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思考,快与慢+批判性思维(原书第4版)(套装2册) 丹尼尔·卡尼曼 理查德·保罗 琳达·埃尔德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
  • 新商品上架
    • 作者: 丹尼尔·卡尼曼等著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句字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丹尼尔·卡尼曼等著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装帧:套装
    • ISBN:9787521763027
    • 国别/地区:中国
    • 版权提供:中信出版社

    书名: 思考,快与慢+批判性思维(原书第4版)(套装2册)

    定价: 168.8

    作者: 丹尼尔·卡尼曼,理查德·保罗,琳达·埃尔德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思考,快与慢》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典作品,何帆、巴曙松荐
    《批判性思维(原书第4版)》
    1. 美国批判性思维教育推动者、国际批判性思维大会发起人理查德·保罗思辨教育典代表作品,写给每个人的独立思考启蒙书,一套典、系统的思考框架与工具。
    2. 重版4次,长销20余年。2024年全新版本,内容全面升级,增订200%以上。理查德·保罗教授与琳达·埃尔德教授理论与观点全新呈现。与第3版相比,进一步拓展批判性思维的理论,拓展可操作性与实践性,优化阅读体验,更新案例,更加贴近个人学习与生活。
    3. 批判性思维典理论与框架,提升思维方式的实用工具与方法。理智的10大标准、思维的8大要素、解决问题的7个维度,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理性决策的4个关键点、增强学习的20个方法,等等。
    4. 给家长、老师和个人的独立思考教育指南,哈佛、耶鲁等高校的重视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孩子、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求真,大胆创新。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运用批判性思维学习,将孩子从成绩中解放出来,掌握正确的自我评价方式,成为高素质人才,赢在未来。
    5. 马斯克等商业、教育大佬推崇的思维方式,AI时代不会被取代的核心能力。掌握分析思维的工具,理清思维中的障碍,应对自身的非理性,成为公正的思考者,掌控学习与生活。
    6. 彭凯平、薛兆丰等18位专家学者联袂荐,中国逻辑学会研讨审定,中国逻辑学会会长与常务理事领衔翻译,精心打磨中译本。
    《思考,快与慢》
    丹尼尔·卡尼曼是位格外令人兴致盎然的思想家,是现今在世的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因对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战而荣获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对理性与幸福的研究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本书就是他50多年研究和思考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在书中,卡尼曼会带领我们体验一次思维的创新之旅。他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为了使读者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这两个主角的特点,卡尼曼介绍了很多典有趣的行为实验,指出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觉,什么时候不能相信;指导我们如何在商场、职场和个人生活中作出更好的选择,以及如何运用不同技巧来避免那些常常使我们陷入麻烦的思维失误。
    本书将会彻底改变你对思考的看法。
    《批判性思维(原书第4版)》
    《批判性思维》(原书第4版)是批判性思维领域的典图书,在欧美教育界有着广泛的影响,也是诸多学者、师生在批判性思维领域的启蒙书。凭借极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以及侧重于教育和心理的角度,在批判性思维教材和通俗读本中独树一帜,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本书于2001年首版,长销全球23年。第4版历经10年,在理论、内容架构等方面全面更新,增订内容200%以上:
    ·理论更新。新增批判性思维与论证之间的关系,帮助读者将论证应用于日常话语。
    ·架构更新。新增“独立思考”板块,与具体学习与生活应用结合。新增两章内容,深入讨论如何将批判性思维融入具体学习,提升学习质量。
    ·案例更新。全书加入新案例,讨论了互联网及其他技术如何渗透与影响我们的生活,以及媒体偏见、时事热点等,紧密结合当下趋势与议题。
    ·阅读体验优化。新增大量图表,帮助读者理解可视化地了解、掌握批判性思维的理念、工具,清晰、易懂。
    两位作者是国际批判性思维领域威,共同创立、运行美国批判性思维基金会,发起至少30次的国际批判性思维大会,对批判性思维教育起到了实实在在的推动与普及作用。
    思考是人类的天性,但人类并非天生善于思考。这本书不仅为读者的生活和学习提供指导,也可作为学校批判性思维课程的参考用书。期待我们每个人都能善于独立思考,明辨真伪是非。
    《思考,快与慢》
    序言 // XIII
    一部分 两个系统 // 001
    1 章 故事人物 // 003
    2 个系统 // 004
