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此商品库存有限,请在下单后15分钟之内支付完成,手慢无哦!
100%刮中券,最高50元无敌券,券有效期7天
活动自2017年6月2日上线,敬请关注云钻刮券活动规则更新。
如活动受政府机关指令需要停止举办的,或活动遭受严重网络攻击需暂停举办的,或者系统故障导致的其它意外问题,苏宁无需为此承担赔偿或者进行补偿。
英美军事战略同盟关系的形成与发展(1919—1945) 9787303246564 徐蓝 等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1
内容简介
本成果以1919-1945年英美军事战略同盟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为研究对象,在以往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了大量英美原始档案材料,全面和深入地揭示了20世纪上半叶英美两国军事战略发展的状况和特点,以及双方军事战略同盟关系确立和发展的过程,有助于深化对英美“特殊关系”和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理解和认识,也为认识英美两国霸权地位的转换,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和平崛起中的中国构建有利于自身的国际格局与国际秩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支持。
本成果认为:“威慑”是两次大战之间英国军事战略的特点,具体表现在“经济威慑”和“军事威慑”两方面,它们同绥靖外交相互结合,力图避免战争。但英国政府时刻强调经济财政稳定,“十年规则”束缚了海空陆军的发展手脚,威慑战略未取得成功,反而导致更加的绥靖,绥靖则加速了战争的到来。对美国而言,缺乏国家政策层面的政治指导是美国参战前军事战略计划的特点,具体表现为这一时期军方“颜色”系列作战计划始终缺乏总统的指导或国务院的政策参与,造成了国际形势变化脱节的情况。
随着日本法西斯率先在远东挑起战争,英国开始了军备重整和战略调整,但在“十年规则”的惯性思维和绥靖外交的政策影响下,尽管英国军事战略在朝着贴近实战的方向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实际并不成功。而美国的战略计划也逐渐改变脱离政治现实的状况,“彩虹5”计划和“胜利”计划的制订为迎接战争的到来一定程度上做出了准备。与此同时,英美两国军方开始了军事领域的接触,经过数次军事会谈,双方从最初只限于海军技术方面的有限合作逐渐发展到全方位的军事战略合作,直至美国参战后双方确立正式的军事战略同盟关系。战时英美军事战略合作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始终贯穿英国的“间接战略”与美国的“直接战略”之争;二是经历了英国战略观点占据上风到美国战略观点后来居上的转变。在确定北非战场、欧洲战场和太平洋远东战场的战略过程中,上述两个特点到了很好的体现。
20世纪英美军事同盟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也是英国这个守成的世界霸权国家,与美国这个新兴的世界霸权国家,国际角色交替转换的过程。它们在军事战略同盟中的话语权,或者说自己的战略意图能否上升为双方共同的政策决定,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行而悄然发生着变化。很大程度上,这种变化正是双方国际地位和国际角色转换的外在表现。另一方面,英美之间世界霸权角色的转换呈现了和平而非战争的特点,说明国际关系体系演变中新旧霸主的和平更迭在理论和现实中都是可能的。英美两国在20世纪形成的同盟关系,不但对各自的对外战略,而且对整个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作者简介
徐蓝,1947年11月生于北京。历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世界史学系主任、国家重点学科世界史学科负责人。长期从事世界近现代史、国际关系史教学研究工作。兼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会长、国际二战史研究会执行局委员、国际关系学会理事及国内多所大学兼职教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世界现代史》编写组首席专家。兼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统编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总主编;为“国培计划”首席专家。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国家教委和国家人事部评为“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2009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11年获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12年获北京市人民教师提名奖。14次获国家和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代表作品有《英国与中日战争(1931—1941)》《国际联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等。出版教材、译著多部。
