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寻路中国/江城/奇石 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译文纪实纪实中国 纪实文学 环太平洋图书奖 旅游随笔 上海译文出版社何伟三部
  • 新商品上架
    • 作者: 彼得·海斯勒著
    •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句字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彼得·海斯勒著
    •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 ISBN:9787532752805
    • 版权提供:上海译文出版社
    产品展示

    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江城(译文纪实)
    作 者:
     [美] 彼得·海斯勒 著,李雪顺 译
    ISBN号:
     9787532756728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开本:
     32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2-04-01
    编辑推荐
     

    《江城》2011年度畅销书《寻路》姐妹篇,纪实三部曲序曲。《江城》在美国畅销超过十年,是美国人了解的图书。带你重新认识。《江城》获Kiriyama环太平洋图书奖。《纽约时报》、《经济学人》、《纽约客》、《时代周刊》《华尔街日报》、《国家地理》、《华盛顿邮报》多家外媒联合推荐。

    内容介绍
     

    《江城》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我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涪陵没有铁路,历来是四川省的贫困地区,公路非常糟糕。去哪里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会去。在随后的两年,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在这里,我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2001年,也就是《江城》在美国出版的时候,一条通往重庆的高速公路通车了,一条铁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没有人坐船去涪陵了。这座城市正在飞速发展着,在过去的二十年,那样一种转型变化的感觉——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正是的本质特征。很难相信,这个国家曾经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是19世纪西方人眼中“永远停滞的民族”。2003年,三峡大坝一期完工后,不断上涨的江水将陆续淹没那些江畔之城,这多少令我有些伤感。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正是不断变革的对应面:贫穷、烂路、慢船。这并不是一本关于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期内的某个小地方。从地理和历史上看,涪陵都位于江河中游,所以人们有时很难看清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在1996年至1998年间,我学会了热爱涪陵。能再次回到长江上的感觉真好,哪怕它的旧时激流只存于我的记忆之中。

     
    作者介绍
     

    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的撰稿人。
    他成长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市,在普林斯顿主修英文和写作,并取得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学位。海斯勒曾自助旅游欧洲三十国,毕业后更从布拉格出发,由水陆两路横越俄国、到泰国,跑完半个地球,也由此开启了他的旅游文学写作之路。
    海斯勒散见于各大杂志的旅游文学作品,数度获得美国旅游写作奖。他的纪实三部曲中,《江城》一经推出即获得“奇里雅玛环太平洋图书奖”,《甲骨文》则荣获《时代周刊》年度亚洲图书等殊荣。海斯勒本人亦被《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的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目录
     

    作者说明

    第一章 顺江而下
    城市
    第二章 有中国特色的莎士比亚
    插旗山
    第三章 跑步
    白鹤梁
    第四章 大坝
    乌江
    第五章 鸦片战争
    白山坪
    第六章 暴风雨

    第二部
    第七章 暑假
    神甫
    第八章 中国生活
    老板
    第九章 钱
    老师
    第十章 农历新年
    土地
    第十一章 又一春
    长江
    第十二章 溯江而上

    致谢
    回到涪陵
    译后记

    产品展示
     
    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奇石(译文纪实) [Strange Stones]
    作 者:
     [美] 彼得·海斯勒 著,李雪顺 译
    ISBN号:
     9787532764952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开本:
     32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4-04-01
    编辑推荐
      “中国就像块奇石,每个人都能看出不同的样子。”
    史景迁、梁文道、柴静联合推荐。
    《寻路中国》、《江城》作者何伟(彼得·海斯勒)力作。
    简体中文译本增补6篇故事(4篇《甲骨文》故事+2篇埃及故事)。
    海报:
    内容介绍
      如果你不认识何伟,就请从这本《译文纪实·奇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开始。
    如果你已经读过《江城》、《寻路中国》,甚至是《甲骨文》,那么,更不应该错过何伟的这颗“奇石”。
    一个作家的笔,要如何赶上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
    从2000到2012,3个国家,12个家,24个故事。
    终于,在何伟的笔下,你不仅能读到奇形怪状的中国。
    徒步长城,甲骨冰冷。从江城到新城,当年的艾米莉,已然成了大姑娘。
    美国的西部,日本的黑道,尼泊尔的和平队,埃及的清真寺。
    十二年来,何伟用心记录的,不止是中国。
     
