压力时,对我最重要的不是我“掌握”了什么,而是在敏感多变的成长岁月里,艺术给予我的悠长的陪伴和无条件的治愈。
为什么艺术可以疗愈成长烦恼
艺术教育是一场平等、赋能、全身心的对话。有别于其他知识领域,艺术从来不以权威和硬朗的姿态来传递信息。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家巧妙的语言,触动我们的感官体验,传递着动人的情感,令人产生共鸣。这种共鸣不但能够使知识深刻地内化,更能激发孩子主动将知识与自己的体验联结,并且赋予自己的意义。
艺术作品的创作材料也各式各样,并不局限于纸笔或颜料,一切可以用作表达的事物,诸如画材、现成作品,甚至一棵树、一堵墙都可以成为创作材料,成为孩子独特的语言。意大利教育家马拉古齐曾经说过,一个爱唱歌、跳舞、玩泥巴的孩子天然就有100种语言来表达自我。但是在传统教育下,扁平的语言文字成了表达的主要方式,这使得表达自我有了一定的门槛。艺术作品中的多元材料,不但将孩子的100种语言还给他们,鼓励他们用不同语言与世界联结,也鼓励他们打开感官,去体验全身心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是刻骨铭心的,就像学会了骑自行车,一辈子再也不会忘记。
此外,艺术的包容性为孩子创造了一种没有对错的学习环境。不同文化、不同时期的艺术对一个概念通常有着截然不同的解答。相比标准化考试,艺术没有绝对的对错,这无疑给孩子创造了一个富有安全感的空间去实验、探索,发散自己的思维,去寻找多样化的答案。比如在“最好的妈妈”的展览中,“母亲” 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理解,刻画为不同的形象,在心灵美术馆馆长M博士的鼓励下,小雅无所顾忌地挑选着“完美母亲”,从而投射和外化了许多自己潜意识中对妈妈的期待。这个过程不但释放了小雅对妈妈的情绪,也消解了自己因为“不满母亲”所产生的“自责和矛盾”,最后才能看见并接纳“不完美的妈妈”。
不同程度地看懂艺术
我8岁开始就在画室学习绘画。某天,美术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艺术家凡·高的名作《星月夜》,旋转的星空让人过目不忘,我确定自己曾经在某个地方见过这幅画。熟悉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于是我请家人给我买了一本他的画册,从中了解到凡·高对艺术无限热爱却郁郁不得志的人生。尽管我会在美术课中临摹他的作品,也会在作文里引用他的生平故事,想要说明“何为热爱”,但那时候的喜欢是模糊的,其中一部分来自凡·高的画作带来的视觉触动,另一部分来自他生平故事给我带来的感动。后来,我进入了青春期,面对家庭和身心突然的变故,自己日渐体会到成为“大人”的压力,我常常感到孤独无助,时常会在家附近的货运码头流连闲坐。某天傍晚,我看着努力作业的货运船慢慢亮起, 把维多利亚港的海面照得闪闪发光,整个码头变得灯火通明。一瞬间,我想起了时空对岸的凡·高,以及他另一幅有关星夜的作品《罗讷河上的星夜》。那时,我才真正和这位我认识多年的艺术家心照神交。
看懂艺术,就像认知由浅入深爬坡的过程,有不同阶段:第一阶段是获取信息,简单来说就是用脑子先记住,待时机成熟一定有所用(信息储备);第二阶段是理解信息的通用性,在获得信息的当下便把它们转化成“为我所用”的知识和技术(学而致用);第三阶段也是最深层阶段,是将知识内化, 让它与自己的生命经验产生联结,与之共鸣,互相确定和接纳。这就是教育学中常说的“啊哈时刻”(Aha Moment):啊,原来是这样的感觉。这时候的“看懂”是一种直通身心的体验,它伴随着求知的快感和情感的治愈。
前两个阶段的认知体验可以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获得,通常由一个代表权威的大人传递到幼小的孩子。这种传递的方法,常常会使孩子的学习姿态变得被动,因为孩子需要手忙脚乱地追赶从高处抛下的知识,这让他们很难发挥创造力,因此,孩子主动学习和创造的动力都会被削弱。相反,第三阶段的认知则是一种赋能和治愈的体验,此时知识是一种联结和共创,所有人都贡献出自己被唤醒的知识结构、人生经验和情感体验,参与其中,一遍遍地讨论和创作,一点点丰富某一件作品的内涵。
在儿童艺术教育中,这种身心灵相通的感受极其重要,它不但能够使知识变得富有趣味,而且能够赋能孩子,舒缓他们在成长中许许多多的压力。
这就是这本关于艺术治愈及成长的书的来历。
在成书的过程中,我企图弱化逻辑性和功能性的叙事框架, 也不以艺术流派或艺术史为线索, 而是以一个好奇、敏感的7岁女孩小雅为主角,以她的成长心事为主题,从儿童的视角看美术馆和世界名画。在与M 博士的对话和相处中,我们随着小雅学会在看展中获取作品信息的基本方法,了解名画的文艺价值。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跟着小雅走进一个个创作者鲜活的生命中,慰藉自己一件件难以言说的心事。
当成长遇见艺术,是孩子之幸,也是艺术之幸。
01 为什么别人的妈妈 总比自己的好?
