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生物化学(第二版)李庆章 吴永尧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教材9787109155077
  • 新商品上架
    • 作者: 无著
    •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句字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无著
    •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9787109155077
    • 版权提供: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第2版 (2011年7月)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

    平装: 412页

    语种: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109155077

    条形码: 9787109155077

    商品重量: 721 g

    品牌: 中国农业出版社

    定价:46.00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生物化学(第2版)》共15章。第一章到第六章是静态生物化学部分,内容包括核酸、蛋白质、酶和维生素与辅酶的分子结构、物理和化学性质、生物功能的介绍,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的讨论。第七章到第十四章是动态生物化学部分,讨论了糖、脂类、氨基酸、核苷酸、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分子的生物合成与分解、代谢以及各类代谢过程的自动调节机制。第十五章介绍了发展迅速的DNA重组技术。各章附有本章小结和复习思考习题,书后附有生化名词英汉对照和汉英对照,便于读者学习。

     

      《生物化学》于2004年出版后,承蒙多所院校选用,效果很好。其修订第二版被教育部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经过这些年的教学使用,一线教师和学生提出了许多热情的鼓励和宝贵的修改建议,为修订工作奠定了较好的读者基础;科学进步与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层出不穷,氛围知识不断转化为硬核知识,生物化学知识体系不断充实,为本教材的修订提供了动力。

      本次修订,由中国农业出版社高等教育教材出版中心精心组织,9位来自6所农业院校长期从事生物化学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教育工作者参加,凝聚了他们的辛勤汗水和智慧。这是对第一版的继承和发展,在较好保留“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经典、够用、实用”的基础上,不论是形式结构、实质内容还是文字用语,都有较好的完善。

      本次修订的重点是:①将主要内容分为3篇,除绪论外,包含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节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3篇,每一篇均体现开篇导语、知识结构和相互联系;②为同高等农业院校生理生化科目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相对应,本次修订增加生物膜与细胞信号转导一章;③将维生素在酶一章中单独列为一节;④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不再单独列为一章,而将其有关内容放在核酸的结构与功能一章中,列为一节。通过全面修订,使本教材不但更加系统合理,而且更加严密,更加通俗易懂,符合教学规律。

      本次修订的具体分工为:李庆章编写绪论、核酸的结构与功能,吴永尧编写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高学军编写DNA的生物合成、RNA的生物合成、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基因表达的调节,王保莉编写糖代谢,宋慧编写酶,杨虹琦编写脂类物质代谢,赵越编写生物氧化,赛音朝克图编写蛋白质的降解与氨基酸代谢、核酸的降解与核苷酸代谢,张利莉编写生物膜与细胞信号转导。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1 绪论 

    1.1生物化学的涵义 

    1.1.1生物化学的概念 

    1.1.2生物化学的分类 

    1.1.3生物化学的任务 

    1.2生物化学发展简史 

    1.2.1生物化学在我国的发展概况 

    1.2.2生物化学在国际的发展概况 

    1.3生物化学的学习方略 

    1.3.i生物化学课程的特点 

    1.3.2生物化学学习的方法 

    思考题 

    第一篇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2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2.1概述 

    2.1.1蛋白质的生物学意义和元素组成 

    2.1.2蛋白质分类 

    2.1.3蛋白质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2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2.2.1氨基酸的结构 

    2.2.2氨基酸的分类 

    2.2.3氨基酸的性质 

    2.3蛋白质的结构 

    2.3.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2.3.2蛋白质的三维结构 

    2.4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4.1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4.2蛋白质构象与功能的关系 

