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此商品库存有限,请在下单后15分钟之内支付完成,手慢无哦!
100%刮中券,最高50元无敌券,券有效期7天
活动自2017年6月2日上线,敬请关注云钻刮券活动规则更新。
如活动受政府机关指令需要停止举办的,或活动遭受严重网络攻击需暂停举办的,或者系统故障导致的其它意外问题,苏宁无需为此承担赔偿或者进行补偿。
晨曦中的大师彼得汉德克传(德)马尔特·赫尔维希著 张培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 ×1
文坛独行侠汉德克的不羁人生《晨曦中的大师:彼得·汉德克传》让我们看到这位狂傲不羁,我行我素的文坛老将的多面人生。
彼得·汉德克是当代世界文坛的独行侠,他独树一帜、离经叛道的写作风格,使他经常成为争议的焦点。《晨曦中的大师:彼得·汉德克传》生动讲述了传主生平。作者深入调查采访彼得·汉德克及其亲友等,在大量一手资料基础上写成此书。
马尔特·赫尔维希(Malte Herwig),德国作家,记者。1972年生于卡塞尔,在美因茨大学、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学习文学、历史和政治,2002年以研究托马斯·曼的论文获博士学位。著有《弗朗索瓦丝·吉洛:说“不”的女人》《了不起的卡纳拉克》《奥地利神经病》等。现居汉堡。
译者:
张培,博士,200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现为北京理工大学德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当代德语文学。出版德语专著《Der Wandel des Familienbildes in der deutschen Literatur nach 1945》( 《1945年后德语文学中的家庭转型》),译有迪伦马特小说《承诺》等。
目 录
前言
增补版前言
第1章 战争 旅馆序曲
多么优美!多么高贵!
被爱的亡者 婚姻场景 父亲们去死吧 如此记录
伪装的恶魔 第2章 写作 世界的呼喊 冒险的我
那个陌生人是我 头脑中的火
当自以为是无济于事时
坦岑贝格
东翼中的一个象牙塔 神父,我?
等待有尽头 第3章 荣誉 新经验 你讲讲吧! 一个永恒的阴影 向前的句子 爱我吧 交叉质询会中的修女们 这些故事的结局 你们将睁开眼睛并侧耳倾听 “我旋转我的魔戒” 1966 这里的演出让你们参与其中 第4章 门槛 文化批评和老鼠屎 厌恶 仇恨之舞 绿衣亨利 左撇子女人 我真的想死 我不想你杀死你自己 伦茨和迈过门槛 第5章 家乡 一无所有者和哈布斯堡皇室 忧郁的浪荡者 只有一支铅笔作为武器 生活是一个建筑工地 恐怖女读者 关于男女 第6章 南斯拉夫 国葬 大师的黄昏I 岛屿 孤独的牛仔 无家可归旅馆 上千页的孤独 秃鹫鹦鹉 K.博士的诗 第7章 风暴 这是战争 诗人的临时军事法庭 他照亮他人 她们在他的句子中的位置 格里高尔的花园 来自天堂的风暴在呼啸 第8章 天选之子 公布于世
大师的黄昏II 野猪牙和颂歌 执迷不悔 米洛舍维奇和权力 驱逐的幻想 (并非)一个复仇故事 一步步走向叙事诗 穿过森林
变得坚定
永远的草莓地!