玛利亚:没有 100分的妈妈,但拉斐尔画出了完美的我
在今天是外婆的生日,也是心灵美术馆新展开幕的第一天。
听我们班的美术老师说,这次美术馆的展览主题是《最好的妈妈》,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展览。我和妈妈计划上午去美术馆参观,下午再赶去外婆的生日宴。
早上 8 点,妈妈准时来到我的房间喊我起床:
“小雅,快起床洗漱,我们要准备出发了。”
我搓了搓眼睛,脑袋里星星还在打转,身体像一个软塌塌的枕头,好不容易才坐立起来。
这一早上,妈妈的嘴都没有闲下来,一会儿嚷着要我加快动作,一会儿问我带好给外婆的礼物没有,一会儿又催我快点吃早饭……简直就是一个怎么也按不停的闹钟,听得人心烦意乱。
在她的催促下,我一刻也不敢停下手上的动作,嘴里有一句没一 句地答应着:“嗯嗯……嗯嗯……”并匆匆忙忙地出发。
来到美术馆的门口,我发现外婆的礼物不见了!不管我怎么努力回想,我只记得我穿鞋的时候,生日礼物还在呢……
妈妈察觉到我心不在焉:
“小雅,怎么了? 外婆的生日礼物呢?”
“我记得刚刚还拿着呢……”
“你怎么这么粗心大意啊!快想想礼物忘在哪儿了!你真是……”
“哎呀,我真的想不起来了!”
“提醒了你多少次?”
“都怪你一直催我……”
妈妈一听,就更生气了。
接下来,她和我一人一句,谁也不甘示弱,争吵愈演愈烈。
“你一直唠叨,烦死人了,别人家的妈妈才不像你这样!”
尽管我马上就后悔了, 但是气话已经从嘴里溜出去了。我余光瞟到她一瞬间难过的表情。
“时间来不及了。小雅,你自己去参加美术馆的活动吧,我得回家一趟,找找礼物。”
于是,她把我交给美术馆的老师,便离开了。
美术馆老师领我来到一支游览队伍前,这里都是来参加导览的小朋友,他们个个兴高采烈。原本还气势汹汹的我,一想到方才的情景,心里就不禁难过。工作人员给我们一人发了一个写着“参观者”的挂牌。
有一个头顶着灰色卷发,穿着深蓝色大衣的大爷,举手宣布导览 马上就要开始了。
“你们好!我是心灵美术馆新来的馆长 M 博士。这次导览会由我来 给大家讲解展览和各个作品背后的故事。大家看我这一头白发,应该 能猜到,我是这个美术馆里最老的人。但是,我可愿意和年轻的小朋 友们交朋友了。让我先来认识一下大家,你们都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了啊?”
“我叫赛赛,7 岁。”
“我叫豆豆,8 岁。”
“我叫童童,6 岁。”
“我叫小雅,7 岁。”
M 博士领我们走进展厅,在一面白色的墙前停下说:“这是我们这 次参观的第一站――前言。”
“啊,这有什么可看的?就是一串文字。”童童说。
“别着急,前言不但包含了展览的主题,还像一个展览预告,是很重要的一面墙,大家不妨耐心一点读一读。”
M博士小课堂
前言为何值得仔细阅读?