    2.5糖蛋白 

    2.5.1糖蛋白的结构 

    2.5.2糖蛋白中的肽一糖连接键 

    2.5.3常见的糖蛋白类型 

    2.5.4糖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2.6蛋白质的重要性质及其应用 

    2.6.1蛋白质的两性解离与等电点 

    2.6.2蛋白质的胶体性质与沉淀 

    2.6.3蛋白质的变性与复性 

    2.6.4蛋白质的呈色反应 

    思考题 

    3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3.1概述 

    3.1.1核酸的概念和重要性 

    3.1.2核酸的化学组成 

    3.2核酸的一级结构 

    3.2.1核酸中核苷酸的连接方式 

    3.2.2 DNA和RNA的一级结构 

    3.3 DNA的结构与功能 

    3.3.1 DNA的二级结构 

    3.3.2 DNA的三级结构 

    3.3.3 DNA的功能 

    3.4 RNA的结构与功能 

    3.4.1信使RNA的结构与功能 

    3.4.2转移RNA的结构与功能 

    3.4.3核糖体RNA的结构与功能 

    3.4.4其他小分子RNA 

    3.5核酸的理化性质及其应斥 

    3.5.1核酸的一般理化性质 

    3.5.2 DNA的变性与复性 

    3.5.3 DNA的熔解温度 

    3.5.4核酸的杂交及其应用 

    3.6基因和基因组 

    3.6.1基因 

    3.6.2基因组 

    3.7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 

    3.7.1重组DNA技术的基础 

    3.7.2重组DNA技术的基本操过程 

    思考题 

    4酶 

    4.1概述 

    4.1.1酶是生物催化剂 

    4.1.2酶的化学本质 

    4.1.3酶的组成 

    4.2酶的命名与分类 

    4.2.1国际系统命名法 

    4.2.2酶的分类及编号 

    4.3维生素与辅酶 

    4.3.1水溶性维生素 

    4.3.2脂溶性维生素 

    4.4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4.4.1酶的活性部位和必需基团 

    4.4.2酶原与酶原激活 

    4.4.3多功能酶与多酶体系 

    4.5酶的作用机理 

    4.5.1过渡态和反应活化能 

    4.5.2中间产物学说 

    4.5.3酶作用专一性的机理 

    4.5.4酶作用高效性的机理 

    4.6酶促反应动力学 

    4.6.1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4.6.2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4.6.3 pH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4.6.4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4.6.5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4.6.6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4.6.7酶活力测定与酶活力单位 

    4.7几种重要的酶类 

    4.7.1变构酶 

    4.7.2同工酶 

    4.7.3共价调节酶 

    4.7.4抗体酶 

    4.7.5固定化酶 

    思考题 

    5生物膜与细胞信号转导 

    5.1生物膜 

    5。1.1膜脂 

    5.1.2膜蛋白 

    5.1.3膜糖 

    5.1.4膜运输 

    5.2细胞信号转导 

    5.2.1细胞信号传递系统的基本元件 

    5.2.2胞外信使分子及其受体概述 

    5.2.3 G蛋白偶联受体及第二信使 

    5.2.4信号转导的蛋白质—酪氨酸磷酸化机制 

    5.2.5钙作为胞内信使的作用 

    5.2.6 NO作为胞间信使的作用 

    5.2.7不同信号传递途径的趋同性、发散性及交叉通讯 

    思考题 

    第二篇 物质代谢及其调节 

    6糖代谢 

    6.1概述 

    6.1.1食物中糖的消化和吸收 

    6.1.2糖的生物学功能 

    6.2糖的无氧分解 

    6.2.1无氧分解的反应过程 

    6.2.2无氧分解的调节 

    6.2.3无氧分解的生物学意义 

    6.3糖的有氧分解 

    6.3.1有氧分解的反应过程 

    6.3.2 巴斯德效应与克奈特瑞效应 

    6.3.3有氧分解生成的ATP数量 

    6.3.4有氧分解的生物学意义 

    6.4磷酸戊糖途径 

    6.4.1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过程 

    6.4.2磷酸戊糖途径的调节 

    6.4.3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物学意义·· 

    6.5糖异生 

    6.5.1糖异生的反应过程 

    6.5.2糖异生的调节 

    6.5.3糖异生的生物学意义 

    6.5.4乳酸循环 

    6.6二糖和多糖的分解与合成 

    6.6.1二糖和多糖的酶促降解 

    6.6.2蔗糖和多糖的生物合成 

    6.6.3糖原分解和合成的调节 

    思考题 

    7脂类物质代谢 

    7.1概述 

    7.1.1脂质的组成与结构 

    7.1.2脂质的生物学功能 

    7.2脂肪的分解代谢 

    7.2.1脂肪的分解 

    7.2.2甘油的分解 

    7.2.3脂肪酸的分解 

    7.2.4酮体的代谢 

    7.2.5乙醛酸循环 

    7.3脂肪的合成代谢 

    7.3.1脂肪酸的生物合成 

    7.3.2脂肪酸代谢的调节 

    7.3.3脂肪的生物合成 

    7.4甘油磷脂、鞘磷脂和糖脂的 

    代谢 

    7.4.1甘油磷脂的代谢 

    7.4.2鞘磷脂的代谢 

    7.4.3糖脂的代谢 

    7.5胆固醇的代谢 

    7.5.1胆固醇的生物合成 

    7.5.2胆固醇的转化 

    7.5.3胆固醇代谢的调节 

    7.6脂蛋白代谢 

    7.6.1脂蛋白分类 

    7.6.2载脂蛋白 

    7.6.3血浆脂蛋白代谢 

    思考题 

    8 生物氧化 

    8.1概述 

    8.1.1生物氧化 

    8.1.2能量守恒与转化 

    8.1.3高能化合物 

    8.2电子传递链 

    8.2.1线粒体 

    8.2.2电子传递链的概念 

    8.2.3电子传递链的组成 

    8.2.4电子传递链的排列顺序 

    8.2.5电子传递抑制剂 

    8.3氧化磷酸化 

    8.3.1氧化磷酸化的概念 

    8.3.2氧化磷酸化机理 

    8.3.3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和抑制 

    8.3.4线粒体外NADH+H+的氧化磷酸化作用 

    8.3.5能荷 

    8.4其他生物氧化体系 

    8.4.1需氧脱氢酶 

    8.4.2氧化酶 

    8.4.3加氧酶 

    8.4.4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氧化体系 

    思考题 

    9蛋白质的降解与氨基酸代谢 

    9.1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与蛋白质的降解 

    9.1.1蛋白质的营养功能 

    9.1.2氮平衡 

    9.1.3蛋白质的需要量 

    9.1.4蛋白质的降解 

    9.2氨基酸的分解代谢 

    9.2.1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9.2.2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9.3氨基酸的合成代谢 

