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此商品库存有限,请在下单后15分钟之内支付完成,手慢无哦!
100%刮中券,最高50元无敌券,券有效期7天
活动自2017年6月2日上线,敬请关注云钻刮券活动规则更新。
如活动受政府机关指令需要停止举办的,或活动遭受严重网络攻击需暂停举办的,或者系统故障导致的其它意外问题,苏宁无需为此承担赔偿或者进行补偿。
[湛庐店]写作好故事的科学原理 认识人性,掌握写故事的窍门 电影《驴得水》制片人黄天怡 作序
¥ ×1
|
|
|
百万畅销书作家,全球热门故事课程导师
用脑科学、心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的蕞新研究
剖析50部文学与影视经典
带你了解大脑、认识人性,掌握写故事的窍门
《写作好故事的科学原理》
电影《驴得水》制片人、知名译者黄天怡
作序推荐!
l 分类:心理学/文学理论/影视艺术
l 书名:《写作好故事的科学原理》
l 作者:【英】威尔·斯托尔
l 译者:靳婷婷
l 定价:89.90元
l 开本:16K
l 页码:248页
l 字数:190千字
l 印张:15.5
l 出版时间:2023年9月
l 策划编辑:董寰 刘晴
l 责任编辑:刘晴 陈文静
l 出版社:湛庐文化/浙江教育出版社
l 图书品牌:湛庐文化·心视界
l ISBN: 978-7-5722-6509-9
没有故事,我们会是谁?从我们的性格到我们的文化身份,故事塑造了我们——它驱使我们实现梦想和抱负,塑造我们的文化和信仰。我们用故事来构建人际关系,维持社会秩序,解读报纸和社交媒体上的事件。讲故事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约瑟夫·坎贝尔老生常谈的神话和原型理论,到蕞近试图破解“畅销书密码”的尝试,人们曾多次尝试理解一个好故事的要素,但很少有人使用科学的方法。而在本书中,作者带领我们理解了蕞终讲故事的构造——人类的大脑。
从电影到游戏,从布克奖获/奖文学到爆米花电视剧,作者将令人眼花缭乱的心理学研究和前沿神经科学应用到我们的神话和原型的基础上,向我们展示了如何使用这些工具来讲述更好的故事,并使我们混乱的现代世界变得有意义。
通过剖析50部文学影视经典,揭示写故事的窍门
作者依靠脑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分析了大量经典的文学或电影作品,打造了十分实用“错觉切入创作法”。对于编剧、作家(尤其是小说家)、记者,及其他内容从业者而言,这是一本实用的写作指南。
对于非专业读者,这是一本更加了解自己的“人生之书”
对于更大范围的普通读者而言,不仅可以一窥伟大作品的创作路径,让所有精彩的故事都变得有迹可循,更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自身及“人类的境况”:大脑如何塑造我们的个性及我们所处的世界,大脑又如何愚弄我们的认知和情感。
我们都是自己这一生故事的讲述者,在这种矛盾和冲突中,讲述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我们一生的故事。
电影《驴得水》制片人黄天怡,作序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作者简介]
【英】威尔·斯托尔
英国作家、特稿记者。新闻作品常见于《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纽约客》《纽约时报》等重要报刊,曾获世界新闻奖、AIB蕞佳调查纪录片奖。斯托尔被称为“作家中的作家,思想家中的思想家”,英国艺术家、自然学家、作家詹姆斯·马里奥特曾盛赞他是“观念和创意领域蕞好的记者之一”。
斯托尔创作的包括《写作好故事的科学原理》在内的 6 部作品,长期占据《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排行榜,总销量超过200万册。
斯托尔还根据《写作好故事的科学原理》在伦敦开设了同名线下课程,并受邀在世界各地演讲。
[作者观点]
对于现代人类来说,掌控世界就意味着要掌控他人,也就是理解他人。
将混乱随机的信息整理成一个容易理解的故事,这是讲故事的大脑的基础功能。
因果关系是大脑的自然语言,也是大脑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方式。