前言,顾名思义,就是展览前看的“言论”。它是策展人为观众所写的一个导览引子。一场展览的背后,都有一个叫作策展人的角色。策展人的工作包括给展览命题,按照主题研究、挑选合适的作品,设计如何摆放作品,等等。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一个展览,策展人会在前言中简单介绍一下展览主题、历史背景和展出作品。因此,阅读前言能帮助我们快速了解一个展览。
前言:“最好的妈妈”
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孩子喊“妈妈”的语言很相似:英语的 mother、法语的 mère、德语的 Mutter、俄语的 мать、拉丁语的 māter、梵语的 mātā……原来, 它们都来自古老的印欧语“Ma”。“Ma”就是母亲的意思。 一个牙牙学语的小宝宝,只要张开小嘴巴,不需要运用舌头就能发出 Ma 的声音。 想想你小时候,第一个会喊的词是不是也是“妈妈”呢?妈妈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 认识的第一个人。那么你了解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妈妈吗?让我们一起看看这次展览 中 4 个以“母亲”为主题的艺术作品,了解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好 妈妈”的不同期望,以及她们的经典形象。
“对好妈妈的期待?”这句话成功抓住了我所有的注意力,我的脑子里开始出现各种想法:
世界上的好妈妈都是什么样的?
她们和我妈妈一样吗?
她们凶吗?
她们也会和自己的孩子吵架吗?
我绕过其他小朋友,来到M博士的跟前,悄悄问他:
“M博士,今天来的路上我和妈妈吵架了,我说她比不上别人家的妈妈。你能告诉我,一会儿要看的作品里,那些妈妈是怎样的吗?”
M博士弯下腰,压低声线说:
“噢!小雅和妈妈吵架了啊!你一定很难过吧。不如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些不同形象的妈妈,然后你再来评判‘谁是最好的妈妈’?”
“我来当评委吗?这是个好主意!”
尊贵的妈妈
M博士带我们来到一幅用金箔装饰的巨幅画作面前。这幅作品有3个M博士那么高,我们都要退到远处抬着头看,才能使整幅作品映入眼帘。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幅作品:乔托的《宝座上的圣母》,它来自 1300 年。”M 博士指着作品中坐得高高、怀里抱着一个婴儿的女人说道。
“这幅画的正中央是圣母玛利亚抱 着圣子耶稣。圣母是这幅画的主角。她和耶稣正在接受人们和天使们的朝拜。小朋友,你们知道圣母玛利亚和耶稣是谁吗?”
“他们是圣经故事里的主人公。”赛赛自信地回答。
“是的。是圣经故事里的主人公。”M 博士重复了一下赛赛的话,又接着说,“天主教奉耶稣为圣子,意思就是神的孩子,而耶稣的妈妈自然就是尊贵的圣母了。在 1300 年,那时候也被叫作中世纪,天主教有着众多信徒和巨大的财 富。他们决定花重金聘请当时颇负盛名的艺术家乔托绘制一幅圣母像。如果你是艺术家乔托,面对这样的任务,你会怎么画这个神圣尊贵的妈妈呢?”
现场的小朋友和我都陷入了沉思,谁也没能立刻回答。
乔托《宝座上的圣母》 约1300年 坦培拉
M 博士小课堂
看懂作品的第一步是提出一个好问题
第一次看到某幅艺术作品时,无论是大人还是小朋友,都难免会感到陌生。如果你是一个爱思考的小孩,脑子里肯定会 有很多疑问。这个时候,我们先不着急找答案,可以先问自己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有意思的问题不是那种答案很确定、事实很明确的问题(比如这是谁画的),这种问题只会让我们立刻抢答得分,思考就快速结束了。一个好问题能延长我们观看作品的时间,让我们思考得更久一点。比如,我在画里看见了什么?艺术家是怎么描绘这些东西的?它们的大小、形状布局、颜色是怎样的?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画?
