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品中国文人全套共5册圣贤传 刘小川历代文人中华历史文化脉动民族传统诗情史识哲思人格尊严现代性眼光平民情怀 上海文艺出版社
  • 新商品上架
    • 作者: 刘小川著
    •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总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句字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刘小川著
    •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总社
    • ISBN:9787532133321
    • 版权提供:上海文艺出版总社
    产品展示





    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品中国文人(3)
    作 者:
     刘小川 著
    定价:
     37.00
    ISBN号:
     9787532148134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开本:
     16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3-06-01
    编辑推荐

    “品中国文人”不自刘小川始,刘的独创性在于现代性眼光与平民情怀,心理透视与笔墨才气之融会。
    ——著名评论家 雷达
    刘小川的风格兼有余秋雨和于丹两位老师的长处,以娓娓道来的笔触探究历史的奥秘,为我们写下了一部中国文人的心灵史。
    ——著名评论家、北大中文系教授 张颐武
    小川的文字,融诗情、史识、哲思于一炉,表现出对古人文化风度的追怀与向慕,执着地追问与人格尊严密切相关的问题,是近年值得关注的文学收获。
    ——著名评论家、文学博士 李建军
    诗性是一个民族的核心隐秘,它不仅体现了人类追求完美的一种本能,还包含了更多的不可思议的能量。
    刘小川从古人身上看到的是时间之奥秘,是逼人的生命光辉,是无法言说的天地奇迹。且看作者议论和记叙的竟是这样一些人物:旷达笃定的嵇康、举目悠远的陶渊明、豪气浪荡的李白、忧思纯美的社甫、丰赡细腻的白居易、柔肠旖旎的李煜……他们在天幕上永远闪烁,可是伸手指点这清澈这晖光的,却要是有心志有情怀的人。
    ——著名作家 张炜

     

    内容介绍

    中国历史漫长而丰富。中国很早就有记载自己民族历史的优秀传统。
    《品中国文人(3)》尝试着从中国历代大文人的角度来勾画历史与文化的脉动,以这些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相关联的单个生命的演进,还原历史与文化发展的真况。所有文章融文史哲于一炉,同时也注入了作者作为一个生活在当今时代的文化人的见解和情感。
    《品中国文人(3)》的作者原为小说家,在对这些文人和历史的讲述中也融入了文学的笔法,展现出作家雄厚的笔力、丰富的艺术再现力和广博的人生阅历。

     

     
    作者介绍

    刘小川,1960年出生于四川省眉山县。供职于四川省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
    主要作品有:
    长篇小说:《苏曼殊》、《汉刘邦》、《暧昧》、《色醉》《老夫少妻》。
    主要论著:《苏轼:叙述一种》、《来到汉语中的德国大师》。《品中国文人》1、2卷,人物传记《苏东坡》、《李清照》、《李煜》。

     

