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呼吸系列(套装11册)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
  • 新商品上架
    • 作者: 英国Breathe编辑部著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句字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英国Breathe编辑部著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装帧:套装
    • ISBN:9787521768299
    • 出版周期:旬刊
    • 版权提供:中信出版社

     

    书名: 呼吸系列(套装11册)

    定价: 729.0

    作者: 英国Breathe编辑部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呼吸:珍惜吧,日常的光》
    ★创刊于英国,靡世界的正念生活读物
    ★一本帮你平衡身心的正念启发书,让我们一起把每个日子过成良辰
    ★心理学家李松蔚担纲《呼吸》中文版主编,撰写主题文章
    ★美中心理治疗研究院创始人@童慧琦、《了不起的我》作者@陈海贤、简单心理创始人@简里里、音乐人@钟立风鼎力荐;
    ★心理学家@李松蔚、阅读类自媒体主理人@焦尾Tyler、暂停实验室创始人@郭婷婷撰写主题文章,探讨“日常的光”哲学,发现微小的幸福;
    ★建筑师@戚山山、好好住创始人@冯板、1整理术主理人@周一妍、作家@曾焱冰、服装设计师@郭则焓、脱口秀演员@小鹿受访分享生活中的微光瞬间。
    也许焦虑和无力感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那就“Breatheandmaketimeforyourself”吧。
    为什么叫“呼吸”?
    Breathe编辑部创立于英国,创始人希望这本书能帮你变得更轻松、更平静。这本身心指南包括五个部分:幸福、生活、正念、创造力和逃离,旨在帮你找寻从日常压力中解脱出来的方法,“maketimeforyourself”(专注当下,把时间给你自己),给焦虑的日常生活留出一点“呼吸”的空间。
    《呼吸:每一天都是美丽的新冒险》
    ★创刊于英国,靡世界的正念生活读物,全球累计畅销300万册
    ★一本帮你平衡身心的正念启发书,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微光
    ★心理学家李松蔚担纲《呼吸》中文版主编
    ★心理学家@陈海贤、独立民谣女歌手@程璧、运动博主@赵依侬、中央民族大学讲师@李浩然撰写主题文章,分享个人“呼吸清单”;
    ★美中心理治疗研究院创始人@童慧琦、《了不起的我》作者@陈海贤、“简单心理”创始人简里里、独立音乐人@陈鸿宇鼎力荐;
    ★“每一天都是美丽的新冒险”专题,带你重新找回失落的快乐,与内在的小孩全心沟通,去发现每一天都是崭新的,每一天都有美丽的新冒险。
    也许焦虑和无力感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那就“Breatheandmaketimeforyourself”吧。
    【为什么叫“呼吸”?】
    Breathe编辑部创立于英国,创始人希望这本书能帮你变得更轻松、更平静。这本身心指南包括五个部分:幸福、生活、正念、创造力和逃离,旨在帮你找寻从日常压力中解脱出来的方法,“maketimeforyourself”(专注当下,把时间给你自己),给焦虑的日常生活留出一点“呼吸”的空间。
    中文版已出版有《呼吸01:每个人都需要自我肯定》《呼吸02: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呼吸03:后退一步》《呼吸04:珍惜吧,日常的光》。
    《呼吸:后退一步》
    ★创刊于英国,靡世界的正念生活读物
    ★一本帮你平衡身心的正念启发书,让我们一起把每个日子过成良辰
    ★心理学家李松蔚担纲《呼吸》中文版主编,撰写主题文章
    ★美中心理治疗研究院创始人@童慧琦、《了不起的我》作者@陈海贤、简单心理创始人@简里里、音乐人@钟立风鼎力荐;
    ★“后退一步”专题,李松蔚(心理学家)、简里里(简单心理创始人)、钟立风(音乐人)、陈鲁豫(主持人)撰写主题文章,后退一步,让生活拥有更多可能;
    ★王菊(流行乐女歌手)、周奇墨(脱口秀演员)、刘小璐(NEIWAI内外创始人)、蔡景晖(穷游联合创始人)、赵依侬(知名时尚博主)、娄小芝(气味图书馆创始人)等分享生活中的“后退一步”瞬间。
    也许焦虑和无力感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那就“Breatheandmaketimeforyourself”吧。
    《呼吸: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
    *1
    《呼吸.每个人都需要自我肯定》
    ★创刊于英国,靡世界的正念生活读物
    ★一本帮你平衡身心的正念启发书,让我们一起把每个日子过成良辰
    ★心理学家李松蔚担纲《呼吸》中文版主编,撰写主题文章
    ★乔恩·卡巴金认证正念减压课程培训师及督导师@童慧琦、《了不起的我》作者@陈海贤、KnowYourself创始人@钱庄、独立音乐人@陈鸿宇鼎力荐
    ★作家七堇年、静观减压教师方玮联、新京报·书评周刊主编马培杰、民谣歌手周云蓬等进行呼吸问答,提供自我价值感小秘诀
    也许焦虑和无力感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那就“Breatheandmaketimeforyourself”吧。
    《呼吸》是一系列关注自我、提醒你将更多时间留给自己的正念生活读物。
    插画精美,提供超凡视觉体验
    内文充满精美插画,是阅读,也是视觉盛宴。美味的家常食物、沐浴在星空下的独特体验、咖啡馆的灵感迸发,均有插画形式的体现。
    关照日常生活,于点滴中给予抚慰
    如何在家制作日式美味,同学聚会面临攀比的困境要不要去,“宅”在家的生活中会有怎样的乐趣,完全没灵感的时候要怎么找寻……书中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点滴中给予心灵的抚慰。
    为什么叫“呼吸”?
    Breathe编辑部创立于英国,创始人希望这本书能帮你变得更轻松、更平静。这本身心指南包括五个部分:幸福、生活、正念、创造力和逃离,旨在帮你找寻从日常压力中解脱出来的方法,“maketimeforyourself”(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给焦虑的日常生活留出一点“呼吸”的空间。
    《呼吸:天真是一种能力》
    ★创刊于英国,靡世界的正念生活读物
    ★一本帮你平衡身心的正念启发书,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微光
    ★心理学家李松蔚担纲《呼吸》中文版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姜宇辉、《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贝小戎、正念指导老师、心理咨询师贾坤撰写主题文章。
    ★越忙碌,我们越需要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重拾天真的力量,在忙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
    也许焦虑和无力感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那就“Breatheandmaketimeforyourself”吧。
    >>为什么叫“呼吸”?
    Breathe编辑部创立于英国,创始人希望这本书能帮你变得更轻松、更平静。这本身心指南包括五个部分:幸福、生活、正念、创造力和逃离,旨在帮你找寻从日常压力中解脱出来的方法,“maketimeforyourself”(专注当下,把时间给你自己),给焦虑的日常生活留出一点“呼吸”的空间。
    《呼吸:小小仪式,让平凡成为独特》
    ★创刊于英国,靡世界的正念生活读物
    ★一本帮你平衡身心的正念启发书,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微光
    ★作家七堇年、简单心理平台创始人兼CEO简里里、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姜宇辉等撰写主旨文章,讲述他们眼中的仪式感。
    ★小小仪式也可以成为平庸日常的解药,旅行时、写作时、拍摄时或是居家的日常,不妨用一件件充满仪式感的小事,把生活营造得舒适而惬意。
    也许焦虑和无力感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那就“Breatheandmaketimeforyourself”吧。
    为什么叫“呼吸”?
    Breathe编辑部创立于英国,创始人希望这本书能帮你变得更轻松、更平静。这本身心指南包括五个部分:幸福、生活、正念、创造力和逃离,旨在帮你找寻从日常压力中解脱出来的方法,“maketimeforyourself”(专注当下,把时间给你自己),给焦虑的日常生活留出一点“呼吸”的空间。
    《呼吸:我对时间有耐心》
    ★创刊于英国,靡世界的正念生活读物。
    ★一本帮你平衡身心的正念启发书,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微光。
    ★《呼吸》第十期,版式设计全新升级,为你呈现更舒适的阅读体验,一起享受春日的美好吧!