我们的特质与所处的文化、社会、经济环境以及过往经历共同作用,为我们构建起一个独一/无二的精神世界。
在绝大多数当代优/秀小说中,物体和事件通常并不通过上/帝视角描述,而是从人物的独特角度来刻画的。
故事与生活本身一样,都是显意识与潜意识、台词和潜台词之间的不断对话,在两个层面之间不断地互为因果。
[金句]
我们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故事。
人类行为如此重要又如此复杂,使得我们对其抱有永/不餍足的好奇心。
精彩的故事是对人的境况的探索,是深入陌生思想的惊心动魄的旅程。
精彩的故事都有爆点。
其实我们都是虚构的人物,是自己头脑的不完整、存在偏见且固执己见的创造物。
[各方赞誉]
短视频的消磨,信息的过载,话术的洗脑……这些“电子毒药”正一点点地吞噬我们的注意力和思考力。它们之所以能起效,是因为它们在“有的放矢”地利用人类天性中的弱点。因此,要想抵抗它们,我们就得搞清楚我们的大脑和神经究竟具备怎样的构造。在这个深奥又复杂的课题中,“故事”成了一个神奇的载体。它能深入浅出地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因为“故事”正是人类思维的镜像。故事的结构、要素和叙述手法,也是根据人类的天性设计的。
《写作好故事的科学原理》一书诚如其名,从科学原理出发,有理有据地向我们揭示出故事是如何响应与模仿我们的大脑结构的。本书不仅能帮助我们深入、全/面地了解故事这一载体和它所具备的深刻意义,同时也能手把手地让我们从故事的欣赏者转变为创作者。
当你看破了故事的秘密,你也就在无意中窥见了生活的真相。一旦掌握了故事这个工具,你便可以从迷茫的主角变身为智慧的创作者,为自己写出只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
——电影《驴得水》制片人,知名译者 黄天怡
威尔·斯托尔是观念和创意领域蕞好的记者之一……他的书非常有趣。
——英国艺术家,自然学家,作家詹姆斯·马里奥特
很少有哪本书能如此吸引我,迫使我质疑读过、看过或写过的一切。这是一部杰作,我感到敬畏。
——英国演化生物学家,科普作家 亚当·卢瑟福
对作家来说,本书是必读书。作者对讲故事的方式和原因进行了真/正革命性的审视。
伦敦大学遗传学博士
——电影《罗密欧和朱丽叶》《红磨坊》《了不起的盖茨比》导演 巴兹·鲁赫曼
如果你想写小说或剧本,读读这本书。它清晰、引人注目、结构严谨。
——《星期日泰晤士报》
我读过的关于讲故事技巧的蕞好的书。
——马特·黑格,畅销书《活下去的理由》的作者
非常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作者在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之间编织得非常出/色——在我们开始的几页纸的空间里从《达洛维夫人》到《消失的爱人》。
——观察者网
无论是经验丰富的还是崭露头角的故事讲述者,都会从本书中学到很多东西,它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故事。
——克斯科书评
这本书是理解为什么有些故事畅销,为什么有些故事被遗忘的关键。作者对神话和思想的研究给任何有足够好奇心的人提供了一些东西。
——书单
威尔·斯托尔写了一本关于写作的权威指南。和任何好的读物一样,斯托尔采纳了他多年来研究和教授的建议。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阅读讲故事的科学本身就是一种乐趣。现在,我们存在在这里,我们是讲故事的动物。威尔·斯托尔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如何掌握发明技艺的精彩指南。就像Axl Rose唱的那样,随便引用一句我童年形成时期的话,用你的幻觉。
——大思考
[目录]
推荐序 让故事带我们放慢脚步
黄天怡
电影《驴得水》制片人
知名译者
序言 故事让我们成为人
01好故事的诞生:探测变化的大脑
开头:以出乎意料的变化吸引注意
悬念:制造信息差的缺口才能引发好奇心
虚构的真实:创建精确而具体的大脑模型
戏剧冲突:人类心智对他人想法的误判
有意义的细节:模仿大脑应对压力峰值的时刻
隐喻:激活神经网络的联想机制
因果关系:大脑会自动将混乱的信息简化处理
只有变化,不足以成故事
02好故事的基石:不完美的自我
不完美的主人公:人对现实的认知缺陷
角色的专属情节:不同的人格模型形成迥异的情节
角色的生活环境:我们习惯在环境中寻找线索