    目录

    曹操(三国155-220)建安诸子
          曹操的混乱,与当时代的混乱是合拍的。这种合拍值得探寻。好像时代怎么乱,曹操就怎么乱。他投身乱世,以乱对乱,有利于识乱相,捕捉乱世的各种表征。他必须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朝着治世的方向作出有效的努力。概言之:古代收拾乱局者,自身当有乱的功夫。曹操之前四百年,开汉之君刘邦已是典型。后来宋朝的赵匡胤、明朝的朱元璋也复如此。时代弄潮儿,弄潮的前提是洞悉潮水起伏的规律。戎马倥偬之余,曹操落笔写诗,古朴,雄浑,苍凉。
    蔡文姬(三国177-239)
          蔡文姬写《悲愤诗》,时在遭胡兵抢掠的十多年后,仍是记忆犹新,斑斑血泪含吐纸上,“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平原上狂呼乱叫的胡人骑兵,“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与食人生番无异。掳走的过程太可怕,太凄惨。我们当细看这过程,这地狱般的情形,这恶梦般的记忆,这仇恨,这血与泪相和流的文字。可能因文姬貌美而名高,她被胡兵献与匈奴的左贤王……
    王羲之(东晋303-361)
    王献之(东晋344-386)
          皇权不松动就没有魏晋风度。没有魏晋风度,就没有王羲之。书法也是际会风云的东西,笔底波澜源自人世修炼与自然领悟。王羲之开源甚大,乃是中国书法的福份。书圣的青少年时代,亲眼目睹了豪门中的血雨腥风,摧肝裂肺成历练。王献之生于超级富贵窝,自幼备受宠爱,没受过多少折磨。他十来岁就认为自己的书法与父亲各有千秋。他写字才气纵横,穷尽笔墨之潇洒,羲之赞日:“咄咄逼人。”王献之与桃叶姑娘的“婚外恋”宛转动人,传遍了石头城,留下著名的桃叶渡。
    谢灵运(东晋385-433)
          谢灵运的独创性在于他的山水情怀。他扑向故乡,抓紧泥土,朝廷又将他拽回去……这种生存的二元结构是如此典型,所以他被唐朝的大诗人反复眺望。生存的悖论固定了山水这一审美符号。谢灵运开了一个头,王维、孟浩然、李白等发扬光大。官场与丘山之间所形成的历史性张力区,唐宋诗人们活跃于其中,显现并拓展这个张力区,消耗它的审美可能性。贵族才子谢灵运生逢乱世,被阴险而残忍的皇帝送上了断头台。
    王维(盛唐699-761)
          王维活向禅境,乃是禅境的引力使然。王维并不是受了现实生活的挫折,然后单纯地、浅表性地、吹糠见米似地寻找心灵慰藉。若如是,则不能解释:他的作品打动人为何如此之深。他所抵达的宁静,令人怦然心动。他向世人证明了:宁静有魔力。这魔力直接源于尘世的无穷喧嚣。宁静的深度,取决于喧嚣的强度。
    金圣叹点评王维诗:“洋溢着浓密密、香喷喷的禅意。”唐代杰出的艺术家们懂得了以退为进,以虚静总揽实有,以背向尘世的姿态赢得了尘世。
    怀素(盛唐725-785)
          楚天多么辽阔,楚地五千里湖泊纵横,阡陌交通。手执锡杖的行僧怀素连年在船上,路上,马上,车上。云卷云舒,风起潮涌,雪野茫茫,春花遍地,夏云高耸着奇峰……八百里洞庭湖激荡五尺男儿的心胸。他跃入水中弄潮,身子比一朵浪花还小。然而登楼书壁,字大如斗,气吞千里如虎。多少人家的粉壁、屏风为他空着。二十五岁左右,怀素就成了这片大地上的头号书法家,长沙七郡盛传他的名字和故事。李太白激情赞美:“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山中兔……”
    鱼玄机(中唐844-868)
    岑参(中唐715-770)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有个山阴城里的道士,到街市上宣传他的好鹅,鹅冠红于三月花,鹅毛白如腊月雪,鹅颈转动,人莫敢近。“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不要钱,只求羲之为他写老子的《道德经》。那可是五千字的大文章,羲之虽然笔快,还是悬腕写了半天。写完了,右军的右腕如鹅头低垂。“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郗璇替他做按摩,鹅笼放在旁边。
    又有一天,右军闲步去了一个门生的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那门生的老爹偏不识字,竟用刀子刮去了书圣墨宝。“门生惊懊者累日。”
    右军游山时,“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老姥大怒,要他赔扇子。右军对她说:“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老太婆半信半疑,拿着扇子去叫卖,“人竞买之。”这太婆乐得合不拢嘴,得寸进尺了,“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右军字,哪能有求必应呢?山里的老姥不识分寸,卖了一回想卖二回,亦属正常。
    书画卖钱,始于魏晋。
    时至今日,如果日本皇室于唐朝收藏的《丧乱帖》是右军真迹的话,那市场价值就是天文数字。有学者认为是鉴真和尚东渡,把《丧乱帖》作为礼物带到了日本。日本皇室对此讳莫如深……
    右军买鹅、写《道德经》换鹅、书老姥竹扇等小故事,是唐太宗李世民写下的,民间流传甚广。李世民是王右军的超级粉丝,犹如南宋孝宗皇帝、清代乾隆皇帝是苏东坡的超级粉丝。《晋书·王羲之传》出自李世民的御笔,历朝罕见。这皇帝驾崩,还把《兰亭序》带人他的地下寝宫,做鬼也要欣赏。
    古人相信灵魂不灭,灵魂大部分时间在墓室中飘浮,忙着呢,偶尔飘向夜幕下的野地。
    王右军辉煌的会稽岁月,留下了几幅顶级墨宝,《姨母帖》是他听到卫夫人噩耗时写给表哥李充的信:“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
     
     
    产品展示




    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品中国文人(第三册)
    作 者:
     刘小川 著
    定价:
     45.00
    ISBN号:
     9787532133321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开本:
     32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8-03-01
    编辑推荐
        “品中国文人”不自刘小川始,刘的独创性在于现代性眼光与平民情怀,心理透视与笔墨才气之融会。——著名评论家雷达
          刘小川的风格兼有余秋雨和于丹两位老师的长处,以娓娓道来的笔触探究历史的奥秘,为我们写下了一部中国文人的心灵史。——著名评论家、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
          小川的文字,融诗情、史识、哲思于一炉,表现出对古人文化风度的追怀与向慕,执着地追问与人格尊严密切相关的问题,是近年值得关注的文学收获。——著名评论家、文学博士李建军
          诗性是一个民族的核心隐秘,它不仅体现了人类追求完美的一种本能,还包含了更多的不可思议的能量。刘小川从古人身上看到的是时间之奥秘,是逼人的生命光辉,是无法言说的天地奇迹。且看作者议论和记叙的竟是这样一些人物:旷达笃定的嵇康、举目悠远的陶渊明、豪气浪荡的李白、忧思纯美的杜甫、丰赡细腻的白居易、柔肠旖旎的李煜……他们在天幕上永远闪烁,可是伸手指点这清澈这晖光的,却要是有心志有情怀的人。——著名作家张炜 
    内容介绍

        中国历史漫长而丰富。中国很早就有记载自己民族历史的优秀传统。《品中国文人》尝试着从中国历代大文人的角度来勾画历史与文化的脉动,以这些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相关联的单个生命的演进,还原历史与文化发展的真况。所有文章融文史哲于一炉,同时也注入了作者作为一个生活在当今时代的文化人的见解和情感。《品中国文人》的作者(刘小川)原为小说家,在对这些文人和历史的讲述中也融入了文学的笔法,展现出作家雄厚的笔力、丰富的艺术再现力和广博的人生阅历。

     

     
    作者介绍

        刘小川,1960年出生于四川省眉山县,供职于四川省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苏曼殊》、《汉刘邦》、《暖昧》、《色醉》、《苏轼:叙述一种》、《品中国文人》系列等。

     

    目录

    苏东坡(北宋1036-1101)
    柳永(北宋987-1053)
    欧阳修(北宋1007-1072)
    五安石(北宋1021-1086)
    陆游(南宋1125-1210)
    辛弃疾(南宋1140-1207)
    李清照(南宋1084-1151)
    曹雪芹(清代1724-1764)
    鲁迅(1881-1936)
    我为什么要品中国文人(代后记)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 

