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二战德军三大文件:《隆美尔战时文件》+《曼施泰因战争回忆录》+《闪击英雄》指文正版套装3册 二战军事统帅回忆录古德里安闪
  • 新商品上架
    • 作者: 无著
    • 出版社: 图书其它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句字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无著
    • 出版社:图书其它
    • 装帧:套装
    • ISBN:9788339675786
    • 版权提供:图书其它

     

    二战德军三大军事统帅回忆录,军事历史名作。

     

     

    书名:二战德军三大文件:《隆美尔战时文件》+《曼施泰因战争回忆录》+《闪击英雄》

    作者:[英]利德尔·哈特;[德]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德]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泰因

    译者:小小冰人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平装定价:539.4元

    页码:1504页

    书号:978-7-5168-3584-5;978-7-5168-3725-2;978-7-5168-3606-4

    中图分类号:K835.165.2;I516.55;K835.165.2

    开本:16开

    内页用纸:80克胶版纸

    封面用纸:250克铜版纸

    宽:160mm  长:225mm  高:78mm

    字数:1412千字

    内容简介:

    《隆美尔战时文件》《曼施泰因战争回忆录》《闪击英雄》分别是二战德军杰出将领隆美尔、曼施泰因、古德里安的战争回忆录,因其在军事史中显而易见的地位而被誉为“二战德军三大文件”。三位将军就其在战场上的经历以及与德军领导层的来往,详细解读了二战中诸多影响深远的战例,剖析了其计划制订过程及实施细节,揭示了轴心国及希特勒的军队高层之间的运转内幕,同时也披露了德军高层将领的内心世界。

    《隆美尔战时文件》:自战争爆发以来,隆美尔对自己从事的战役做了详细且生动的记录,他习惯每天晚上口述当天发生的事情,并在每次战斗结束后总结其经验教训。这些记录中的大部分,战后从各个藏匿地重见天日,由英国军事思想家利德尔·哈特牵头整理,隆美尔儿子曼弗雷德·隆美尔、德军将领拜尔莱因将军倾力参与,整理成册,并精选隆美尔两百多封直言不讳的家书,汇编成本书。讲述了隆美尔在法国战场、非洲战场和盟军诺曼底登陆前在法国负责防御作战的经历及他对现代战争中决胜因素的分析与思考,以及他作为军队指挥者在作为士兵楷模方面所做的努力,披露了沙漠之狐的内心世界,揭示出轴心国同盟还有希特勒的军队高层之间的运转内幕。

    《曼施泰因战争回忆录》:曼施泰因以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亲身经历为主线,根据其私人日记和大量其他资料,介绍了德国进行侵略战争的经过,尤其是详细地描述了他亲自指挥的几次重大作战行动,阐述了他对二战中各个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看法。该书对我们了解二战中德军的一些重要决策的内幕,尤其是许多重大战役的计划制订过程及其实施,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闪击英雄》:本书是“闪击战之父”古德里安的战争回忆录,在这本回忆录中,古德里安借助自己的战时笔记和私人信件,以其担任军长、装甲集群司令、装甲集团军司令等不同职务期间的亲身经历,坦率、详细地描述了德国装甲部队的组建、发展、作战史及其经验教训,介绍了他率领德国装甲部队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的行动,以及对法、苏作战的经过,并对第三帝国的领袖人物和德军统率机关进行了评论。


    作者简介:

    利德尔·哈特,西方知名军事历史学家、军事思想家、机械化战争理论先驱,与克劳塞维茨齐名,被誉为“为将军师的上尉”,代表作有《战略论:间接路线》《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编有《闪击英雄》《失去的胜利》《隆美尔战时文件集》等。《隆美尔战时文件》编者。

    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泰因,德国陆军元帅,出身于军官世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曼施泰因积极参与制订和实施希特勒的侵略战争计划,先后任集团军群参谋长、集团军司令、集团军群司令。1944年3月,因在作战指导上与希特勒发生分歧被解职;1945年5月被英军俘虏;1949年12月被战胜国判处18年徒刑,1953年因病获释。战后,被联邦德国阿登纳政府聘为顾问,参与组建联邦国防军。1973年6月病逝,终年86岁。《失去的胜利》作者。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第二次世界大战著名德国陆军将领,德国装甲兵和“闪击战”理论的创建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将坦克与机械化部队使用于现代化战争的重要推动者,在他的组织与推动下,德国建立了一支高作战效率的装甲部队。先后任装甲军军长、装甲集群司令、装甲集团军司令、装甲兵总监、陆军总参谋长。1945年5月10日向美军投降,随后被关押3年,因为在战争期间并未虐待战俘和屠杀平民而没有被列为战犯,于1948年被释放。之后一直在家中休养并撰写回忆录。著有《注意,坦克》《闪击英雄》等。

    小小冰人,原名姚辉,从事军事图书翻译工作十余年,为中国读者带来超过30部译著。由他执笔翻译的作品包括《东进:1941—1943年的苏德战争》《焦土:1943—1944年的苏德战争》《普鲁士战场:苏德战争1944—1945》《斯大林格勒三部曲》《作战指挥:二战德国陆军实战指南》《从闪电战到沙漠风暴》《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诸多军事著作。


    编辑推荐

    1.三本书自出版以来以各种语言发行于世界各国,几十年间不断重印、再版。

    2.名家推荐,高分佳作,好评如潮。

    3.“沙漠之狐”隆美尔、“战略大师”曼施泰因、“闪击战之父”古德里安,与大师近距离对话。

    4.“沙漠之狐”本人亲自讲述“闪电战”案例以及非洲战场“沙漠战”错综复杂、鲜为人知的细节;两百多封家书,揭露陆军元帅隆美尔真实的个人情感及他对战事走向、二战德军高层的深刻认知。

    5.曼施泰因是二战德军颇具指挥才能的战略将领,《曼施泰因战争回忆录》是同类作品中的佼佼者,详细披露了德军高层的决策内幕,阐明了许多重大战例的计划制定及实施过程,其内容的丰富、有趣度都会令人印象深刻。

    6.“闪击战”理论创始人、“装甲兵”缔造者回忆录,讲述了1940年突破法国、1941年对苏联的第一次进攻和1943—1945年从苏联的长期撤退,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最高司令部关键时刻发生的事情进行了诚实且具有启发性的描述。


     

    目录

    《隆美尔战时文件》

    前言

    隆美尔文件的故事

    编者按

    鸣谢

    第一部 1940年,法国

    第一章 突破默兹河

    第二章 关闭陷阱

    第三章 突破索姆河

    第四章 朝瑟堡追击

    第二部 非洲战争第一年

    第五章 格拉齐亚尼的失败——原因和影响

    第六章 第一回合

    第七章 1941年,英军夏季攻势

    第八章 1941年/1942年冬季战局

    第三卷 测试利器

    第九章 贾扎拉和图卜鲁格

    第十章 追入埃及

    第十一章 丧失主动权

    第十二章 与时间赛跑

    第十三章 哈勒法山,成败关头

    第十四章 阿莱曼,无望之战

    第十五章 回顾阿莱曼交战

    第十六章 全面后撤

    第十七章 回欧洲磋商

    第十八章 退往突尼斯

    第十九章 两条战线之间

    第四部 意大利

    第二十章 意大利,1943年

    第五部 入侵

    第二十一章 入侵,1944年

    第二十二章 最后几天

    第二十三章 天色已暗

    附录 隆美尔进攻尼罗河的计划



    《曼施泰因战争回忆录》

    德文版序

    第一部

    第一章  暴风雨前夕

    第二章  作战态势

    第三章  南方集团军群的作战行动

    第二部

    第四章  OKH丧失权力

    第五章  围绕作战计划展开的斗争

    第六章  第38军军长

    第七章  两次战局之间

    第三部

    第八章  装甲兵突袭

    第九章  克里木战役

    第十章  列宁格勒—维捷布斯克

    第十一章  希特勒行使军队最高指挥权

    第十二章  斯大林格勒的悲剧

    第十三章  1942—1943年,苏联南部的冬季战局

    第十四章  “堡垒”行动

    第十五章  1943—1944年的防御作战

    附件

    军旅生涯简历


    《闪击英雄》

    前言

    第一章 家庭和青年时代

    第二章 创建德国装甲兵

    第三章 权力巅峰的希特勒

    第四章 灾难的开始

    第五章 西方战局

    第六章 1941年的苏联战局

    第七章 赋闲

    第八章 1942年1月—1943年2月,装甲兵的发展

    第九章 装甲兵总监

    第十章 “7·20”事件及其后果

    第十一章 陆军总参谋长

    第十二章 最后的崩溃

    第十三章 第三帝国的领导人

    第十四章 德国总参谋部

    附录

    我的生平

     