M 博士的确是一个非常擅长提问的艺术教育工作者。他善于用问 题点亮作品,就像一束光,引导着观众的目光聚焦在作品中的某个局部,然后缓缓照亮整个画面。看得越久,就能从画面中得到越多的信息,从而了解艺术家作画的背景故事。
M 博士见我们都在沉思,又说道:
“大家还可以想象一下,中世纪时,这幅《宝座上的圣母》并不是像现在这样放在美术馆里供人参观的,它会出现在大教堂里,让信徒膜拜。乔托下笔时,正是因为考虑到这一点,所以他决定把圣母画得很大,而且要画得很……”M博士边说边向上指着。
我顺着他的提示说:“……而且要把圣母画在高高的地方,这样再远的人,都能看到她!”
“小雅说得对!这幅《宝座上的圣母》保留了中世纪时期宗教作品高、大、尊贵的风格。”M博士娓娓道来。
“让我们一起再来看看这幅《宝座上的圣母》。
“高。它是一张直幅的作品,接近4米高,圣母坐在高高的宝座上,小耶稣则被她左臂怀抱着,居高临下的位置象征着他们高贵的地位。
“大。比起画面中的天使和信徒,位于画面中心的圣母和小耶稣的身体比例看起来是不是分外大呢?他们两人几乎占了大半个画面,这个放大重要人物比例的手法,被史学家称为‘尺寸的阶级’,也就是说人物被画得越大,就拥有越高的阶级地位,这是在中世纪作品中很常见的构图手法。
“尊贵。这幅作品上所用的绘画材料都是珍贵的矿物宝石,比如背景所用的金色,都是真金制作的金箔颜料,圣母的衣裳则是用一种比黄金还要珍贵的宝石提炼而成的蓝色颜料绘制而成,这种宝石就是著名的青金石。这些画材不但让作品华丽夺目,更体现了圣母尊贵的身份。”
小朋友听着,都立刻踮起脚,仔细寻找珍贵的金箔和青金石。但是,不管我怎么凑近,作品前这道长长的梯子都让我感觉离这个圣母很远。
M 博士悄悄问我:“小雅,怎么样,这个华丽宏伟的圣母是你喜欢的妈妈吗?”
“这个圣母金光闪闪的,是挺漂亮的。但是,我总感觉她有一点高不可攀,还有点厉害,看起来就像我们的班主任一样。”
“哈哈,这位圣母确实不是那种亲和的类型,小雅的联想真是可爱啊!
“乔托的这幅《宝座上的圣母》是一幅划时代的作品。从造型上看,它与其他同时期普遍比较扁平的作品不同,乔托笔下的圣母造型立体写实,有确切的存在感,同时还反映出中世纪教会的财富和地位。”
M博士小课堂
什么是中世纪?
中世纪指欧洲从公元5世纪后期到公元15世纪中期这段时间。这是一个瘟疫蔓延、民不聊生、发展停滞的时期,因此也被称为“黑暗时期”。中世纪的天主教教会势力庞大,掌握社会上绝大部分的财富和资源,一般百姓根本没有机会上学读书,因此迷信无知,也不懂得思辨道理,这也导致社会进步缓慢。
公元1453年,内战不断的东罗马帝国终于走向灭亡,欧洲慢慢进入文艺复兴时代。乔托的《宝座上的圣母》画于公元1300年前后,反映了当时中世纪教会拥有至高无上地位的社会现象。
温柔的妈妈
离开了乔托的《宝座上的圣母》,M博士带我们来到下一幅作品前。
“这幅作品叫《带金莺的圣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拉斐尔·桑西所画。大家看,你们觉得这幅作品中的圣母怎么样?”
拉斐尔《带金莺的圣母》 约1506年 油画
“圣母和两个宝宝在草地上玩。”童童说。
“大家猜这两个宝宝是谁?”M 博士问。
赛赛突然伸手:“你们看,这个小宝宝不穿衣服,肉乎乎的。”
M 博士及时抓住了赛赛的手,摇摇头说:“小朋友,眼看手不动,美术馆的作品都不能摸,这是一个大家都要遵守的规矩。”
M 博士小课堂
看展的3个“绝对不能”
l 绝对不能触摸作品(除了明确表明可以用来互动的)。我们的体温、汗或者手上沾染的污渍都有可能给这些艺术家辛苦创作、前人想尽办法保存下来的作品带来不可逆的破坏。
l 绝对不要带着美食看展。多汁美味的食物随时可能溅 到地上或者作品上,引来虫鼠这些艺术作品的天敌。
l 看展时绝对不能跑跳。不管是你的头,还是展厅里的雕塑,如果被磕破了,都是一个灾难。
看赛赛的脸都红了,我赶紧转移话题:“啊!这两个小宝宝手里玩的是什么呢?”