    内容简介 // 008
    冲突 // 009
    错觉 // 011
    有用的虚构 // 012
    第2 章 注意力和努力 // 015
    心力 // 015
    第3 章 懒惰的控制器 // 023
    精疲力竭的系统2 // 025
    懒惰的系统2 // 028
    智力,控制,合理性 // 030
    第4 章 联想机器人 // 034
    启动奇迹 // 036
    启动指引 // 038
    第5 章 认知放松 // 043
    由记忆造成的错觉 // 044
    真理的错觉? // 045
    什么样的信息更容易让人信服 // 046
    紧张与努力 // 048
    轻松认知的乐趣 // 049
    放松,情绪和直觉 // 051
    第6 章 规范、惊喜和原因 // 055
    评估常态 // 055
    看见原因和意图 // 058
    第7 章 能快速得出结论的机器 // 063
    信仰和确定性偏见 // 064
    夸大情绪连贯性(光环效应) // 066
    眼见为实 // 069
    第8 章 如何做出判断 // 073
    基本判断 // 074
    布景与道具 // 076
    强度等级匹配 // 077
    思维的发散性 // 079
    第9 章 找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作答 // 081
    找个可替代的问题 // 081
    立体启发法 // 083
    情感启发式:因为喜欢,所以认同 // 086
    第二部分 启发法 // 089
    10 章 小数定律 // 091
    小数定律 // 094
    信任多于质疑的普遍性偏见 // 095
    原因与机会 // 096
    11 章 锚定效应// 101
    锚定即调整 // 102
    暗示就是一种锚定效应 // 104
    锚定值 // 105
    锚定效应何时适用,何时不适用? // 108
    锚定和两个系统 // 109
    12 章 可得性的科学 // 111
    可得性心理学 // 112
    13 章 可得性、情绪与风险 // 119
    可得性与影响 // 120
    公众与专家 // 122
    14 章 汤姆的专业 // 127
    依据典型的预测 // 130
    典型性启发的两宗罪 // 132
    约束直觉 // 134
    15 章 琳达:少即是多 // 136
    16 章 因果胜于统计 // 146
    关于因果的刻板印象式 // 147
    因果关系 // 149
    心理学可以被教授吗? // 150
    17 章 回归平均值 // 155
    天赋与运气 // 156
    理解回归现象 // 159
    18 章 驯服直觉预测 // 165
    偏离预测方向的直觉 // 166
    对直觉性预测的偏见进行修正 // 169
    是一次对两种端预测结果的辩护吗? // 171
    从两个系统的视角看回归性 // 174
    第三部分 过度自信 // 177
    19 章 认知错觉// 179
    后见之明的社会成本 // 182
    基业长青的秘诀 // 184
    第20 章 有效性错觉// 189
    士兵测评的有效性错觉 // 189
    投资股票的技能错觉 // 192
    为什么会产生技能错觉和有效性错觉? // 196
    威的错觉 // 197
    这并不是专家的错—世界是复杂的 // 199
    第21 章 直觉与公式 // 201
    让许多业内人士烦恼的运算法 // 206
    向米尔学习法 // 207
    自己做做看 // 210
    第22 章 专家的直觉:我们什么时候可以相信它? // 211
    奇迹与缺陷 // 212
    视直觉为认知 // 213
    获得技能 // 214
    技能环境 // 216
    反馈与练习 // 218
    直觉的对错评估 // 219
    第23 章 外部视角 // 222
    建立内部视角 // 224
    规划谬误 // 226
    减少决策错误的有效方法 // 227
    决策与失误 // 228
    测试失败 // 229
    第24 章 资本主义的引擎 // 231
    乐观主义者 // 231
    创业错觉 // 232
    竞争忽视 // 235
    过度自信 // 237
    “事前验尸”:部分克服乐观偏见的方法 // 239
    第四部分 选择 // 241
    第25 章 伯努利的错误 // 243
    伯努利的错误 // 246
    第26 章 前景理论 // 252
    损失厌恶 // 257
    前景理论的盲点 // 260
    第27 章 禀赋效应 // 263
    关于禀赋效应 // 266
    像商人那样思考和交易 // 271
    第28 章 坏事件// 274
    目标就是参照点 // 276
    维持现状 // 278
    损失厌恶的原理 // 279
    第29 章 四重模式 // 283
    改变概率 // 283
    阿莱悖论 // 285
    决策权重 // 287
    四重模式型 // 289
    法律阴影下的赌博 // 292
    第30 章 罕见事件 // 295
    估计过高与加权过高 // 296
    明显的结果 // 298
    明显的可能性 // 301
    以全球视角得出的结论// 303
    第31 章 风险政策 // 307
    宽框架还是窄框架? // 308
    萨缪尔森的问题 // 309
    风险政策 // 312
    第32 章 保持得分 // 315
    心理账户 // 315
    后悔 // 319
    责任 // 322
    第33 章 逆转 // 326
    挑战经济学 // 327
    分类 // 329
    不公平的逆转 // 332
    第34 章 框架与现实 // 335
    情感的框架效应 // 336