    图书实拍展示

     

    前言(《隆美尔战时文件》)

    隆美尔用剑给世界造成的影响,无疑会通过他笔下的威力进一步加剧。他对自己从事的战役所做的记述,就生动性和价值而言,历史上的指挥官无出其右者。这些记录中的大部分,现在从各个藏匿地重见天日,汇编成本书。

    没有哪位指挥官对自己的作战行动和指挥方式做出过这般生动的描述,也没有谁以如此惊人的书面形式阐述了闪电战的活力和装甲部队的速度。隆美尔在许多段落描绘的快速机动和果敢决策激动人心,让读者有一种和他同在指挥车内的感觉。

    伟大的指挥官大多是乏善可陈的作家,除了缺乏描述自己所作所为的文学技巧,他们往往对自己的所思所想含糊其辞。谈到自己指挥的作战行动,他们很少告诉后人“如何”和“为何”。拿破仑是个例外,可他的著作肆无忌惮地罔顾事实,甚至刻意篡改对自己不利的内容,价值因而大打折扣。和恺撒一样,拿破仑的记述不仅充满主观色彩,而且主要以宣传为目的。

    隆美尔的叙述非常客观,也很生动。他草草写下这些文件时,和大多数历史创造者一样,当然考虑过自己在历史上的地位。但他解释相关事件时,表现出寻求真相的自然欲望,这种欲望源自他对各场战役军事教训的浓厚兴趣。他的陈述完全能经受严格的审查,而且可以和其他资料相互印证。文件里确实有些错误之处,但准确性还是优于利用战后认知优势撰写的诸多官方和个人记述。当然,隆美尔的某些说法存有争议,可他绝非刻意歪曲,而是考虑到国家或个人声望,这种情况在此类记述中相当常见。

    隆美尔描绘的作战画面清晰明了,极为准确,能做到这一点难能可贵,因为快速机动的坦克战很容易造成混乱感,特别是在沙漠战瞬息万变的情况下。隆美尔明确无误的陈述,主要归功于他的指挥方式:他总是亲临前线,在关键时刻靠近关键地点。还归功于他在观察方面的长期自我训练、辨识战场重要情况的眼光,以及记录这些情况的技能。隆美尔热衷于拍照记录下自己取得的一切进展,无疑是这种特性的表现,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战阿拉伯战区的劳伦斯那样。

    两位沙漠战高手,无论在气质、爱好、人生哲学方面存在怎样的差异,他们的确有明显的相似之处。两人的时间和空间感、寻求突然性的本能、识别优势和机会的眼光、灵活性与构想的结合、亲自指挥的想法惊人地相似。他们在军事上的另一个关联,是把机械化机动性用于沙漠战。劳伦斯通常骑着骆驼投入作战,但他率先看出新的机动方式是如何改变沙漠战的,还以几辆装甲车和飞机证明了这种尚在萌芽期的作战样式。隆美尔大力开发机械化潜力,肯定会让具有革命性倾向的军事艺术行家劳伦斯欣喜不已。

    和在战斗中一样,隆美尔也有种通过书面形式表达自己想法的冲动。他作为高级将领成名前很久,那部关于步兵战术极为生动的专著就明显透露出这一点,这部著作的灵感缘自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年轻军官的经历,以及他对这些经历的看法。战术教材大多枯燥乏味,但隆美尔却给此类题材注入活力。下一场战争更具机动性的作战行动,他本人更重要的职责,赋予他更大的发挥空间,隆美尔充分利用了这一点。他是个天生的斗士,也是个天生的作家。隆美尔用铅笔或彩笔在纸上勾勒出自己策划或构想的作战行动,同样能看出他的表述天赋和冲动。

    二战期间的整个职业生涯,隆美尔一直打算撰写一部阐述自己作战经历的著作,为此不断记录笔记,一有空就把这些笔记改写成正式记载。

    由于隆美尔被迫遵照希特勒的命令自杀身亡,这部著作没能完成,但他已着手撰写的手稿,让这部著作在同类作品中无出其右者。它可能缺乏润色,可它的文学力量非常惊人。除了清晰的描述,还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另外,为阐明相关事件,隆美尔还做出评述,极大地增加了这份手稿的价值。例如,他关于“沙漠战规则”的章节就是篇军事思想杰作,而整部记述充满智者的思考,他的新观点包括:时间比空间更重要;灵活性是达成突然性的手段;英勇大胆能确保安全;军需官的想法纯属愚蠢的惯例;应当创造新准则,不能墨守成规;面对敌人采取的措施,间接应对比直接应对更有效;空中劣势要求彻底改变地面作战规则;不加选择的报复实属不智,残暴的行径更是愚蠢至极;毫无原则的权宜之计不啻为失策。

    深入研究隆美尔私人文件前,我认为他是个杰出的战术家,也是个伟大的战地指挥官,但没想到他具备如此深厚的战略素养,或者说,这种素养至少是在反思中发展起来的。令人惊讶的是,这样一位猛将居然心思缜密,他的大胆行动都经过精明的算计。也许有人会批评他的某些行动“过于危险”,但没人视之为盲目、头脑发热的赌徒做出的鲁莽之举。我们分析隆美尔指挥的作战行动就会发现,某些失败的行动的确给他造成严重后果,可事实证明,对手的处境更为恶劣。另外,即便隆美尔的出击以失败告终,也让对手心惊胆寒,从而给他的军队提供了逃脱之机。

    衡量一位指挥官,更有效的办法是看他给对手留下怎样的印象。以这种方式看,隆美尔的形象非常高大。几个世纪的战争,只有拿破仑给英国人留下类似印象,但隆美尔与拿破仑不同,他完全是在军事领域做到了这一点。

    另外,英国人不仅把隆美尔视为可怕的“幽灵”,还对他积极进取的为将之道敬畏有加,继而发展成近乎深情款款的钦佩,视他为男子汉。这种情况固然是隆美尔的行动快速果断、充满突然性造成的,但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隆美尔在非洲战争中得体地遵守了军人守则,对待他遇到的许多战俘总是充满绅士风度。与隆美尔对阵的英国第8集团军官兵视他为英雄,这种敬佩之情甚至成为习惯,例如,他们称赞己方战友表现出色时会说:“干得像隆美尔!”

    对敌军指挥官如此强烈的钦佩之情,给己方官兵的士气造成严重威胁。为此,英军指挥官和司令部人员不得不想方设法消除“隆美尔传奇”的影响。充分证明英国人的作风与隆美尔同样正派的是,这种反宣传运动不是为了抹黑隆美尔的品质,而是尽力贬低他取得的军事成就。就此而言,隆美尔最终的失败提供了一根杠杆,谁都没想到,他的对手日后会强调他在兵力和物资方面的严重劣势,以及他在困境下取得的胜利是多么伟大。是非功过留给历史,历史总是会纠正与胜利短暂相伴的肤浅评判。汉尼拔、拿破仑、李将军都是败将,但在历史的天平上远远高于战胜他们的人。

    公正评判某位指挥官的表现,必须考虑当时的状况和相关资源,以及不受他控制的其他因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评估他的指挥能力。隆美尔一次次赢得胜利,最突出的特点,是他在资源处于劣势、完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赢得这些胜利。二战期间除了隆美尔,交战双方没有哪位将领能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获胜,当然,战争初期韦维尔麾下的英军将领是个例外,不过,他们当时对付的是意大利军队。

    隆美尔的作战表现并非完美无缺,他遭受了几次本来可以避免的失败,但与优势之敌交战时,稍有差错就可能遭遇败绩,而掌握优势兵力的指挥官,却能有效弥补自己犯下的诸多错误。拿破仑说过:“最伟大的将领是犯错误最少的人。”隆美尔的行动和决策大胆而又迅速,总的说来,他就是这句话的最佳证明。