角色的内心视角:对内心神经领域的真切感知
角色的文化传统:东西方价值观衍生不同的故事样态
角色命运的转折:受到威胁的大脑启动捍卫模式
英雄主义:每个人潜意识里的道德优越感
大卫与歌利亚:大脑塑造英雄的典型手法
我们不仅在与世界斗争,更在与自己作战
03好故事的核心:永恒的挣扎与渴求
剧情的引爆点:不可靠的脑中声音
人物的多重自我:隐藏于意识之下的纷乱之力
内在冲突:第二层潜意识溢入第一层的时刻
现代主义故事:显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模糊关系
矛盾的角色:欲望与需求的永恒矛盾
多变的对白:在显意识和潜意识两个层面上推进故事
正义战胜邪恶:人类与生俱来的利他主义与道德义愤
权力游戏:超越他人与占领优势的欲望
自我毁灭:大脑模型因漏洞而崩溃
归属感:故事是部落的宣传工具
反英雄:大脑偶尔释放邪恶的天性
原始伤害:大脑创伤会改变我们对现实的体验
04好故事的意义:存在错觉的,不只有我们
目标导向:目标为生活赋予了秩序、动力和逻辑
情感弧线:好故事是一场变化的交响乐
最终一战:战胜恶龙,才能拿到金子
上帝时刻:大脑让我们感觉失控,却不必置身危险之中
意识拟像:叙事传输所造成的转变,就是故事说服受众的时刻
故事的力量:是工具,更是解药
故事的启示:直面错觉并进行修正,是持续一生的战斗
故事的安慰:将心灵相互联通,带来真理与希望
附录 神圣缺陷切入法
本书增注
致谢
参考文献和索引
[前言]
故事让我们成为人
我们都知道人生会怎样终结。我们会死,我们所爱的人也会死。宇宙热寂,宇宙终会停止变化,恒星终将消亡,除了无穷无尽、死寂冰冷的虚空,什么也不会留下。喧嚣而浮华的人类生命,将永远失去意义。
但是,我们并不是以一种认为一切毫无意义的态度在生活。人类或许是唯一明白其存在从本质而言毫无意义,但仍然继续生活,仿佛对此浑然不知的物种。我们匆匆忙忙、乐在其中地度过每分每秒,任由虚无笼罩。如果我们直面虚无,然后用一种绝对理性的绝望态度去面对它,我们可能会被诊断为患有精神疾病,被认为不太正常。
对付这种恐惧的良药,是故事。大脑会在我们的生活中注入给人希望的目标,并鼓励我们为之奋斗,以此来分散我们对这个可怕事实的注意力。我们渴望达成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途中所经历的起起落落,便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故事让我们以为我们的存在是有意义的,从而把目光从恐惧中移开。少了故事,我们就无法理解人类的世界。故事充斥着我们的报纸、法庭、体育场馆、政府议事厅、学校操场、电脑游戏、歌曲歌词、个人思想和公共谈话,也萦绕在我们的白日梦和睡梦之中。故事无处不在,我们即故事。
我们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故事。最近的研究表明,当人类还生活在石器时代的部落中时,语言的进化主要是为了交换 “社会信息”。换句话说,我们会八卦闲聊,在道德上对别人指指点点,惩恶扬善,都是为了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并保证部落的井然有序。关于正义或邪恶之举的故事,以及这些故事所引发的喜悦和愤怒,都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我们天性就热爱故事。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在这样的部落里,祖父母一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老人们会讲述各种各样的故事,涉及先辈豪杰的事迹、激动人心的冒险以及灵魂和魔法等等,帮助孩子们探索自己的身体、灵魂和道德世界。纷繁复杂的人类文化,就是从这些故事中诞生的。当人类开始耕种田地、饲养牲畜,部落安定下来,逐渐融合成国家之时,祖父母们在篝火旁讲述的这些故事就演变成了影响力巨大的神话与信仰,使得更多的人能够聚集在一起。时至今日,现代国家仍主要通过那些关于集体自我的故事定义自身:成功与失败,英雄与敌人,独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通通都体现在了我们所讲述和喜爱的故事之中。