    ★《呼吸》中文版主编、心理学家李松蔚为本期撰写卷首语,同时观念艺术家刘耀辉、声音艺术家李星宇、纪录片导演海涛和唐向未、民宿主石茜等与我们共同探讨生命的自我成全与自我绽放。
    ★2024你有哪些Bloom计划?也许,生命的精彩瞬间就隐藏在这些Bloom计划中。
    也许焦虑和无力感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那就“Breatheandmaketimeforyourself”吧。
    为什么叫“呼吸”?
    Breathe编辑部创立于英国,创始人希望这本书能帮你变得更轻松、更平静。这本身心指南包括五个部分:幸福、生活、正念、创造力和逃离,旨在帮你找寻从日常压力中解脱出来的方法,“maketimeforyourself”(专注当下,把时间给你自己),给焦虑的日常生活留出一点“呼吸”的空间。
    《呼吸:非要之要》
    ★创刊于英国,遍及世界的正念生活读物
    ★一本帮你平衡身心的正念启发书,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微光
    ★心理学家李松蔚担纲《呼吸》中文版主编,撰写主题文章
    ★花园旅行家@蔡丸子、心理学家@陈海贤、歌手@钟立风、“简单心理”创始人@简里里鼎力荐;
    ★旅行之要、诗歌之要、露营之要、幽默之要……那些非要之外的领地,是我们确认自我的锚点。
    ★我们习惯了为了工作、为了他人度过那些“要”时光,本书希望让读者了解,生活并非全是由价值和产出填充的,其中多多少少包含着一些无法定义的时间碎片,或许是消磨,或许被称作浪费,但这些“非要”是自我确认自主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呼吸:去自然里更新自己》
    ★松弛感与心灵充电指南,一本帮你平衡身心的正念启发书
    ★创刊于英国的正念生活读物,用自然疗愈自己,也寻找灵感与勇气
    ★心理学家李松蔚担纲《呼吸》中文版主编,撰写主题文章
    ★花园作家@蔡丸子、《了不起的我》作者@陈海贤、写作者@钟立风、简单心理创始人@简里里鼎力荐
    已出版《呼吸01:每个人都需要自我肯定》《呼吸02: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呼吸03:后退一步》《呼吸04:珍惜吧,日常的光》《呼吸05:每一天都是美丽的新冒险》《呼吸06:非要之要》。
    >>为什么叫“呼吸”?
    Breathe编辑部创立于英国,创始人希望这本书能帮你变得更轻松、更平静。这本身心指南包括五个部分:幸福、生活、正念、创造力和逃离,旨在帮你找寻从日常压力中解脱出来的方法,“maketimeforyourself”(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给焦虑的日常生活留出一点“呼吸”的空间。
    《呼吸:我有一座岛》
    ★创刊于英国,靡世界的正念生活读物。
    ★一本帮你平衡身心的正念启发书,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微光。
    ★本期《呼吸》的原创主题为“我和我的岛屿”,与你一同探索那些重要的精神领地和滋养生命的精神共同体。
    ★《呼吸》中文版主编、心理学家李松蔚为本期撰写卷首语,还有本期客座主编一土学院创始人李一诺,以及跳海酒馆创始人梁二狗、瑞丽杂志集团前品牌公关经理游佳、香草山品牌创始人李维斯等与你分享他们生命中重要的精神岛屿和精神共同体。
    也许焦虑和无力感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那就“Breatheandmaketimeforyourself”吧。
    为什么叫“呼吸”?
    Breathe编辑部创立于英国,创始人希望这本书能帮你变得更轻松、更平静。这本身心指南包括五个部分:幸福、生活、正念、创造力和逃离,旨在帮你找寻从日常压力中解脱出来的方法,“maketimeforyourself”(专注当下,把时间给你自己),给焦虑的日常生活留出一点“呼吸”的空间。

    《呼吸:珍惜吧,日常的光》
    如果把一个人的生活“光投影”一下,大致应该如此:少量的高光时刻,很多的混沌,伴着不少的微光,还有一些暗影。
    高光时刻谁不爱?那多半是核心的能力、特别的成就或者际遇,但混沌、平淡或许才是常态,才是生活的日常。
    微光非常重要,因为它们代表着自我和生活的小美好。不断看见和创造小美好,是让日常可亲、让自我可爱、常生欢喜之心和感恩之心的正途。
    而暗影,是生命的不美和我们的接纳:因为暗的存在,光才可贵。甚至,它们也可能是光的来源。
    当我们忙着追求更高更强更好而却达不到预期时,当我们陷入不开心或者坏情绪时,当我们自我怀疑和否定时,不妨停下来,看看自己的光。
    本书通过幸福、生活、正念、创造力、逃离五大部分的内容,让你重新发现:你的存在,有光。
    ——
    内容包含
    主题文章|听心理学家@李松蔚、阅读类自媒体主理人@焦尾Tyler、暂停实验室创始人@郭婷婷聊聊日常微光哲学,分享私人“呼吸”清单
    呼吸问答|建筑师@戚山山、好好住创始人@冯板、1整理术主理人@周一妍、作家@曾焱冰、服装设计师@郭则焓、脱口秀演员@小鹿受访
    幸福|走出自我怀疑的泥沼;在自然中寻求自我的疗愈
    生活|为旧物赋予新生;与老友保持联络;发现日常的壮举
    正念|在“这样就很好”的心态中找到幸福;做真实的自己,人生意义便会显现出来;
    创造力|用几何图形塑造你的家;绽放的创意;
    逃离|聆听旷野的声音;在林荫中感恩自然的馈赠
    ……
    《呼吸:每一天都是美丽的新冒险》
    《每一天都是美丽的新冒险》是《呼吸》系列中文版作品第五本。
    还记得童年的玩耍时光吗?那时无所牵挂,完全忘了时间,忘了自我。那玩耍时光去哪儿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再随性地玩耍,而认为这种漫无目的的快乐是不务正业?答案在于成人的责任和现实。当有了更多繁杂事务要处理,有家庭需要照顾,并且外面的世界充满痛苦和恐惧时,玩耍似乎变成了一种奢望。
    然而,与内在的小孩重新建立联结,不受约束地享乐和欢笑,能创造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奇迹。它还能重燃日渐消逝的敬畏之心。记得一次看到秋叶变色,夜空中繁星闪耀,或是玻璃窗上雪花融化时,有种内在小孩的诧异。那是多么美好的感受!
    世界可以很荒凉,也可以很神奇,仍然有很多的令人兴奋的,愉悦的和充满希望的东西等着我们。而生活中总有一些瞬间,提醒我们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等着我们去完成,你只需要保持信念,相信自己的能力,拥抱大自然。去相信:“每一天都是一场美丽的新冒险!”
    内容包含
    序言|人大的迷失,就是忘了自己的故事;疫情三年,程璧与创作和生活的耳鬓厮磨;三十岁之后的嬉皮游戏人生;后疫情时代,到来了吗?