    不过,拿破仑这句话过于消极,不符合战争性质,很容易助长危险的谨慎。更准确的说法应当是:“最伟大的将领是导致对手犯下最多错误的人。”如果以这句话为衡量标准,那么,隆美尔散发的光芒会更加耀眼。

    比较不同时代的名将,最好的衡量标准是看他们的军事艺术,军事艺术与不断变化的军事技术是两码事。这种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他们如何使用自己掌握的手段达成目的,特别是他们如何利用机动性、灵活性、突然性打乱对手的身心平衡。可能的话,我们甚至可以根据他们披露的作战构想,评估这些将领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隆美尔文件的指导价值就在于此,更重要的是,他的叙述没有依照战后的认知做出修改,而隆美尔的信件往往为他解决问题的方式提供了事前证据。这些方式而不是行为揭示出他的思想倾向和他心中的准则。

    我们应该从更远的距离审视隆美尔文件,这样才能消除争议的尘埃,这些争议缘于各种动机。隆美尔的叙述是很早前写就的,根本没想到他写的这些东西会在德国以外的地方引发这么多争论,更没想过以谨慎的措辞避免这些争执。而他写给妻子的信件更是直言不讳,由于这些信件很可能开封审查,信中的措辞非常坦率,这一点值得注意。通过这些资料,读者能清楚地看出隆美尔的想法,以及他采取行动的主要动机。当然,整体画面会因为读者的个人倾向而有所不同,但关于隆美尔的个性和其他各个方面,可以说一目了然。

    除了非凡的精力和军事天赋,隆美尔也表现出普通人的一面。他的叙述和信件清楚地暴露出他身上的缺点。和大多数人类领导者一样,隆美尔处在一种不成熟的状态。职业生涯最成功的时期,他的态度有点孩子气,迷人但严重缺乏理性,他的观点存在局限性,但这种局限性让他的领导才干大获成功。战争初期,隆美尔的信件表明,他把这场战争视为一场伟大的竞赛,为国效忠的同时,专心致志地在竞赛中磨炼自己。为获得最大的动力,指挥官必须对战争抱有这种想法,他们当中最富进取心的人总是这样。隆美尔具有非凡的反思能力,但直到生命最后几个月,这种反思才超越了军事领域。

    和大多数强势的军人一样,隆美尔也不太能容忍相反的观点,特别是那些和他同一阵营的人。他对哈尔德和凯塞林尖刻的评论体现出这一点,从几个方面看,这些评论肯定有失公允。我们还应该记住,非洲战局后期的隆美尔是个病人,这种状况当然容易加剧他的怒气,扭曲他的观点。可他没有恶意,愤怒的发作仅仅是一种宣泄,怒气消退后,他又打算纠正自己不公正的评述。例如,他在最后的反思中向凯塞林致以崇高的敬意,就是这种心态的流露。另外,他对敌人(法国人、英国人、美国人)的评价,丝毫不含仇恨心理,还对他们的素质赞誉有加。

    有些人对隆美尔长期效忠元首的态度困惑不解,这是因为他们不明白职业军人(特别是德国军人)通过早期训练养成的思维定式,也无法想象换个角度看问题会怎样。但隆美尔文件清楚地表明了一度支持他效忠元首的两个因素。隆美尔是个干劲十足的将领,对希特勒的新思维充满热情;他与百般掣肘的“中间人”密切接触后,更加赞成身处远方的元首,这一点不难理解。这种情况继续之际,隆美尔只是在军事方面做出反思。但他在非洲独当一面,权力更大,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更大,盟军的物质优势让他叹为观止,逐渐拓宽了他的反思范畴,为他返回欧洲,与希特勒密切接触后态度发生重大变化铺平了道路。要是隆美尔把这种转变过程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那简直是发疯,他后来的一些信件表明,他显然想掩饰这一点,可字里行间还是能看出许多端倪。隆美尔的儿子和最亲密的同袍补充了相关证据,表明他如何与希特勒背心离德,随后决心推翻这位暴君,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但这些文件的重要之处在于,它们充分揭示了隆美尔的军事指挥才能。这些材料证实了与隆美尔对阵的英军官兵的判断,表明他们的看法比那些意图贬低隆美尔令人敬畏的声誉的反宣传更加靠谱。“隆美尔传奇”显然比大多数传说更可信。隆美尔在战斗中好几次差点送命或被俘,除此之外,他的运气并不比大多数著名将领好到哪里去。现在,我们把隆美尔的真实想法和思维方式公之于众,供大家研究,很明显,他的胜利是靠真刀实枪赢得的,绝非出于侥幸。可以说,这些胜利是他军事天赋的标志。

    本书不是对隆美尔的职业生涯做传记性调查,德斯蒙德·扬的著作出色而又生动地描绘了隆美尔的戎马生涯,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宝贵补充。但我们在书中概括隆美尔将才的主要特点,简要探讨这些特点与战争总体经验的关系也许是值得的。

    大多数领域,天赋与独创性相关。但这种情况在那些通常被誉为“一代名将”的人当中却很少见。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把常规武器发挥到淋漓尽致,借此赢得胜利,只有少数人寻求新的手段和方法。这很奇怪,因为历史表明,兵器和战术的变化多次决定民族的命运,以及历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而战术的作用尤为重要。

    但这种发展通常是具有全新心态的战争学者促成的,为此推波助澜的是受他影响、思想进步的当代军人,而不是身居高位的指挥官。战争史上,伟大的思想远远少于伟大的将军,但影响更为深远。二者间的区别告诉我们,军事天才有两种——创造型和执行型。

    就隆美尔的情况看,他把两种天赋合而为一。在他登上战争舞台前很久,闪电战这种以装甲和摩托化力量遂行超级机动战的全新理论就在英国出现了,隆美尔接受新理论的速度,以及他发展这种理论的方式,充分说明他开明的思想和与生俱来的洞察力。他成为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仅次于古德里安。更令人称奇的是,隆美尔1940年2月出任第7装甲师师长前,对坦克全无了解,他随后用了不到3个月时间钻研相关理论,投入作战行动前掌握了使用装甲力量的技能。德国装甲部队的迅猛挺进,导致法国的抵抗最终崩溃,隆美尔功不可没,这让他得到在非洲应用战争新概念的机会,而古德里安一直没获得隆美尔享有的独立指挥权,对德国的其他敌国来说实属幸事。另外,隆美尔在非洲更加巧妙地应用了装甲战理论,攻守兼备,把敌坦克诱入陷阱,随后施以雷霆般的打击。他在其他方面也为新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重要的是,以军事思想家、军事作家著称的战地指挥官寥寥无几,而隆美尔就是其中一个。更重要的是,他作为战地指挥官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这种机会缘于他的著作产生的影响。隆美尔当初的《步兵攻击》一书引起希特勒的关注,元首的好印象为隆美尔的快速擢升铺平了道路。

    隆美尔还具有执行天赋,因而能充分利用他得到的机会。要想了解他在这方面的能力有多大,最好的办法是审视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指挥官展现出的素质,尽管每个人的素质各有千秋。

    早期的军队规模较小,使用短距离武器从事交战,将领的竞技场是战场而不是战区,指挥官最重要的素质是“慧眼”(Coup d’oeil),这个富有表现力的术语,指的是敏锐的观察力与迅速判断态势的直觉相结合。所有伟大的将领都高度具备这种天赋,能迅速把握态势,关联各种情况,把局部态势与整体形势相联系。隆美尔显然也有此类天赋。鉴于非洲战区装甲战的快速机动性,再加上兵力不多,因而这种天赋弥足珍贵。

    近期,随着武器射程的增加,以及军队扩充后的规模越来越大,因而需要比“慧眼”更广泛、更深入的洞察力。威灵顿的说法恰如其分,他认为指挥官的洞察力必须看清“山脉另一面”的情况,越过敌军防线,甚至洞悉敌人的内心想法。与昔日相比,当代指挥官必须对一般的心理学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特别要掌握敌指挥官的心理。从隆美尔的文件和他指挥的作战行动,能看出他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这种洞察力或心理认知。

