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 洛丽塔原型: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同类小说 少女绑架案性虐待真实案件《不可言说的罪行》作者美萨拉魏恩曼新作真故书籍
  • 新商品上架
    • 作者: [美]萨拉?魏恩曼,著著
    •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出版时间:2024-04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句字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美]萨拉?魏恩曼,著著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出版时间:2024-04
    • 页数:344
    • 开本:32
    • ISBN:9785637186266
    • 版权提供: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在全世界范围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已至少卖出数千万册,但数以千万计的读者浑然不知,《洛丽塔》中糅进了一个女孩真实的人生,她曾经历多洛蕾丝 · 黑兹在书中遭受的全部苦难。


    女记者经多年持续追踪,通过大量资料和档案,发掘出《洛丽塔》与一起少女绑架案件的内在勾连,披露《洛丽塔》的现实原型。年仅11岁的萨莉•霍纳被53岁的儿童猥亵惯犯绑架,她的生命太过短暂,却为一本小说提供了灵感。


    本书将洛丽塔的现实原型萨莉·霍纳作为主角,描绘出她被折磨、被虐待、被攻击的生活,使得始终处于被讲述地位的受害者能够发声表达,把被抹去的名字归还给受害女性,这也呼应了历史上无数没有机会被世人所知的女孩和女人们的故事。



     

    本书讲述了一起震惊世界的少女绑架案的真实调查过程:1948年,年仅11岁的萨莉•霍纳被53岁的儿童猥亵惯犯绑架,被迫进行了一场长达21个月的“环美旅行”。这起真实事件曾启发纳博科夫创作经典小说《洛丽塔》。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生前对此予以坚决否认,“洛丽塔原型”也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著名公案之一。


    女记者萨拉•魏恩曼经多年持续追踪,获取了提前解密的档案,并利用法律文件、公共记录及对萨莉·霍纳尚在人世的亲属的采访,揭示了纳博科夫对该绑架案的了解程度,以及他在撰写和出版《洛丽塔》的过程中,为掩饰他了解这一案情所做的努力,最终写成《洛丽塔原型》一书。


     


     

    [美]萨拉·魏恩曼(Sarah Weinman)


    记者,犯罪专栏作家,现居纽约。著有《洛丽塔原型》《不可言说的罪行》《恶棍:一名杀人犯是如何重获自由的》等书,同时担任《不可想象的罪行》的编辑。曾入围美国 2020 年国家杂志报道奖,担任麦克道韦尔的卡尔德伍德新闻研究员。魏恩曼的作品经常在《纽约》《华尔街日报》《名利场》《华盛顿邮报》等期刊杂志上刊登,同时为《纽约时报书评》撰写犯罪专栏。



     

    引言 “我是不是没准对她干了……?” 001

    一 小卖部  015

    二 海滨之旅 021

    三 从韦尔斯利到康奈尔 027

    四 追本溯源 033

    五 寻找萨莉  038

    六 最初的创作冲动 043

    七 暗影重重的身份 055

    八 “孤单的母亲在等候” 064

    九 检察官 069

    十 巴尔的摩 078

    十一 死亡的步调 088

    十二 奥兹莫比尔环美之旅 096

    十三 达拉斯 106

    十四 邻居 111

    十五 圣何塞 118

    十六 救援后续 128

    十七 认罪 138

    十八 纳博科夫何时(确切)听说了萨莉的故事 146

    十九 重建生活 151

    二十 《洛丽塔》的进展 159

    二十一 怀尔德伍德的周末 163

    二十二 便签卡 171

    二十三 “特别棒的女孩” 178

    二十四 狱中的拉萨尔 184

    二十五 “哎呀,爱德,真倒霉” 192

    二十六 《洛丽塔》的写作与出版 198

    二十七 挖掘萨莉 · 霍纳与洛丽塔的关联 211

    二十八 “他叫我不要声张” 223

    二十九 后续 229

    后记 洛丽塔和萨莉,两个女孩的故事 247


     


     

    魏恩曼在这部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学调查中,让一个在文字中已经消失了的女孩再次复活。

    ——《纽约时报书评》


    文字掩盖了萨莉的痛苦和创伤的真相,这是对萨莉和所有性虐待受害者的背叛,魏恩曼用一起真实犯罪事件,将《洛丽塔》中被美化的罪行具体化。

    ——《纽约客》



     

    引 言

    “我是不是没准对她干了……?”

    我是不是没准对多莉干了那个五十岁的机修工弗兰克 · 拉萨尔(Frank La Salle)在一九四八年对十一岁的萨莉·霍纳所干的事?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

    萨莉·霍纳拍了张照,这时距她的人生彻底改道还有寥寥数年。9 岁的萨莉站在她家屋后的院墙前,一株细弱、光秃的树消失在画面右上角之外。几缕碎发扫过她的脸,搭在外套的肩部。拍摄者是她的姐夫,她向前直视着他,神情中明显流露出对他的信任和喜爱。红褐色调和模糊的对焦增强了这张照片的鬼魅气质。

    这不是我看到的首张萨莉 · 霍纳的照片,也远非最后一张,却是我最常想起的一张,因为这是萨莉唯一一次在照片里流露出小孩子那种彻底的天真无邪。她完全没有意识到后来将要降临的是怎样的恐怖。证据在此,她本可以拥有另一种未来。但她没有机会过那种人生了。

    1948年6月中旬,弗洛伦丝·“萨莉”·霍纳自新泽西州卡姆登市的家中失踪,与她同行的是一名自称弗兰克·拉萨尔的男子。21个月后,即1950年3月,萨莉在一位热心邻居的帮助下从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给家里打来电话,请求家人联络联邦调查局对她实施救援。媒体就此事进行了铺天盖地的报道。拉萨尔仓促认罪,余生在监狱里度过。