我们是通过故事模式来体验日常生活的。大脑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并在里面植入了盟友和恶人,使得复杂枯燥的现实世界变成了简单而充满希望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的中心人物就是与众不同、百里挑一的 “我”。大脑让“我”去追寻一系列的目标,而这些目标,也就成了我们人生的故事情节。创造故事是大脑的天性。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教授写道,大脑是一台“故事处理器”,而不是一台“逻辑处理器”。人脑创作故事就像嘴巴呼吸一样自然。不是只有天才才能够创作故事,事实上,我们此时此刻就在创作故事。要想更善于讲故事,只需向内窥探,审视大脑本身,探寻它的具体方法就行。
这本书的缘起很不一般,因为它基于一堂关于讲故事的课程,而这堂课又得益于我对许多本书所进行的研究。我对讲故事的科学的兴趣大约始于十年前,那时,我正在创作自己的第二本书《异教徒》(The Heretics),这本书讲的是关于信仰的心理。我想要探究一下,为什么很多聪明的人最终都会狂热地信仰些什么。我找到的答案是,当我们处于心理健康的状态时,我们的大脑让我们觉得自己是自身生活中正在开展的故事的主角。大脑所遇到的任何 “事实”,都会服务于这个故事。如果这些“事实”迎合了我们的“主人公感”,那么无论我们自认为有多聪明,我们都会倾向于相信这些事实,否则,我们的大脑便会找到某种巧妙的方法拒绝接受这些事实。在《异教徒》这本书中,我第一次介绍了将大脑视为故事讲述者这个想法。这本书不仅改变了我看待自己的方式,也改变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
另外,这本书也改变了我看待自己写作的方式。在为《异教徒》这本书做研究的时候,我正好也在创作自己的第一部小说。多年来,我一直在创作小说上举步维艰,终于,我不再做无谓的坚持,转而挑选了几本经典的 “写作方法”指南。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些奇怪的事情。在叙事领域,故事理论家的一些观点,与我采访的心理学家和神经学家告诉我的关于大脑和精神的观点惊人地相似。故事讲述者和科学家从完全不同的领域出发,却殊途同归地有了相同的发现。
在对接下来的作品继续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不断发现这种相似性。我开始思考是否有可能将这两个领域建立连接,从而提高自己讲故事的能力。最终,在这个想法的驱使下,我开设了一门面向写作者的以科学为基础的课程,这门课也获得了始料未及的成功。因为时常要面对济济一堂、聪明绝顶的作家、记者和电影编剧,我鞭策自己不断深入研究。很快,我发现自己已经掌握了足以写满一本小书的内容。
我希望接下来的内容,能够燃起那些对人的境况(human condition)这一主题抱有好奇心的读者的兴趣,即便这些读者对讲故事本身没有什么实际兴趣。但是,这本书也是写给讲故事的人的。每个讲故事的人都面临着捕捉和保持别人大脑注意力的挑战。我坚信,只要对大脑的运作机制稍作了解,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领域做得更好。
这种方法与传统拆解故事的方法截然不同。按照传统拆解故事的方法,学者们通常需要比较世界各地优秀的故事或传统神话,并从中找出共同点。通过这种方法能够产生预先设定的情节,这些情节像菜谱一样,会将事件按顺序排列。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无疑是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的“单一神话”,其完整结构由17个部分组成,从一位英雄最初的“冒险召唤”阶段开始,记录其冒险的历程。
这样的情节架构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吸引了数百万人,也引发了一场故事行业的革命,在电影和长篇电视连续剧中尤为突出。受坎贝尔启发而创作的《星球大战》等案例虽然精彩纷呈,但绝大多数故事却犹如巧克力棒,虽然让人食指大动、乐此不疲,但从本质上来说却是由编剧团队打造出来的冷冰冰、商业化的产品。
在我看来,执迷于结构是传统方法的问题所在。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容易理解。通常情况下,人们都在寻找那所谓 “唯一正确的故事”,也就是可以作为所有故事准绳的终极完美的情节架构。那么,如果不把故事拆解成不同的章节,又该如何叙述故事呢?
