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印度哲学概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梁漱溟勉仁斋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哲学思想
  • 新商品上架
    • 作者: 梁漱溟著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句字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梁漱溟著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8159846
    • 版权提供:上海人民出版社

     

     

    产品展示
     
    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中国文化要义
    作 者:
     梁漱溟 著
    定价:
     65.00
    ISBN号:
     9787208151536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开本:
     32开
    装帧:
     精装
    出版日期:
     2018-10-01
    编辑推荐
     
    内容介绍
      这是我继《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作于一九二〇-一九二一)、《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作于一九二九——一九三一)、《乡村建设理论》(作于一九三二-一九三六)而后之第四本书。先是一九四一年春间在广西大学作过两个月专题讲演。次年春乃在桂林开始着笔。至一九四四年陆续写成六章,约八万字,以日寇侵桂辍笔。胜利后奔走国内和平,又未暇执笔。一九四六年十一月我从南京返来北碚,重理旧业,且作且讲。然于桂林旧稿仅用作材料,在组织上却是重新来过。至今——一九四九年六月——乃告完成,计首尾历时九年。
    前后四本书,在内容上不少重见或复述之处。此盖以其间问题本相关联,或且直是一个问题;而在我思想历程上,又是一脉衍来,尽前后深浅精粗有殊,根本见地大致未变。特别第四是衔接第三而作,其间更多关系。所以追上去看第三本书,是明白第四本书的锁钥。第三本书一名《中国民族之前途》。内容分上下两部:上半部为认识中国问题之部,下半部为解决中国问题之部。——因要解决一个问题,必须先认识此一问题。中国问题盖从近百年世界大交通,西洋人的势力和西洋文化蔓延到东方来,乃发生的。要认识中国问题,即必得明白中国社会在近百年所引起之变化及其内外形势。而明白当初未曾变的老中国社会,又为明白其变化之前提。现在这本《中国文化要义》,正是前书讲老中国社会的特征之放大,或加详。
     
     
    作者介绍
      梁漱溟(1893-1988),20世纪中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改造运动者。生于北京,原籍广西桂林。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
    1917年入北京大学任教,七年后投身乡村建设运动。抗战中参与创建民盟促进国共团结抗敌,后又为和平建国参与国共和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及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一生用心于人生问题与中国问题,即人为什么活着?中国往何处去?为此两大问题而思考而行动。主要著作有《印度哲学概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东方学术概观》等。
    目录
      重印“中国文化要义”自序
    自序

    第一章 绪论
    一、此所云中国文化
    二、中国文化个性殊强
    三、试寻求其特征
    四、参考佐证的资料

    第二章 从中国人的家说起
    一、冯友兰氏的解释
    二、反证冯说未尽是
    三、文化之形成及其个性
    四、阶梯观与流派观
    五、申述夙见结束上文

    第三章 集团生活的西方人
    一、中西社会对照来看
    二、中西文化的分水岭
    三、基督教与集团生活
    四、欧洲中古社会
    五、近代社会之萌芽

    第四章 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
    一、西人所长吾人所短
    二、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
    三、团体与家庭二者不相容

    第五章 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
    一、何谓伦理本位
    二、伦理之于经济
    三、伦理之于政治
    四、伦理有宗教之用
    五、此其重点果何在

    第六章 以道德代宗教
    一、宗教是什么
    二、宗教在中国
    三、周孔教化非宗教
    四、中国以道德代宗教
    五、周孔之礼
    六、以伦理组织社会

    第七章 理性——人类的特征
    一、理性是什么
    二、两种理和两种错误
    三、中国民族精神所在

    第八章 阶级对立与职业分途
    一、何谓阶级
    二、中国有没有阶级
    三、何谓职业分途

    第九章 中国是否一国家
    一、中国之不像国家
    二、国家构成于阶级统治
    三、中国封建之解体
    四、中国政治之特殊
    五、西洋政治进步之理

    第十章 治道与治世
    一、中国社会构造
    二、向里用力之人生
    三、中国文明一大异彩
    四、士人在此之功用
    五、治道和治世

    第十一章 循环于一治一乱而无革命
    一、周期性的乱
    二、不见有革命
    三、产业革命之不见

    第十二章 人类文化之早熟
    一、中国何故无民主
    二、人权自由之所以不见
    三、民治制度之所以不见
    四、人类文化之早熟

    第十三章 文化早熟后之中国
    一、由此遂无科学
    二、长于理性短于理智
    三、陷于盘旋不进
    四、中国文化五大病

    第十四章 结论
    一、讨究特征之总结
    二、民族性之所由成

    附录(梁培宽整理)
    一、“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如何认识旧中国的三大问题
    二、著者对批评者提出的问题的答复
    三、著者关于《中国文化要义》的谈话
    四、著者札记摘录
    五、著者论及《中国文化要义》的书信