“好像是一只小鸟。”童童说。
M博士指着中间的宝宝说:“圣母左手边的这个宝宝是圣子耶稣,旁边的是耶稣的表哥约翰。这幅作品是在1506年由拉斐尔所画。大家看,画面中的圣母身处一个绿意盎然的乡郊,身穿一条朴素的裙子。在乔托画完《宝座上的圣母》200年后,艺术家拉斐尔画出新时代人们心目中期待的圣母,她不再是威严、尊贵的母亲大人,而是人间温柔的妈妈。”
“她确实长得挺温柔的,而且很细心。你看她用手护着自己的宝宝,肯定是怕小耶稣不小心摔倒。”我说。
M博士说:“看来大家都对这个温柔美丽的圣母印象不错。拉斐尔一生画了许多圣母,基本都是温柔优雅的样子,因此,他也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最会画圣母的艺术家呢!”
“最会画圣母的艺术家?这么厉害?”赛赛感叹道。
M博士解释:“是啊!拉斐尔以绘画美丽的圣母著称,他有一个自己的秘诀。为了画出一个生动的圣母,他常常在意大利的街头流连,物色美丽的少女当模特儿。一旦找到合适的模特儿,拉斐尔便把这些少女请到画室中,为她们现场写生,记录她们的样貌和姿态。”
“啊!原来画里的这个圣母是按模特儿画的啊?”豆豆笑着说。
“拉斐尔说过,他既参照真实的少女形象,也会结合脑海中的想象,写实结合想象,最终成就了无数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圣母。你们看,这是拉斐尔另一幅关于圣母的作品――《阿尔巴圣母》。”
拉斐尔《阿尔巴圣母》1511年油画
我一边听着拉斐尔创作圣母的秘诀,一边对着画作看得入迷。圣母晶莹剔透的皮肤,细腻、真实得让人想伸手去摸,难怪赛赛会忍不住。
我实在好奇:“M 博士,这些人物的皮肤看起来光滑透明,简直就像真的。这是怎么做到的啊?拉斐尔也太厉害了!”
“这就是油画颜料发明者的功劳了。拉斐尔使用油画颜料作画,稀释后的油画能画出半透明的颜色,这样画出来的皮肤不但有很高的透明度,而且不同颜色也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在文艺复兴时期,油画颜料成为很受欢迎的一种绘画材料。你们看,这两个婴儿身上的光影过渡得很自然,颜色融合得了无痕迹,造就了光滑的皮肤质感。”
M 博士指着画中两个婴儿说。 我眯起眼再看,小婴儿的皮肤确实是丝滑极了。 这时,M 博士问我:“小雅,怎么样,你喜欢这个妈妈吗?”
M 博士小课堂
文艺复兴与绘画艺术
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西方艺术在 14 世纪开始迎来多方面的进步。在创作主题方面,艺术家受到“以人为本”思想风潮的影响,抛弃了过去单一的宗教神话主题,开始画老百姓的肖像, 记录和表现普通人的现实生活。随着学术风气变得积极,很多学科和技术都有了新的突破,
绘画艺术也不例外。其中油画颜料的发明直接加速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催生了许多伟大的绘画巨匠。油画颜料是由荷兰画家扬·凡·艾克在14 世纪发明的,是以油脂和色粉混合制作而成的颜料。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油画颜料于14 世纪末开始盛行。稀释后的油画颜料,不但能够画出半透明的颜色,还极易均匀推开,能画出更好的色彩渐变效果,使得画面更加细腻逼真。除了呈现效果非常好,油画作品比起14 世纪以前流行的坦培拉,更加利于保存,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就是其中一个保存得非常完好的例子。
左:扬·凡·艾克《戴红头巾的男子》1433年 油画
右:达·芬奇《蒙娜丽莎》1503—1504年 油画
我点点头:“嗯……小时候,我妈妈常常抱我、呵护我,喂我吃饭,给我梳头……不过自从我上小学以后,妈妈就要求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小雅很怀念小时候被妈妈照顾的感觉吧?”