    然而短短两年后,萨莉便离开了人世。她是在1952年8月中旬去世的,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得知这一新闻时正值手头小说创作的关键时期――他尝试了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呈现这本书,其艰难成形的过程已持续十余年之久。该作品最终将为他的生活和职业道路带来超乎想象的改变。

    萨莉·霍纳的故事支撑起了《洛丽塔》的后半段。纳博科夫最终没有把手稿投入火堆――有两次他差点儿就这么干了,幸亏他的夫人薇拉眼疾手快――而是决定完成它,需要时便从真实案件中借鉴各种细节。纳博科夫虚构出的多洛蕾丝·黑兹(Dolores Haze)有着与萨莉·霍纳相同的深色头发,同样由孀居的母亲带大,她们都被比自己年长许多的性掠夺者囚禁了近两年时间。

    《洛丽塔》刚出版时饱受诟病,后来声名大噪,一直都颇具争议性,有关它的讨论从未间断。六十多年来,这本书在全世界卖出了六千万余册。反观萨莉·霍纳,除了最亲近的家人和朋友外,几乎没人记得她。甚至直到几年前她们才得知《洛丽塔》与当年的事件有关。其实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就有记者指出书中角色与现实人物存在联系,却遭到了纳博科夫的冷嘲热讽。后来,大概是在小说发表五十周年之际,有一名研究纳博科夫的杰出学者探究了《洛丽塔》和萨莉的关联。通过他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纳博科夫是如何将真实的故事深深根植于他的虚构作品之中的。

    但这两个人——无论是记者还是学者——都没有想要更深入地了解萨莉·霍纳短暂的一生。她的生活起初似乎就是典型美国平民的童年生活,发生了出人意料的事件后峰回路转,最终却仍以悲剧收场。她的人生振荡、回响在我们的文化当中,不可逆转地改变了 20 世纪文学的进程。

    我靠讲述犯罪故事为生,所以会大量阅读发生在别人(可能是好人,也可能是不那么好的人)身上的恶性事件并沉浸其中。是什么打破了那一线平衡,使人们由理智坠入疯狂、由循规蹈矩走向紊乱,或是由爱生恨?犯罪故事所追索的就是这些问题。当我阅读它们时,痴迷与冲动总是相伴而来,在我的体内燃烧。如果情绪上的冲击经久不散,我就知道这故事我非得讲出来不可。

    经验告诉我,有些故事适合短小精悍,有些故事则会自己冲破在杂志上刊载受到的僵硬束缚。没有结构便不成文章,但假如没有投入某种情感或使命感,我便不能问心无愧地为读者重现当事人的生活。

    几年前,我在物色新题材时偶然读到了萨莉·霍纳的遭遇。从那时到现在,我一直都有在互联网的隐秘角落挖掘信息的习惯。我对 20 世纪中叶兴趣浓厚,因为那段时间有报纸、广播,甚至有早期电视的完备记载,却又恰好超出了我们记忆的范围;法庭笔录都还有留存,但要经过更为烦琐的程序才能查到;仍有记得当时事件的人在世,但已非常少。这些记忆马上要消失殆尽。当下与过去的模糊交界处,有许多故事在呼唤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还原与理解。

    萨莉·霍纳吸引了我的注意,她的故事在时下显得尤为紧迫。这个年幼的女孩被一个临时起意的儿童猥亵犯掳走,从新泽西到加利福尼亚,遭受了长达 21 个月的伤害。与此同时,女孩在被迫离家的情况下找到了生存下来的办法,她的整套行动让好友和家人都大为震惊。是时候弄明白她是如何活下来的了。女童和成年女性被挟持、囚禁的事件仍有发生,大批受害者被剥夺了自己原本的生活,甚至失去了生命,这个小女孩则在历经磨难后幸存了下来。可

    救援成功后不久,她又突然离世。她的故事被隐藏、吞没,在此基础上写成的小说却成了 20 世纪最经典、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萨莉·霍纳阴魂不散。很少有故事能让我如此坐立难安。

    2014年秋季,加拿大线上文学杂志 Hazlitt刊载了我的专题文章。2014年年初开始,我就在挖掘萨莉·霍纳生平的细节资料,以探寻其与《洛丽塔》的联系。我追查了庭审文件,采访了家属,参观了萨莉·霍纳曾居住过以及拉萨尔带她去过的部分地点,也写好了报道。但我非常清楚,萨莉·霍纳的事还没完。或者更准确地说,萨莉不会就这么放过我。

    那次绑架完全定义了萨莉短暂的人生——这在当时是我继续下去的动力,而且直到现在都让我很气愤。她永远失去了长大成人的机会。她没能工作、结婚、生育、变老、享受人生,她过人的才智也没能得到施展。对她最好的朋友来说,她的聪慧是显而易见的。七十年过去了,这位老友向我谈起萨莉时仿佛在谈论一位导师,而非自己的同侪。萨莉去世后,她的家人很少说起她的事情。他们对她既无赞叹,也无怜惜,更没有轻蔑。她只是一个空缺。

    几十年来,萨莉留下的痕迹就只有《洛丽塔》中一句无关紧要的提及。它不过是亨伯特·亨伯特(Humbert Humbert)的巧言令色。虎视眈眈的叙述者用自己的话来控制叙事,同时当然也控制了多洛蕾丝 · 黑兹。洛丽塔不是“从身心健康的儿童中辨别出那个销魂夺魄的小精灵”,萨莉也不是。虚构也好,真实也罢,这两个女孩本身就是健全的儿童。亨伯特 · 亨伯特言之凿凿,但事实与他所说的相反。洛丽塔没有勾引任何人(她“对自己的巨大力量也并不知晓”),萨莉也没有。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忘记她们。这才是两个女孩所共有的奇异力量。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