    编后记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中国文化要义》:
    有几种迷误见解,这里必须予以点醒。——
    一种是把一切人类不分种族不分地域,都看成相同的。如所谓“只要是一个人体,它的发展无论红黄黑白,大抵相同。由人所组成的社会,亦正是一样。中国人有一句口头禅,说我们国情不同。这种民族偏见,差不多各个民族都有。中国人不是神、不是猴子,中国人所组成的社会不应该有什么不同”。1这完全是闭着眼睛说的话,不看事实;事实证明恰不然。
    一种是对各处社会文化的不同,不容否认时,则持大同小异之说,以为不足重视。要知道问题就在小异上。在有机组织,其间一点不同,便全盘两样;在动的趋势上,则所谓“毫厘千里”是也。就如生物界中,植物动物亦只是大同小异而已;从生理解剖来看,猫狗和人更是大同小异。但这样混同起来,那么,什么学问亦不必讲了。
    一种是恒进步论,以为历史总是前进的,一天一天都在前进中,动辄说“历史车轮”如何如何。这真是笑话。2除是把全人类历史作一整体看,另当别论外,各时各地的历史何尝如此。进固有,退亦常有,盘旋而不进不退者亦有;那种种情态,简直难说得很。事例太多,随在可见,不烦枚举。如前第一章谈到中国古代颇有科学萌芽,后来转退化不见,即其一例。照我的论证,中国后二千年历史即陷于盘旋不进之中。设想任何民族,任何时期,都在日进无已,没有这事。
    一种是循序渐进观,曾未意识到有躐等越级,或突变,或尚有他途难料度之事。此其自己虚构无据,如前已明。要知生命创进不受任何限制虽然可能有其势较顺之顺序,却并无一定不易之规律。
    照我们的见解,又是如何呢?
    人类社会之进化,不外乎是沿着生物进化来的;二者同为宇宙大生命之表现,前者实为后者之继续。在根本原理上,盖不少相同或相通之处。在生物界中,并非有进无退;人类社会亦然。在生物界中,虽不妨有高下之第,却无必进之阶。譬如动物中有高等动物;高等动物中有灵长类;而人类又居其顶点。其间高下自是不等;但所有各类系各种别之在进化程中,则好似树上枝干分出横生,并非是一条线上的各阶段。进化论上是说人猿同祖,即两枝来自一干脉。说猿猴更进即为人类,那是没知识人的话。猿猴已自走向另一路去,何能再进化到人。纵观世界人类各族,此一文化,彼一文化,于形形色色不同之中,又浅深高下不等,正亦犹是。不可误以流派为阶梯。
    ……
     
     
    产品展示
     
    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人心与人生
    作 者:
     梁漱溟 著
    定价:
     59.00
    ISBN号:
     9787208151543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开本:
     32开
    装帧:
     精装
    出版日期:
     2018-10-01
    编辑推荐

    百年难得一见的知识分子楷模

    纪念梁漱溟先生辞世三十载,勉仁斋丛书重磅升级

    《中国文化要义》——探寻中国问题经典论著,七十年常销不衰

    《人心与人生》——沟通古今东西之学术,当代人学的开拓之作

    内容介绍
      《人心与人生》如一九七五年“书成自记”之所云:早在一九二六年春即以此为标题,曾为一次公开演讲,兹于一九八四年乃始以积年底稿付印出书,求教于国人,盖慎之又慎矣。今复承池田笃纪先生翻译成日文,景嘉先生审定之,将更得友邦人士之指教焉,曷胜感激。谨志衷心感谢之忱如右。
     
    作者介绍
      梁漱溟(1893-1988),20世纪中国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改造运动者。生于北京,原籍广西桂林。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
    1917年入北京大学任教,七年后投身乡村建设运动。抗战中参与创建民盟促进国共团结抗敌,后又为和平建国参与国共和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及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一生用心于人生问题与中国问题,即人为什么活着?中国往何处去?为此两大问题而思考而行动。主要著作有《印度哲学概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东方学术概观》等。
    目录
      自序一
    自序二
    日文译本序言