    呼吸问答|丸露营@丸子;“是光诗歌”康瑜;十点读书主编@雅君;海豚阿德书店@小白;心理咨询师@严艺家;
    幸福|无论工作、休息还是玩耍,都来对待生命中的贵宾一样对待自己;找回玩耍时间;从自然中获得疗愈;精简生活指南;
    生活|致巧克力爱好者;做自己的室内花艺师;感受荒野的召唤;看远方的风景
    正念|专注于呼吸;找回你的童心;高敏感者的生活与边界;
    创造力|在绘画中重新认识自己;克服比较与自我怀疑;
    逃离|创造宁静时刻;获得片刻逃离;
    ……
    《呼吸:后退一步》
    “做你想做的事。”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个良性的声明。但是,如果你真正想要做的是挑战或违背社会规范的事情呢?在这种情况下,“做你想做的事”会突然感到有争议,复杂,甚至充满困难。无论你想做什么都穿着“适合年龄的”衣服,为陌生人悲伤,或者停止对待朋友和家人的礼物来吓唬钱包并刺破良心,任何违背习俗的行为都会引来他人异样的眼光。
    忽视这种不赞成的表情或(更善良的)混淆需要决心,但这不是全部。它需要自我许可和自信才能忠于自己,让自己做自己的事情。
    这并不意味着践踏别人的信仰,也不是假设一条道路优于另一条道路,但它确实拥有一个奇妙的世界,在这里有无数种寻找幸福的方法。允许自己探索它们。
    《呼吸: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
    拥抱各种形式的幸福,独处也算是一种。预计出版时间2020年4月
    孤独,在现代社会似乎是个贬义词。
    在小说中,一个孤零零的房子的形象,无论是在荒原上,在峡谷中还是在悬崖顶上,往往意味着悲惨的故事。同样地,一个单独站立,坐着或用餐,也不是理想的方式。它常常被用来作为孤独、没朋友和不快乐的暗示——一个需要被激励并且生命可怜的人。
    这是小说式的懒惰。然而,这种刻板印象和粗心假设在现实生活中蓬勃发展。例如,为什么那么多人难以相信一个朋友真正热爱并且幸福地独居?为什么同事们与那些喜欢独自工作人进行斗争?为什么拒绝晚会的邀请,会被认为不够热情?
    然而,对于那些偏爱孤独的人来说,独处时间是个人幸福、健康自尊、情绪恢复和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它还有助于他们维持和滋养他们生活中的友谊和联系。
    事实上,在适当的情况下,许多人可以从培养和提高他们拥抱孤独的能力中受益,无论是在一本好书中度过一夜,在公园里安静地散步,还是在博物馆里闲逛。这与寂寞不同,后者可能是令人恐惧和有害的,但孤独却是一种积极的状态,可以让时间放松,释放生活中的一些压力,重新与思想和情感联系起来。
    现在,是时候把孤独的刻板印象留给小说,拥抱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幸福形式了。其中一种正是对孤独的偏爱。
    《呼吸.每个人都需要自我肯定》
    自我肯定是关于心灵的艺术。
    “我做得还好吗?”“我说对了吗?”“我看起来很专业吗?”在工作场所常见的这些问题暗示着自我怀疑,暗示着对安慰和对外部验证的需要。这种过度依赖外部保证可能是自尊心低下和缺乏自我价值的迹象。
    请求反馈本身是积极的。但是,一旦我们的工作上级从一个温和得体的沟通者,换成了一位吹毛求疵的人,谁来提供每天那么多的安慰?也许我们可以从家人、朋友那里寻求认可,但更重要的是,自我肯定、自我价值感。
    坚实的自我价值感将带来对自我智慧、技能认可,以及理解个人努力和工作贡献的真正含义,这可能会让人在逆境中也能微笑,并会让你从优秀到卓越。
    《呼吸:天真是一种能力》
    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令人不堪重负,我们是否仍需要保有一颗天真的心?要知道天真并不是无知或幼稚,而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好奇,是一种发现美好事物的敏锐与感知力,也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与关怀。天真是一种能力,它让我们放慢脚步,去感受、去理解、去与他人产生联结。
    在本期《呼吸》中,我们将邀请你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你是否总在与他人争夺一,而忘记给自己留下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享受生活?你是否不经意间扮演了受害者的角色,并为之所累?你真正梦寐以求的东西又是什么?
    我们还将与你分享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帮助你在忙碌中找到平静,重拾生活的乐趣。不论是走进自然,与蝴蝶、花朵和种子为伴,还是探寻美过夏天的方法,与我们一同拥抱生活中的美好吧。
    《呼吸:小小仪式,让平凡成为独特》
    你热衷于节日庆祝吗?你也喜欢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仪式感吗?这也许是为节日准备礼物,也许是参加一场读书会,或是固定在清晨运动……日常生活中也许充斥着诸多无聊琐事,但当我们给日常行为、日常事物赋予价值和意义,我们能从中再次发现生活的奇妙和美好。
    在本期《呼吸》中,我们邀请大家一起回顾过去的经历、反思自己的成长,也庆祝自己的成就、展望未来的可能。身处一个不确定性和焦虑的时代中,用小小仪式打造属于自己的一方精神空间。仪式感是一种生活态度,也可以成为一种对自己和世界的关爱。无论我们选择怎样的方式来纪念特别的日子,无论我们以何种方式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不妨从《呼吸》获取一些灵感,让《呼吸》带领我们进入身心的平衡和疗愈。
    《呼吸:我对时间有耐心》
    在充满希望、万象更新的春天,《呼吸》邀请你一同探讨生命的自我绽放和自我成全。对你来说“绽放”意味着什么?这一充满力量的词汇象征着生命的意志和奇迹,让人不由得相信生命本身就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量。但同时,“绽放”也意味着日复一日的耐心与坚持。就如同养花需要持续的关注和照料,而这种持之以恒的付出也是生命不可少的一部分。
    跟随《呼吸》,探寻幸福、生活、正念、创造力、逃离五大主题,找到属于你的正念生活灵感:如何设计你的美一天?害羞者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我们这么喜欢体育赛事、音乐节?艺术家们的缪斯神都是谁?还有走进自然中、走进野生动物世界的更多内容,等你去探索……
    《呼吸:非要之要》
    本期《呼吸》以“非要之要”为主题,探讨那些或许微小、甚至对他人来说无关紧要但对自我非常重要的事。它可能是人生求真的哲学,是去野外生活的行动,是专注当下的松弛与心流。它可能是旅行、跑步、音乐、诗歌、喜剧,是友人的聚会——是我们抵达自我、复苏身心的良方。
    特邀心理学家李松蔚、创意工作者东东枪、复旦大学哲学教授姜宇辉、跑者老樊、园艺作家蔡丸子、露营爱好者丸子、公益诗歌组织创始人康瑜探讨不同面向的生活。
    全书内容分为幸福、生活、正念、创造力、逃离五大部分,书中既包含、绘画、散步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也包含对找寻内在自我、减少焦虑方式的介绍,旨在帮助读者调节情绪,关注内心感受,从而实现自我成长。
    书中既有思想探讨,也有行动指导,兼具知识性和实用性。此外,书中配有大量插画及摄影作品,图文结合,为读者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
    《呼吸:去自然里更新自己》
    本期《呼吸》以“去自然里更新自己”为主题,探讨自然能给予我们的精神力量。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渴望拥抱自然,这种渴望甚至超过了旅行。毕竟,对于一般人来说,旅行常常是精心准备的结果,是辛苦工作一段时间之后的放松,或者完成一个重要事情之后的自我奖励。而拥抱自然,享受野外,则已经成为我们的日常。它可以是在家里的阳台种植,是家附近的一片绿地、一片树林,是前往野外露营,甚至是走向遥远的荒野。
    我们需要重回自然的怀抱,让内心宇宙跟自然相连,跟更大的世界相连。
