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考古中国 玉成中国一万年 玉统天下五千年 叶舒宪等著 30余处玉文化遗址 450+彩图勾勒出中国万年玉文化发展与交流 中
  • 新商品上架
    • 作者: 叶舒宪著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4-07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句字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叶舒宪著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4-07
    • ISBN:9784451784055
    • 版权提供:中信出版社

    书名: 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

    定价: 168.00

    作者: 叶舒宪 等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 2024-07

    页码: 325

    装帧: 精装

    开本: 16

    ISBN: 9787521765755


    1.追踪新近的考古发掘成果,回溯中国一万年玉文化史,探寻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中国人以“化干戈为玉帛”表达文明、理性、友善、包容的精神;中国人用“温润如玉”形容谦谦君子、用“字字珠玑”形容文辞优美、用“金科玉律”形容法律条文尽善尽美……我们的价值判断、为人处世、审美标准,无不深深受到玉文化的影响。玉是精英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文明的符号象征,也是溯源中国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新的考古发现说明,中国人对玉的崇拜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前。
    2.独到的创新观点:玉成中国一万年,玉统天下五千年
    从地理和文化角度阐释何谓“玉成中国”:
    中国国土的四至均有玉矿分布,中国史前的玉文化遗址如满天星斗般遍布神州大地。如果说中原文明的精神资源以汉字为载体,那么玉文化早在甲骨文诞生之前就已经成为我们的共同信仰。
    经过十五次玉帛之路考察提出独到观点:玉文化在距今5000年之际先统一长三角,其后又在距今4000年之际,大体上统一了中国。
    3.精选典型遗址、典型器物,作者视角多元
    10余支考古学文化,30余处典型玉文化遗址,450+彩图,勾勒出中国万年玉文化自北向南发展,再自东向西发展的全景图。本书所选遗址从旧-新石器时代之交到商代晚期,时间跨度长达7000年。包括查海、牛河梁、大汶口、黄山、凌家滩、良渚、喇家、石峡、殷墟、三星堆等,覆盖大半个中国。不同区域的玉文化有着不同的特色,其间的互动和交流构成了中国独特的玉礼信仰。
    书中所选的器型有璧、琮、圭、璋、璜、琥六大礼器,还有龙、龟、鸮、蝉、虎、猪、兔、鹰、人等丰富的造型,展现了先民的价值观与宇宙观。
    13位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博物馆馆长组成的“玉文化天团”,从“30后”到“80后”,提供多元的视角和文化新知。
    4.丰富的新知,满足对万年玉文化的好奇心
    东北的万年玉器,实证中国的一万年文化史;5000年前的精美玉器,从设计到工艺都让人惊叹;古人也爱收藏古董,古玉加工再利用,讲述传奇故事;把玉器埋在墙里求平安,灾难来临向玉璧祈祷,看见古人的精神信仰;三星堆不仅有青铜器,欣赏古蜀玉器的独特风采。
    5.精心编制附录,供有兴趣的读者进一步探索
    帮助读者快速了解玉之分类、认识21支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文化、速览91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玉文化重要遗址。
    6.全彩印刷,锁线精装,适合收藏
    精心还原五彩斑斓的玉色,16开全彩印刷;锁线装订,可平整摊开,享受玉文化带来的视觉震撼;精选纯质纸张,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是一本以玉文化遗址及典型玉器呈现中国万年玉文化的通识读本。书中介绍了查海、红山、仰韶、凌家滩、良渚、龙山、殷墟、三星堆等30余处史前及夏商时期的遗址,以及上述遗址所出典型玉器的造型、工艺、用途等,反映了古人的精神信仰并呈现了玉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本书由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叶舒宪担任主编,参与撰稿的有知名考古学家、人类学研究者、博物馆馆长等13位学者。叶舒宪教授以“玉成中国”的独到观点统领全书,呈现了万年来玉文化构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历程。