    第一章 绪论(上)

    第二章 绪论(下)

    第三章 略说人心

    第四章 主动性

    第五章 灵活性

    第六章 计划性
    第一节 人心之基本特征(上)
    第二节 人心之基本特征(下)
    第三节 理智与本能(上)
    第四节 理智与本能(下)
    第五节 人类生命之特殊
    第六节 略说自觉及意识(上)
    第七节 略说自觉及意识(下)
    第八节 知识与计划

    第七章 我对人类心理的认识前后转变不同
    第一节 意识与本能比较孰居重要
    第二节 理性与理智之关系

    第八章 自然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第九章 人资于其社会生活而得发展成人如今日者

    第十章 身心之间的关系(上)

    第十一章 身心之间的关系(中)

    第十二章 身心之间的关系(下)

    第十三章 东西学术分途

    第十四章 人的性情、气质、习惯,社会的礼俗、制度(上)

    第十五章 人的性情、气质、习惯,社会的礼俗、制度(下)

    第十六章 宗教与人生
    第一节 世界文明三大系
    第二节 有关宗教问题的疏释
    第三节 世间、出世间

    第十七章 道德——人生的实践(上)

    第十八章 道德——人生的实践(下)

    第十九章 略谈文学艺术之属

    第二十章 未来社会人生的艺术化
    第一节 宗教失势问题
    第二节 以美育代宗教

    第二十一章 谈人类心理发展史

    书成自记
    编后记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人心与人生》:
    盖作战是人类——最富生命力者——的事,而且是人类集团间彼此争强斗胜的事,此时正在较量谁更富有生命活力,即看谁更善于发挥人类的特点,争取得主动也。战争双方都在力争主动,力避被动,其能制人抑或制于人将于此取决,而谁胜谁负亦即由之而决。
    此非谓战争中一切得胜者,皆从其主动性之高强得来。例如以优势兵力取胜者,即不足算也。此但谓战争双方不问其有利条件、不利条件之如何,皆必经由力争主动,力避被动而致胜。不过其中有利条件居多之一方,其争取主动就容易了,其主动性即无多可见。主动性最有可见者莫如不利条件甚多,显然处于劣势,而卒能着着取得主动之一方。盖主动性要必在争取主动的争取上见之也。
    战争胜负是有许多因素的;然总不外客观存在的旧因素加上主观努力的新因素。旧因素种种非一,双方各有其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综合计算下来,彼此对比可能一方占有优势而另一方处于劣势。新因素即指主观努力之努力,亦即争取主动之争取,亦即各方主帅于其所拥有之条件如何运用。此在事后较论之,其间彼此举措可能有善巧有不善巧,亦种种之非一。然而归结下来,胜负之所由分,往往不在前者——旧因素,而在后者——新因素。此即所以说“事在人为”也。
    事在人为者,人的主动性为之也。在旧因素中除地势天时等自然条件不计外,其他种种亦何莫非人为之者?何莫非出于生命之创造?但以其属于过去事,为今日所凭借而非能凭借之一面便不得再算入主动性。主动性是只见于当下生命上的,此所以称之为新因素也。
    一切生物的生命原是生生不息,一个当下接续一个当下的;每一个当下都有主动性在。而这里所说人心的主动性,则又是其发展扩大炽然可见的。日努力,日争取,日运用,总都是后力加于前力,新新不已。
    我们知道“主动”与“能动”与“自动”,其词意是可以相通的。主动所以别于被动,能动所以别于所动,自动所以别于他力之动。其相通之处即在:其动也,皆非有所受而然,却正是起头的一动。起头又起头,不断地起头,其日新新不已,正谓此耳。
    当然,生命是有其连续性的。然而其连续性世俗之所易见也,而于其刻刻创新则少留意,1必须强调指出之。从一般说,生物的生命虽刻刻创新,却总在相似相续中,难有创新之可见。唯人类生命最为高强,其创新乃最有可见。人类社会文化的进步,不就是无数创新的积累增高吗?在人类中,人们才智又大不相等的,伟大的天才,其创新往往更有可惊。
    ……
     
     
    ....
    产品展示
     
    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作 者:
     梁漱溟 著
    定价:
     59.00
    ISBN号:
     9787208159846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开本:
     32开
    装帧:
     精装
    出版日期:
     2020-01-01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对东西方哲学、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哲学领域研究者
    百年难得一见的知识分子楷模
    纪念梁漱溟先生辞世三十载