    9.3.1氨的同化作用 

    9.3.2氨基酸的合成 

    思考题 

    10核酸的降解与核苷酸代谢 

    10.1核酸的降解与核酸酶 

    10.1.1核酸的降解 

    10.1.2核酸酶 

    10.2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10.2.1嘌呤的分解代谢 

    10.2.2嘧啶的分解代谢 

    10.3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10.3.1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10.3.2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10.3.3脱氧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思考题 

    11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 

    11.1概述 

    11.1.1代谢的生物学特点 

    11.1.2物质代谢的相互关系 

    11.2细胞水平的调节 

    11.2.1酶含量的调节 

    11.2.2酶活性的调节 

    11.3组织器官水平的调节 

    11.3.1激素的类型与作用特点 

    11.3.2激素调节的作用机制 

    11.4整体水平的调节 

    11.4.1整体水平调节机制 

    11.4.2整体水平调节举例 

    思考题 

    第三篇 遗传信息的传递 

    12 DNA的生物合成 

    12.1参与DNA生物合成的酶 

    12.1.1 DNA聚合酶 

    12.1.2 DNA分子的拓扑学变化和相关酶 

    12.1.3引物酶 

    12.1.4 DNA连接酶 

    12.2 以DNA为模板的DNA生物合成——DNA复制 

    12.2.1 DNA半保留复制 

    12.2.2 DNA复制的过程 

    12.3 以RNA为模板的DNA生物合成——逆转录 

    12.4 DNA的损伤与修复 

    12.4.1 DNA的损伤 

    12.4.2 DNA的修复 

    思考题 

    13 RNA的生物合成 

    13.1以DNA为模板的RNA生物合成——转录 

    13.1.1转录的模板和酶 

    13.1.2转录的过程 

    13.2以RNA为模板的RNA生物合成——RNA的复制 

    …… 

    附录Ⅰ 术语汉英对照 

    附录Ⅱ 术语英汉对照 

    主要参考文献

     

     如果继续向溶液中增加脂肪酸,最后则形成微粒(micelle)。微粒的形成是由于在水相中双亲性脂质的疏水尾部位于脂质集合的中间,而亲水的头部面向外侧。双亲性分子是否形成微粒,由其特殊的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来确定。在CMC以下,单个脂质分子占优势。在CMC以上,几乎所有的脂质自发聚集形成微粒。在去污剂和肥皂水中,微粒一般都选择形成集合。 

     (2)脂质双层脂质双层由单层背靠背组成(图5—2)。磷脂在水溶液中选择形成脂质双层结构,因为磷脂分子的脂肪酸链对在微粒内部不能舒展为稳定的结构。当磷脂遇到水溶液时,磷脂迅速地自发形成脂质双层,脂质双层在水溶液中是最稳定的结构。当转变为微粒时,它们是由几百个分子组成的自我封闭的结构。脂质双层可以在大面积范围内(108 nm2或更大)自发生成,由于脂质双层的边缘曝露在溶剂中不稳定,大量的脂质双层一般自我包裹成封闭的小囊(vesicle),这些小囊结构的天然和整合状态都非常依赖于脂质的构成。磷脂能构成单层囊泡(monolayer vesicle)称为脂质体(liposome),或形成多层囊泡(multi—layer vesicle),后者的结构类似具有多层结构的洋葱(图5—3)。多层囊泡是由Alex Bangham发现的,为了纪念他的贡献,又将多层囊泡称为Bangosome。 

      脂质体是高度稳定的结构,能承受像凝胶过滤层析和水解这样的操作处理。利用这些方法能够制备具有不同内部和外部溶液构成的脂质体。在治疗实践中,脂质体可用做药物和酶的传递系统。在图像诊断程序中,可用脂质体介导造影剂进入体内,如数控断层摄影(computerizedtomography,CT)、核磁共振影像学(magnetic resonanceimagin9,MRI)等。脂质体能够与细胞融合,将包裹于其中的物质与细胞内基质混合。如果随着方法学的进步,能够找到对细胞群有选择性的靶脂质体,将有可能利用各种脂质体介导一些药物、治疗酶、造影剂等进入各种特殊的靶细胞(如癌细胞)中。 

      囊泡和脂质体的形成完全基于磷脂分子的天然双亲特性,磷脂分子的极性头部和水分子之间存在最大相互作用,而疏水相互作用促进相关的碳氢链位于双层的内部。双层膜的动态物理特性比较重要,这是囊泡也是其他天然膜的结构基础。脂质双层具有极性的表面和非极性的核心,非极性核心部分成为其他离子和极性分子跨膜的潜在障碍,因此它们跨膜运动的速率也极低。当然,这些核心也为非极性分子和疏水蛋白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大量例子表明,疏水分子通过与膜结合或将自己包埋在膜上与膜相互作用来调控细胞的生理功能。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