    作者介绍
      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的撰稿人。
    他成长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市,在普林斯顿主修英文和写作,并取得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学位。海斯勒曾自助旅游欧洲三十国,毕业后更从布拉格出发,由水陆两路横越俄国、中国到泰国,跑完半个地球,也由此开启了他的纪实文学写作之路。
    他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中,《江城》一经推出即获得“Kiriyama环太平洋图书奖”,《甲骨文》则荣获《时代周刊》年度最佳亚洲图书等殊荣。《寻路中国》荣获2010年度经济学人、《纽约时报》好书奖。海斯勒本人亦被《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2006年以《甲骨文》 (Oracle Bones) 一书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2011年9月20日,彼得?海斯勒因长期报道改革中的中国,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奖金50万美元。他说可以用奖金在他去埃及学习阿拉伯语时养家,并“开始新的生活”。
    目录
     前言
    野味
    胡同情缘
    徒步长城
    肮脏的游戏
    海滩峰会
    新城姑娘
    永沉江底
    铀寡妇
    奇石
    恕我直言
    当你长大
    四重奏
    离乡回乡
    主队
    汽车城
    中国巴比松
    去西部
    多恩医生
    突袭美国
    桥上风景
    广场上的清真寺
    甲骨文
    全力冲刺
    阿拉伯之夏
    致谢
    产品展示
     
    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译文纪实) [Country Driving]
    作 者:
     [美] 彼得·海斯勒 著,李雪顺 译
    ISBN号:
     9787532752805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开本:
     32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8-12-01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纽约客》、《国家地理杂志》记者、旅行文学作家彼得·海斯勒力作。
    从乡村到城市、从农民工到企业家,追寻现代、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奇里雅玛环太平洋图书奖”、“《时代周刊》年度亚洲图书”。
    “纪实三部曲”系列最终篇。
    内容介绍
      我叫彼得·海斯勒,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这本《寻路: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讲述了我驾车漫游大陆的经历。2001年夏天,我考取了驾照,在此后的七年中,我驾车漫游于的乡村与城市。这七年也正是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期,单在北京一地,每天申领驾照的新人就有一千多,其中有好几年,乘用车销售额的年增长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仅仅两年多的时间,政府在乡村所铺设的公路里程数,就超过了此前半个世纪的总量。《寻路》一书有几条不同的线索。它首先叙述了我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北方的万里行程;另一条线索集中讲述了一个因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在这里,我特写了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最后,则是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来所发生的重要的变化。《寻路》是我的纪实三部曲之尾曲。它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如前两本书那样,它研究的核心议题,但并不通过解读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人的经历来展现变革的实质。我经常在一地连续呆上数月、甚至数年,跟踪变化。我不会仅仅听主人公自己讲述,我会睁大眼睛,看着他们的故事在我面前一点点展开。这三本书横跨了我的十年,从1996至2007。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处于世纪之交的十年是历史上关键的时期之一。正是在这十年中,经济实现了腾飞,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力开始增大。更重要的是,这是邓小平去世后的个十年。在这十年中,历史的面貌开始变化,大规模的政治事件与强力领袖开始从中退却。相反,巨变的推动者变成了普通人——走向城市的农民、边学边干的企业家,他们的能量与决心是过去这十年中的决定因素。从《江城》到《甲骨文》再到《寻路》,我所讲述的都是他们的故事。
     
    作者介绍
      彼得·海斯勒(PeterHessler),中文名何伟,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的撰稿人。
    他成长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市,在普林斯顿主修英文和写作,并取得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学位。海斯勒曾自助旅游欧洲三十国,毕业后更从布拉格出发,由水陆两路横越俄国、到泰国,跑完半个地球,也由此开启了他的旅游文学写作之路。
    海斯勒散见于各大杂志的旅游文学作品,数度获得美国旅游写作奖。他的纪实三部曲中,《江城》一经推出即获得“奇里雅玛环太平洋图书奖”,《甲骨文》则荣获《时代周刊》年度亚洲图书等殊荣。海斯勒本人亦被《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的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目录
      城墙
    第二部 村庄
    第三部 工厂
    致谢
    资料来源
    译后记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