    这种心理认知,反过来构成军事天赋另一个更积极的必要因素的基础,也就是达成突然性,展开出敌不意的行动,导致对方陷入混乱的能力。正如历史表明的那样,要想充分发挥这种能力,必须辅以敏锐的时间概念、最大限度发展机动性的能力。速度和突然性是一对双胞胎,对真正的将才来说,这是他们打击或进攻素质的主要代表。与情报意识一样,发展速度和突然性,取决于一种可能是最好的、简要的、定义为创造性想象力的天赋。

    展开出敌不意的行动,敏锐的时间概念,发展机动性瘫痪对手,具备这些能力的当代将领,除了闪电战先驱者古德里安,似乎很难找到与隆美尔并驾齐驱的人物。战争后期的巴顿和曼陀菲尔展现出类似的素质,但很难做出比较评估,因为他们的作战空间更加有限。追溯过往的历史同样如此,虽然我们知道赛德利茨、拿破仑、贝德福德·弗雷斯特是以速度达成突然性的杰出代表,虽然我们从成吉思汗、速不台这些伟大的蒙古领导人身上看到类似的活力,可他们使用的武器与当代完全不同。隆美尔文件清晰地揭示出速度与突然性结合的秘密,这是前所未见的。

    要让敌人陷入混乱,指挥官绝不能自己先乱了阵脚。他需要具备伏尔泰描述过的那种素质,伏尔泰认为这是马尔伯勒赢得胜利的基石:“喧嚣中沉着的勇气,危险下平静的心灵,英国人称之为冷静的头脑。”但他必须加上另一种素质,法国人有句话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这种素质:“le sens du praticable(务实感)。”杰出的指挥官必须清楚,在战术和行政方面,哪些是能做到的,哪些是不可能实现的。两种守护素质的结合,也许可以概括为冷静计算的能力。无数精心策划的方案以“搁浅”告终,残骸散落在历史的沙滩上,都是因为缺少这块压舱石而倾覆的。

    隆美尔的素质,在这个方面确实存在问题。除了巨大的勇气,隆美尔还有种艺术气质,就像信件表明的那样,他的情绪经常会从兴高采烈突然跌到灰心沮丧。另外,由于隆美尔没有充分考虑后勤补给的困难,战略上的尝试远远超出行政方面的可行性,德国国内的上级部门对他颇多指责,就连他身边的参谋人员也不无抱怨。北非的作战行动过程多次证实了这种批评。但另一方面,隆美尔文件表明,他深思熟虑过自己承受的风险,考虑得远比众人认为的更深。他要求的东西,超出了军需官通常能实现的范畴,认为这是新的战略条件下赢得巨大战果最有可能的方式。尽管这种战略政策有时候会失败,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付出的努力经常超出常规范畴,最终取得其他任何方式都不可能实现的战果。

    伟大的指挥官必须具备诸多素质,但最重要的是实际领导力。领导力相当于战车的发动机,如果出了故障,无论驾驶技术多么娴熟也无济于事。在伟大的领导力激励下,部队才能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颠覆对手的常规算计。

    毫无疑问,隆美尔在这方面的素质堪称“大将”。隆美尔激怒了参谋人员,但作战部队视他为神明,而他们给予的回报是,作战表现远远超出一切合理的估算。

     ——B. H.利德尔·哈特


    文摘(《隆美尔战时文件》)

    2月11日上午,我[在罗马]向意大利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古佐尼将军报到,意大利最高统帅部已批准把的黎波里塔尼亚的防御延伸到苏尔特湾。他们指示意大利陆军参谋长罗阿塔将军陪同我前往利比亚。我当天下午飞赴[西西里岛的]卡塔尼亚,在那里遇到德国第10航空军军长盖斯勒将军。非洲传来的新消息非常不利。韦维尔已攻克班加西,在该城南面歼灭了意大利最后一个装甲师,即将挥师的黎波里塔尼亚。可以预料,意大利人根本无法实施顽强的后续抵抗。接下来几天,英军先遣部队很可能到达的黎波里外围。由于第一个德国师要到4月中旬才能开抵非洲,因此,敌人继续进攻的话,根本指望不上这个师。必须立即采取措施,遏止英军的攻势。

    为此,我请盖斯勒将军当晚攻击班加西港,次日上午派轰炸机打击该城西南面的英军队列。盖斯勒起初没答应,很显然,意大利人要求他别轰炸班加西,因为许多意大利军官和文职人员在那里有房产。我对此很不耐烦,于是,施蒙特上校当晚联系元首大本营,大本营批准了我的要求。几小时后,第一批德国轰炸机起飞,赶去轰炸英军运往班加西的后勤补给。

    次日[2月12日]上午10点左右,我们这个侦察小组从卡塔尼亚飞往的黎波里。低空飞过海面期间,我们遇到许多从的黎波里返航的德国容克斯运输机,他们执行的任务可能是为进驻非洲的德国空军部队运送补给。中午前后,我们降落在的黎波里南面的贝尼托城堡。德国驻罗马武官3派驻北非意军司令部的联络官黑根赖纳中尉迎接了我们,还带来一个消息:格拉齐亚尼元帅被解除职务,指挥权移交给他的参谋长加里博尔迪将军。黑根赖纳向我简要介绍了非洲战区意大利军队的组织结构,还描述了意军后撤期间发生的一些令人很不愉快的事情,确切地说,这场后撤沦为溃逃。意军士兵丢掉武器弹药,爬上超载的车辆,不顾一切地向西逃窜,引发了一些极为丑恶的场面,他们甚至开枪互射。的黎波里军方人士的士气降到最低点,大多数意大利军官已收拾好行囊,打算尽快返回意大利。

    13点左右,我向加里博尔迪将军报到,还汇报了自己此行的任务。他对苏尔特地区设立防御的方案没太大热情。我借助地图,向他解释了守卫的黎波里塔尼亚的计划大纲。这份计划的重点是不能再后退一步,德国空军提供强有力的支援,把所有兵员投入苏尔特地区的防御,包括首批登陆的德军特遣队。依我看,要是英军没遭遇抵抗,他们也许会继续挺进,可如果他们发现自己不得不再次投入交战,就不会直接发起冲击,而是先等待补给物资囤积完毕。我希望利用这段时间集结力量,直到我们的实力强大到足以应对敌人的进攻。

    看上去,加里博尔迪对我的说辞疑虑重重。他对意军遭受的挫败灰心丧气,建议我先去看看苏尔特地区的情况,因为我初来乍到,可能不了解这片战区的困难状况。我尽量把话说得更明白些,除非他们真下定决心坚守苏尔特,否则我们是不会提供支援的。我还补充道:“我很快会弄清这片地区的状况。下午我乘飞机去看看,晚上向司令部提交报告。”

    鉴于形势极为严峻,再加上意大利指挥部无所作为,我下定决心,不再理会“仅限侦察”的指示,尽快把前线指挥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最迟到首批德军开抵。当初在罗马,我向冯·林特伦将军提过自己的意图,他劝我不要这样做,在他看来,这会让我名声扫地。

    当天下午,我和施蒙特上校乘坐He-111轰炸机,翱翔在非洲上空。我们察看了的黎波里东面的野战工事和深邃的防坦克壕,又飞过一条沙带,看上去无论轮式还是履带式车辆都很难从这里通过,这就在的黎波里前方形成一道出色的天然障碍。我们在泰尔胡奈与胡姆斯之间的丘陵地带上空继续飞行,据我们所见,这里不太适合摩托化部队运动。但胡姆斯与米苏拉塔间的平原看上去却是摩托化部队实施机动的理想场地。巴尔博大道像一根黑色的绳索,穿过荒凉地带,不断延伸,目力所及之处,既没有乔木也没有灌木丛。我们飞过布埃拉特,这是个小小的沙漠堡垒,有几座小屋,还有座栈桥。最后,我们在苏尔特那些白色房屋上空盘旋,看见意军部队据守在村东面和东南面的阵地里。

    除了苏尔特与布埃拉特间的盐沼(这片盐沼只向南延伸了几英里),该地区没有一个缺口,例如沟壑和峡谷。这番空中侦察让我信心大增,我决定按计划加强苏尔特和海岸公路两侧地区的防御,以摩托化部队实施机动防御。