耿志,籍贯江苏江阴,1972年10月出生于江西南昌。历史学博士。现为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化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研究会理事。研究方向为现代国际关系史。
目录
绪论(1)
第一编同盟的基础
第一章战前英国的军事战略(25)
第一节“10年规则”的实施与废止(28)
一、“10年规则”的出台(28)
二、“10年规则”面临质疑(31)
三、国际新形势与“10年规则”名义上的废止(33)
四、“10年规则”的正式废止(36)
五、“10年规则”的影响(39)
第二节海军战略——从“一强标准”到重拾“两强标准”(42)
一、放弃“两强标准”与应对海军军备竞赛(43)
二、弥补海军缺陷(48)
三、重整海军军备与新“两强标准”(58)
四、三线作战问题和战略重点次序的变化(67)
第三节空军战略——“一强标准”的威慑战略(76)
一、“一强标准”的确立(79)
二、矛头由法国指向德国(84)
三、从“A计划”到“F计划”(86)
四、从“H计划”到“M计划”(91)
五、不成功的威慑战略(98)
第四节陆军战略——勉强的“大陆义务”(102)
一、陆军战后遭受冷遇(103)
二、虚弱的呼声(106)
三、严峻形势与惯性思维(110)
四、与法国的战略接触(119)
五、勉强的“大陆义务”(126)
六、分析与评价(132)
第二章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的军事战略计划(135)
第一节美国军事战略计划的制订机构(136)
一、陆海军联合委员会的成立与重组(136)
二、陆海军联合计划委员会(138)
三、海、陆军军事学院(139)
第二节“橙色”作战计划(141)
一、美日对立的源起(143)
二、 “橙色”计划的出台(146)
三、 “橙色”计划的发展(149)
四、最后的修订(152)
第三节“与盟国共同作战”计划的演练(154)
一、计划演练科目的开设(154)
二、1934—1940年的计划演练(155)
三、计划演练的前瞻性(157)
第四节从 “橙色”计划到“彩虹”计划(157)
一、“彩虹”计划1—4(158)
二、“D计划”(164)
三、 “彩虹”计划5(167)
四、“彩虹”计划的意义(170)
第五节 “胜利”计划(171)
一、计划的制订(171)
二、计划的内容(176)
三、 “胜利”计划的意义(181)
第二编走向同盟
第三章美国和平计划的失败(185)
第一节1937年美英关于罗斯福和平会议计划的秘密谈判(185)
一、美国和平会议计划的提出(186)
二、美英秘密协商(187)
三、和平会议计划受挫原因(192)
第二节罗斯福—韦尔斯和平计划及其失败(197)
一、韦尔斯和平计划的提出与搁置(197)
二、和平计划的再次提出(203)
三、美英秘密谈判(207)
四、国际形势的恶化与和平计划的夭折(214)
第四章英美最初的军事接触(220)
第一节英美需要军事合作(220)
第二节布鲁塞尔会议(225)
一、不制裁日本的基调(225)
二、会议的夭折与美国的担心(229)
第三节英格索尔的伦敦之行(230)
一、英美会谈的提出(231)
二、英美参谋会谈的敲定(236)
三、英格索尔—菲利普斯会谈(250)
四、英格索尔代表团的影响(260)
第四节汉普顿的华盛顿之行(265)
一、英美参谋会谈的再次启动(265)
二、战略的研究与会谈的交涉(268)
三、汉普顿—李海会谈(277)
四、汉普顿代表团的影响(279)
第五节戈姆利的伦敦之行(282)
一、战争爆发后的新形势(282)
二、准备再次会谈(285)
三、范围更广的军事会谈(287)
四、戈姆利伦敦之行的意义(291)
第五章驱逐舰换基地(293)
第一节驱逐舰和英国舰队归趋问题的由来(293)
一、英美关于驱逐舰问题的最初交涉(293)
二、美国拒绝提供驱逐舰的原因(300)
第二节基地问题的由来(303)
一、美国需要英国的基地(303)
二、英国关于战舰换基地的设想(309)
第三节驱逐舰换基地(310)
一、驱逐舰换基地的决定(310)
二、英国舰队归趋问题的基本解决(313)
三、战舰换基地协定的达成(319)
第六章“ABC”参谋会谈与“ADB”参谋会谈(327)
第一节“ABC”参谋会谈的背景与准备(327)
一、会谈的背景(327)
二、双方会谈前的准备(330)