我觉得,许多现代故事之所以难以摆脱冰冷感,正是因为这种对于结构的强调。人们应该将这种对情节的关注转移到人物身上。我们天然感兴趣的不是事件,而是人物。让我们欢呼、哭泣和害怕地把头捂在沙发垫里的,是那些有缺点但又令人着迷的具体的人。当然,发生在表面的情节事件也很重要,结构也应当凸显出来,发挥作用和遵循规律。但是,这一切都应该是为人物服务的。
虽然有普适性的结构原则,也有一些便于理解的基本故事模型,但是,在这些泛泛的大纲之外设置一些强制规则,往往是不对的。在对讲故事的科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能够吸引并保持大脑注意力的事物有很多。人们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会调动许多神经过程,这些过程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进化而成,并时刻准备着发挥作用,就像交响乐团中的乐器一样,这些神经过程包括道德义愤、意外变化、身份扮演、特异性、好奇心等。解了这些神经过程,我们就能更加容易地创作出扣人心弦、意义深远、情感丰富和别出心裁的故事。
我希望,这种方法最终会被证明是自由而富有创造力的。了解讲故事的科学能够帮助我们了解那些被一味灌输的 “规则”背后的“原因”,从而使得我们更具创造力。而了解了这些规则之所以成为规则的原因,我们还能够成功打破这些规则。
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对坎贝尔这些故事理论家所做的研究成果视而不见。恰恰相反,许多畅销的写作指导书中所包含的关于叙事和人性的精彩见解,远早于科学的发现。在本书中,我也会引用一些此类书籍作者的观点。我并不是主张我们应该无视这些宝贵的情节设置,相反,它们对于补充本书的观点有很大的帮助。实际上,这只是个孰轻孰重的问题。我认为,要写出迷人而独特的情节,我们更应该创作出迷人的人物,而不是照搬要点列表。要创造出丰富、真实且给人惊喜的人物,最好的方法就是明白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生活方式,而这就需要科学的帮助了。
我试图写出一本连我自己都想拥有的关于讲故事的书,尤其是当我在创作小说的时候。在本书中,我尽力在实用性和创造性之间取得一个平衡,使这本书既具有实用价值,又不会因列出一系列 “必做”清单而扼杀了写作者的创造力。约翰·加德纳(John Gardner)是一名小说家,同时也教授创意写作,他认为,“大多数所谓的审美绝对理念在碰到压力时就不再绝对了”,我深以为然。如果你正在做与讲故事相关的工作,那么我建议你不要将接下来的内容看作一定要遵守的条条框框,而是将其视为可用可不用的工具,至于如何使用也可以按你的想法进行发挥。另外,我还简单介绍了一种多年来在我的课堂上屡试不爽的练习方法:“神圣缺陷切入法”。这是一种以角色为重的方法,通过模仿大脑勾勒人生的诸多方式来打造故事,由此赋予故事真实和新鲜感,且自带潜在的戏剧冲突。
这本书分为四章,分别探讨了讲故事的不同层面。首先,我们会研究故事讲述者和大脑是如何勾勒其所处的精彩纷呈的世界的;其次,我们将认识那个在自我世界中担任主角的不完美的自己;再次,我们将深入主角的潜意识,揭示出其藏于表面之下的挣扎和意愿,正是这些挣扎和意愿,让主角的人生如此玄幻奇特又充满艰险,也让我们讲述的人生故事如此寓意深远、引人入胜、出乎意料又震撼人心;最后,我们会探讨故事的意义和目的,用全新的眼光审视故事的情节和结局。
几代杰出的故事理论家以及科学界杰出的研究者,他们在讲故事这门科学中已得出了种种研究成果,而接下来的内容,则是我为阐释其中一些成果所做的尝试。对于这些人,我不胜感激。
[精彩样章]
关于B 先生,有件事你应该知道:他正在被联邦调查局监视。他们总在暗中拍摄他,然后将片段剪辑在一起,在一档名叫《B先生秀》的节目中向数百万人播放。这给B先生的生活造成了很多麻烦。他穿着泳裤洗澡,在被单底下穿衣服。他不喜欢跟别人说话,因为他认为这些人都是联邦调查局雇来制造戏剧冲突的演员。他怎么能相信他们呢?他谁也不能相信。不管多少人用尽多少办法跟他解释他想多了,他就是不这么认为。针对别人提出的每条理由,他都能找出反驳的方法。他认为这是真的。他感觉这是真的。在他的眼里,证据比比皆是。