     

    ..
    产品展示
     



    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品中国文人(4)
    作 者:
     刘小川 著
    定价:
     40.00
    ISBN号:
     9787532148141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开本:
     16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3-06-01
    内容介绍

    中国历史漫长而丰富。中国很早就有记载自己民族历史的优秀传统。
    《品中国文人(4)》尝试着从中国历代大文人的角度来勾画历史与文化的脉动,以这些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相关联的单个生命的演进,还原历史与文化发展的真况。所有文章融文史哲于一炉,同时也注入了作者作为一个生活在当今时代的文化人的见解和情感。
    《品中国文人(4)》的作者原为小说家,在对这些文人和历史的讲述中也融入了文学的笔法,展现出作家雄厚的笔力、丰富的艺术再现力和广博的人生阅历。

     

     
    作者介绍

    刘小川,1960年出生于四川省眉山县。供职于四川省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
    主要作品有:
    长篇小说:《苏曼殊》、《汉刘邦》、《暧昧》、《色醉》《老夫少妻》。
    主要论著:《苏轼:叙述一种》、《来到汉语中的德国大师》。《品中国文人》1、2卷,人物传记《苏东坡》、《李清照》、《李煜》。

     

    目录

    李贺(中唐790-816)
          李贺从长安返回老家昌谷,从仲秋走到初冬。日行三十余里,或岔道访古,或留居客栈,被一地之苍茫辽阔所吸引。夜行中原大地,仰看满天寒星。瘦驴瘦男人,秋水秋波横。枯草千里……谁在安排他走这条路呢?是神的旨意还是鬼的主意?李贺日行,夜行,风行,雪行,咀嚼着悲凉,回味着痛苦,品尝着绝望。他骑驴飘过暮秋时节的洛阳城,那低垂着的头颅像个大问号。把头垂进呼啸的西风,把背影扔给变形的冬阳。

    李商隐(晚唐812-869)
          李商隐是有历史大关切的,有目注苍生的悲悯情怀,有傲骨,有理想,有做官的原则,有道德的底线。而这些元素会渗入他的情爱之躯。他的爱情诗乃至艳情诗写得如此出色,与其沉痛到底有关,与其纯真性情有关。能感人至深、因之而千年不朽的作品,一定有强大的价值支撑。李商隐作为士子和作为情人,二者间不是彼此分隔。换言之,如果他一贯软绵绵,情调兮兮,爱起来就不会抑扬顿挫,节奏分明。他长得英俊,却是男子汉式的英俊:面容身姿步态,既有美感又有力度。“锦瑟无端五十弦,一瑟一柱思华年!”

    黄庭坚(北宋1045-1105)
          笔者拜读黄庭坚的诗文书画,觉得他硬朗而飘逸,既能柔情似水,又能横眉怒目。江西修水的神童,江南叶县的县尉,北都国子监的教授……有一根醒目的粗线将他的仕途连接起来。家里十几口人那么需要银子,他长期做“冷官”而操守不变。何物支撑了这个“不变”?
    冷官黄庭坚,冷眼看世相。一腔热情付与艺术。诗词与书法传向东京、西京(洛阳)。北方大地的雄浑苍凉,融入了这位南国失意男儿的内心纵深。如果文人不失意,那么,中国历代精英艺术将大打折扣。失意就是得意:得造化之意,得审美之意。

    晏几道(北宋1030-1106)
    晏殊(北宋991-1055)
          晏几道几十年扎脂粉堆,扎得认真而投入。此与男人们信奉的主流价值相背。他可不管,脂粉就是主流。她们的生存姿态呈现着价值,犹如一朵朵鲜花吐露颜色与芬芳。晏几道痴迷女性,顺理成章地蔑视男权。这精神轨迹几乎与曹雪芹完全吻合。男尊女卑的大背景下,重女轻男的价值怎么说都不过分。一部《小山词》,立言立德。
    晏殊自幼饱读诗书,有士大夫的情怀,写曲子辞下笔筒约,婉转有韵致,如同宋代的那些美饰、美器。不用说,他对情绪的表达有着严格的筛选。他手拿一把裁剪情绪的剪刀。情绪落到纸上,要符合他的高贵身份和显赫名望。晏丞相今日有好词,明天满城知……

    宋徽宗(北宋1082-1135)
    蔡京(北宋1047-1126)
          十八岁的端王赵佶闲穿花径,视群芳诸艳为无物。许多皇子,乳臭未干已知男女事。二皇子赵仅偷香猎艳劲头高,疯玩里巷少女,呼啸瓦子勾栏。赵佶随口道:玩死他。老大老三老四老五……此间已经玩死好几个了。而赵佶勤于学习,不搞声色犬马。这位有着风流骨相的端王是不是在玩心术想当皇帝呢?宋徽宗率领群臣玩天下,终于玩死了北宋王朝。蔡京的杭州豪宅建在凤凰山下,史料称:“极为雄丽。”一年贪知府,百万雪花银。他在汴京栽了跟头,却到杭州高调享受,大宴宾客日复一日。他的孙子都不知道米从哪儿来,“蔡京诸孙,不知稼穑。”坏人写好字,蔡京是典型。

    唐伯虎(明代1470-1524)
          唐伯虎春去秋来转华府,追秋香,享受惨了(四川土话)。细节丰富。所谓恋爱,要的就是细节。有一些鸟类的求偶细节也比较多,生而为人,岂能落于鸟后?男女情之褶皱,类似水墨画之皴染。沉默的交流又好比留白。平日相处若工笔,待到高潮起,恰似大写意……山林气、脂粉气,融入唐寅的傲气才气,理解他的人格和艺术作品,此为关键处。嬉皮笑脸乃是浅表性生存的产物。唐寅不类此。他的风流背后有辛酸,有焦虑,有孤愤。谁去细看唐寅的眼泪和疼痛?二十岁,三十岁,疼痛垫了底。没有大疼痛,哪有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家?