    探讨印度、中国、欧洲文化三者之间的本质差异与人类未来文化的方向;结合西方非理性主义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比较东西文化,极富开创性和启发性
    内容介绍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初版于1921年,是梁漱溟先生对东西方文化本质的探讨,以及对东西方文化融合可能性的反思。在东西方交流日益频繁的今日,书中的许多思想与见解仍有借鉴意义。作者在书中提出并且回答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何谓东方化?何谓西方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特质为何?文化与生活有着何种关系?东西方文化能否融合,或者融合之道为何?世界未来之文化以及我们今日应持的态度为何?作者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对于西方文化及其带来的冲击,东方文化应该在保持自信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学习有利于提升生活品质的东西,而非盲目否定自我、全盘西化。作者的观点在当时的东西文化论战中引起了思想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本书被认为是现代新儒学的开山之作。
     
    作者介绍
      梁漱溟(1893—1988)
    20世纪中国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改造运动者。生于北京,原籍广西桂林。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
    1917年入北京大学任教,七年后投身乡村建设运动。抗战中参与创建民盟促进国共团结抗敌,后又为和平建国参与国共和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及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
    一生用心于人生问题与中国问题,即人为什么活着?中国往何处去?为此两大问题而思考而行动。主要著作有《印度哲学概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东方学术概观》等。
    目录
      重印《中国文化要义》自序
    自序

    第一章 绪论
    一、此所云中国文化
    二、中国文化个性殊强
    三、试寻求其特征
    四、参考佐证的资料

    第二章 从中国人的家说起
    一、冯友兰氏的解释
    二、反证冯说未尽是
    三、文化之形成及其个性
    四、阶梯观与流派观
    五、申述夙见结束上文

    第三章 集团生活的西方人
    一、中西社会对照来看
    二、中西文化的分水岭
    三、基督教与集团生活
    四、欧洲中古社会
    五、近代社会之萌芽

    第四章 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
    一、西人所长吾人所短
    二、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
    三、团体与家庭二者不相容

    第五章 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
    一、何谓伦理本位
    二、伦理之于经济
    三、伦理之于政治
    四、伦理有宗教之用
    五、此其重点果何在

    第六章 以道德代宗教
    一、宗教是什么
    二、宗教在中国
    三、周孔教化非宗教
    四、中国以道德代宗教
    五、周孔之礼
    六、以伦理组织社会

    第七章 理性——人类的特征
    一、理性是什么
    二、两种理和两种错误
    三、中国民族精神所在

    第八章 阶级对立与职业分途
    一、何谓阶级
    二、中国有没有阶级
    三、何谓职业分途

    第九章 中国是否一国家
    一、中国之不像国家
    二、国家构成于阶级统治
    三、中国封建之解体
    四、中国政治之特殊
    五、西洋政治进步之理

    第十章 治道与治世
    一、中国社会构造
    二、向里用力之人生
    三、中国文明一大异彩
    四、士人在此之功用
    五、治道和治世

    第十一章 循环于一治一乱而无革命
    一、周期性的乱
    二、不见有革命
    三、产业革命之不见

    第十二章 人类文化之早熟
    一、中国何故无民主
    二、人权自由之所以不见
    三、民治制度之所以不见
    四、人类文化之早熟

    第十三章 文化早熟后之中国
    一、由此遂无科学
    二、长于理性短于理智
    三、陷于盘旋不进
    四、中国文化五大病

    第十四章 结论
    一、讨究特征之总结
    二、民族性之所由成

    附 录(梁培宽 整理)
    一、“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如何认识旧中国的三大问题
    二、著者对批评者提出的问题的答复
    三、著者关于《中国文化要义》的谈话
    四、著者札记摘录
    五、著者论及《中国文化要义》的书信