    我们当晚见到加里博尔迪将军,向他汇报了侦察结果,罗阿塔将军也到了,还带来领袖的最新指示,为我的作战计划大开绿灯。

    次日,辖布雷西亚师和帕维亚师的意大利第10军开赴苏尔特—布埃拉特地区设防。跟在第10军身后的阿列特师当时只有60辆彻底过时的坦克(这些坦克太轻,意大利人当初以这些坦克在阿比西尼亚追逐当地土著),奉命在布埃拉特西面占据阵地。这就是我们目前能调集的全部军力。可就连这些兵团的调动也让意军司令部大伤脑筋,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运输工具,而的黎波里到布埃拉特这段路程长达250英里。

    所以,我们无法指望几个意大利兵团迅速开抵前线,也就是说,我们目前可用于阻挡敌人的军力,除了苏尔特地区虚弱的意大利守军,只有德国空军了。于是,我向非洲战区德国空军指挥官弗勒利希将军强调,接下来的行动对非洲战区的前景至关重要,请他务必承担这项任务。第10航空军军长奉命提供支援。该航空军的可用力量有限,但他们倾尽全力,不分昼夜地帮助我们摆脱困境,这番努力很有成效,迫使韦维尔的军队一直滞留在欧盖莱。

    几天后,我飞往苏尔特视察意军防线。驻守在那里的意军,兵力相当于一个团,桑塔马里亚少校和格拉蒂上校领导得很好。这是我们眼下唯一能用于抗击英军的部队,所以不难理解我们对当前态势的焦虑之情。我方其他部队驻守在西面约200英里处。

    经过我一再敦促,2月14日,第一个意大利师终于开赴苏尔特。同一天,首批德军部队(第3侦察营和1个反坦克营)到达的黎波里港。由于形势危急,我催促他们赶紧卸载,还要求他们借助灯光彻夜从事这项作业。当然,敌人可能会发动空袭,可我们不得不承受这种风险。

    这艘6000吨的运输船彻夜卸载,创造了的黎波里港的新纪录。德军官兵次日清晨拿到他们的热带装备,11点在政府办公楼前方的广场集合。他们对赢得胜利充满信心,的黎波里凝重的气氛为之一变。在街道上举行简短的阅兵式后,冯·韦希马尔男爵[第3侦察营营长]率领部下赶往苏尔特,26小时后开抵前线。2月16日,德军侦察部队与桑塔马里亚少校的部队相配合,对敌人采取首个措施。我现在接掌了前线指挥权,施蒙特上校几天前已返回元首大本营。


    亲爱的露:

    一切都像我希望的那样顺利。我期盼圆满完成任务。我很好,你不用为我担心。要做的事情很多。我已经彻底察看了周边的情况。

    1941年2月14日


    灿烂的阳光下,一切都很美好。我和意大利司令部处得非常愉快,无法指望更融洽的合作了。

    我那些小伙已开赴前线,我们的战线向东移动了350英里。依我看,他们[英国人]可以来了。

    1941年2月17日


    我每天在的黎波里与前线之间飞来飞去,从空中对的黎波里塔尼亚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意大利人的殖民成就深感钦佩。他们在非洲各处留下自己的印记,特别是的黎波里、泰尔胡奈、胡姆斯周围。

    日复一日,开赴前线的意大利和德国军队越来越多。尽管意大利方面提出不同的建议,但非洲军出色的军需官(奥托少校)还是利用小船沿海岸组织起补给运输,极大地缓解了我方卡车车队的压力。可惜,意大利人一直没有沿海岸地区修建一条铁路线,否则,这条铁路线现在会起到巨大的价值。

    为尽量装作实力强大的样子,以欺骗英国人,让他们谨慎行事,我在的黎波里南面3英里的几个车间制造了大量假坦克,这些假坦克装在大众汽车上,看上去足以乱真。2月17日,敌人非常活跃,我担心他们会继续攻往的黎波里。2月18日,这种感觉更加强烈,因为我们发现大批英军部队驻扎在欧盖莱与艾季达比亚之间。为了让对方知道我们也在积极备战,我决定派第3侦察营,以桑塔马里亚营和第39反坦克营为加强,前出到瑙费利耶,与敌人接触。

    2月24日,非洲的德国和英国军队首次发生战斗。我们击毁对方2辆侦察车、1辆卡车、1辆轿车,还俘虏包括1名军官在内的3名英国军人,我方没有伤亡。与此同时,第5轻装师辖内其他部队继续按计划向前线运动。

    我们还是对英军的行动深感疑惑,为弄清情况,第5轻装师师长施特赖希将军接掌了前线指挥权,3月4日前出到穆格塔隘路,用地雷封锁了通道,但他没发现敌人。

    此举让我们获得一片较为重要的地区,极大加强了我方阵地。切比拉盐沼从这里延伸到巴尔博大道以南20英里,除了几个地段车辆无法通行,我们很快在可供通行的地段埋设了地雷。如果敌人正面冲击这些窄道,我们很容易击退对方;实施迂回也不太可能,因为这需要在地形复杂的沙地长途跋涉。到达穆格塔,我们就位于的黎波里以东约500英里。对我方海岸补给交通来说,我们控制了拉斯阿利的小港口,与那些名字听上去很夸张的地方一样,这里其实是个荒凉、破败的所在,军需官很快着手往此处运送物资。


    亲爱的露:

    我刚刚结束历时两天的前线之行,更准确地说,是乘飞机视察前线,这条战线目前在东面450英里外。一切都很顺利。

    要做的事情很多,暂时无法离开这里,缺席的话,我可承担不起责任。太多事情需要我亲力亲为,需要我鞭策督促。希望你已收到我先前寄出的信件。

    我的部队正在前进。速度至关重要。这里的气候非常适合我,我甚至睡过头了,今天早上竟然睡到6点多……

    ……我们这里今天隆重上映《西线的胜利》4,来的宾客很多,还有不少女士,我迎接他们时说道,希望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观赏《非洲的胜利》……

    1941年3月5日


    我们针对穆格塔的行动,迫使英军向东退却,我们现在估计,对方的主力盘踞在艾季达比亚周围,沿海岸一路部署到德尔纳。



    前言(《曼施泰因战争回忆录》)

    德文版序

    本书是一名军人的个人叙述,我在书里刻意回避,没有讨论政治问题或与军事领域的事件并无直接关联的事情。就这个问题而言,也许应该引述B. H.利德尔·哈特上尉的说法:

    “此次战争中的德国将领,可以说是他们这个职业领域的最佳产物,从任何方面看都是如此。要是他们的眼界更广,认知更深,本来能干得更好。不过,倘若他们成为哲学家,也就不再是军人了。”

    我尽量不从事后的角度看待事情,而是以当时的感受阐述自己的经历、想法、决断。换句话说,我不是作为历史研究者写作本书,而是以亲身经历者的身份叙述一切。不过,虽然我力图客观阐述当时发生的一切、相关人员和他们做出的决定,但作为参与者,我的看法依然是主观的。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自己的记述对历史学家有所帮助,因为就连他们也无法仅凭档案和文件了解真相。重要的是当事人的想法和判断,档案或战时日志里很少能找到这些东西,就算有,肯定也不完整。

    叙述德国1940年西方战局计划的制定过程,我背离了冯·泽克特大将提出的准则:“总参军官是无名英雄。”相关话题广泛探讨了很长一段时间,我并未参与其中,所以我觉得现在可以公之于众了。实际上,是我昔日的总司令冯·伦德施泰特元帅和我们的作战处处长布卢门特里特将军把这份计划的来龙去脉告诉了利德尔·哈特,可惜我本人当时无缘结识利德尔·哈特。

    我描述军事问题和事件时,偶尔会加入些个性化的内容,因为我觉得即便在战争中,人文因素也占有一席之地。本书后几章没有这些个人回忆,因为那个时期我心急如焚,肩上的重任让我无暇顾及其他事情。

    我在二战期间从事的工作,让我主要从更高级别的指挥角度看待相关事件。但我希望明确无误地表明,决定性因素自始至终是德国士兵的奉献精神、勇敢、忠诚、恪尽职守,以及各级指挥官的能力和他们勇于承担责任的意愿。这些品质为我们赢得了胜利。全凭这些,我们才能抗击敌人的压倒性优势。