关于 B 先生,还有一件你应该知道的事。他其实是一位精神病患者。神经学家迈克尔·加扎尼加(Michael Gazzaniga)教授写道,他大脑中的健康部分“正在试图理解大脑不正常部分产生的异常反应”。大脑失常的部分产生了“一种与现实情况截然不同的意识体验,但是这些内容却构成了B先生看到的现实,从而提供了他必须调动认知能力加以理解的经历”。
大脑某一部分生病了,发出了错误信号,使得 B 先生讲述的关于这个世界以及自己在其中位置的故事被扭曲,与现实严重不符。这故事错误百出,让他无法恰当把控自己的周边环境,所以精神病院的医生和护理人员不得不帮他认清环境。
虽然 B 先生的精神有问题,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跟他有共通之处。头骨中那阒寂的穹窿体验到的所谓现实,其实是被错误信息所扭曲的可控幻觉(controlled hallucination)。但由于这个扭曲的现实是我们唯一感知到的现实,因此我们会不明白是哪里出了错。当人们苦口婆心地指出我们的错误、无情,或是感情用事,我们就非要驳斥对方提出的每一个论点。我们认为自己是对的。我们觉得自己是对的。在我们的眼里,证据比比皆是。
这些认知上的扭曲让我们成了一种有缺点的生物。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有趣而独特的缺陷。一方面,我们的缺陷造就了我们,帮助我们塑造了自己的性格。但是另一方面,这些缺陷也削弱了我们把控世界的能力,对我们造成了伤害。
在故事的开头,我们通常会遇到一个拥有某种非常具体缺陷的主人公。他们对世界的错误认知,使得我们与之产生共鸣。我们会渐渐喜欢上他们的弱点,对他们所做出的挣扎感同身受。在故事的戏剧性事件诱使他们做出改变时,我们给他们加油鼓劲。
问题在于,无论是在小说还是在现实中,改变自己都是非常困难的事。神经科学和心理学已经开始向我们揭示为什么这件事如此困难。我们犯下的错误,特别是我们对人类世界以及过上成功人生的方法的错误认知,并不只牵扯到我们对形形色色事物的看法,这些浅显的看法真伪易辨,也可以轻松抛开。我所说的这些缺点根植在我们的幻觉模型之中,构成了我们对现实的认知和体验的一部分,使得我们几乎感受不到其存在。
要想弥补我们的缺点,首先要做的是看到它们的存在。在受到质疑时,我们通常会断然否认缺点的存在。人们会指责我们拒绝承认自己的错误。当然是这样,因为我们压根看不到错误。当我们看到自己的缺点时,会因为它们实在太常出现以至于我们压根不觉得这是缺点,反而将其看作美德。神话作家约瑟夫·坎贝尔就发现了故事情节中一个常见桥段,那就是主人公“拒绝接受召唤”的时刻。背后的原因,往往就在于此。
要想认识并承认自身的缺点,然后改变自己,我们就要先将构成我们现实的体系打破,然后将其重建成一种全新且更好的形式。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痛苦,还会造成巨大的压力。对于这种深层次的剧变,我们常会竭尽所能地加以抗拒。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将那些成功做到的人称为“英雄”。
因为各种原因,故事中的人物和自我拥有了独一无二的性格和缺点,如果能对这些原因有基本的了解,故事讲述者将会受益匪浅。有一条主要的了解途径涉及发生改变的时刻。通过观察数以百万计的因果关系实例,大脑会对世界搭建出幻觉模型,然后再针对一件事如何导致另一件事架构出自己的理论和假设。这些针对因果关系的微观叙事通常被称为“理念”,它成了我们构建精神领域的基石。由此搭建的精神领域帮助我们拼凑出周边的世界以及理解自己的身份,从而让我们产生一种熟悉亲切的感觉。我们之所以对这些理念感到熟悉,是因为这些理念就是我们自己。
