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依赖症 再见 皮亚·梅洛蒂等 著 心理学
  • 新商品上架
    • 作者: 皮亚·梅洛蒂、安德烈亚·威尔斯·米勒、J.著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句字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皮亚·梅洛蒂、安德烈亚·威尔斯·米勒、J.著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2979557659
    • 国别/地区:中国
    • 版权提供:机械工业出版社

    书名: 依赖症 再见

    定价: 49

    ISBN: 9787111640011

    作者: 皮亚·梅洛蒂,安德烈亚 威尔斯 米勒,J. 基思 米勒,常邵辰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11

    装帧: 平装

    开本: 32


    国际知名童年创伤专家典作品,长销不衰30年,销量超过40万册。直击童年受伤给成年人带来的心理问题。走出原生家庭创伤,带你走出依赖症,并避免将这些问题传给孩子。
    父母的错误养育方式,让我们长成了缺乏边界感、自尊过低或自大狂妄、难以接纳现实、有各种情绪和人际关系问题的成年人。国际童年创伤专家皮亚·梅洛蒂将这种问题命名为“共依赖”。
    本书的目的就是探索共依赖问题从何而来,如何发展,如何毁掉我们的生活,我们又如何将这种问题传给自己的孩子。
    本书教你如何从共依赖中康复:这非常像一个长大的过程——我们须学会去做那些不健康的父母没有教给我们的事情:恰当地去尊重我们自己,建立健康有效的边界感,觉察并承认我们的现实,照顾好我们成年人的需求和愿望,以适度的方式体验我们的现实。
    本书也描述了孩子如何在不健康的养育下成长为共依赖的成年人,指出了我们认为正常却常常对孩子的成长有害的养育行为,通过反思这些行为,我们可以避免将共依赖问题传递给自己的孩子。
    目录
    作者寄语
    前言
    引言 这一切是如何开始的 /1
    一部分
    共依赖的症状
    1章 直面共依赖 /12
    第2章 共依赖的五个症状 /17
    第3章 这些症状如何毁掉了我们的生活 /58
    第二部分
    孩子的天性
    第4章 健康家庭中可爱的孩子 /78
    第5章 不健康家庭中可爱的孩子 /93
    第6章 虐待带来的情绪伤害 /111
    第7章 一代传一代 /131
    第三部分
    共依赖的根源
    第8章 直面虐待 /140
    第9章 抵触虐待的事实 /147
    10章 身体虐待 /163
    11章 性虐待 /177
    12章 情感虐待 /200
    13章 才智上的虐待 /209
    14章 灵性上的虐待 /215
    第四部分
    走向康复
    15章 个人的康复 /232
    附录 共依赖简史和相关文献一览 /244
    致谢 /256
    参考文献 /258
    译后记 /260
    皮亚·梅洛蒂,著,皮亚 梅洛蒂(Pia Mellody)
    国际知名创伤、情感虐待和成瘾专家,专攻源自童年的情绪失调问题。她是梅多斯治疗中心的军人物,该中心是全美备受关注的创伤治疗机构之一。皮亚创立的康复工作坊帮助了来自全世界的人。她著有多部畅销书,均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如《依赖症,再见!》《爱恋成瘾,再见!》《亲密元素》《找回自由》等。
    安德烈亚 威尔斯 米勒(Andrea Wells Miller)
    一位作家,撰写、合著、编辑过多部图书,包括《爱恋成瘾,再见!》和《找回自由》等。
    J. 基思 米勒(J. Keith Miller)
    著名演讲者、教师和畅销书作家,著有20多部图书,包括《渴望疗愈》《被迫控制》等。
    常邵辰 心理咨询师,现工作于美国加州圣何塞。曾在美国梅多斯治疗中心工作,支持和帮助被创伤相关症状所困扰的患者。