    柳如是(清代1618-1664)
    蒲松龄(清代1640-1715)
    纳兰容若(清代1655-1685)
    郑板桥(清代1693-1765)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家中有姐姐和弟弟,另有童仆,平时开销大。六品官的官俸,养家是不成问题的。如果李嗣的寿命长一些,当能积攒一些家底,并荫及几个儿子。可惜他患病死在了镇江。
    李商隐童年丧父,家境陡然直下。他这年龄段,刚好能明白家里发生了什么事。父亲的死,后果很严重。母亲连日号啕,连月撞击着李商隐稚嫩的心。
    镇江是待不下去了,母亲拖着一群儿女,“扶棺还乡”,回到故乡荥阳,靠少许积蓄和亲戚的接济过活。李商隐从十岁起便开始了困顿生涯,并承担起长子的角色。他后来写道:“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人生穷困,闻见所无。”
    迁徙,读书,丧父,穷困,这个范式般的四重奏回荡于李商隐的生活中。不过,这些元素是如何发生交互作用的,对后人恐怕永远是个谜。
    李商隐的内敛、多思、敏感、立志,由此而发端。换言之,他失掉好家境,赢得自己的内心纵深。这种内心纵深乃是培育感受力的首要因素。一切优秀艺术家的童年少年,都有此纵深,纵深又因人而异。
    六年多的江南生活,吴风越俗浸润,对于李商隐来说,可能有异于中原一般小孩儿的情色启蒙。
    在荥阳他埋头读书,情色启蒙隐人了皮下。
    有一位堂叔父,赫然进入李商隐的视线。堂叔上过京城的太学,十八岁已精通五经,考进士取功名易如反掌,却回到荥阳做了二十年的处士。原来因父亲生病,他是回家尽孝的,侍汤药二十年,直到父亲去世。这举动,使他的名声传到了千里之外。不断有人请他去做官,都被他婉言以拒。荥阳城里他是吏民共仰的著名处士,志向与学问深不可测。他授徒讲学,弟子众多,对穷孩子象征性地收点束惰,富家子又另当别论。徐州节度使备下重礼请他做高级幕僚,他抛给对方一句名言:“事人匪易。”这事轰动了荥阳,传于二百多里外的东都洛阳。
    李商隐对叔父崇拜得五体投地。叔父的形象替换了父亲。
    十二、三岁的男孩儿,正是需要偶像的时期。李商隐崇拜有几分神秘感的叔父,学习经典受到严格的训练,并且仰慕叔父的处士风范。处士胸中有万卷书,而逍遥自在于民间,不必摧眉折腰事权贵。李商隐后来的傲世性格,颇似这位叔父。
    ……

     

     
     
    产品展示







    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品中国文人1
    作 者:
     刘小川 著
    定价:
     29.00
    ISBN号:
     9787532133314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开本:
     16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8-05-01
    编辑推荐

        《品中国文人》选择了从战国时代以来2300年当中历朝历代的十八位大文人的生命历程和文学功绩,再现他们当年生存的真实和局限,评点他们的文化创造带给中华民族的贡献和缺失。作家选择的十八位大文人是,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嵇康、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煜、苏东坡、柳永、欧阳修、王安石、陆游、辛弃疾、李清照、曹雪芹、鲁迅。从这些大文人的名单中我们就可以窥见作者的用意。作者试图在梳理这些文人生命的历程中帮助读者看清楚,中国作为文化和历史悠久的大国,其历史、文明是怎样积淀起来的,成为民族情感、性情的一种基本表达形式。

     

    内容介绍

        《品中国文人1》的作者原为小说家,在对这些文人和历史的讲述中也融入了文学的笔法,展现出作家雄厚的笔力、丰富的艺术再现力和广博的人生阅历。中国历史漫长而丰富。中国很早就有记载自己民族历史的优秀传统。
    《品中国文人1》尝试着从中国历代大文人的角度来勾画历史与文化的脉动,以这些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相关联的单个生命的演进,还原历史与文化发展的真况。所有文章融文史哲于一炉,同时也注入了作者作为一个生活在当今时代的文化人的见解和情感。

     

     
    作者介绍

        刘小川,1960年出生于四川省眉山县。供职于四川省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苏曼殊》、《汉刘邦》、《暖昧》、《色醉》、《老夫少妻》。
    主要论著:《苏轼:叙述一种》、《来到汉语中的德国大师》。

     