    同时,我要借此机会感谢以下人士:首先是战争初期担任我军司令的冯·伦德施泰特元帅,他一向对我信任有加;其次要感谢在我麾下服役的各级官兵;还要感谢我的助手,特别是我的参谋长和参谋人员,他们一直帮助我,还提出各种建议。

    最后我要感谢帮我撰写这部回忆录的人:我原先的参谋长布塞将军;我们的参谋冯·布卢姆勒德尔、艾斯曼、安努斯;鼓励我撰写回忆录的格哈德·京特先生;写作期间为我提供宝贵帮助的弗雷德·希尔登布兰特先生;硕士工程师马特纳先生,他在绘制地图期间展现出极强的理解力。

    冯·曼施泰因


    文摘(《曼施泰因战争回忆录》)

    当然,1939年10月我不可能马上拟制出一份妥善的作战计划。凡人达成目标前,总是要辛勤地工作,还得进行一番斗争。完美的艺术品不可能像雅典娜那样,从宙斯的头颅里一跃而出。

    毕竟,集团军群司令部1939年10月31日发给OKH的第一份呈文,就德国发动进攻的情况下如何遂行作战行动提出建议,其中包含“新计划”的基本思路。更准确地说,这份呈文是两封信。第一封信是集团军群司令写给陆军总司令的,谈到德国军队在当前情况下发动进攻的基本问题。

    冯·伦德施泰特大将在信件开头处着重指出,根据10月19日和29日的展开令拟制的进攻计划,不可能取得决定性战果。敌我兵力对比没有为全歼敌军创造基础,纯粹的正面接敌致使我军无法攻击对方翼侧和背后。这场进攻很可能以索姆河的正面交战而告终。他还指出,装甲兵团和空中力量是我们的制胜王牌,但他们在深秋和冬季无法充分发挥效力,我方作战行动会遭遇种种困难。

    可如果此次攻势获胜,为海空军打击英伦三岛创造条件的话,就必须发动进攻。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仅夺取部分海峡沿岸是不够的,必须占领整个法国北部的大西洋沿岸,以此作为实现上述目标的先决条件。

    鉴于我们身后是苏联,为局部而不是全面胜利消耗军队的进攻力殊不可取。我方军队的进攻力是欧洲大陆的决定性要素,只要我们还有一支具备攻击力的军队,就能保持苏联与我们的友谊。

    新组建的兵团的训练和内在凝聚力达到必要的水准前,我方军队的攻击力目前只能依靠现役师,但寻求决定性胜利的进攻,仅凭现役师是不够的。

    要是我们对英国发动空战,这种压力也许会迫使西方国家主动进攻。但英国遭受高昂的伤亡后强行发动进攻,法国是否有足够的战斗意志配合,这一点殊难逆料。我们希望把进攻筑垒阵地的难题和破坏比利时、荷兰中立的罪名丢给敌人。但我们不能无限期地等下去,直到英国完善他们的陆军、空军军备。

    从军事角度看,对英国的战争只能在海上和空中赢得。要是我们没等决战就把军队的进攻力消耗殆尽,那么只会在欧洲大陆大败亏输!所以,伦德施泰特大将在信里对德军过早(深秋或冬季)发动进攻提出警告。集团军群司令部在这方面与OKH观点一致,但对德军进攻行动的具体方案持不同看法。关于这个问题,集团军群司令认为,按照OKH的展开令行事,无法赢得全面胜利。

    集团军群司令部10月31日呈送OKH的第二封信(参阅附件三),以积极建议的方式补充了集团军群司令的上述判断,陈述了我们对德军这场进攻该如何实施的看法。尽管形式不太完整,但信里包含“新计划”的基本思想,强调了以下必要性:

    1.整个行动的重点置于南翼;

    2.投入强大的摩托化力量,从南面出击,攻往比利时北部联军的身后;

    3.另一个集团军在A集团军群身后跟进,负责攻势防御,掩护我们的南翼免遭敌人大规模反突击。

    陆军总司令和总参谋长11月3日视察集团军群,没有提起这些呈文。不过,我还是趁这个机会,代表冯·伦德施泰特大将陈述了我们的观点。但冯·布劳希奇大将否决了我们增派兵力(另一个集团军和强大的装甲力量)的请求,他说道:“好吧,等我有多余的兵力就调给你们。”这句话表明,他当时根本没接受我们的思路。不过,他最后还是答应,从OKH预备队给我们调拨1个装甲师和2个摩托化团。

    很不幸,此次视察也清楚地表明,OKH领导人对计划中的进攻,特别是德军在西线赢得全面胜利的可能性持强烈的保留态度。他们想从各集团军司令和军长那里了解部队的状况,这不难理解。可他们听取关于新建师现况的汇报时,表现出的态度给人的印象是,他们对计划中的进攻没抱太大希望。

    为消除这种印象,冯·伦德施泰特大将几天后召集麾下将领,阐述了司令部的作战观点,还指出我们在西线赢得决定性胜利的机会很大,但这场进攻只能到来年春季再发动。

    OKH要求我们在展开令框架内陈述意见,利用这个机会,我们11月6日再次提出建议,但没得到回复。

    在此期间,希特勒的“观象青蛙”,也就是航空部的气象专家忙着在他们的梯子上爬上爬下。结果,只要他们预测到一段好天气,哪怕很短暂,希特勒就下达指令,让部队开入待机地域。但他的“观象青蛙”每次都撤销预报,于是,相关军事行动也随之取消。

    11月12日,我们收到一份完全出乎意料的电传电报,具体如下:


    元首现在决定,在第12集团军南翼或第16集团军地域组建第三个快速部队集群,以第19军军部、第2和第10装甲师、1个摩托化师、党卫队警卫旗队、大德意志团编成,做好准备,利用阿尔隆、坦蒂尼、弗洛朗维尔两侧没有森林的地带,朝色当及其东面推进。

    该集群的任务是:

    A.击溃敌人开入比利时南部的机动力量,缓解第12、第16集团军的任务压力;

    B.在色当附近或东南面出人意料地占领马斯河西岸,为后续行动创造有利条件,特别是在第6、第4集团军辖内装甲兵团没能在这里发挥作用的情况下。


    OKH随后对展开令做出相应的补充。

    电传电报的措辞表明,第19军调拨给A集团军群是遵照希特勒的命令。这是怎么回事?可能是第16集团军司令布施将军不久前向希特勒的汇报让他动了这个念头。布施将军知道我的思路,也许他在希特勒面前提到,我们想以装甲力量迅速突破阿登山区。不过,这也可能是希特勒自己的想法,他对战术机会独具慧眼,潜心研究地图后得出了结论。他也许意识到,在色当附近渡过马斯河是最容易的,而第4集团军辖内的装甲兵团在下游渡河会非常困难。他大概发现,渡过马斯河最有利的地点就是色当,马斯河防线在这里为B集团军群南翼开了个口子,一如既往,他想同时抓住所有深具吸引力的目标。虽然我们对装甲军配属给集团军群大为高兴,但这也意味着分散使用装甲力量。第19装甲军军长古德里安将军起初不同意这样使用他的军,因为他一直主张装甲力量必须集中在一处。直到我跟他介绍了集团军群司令部的作战构想,以及我们努力把整个行动重点置于南翼(也就是A集团军群)的目的,古德里安这才发现敌军后方索姆河河口这个诱人的目标,对我们的计划兴奋不已。正是他的热情,驱使我方装甲力量在敌军身后长驱直入,一路前出到海峡沿岸。古德里安认为,尽管地形复杂,但以大股装甲兵团穿过阿登山区的想法完全可行,我对此当然如释重负。

    我们把话题拉回第19装甲军配属A集团军群这件事,毫无疑问,希特勒认为此举仅仅是个战术措施,渡过马斯河也是为缓解B集团军群的压力。

    OKH对展开令的补充说明,也没体现出设定新目标的想法。他们根本没提从A集团军群地域攻往索姆河河口,一举合围敌军,赢得决定性胜利的构想,甚至没要求为此做好准备。

    11月21日,陆军总司令和他的总参谋长再次视察我部。我们在科布伦茨召开会议,列席的除了A集团军群几位集团军司令,还有B集团军群司令冯·博克大将和他的几位集团军司令。