然而,这些理念中有很多都是错误的。诚然,我们身处的可控幻觉并不像 B 先生的幻觉那样扭曲,然而,没有人能做到事事正确。尽管如此,讲故事的大脑仍然试图让我们相信我们总是正确的。想想你最亲近的那些人,他们中的每个人,你都曾不同意他们的观点。你心知肚明,这个人对这件事的认识有些偏差,那个人在那一点上存在误解,可千万别让他在某件事上打开话匣子。越是深入了解那些你欣赏的人,你就越发能看清他们的错误,最后你得出唯一的结论,即整个人类群体都是愚蠢、邪恶或疯狂的,唯独你是个例外,你是在世者中唯一一个事事正确的人,你是宇宙中心的神圣之光,是光明、理智和智慧的化身。
等等,这怎么可能呢?再怎么说,你也总有犯错的时候吧。因此你好好想了一遍,将自己最看重的理念一一列出,也就是那些对你有真正意义的信念。这一条没有错,那一条没有错,至于其他条更是对得无懈可击。
你的偏见、错误和歧视之所以不明显就是因为,在你的眼中你所相信的那些东西就是真实的,就好像 B 先生的错觉在他眼中也是真实的一样。似乎每个人都是不客观的,只有你是理性客观的那个。心理学家将这种心理称为“朴素实在论”。在你看来,现实是清晰明了、不证自明的,因此,那些与你看法相左的人不是白痴、骗子,就是道德败坏。与大多数人一样,我们在故事开头遇到的人物也是这样生活的,他们处于一种极其天真的状态,浑然不知自己幻想中的现实有多么片面和扭曲。他们是错误的,但却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然而,他们马上就会发现了……
如果说我们都有点儿 B 先生的影子,那么B先生就像是编剧安德鲁·尼科尔(Andrew Niccol)所写的电影《楚门的世界》中的主角。这部影片讲述了三十岁的楚门·伯班克渐渐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有剧本并被有意控制这样一个故事。但与B先生不同的是,楚门的判断是正确的。《楚门的世界》这部真人秀不仅真实存在,而且还一天二十四小时面向数百万观众播出。一次,有人问这部真人秀的制片人,为什么楚门这么久才开始怀疑他所在世界的本质。制片人回答说:“因为我们会接受这个世界呈现出来的现实。就是这么简单。”
的确如此。我们很少会质疑大脑为我们构建出来的现实,我们犯的就是这种错误。毕竟,这是我们所看到的“现实”。好在,幻觉也是有用的。构成我们神经模型的每一个微小信念都是一份小指南,告知我们的大脑外部世界的运作方式:你该这样打开卡住的果酱罐头盖子;你该这样对警察撒谎;如果想让老板相信你是个有用、理智又诚实的员工,那就该这么做。这些指南使得周遭环境变得可预测,从而可控。总体来说,各种信念构成的错综复杂的网络可以视为大脑的“控制理论”。许多故事在开篇所挑战的,就是这种理论。
在著作《长日将尽》中,石黑一雄带领读者了解了以自身职业为傲的管家史蒂文斯的想法。史蒂文斯的想法有些偏执。史蒂文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理念,来自他的父亲老史蒂文斯,他父亲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管家。史蒂文斯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伟大的管家”,热衷思考父亲这样伟大的管家身上有什么特质。他认为,这个特质就是“伟大”,而伟大的关键,则是“情感的克制”。正如英国的风景之所以美丽,是因为这风景“欠缺那种明显的戏剧性或奇崛的壮观色彩”,一位伟大的管家“绝不会为外部事件所动摇,无论这些事件有多么出乎意料、令人惶恐或惹人烦恼”。
在史蒂文斯看来,情感的克制是英国人能够成为优秀管家的原因。“欧陆民族无法造就卓越管家,是因为他们从人种上说就不擅长控制情绪,极端的情绪自控只有英国人才做得到。”欧陆人和凯尔特人,“就像是一个受到一点最轻微的刺激就会把正装和衬衣一把扯下,失声喊叫四处乱跑的人”。情感的克制是史蒂文斯世界观的神经模型,它是围绕情绪自控这一核心思想建立起来的,也是他的方法论。如果加以坚持,他就能够掌控所处的环境,得到想要的东西,即伟大管家的声誉。正是这个错误的信念造就了他,或者说他本身就是这种人。史蒂文斯这样的人物如此自圆其说地建立起自己的一套错误理论,事实证明,这样的角色往往是最难忘、最直接也最引人深思的。