    内容包含
    主题文章|听心理学家李松蔚聊聊荒野的自在,听《荒野会谈》制片人袁西讲述大自然的自由与开放,看旅行类出版人张瑾自然审美的变化,听护林员大罗感受到的自然疗愈
    幸福|森林、梦境、淋浴,甚至屏幕中的野生动物,都能带来疗愈
    生活|学会利用恐惧的力量,直至克服它
    正念|倾听身体的声音,珍视身体的力量
    创造力|艺术是自由的,没有任何“须”;探寻每幅画背后的故事
    逃离|探访海的秘境、重温一本旧书、甚至体味一下自己的格格不入,都是一次秘密的逃离
    ……
    《呼吸:我有一座岛》
    每个人都需要一座自己的精神岛屿,孤独时可抵达,美好时再出发。什么是你的精神岛屿?谁是与你同频的人?本期《呼吸》的原创主题为“我和我的岛屿”,与你一同探索那些重要的精神领地和滋养生命的精神共同体。
    此外,你还可以跟随《呼吸》的五大主题——幸福、生活、正念、创造力、逃离,探寻正念生活的更多灵感,如常常被人们遗忘的谦逊的品质,如何在整日盯着屏幕后放松你的眼睛,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偶尔分心能带来哪些好处,自然界中有哪些花朵之……在忙碌的生活中适时地按下暂停键,你将再次发现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呼吸.每个人都需要自我肯定》
    《呼吸: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
    《呼吸:后退一步》
    《呼吸:每一天都是美丽的新冒险》
    《呼吸:非要之要》
    《呼吸:珍惜吧,日常的光》
    《呼吸:小小仪式,让平凡成为独特》
    《呼吸:天真是一种能力》
    《呼吸:去自然里更新自己》
    《呼吸:我对时间有耐心》
    《呼吸:我有一座岛》
    《呼吸:珍惜吧,日常的光》
    无常是生活的真相,无可逃避,让人疑虑丛生。但是疑虑再大、再重,也大不过你此时此地的一次呼吸。
    ——心理学家、《呼吸》中文版主编@李松蔚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正念,它帮我们学会跟自己深度连接,在时代的洪流里找到自我的锚定。很高兴看到《呼吸》这本优秀的正念生活读物在中国出版。
    ——美中心理治疗研究院创始人、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临床副教授及整合医学中心正念项目副主任@童慧琦
    呼吸是变化,是与世界的交流,是生命的流淌。
    ——心理学家、《了不起的我》作者@陈海贤
    人需要一个安全的角落,离开他人的评价和语言,听自己头脑中的声音,感受自己的身体。《呼吸》的每一篇内容都很轻,颜色和图画都很美。每次我翻它的时候,都觉得像捧着一汪湖水,很轻盈。
    ——简单心理创始人、首席执行官@简里里
    让我愉快的事包括:彼此无须解释,相互分享沉默……这一切,仿佛一呼一吸,仿佛时间流逝又倒回……
    ——写作者、歌手@钟立风
    《呼吸:每一天都是美丽的新冒险》
    《呼吸:后退一步》
    无常是生活的真相,无可逃避,让人疑虑丛生。但是疑虑再大、再重,也大不过你此时此地的一次呼吸。
    ——心理学家、《呼吸》中文版主编@李松蔚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正念,它帮我们学会跟自己深度连接,在时代的洪流里找到自我的锚定。很高兴看到《呼吸》这本优秀的正念生活读物在中国出版。
    ——美中心理治疗研究院创始人、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临床副教授及整合医学中心正念项目副主任@童慧琦
    呼吸是变化,是与世界的交流,是生命的流淌。
    ——心理学家、《了不起的我》作者@陈海贤
    人需要一个安全的角落,离开他人的评价和语言,听自己头脑中的声音,感受自己的身体。《呼吸》的每一篇内容都很轻,颜色和图画都很美。每次我翻它的时候,都觉得像捧着一汪湖水,很轻盈。
    ——简单心理创始人、首席执行官@简里里
    让我愉快的事包括:彼此无须解释,相互分享沉默……这一切,仿佛一呼一吸,仿佛时间流逝又倒回……
    ——写作者、歌手@钟立风
    《呼吸: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
    无常是生活的真相,无可逃避,疑虑丛生。但是疑虑再大、再重,也大不过你此时此地的一次呼吸。
    ——心理学家、《呼吸》中文版主编@李松蔚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正念,它帮我们学会跟自己深度连接,在时代的洪流里找到自我的锚定。很高兴看到《呼吸》这本优秀的正念生活读物在中国出版。
    ——美中心理治疗研究院创始人斯坦福大学整合医学中心临床副教授及正念项目主任@童慧琦
    呼吸是变化,是与世界的交流,是生命的流淌。
    ——心理学家、《了不起的我》作者@陈海贤
    这本书教会人们在这个充满了异化的时代,如何过一种全人的生活,守住自己的幸福感和福祉。这一点和KnowYourself的使命不谋而合。被焦虑和压力困扰的年轻人值得一读。
    ——KnowYourself创始人@钱庄
    2020,我们需要的是:放轻松。这是众乐纪的年度主题,希望这本《呼吸》也能够让你放轻松。
    ——独立音乐人、众乐纪创始人@陈鸿宇
    《呼吸.每个人都需要自我肯定》
    《呼吸:天真是一种能力》
    《呼吸:小小仪式,让平凡成为独特》
    《呼吸:我对时间有耐心》
    《呼吸:非要之要》
    无常是生活的真相,无可逃避,让人疑虑丛生。但是疑虑再大、再重,也大不过你此时此地的一次呼吸。
    ——心理学家、《呼吸》中文版主编@李松蔚
    正念是什么?正念是一座思想的花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正念花园中一株轻盈生长的花草,呼吸着自由、新鲜的空气。而这本《呼吸》,就是一座纸上的正念花园。
    ——花园旅行家、园艺作家@蔡丸子
    呼吸是变化,是与世界的交流,是生命的流淌。
    ——心理学家、《了不起的我》作者@陈海贤
    让我愉快的事包括:彼此无须解释,相互分享沉默……这一切,仿佛一呼一吸,仿佛时间流逝又倒回。
    ——写作者、歌手@钟立风
    人需要一个安全的角落,离开他人的评价和语言,听自己头脑中的声音,感受自己的身体。《呼吸》的每一篇内容都很轻,颜色和图画都很美。每次我翻它的时候,都觉得像捧着一汪湖水,很轻盈。
    ——“简单心理”创始人、首席执行官@简里里
    《呼吸:去自然里更新自己》
    无常是生活的真相,无可逃避,让人疑虑丛生。但是疑虑再大、再重,也大不过你此时此地的一次呼吸。
    ——心理学家、《呼吸》中文版主编@李松蔚
    正念是什么?正念是一座思想的花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正念花园中一株轻盈生长的花草,呼吸着自由、新鲜的空气。而这本《呼吸》,就是一座纸上的正念花园。
    ——花园旅行家、园艺作家@蔡丸子
    呼吸是变化,是与世界的交流,是生命的流淌。
    ——心理学家、《了不起的我》作者@陈海贤
    让我愉快的事包括:彼此无须解释,相互分享沉默……这一切,仿佛一呼一吸,仿佛时间流逝又倒回。
    ——写作者、歌手@钟立风
    人需要一个安全的角落,离开他人的评价和语言,听自己头脑中的声音,感受自己的身体。《呼吸》的每一篇内容都很轻,颜色和图画都很美。每次我翻它的时候,都觉得像捧着一汪湖水,很轻盈。
    ——“简单心理”创始人、首席执行官@简里里
    《呼吸:我有一座岛》
    《呼吸:珍惜吧,日常的光》
    珍惜吧,日常的光
    李松蔚
    我跟几个朋友聊到了对工作的厌倦。
    大家都幻想有一天发达了,财务自由了,就不干现在的工作了。进一步想想,不工作之后要做什么呢?一个写作的朋友,对手头上正在写的东西极为不耐,每天盼着交完稿去三亚的海滩晒太阳。她畅想着碧海蓝天、阳光晴好,时间多到仿佛用不完。她躺在沙滩长椅上吸着冰咖啡,半看不看地翻一本小说,假如觉得有意思,也许可以写个几百字的书评。她就这么一直躺到太阳落山,随便找家店吃点儿海鲜,喝一杯酒,顶着迷人的夜空慢悠悠地走回酒店房间。这时离睡觉还早,她还有时间打开电脑,写一段白天已经构思好的剧本。
    大家笑她:“说到底,还不是要工作!”