    1 总序:玉文化与华夏文明起源 叶舒宪
    19 万年玉源:东北史前早期玉器 叶舒宪
    37 玉龙故乡: 8000 年查海玉器 李井岩
    57 玉出红山:牛河梁遗址玉器 郭大顺
    83 礼出东方:大汶口—龙山文化的玉礼器 栾丰实
    109 华西玉脉:仰韶与屈家岭文化玉器 张天恩
    129 惊采绝艳:凌家滩文化玉器 胡建升
    151 以玉载礼:良渚文化玉器 黄莉
    171 江汉明珠:肖家屋脊文化玉器 朱乃诚
    189 陇右之光:齐家文化玉器 刘云辉
    215 玉的献祭:石峁文化玉器 孙周勇
    247 千里同好:石峡文化玉器 李岩
    269 金玉共振:夏商时期玉器 王方
    295 玉石之路:波澜壮阔的华夏文明发生道路 冯玉雷
    305 参考文献
    313 附录 1 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文化
    315 附录 2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出土玉器的重要遗址
    323 附录 3 玉之分类
    叶舒宪 等,著,叶舒宪: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李井岩:阜新查海遗址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
    郭大顺: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原牛河梁遗址考古发掘领队
    栾丰实: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教授
    张天恩:西北大学特聘教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胡建升:上海交通大学神话学研究院研究专家、人文学院副教授
    黄莉: 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副院长
    朱乃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刘云辉: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
    孙周勇: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李岩: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王方: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文博研究馆员,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冯玉雷: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兰州金城文化名家
    1.中国甘肃网参与十六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见证叶舒宪先生在田野考察和学术研究中提出“玉出二马冈”“玄玉时代”“玉成中国一万年”等观点的过程。《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以“玉成中国”为关键词,以全新的视角,紧扣中华文明发生和中国道路发展的突出特征,让我们对玉石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更为系统和深刻的认识。 (中国甘肃网总编辑 张振宇)
    2. 从创作方面来看,13位作者均基于严谨的考古资料进行了通俗化的阐释,各自的观点虽有不同,但均能自圆其说。这些作者中既有考古界的前辈,亦有年轻的学者,还有神话学者和文学作家的加入,就如满天星斗的史前时期,各放异彩,同时又交融共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王仁湘)
    3. 《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以其宏阔的视野,“贯六经九流之旨,备五行四时之气”,连通了过去与现在、空间和时间,贯通了精神与物质、自然和文化,融通了追求与信仰、智慧和创造,有助于我们在一万年的文化史上坚定文化自信,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格局展示中华文明,与世界多元文化实现合作共赢! (诗人、作家 胡秉俊)