“不不不,我现在都长大了,我愿意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过,我妈妈总是一边要求我独立,一边又让我听她的,唠唠叨叨,让我都混乱了。”
“啊!我懂了,小雅长大了,虽然喜欢被关爱,但是更渴望独立。要不我们再看看下一幅作品。这幅作品里有一个和小雅差不多大的女孩。”
包容的妈妈
我们走出了室内展厅,来到美术馆的一个户外花园。
院子的两边各种了一棵鸡蛋花树,清香的花瓣随着阳光洒落在地上。我们踏着鹅卵石铺的小路,绕到美术馆后门的外墙处。老旧的水泥墙上居然画着一幅作品。画作上就是M博士说的和我差不多大的女孩。
“大家来这边看看,这是来自英国的艺术家班克西的作品《女孩和气球》,和刚刚那些作品的艺术家不同,班克西是和我们同时代的艺术家……”M博士话还没有说完,小朋友们就忍不住七嘴八舌地热议了起来。
班克西《女孩和气球》 伦敦 墙面油漆
童童说:“你们看,这画是直接画在墙上的。这样下雨了,画不会淋坏吗?”
M 博士解释说:“这是一幅街头涂鸦作品,作者是英国的街头艺术家班克西。班克西不喜欢在画室里画画,他认为城市里的空白墙是更好的画布。所以,他时常在夜深人静时出没,找寻适合画画的地方。有时候,他未经同意就在别人的家门口涂鸦,惹得人家非常生气,还找来警察叔叔抓他呢。”
“啊!他被抓了吗?”我着急地问。
“他很幸运, 没有!但是,这确实不值得我们学习。据说班克西为了躲避追捕,每次都等到深夜时分才去作画,而且时刻都要戴着帽子或者口罩。到现在,也没人见过真正的班克西长什么样子!”
赛赛来到墙前,这回他学聪明了,不敢真的触碰墙,只把手按在自己的头顶上,踮起脚尖比画说:“看,她和我是不是差不多高啊?”
“哎呀!她的气球要飞走了!”豆豆并没有理会赛赛,注意力全在那个快飞走的红色爱心气球上。
失去这个气球的,是一个被风吹得头发凌乱、裙摆飞扬的女孩,她伸手想要抓住自己的气球,无奈气球已经飞远了。我看着这个女孩,有一种说不清楚的复杂情感。
“大家觉得艺术家为什么要画一个这么让人沮丧的作品呢?”M 博士问。
“班克西自己小时候也丢过一个气球吗?”童童噘着嘴问。
“哈哈,有意思的猜想!班克西曾经说过,许多母亲愿意替孩子做任何事情,唯独不能让孩子随自己的心意。”
听罢,一股股热气突然涌上我的眼眶。我想起妈妈平日里对我的关心,又想起妈妈刚刚的那些唠叨和对我不耐烦的样子。
“丢了爱心气球的小女孩,可能就是那些不能随心所欲的孩子。”我暗暗猜想。
“我知道了!这幅画代表了班克西自己,他本身就是个调皮的艺术家,所以他想要一个包容自己的妈妈,对不对?”果然还是调皮人更懂调皮艺术家,赛赛说得头头是道。
M 博士点点头,表示认可:“班克西确实很渴望包容和理解。幸好他遇到了艺术。艺术就像一个包容的妈妈,包容了调皮的班克西,也包容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艺术世界里,大家也慢慢理解了他到处画画的初衷。其实,班克西是希望能有更多人看到自己的创意和作品,希望所有路人就算不走进美术馆,也可以欣赏到艺术作品。”
我失落地告诉M 博士:“可惜,我妈妈并不是这样的。”
八只手的妈妈
M 博士指着我的身后说:“要不我们看看下一位母亲?”
我还没来得及转身――
“哇!好大的蜘蛛啊!”豆豆惊呼了起来!