    一个特殊原因让此次会议不同以往。冯·布劳希奇大将想听听集团军群和集团军司令的想法,以及他们根据OKH展开令做出的安排。可是,B集团军群司令和他的几位部下讲完后,本该轮到我们发言,布劳希奇却宣布,说听听集团军司令的意见就够了。显然,他担心A集团军群司令部趁机发表不符合OKH展开令的观点。

    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呈交备忘录(参阅附件四),以书面形式向OKH负责人再次陈述我们对此次进攻该如何实施的看法。

    与上面提到的2份(10月31日和11月6日),以及另外4份(11月30日、12月6日、12月18日、次年1月12日)呈文一样,这份备忘录再次强调以往提过的主要观点,集团军群司令部提出的总体进攻计划建立在这些观点的基础上。由于当前形势的变化,个别呈文的内容略有些不同,但整体作战思想和建议与我们前面说过的基本相同,所以这里不再重复。

    与此同时,希特勒似乎也在考虑第19装甲军用于A集团军群地域的问题,令他困扰的是,如果B集团军群辖内的装甲力量没能迅速取得预期战果,能否以更多兵力增援第19装甲军,如果可以的话,又该如何执行。不管怎样,据OKW战时日志官格赖纳说,希特勒11月中旬问过OKH,必要情况下,能否和如何增援古德里安装甲军。据格赖纳说,希特勒11月20日前后下达指示,要求OKH做好预案,倘若A集团军群取得“比B集团军群更快、更大的战果”,就把作战重点从B集团军群迅速转移到A集团军群。



    前言(《闪击英雄》)

    命运驱使我们这代人参与了两次世界大战,两场战争都以我们的民族失败而告终。这是个悲惨的命运,我们这些昔日的军人,尤为深刻地感受到我国人民的痛苦和悲哀。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友,多年来始终保持沉默。他们不是身陷囹圄,就是因为其他缘故三缄其口。昔日的敌人作为胜利者出版了许多关于二战的书籍,有些是个人回忆录,也有些是颇具价值的历史著作。国破家亡最猛烈的震荡,现在已消退,深藏在这场大灾难幸存者的脑海里,关于德国方面的记录,似乎是时候公之于众了。我们的大部分档案已销毁,要么就是落入敌人手里,导致准确地撰写这段历史非常困难。所以,当年的战友写下自己的回忆似乎非常重要,哪怕这些回忆只是实际情况的片段,而且也较为主观。

    但这并非促使我提笔写作的唯一原因。数百万德国妻子和母亲,把她们的丈夫和儿子献给祖国。数十万德国妇女、孩子、老人沦为战争的受害者。妇孺帮着我们挖掘战壕,在工厂里干活,在田地里劳作,竭力保卫自己的祖国和家园。德国工人在最艰苦的条件下,毫不懈怠地履行了他们对祖国的义务。德国农民在恶劣的工作条件下辛勤劳作,为民众提供粮食,直到苦难的结局到来。数百万德国人流离失所,不是死于非命,就是靠吃外国的硬面包维生。

    我没资格代表全体民众,但我至少可以向昔日的部下表达谢意。我们知道彼此如何看待对方,时至今日,尊重和互爱的关系仍把我们紧密连接,我满怀信心地希望,这根纽带会持续到永远。

    军人深知战争的可怕后果,因此,作为人类,他们是反对战争的,既没有野心勃勃的征服欲望,也没有强权政治的想法。我们投身军旅是为了保卫祖国,也是为了教育年轻一代成为正派而又勇敢的人,我们就是这样的人,而且为此深感自豪。在我们看来,参军入伍是崇高的义务,是出于对民族和祖国的热爱。我们认为,“民族主义”是对爱国精神自私的夸大,是对其他民族和种族的傲慢,我们不是这种人。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民族,但也尊重其他民族的特性。我们知道如何保持爱国精神和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弱者对所谓“民族主义”的长吁短叹,不会让我们动摇。我们希望自己依然是德国人,而且必将如此。

    我不想为自己开脱或指责些什么。我只是叙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我的资料包括背井离乡和身陷囹圄期间侥幸留存的部分笔记和信件,以及战友寄来的信函。我对某些细节的记忆可能有误,这种情况无法避免,因为大量事件的细节已模糊,而且经历数年的困苦,我的记忆力也开始衰退。

    我在书中描述的事件,是我担任军长、装甲集群司令、装甲集团军司令等不同职务的亲身经历。由于缺乏资料,我无法以早期的总参工作方式连贯地阐述整个二战的过程。

    我得感谢冯·利本施泰因男爵、盖伦、舍雷尔、冯·舍尔、冯·施泰因男爵、弗赖塔格·冯·洛林霍芬男爵、贝克为本书提供的大力帮助。

    ——海因茨·古德里安


    文摘(《闪击英雄》)

    7月13日,我把指挥所转移到第聂伯河东岸的夏霍德(什克洛夫东南面6公里)。当天我视察了第聂伯河畔的第17装甲师,自东线战事开始以来,这个英勇的师已击毁502辆敌坦克。随后我又去渡场视察党卫队帝国师一部,与豪塞尔、冯·菲廷霍夫将军交谈了一番。我要求党卫队加快速度,对斯摩棱斯克南面的莫纳斯特尔希纳实施侦察,因为空中侦察报告,戈尔基西南方,苏联人朝第聂伯河方向突围的企图非常明显。

    获得出色指挥的第29摩托化步兵师,当日距离斯摩棱斯克不到18公里。

    我17点回到装甲集群新指挥所,指挥所设在这里的好处是离前线很近。南面的猛烈炮火表明,面朝莫吉廖夫掩护我们翼侧的大德意志步兵团卷入激战。他们夜间呼救,说弹药即将耗尽。该团还没习惯东线的战斗,因而请求上级补充弹药。我没理会他们的要求,大德意志步兵团很快停止了紧张过度引发的胡乱射击,四周平静下来。

    当天,OKH首次萌生了让第2装甲集群转身向南或东南方的念头。他们之所以有这种想法,是基于南方集团军群作战地域的态势发展,该集团军群已到达德涅斯特河。同一天,OKH也研究了隆美尔遂行的非洲作战行动,以及穿过利比亚,穿过土耳其和叙利亚朝苏伊士运河继续展开行动的前提。另外,他们还开始考虑从高加索地区攻往波斯湾的方案!

    7月14日,我命令第46装甲军和党卫队帝国师攻往戈尔基,随后亲自赶往那里。经过激烈战斗,第10装甲师到达戈尔基和姆斯季斯拉夫尔,损失很大,炮兵的损失尤为严重。第29摩托化步兵师攻往斯摩棱斯克,进展顺利,第18装甲师已渡过第聂伯河,从克拉斯内攻往北面和东北面,掩护第29摩托化步兵师左翼。

    第24装甲军朝沃尔科维奇方向拓展登陆场,第1骑兵师在该军身后赶往旧贝霍夫。

    当天,OKH就日后兵力分配和留在东方担任占领军的部队编制问题拟制了第一批文件。他们打算在最重要的工业区和交通枢纽部署兵力集群,这些部队除了执行占领任务,还要随时以快速力量攻入我们没占领的广袤地域,迅速粉碎敌人新形成的抵抗。另外,他们还研究了“巴巴罗萨”行动结束后德国陆军在欧洲的兵力分布问题,审核了陆军改组,甚至有可能裁减的事宜。

    这种思路严重脱离了当前的严酷现实。眼下最重要的是,我们得尽早结束“巴巴罗萨”行动,打赢这场战争,一切工作必须着眼于这一点。

    7月15日晨,我在装甲集群指挥所接待了赶来视察的冯·克鲁格元帅。随后我前往戈尔基的第46装甲军,又从那里赶往斯韦罗维奇(克拉斯内西南面12公里)的第47装甲军。第29摩托化步兵师到达斯摩棱斯克南郊,第18装甲师到达克拉斯内北面的第聂伯河河段。红军四五个纵队并排而行,从奥尔沙沿公路撤往斯摩棱斯克。第17装甲师在第聂伯河东岸夺得奥尔沙城区东部和南部。我17点找到内林将军,他指挥的第18装甲师在古西诺附近激战,据他报告,敌人企图在多布林(奥尔沙东南方24公里)突出合围圈向东逃跑,给他的后勤部队造成严重损失。17点40分,我继续赶往斯摩棱斯克方向。我率领的直属卫队在途中遭遇空袭,幸好没有伤亡。19点15分,我在斯摩棱斯克城外与第29摩托化步兵师作战参谋、能干的弗朗茨少校交谈了一番,据他报告,尽管损失不小,但该师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进展还不错。从这一刻起,各部队纷纷请求补充兵员和装备,我觉得这些要求合情合理。