    目录

    屈原(战国 约前340-278)
    司马迁(西汉 约前145或135-?)
    司马相如(西汉 约前179-前118)
    嵇康(魏晋223或224-263)
    陶渊明(东晋365-427)
    李白(盛唐701-762)
    杜甫(盛唐712-770)
    白居易(中唐772-846)
    李煜(南唐937-978)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屈原(战国 约前340-278)
          《楚辞》是《诗经》后三百多年的一部诗歌总集,屈原是其中的主要诗人。宋人黄伯思说:“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屈原在今天是家喻户晓的、却也是谜一般的人物。在靠近这个谜团之前,我们先来看他的只能是粗线条的生平事迹。屈原是战国后期楚国人。
          屈原所处的年代,秦国虽然强大,但还没有强到横扫六合的地步。楚国和齐国、秦国实力相当。其他几个诸侯国,燕、赵、魏、韩,由于接连吃败仗,割地求和,只能采取巴结强国的战略。事实上,战国七雄,这时候只剩下三雄,秦、齐、楚,类似后来的三国鼎立。三雄拼上了,拼实力也拼谋略。
          楚国地处长江中下游,版图涉及今之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一度还向西南扩张,其富庶和辽阔一望而知。自西周立国以来,近千年的经营,人口众多,大小城郭无数,生活习俗迥异中原。首都叫郢都,繁华冠绝当时。繁华的背后却潜伏着危机。
          屈原是洞察危机的先知。
          楚国先后出现了两个先知式的大臣,一个是楚悼王时代的吴起,这个人既是军事家,又是改革家,他先于秦国的商鞅发起变法,其策略和改革方向跟商鞅一样,也是抑制贵族,广纳人才,鼓励士卒沙场建功业,以强兵的方式强国,收效很大。他的个人命运也和商鞅相同,被贵族杀掉了,死得很惨,乱箭穿身。令他在九泉之下不得安生的,是他的变革事业被楚国强大的贵族领主的势力全盘否定。这一点商鞅比他强:商鞅生前制定的变革路线,在秦惠王的时代得以延续。
          屈原是吴起的后继者。
          屈原出身王室贵族,祖上曾有莫大的荣光。《离骚》开篇就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朕是“我”的意思,到秦始皇,朕才为皇帝所专用。高阳是古帝王颛顼的别号,也是楚国远祖,颛顼的后人熊绎被周成王封于楚。
          屈原生于秭归(今湖北秭归县),距郢都(今湖北荆州附近)有一段距离。家道中落,于是读书蓄志。也许父亲伯庸常常指着郢都方向教导他,鼓励他,甚至刺激他。他二十岁过后就离开秭归赴京城,重返祖宗居住过的繁华都城。
          战国盛行雄辩术,口才非常重要,一般读书人,光有“肚才”不够,还得善于表达。策士通常是辩士。辩才无碍通仕途,庶人也能成为大贵族的门下士。秭归是座小城,但不算闭塞,青年才俊不少,常常聚在一块儿讨论、辩论。
          屈原口才好,《史记》有记载。从他的诗句看,他长得高大俊美,佩长剑,戴高冠,身挂鲜花香草。
          当时楚威王还在位,太子熊槐,即是几年后的楚怀王,这两位至高无上者充满了诗人的想象空间,伏下日后强烈的离愁别绪。
          屈原二十岁赴郢都后,写下名篇《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诗人与楚国血肉相连。诗句却轻快。年轻的屈原格外阳光。
          屈原为什么能从小城秭归迁入郢都,原因不详。
          屈原来到了郢都,没过多久,就做了王太子熊槐的侍读。
          屈原善学多才,外表出众,国王和太子都对他印象不错。古人注重相貌,除了悦目之外,还认为相貌的背后潜伏着命运。
         屈原在一个叫兰台的地方侍读,长达五年,他和后来执政长达三十年的楚怀王朝夕相处。
         侍读不单是陪读,也含有帝王师的意思,是古代知识分子的最佳位置之一。未来的君王必须读很多书,以应对天下大事。按宫廷的规矩,侍读通常有若干人,轮流陪太子读书,可是有些人几天就走掉了。兰台这地方竞争激烈,竞争的结果是互相拆台。一群侍读中唯有屈原,把太子熊槐送上了国王的宝座。
         熊槐的年龄和屈原相近。庄子后来描绘他:“形尊而严,其于罪也,无赦如虎。”
         未来的国王脾气也大,不知赶走了多少侍读,单留屈原侍读到底。两个年轻人互相吸引,君臣、师生、朋友,关系是多方面的,一起读书也结伴游玩。想想那位熊槐,大约也是目光炯炯的有志青年。不过,他作为雄视天下的楚威王的儿子,压力又特别大。楚国持续的富庶与军事扩张,已经引来秦国的虎视眈眈。谁都想一统天下。战国七雄,尤其是秦、齐、楚三雄,谁也不服输,打一阵又好一阵,一面是刀光剑影,一面是耍不完的外交手段。和平共处并不是大势所趋,恰好相反,弱肉强食才是逼到眼前的现实。如果熊槐沉溺于声色犬马,屈原这样的人,能长期呆在他身边么?
    不过,庄子对楚怀王的评价,“其于罪也,无赦如虎”,会令人联想到屈原未来的命运……
         屈原初人朝廷,可谓一帆风顺。学识好,口才好,仪表堂堂,即将登上王位的熊槐视他如手足。
         楚怀王五年(公元前328年),二十九岁的屈原当上左徒,相当于副宰相。《史记·屈平贾生列传》称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王甚任之”的意思是:楚怀王很重用屈原。
         令尹为相,左徒为谏官,根据也在司马迁。当时的令尹,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强于后世的宰相。左徒仅设一人。楚怀王继位五年,年轻的屈原得此显赫之职。
    屈原年纪轻轻得高位,也有人不高兴,对他侧目而视。应该说,这些人都不简单,有朝廷重臣如靳尚、上官大夫、令尹子椒,有怀王宠妃郑袖,后来加上她的宝贝儿子子兰。
         郑袖、子兰能量大,各有好戏上演。子兰平生做的一件大事,是怂恿他父亲楚怀王到秦国去送死。而郑袖作为宠妃,美貌出众。南国美女多的是。郭沫若先生写话剧《屈原》,安排她勾引屈原,强行跟屈原亲嘴。
         屈原“与王图议国事”。政治家的大事,不外乎对内和对外,屈原于二者,都有明确的主张。他是联齐抗秦派,敌友分明,目光长远,而且始终如一。在当时的楚国,这些品格远不止是道德意义上的,它关乎国家存亡。目光长远的人,才能够始终如一。而鼠目寸光之辈,注定要朝三暮四,即使他不是小人,是庸人,他也一定会瞻前顾后东张西望的。 秦国的崛起,和商鞅变法的彻底性有直接关系。屈原要在楚国加以仿效,修法度,抑“心治”,削减贵族的既得利益;“举贤而授能”,不拘一格用人才,以强化王室集权。国家处于战争状态,王室不集权,仗也没法打。楚威王时代,楚国军队打到西南、打到中原饮马黄河,不过,老子强悍不可一世,儿子却可能是个软蛋。
         楚怀王继位不久,和秦国打了一仗,打输了,失掉大片国土,国内很恐慌。军队打不赢是有原因的,贵族不肯削减特权,国家的财力无法集中。军费不足,平时养兵难,战时又不能鼓舞士气。庶民出身的战士,即使他奋勇杀敌,屡立战功,也不能晋升为将军。庶族与贵族之间隔着一条鸿沟。楚威王后期,这些毛病都已经暴露出来了。这是危险的信号。