    空洞的直觉 // 340
    好框架 // 342
    第五部分 两个自我 // 347
    第35 章 体验自我与记忆自我 // 349
    体验与记忆 // 350
    哪个自我的影响更大? // 353
    生理vs 合理 // 355
    第36 章 人生如戏 // 357
    被遗忘的假期 // 359
    第37 章 体验幸福 // 362
    体验幸福 // 363
    第38 章 思考生活 // 369
    被放大了的幸福错觉题 // 373
    万不要忽略时间的作用觉 // 377
    两个自我 // 379
    结 语 // 379
    附录A 不确定性下的判断:启发法和偏见 // 389
    附录B 选择、价值以及框架 // 405
    致 谢 // 423
    《批判性思维(原书第4版)》
    前言
    绪论
    �7�41章 成为公正的思考者
    弱批判性思维与强批判性思维 003
    公正心需要什么 006
    理智的谦逊:发现自己的无知 007
    理智的勇气:挑战大众信念和自己的信念 009
    理智的同理心:学会换位思考看待对立的观点 012
    理智的正直:用相同的标准要求自己和他人 013
    理智的毅力:拒绝轻易放弃,努力克服困难和挫折 014
    笃信理性:在求真的过程中信服证据和推理 016
    理智的自主:珍视思考的独立性 018
    理智诸美德相互依存 020
    小结 023
    第2章 批判性思维的发展阶段:你处于哪个阶段
    一阶段:非反思型的思考者 027
    第二阶段:接受挑战的思考者 029
    第三阶段:初级思考者 031
    第四阶段:实践型思考者 034
    卓越的思维需要训练 035
    改进思维的可行方法 035
    设计灵活的改进策略 038
    �7�4第3章 复杂世界中的自我理解
    监控思维和生活中的自我中心主义 043
    葆有公正心 044
    心智的三个独特功能 045
    了解你与心智的特殊联系 046
    将所学知识与你的生活和解决问题联系起来 049
    兼顾理智学习与情绪学习 050
    警惕互联网和其他技术对你生活的渗透和影响 051
    互联网如何运作 052
    按照理智的标准评估网站 053
    第4章 思维的要件
    推理在人类生活中无处不在
    思维的要素 059
    如何拆解思维 060
    生活实例:小杰和小静 063
    实例分析 064
    思维的要素是如何组合的 064
    要素之间的关系 065
    批判性思考者出于一定的目的而思考 065
    批判性思考者掌握各种概念 067
    批判性思考者评估信息 069
    惰性信息 069
    自以为是 070
    激活的知识 071
    批判性思考者区分推论和假设 073
    批判性思考者通过蕴含进行思考 078
    批判性思考者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080
    批判性思考者看问题的角度 082
    小结 082
    第5章 理智的标准
    深入理解通用理智的标准 086
    清晰性 086
    准确性 087
    精确性 089
    相关性 090
    深度 091
    广度 091
    逻辑性 092
    重要性 093
    公正性 094
    充分性 095
    将思维的要素和理智的标准结合 097
    目的、目标或者意图 098
    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099
    看问题的角度或推理框架 100
    信息、数据、经验 101
    概念、理论、观念 102
    假设 103
    蕴含和后果 103
    推论 104
    使用理智的标准的简要指南 105
    �7�4第6章 提出能培养良好思维的问题
    提出能培养良好思维的问题
    思维中提问的重要性 115
    质疑你的问题 116
    呆板的问题反映惰性的思考 117
    三种问题类型 118
    成为苏格拉底式诘问者 121
    将你的思维集中在被问到的问题上 122
    将你的问题集中在理智的标准上 123
    将你的问题集中在思维的要素上 125
    将你的问题集中在优先次序上 126
    将你的问题集中在思想领域上 127
    小结 129
    �7�4第7章 掌握思维,掌握内容
    超越肤浅的记忆,迈向深度学习 133
    内容与思维的关系 134
    通过思考理解内容,通过内容进行思考 135
    学习任何内容都涉及在内容内进行思考 136
    有内容都是由概念组成的 136
    有内容在逻辑上都是相互依赖的 137
    用相关思维的知识来思考你的课程 137
    一个提醒:没有人可以替你思考 139
    �7�4第8章 揭晓善思者的学习之道
    增强学习效果的20个观念 143
    典型大学课程的逻辑 145
    成为熟练的思考者 146
    典型的大学课程设计和典型的大学生 147
    明确课程的基本概念 149
    厘清课程或者学科所需的思维形式 150
    在学科逻辑中思考 152
    六大学科的逻辑 152
    生物学逻辑 153
    生态学逻辑 154
    航空航天工程学逻辑 154
    电气工程学逻辑 155
    历史学逻辑 156
    生物化学逻辑 158
    让课程设计为你所用 167
    样本课程:美国历史(1600—1800年) 167
    听、说、读、写、思 168
    厘清文章或者论文的逻辑 169
    厘清教材的逻辑 170
    评估作者推理能力的标准 171
    每节课、每个学科都要重复测试 172
    �7�4第9章 重新评估自己的思考和学习水平
    制定自我评估策略 175
    使用标准评估你的表现 176
    典范学生(A级) 176
    学业优异的学生(B级) 177
    学业中等的学生(C级) 177