石黑一雄在这本著作中用温柔而又残忍的笔触,揭露了史蒂文斯因为这种现实的错误认知给他自己造成的伤害。整部作品中,最令人扼腕的一幕发生在一个晚上,当时,史蒂文斯正在忙着主人家里的一件大事。楼上,兢兢业业服务了一辈子最终倒下的年迈老父,刚刚从昏迷中苏醒。有人劝说忙得团团转的史蒂文斯去看看他。或许是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不容乐观,老史蒂文斯打破了自己定下的铁律,不再克制情感,询问自己是否算得上是个好父亲。他的儿子只能尴尬地笑着回应:“真高兴您现在感觉好些了。”老史蒂文斯表示为儿子感到骄傲,然后继续往下追问:“希望我对你来说是个好父亲。但我想我并不是。”
“我们现在真是忙得不可开交,”他的儿子回答,“不过我们可以明天早上找时间再聊。”
当晚晚些时候,老史蒂文斯中风,在死亡边缘挣扎。一名女仆费了好大一番功夫劝史蒂文斯再去看一下比较好,但他却再次坚持说要回到岗位上。在楼下,他的老板达灵顿勋爵看出他有些不对劲,便问道:“你看起来好像哭了。”史蒂文斯迅速抹了抹眼角,笑着说:“非常抱歉,先生。是劳累了一天,太紧张了。”没多久他父亲就去世了,而史蒂文斯又一次因为太忙无法亲自去看看。他对那位女仆说:“我相信家父也会希望我现在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语气斩钉截铁。
这段故事的精彩之处在于揭露了一种真实的心理:对于史蒂文斯来说,这并不是一段羞耻和遗憾的回忆,他每次想起来都有一种胜利感。事实上,这是他跻身全英最伟大、最高贵的管家之列的证言。他表示:“那一晚诚然会有种种令人悲痛的联想,但每忆及此,我发现一种巨大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史蒂文斯对现实的幻觉模型,建立在情绪自控的价值观上。这是他的大脑对一个人应如何把控世界的理论核心。在他看来,在这一点上,他做得无懈可击。
史蒂文斯的世界观是偏执扭曲的,然而,就像 B 先生一样,他在周围看到的所有证据都表明,他的世界观毫无问题。毕竟,他的这套世界观和方法论确实有用,不是吗?他对情绪自控这一神圣价值观的信仰,给予了他事业和地位,使他免受失去父亲的痛苦,不是吗?石黑一雄的这本小说探索了这个错误认知及其造成的后果,正如萨尔曼·鲁西迪(Salman Rushdie)所写的那样,“史蒂文斯被其视为生活基石的理念所毁”。
神话作家约瑟夫·坎贝尔曾经说过:“想要真实描述一个人,唯一的方式就是描述此人的不完美之处。”我们在故事和生活中遇到的都是不完美的人,但与现实生活不同的是,故事能够让我们深入角色的内心并理解他们。对于人类这种社会性动物来说,没有什么能比其他人的行为逻辑,也就是人们行为背后的原因更吸引人了。但故事要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些,它被封闭在我们头骨的黑暗穹窿中,永远困于我们的幻觉编织的寂寥宇宙里,我们所看到的故事是一扇传送门,是幻觉之中的幻觉,永远是我们差一点儿就能逃离的地方。
[同类图书]
《当下的启蒙》
《理性》
《社会性征服地球》
《心智的本质》
《影响力》
[普通关键词]
故事;写作;编剧;电影;小说;文学;记者;作家;写作指南;文学理论;电影艺术;威尔·斯托尔;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局外人;弗兰肯斯坦;星球大战;银翼杀手;侏罗纪公园;乱世佳人;一九八四;楚门的世界;长日将尽;消失的爱人;李尔王;洛丽塔;爱乐之城;飞越疯人院;杀死一只知更鸟
[学科关键词]
心理学;脑科学;神经科学;文艺理论;创意学;影视艺术
[套系建议]
故事思维系列:《好故事如何掌控思维》《写作好故事的科学原理》
[读者人群]
作家、记者、编剧、广告业、内容创意从业者
心理学、脑科学爱好者
创业者,团队管理者
亲,大宗购物请点击企业用户渠道>小苏的服务会更贴心!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