    4.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山水精神外显为高巍、秀美、雄壮、绵长,内蕴为和谐、美好、互相成就,这正是中华民族的禀赋,也是玉文化所呈现的。《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将在彰显华夏文明本质特征发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张国荣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艺术批评家)
    5. 由叶舒宪先生主编的《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以宏大的视野、鲜活的史料、缜密的逻辑、清新的文风,生动而深刻地讲述了玉文化的前世今生,清晰而完整地勾勒出了玉文化的发展历程,更为可贵的是将玉文化与华夏文明的起源紧密结合起来,响亮地提出了“玉成中国”的学术观点,为“玉统天下”的治国理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做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是一本用新视角、新方法审视和研究玉文化史、中华文明史的创新读物。(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原副厅长、级巡视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 杨建仁)
    何谓“玉成中国”?
    审视我国 1 万年的文化史和 5000 多年的文明史,方兴未艾的物质文化研究新视角,可以有效地聚焦到充分体现中国性的玉文化方面。
    中国人崇玉、尚玉的文化也可追溯到距今 1 万年的旧—新石器时代之交。“玉成中国”的理论要义是按照传统的中国本土话语,并依据考古发现的史前史新材料和新知识体系,重新阐发 5000 年文明古国所以然的一种尝试。我们知道,在中国代表统治者的“王”字,其在3000 多年前的甲骨文汉字中就像是 1 件玉钺的素描图。玉钺,早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中国南北方各地,即作为王权和军权的符号化圣物,而发挥统治效用。
    从理论方面讲,所谓“玉成中国”原理,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理解:
    一,自然地理意义的解释。
    打开我们国家的版图,其地理空间分布的东西两极方向,恰好都分别储藏着丰富的优质玉矿资源,这是人类独有的玉文化发生和发展的自然条件基础,这是天赐的财富,可遇而不可求。在国家版图的东极方面:玉矿资源储备以濒临鸭绿江的辽宁省岫岩玉和宽甸玉为代表;岫岩玉又称长白山玉,因为从海城到岫岩一带的山脉皆属于长白山的余脉。西极方面的玉矿资源分布,则更显得地域广阔,包括新疆和田的昆仑山脉和喀什地区的喀喇昆仑山脉,绵延数千千米。西端的玉矿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马尔洋墨玉矿,出产黑青色的优质透闪石玉料,俗称有“塔青”和“墨碧”等,先秦古籍则称之为“玄玉”。马尔洋墨玉矿的地理位置,距离中国与巴基斯坦边界的红其拉甫口岸仅有几十千米而已。
    至于我国版图北方和南方的两极,也同样分布着其重要的玉矿资源,不过二者的大宗均在目前的国界之外:北面是贝加尔湖西南岸山地的优质透闪石玉矿(俗称“俄料”),是全球范围内玉质仅次于新疆和田的高等级玉料;这也是整个欧亚大陆上驱动旧石器时代后期玉文化率先发生的物质基础。南面则是与云南省接壤的缅甸山区的全球优翡翠矿。贝加尔湖玉矿,自 1 万年前就开始向国内方向传播(参看本书《万年玉源》一章),对于我国玉文化的发生起到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但是,贝加尔湖玉料在 5000 年前的红山文化衰落以后,便基本停止其南传的步伐。直到 20 世纪末、21 世纪初,才又作为新疆和田玉的替代资源而被大规模开发并源源不断输入我国。南方的翡翠则在明清时期规模性地输入我国,先为清王朝宫廷贵族所喜好,随后普及整个上流社会,乃至发展为当今我国玉文化中高档奢侈品资源的半壁江山,与新疆和田玉平分秋色。如此看来,我们巨大的国家版图的东南西北四大方向上,居然皆有美玉矿藏为标识。为什么会如此巧合? 除了用汉语成语中的“天造地设”来形容,恐怕不会有更合适的词语来表达这样奇特的自然地理现象。
    第二,文化基因意义的解释。
    文化基因意义的解释是将史前先民生产和使用玉器的行为及其结果,视为一个以美玉为纽带的文化共同体。我国玉文化的分布版图同样很广。我们看早成系统使用的汉字,即 3000 多年前的甲骨文,其使用所覆盖的区域是以中原为中心的狭小范围;而玉文化分布的版图范围,至少在 4000 年前就是后来甲骨文使用范围的十倍以上! 从东海之滨到河西走廊的武威,从东北三省到岭南两广地区和东南部的台湾岛,玉文化以惊人的传播力,先统一了东亚的广大地域。