    学业不佳的学生(D级或F级) 178
    设计一个框架来评估你的学科表现 179
    心理学典范学生的思维(A级) 179
    心理学优异学生的思维(B级) 179
    心理学中等学生的思维(C级) 180
    心理学差等学生的思维(D级或F级) 181
    小结 181
    �7�410章 决策与解决问题
    决策 185
    评估决策的模式 185
    “重大”决策 186
    决策的逻辑 187
    决策的维度 189
    早期决策(2~11岁) 190
    青春期决策(12~17岁) 191
    解决问题 192
    成为一名积极的问题解决者 193
    评价问题解决的模式 194
    “重大”的问题 195
    问题解决的维度 195
    避免问题解决的陷阱 200
    运用思维的要素分析问题 201
    解决问题的艺术 203
    小结 205
    �7�411章 论证理论与批判性思维
    分析和评估论证――一般准则 210
    分析给定论证的逻辑 213
    评估作者在论证中的推理 214
    �7�412章 应对自身的非理性思维
    管好以自我为中心的天性 221
    了解自我中心思维 224
    自我中心是一种思维方式 225
    成功的自我中心思维 226
    不成功的自我中心思维 228
    以自我为中心的两种模式 232
    人类心智中以自我为中心的非理智倾向 240
    挑战以自我为中心的非理智倾向 240
    理智的防御机制 241
    理性的挑战
    控制你的社会中心倾向 242
    社群中心主义的本质 243
    以社群为中心的主要形式 247
    社会分层 250
    以社群为中心的思维是无意识并有潜在危险的 251
    以社群为中心的语言在群体中的应用 251
    通过概念分析揭示社群中心主义 252
    通过概念分析揭示工作中的意识形态 253
    小结 254
    �7�413章 努力成为一名有道德的推理者
    为什么人们对道德感到困惑? 257
    道德推理的基础 259
    道德概念和原则 260
    道德原则的一般本质 262
    区分道德与其他思维领域 264
    小结
    �7�414章 如何甄别媒体偏见和宣教
    为什么批判性思维对理解新闻至关重要 277
    什么是新闻 279
    新闻中的政治观点:理解思想自由者 279
    新闻媒体的逻辑 281
    政治影响、广告与群体思维 281
    新闻中的技术障碍 282
    我们需要新闻媒体为我们做什么 282
    影响我们如何看待新闻的当下趋势 283
    寻找新闻时需要问的关键批判性思维问题 283
    阻碍我们获取客观性新闻的现实 283
    虚假新闻 285
    社交媒体不是可靠的新闻来源 285
    理解人类推理和媒体逻辑的批判性思维工具 286
    质疑新闻中的推理 286
    评估新闻报道、社论和事件的理智的标准 289
    有助于检测偏见的、训练有素的思维特质 290
    客观性、偏见和潜在的议程 292
    民主与新闻媒体 292
    使新闻媒体逻辑晦涩难懂的谬见 293
    新闻媒体的偏见与客观性 293
    新闻媒体如何看待客观性 296
    客观性的形式 296
    主流社会对偏见的看法 297
    宣教与新闻报道的撰写 298
    避免本国受众产生负罪感 299
    新闻媒体如何辨别以社群为中心的思维 300
    成为敏锐的媒体受众 302
    如何从宣教和标准新闻报道中获取有益信息 302
    成为批判性新闻受众的步骤 302
    媒体对自身偏见的意识 303
    审慎对待广告商 304
    审慎对待政治家和政府 304
    审慎对待权力集团和利益集团 305
    审慎对待竞争媒体 306
    对新奇和哗众取宠的偏爱 306
    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新闻受众 307
    主流观点和反对观点:找到替代的信息源 308
    被淹没、忽视和弱化处理的报道 309
    利用互联网获取新闻 310
    其他可供选择的新闻来源 310
    帮助你成为独立思考者的阅读材料 311
    新闻的未来 312
    新闻媒体改革是可行的吗 312
    “批判性社会”的出现能否成为现实 313
    小结 314
    �7�415章 谬误:心理诡计和操纵的艺术
    人类心智中的真实和欺骗 317
    三类思考者 318
    非批判性思考者(无思维技巧的思考者) 318
    娴熟的操纵者(弱批判性思考者) 319
    公正的批判性思考者(强批判性思考者) 320
    思维谬误的概念 321
    界定谬误 321
    错误和谬误 322
    没有穷尽的谬误清单 322
    错误的概括 323
    分析概括 325
    以先后为因果的概括 328
    类比和隐喻 328
    44种赢得辩论的诡辩 330
    谬误识别:分析过去的一则演讲 345
    谬误识别:分析当代的一则演讲 348
    谬误识别:分析一则总统候选人的演讲 351
    避免两个端 353
    小结 353
    ……
    �7�418章 策略性思维(一部分)
    理解和运用策略性思维 397
    策略性思维的组成部分 399
    策略性思维的起步 400
    核心理念1:思考、感受和需求之间相互关联 400
    核心理念2:这有其逻辑,你可以弄清楚 403
    核心理念3:要想提升思维,我们须经常对其进行评估 407
    �7�419章 策略性理念(第二部分)
    核心理念4:自我中心是一种默认的心理机制 411
    核心理念5:审慎对待我们周围人的自我中心主义 414
    核心理念6:人们倾向于做出超出个人经验的概括 416
    核心理念7:误把自我中心思维作为理性思维 417
    核心理念8:自我中心思维是自动发生的 419
    核心理念9:我们常常通过支配或屈从他人来追求权力 420
    核心理念10:人类天生是以社群为中心的动物 421