    但我们理解她说的感受。写作本身是享受的一部分,是生活的光,离开了这件事,假期也变得黯然失色。但写作这件事好没有期限,不计报酬,不用太在意编辑的意见和市场的反馈,只专注于表达和创造的快乐。由此她想到,自己曾经是一个多么热爱写作和享受写作的人,然而现在写作成了自己的一份工作,融为日常的一部分,感受到的就全都是桎梏了。
    我猜这对她来说是一个关键的觉察。虽然在此之前和在此之后,她的生活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该交的稿还是要交。但当她再为此每天伏案工作几个小时,腰酸背痛,或是遇到“瓶颈”抓耳挠腮时,她意识到这不只是迫于生计、毫无乐趣的苦差。其中也有发光的东西,像细碎的珠宝,只是埋藏在漫无边际的、日复一日的庸常和困顿中。那么她继续写的时候,体验到的幸福感和创造力,和在遇到困难时激发出的勇气和决心都会相当不同。
    这样的幸福,我们把它叫作“日常的光”。
    日常的光很微弱,但微弱和没有是两回事。我们大概都没有实现极的幸福,但请不要忽略那些微弱的光。不要总想着光彩在远方,在理想的彼岸,一说到日常,就只剩柴米油盐、工作业绩、房贷、孩子的成绩、老人的健康、家务整理、一日三餐……每一样东西都谈不上多么沉重,但是它们乘以三百六十五天,再乘上十年、几十年,即便只是细微的磨蚀,经年累月,也足以耗尽一个人的心神。往往那时,理想之光也不知所终了。
    我在一期《呼吸》里讲过心理咨询师的日常。初次接触这个行业的人,多半心里也怀有理想的期待:听一个人打开心扉倾诉他的烦恼,陪他一起探索内心深藏的秘密,是伟大又隐秘的工作。但是做的时间一长,大家就发现大部分人的烦恼也没什么特别,多数时候的工作都很简单,甚至有些单调:来来回都是普通人,重复着那些普通人都会遇到的烦恼。相比于教科书上的典案例、学术研讨会里的疑难杂症,日常遇到的更多是琐碎且需要你聚精会神处理的生活烦杂。谈一个时段,拿一份报酬,休息10分钟(这段时间好喝点儿咖啡),就要准备好见下一个来访者……所以我提醒很多刚入行的新人:我知道你们在摩拳擦掌,期待一段惊心动魄的心灵奇旅,但考验你们的,反倒是那些“没什么意思”的案例。不难,甚至有些乏味,但是会重复一万遍。你耐得住这个,才能做好这一行。
    人们要描述一种无法容忍的枯燥生活,习惯于说它“一眼能看到头”。对这个说法,我也有一点儿发言权。一名心理咨询师经历的正是“一眼能看到头”的职业生活:这一行的前辈,很多都七八十岁了,还在老老实实地做咨询,工作一个小时,收一个小时的报酬。欧文·亚隆先生在2021年过完90岁生日,现在也还在做咨询。从收入的角度想一想就会让人泄气:就算比年轻的时候收费高一些,但只要还是按小时收费,又能高到哪里去呢?前几天,一位做投资的朋友告诉我:“你没有商业模式,现在开奶茶店都有商业模式!”
    我理解的商业模式是这个意思:刚开始一杯一杯地卖奶茶,等到打出点儿名气,雇几个工人帮忙,就可以十杯、十杯地卖;继而做品牌、做市场,扩张门店、扩大生产,成千上万杯地卖。如果再加上一些资本运作,还会有无穷的想象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创始人当然也捎带手解决了财务自由问题。总而言之,你不需要在60岁的时候,还一杯一杯地亲手做奶茶。
    “那样的生活太可悲了。”朋友说。
    “问题是,”我说,“我愿意60岁了还在做咨询。”我不知道奶茶店员工怎么想,就我自己来说——并不是故作清高——就算有一天我中了头彩,再也不愁生计问题了,我能想到的好生活仍然包含每周咨询的时段。就像写作的朋友想在度假之余写几笔,那就是一种给我们带来乐趣的存在方式。
    这样一种存在方式,是不需要等到未来,等到理想彻底实现之后才来临的。
    这是一种日常就可以把握的幸福。说到“幸福”两个字,我迟疑了一下,前面说了,我知道这份工作一天天做下来,有它的枯燥和折磨。我也早过了天真的年纪,再坚持把它当成“幸福”,会不会只是在自我麻醉呢?要判断这一点,只能回到日常的每一天,去确认自己的感受。我真真切切地体验到,那些在枯燥中一板一眼做下来的每个时段,都具有某种坚实可信的触感,像证据一样宣告:“这就是我,是我这个人度过的每一天。”不出彩,但绝不掉价。即便在我疲惫和茫然无头绪的时刻,我的抱怨里也从未有“有一天不再做这些事就好了”。相反,我清楚这样的人生还能继续,并且对明天感到充满期待。
    是的,我想是可以把它叫作幸福的。
    这并非只有某一类工作才能体验到幸福。几年前我去澳大利亚旅游,在一家小镇上的比萨店买比萨外带。那是一家小小的家庭作坊,正赶上假期,生意异常火爆,店里忙得不可开交。而我印象深刻的,是店员一点儿也不慌乱,几个人按照固定的节奏,配合得其乐融融。厨房的人把比萨传出来,外面的小哥哼着歌儿把它装盒,用舞蹈一样潇洒的步态递给客人,帅气地鞠躬,走回来的路上还会踏个舞步、转个圈儿。他们的怡然自得让排着长队的顾客也都带着笑意。在那一刻,我明白无误地看见了一个服务员日常工作的光——这份工作未好,他可能也会每天感到很辛苦(也不知他们有没有商业模式,会不会也在想象着多少年后实现财务自由呢?),只是在辛苦的同时,加一点儿音乐和舞蹈,就比纯粹的受苦好一些。
    要看到这道光,秘诀在于四个字——“慢一点儿”。我现在也经常提醒自己慢一点儿。有时候来访者噼里啪啦一通抱怨,密不通风,然后瞪着我说:“你说,现在怎么办?”我说:“我要慢一点儿。”他问:“你是说我以后不能讲那么快?”我故意停一下,喝口咖啡,说:“不,我只是需要喝口咖啡。”我们就忍不住笑起来,还叹着气。很神奇,就隔这么一秒,刚才比天还大的事,回过头来再看就觉得也还好。每次带学生做完咨询,他们急着写笔记,我也说慢一点儿,先照顾一下自己。我们站在窗前活动筋骨,忍不住也叹着气。学生说:“树上都有新叶子了。”我说:“是啊。”
    不用耽误多少时间,只要慢那么一下就好了。
    现实生活里,有太多的人在强调“快一点儿”了。不能慢,仿佛只要慢一点儿,生活就会陷入万劫不复。投资人朋友为我描绘的商业蓝图就是如此:抓紧时间,1年后就要如何,3年或10年之后又可以如何如何——那当然是出于一片好心,终指向的是一片巨大的、令人炫目的自由。它确实诱人,同时也带来一种暗示:跟理想中无比美妙的未来相比,当下的每一天都只是在忍耐、付出、做储备。结论就是:(如果一直这样)就太可悲了。所以一秒都不能慢,精明的人在盘算着尽快摆脱。
    但我们须考虑到,哪怕存在一个理想的彼岸,也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到达。走在这段路上的体验也须看作人生的一部分——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绝大部分。如果人生绝大部分都在受委屈和受苦,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就是为什么过于美好的幻想反倒让人感到虚无。我又要引用《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里那句一针见血的名言了:“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一旦想要求快,就表示你对它再也不感兴趣,而想去做别的事。”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寻找一个极的解决方案,这超出了这本书的能力。我们多只是在讨论让当下的生活变好一点儿。每一期《呼吸》都在探讨这样一种可能性,也许现在可以用更准确的语言总结出来,那就是:“还没有到达理想的彼岸之前,先在日常中看到一点点的光。”日常还是很辛苦,为了生存也好,为了博取一个想象的未来也好,不得不经历很多艰难与折磨,但这时候多一点点的光,就比没有更好。一点点的光,也只需要我们慢一点儿。不像笑话里那个海滩上的穷光蛋,彻底离开现实,回应富翁的质疑说:“我就正在晒太阳嘛。”那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豪赌,完全放弃现实的责任,沐浴在暂时的光辉里不再做更多努力。绝大部分人还是活在现实中,不管这本书怎么说,大家还是会为生计奔波、日常操劳,有时也抱怨“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这时候慢一点点就好,多给自己一点儿呼吸的时间,不会有什么损失。送比萨的小哥哼着歌不会耽误我几秒钟,而我们都更快乐。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奥会正举办得如火如荼,全国上下都在关注滑雪冠军谷爱凌。她有一个非常好的故事,她说自己滑雪是因为喜欢,而不是被强迫做这件事。今天她高高兴兴地站在世界之巅,因为她恰好是万中无一的天才。但如果她是一个普通人呢?她可能也会高高兴兴地去一个普通的滑雪场,在初级雪道上享受滑雪本身的魅力,也许还会摔个大马趴,很痛,但是也很开心。滑雪——而不是通过滑雪取得的战绩——就是她日常的光。这道光有时耀眼地照亮少数人,同时它也在(微弱并且持续地)装点更多普通人的人生。