魔鬼们
致谢
年表
缩写和缩略符号
注释
译后记
第1章战争不在忙着出生的人就在忙着死去。
——鲍勃·迪伦克拉根福,1942年春天。年轻的玛利亚·肖茨正恣意享受着大城市的生活。对她来说,这是一种无比大的自由:白天在一家旅馆工作,晚上跳舞,聊天,纵情欢乐到深夜。
尽管仗已经打了三年,这里的人们却没有受到太大战争的影响。纳粹的旗帜在维尔特湖上投下了倒影,从国民收音机里传出来的领袖的声音还有安抚民心的作用,周末的阿道夫·希特勒广场上热闹非凡。
玛利亚在这个新的民族大集体中如鱼得水。她一直都搞不懂,为什么她的父亲和兄弟们对他们的斯洛文尼亚祖先感到那么自豪。无家可归的短工、雇农、民工——这可真是一长串漂亮的族谱!不,她一定要走出这个叫格里芬的边境小村,她在这里做农活时磨破了自己的手,在这里她看不到自己的未来。
未来属于德国人,自1938年以来,她的耳边尽是这些声音。整个克恩滕州都属于德国。农舍的墙上甚至都贴着那些横幅标语,上面写着:“一个民族、一个帝国、一个领袖”。屋里挂着的大牌子在提醒人们:“克恩滕人说德语。”斯洛文尼亚语是玛利亚祖先的语言,自从奥地利“加入”希特勒德国后,这门语言就被明令禁止了。
在那个春天的晚上,玛利亚肯定没有说斯洛文尼亚语。她把自己好好拾掇了一下。当她拐进天堂巷,进入老虎旅馆时,她的心情有些小小的激动。这家有些年头的旅馆是备受克拉根福上层社会喜爱的社交场所。市议员、国防军军官、商人和情侣在这里济济一堂。1918年后,在克恩滕后方服役的主要官员们也在这里碰头,他们在这里策划“防御战”,反对南斯拉夫人新成立的国家。
玛利亚不怕跟人打交道。她刚打开旅馆餐厅的门,便看到了坐在位子上的那个人,他就是那个对她献出各种溢美之词的德国国防军士兵。他叫埃里希·舍内曼,个头比她矮,比她大十三岁,头顶几乎秃成一片,而且,他已经结婚了。
有很多原因可以让二十二岁的玛利亚·肖茨选择在这一紧要关头转身离去,回到她似成定局的生活当中。那是一种古老的生活,这种生活对“既定事实”的敬畏大于一切:出生、出嫁、怀孕、在乡村度过一生然后死去。这种生活让人绝望。
玛利亚回乡下老家探亲时,一切是天壤之别。她穿得时髦优雅,站在她旁边的姐姐被她映衬得像是一个养猪的村婆子,她的姐姐骂起人来确实跟村妇没什么两样:“我躺在羊圈后面的破草上睡觉,你却在老虎旅馆的双人床上跟一头德国‘公山羊’打滚。”当玛利亚与一个德国士兵共度春宵时,她的亲人们却正在家里的小院里辛苦干活。玛利亚会感到良心不安吗?
不,她不会,她不容任何人对她指指点点。她只听他的,他是她热恋的人。埃里希·舍内曼世故老成,这位机智的军官知道该如何表现自己,他是连队的军需官。如果玛利亚用刀子切碎了土豆,他便指责她不懂礼仪。在和平年代他曾是储蓄所职员,不过这早已是老皇历了。在战乱那些年他的运气也不算差,他只进过一次野战医院,还是因为痔疮。
他们一起去郊区远游,他送她香水,同时奉送上的还有他温柔的笑容。他的妻子和他们刚出生的孩子在北德的家中盼他归来。难道玛利亚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吗?
在老虎旅馆度过的那些夜晚并不是春过无痕。在埃里希·舍内曼告别此地,投身家乡的婚姻战线之前,玛利亚发现自己怀上了他的孩子。
……
一阵啼哭声从这间低矮、逼仄的屋子里传了出来。这不像是一个新生儿的哭叫声,反倒像是从坟墓深处发出的嘶喊声。一个叫安娜·麦恩的乡村接生婆的怀里抱着玛利亚·肖茨的孩子,她不久前刚嫁为人妇,现在她的名字正式变为玛利亚·汉德克。这个孩子怒吼着,似乎为自己诞生到一个这样的世界、一个这样的小屋子里感到愤怒。街上甚至有人跑来看热闹,他们惊奇地注视着这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多么优美!多么高贵!
1942年圣尼古拉斯日(12月6日)18点45分,玛利亚在父母家产下一子,这个出生在马克特区阿尔腾马克特25号的孩子从一开始就拒绝母乳。他出身贫寒,对世界的憎恶使他变得高贵。他天使般的面孔上那双深色的眼睛将对世人投以阴郁的目光。
魔鬼们伴他出生,可他们不是真正的魔鬼,而是假扮成魔鬼的村民。按照旧俗,在圣尼古拉斯日的前夜,村民们在街上游行,他们一路上叮叮当当、吵吵嚷嚷。地狱般的喧嚣便是他的摇篮曲:这位叫彼得·汉德克的作家至今仍然认为“我最根本的恐惧来自我出生前的那几个小时,这些扮成魔鬼的家伙带着链条和荆条穿过村庄,他们的鬼哭狼嚎摧毁了一切”。尼古拉斯的魔鬼随从克拉普斯是一个“潜在的接生婆,他让我觉得百爪挠心般难受,这种难受却与恐惧无关。我不觉得我是一个胆小的人,但一丁点儿声响都会让我抓狂”。
……直到他十八岁,这个男孩都不知道他的生父是谁。
……在此地孕育,在彼地出生:这个孩子是热情自由的结晶还是浪荡激情所滋生的怪物?作家在描写自己的童年时,常常会提到诅咒这个词,他认为他的家族被施了魔咒。
亲,大宗购物请点击企业用户渠道>小苏的服务会更贴心!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