    核心理念11: 发展理性需要付出努力 423
    小结 423
    �7�4第20章 成为高级思考者:我们的结论
    练习批判性思维 427
    第五阶段:高级思考者 428
    第六阶段:成功的思考者 429
    成功的思考者的思维特质 431
    成功的思考者的内在逻辑 432
    理想的思考者 432
    附录 435
    术语表 447
    注释 493
    参考文献 497
    丹尼尔·卡尼曼,著,普林斯顿大学尤金·希金斯心理学荣誉退休教授,普林斯顿的伍德罗·威尔逊公共及国际事务学院荣誉教授。凭借着与阿莫斯·特维斯基对决策制定问题的开先河之研究,卡尼曼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理查德·保罗,著,美国批判性教育推动者,国际公认的批判性思维威,美国批判性思维基金会、批判性思维中心创始人,美国国家批判性思维卓越委员会主席。曾组织、主持过30多次国际批判性思维大会。他于1980年创立了美国批判性思维中心,这是世界上一个致力于批判性思维研究的组织。于1981年召开一届国际批判性思维大会。国际批判性思维大会是目前世界上史悠久、参与人数多的批判性思维会议。
    保罗是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哲学博士,索诺玛州立大学哲学系名誉教授。他在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伊利诺伊大学等多所大学讲座、教授批判性思维课程超过20年,一生致力于发展批判性思维的理论基础,彻底改变了批判性思维在学术界和大众层面的认知。
    保罗著有8本书和200多篇文章,获得了包括杰出哲学家(1987年,哲学研究委员会)、坦纳人文讲师(1986年,犹他州立大学)在内的许多荣誉和奖项。他于2015年逝世。
    琳达·埃尔德,著,教育心理学家,现任美国批判性思维基金会主席和批判性思维中心执行理事。曾在美国多所大学教授心理学和批判性思维。她主要关注认知与情感的关系、阻碍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原因等,提出并完善了批判性思维发展阶段的原创理论。
    埃尔德为超过50000名的各级教育工作者做过培训,作为批判性思维的主题演讲者备受追捧。她是保罗教授的妻子,和保罗教授合著了四本关于批判性思维的书,共同推进了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普及与应用。琳达教授现为美国批判性思维基金会带领人,继续推动着这项事业的发展。
    《思考,快与慢》
    《批判性思维(原书第4版)》
    这本书帮助我们全面、系统、准确地理解批判性思维,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批评的武器,而是一种公平、高尚的理性智慧。它还能有效地帮助我们解决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彭凯平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
    没有批判就没有进步。本书两位作者是批评性思维教育的重要推动者。他们没有长篇阐释理论,而是结合现实问题把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讲明白。我相信每个读者都能从中获得长久受用的启发。
    ——薛兆丰 经济学者、《薛兆丰经济学讲义》作者
    批判性思维是学生急需培养的一种思维品质,希望此书的出版能进一步帮助学生在这方面进行系统训练。
    ——孙向晨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
    我一直认为一个社会的发展需要优秀的人,而一个人具有批判性思维就是这种优秀的品质之一。希望这本书能提升我们对批判性思维的进一步认识,让读者获得深刻的领会。
    ——侯玉波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博雅特聘教授
    以往批判性思维的图书大多仅仅看重训练个体的思维,而这本书的长处在于加入了一个认知提升的维度,为个人心智的成长提供了循序渐进的标准,也运用大量图表、问题与案例给出了自检自查的步骤。
    ——郁喆隽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宗教学系副主任
    这本书将是我今年做深度反思时候的一个有力工具,我也期待这样的有效工具能够被更多的人广泛而灵活地用起来。
    ——樊登 帆书App创始人、首席内容官
    我一直在研究用概率思维过好运人生,而这本书讨论的批判性思维则让你过清醒人生。两位作者总结了一套清晰且系统的思维工具,跟着作者的思路,相信你一定能掌握独立思考的方法。
    ——老 喻 公众号“孤独大脑”主理人、未来春藤教育科技公司创始人
    很多人好奇应该怎么学辩论。其实辩论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我们怎么思考问题,我们就在怎么表达世界。这本书是我的枕边书,思维训练是有方法的。
    ——席 瑞 知名辩手
    怎样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水平?怎样帮助自己的学生和孩子提升批判性思维水平?读一读这本思维发展领域中级学者写的书,将会大有裨益。
    ——谢小庆 北京语言大学教育测量研究所原所长
    这本书是一部优秀的批判性思维高级科普著作,其对批判性思维中的逻辑推理机制和思维质量提升阶梯的阐发尤为精彩。
    ——张建军 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所长
    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版将进一步推进我国自主科学思维方法论体系的建构。
    ——任晓明 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四川大学哲学系文科讲席教授