         可惜,能嗅出危险的人,总是太少。
         楚国打仗打输了,也是一件好事:变法的声音大起来了。
         屈原变法度,“造为宪令”,并不是孤立的,将军们支持他,比如楚军名将庄乔、昭睢。变法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是全方位的,一旦推行,就不是和风细雨。
    朝野上下,拭目以待。
         上官大夫是个老资格的贵族大臣,自视甚高,脾气火暴。司马迁讲他和屈原争宠,“心害其能”,很不喜欢屈原有才华,有“官运”,何况还是个破落贵族!贵族通常是看不起破落贵族的。上官之所以能被载入史册,只因他和屈原斗,既是贵族的一员,又是他们的代表人物。楚国的贵族势力盘根错节,上层人物的腐朽由来已久。这个有过辉煌历史的老牌的南方大国,到战国后期,贵族领主的骄奢淫逸是常态,故步自封成宿命。锐意革新的人,必成众矢之的:当初弄死了一个吴起,现在又来了一个屈原。
         宪令的具体内容,司马迁没有讲。
         上官大夫很有几分勇气,别人做缩头乌龟,他敢冒风险挺身而出,斗一斗怀王身边的大红人。屈原殚精竭虑完成了宪令草稿,准备呈送给楚怀王。上官大夫索要不成动手抢。
         也许事件发生在朝堂外的阶梯上,两个男人言语冲突,发生肢体冲撞。劝架的王公贵族涌上来,暗助上官大夫。宪令草稿被抢走。草稿的内容迅速公之于众,引起贵族的普遍愤怒。
         司马迁写《史记》惯用《春秋》笔法,寓褒贬于冷静而简洁的叙述中。这个历史细节对屈原、对楚国将产生重大影响。司马迁寥寥数语,揭示了屈原与贵族旧势力的尖锐对立。
         形势对主张变法抗秦的大臣不利了。而上官说屈原居功自傲:“每一令出,平伐(自夸)其功。”屈原招架艰难。他屡屡向怀王作解释,怀王听得不耐烦,后来索性不见。“王怒而疏屈平。”
         追捧过屈原的大臣们开始躲开他。
         而将军们为左徒屈原讲情,又种下日后的祸根。
         雄心勃勃的屈原变得忧心忡忡了。他喝酒,据说酒量不大,他经常喝闷酒。
         这个戏剧性的事件闹了一年多,结果是屈原遭贬,降为三闾大夫,掌管宗社之事。楚国宗社远在汉水之北的夷陵(今湖北宜城一带),屈原到那儿喝西北风去了。
    酝酿多年的变法图强,终成泡影。
         楚国宗室三大姓:屈,景,昭。屈原除了掌宗社祭祀,还负责教育这些分散在各处的贵族子弟,奔波劳累不说,还被嘲笑,被捉弄。屈原不是要抑制贵族吗?这些个纨绔子弟先来整治他。
         屈原受点闲气不要紧,他牵肠挂肚的,是郢都,是怀王,是楚国富饶的五千里江山。
         这一年,屈原三十八岁,当左徒近十年,呆在楚怀王身边,十八年。眼看大功告成,却被小人轰出了郢都的权力中心。他的忧愤之广,牢骚之甚,有如连日大暴雨,倾入长达三百七十多句的《离骚》。楚怀王读没读过这首诗,不得而知。当时还不兴文字狱,不然的话,屈原发那么多的牢骚,言辞那么尖刻,恐怕早就砍脑袋了。
    屈原可能在夷陵呆了数年。《离骚》作于此时,据司马迁的说法:“屈平见疏乃作《离骚》。”游国恩先生则认为是屈子晚年的作品。当代名家张炜的《楚辞笔记》认同前者:诗中反复隐喻的君王是楚怀王,而不是后来的楚顷襄王。
         司马迁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疾王听之不聪”,疾是痛心疾首。王听不聪,是说楚王听言,不能辨是非。
         不过,臣僚无数的君王,能轻而易举地辨明是非么?
         诗人屈原徘徊于大江之北,仰天叹息,暴雨般的句子挥向郢都。他是有远见的政治家,不谙权谋术。他不退缩,不迂回,不妥协,所以他是屈原。他把政治的理想方向,保存在文化的基因之中。
         屈原名平,“原”是他的字。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和字:“名余日正则兮,字余日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正直而有原则,有丰富而高尚的品德,有不同凡响的才能。
         名字对人有暗示和指引,古今皆然。
         楚怀王在位的前半期,借他父亲楚威王的余威,尚能对抗虎狼之秦。形势急转直下,是在后来的几年间。楚怀王兼听不明,类似三国时代的袁绍。内忧外患之际,若非大智大勇者,怎么能有英明决断?
         怀王听谗言,认为是高见。谗言之所以能够流行,说明它有着广泛的基础。国家处于非常时期,各利益集团跳得很厉害。楚怀王听谁的?好像人人都有道理。抗秦有理,联秦也有理……细想这位楚怀王也是可怜。战国后期的楚国更需要铁腕人物,他恰好不是。
         楚怀王十五年(公元前314年),形势再度紧张,秦国对楚国抛去的媚眼不予理睬,反而搞边境摩擦,探虚实,为大举进攻楚国作准备。
         怀王又怀念屈原了,急召屈原回郢都,让他出使齐国。
         刘向《新序·节士》说:“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
         齐国的强大,源自春秋时代的名相管仲和军事家孙膑。它占据着华北大平原,富庶不在楚国之下。秦、齐、楚三国,秦是易守难攻,民风凶悍,斗志最强。它的地理位置也利于打仗,居高临下,如从汉水顺流而下,很快就可以打到郢都。相反,楚国攻秦国是不利的。楚国亲秦派势力大,除了贵族要自保,也有现实的考虑。联秦派有市场。不少人抱着侥幸心理,看不透秦国的野心。秦国攻伐赵、魏等小国,楚国还有人拍手称快,认为秦军帮了楚军的忙。
         秦国之外的六国,曾经有过联盟,楚国还是盟主。六国联军也曾攻秦,却因各打各的小算盘,形不成强大的战斗力,被秦军击败。
         现在,楚国的战略是:不管那几个小国了,直接与齐国联合,两股力量是加法,六股力量,却可能是减法。而齐楚两国拧成了一股绳,其余诸侯国,自然会靠过来。即使不加盟,也会保持中立。
         在今天看,所谓联齐抗秦,确实具有远见。
         作为联齐派的中坚人物,屈原此番东山再起,车驾向东千里,又是春风扑面踌躇满志了。
         屈原在齐国和齐宣王谈得很融洽。他思路清晰,言辞铿锵,而且他的举止多么有风度啊,齐宣王被他给迷住了,叹齐国之大,未必有这样的人才。两国订交,联手对付秦国。
         屈原在齐国受到的礼遇几乎和君主一般,驷马高车,锦衣玉食。他登泰山临渤海,拜谒礼教之乡,伟岸的身影豪放而又潇洒。
         楚怀王十六年(前311年),楚军为收复商于之地(今陕西商县至凋南内乡一带),主动出击,先后将秦军围困于今河南郑州、山西曲沃。齐宣王说话算数,派精锐之师袭击,秦军大败。商于之地眼看要收复,楚国将大面积恢复楚惠王时代的版图。怀王乐得手舞足蹈,逢人就说:“三闾大夫真是了不起啊,胜过大将军……”
    秦楚争雄,楚国因处江汉下游,地势不利,总是处于被动。大军远征不易,既然打起来了,就应该打到底,打掉秦军主力。
         屈原和齐宣王,已经喝起了庆功酒。