    你看到自己的那道光了吗?我们打开书,慢一点儿。
    《呼吸:每一天都是美丽的新冒险》
    人大的迷失,就是忘了自己的故事
    陈海贤|心理学家、《了不起的我》作者
    前几天去一个地方讲课,在问答环节,有同学问我:“陈老师,我关注你很久了。我还记得当初你从浙江大学离职时写的文章,印象特别深。很佩服你当时敢做这样的决定。你现在似乎过得不错,所以一定觉得当初的选择很正确。可是设想一下,如果你离开以后,挣的钱没有原来多,发展也没原来的好,你会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呢?这也是我现在面临选择时担心的事。”
    当初我从学校离开的故事,我的很多老读者都知道。前几年我自己也经常讲,现在想起来有些不好意思。一个人一直讲一件事,通常说明他还没完全放下。他需要通过讲述,来赋予这件事意义,帮助自己走出转变的动荡和失落。当然现在不太讲了。一来时间长了,有些事慢慢淡忘了。二来我的世界变大了,这件事就变小了。但它仍然是我很重要的人生故事,不仅为我后来的人生发展腾出了空间,也给了我一种经验,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转变的历程和身处其中的人。
    因为这个经历,很多朋友愿意跟我来聊聊他们的转变。我有一个朋友,是一个很成功的创业者。他跟一个人合伙创业,公司刚成立不久,他就被委派去拓展新兴市场。当初板就承诺:“好好干,不会让你吃亏的。”他做得很好,克服千难万险,动用了很多私人关系,花了十年的时间,几乎以一己之力把公司的产值提高了。可是跟板去谈股份分配的时候,板却翻脸不认人了,只肯给他很小的股权。当然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可是,他没法接受板的这种不公平,更不想在这样的公司继续服务,所以他就放弃了自己一手创造的事业,离开了这个公司和板,准备白手起家,重新开始。
    和很多人的转变故事一样,一个人英勇地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去开始自己新的征程。可是,离开只是故事的开始。征程开始了,英雄还是会眷恋自己的家乡。就像我那位朋友,也不可避免地惦记起了自己的损失。
    虽然原来的公司也是他做起来的,可是毕竟时代不同了,要复刻原来的成功,谈何容易。放弃巨大财富的失落、新事业开始的挫折和自我怀疑、对板背信弃义的愤怒,都在深深地折磨着他,让他不断回想,如果当初不是做了这个决定,而是以更好的方式处理问题,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他向我请教,怎么才能从失落和愤怒中走出来。
    我就问他:“当初你为什么出来呢?”
    他说:“本质上,我是一个创业者。我的偶像是像乔布斯、马斯克这样的人,想成国一个为世界创造价值的人。我经常读他们的传记,看到他们经历类似的痛苦和波折,总是能给我很大安慰。我出来表面上是我的板辜负了我,本质上,是我想成为一个更自由的创造者,去创造自己的事业。”
    我就说:“记住你说的话,它是你的故事。人大的迷失,就是忘了自己的故事。忘了自己的故事,他就会忘了自己为何出发。你选择了一条特别的路。你觉得这条路值得走吗?”
    他说:“当然值得。”
    我说:“那你纠结和后悔,只是你对所要走的路信仰得还不够虔诚。”
    我想借这位朋友的故事,来回答文章开头那位同学的问题:“万一我将来的事业不如我原来的,万一我挣的钱没有原来的多,我会不会后悔?”
    我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回过头来看,当我们做出选择的时候,我们选择的是什么。我们不是选择了一条更可能成功的捷径,而是选择了另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就像一个原来去罗马的人,转道要去耶路撒冷朝圣了,你不能问他:“走耶路撒冷这条路,能更快到罗马吗?”你只能问他:“相比于去罗马,这是一条更值得走的路吗?”
    这就是我们对道路的信仰。
    当我们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时,我们选择了一个不一样的评价体系。它的评价体系从简单的“有更多的钱、更成功的事业”,变成了“另一条路上有我更希望成为的自己”。当然这个自己也可能(而且很有可能)带来新的、更大的成功,但这不是你出发的理由。
    旧路和新路的区别,是“别人的眼光”和“自己的感受”的区别;是“挣多少钱”和“创造多大价值”的区别;是“现实”和“可能性”的区别;是“更成功的路”和“更正确的路”的区别;是“别人觉得我应该”和“我自己真正想要”的区别;归根到底,是“世俗的成功”和“自我的发展”的区别。
    选择了一条新路,就是选择了一种新的价值观。而转变艰难的地方是,我已经选择了一条新路,可是我们的评价体系还是原来的。做出选择的人,需要时间去理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究竟是什么。直到原来的评价体系慢慢坍塌,新的评价体系逐渐建立,选择才真正完成,而你也才能真正放下。
    很多做选择的人会说,我做这样的选择是为了自由。这也是我当初从学校离开的理由。可是,那时候我并不理解什么是自由。自由的本质不是你离开了外在的环境或一段束缚你、让你没有办法发挥自己的关系,自由的本质是你把自己的评价体系从外在切换成了内心。当你以自己的标准来评价你的选择,外在的标准对你的束缚就减轻了。这时候,你就自由了。
    这种自由对人的意义是什么?我很喜欢的一本书《转行》,以很翔实的方式讲述了一群人中年转行的心理历程。可是看完书以后我有一个困惑,书中的案例除了一个当和尚的,其余都变成了自由职业者或者类自由职业者。
    这是一种偶然吗?我觉得并不是。对自由的向往,是埋藏在我们每个人心底的。
    以前当有人问我该做什么选择时,我总会说,每个选择都有它的好坏,重要的是你自己安心就好。现在我不这么想了。我想,无论你的选择是什么,从遵循大众的评价到遵循内心的标准这条通往自由的道路,可能是自我发展的经之路。只不过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做到了它,通过艰难的选择,完成评价体系的切换。而透过新的评价体系来看这个世界,你不再纠结发展得更好还是不够好、挣更多的钱还是没钱原来的多。就像一个走过很远的路,在讲起自己人生的起起伏伏时说,“那些我事业上的成就、做的产品、克服的困难,其实都不算什么”。
    “我好的作品,是我度过的时光。”
    《呼吸:后退一步》
    《呼吸: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
    《呼吸.每个人都需要自我肯定》
    《呼吸:天真是一种能力》
    《呼吸:小小仪式,让平凡成为独特》
    《呼吸:我对时间有耐心》
    《呼吸:非要之要》
    《呼吸:去自然里更新自己》
    《呼吸:我有一座岛》
    《呼吸:珍惜吧,日常的光》
    珍惜吧,日常的光
    李松蔚
    我跟几个朋友聊到了对工作的厌倦。
    大家都幻想有一天发达了,财务自由了,就不干现在的工作了。进一步想想,不工作之后要做什么呢?一个写作的朋友,对手头上正在写的东西极为不耐,每天盼着交完稿去三亚的海滩晒太阳。她畅想着碧海蓝天、阳光晴好,时间多到仿佛用不完。她躺在沙滩长椅上吸着冰咖啡,半看不看地翻一本小说,假如觉得有意思,也许可以写个几百字的书评。她就这么一直躺到太阳落山,随便找家店吃点儿海鲜,喝一杯酒,顶着迷人的夜空慢悠悠地走回酒店房间。这时离睡觉还早,她还有时间打开电脑,写一段白天已经构思好的剧本。
    大家笑她:“说到底,还不是要工作!”