我一看,是一只有3层楼高的超级大蜘蛛。
路易丝·布尔乔亚《妈妈》 德国汉堡艺术馆 铜、大理石雕塑
“小朋友们,这件作品是法国艺术家路易丝·布尔乔亚的巨型雕塑《妈妈》。”M 博士说。
M 博士让我们在大蜘蛛的脚下自由穿梭,还鼓励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它。从远处看,蜘蛛庞大的身躯由8 条修长的腿支撑,整个雕塑有半个篮球场那么大,非常震撼。
“啊!蜘蛛的肚子里还有蛋。原来它真的是一只蜘蛛妈妈。”赛赛指着蜘蛛腹部下藏着的几颗蜘蛛蛋说。
赛赛的观察力让M 博士喜出望外。
“赛赛发现了!这只蜘蛛妈妈象征着布尔乔亚的母亲。布尔乔亚把自己的妈妈比喻成一个拥有三头六臂、强大能干的蜘蛛妈妈。她曾经回忆说,自己的妈妈几乎不眠不休地工作,洗衣、做饭、打扫、纺织和修复地毯,用尽一切力量来保护自己的孩子和家庭。但蜘蛛妈妈一直强撑,真的就不会累倒吗?”
我摸了摸蜘蛛妈妈的腿,每一条都很纤细,而且布满虬结,我杞人忧天地想,万一嘎嘣一下, 她有一条腿断了,这个庞然大物就倒下了,那可怎么办?
M 博士问:“小朋友,你们的妈妈每天都有哪些工作呢?如果妈妈有一个工作时间表,你猜她会从几点开始,几点才能结束呢?”
我在想,今天上午妈妈到底是几点起床的?从我睁开眼睛起她就一直忙里忙外,手脚、嘴巴一刻都没有闲下来过。
我随即说道:“M 博士,我觉得,我妈妈也像一只拥有8 条腿的大蜘蛛。她总是很着急,手里有忙不完的事,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忙工作和家事。”
勤劳的妈妈
“啊!听起来,小雅的妈妈很忙呢!其实妈妈真的是一个不简单的角色。早于布尔乔亚,我国北宋时期的艺术家王居正就曾描绘过一位勤于劳作的母亲,你们想不想知道古代的妈妈都会忙些什么啊?”
M 博士领着我和其他小朋友往展厅的出口处走去。
出口前最后一面墙上挂着一幅横幅作品。我看了看作品标签, 这幅画名叫《纺车图》。
王居正《纺车图》 北宋 绢本设色画
画面的左边有一个年纪老迈的女人,她的手里拿着个线团。我们沿着她手中的线,视线来到画面的右边,这里有一个坐在板凳上的女人,她一手抱着怀里的婴儿,一手转动着面前一个像大风车一样的机器。她的身边有一只小狗和另一个年纪与我差不多大的孩子,好像正钓着一只青蛙玩。
我问:“M 博士,这是纺车吗?这位妈妈一边带着两个孩子,一边还要纺线吗?”
M 博士:“嗯嗯,确实非常勤劳。从这位妈妈的朴素衣着能看出,王居正描绘的是北宋时期普通人家的妈妈形象,相信许多妈妈也是这样忙碌的。小雅觉得能给这位妈妈打几分呢?”
我摇摇头,小声说:“ M 博士,我想回去找我的妈妈。”
我不想给妈妈打分。我想,如果有人让我每次都考 100 分,总在给我评分,要求我不要犯错,我会很累、很气愤。我知道,我的妈妈不会永远是 100 分的妈妈,但是她为了做我的妈妈,一直很努力。
导览结束,美术馆门口挤满了等孩子的家长们,妈妈就站在人群里头。她面带微笑地向我挥手,举起那个给外婆的礼物,就像在告诉我“别担心,礼物已经找到了”。我跑过去自然地牵起妈妈的手,滔滔不绝地讲述着 M 博士精彩的导览,还有各有千秋的“好妈妈”。
妈妈非常惊喜:“小雅,看来你很喜欢这个展览,你居然能把这些艺术作品,甚至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呢。”
“嗯。因为这些作品不但会说故事,还会安慰人呢。”
我把头埋到妈妈的怀里笑了起来,刚刚吵架的愁绪仿佛已经烟消云散了。
小雅的艺术手账
今天我参观了一个名为《最好的妈妈》的展览。在 M 博士的介绍下,我认识了不同时代中世界各地的妈妈。
我不想给她们打分,因为她们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故事。她们或威严、温柔,或包容、坚强,抑或勤劳、朴素……
她们都有我妈妈的影子。
我的妈妈就是最好的妈妈。
亲,大宗购物请点击企业用户渠道>小苏的服务会更贴心!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