     

     
     
    ....
    产品展示

     

     

    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品中国文人5
    作 者:
     刘小川 著
    定价:
     42.00
    ISBN号:
     9787532168767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开本:
     32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9-05-01
    编辑推荐
      《品中国文人》以纵横的笔墨,现代的眼光书写孔子、庄子、孟子、墨子、诸葛亮、阮籍、韩愈、范仲淹、司马光和岳飞十位圣贤的生平及思想,将史实嵌入丰富而细节化的文学想象,有力地挖掘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内容介绍
      中国历史漫长而丰富。中国很早就有记载自己民族历史的优秀传统。
    本书尝试着从中国历代大文人的角度来勾画历史与文化的脉动,以这些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相关联的单个生命的演进,还原历史与文化发展的真况。所有文章融文史哲于一炉,同时也注入了作者作为一个生活在当今时代的文化人的见解和情感。
    本书的作者原为小说家,在对这些文人和历史的讲述中也融入了文学的笔法,展现出作家雄厚的笔力、丰富的艺术再现力和广博的人生阅历。
     
    作者介绍
      刘小川,1960年出生于四川省眉山县,供职于四川省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政协四川省第十届委员。1988年开始发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主要作品有:
    长篇小说:《苏曼殊》《汉刘邦》《暧昧》《色醉》《老夫少妻》
    主要论著:《苏轼,叙述一种》《来到汉语中的德国大师》《品中国文人》(全四册)
    人物传记:《先贤与中国》《苏东坡》《李清照》《李煜》

    获奖情况:
    2008年获眉山市政府文学艺术突出成就奖。
    作品《苏轼,叙述一种》2002年获巴金文学院随笔奖。
    作品《品中国文人》荣获巴金文学院第六届茅台文学奖。
    古典作品为什么吸引我们呢?只因汉语巨大的生命力。语言的无限细化对应着几千年的人事与物事。古人的许多话,听上去像昨天讲的,像昨天写的。这无疑在全世界特殊。如此独特的文字和语言,创造了浩如烟海的经典文献,它所承载的价值却难以流布到国外去。越是独特的东西越具有本土性,或者,反过来说,越具有本土性就越独特。汉语艺术的西译,向来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唐诗宋词,几乎不可译。那些海量的、只可意会的审美意象,恐怕只与本土性的生活意蕴息息相关,不足为外人道也。