    但我们理解她说的感受。写作本身是享受的一部分,是生活的光,离开了这件事,假期也变得黯然失色。但写作这件事好没有期限,不计报酬,不用太在意编辑的意见和市场的反馈,只专注于表达和创造的快乐。由此她想到,自己曾经是一个多么热爱写作和享受写作的人,然而现在写作成了自己的一份工作,融为日常的一部分,感受到的就全都是桎梏了。
    我猜这对她来说是一个关键的觉察。虽然在此之前和在此之后,她的生活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该交的稿还是要交。但当她再为此每天伏案工作几个小时,腰酸背痛,或是遇到“瓶颈”抓耳挠腮时,她意识到这不只是迫于生计、毫无乐趣的苦差。其中也有发光的东西,像细碎的珠宝,只是埋藏在漫无边际的、日复一日的庸常和困顿中。那么她继续写的时候,体验到的幸福感和创造力,和在遇到困难时激发出的勇气和决心都会相当不同。
    这样的幸福,我们把它叫作“日常的光”。
    日常的光很微弱,但微弱和没有是两回事。我们大概都没有实现极的幸福,但请不要忽略那些微弱的光。不要总想着光彩在远方,在理想的彼岸,一说到日常,就只剩柴米油盐、工作业绩、房贷、孩子的成绩、老人的健康、家务整理、一日三餐……每一样东西都谈不上多么沉重,但是它们乘以三百六十五天,再乘上十年、几十年,即便只是细微的磨蚀,经年累月,也足以耗尽一个人的心神。往往那时,理想之光也不知所终了。
    我在一期《呼吸》里讲过心理咨询师的日常。初次接触这个行业的人,多半心里也怀有理想的期待:听一个人打开心扉倾诉他的烦恼,陪他一起探索内心深藏的秘密,是伟大又隐秘的工作。但是做的时间一长,大家就发现大部分人的烦恼也没什么特别,多数时候的工作都很简单,甚至有些单调:来来回都是普通人,重复着那些普通人都会遇到的烦恼。相比于教科书上的典案例、学术研讨会里的疑难杂症,日常遇到的更多是琐碎且需要你聚精会神处理的生活烦杂。谈一个时段,拿一份报酬,休息10分钟(这段时间好喝点儿咖啡),就要准备好见下一个来访者……所以我提醒很多刚入行的新人:我知道你们在摩拳擦掌,期待一段惊心动魄的心灵奇旅,但考验你们的,反倒是那些“没什么意思”的案例。不难,甚至有些乏味,但是会重复一万遍。你耐得住这个,才能做好这一行。
    人们要描述一种无法容忍的枯燥生活,习惯于说它“一眼能看到头”。对这个说法,我也有一点儿发言权。一名心理咨询师经历的正是“一眼能看到头”的职业生活:这一行的前辈,很多都七八十岁了,还在老老实实地做咨询,工作一个小时,收一个小时的报酬。欧文·亚隆先生在2021年过完90岁生日,现在也还在做咨询。从收入的角度想一想就会让人泄气:就算比年轻的时候收费高一些,但只要还是按小时收费,又能高到哪里去呢?前几天,一位做投资的朋友告诉我:“你没有商业模式,现在开奶茶店都有商业模式!”
    我理解的商业模式是这个意思:刚开始一杯一杯地卖奶茶,等到打出点儿名气,雇几个工人帮忙,就可以十杯、十杯地卖;继而做品牌、做市场,扩张门店、扩大生产,成千上万杯地卖。如果再加上一些资本运作,还会有无穷的想象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创始人当然也捎带手解决了财务自由问题。总而言之,你不需要在60岁的时候,还一杯一杯地亲手做奶茶。
    “那样的生活太可悲了。”朋友说。
    “问题是,”我说,“我愿意60岁了还在做咨询。”我不知道奶茶店员工怎么想,就我自己来说——并不是故作清高——就算有一天我中了头彩,再也不愁生计问题了,我能想到的好生活仍然包含每周咨询的时段。就像写作的朋友想在度假之余写几笔,那就是一种给我们带来乐趣的存在方式。
    这样一种存在方式,是不需要等到未来,等到理想彻底实现之后才来临的。
    这是一种日常就可以把握的幸福。说到“幸福”两个字,我迟疑了一下,前面说了,我知道这份工作一天天做下来,有它的枯燥和折磨。我也早过了天真的年纪,再坚持把它当成“幸福”,会不会只是在自我麻醉呢?要判断这一点,只能回到日常的每一天,去确认自己的感受。我真真切切地体验到,那些在枯燥中一板一眼做下来的每个时段,都具有某种坚实可信的触感,像证据一样宣告:“这就是我,是我这个人度过的每一天。”不出彩,但绝不掉价。即便在我疲惫和茫然无头绪的时刻,我的抱怨里也从未有“有一天不再做这些事就好了”。相反,我清楚这样的人生还能继续,并且对明天感到充满期待。
    是的,我想是可以把它叫作幸福的。
    这并非只有某一类工作才能体验到幸福。几年前我去澳大利亚旅游,在一家小镇上的比萨店买比萨外带。那是一家小小的家庭作坊,正赶上假期,生意异常火爆,店里忙得不可开交。而我印象深刻的,是店员一点儿也不慌乱,几个人按照固定的节奏,配合得其乐融融。厨房的人把比萨传出来,外面的小哥哼着歌儿把它装盒,用舞蹈一样潇洒的步态递给客人,帅气地鞠躬,走回来的路上还会踏个舞步、转个圈儿。他们的怡然自得让排着长队的顾客也都带着笑意。在那一刻,我明白无误地看见了一个服务员日常工作的光——这份工作未好,他可能也会每天感到很辛苦(也不知他们有没有商业模式,会不会也在想象着多少年后实现财务自由呢?),只是在辛苦的同时,加一点儿音乐和舞蹈,就比纯粹的受苦好一些。
    要看到这道光,秘诀在于四个字——“慢一点儿”。我现在也经常提醒自己慢一点儿。有时候来访者噼里啪啦一通抱怨,密不通风,然后瞪着我说:“你说,现在怎么办?”我说:“我要慢一点儿。”他问:“你是说我以后不能讲那么快?”我故意停一下,喝口咖啡,说:“不,我只是需要喝口咖啡。”我们就忍不住笑起来,还叹着气。很神奇,就隔这么一秒,刚才比天还大的事,回过头来再看就觉得也还好。每次带学生做完咨询,他们急着写笔记,我也说慢一点儿,先照顾一下自己。我们站在窗前活动筋骨,忍不住也叹着气。学生说:“树上都有新叶子了。”我说:“是啊。”
    不用耽误多少时间,只要慢那么一下就好了。
    现实生活里,有太多的人在强调“快一点儿”了。不能慢,仿佛只要慢一点儿,生活就会陷入万劫不复。投资人朋友为我描绘的商业蓝图就是如此:抓紧时间,1年后就要如何,3年或10年之后又可以如何如何——那当然是出于一片好心,终指向的是一片巨大的、令人炫目的自由。它确实诱人,同时也带来一种暗示:跟理想中无比美妙的未来相比,当下的每一天都只是在忍耐、付出、做储备。结论就是:(如果一直这样)就太可悲了。所以一秒都不能慢,精明的人在盘算着尽快摆脱。
    但我们须考虑到,哪怕存在一个理想的彼岸,也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到达。走在这段路上的体验也须看作人生的一部分——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绝大部分。如果人生绝大部分都在受委屈和受苦,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就是为什么过于美好的幻想反倒让人感到虚无。我又要引用《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里那句一针见血的名言了:“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一旦想要求快,就表示你对它再也不感兴趣,而想去做别的事。”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寻找一个极的解决方案,这超出了这本书的能力。我们多只是在讨论让当下的生活变好一点儿。每一期《呼吸》都在探讨这样一种可能性,也许现在可以用更准确的语言总结出来,那就是:“还没有到达理想的彼岸之前,先在日常中看到一点点的光。”日常还是很辛苦,为了生存也好,为了博取一个想象的未来也好,不得不经历很多艰难与折磨,但这时候多一点点的光,就比没有更好。一点点的光,也只需要我们慢一点儿。不像笑话里那个海滩上的穷光蛋,彻底离开现实,回应富翁的质疑说:“我就正在晒太阳嘛。”那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豪赌,完全放弃现实的责任,沐浴在暂时的光辉里不再做更多努力。绝大部分人还是活在现实中,不管这本书怎么说,大家还是会为生计奔波、日常操劳,有时也抱怨“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这时候慢一点点就好,多给自己一点儿呼吸的时间,不会有什么损失。送比萨的小哥哼着歌不会耽误我几秒钟,而我们都更快乐。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奥会正举办得如火如荼,全国上下都在关注滑雪冠军谷爱凌。她有一个非常好的故事,她说自己滑雪是因为喜欢,而不是被强迫做这件事。今天她高高兴兴地站在世界之巅,因为她恰好是万中无一的天才。但如果她是一个普通人呢?她可能也会高高兴兴地去一个普通的滑雪场,在初级雪道上享受滑雪本身的魅力,也许还会摔个大马趴,很痛,但是也很开心。滑雪——而不是通过滑雪取得的战绩——就是她日常的光。这道光有时耀眼地照亮少数人,同时它也在(微弱并且持续地)装点更多普通人的人生。