    而玉文化从发端至今,大约刚好构成整整 1 万年以来以玉器为主角的历史叙事。这是古代人士和前辈学者们做梦都想不到的神奇故事。
    玉文化叙事的年代之深远,足足顶得上使用甲骨文以来汉字叙事历史之三倍以上!
    如果要筛选出一个汉字,代表这个以美玉为纽带的文化共同体,那么不会有比“国”字更合适的候选字了。“国”字的出现,可不是天造地设的自然安排,而是华夏民族文化信仰选择之结果。从“或”的繁体字“國”,代表用武器戈来守护城池内的国家重要珍宝。如今的简体字“国”,早在魏晋以后的古籍中就出现了,称为古代的俗字。
    “国”字的四方外框,代表人为修筑的四方城池之城墙,四方围住的中央,便供奉着中国人信奉的世间价值高之物—玉。汉字中的“玉”和“王”字,二者几乎是大同小异的,为什么呢?
    如果说在中国巨大国土的四极方向,以出产美玉之山水为自然标志,那么华夏的造字祖先们,早在汉字甲骨文产生的几千年前,就已经是玉石神话崇拜的虔诚信徒。从甲骨文的构形来看,商朝的国号“商”字,代表王者之器的玉璧的“璧”字,代表王者的“辟”字,神圣化动物“龙”字和“凤”字,这五个完全不同的字中,都有一个标记神圣化美玉的结构要素,即“ ”。古文字学界目前已经较为一致地认同如下观点:在甲骨文“龙”字、“凤”字中,神圣动物头顶上方的这个“ ”,就是玉器的符号。具体而言,有玉钺说、玉冠说、玉璋说、玉圭说和玉柄形器说,等等。
    如果没有甲骨文汉字出现之前六七千年的玉文化发展做铺垫,这样的造字现象是根本无法理解的。而如今,这一段为甲骨文汉字出场做铺垫的史前文化史脉络,已经日渐清晰起来,这给当代知识界带来的启迪,完全是预料之外的,也具有非常关键的迭代意义。
    本书,便为此而编写,邀请国内的考古学家、博物馆馆长、人类学研究者,分头聚焦各大重要的史前至夏商时期的玉文化遗址,简析其出土玉器群组的情况;再将这些遗址的玉文化面貌整合为一体,上升到驱动文明起源的国家文化信仰和意识形态高度,努力揭示多元一体文明国家格局由来的奥秘。
    史前玉文化传播:先统一长三角,继而统一中国
    若将这 1 万年的玉文化叙事从中间分为两段,即对应通常所说的“上五千年”和“下五千年”。其中更为精彩伦的内容,是一部完全发生在中华“上五千年”间的玉文化发生发展史;若不是紧盯着考古新发现的材料,去做专业的细致梳理和大胆探究,古往今来还真的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这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内容。
    本书的十三章内容,除了末章是讲述玉石之路的文化传播作用以外,十二章的主体都是介绍考古发现的史前至夏商时期玉器分布的重要遗址。前七章内容,从万年前的东北玉文化曙光到 8000 年前的辽宁阜新查海文化玉器辉煌,催生以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玉器大繁荣,再到山东的大汶口文化和随后的龙山文化,中原仰韶文化与长江流域屈家岭文化的互动,以及距今 5000 多年的凌家滩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的登峰造极,这些重要遗址都能透露出源自中华“上五千年”的社会生活信息,合起来构成一幅玉文化自北向南发展,先传播覆盖东部沿海地区,再自东向西发展的全景图。
    本书接下来的四章,分别介绍“下五千年”间的一个千年发生的玉器故事,即相当于唐尧虞舜到夏禹夏启建国的这一时间段。涉及四大考古学文化的玉器分布情况,分别是江汉平原的石家河文化,以肖家屋脊遗址为代表,甘肃青海一带的齐家文化遗址、陕北黄土高原的石峁文化遗址和广东韶关的石峡文化遗址。四地的玉文化面貌相距数千千米,各不相同,其中的后三者明显传承着“上五千年”长三角地区的良渚文化玉礼器体系,即都以玉璧、玉琮、玉钺、玉璜的组合礼器为核心。这就清楚地显现出史前玉礼器体系化、成熟化的标志为良渚文化。在良渚文化消亡之后,这个体系并没有伴随江南良渚古国的覆灭而消失,反而是向中原、南方等几个方向不断传播。这才有笔者在第十五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后成书的《玉文化先统一长三角》之论断:经历数千年发展后,玉礼器传统率先在良渚文化时期形成相对固定的组合体系,统一了整个环太湖地区的礼制制度,该体系中的大部分内容随后辗转传播到中原地区,奠定了夏商周国家的玉礼基础。简言之,玉文化在距今 5000 年之际先统一长三角,其后又在距今4000 年之际,大体上统一了中国。其后一章聚焦历史上所称夏商两代的玉文化,除了中原二里头遗址和安阳殷墟出土的大量玉器外,旁及四川盆地成都平原的两个遗址:三星堆和金沙,其用玉年代相当于商末周初。中国史前玉礼器的种类在此回光返照一般地集群呈现,尤其是龙山文化时代兴起的玉璋,占据三星堆玉器的大宗。该章还论及学界近年来形成的新观点:以玉璋作为夏代文化标志性器物的问题,相信会引起关注上古史读者之广泛兴趣。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