    这本书在欧美教育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借鉴本书的内容,对完善我们的批判性思维教学和能力培养,形成适合中国人才培养体系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体系大有裨益。
    ——翟锦程 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批判性思维有诸多倡导者和推动者,但保罗和埃尔德夫妇无疑是这场运动中的两位军人物,他们所创立的美国批判性思维基金会为推动批判性思维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这本书正是他们夫妇联袂打造的典教科书。
    ——熊明辉 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求是特聘教授
    批判性思维运动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首先因为它是一种技术,一种人们在日常思维中时刻需要而且可以应用的技术。
    ——杨武金 中国逻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这本书既适用于高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和研究,也可以作为对批判性思维感兴趣的读者有益的参考资料。
    ——曾庆福 中国逻辑学会常务理事、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教授
    这本书凭借其对教育和心理的专注,在批判性思维教材和通俗读本中独树一帜,据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李文浩 中国逻辑学会批判性思维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这本书从生活的案例着手,既介绍实用的思维工具,又注重独立人格的培养,是一本通俗易懂、常读常新的典。
    ——黄 鑫 西安欧亚学院通识教育学院执行院长、副教授
    理查德·保罗的著作是我在批判性思维领域的启蒙书。它给我开启了一个新的视界,让我一次正视自己的那些习以为常、自以为是的思维缺陷。
    ——余党绪 语文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上海市“双名工程”高峰计划主持人
    《思考,快与慢》
    我想每位作者都会在脑海中勾勒读者因为读自己的书而受益的情形。我的这本书就像是办公室饮水机旁的闲谈一样,读者对它不会感到陌生。人们在饮水机旁或交流,或闲谈,很随意。我希望这本书能丰富人们的词汇,这样大家在谈论别人的判断与决策、公司的新政策或是同事的投资时,这些新词汇就能派上用场了。书中为何还会涉及闲谈的内容呢?因为利用闲谈来发现和分析别人犯的错误比分析自己的错误更容易,也更有意思。在人生辉煌的时候,我们很难对自己的信念和需求产生怀疑,越是在需要质疑自己的时候越难做到这一点,但我们可以从他人的真知灼见中受到启迪。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推想朋友和同事会对自己的选择作何评价,而这些预先推断的中肯程度和内容都是十分重要的。对别有见地的闲谈有所期待是进行严厉的自我批评的强大动力,其作用比新年计划更大,更能提升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决策能力。
    一名内科医生要想成为优秀的诊断专家,就须掌握多种疾病的大量特征,每种疾病都有其病理和症状,有其自身可能出现的发病前兆及病因、病情发展、结果和治疗或干预手段等。学医,当然也包括对医学用语的学习。要想对他人的判断和决策有更深入的了解,就要有更丰富的词汇,日常生活用语中的词汇还远远满足不了这一要求。我们很可能在闲谈中发现人们出错的方式各不相同,而一再出错就会令人印象深刻,而且我们可以预料到这种情况在特定环境中会再次发生。例如,一个潇洒自信的演讲者刚踏上舞台,观众往往就会对其大加赞赏,他可能并没有那么优秀,但这好评如潮的结果在他踏上舞台的一刹那便可预见。这种先入为主的情形是有据可依的,即光环效应,这一效应使我们更容易预测结果,更容易赏识和理解这位演讲者。
    当别人问你正在想什么时,你一般都能回答上来。你觉得自己知道脑子里在想什么,通常就是一种意识自然而然导出另一种来,但这不是大脑工作的一方式,也不是其典型的工作方式。大多数印象和想法都是从意识经验中得来的,而人们是感知不到这一过程的。你无从知道自己是如何晓得面前的书桌上有盏灯,无从知道自己如何能通过电话听出爱人有些不耐烦,也无从知道自己如何毫无意识地成功规避了一场车祸。印象、直觉、决策,有这些脑力活动都在无声地进行着。
    本书讨论的很多内容都与直觉的成见相关。然而,对过失的关注并不意味着我们在诋毁人类智慧,这就如同关注疾病并非否定健康一样。大多数人在通常情况下都是身体健康的,他们做出的决策、采取的行动往往也是恰当的。生活中,我们往往跟着印象和感觉走,凭直觉引导行事,而且我们觉得这种直觉和偏好很可靠,这种自信通常也是正当合理的。不过,也不尽然。我们经常在自己出现失误的时候还信心满满,此时,旁观者往往比我们自己更容易发现这些失误。
    因此,我和大家一起在“饮水机旁交谈”,其目的就是:给读者提供更丰富精确的语言来讨论他人乃至自己在判断和决策上的失误,提升发现和理解这些失误的能力。至少有些例子表明,正确的判断能有效地干预错误,以降低错误的判断和决策经常造成的损失。
    关于判断与决策的有趣研究
    本书展现了我对判断和决策的理解,这种理解受到近几十年来心理学领域新发现的影响。然而,本书中心思想的形成还要追溯到1969年那个幸运的日子。当时我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心理学系教书,那天有个研讨会,我请我的一位同事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在会上发言。他当时被视为决策研究领域的一颗新星,不过我觉得在其涉足的任何领域中,他都是耀眼的新星,因此我知道我们那天一定会交谈甚欢。很多认识阿莫斯的人都认为,在自己所见过的人中他是聪明的。他才华横溢,十分健谈,魅力非凡。他有着超强的记忆力,记得很多有趣的笑话。他还拥有一种超常的能力,那就是利用记住的那些笑话阐明自己的观点。有阿莫斯在,你永远也不会感到沉闷。那时,他32岁,我35岁。