    我23点回到装甲集群指挥所,在此期间,我们的指挥所前移到戈尔基。

    7月16日,第29摩托化步兵师攻克斯摩棱斯克,率先完成了受领的战役目标,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从师长冯·博尔滕施特恩将军到普通士兵,全体将士恪尽职守,不愧是英勇的军人。

    第2装甲集群辖内各兵团,7月16日的位置如下:

    第1骑兵师在旧贝霍夫东南方;第4装甲师在切里科夫与克里切夫之间;第3装甲师在乔瑟与莫利亚季奇之间;第10摩托化步兵师位于莫吉廖夫南面。

    第10装甲师在希斯拉维奇与波奇诺克之间;党卫队帝国师在第10装甲师身后;大德意志步兵团位于莫吉廖夫北面。

    第29摩托化步兵师位于斯摩棱斯克;第18装甲师位于克拉斯内—古西诺;第17装甲师位于利亚德—杜布罗夫诺。

    几个步兵先遣支队到达第聂伯河。这些先遣支队以步兵师辖内的侦察营和少量摩托化分队组成,战斗力较弱。

    自7月13日起,苏联人展开猛烈的反突击。大约20个红军师从戈梅利方向而来,攻击装甲集群右翼,与此同时,他们还从莫吉廖夫攻往南面和东南面,从奥尔沙陷入包围的登陆场向南突围。铁木辛哥元帅统一指挥的这些行动,显然是亡羊补牢,企图挫败我们已大获成功的渡河行动。

    7月16日,我们发现苏联人把更多兵力调往戈梅利和克林齐,向东通往斯摩棱斯克的交通线也很繁忙。因此,敌人接下来要做什么不难预料。尽管处境艰难,但我的决心未变,就是要迅速实现自己受领的目标。各个军毫不动摇,继续攻击前进。

    7月17日,我飞赴第24装甲军,视察了位于该军右翼、第聂伯河畔的第1骑兵师,该师卷入激战,抗击红军的猛烈冲击。

    第2装甲集群辖内各兵团当日的位置如下:

    第1骑兵师位于旧贝霍夫南面;第10摩托化步兵师在切里科夫西面;第4装甲师位于克里切夫;第3装甲师位于洛布科维奇。

    第10装甲师在波奇诺克与叶利尼亚之间;党卫队帝国师在姆斯季斯拉夫尔;大德意志步兵团位于列科特卡。

    第29摩托化步兵师在斯摩棱斯克;第18装甲师位于卡滕—古西诺;第17装甲师位于利亚德—杜布罗夫诺。

    莫吉廖夫附近和东面、奥尔沙东面、斯摩棱斯克南北两面都出现了强大的敌集群。霍特集群进入斯摩棱斯克以北地域。在我们身后跟进的步兵逼近第聂伯河。

    南方集团军群在德涅斯特河对岸设立了几座登陆场。

    当天,我和霍特、里希特霍芬荣膺骑士铁十字勋章橡叶饰,我成为陆军第五位、国防军第二十四位获此殊荣者。

    7月18日,我和第47装甲军待在一起。第17装甲师不再承担翼侧掩护任务,从奥尔沙东面开赴斯摩棱斯克以南地域,应对从南面攻往该城的红军。激战中,该师英勇的代理师长冯·韦伯骑士将军负了致命伤。

    接下来几天,红军依托坚固阵地顽强抵抗,但第46装甲军还是夺得叶利尼亚和该镇周边地域。该军右翼和后方的战斗仍在继续。

    到7月20日,第2装甲集群辖内各兵团的位置如下:

    第1骑兵师在旧贝霍夫东南方;第10摩托化步兵师位于切里科夫西面;第4装甲师位于切里科夫—克里切夫;第3装甲师位于洛布科维奇。

    第10装甲师在叶利尼亚;党卫队帝国师在库希诺;大德意志步兵团在希斯拉维奇西面。

    第17装甲师位于斯摩棱斯克南面;第29摩托化步兵师位于斯摩棱斯克;第18装甲师位于古西诺。

    红军对第24装甲军和斯摩棱斯克的反突击仍在继续,还对叶利尼亚发起新的进攻。在我们身后跟进的步兵,终于渡过第聂伯河。霍特集群即将包围斯摩棱斯克东北面的大批敌军,这就要求第2装甲集群协同行动,从南面攻往多罗戈布日。我很愿意助他一臂之力,于是7月21日赶到第46装甲军,就必要的行动做出安排。斯摩棱斯克城南部和西部仍在敌军炮火打击下,所以我不得不在城外兜了个大圈。中午前后,我赶到第17装甲师位于斯洛博达附近的一个团,该团负责掩护东南翼。我随后在斯摩棱斯克东南方45公里的基谢列夫卡找到第46装甲军指挥所,听取他们汇报的态势,随后视察了大德意志步兵团的阵地,这处阵地位于罗斯拉夫尔以北35公里,瓦什科沃车站南面,当面之敌配有火炮,但实力较弱。第46装甲军卷入激战,所有兵力都受到牵制。接下来几天,第18装甲师在第聂伯河上游的古西诺没有太多战斗任务,所以我决定以该师替换大德意志步兵团,这样一来,第46装甲军就有足够的兵力支援霍特集群。我在第46装甲军指挥所用电台下达了必要的命令。第46装甲军奉命把所有可用兵力投入多罗戈布日方向,密接支援航空兵负责击退从斯帕斯杰缅斯克方向而来、对叶利尼亚东南部发起反突击的红军。返程途中,我收到装甲集群司令部发来的几份电报,说上级部门急于把党卫队帝国师投入多罗戈布日方向。可除了我刚才在第46装甲军做出的安排,现在没什么可做的。途中我再次来到第47装甲军,但也没找到其他解决之道。现在一切取决于第18装甲师迅速脱离古西诺的翼侧掩护任务,腾出兵力向北开进。值此关键时刻,冯·克鲁格元帅对装甲集群位于第聂伯河的左翼担心不已,一再亲自介入,还扣下第18装甲师,就像当初在比亚韦斯托克那样,他没有通知我就直接下达了命令。结果很不幸,我们攻往多罗戈布日的兵力不足。

    傍晚前后,我赶往装甲集群设在斯摩棱斯克西面霍赫洛沃的指挥所,在城区附近遭遇敌军炮火,冲击波把我英勇的摩托车传令兵赫尔里格尔掀离车座,幸好没有负伤。

    斯摩棱斯克周边的战斗没给城区造成太大破坏。第29摩托化步兵师攻占第聂伯河南岸的旧城区后,7月17日渡河,一举夺得北岸工业区,与霍特集群取得联系。这几天视察阵地期间,我抽空参观了斯摩棱斯克城内的大教堂。教堂完好无损,进去后却发现入口和左侧半座教堂改成了无神论博物馆,不免让我们这些参观者大吃一惊。博物馆门前伫立着一尊伸手乞讨的乞丐蜡像,里面还有一个个真人大小的蜡像,造型极为夸张,旨在表现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歧视和剥削,毫无美感可言。教堂右半部仍留作宗教用途。苏联人大概想把银质祭坛用具和烛台藏起来,可没等他们完成,我们就到了。不管怎么说,这些珍贵的物品就堆放在大厅中央。我派人去找个苏联人来,打算把这些宝贵的物品交给他保管。他们很快找到个教堂司事,这位老人留着白色的大胡子,我让翻译告诉他,赶紧把这些宝物搬走,请他代为保管。圣幛宝贵的鎏金木雕完好无损。大教堂后来的情况如何,我就不得而知了。但不管怎么说,我们当时的确为保护这些古迹尽了全力。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