    编后记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此次预备讲演的题目是:“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这个题目看起来似乎很浮夸,堂皇好看,而我实在很不愿意如此引导大家喜欢说浮夸门面,大而无当的话。或者等我讲完之后,大家可以晓得我不是喜欢说大的堂皇的门面话。大概社会上喜欢说好听的门面话的很多,这实在是我们所不愿意的。去年将放暑假的时候,北京大学的蔡孑民先生还有几位教授都要到欧美去,教职员开欢送会。那时候我记得有几位演说,他们所说的话大半都带一点希望这几位先生将中国的文化带到欧美而将西洋文化带回来的意思。我当时听到他们几位都有此种言论,于是我就问大家:“你们方才对于蔡先生同别位先生的希望是大家所同的,但是我很想知道大家所谓将中国文化带到西方去是带什么东西呢?西方文化我姑且不问—而所谓中国文化究竟何所指呢?”当时的人却都没有话回答,及至散会后,陶孟和先生同胡适之先生笑着对我说:“你所提出的问题很好,但是天气很热,大家不好用思想。”我举此例就是证明大家喜欢说好听、门面、虚伪的话。如果不晓得中国文化是什么,又何必说他呢!如将“中国文化”当做单单是空空洞洞的名词而毫无意义,那么,他们所说的完全是虚伪,完全是应酬!非常无味,非常要不得!
    大约两三年来,因为所谓文化运动的原故,我们时常可以在口头上听到,或在笔墨上看到“东西文化”这类名词。但是虽然人人说得很滥,而大家究竟有没有实在的观念呢?据我们看来,大家实在不晓得东西文化是何物,仅仅顺口去说罢了。大约自从杜威来到北京,常说东西文化应当调和;他对于北京大学勉励的话,也是如此。后来罗素从欧洲来,本来他自己对于西方文化很有反感,所以难免说中国文化如何的好。因此常有东西文化的口头说法在社会上流行。但是对于东西文化这个名词虽说的很滥,而实际上全不留意所谓东方化所谓西方化究竟是何物?此两种文化是否像大家所想像的有一样的价值,将来会成为一种调和呢?后来梁任公从欧洲回来,也很听到西洋人对于西洋文化反感的结果,对于中国文化有不知其所以然的一种羡慕。所以梁任公在他所作的《欧游心影录》里面也说到东西文化融合的话。于是大家都传染了一个意思,觉得东西文化一定会要调和的,而所期望的未来文化就是东西文化调和的产物。但是这种事业很大,总须俟诸将来,此刻我们是无从研究起的!
    我当初研究这个问题是在民国六七年的时候。那时我很苦于没有人将东西文化并提着说,也没有人着眼到此地,以为如果有人说,就可以引起人研究,但是现在看来,虽然有人说而仍旧并没有人研究,在我研究的时候,很有朋友劝我,说这个问题范围太广,无从着手,如张崧年先生屠孝实先生都有此意。然而在我觉得上面所述的三个意思都是不对的。第一个意思,没有说出东西文化所以调和之道而断定其结果为调和,是全然不对的。第二个意思,觉得此问题很大,可以俟诸将来,也非常不对;因为这个问题并非很远的事情,虽然我们也晓得这件事的成功要在未来,而问题却是目前很急迫的问题!我们从此开始作起,或者才有解决—他们所说的调和我们现在姑且说作解决—之一日。所以这种事业虽远,而这个问题却不远的。第三个意思,以为问题范围太大,如哲学、政治制度、社会习惯、学术、文艺,以及起居、物质生活,凡是一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都在研究的范围之内,恐怕无从着手;这个意思也不对,实在并非没有方法研究。我们上来所述仅仅指出这三个意思的不对,以下再说这三个意思为什么不对。
     
     
    ....
    产品展示
     
    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印度哲学概论
    作 者:
     梁漱溟 著
    定价:
     59.00
    ISBN号:
     9787208162860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开本:
     32开
    装帧:
     精装
    出版日期:
     2021-01-01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梁漱溟民国北大讲义

    开中国现代印度哲学研究之先河

    历百年仍为典范

    内容介绍
     《印度哲学概论》原为梁漱溟于1918—1919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印度哲学课程期间的讲义,后经修订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分“印度各宗概略”“本体论”“认识论”“世间论”四篇,全面介绍了印度哲学各宗的思想及其与佛教的关系,开启了学院派研究的先河,是中国现代印度哲学研究的典范之作。
     
    作者介绍
     梁漱溟(1893—1988)

    20世纪中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改造运动者。生于北京,原籍广西桂林。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1917年入北京大学任教,七年后投身乡村建设运动。抗战中参与创建民盟促进国共团结抗敌,后又为和平建国参与国共和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及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一生用心于人生问题与中国问题,即人为什么活着?中国往何处去?为此两大问题而思考而行动。主要著作有《印度哲学概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东方学术概观》等。

    目录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