    那天,阿莫斯给同学们讲了密歇根大学正在研究的一个项目,这个项目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人是否是优秀的直觉型统计者。我们都知道人是优秀的直觉型文法家:4岁的孩子虽然对世界上存在语法这件事完全没有概念,但她在说话时会努力遵循语法规则。人们对统计的基本原则是否也有这种直觉感受呢?阿莫斯指出,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附条件的肯定(肯定,但是附有一定条件)。我们在研讨会上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终认为较为稳妥的结论应当是附条件的否定(否定,但是附有一定条件)。
    阿莫斯和我很喜欢这种交流活动,我们认为直觉型统计者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要是一起探索的话会很有意思。那个周五,我们在里蒙餐馆吃午餐,那里是波西米亚人和耶路撒冷的教授们中意的去处。我们两人打算对一些经验丰富的研究人员的统计直觉进行一番研究。在此前那场研讨会上我们曾得出结论:人的直觉是有缺陷的。虽然这些年来一直在教书,在运用统计学原理,但我们也没能培养出一种直觉,无法利用这种直觉感知从小样本中观察到的统计结果的可靠性。我们的主观判断是存在成见的:我们特别容易相信在没有足够证据的基础上得出的研究结果,而且研究中对观察样本的收集也不足。我们两人此番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看看其他研究人员是否也和我们一样有着同样的苦恼。
    我们准备了一项调查,其中包括一些研究中出现的实际统计问题。阿莫斯收集了数学心理学协会与会的专家小组的回复,包括曾出版两本统计学教科书的几位作者的问卷。不出所料,我们发现那些专家同行也跟我们一样,总是夸大其词,他们认为一个实验的原创性结果可以被成功复制的概率很大,即使用一个小样本也可以做到这一点。关于实验要收集多少观察数据的问题,他们给一个假定的毕业生的建议也很糟糕。如此看来,即使是统计学家,也算不上是出色的直觉型统计者。
    在撰写这些发现时,阿莫斯和我都觉得我们在一起工作是件很享受的事。阿莫斯总是很风趣,有他在的时候,我也变得幽默了,所以我们总会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度过几个小时连续不间断的工作时光。工作中的乐趣使我们变得格外有耐心,人在放松惬意的情况下,更容易取得美的结果。也许重要的是,我们把批评的态度都抛在门外了吧。我和阿莫斯都是爱挑剔、好辩论的人,他甚至比我更甚,但在我们合作的这些年里,我们从没有不假思索地否定对方。事实上,我发现我们在合作时,阿莫斯总能更清楚地看出我模糊的观点中要表达的意思。我们两人中,阿莫斯的逻辑思考能力更强,他的意见总是有据可依,言之凿凿,令人信服。我则凭直觉走,深受心理学的影响,我的很多观点也都是从心理学中得来的。我们俩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很容易理解对方;我们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这些差异常常令对方吃惊。我们重新安排各自的日程,这样就有很多工作日可以在一起工作,工作之余,我们常会一起散步。此后的14年里,共同合作就成了我们生活的中心,对我们两人而言,那些年里所作的研究是我们一生中精彩的篇章。
    我们很快便形成了固定的工作模式,并且一直多年保持这一模式。我们的研究采用的是对话形式,对话中的问题是我们自拟的,那些凭直觉做出的答案也是经过我们两人共同检验过的。研究中的每个问题都是一个小实验,仅一天中就会做很多实验。我们并没有刻意寻求自己提出的那些统计问题的正确答案,只是想确认和分析直觉的回答—大脑中先出现的、即使知道是错的我们也愿意拿来分析的回答。当时,我们认为其他人也会有我们两个人都有的直觉,事实也正是这样。如此说来,直觉对判断的影响便显而易见了。
    我们曾经很高兴地发现,我们俩对几个认识的孩子的未来职业的预想竟如出一辙。我们确信那个3岁大却善辩的孩子将来会做律师,那个有点呆板的孩子可能成为教授,那个体谅他人、循循善诱的孩子可以做个心理咨询师。当然,这些预测都是荒谬的,不过却很有意思。我们都清楚一点,那就是我们对这些孩子的直觉,来自他们自身的特点与特定职业特点的相似度。这种有趣的做法使我们当时就在脑海中创立了一种理论,即预测角色的相似度。此后我们做了许多实验来验证和详细阐述这个理论,下面便是一例。
    在你思考下文中的问题时,请记住史蒂夫是从一个有代表性的样本库中被随机挑选出来的:
    邻居如此描述这个孩子:“史蒂夫非常腼腆,少言寡语,很乐于助人,却对他人或者这个现实世界没有兴趣。他谦恭有礼,做事井井有条,中规中矩,关注细节。”请问史蒂夫更可能从事哪种职业,图书管理员还是农民?
    很显然,史蒂夫的个性和典型的图书管理员有着惊人的相似,但这些与职业密切相关的统计学因素却很少有人关注。你们是否注意到,在美国,农民与图书管理员的比例超过20∶1。由于农民数量要多得多,所以那些“谦恭有礼,做事井井有条”的人也常常只能成为坐在拖拉机上的农民,而不可能是坐在图书馆咨询台后的管理员。但是,我们发现实验对象往往忽略这些相关的统计数据,而仅仅依赖于相似度来作出判断。于是,我们提出如下观点:人们把相似度当成一种简单的启发手段(简单地说就是经验法则)来作艰难的判断。对这种启发性手段的依赖然会造成其预测带有成见(系统性失误)。
    还有一次,阿莫斯和我想知道我们这所大学的教授们的离婚率是多少。我们注意到这个问题立即勾起了我们脑海中的记忆,我们俩不由想起自己知道或听说的那些离了婚的教授。于是我们就凭着脑海中这些事例对这个离婚率问题作出判断。我们把这种依靠记忆作出判断的方法称为可得性法则。在一项研究中,我们让调查对象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个问题与定的一篇英语课文中的单词相关:
    请思考字母K。
    请问字母K是更多地出现在单词的首字母位置上还是第三个字母位置上?