    你看到自己的那道光了吗?我们打开书,慢一点儿。
    《呼吸:每一天都是美丽的新冒险》
    人大的迷失,就是忘了自己的故事
    陈海贤|心理学家、《了不起的我》作者
    前几天去一个地方讲课,在问答环节,有同学问我:“陈老师,我关注你很久了。我还记得当初你从浙江大学离职时写的文章,印象特别深。很佩服你当时敢做这样的决定。你现在似乎过得不错,所以一定觉得当初的选择很正确。可是设想一下,如果你离开以后,挣的钱没有原来多,发展也没原来的好,你会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呢?这也是我现在面临选择时担心的事。”
    当初我从学校离开的故事,我的很多老读者都知道。前几年我自己也经常讲,现在想起来有些不好意思。一个人一直讲一件事,通常说明他还没完全放下。他需要通过讲述,来赋予这件事意义,帮助自己走出转变的动荡和失落。当然现在不太讲了。一来时间长了,有些事慢慢淡忘了。二来我的世界变大了,这件事就变小了。但它仍然是我很重要的人生故事,不仅为我后来的人生发展腾出了空间,也给了我一种经验,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转变的历程和身处其中的人。
    因为这个经历,很多朋友愿意跟我来聊聊他们的转变。我有一个朋友,是一个很成功的创业者。他跟一个人合伙创业,公司刚成立不久,他就被委派去拓展新兴市场。当初板就承诺:“好好干,不会让你吃亏的。”他做得很好,克服千难万险,动用了很多私人关系,花了十年的时间,几乎以一己之力把公司的产值提高了。可是跟板去谈股份分配的时候,板却翻脸不认人了,只肯给他很小的股权。当然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可是,他没法接受板的这种不公平,更不想在这样的公司继续服务,所以他就放弃了自己一手创造的事业,离开了这个公司和板,准备白手起家,重新开始。
    和很多人的转变故事一样,一个人英勇地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去开始自己新的征程。可是,离开只是故事的开始。征程开始了,英雄还是会眷恋自己的家乡。就像我那位朋友,也不可避免地惦记起了自己的损失。
    虽然原来的公司也是他做起来的,可是毕竟时代不同了,要复刻原来的成功,谈何容易。放弃巨大财富的失落、新事业开始的挫折和自我怀疑、对板背信弃义的愤怒,都在深深地折磨着他,让他不断回想,如果当初不是做了这个决定,而是以更好的方式处理问题,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他向我请教,怎么才能从失落和愤怒中走出来。
    我就问他:“当初你为什么出来呢?”
    他说:“本质上,我是一个创业者。我的偶像是像乔布斯、马斯克这样的人,想成国一个为世界创造价值的人。我经常读他们的传记,看到他们经历类似的痛苦和波折,总是能给我很大安慰。我出来表面上是我的板辜负了我,本质上,是我想成为一个更自由的创造者,去创造自己的事业。”
    我就说:“记住你说的话,它是你的故事。人大的迷失,就是忘了自己的故事。忘了自己的故事,他就会忘了自己为何出发。你选择了一条特别的路。你觉得这条路值得走吗?”
    他说:“当然值得。”
    我说:“那你纠结和后悔,只是你对所要走的路信仰得还不够虔诚。”
    我想借这位朋友的故事,来回答文章开头那位同学的问题:“万一我将来的事业不如我原来的,万一我挣的钱没有原来的多,我会不会后悔?”
    我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回过头来看,当我们做出选择的时候,我们选择的是什么。我们不是选择了一条更可能成功的捷径,而是选择了另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就像一个原来去罗马的人,转道要去耶路撒冷朝圣了,你不能问他:“走耶路撒冷这条路,能更快到罗马吗?”你只能问他:“相比于去罗马,这是一条更值得走的路吗?”
    这就是我们对道路的信仰。
    当我们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时,我们选择了一个不一样的评价体系。它的评价体系从简单的“有更多的钱、更成功的事业”,变成了“另一条路上有我更希望成为的自己”。当然这个自己也可能(而且很有可能)带来新的、更大的成功,但这不是你出发的理由。
    旧路和新路的区别,是“别人的眼光”和“自己的感受”的区别;是“挣多少钱”和“创造多大价值”的区别;是“现实”和“可能性”的区别;是“更成功的路”和“更正确的路”的区别;是“别人觉得我应该”和“我自己真正想要”的区别;归根到底,是“世俗的成功”和“自我的发展”的区别。
    选择了一条新路,就是选择了一种新的价值观。而转变艰难的地方是,我已经选择了一条新路,可是我们的评价体系还是原来的。做出选择的人,需要时间去理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究竟是什么。直到原来的评价体系慢慢坍塌,新的评价体系逐渐建立,选择才真正完成,而你也才能真正放下。
    很多做选择的人会说,我做这样的选择是为了自由。这也是我当初从学校离开的理由。可是,那时候我并不理解什么是自由。自由的本质不是你离开了外在的环境或一段束缚你、让你没有办法发挥自己的关系,自由的本质是你把自己的评价体系从外在切换成了内心。当你以自己的标准来评价你的选择,外在的标准对你的束缚就减轻了。这时候,你就自由了。
    这种自由对人的意义是什么?我很喜欢的一本书《转行》,以很翔实的方式讲述了一群人中年转行的心理历程。可是看完书以后我有一个困惑,书中的案例除了一个当和尚的,其余都变成了自由职业者或者类自由职业者。
    这是一种偶然吗?我觉得并不是。对自由的向往,是埋藏在我们每个人心底的。
    以前当有人问我该做什么选择时,我总会说,每个选择都有它的好坏,重要的是你自己安心就好。现在我不这么想了。我想,无论你的选择是什么,从遵循大众的评价到遵循内心的标准这条通往自由的道路,可能是自我发展的经之路。只不过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做到了它,通过艰难的选择,完成评价体系的切换。而透过新的评价体系来看这个世界,你不再纠结发展得更好还是不够好、挣更多的钱还是没钱原来的多。就像一个走过很远的路,在讲起自己人生的起起伏伏时说,“那些我事业上的成就、做的产品、克服的困难,其实都不算什么”。
    “我好的作品,是我度过的时光。”
    《呼吸:后退一步》
    《呼吸: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
    《呼吸.每个人都需要自我肯定》
    《呼吸:天真是一种能力》
    《呼吸:小小仪式,让平凡成为独特》
    《呼吸:我对时间有耐心》
    《呼吸:非要之要》
    《呼吸:去自然里更新自己》
    《呼吸:我有一座岛》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