    作者寄语
    我很高兴有机会为你们荐这本修订版的《依赖症,再见!》。经过1版出版后13年临床经验的积累,我更加确信在1版中所提出的理论是正确的。我对几个关键课题的理解有了很大的变化,这让我对共依赖的成因和治疗有了新的见解。我的另一本书《亲密元素》(The Intimacy Factor)的出版,也为这本新版的《依赖症,再见!》的面市创造了很好的契机。
    《依赖症,再见!》这本书的核心是对一种现象的观察,而这种现象是,带有虐待性质的育儿方式会导致孩子感受到令人痛苦的羞耻感、不足感或自大感,而如果这一现象被长期忽视而得不到处理,这些心理上的伤口会一直延续到成年,并且这种虐待性质的育儿方式被不明智地使用到下一代人孩子身上的可能性会很高。当成年共依赖者生活中的某件事,搅动起他们初创伤的潜意识记忆时,他们会再一次体会到童年的羞耻感或优越感,并以一种不成熟且功能失调的方式对当下的这件事做出回应。
    在过去几年中,我确确实实地注意到有的创伤都源自于“剥夺人的力量感”或“错误地给予人力量感”这两种虐待。在这本新版的《依赖症,再见!》中,我对这两个名称做了进一步解释。我希望读者能够更清楚地看到虐待孩子的父母其实做的就是这两件事。他们可能会对孩子进行羞辱直到孩子哑口无言,而父母这样做是为了减轻感受到的来自外界的压力。这种内化的羞辱会悄无声息地夺走孩子的力量感。父母也可能让孩子长期扮演成年人的角色,在这种角色中,孩子被期待去完成那些本该由大人负责的事情;若没能像大人一样做好这些事情,孩子会感到羞耻;而安排孩子去扮演这些角色,会带给孩子一种自大感。这两者都起着同样的作用:孩子失去了与他真实自我的连接。
    第二个在1版书中提到的关键概念是羞耻感—特别是“背负于心的羞耻感”。由这种“背负于心的羞耻感”所释放出的不恰当的情绪能量,会让经历创伤的孩子长期觉得自己是没有价值的,而这会一直持续到成年。
    我一直想强调的是“好的”或恰当的羞耻感和“背负于心中的羞耻感”并不是一回事。当犯了错且被其他人看到时,我们会体会到一种恰当的羞耻感,例如我们会忘记某人的名字,会撒谎然后被戳穿,或在公共场合放屁。这种意识在提醒着我们,我们是不美的,我们不是神。我们并不喜欢这种羞耻感,但是我们会把它抛在脑后,且不会受其影响。那是一个带有治愈性的提示,提醒我们和有人一样,都是不美的人。
    “背负于心的羞耻感”就是另一回事了。它并非来自我们自己犯的错误,而是由抚养者带有虐待性质的行为内化而成,所以这种羞耻感是不适宜的。“背负于心的羞耻感”是于当下重新去体验曾经的创伤。它侵犯了我们的内在价值感,恶化了边界感的缺失,让我们没有缘由地感到自己毫无价值。当抚养者不带羞耻心地与一个孩子互动而不自知,且常常用愤怒掩饰自己可耻的虐待行为时,抚养者身上会散发出一种“背负于心的羞耻感”的能量。这种从父母身上分离出来的羞耻感会散播在周遭,被孩子吸收并一直背负在身上。于是孩子会一直生活在无价值感的状态中。他会觉得这种羞耻感是自己的,而并不会意识到其实它是属于抚养者的。孩子长大成人后,这种“背负于心的羞耻感”还会一直困扰着自己的生活,他不断地尝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得到的却是痛苦与失败。“背负于心的羞耻感”所引发的悲剧在于,其所带来的痛苦会让被虐待的人毫无意识地重复对他人的羞辱和虐待,并试图以此减轻自己的痛苦。
    第三个在新版《依赖症,再见!》中改进的概念,描述的是困扰许许多多共依赖者的一种怨恨感。我的假设是这种形式的怨恨源于内在边界感功能的失效。在这种情况下,人会(错误地)相信他的边界感受到了侵犯,而体会到怨恨或“受害者的愤怒”。当学会了如何让我们的边界感健康地运转后,我们只会相信那些关于自己的真实的信息,我们便不会成为受害者了。当明确地知道关于自己的事实时,我们便不会再将自己的情绪归咎于他人了。
    在过去的13年中,边界感这个概念成了治疗共依赖的一个核心工具。我由衷地希望读者关注在新版《依赖症,再见!》中与如何习得边界感有关的内容。发展出健康的边界感不仅会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还会让我们面对挑战时充满力量和信念。
    皮亚·梅洛蒂
    亚利桑那州威肯堡市,2002年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