第二节艰难的“ABC”参谋会谈(332)
一、美英双方立场分歧(332)
二、关于远东及太平洋战略的讨论(334)
三、关于大西洋战场的讨论(338)
四、再谈远东及太平洋问题(339)
五、再谈大西洋问题(344)
六、三谈远东及太平洋问题(345)
七、《ABC—1ABC—1协定》(349)
第三节“先欧后亚”大战略的确立(354)
一、美国强调“先欧后亚”的原因(354)
二、美国的战略战术准备(359)
第四节“ADB”参谋会谈(362)
一、“ADB”会谈背景(363)
二、《ADB协定》(366)
三、美国对《ADB协定》的拒绝(369)
第七章大西洋会议与军事战略会谈(372)
第一节大西洋会议与《大西洋宪章》(372)
第二节会议上的军事会谈(374)
一、双方的战略分歧(374)
二、对大西洋会议的评价(384)
第三节会后美英在远东军事合作的发展(389)
一、增援远东(390)
二、美国对英国的军事援助保证(392)
三、新《ADB协定》的达成(393)
第三编同盟的确立与发展
第八章“阿卡迪亚”会议(399)
第一节会议背景和会前准备(400)
一、丘吉尔急于会晤(400)
二、丘吉尔与军方的意见分歧(401)
三、丘吉尔与军方的立场协调(405)
四、会前美方的政策立场(409)
第二节初步的会谈(410)
第三节“W.W.1”(412)
第四节关于北非行动(414)
一、北非行动的提出和美方的反应(415)
二、北非行动的搁置(417)
第五节关于远东太平洋战场(420)
一、美、英、荷、澳联合司令部的建立(420)
二、美、英、荷、澳联合司令部的使命(423)
三、美、英、荷、澳联合司令部的解散(425)
第六节联合参谋长委员会的建立(426)
第九章北非战略(430)
第一节英美战略的协调(430)
一、“围歼”与 “痛击”计划的提出(431)
二、马歇尔与霍普金斯的伦敦之行(432)
三、英方的真实图谋(433)
第二节 “体育家”计划的复活(436)
一、蒙巴顿的华盛顿之行(436)
二、丘吉尔二次访美(437)
三、丘吉尔和罗斯福的重要决定(439)
第三节双方再次协调战略(441)
一、英美战略政策的对立(441)
二、马歇尔再次访英和 “体育家”计划的复活(443)
三、马歇尔的意见保留(446)
第四节“CCS94”和 “火炬”计划的确定(447)
一、“CCS94”(447)
二、 “火炬”计划的确定(449)
第五节作战方案的分歧(453)
一、第1份作战方案的提出(453)
二、第2份作战方案的提出(456)
三、围绕第2份作战方案的争论(459)
第六节打破僵局(463)
一、英美首脑的介入(463)
二、双方分歧的解决(471)
第十章欧洲战略(474)
第一节欧洲战场重要性的共识(474)
一、英方的战略认识(474)
二、美方的战略认识(475)
第二节双方的战略分歧(476)
一、英美对“W.W.1”和“C. C.S.94”的不同理解(476)
二、《关于1944年4月军队部署的战略设想》(478)
第三节丘吉尔与军方达成一致(481)
一、英军方关于欧洲战略的报告(481)
二、丘吉尔的不同意见(482)
三、军方坚持己见(484)
四、丘吉尔立场的转变(486)
第四节未协调一致的美国战略(488)
一、转向太平洋战场的呼声(488)
二、英方的不安反应(489)
三、马歇尔对地中海行动方案的反对(491)
四、《1943年基本战略构想》(492)
五、再次首脑会晤的提出(495)
第五节卡萨布兰卡会议(497)
一、欧洲战略方案的确定(497)
二、英方战略的胜利(498)
第六节 “三叉戟”与“四分仪”“四分仪”(502)
一、 “三叉戟”会议的召开(502)
二、丘吉尔游说艾森豪威尔(505)
三、美方战略的胜利(507)
四、 “四分仪”会议的召开(509)
五、会议的成果(512)
第七节 “六分仪”与“尤里卡”(513)
一、双方会前的准备(513)
二、第一阶段 “六分仪”会议(519)
三、 “尤里卡”会议的军事成果(521)
四、第二阶段 “六分仪”会议(521)
五、斯大林斯大林促成第二战场问题的解决(524)
第十一章太平洋远东战略(528)
第一节中途岛海战前的英美战略合作(529)
一、英美作战责任区的划分(529)
二、英方对美方主导太平洋战场的反应(531)
第二节双方的战略争论(533)
一、美方借转向太平洋施压英方(533)
二、卡萨布兰卡会议的分歧与共识(535)
第三节美国战略开始占据主动(538)
一、 “三叉戟”会议——美方战略占据主动的转折点(539)
二、四分仪”会议——美方主动地位的进一步巩固(543)
第四节太平洋远东战略的重大调整(545)
一、缅甸作战问题(545)
二、《打败日本的总体计划》(546)
三、丘吉尔迫使美方同意取消 “海盗”行动(549)
四、相关的评价(553)
第五节太平洋远东战略的最终成形(555)
一、缅北攻势(555)
二、“八角形”会议(557)
三、就太平洋远东战略达成一致(561)
结语(564)
大事年表(580)
参考文献(593)
索引(619)
后记(635)
亲,大宗购物请点击企业用户渠道>小苏的服务会更贴心!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