    玩拼字游戏的人都知道,想起以某个字母开头的单词要比想起它在第三个字母位置上的单词容易得多。字母表中任何一个字母都适用于此法则。因此我们料到,尽管有些字母(比如K、L、N、R、V)出现在第三个字母位置上的频率更高,但是被调查对象的回答肯定会夸大有字母出现在单词首字母位置上的频率。这种情形再一次表明,对经验法则的依赖然会导致人们判断时的成见。例如,我曾一度认为通奸在政客中较普遍,在医生或律师中则没那么多见,但我近对此产生了怀疑。我甚至曾为原来的那个“事实”作出若干解释,包括权力的催情效果、出门在外受到的诱惑等。而我终意识到,政客的过错只不过更容易被曝光而已,而医生和律师的过错却少有人报道。我的直觉印象可以完全归咎于记者对主题的选择和我对可得性法则的依赖。
    阿莫斯和我用几年的时间来研究并记录在不同任务中体现的直觉思考所存在的成见,这些任务包括对事件的概率赋值、对未来进行预测、对假设进行评估,以及对频率进行预估等。在合作的第五年,我们撰文将这项研究的主要发现发表在《科学》杂志上,这份杂志的读者包括很多领域的学者。那篇文章(本书的后附有全文)描述了直觉思考的简单快捷,列出了在启发法中表现出的大约20种成见,还包括启发法在判定中的作用。
    科学史学家常指出,某一特定领域的学者在任何时候都愿意和他人分享关于本学科的观点。社会科学家也是如此。他们把一切问题都归结为人性,认为大多数关于人类特有行为的讨论都应以此为背景,这一观点几乎从未受到质疑。关于人性,20世纪70年代的社会科学家广泛接纳了两种观点。一,人大体而言都是理性的,其想法通常也是合理的。第二,恐惧、喜爱和憎恨这样的情感能够为人们失去理智的大部分情形作出解释。我们这篇文章虽然没有直接讨论上述观点,却是对这两种观点的挑战。我们记录下正常人思考时出现的系统性失误,认为这些失误是由认知机制的构造造成的,并非由情感引起的思想腐化导致的。
    这篇文章所受到的关注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而且它至今仍是社会科学著作中被引用次数多的文章之一(2010年有300多篇学术文章参考了这篇文章)。其他学科的学者也觉得这篇文章很有用处,启发法和成见等概念被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中,包括医学诊断、法律判决、情报分析、哲学、金融、统计学和军事战略等。
    例如,学习政策的学生就曾注意到,可得性法则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事人们记得很清楚,而有的却被遗忘了。人们是根据从记忆中提取信息的容易程度来估测事情的重要程度的,而这往往也与媒体报道的广泛程度有关。常被提到的话题就在脑中变得鲜活,而其他的则会慢慢被遗忘。也就是说,媒体选择报道的内容和人们脑中存在的信息不谋而合,所以专制政体对独立媒体施压的现象也不是偶然的了。因为重大事件和名人很容易引起公众的兴趣,媒体能借此煽动狂潮也就见怪不怪了。例如,在迈克尔·杰克逊死后的几周里,电视台几乎未报道别的事。相反,媒体对那些带有批评性的、不能引起公众兴趣、掀不起大波澜的事往往很少报道,比如说去年日趋下滑的教育标准,还有医疗资源的投资过剩等。(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现自己选择的“很少报道”的例子都是受可得性限制的。我选为例子的话题经常被提到,那些同等重要却不常被提到的事我往往想不到。)
    有一点我们当时并没有充分意识到 ,即“启发法和成见”这样的心理学概念在其他领域中也具有广泛的启发作用,这便是我们这项研究的一个附带成果:我们总是把为自己和被调查者设计的全部问题都写进文章里,这些问题可以为读者提供范例,使其认识到自己的想法是如何受认知性成见牵绊的。我希望你在读到“史蒂夫是个图书管理员”这样的问题时能有切身的体验,这样能帮助你更好地体会到相似度在引导可能性上的力量,并且能体验到我们多么容易忽略相关事实的统计。
    这些实证材料的使用可为不同领域的学者(主要是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提供一次不寻常的机会,使他们关注自己在思考时可能出现的纰漏。看到自己的纰漏,这些学者才更有可能质疑当时普遍存在的那种武断想法,即人类很理性、很有逻辑性。方法的选择很重要:如果我们只报道传统实验的结果,这篇文章就不会那么令人关注,也不会令人如此难忘了。而且,那些持怀疑态度的读者会将自己的判断失误归咎于参与这些心理学研究的大学生,认为是这些学生一贯不负责任的做法使他们不愿相信实验结果。当然,我们摒弃传统的实验方法,采用事例展示的方式,并非只为影响那些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我们采用这种方法,是因为将事例展示出来更有意思。我们很幸运,因为我们选择了正确的方法,其他各方面的选择也做对了。本书重复出现的一个主题就是,幸运在每个成功的事例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总能很容易地发现,这个事例中一个小小的改变就会将伟大的成就变得平淡无奇。我们展示的这些事例也不例外。
    对本书的反馈也不全是正面的。我们对成见予以关注的做法受到非常多的批评,反对者认为我们过分否定了人类的思维能力。与对常规科学的反应一样,有些研究者对我们的观点加以改进,有些人则另外提出了一些貌似合理的见解,但有一个观点如今是得到普遍认可的,即我们的大脑容易受系统性误差的影响。
    《批判性思维(原书第4版)》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