    ——刘小川
    目录
     孔 子(春秋 公元前551—前479)
    ………… 孔夫子端坐杏坛,自知有限,向往着无限。超人般的意志力,化为举止悠悠然。人事万般复杂,历史文献纷繁,孔子撮其要,删其繁,探其根。“吾道一以贯之”,几十年不变的道,贯穿了两千多年华夏史,打通了一条无尽之路。历史赢得了一种言说方式,词语为行动提供方向。一部《论语》,关涉所有人,从庙堂大儒到深山老农。道是自身的无限展开。仁义道德依存于它的对立面。孔子精神有某种悲剧性。天下大乱数百年,他用轻描淡写的语言携带狂风暴雨。
    庄 子(战国 约公元前369—前286)
    ………… 无论居家还是远游,庄周都能抵达游的本质和最佳状态。这就无所不游其极了。庄子的逍遥,击中了古今绝大多数人的不逍遥,所以他合该流芳千古,矗立于东方文明的核心,对等映照西方大哲。“乘物以游心”,讲得多好。“得至美而游乎至乐”,可惜庄子享受的至美至乐,我们这些人享受不到。庄子能看见无,而拥有这般慧眼的人寥若晨星。
    孟 子(战国 约公元前390—前306)
    ………… 孟轲的问道悟道传道,六七十年如一日。真够倔,真血性,真有韧劲。少年野性之内敛,获得了重新喷发。他部分延伸了孔子之道,以其激烈抵达了平和,有些话比孔子讲得更透彻,例如民贵君轻。帝王们不喜欢他是正常的,到了北宋,他的身影高大起来,文庙配享孔子,明朝又被拿掉。清朝把他请回去,大抵是幌子,哪里能够民贵君轻。
    墨子(战国 生卒年不详)
    ……… 墨翟既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又是中国工匠精神的始祖,2017年,世界第一颗量子卫星被命名为“墨子号”;墨翟对力的现象有深刻的观察,广泛运用于器物制作,充满了惠及百代的奇思妙想。他制造的守城器械阻止了几场大战。他的门徒遍天下,长期让孔门弟子相形见绌。他是管子、孟子、荀子、庄子隔着时空论辩的对象。他还是民间侠义精神的大宗师,“墨侠”一词南北流传,墨侠们“赴汤蹈火,死不旋踵”。
    诸葛亮(三国 181—234)
    ……… 诸葛亮治军、治蜀有口皆碑,“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成都武侯祠的对联,让人印象深刻。成都成为一座历史名城,与诸葛亮大有关系。唐朝有“扬一益二”的说法,扬州的繁华全国第一,成都的富庶天下第二。诸葛亮做蜀相十几年,总揽政务军事,并重德治与法治,修水利,办学校,促农桑,薄赋税,生产工具的创新和生活世界的花样翻新,史料均有记载。
    诸葛亮是智、德、美三者结合的完美典范。
    阮籍(三国 210—263)
    ……… 阮籍升任东平相,竟然拆掉了官府的围墙,让庶民参与政事。在士、庶截然分割的年代,士族视庶族为杂类,数百年不通婚姻。阮籍这么干是公然挑战霸权秩序,干了半个月就被调回去了。他驾长车狂奔野地,“见歧路,大哭而返。”为何大哭?心里缺一条康庄大道。阮籍夹在曹氏集团与司马集团之间,活得憋屈。
    这个强悍的男人在逆境中苦苦修炼真身。现实几乎在每一个闪耀他的理想的地方击败他。
    韩愈(中唐 768—824)
    ……… 韩愈远远不是韩愈一个人,他是亲朋们共同仰仗的大人物,他是若干社会关系的核心。韩愈钓鱼,韩愈弹鸟,韩愈走马看尽长安花,回家喜滋滋,总抱着小女儿韩挐。温馨的后面还有更多的温馨。政事之余,他又是文章泰斗,诗坛巨匠,教育英才的宗师。韩愈有十二分的理由就这么过下去了,地位,俸禄,教书事业。然而,血液中流淌着一种源自童年少年的东西,他未必知道。潜意识支撑着意识,形成念头,催生意志,决定他的行为方式。
    范仲淹(北宋 989—1052)
    ……… 正直的官员挑战权臣,虽败犹荣,表明优秀的士大夫力量并不弱。宋仁宗后期,大批名臣涌现于朝堂,与范仲淹在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呈百官图、斗吕夷简的举动是分不开的。
    范仲淹名言:“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身在高位而不忘忧患,以天下为己任,乃是宋学的主要价值取向。钱穆总结:“这已是一种时代的精神,早已隐藏在同时代人的心中,而为范仲淹正式呼唤出来。”
    朱熹称范公:“本朝人物第一。”
    司马光(北宋 1019—1086)
    ……… 司马光抬眼便是百年,史笔逾千年,可是那些利欲熏心之辈,日趋活在眼皮子底下,利字当头,义是幌子。北宋官场流行“享国”一词,享受国家。享国一百年了,子子孙孙还要享国,这股力量极大。司马光对此有相当清醒的认识。高瞻远瞩与鼠目寸光的斗争是长期的斗争。
    如果评选中国古代的十大道德模范,司马君实落选的可能性小。若是宋人投票,君实先生当为第一。
    岳飞(南宋 1103—1142)
    ……… 岳飞是历史上堪用伟大来形容的民族英雄之一。亿万民众崇拜他,形成历史大潮,岳王庙南北多有。不喜欢他的封建统治者也要利用他。当中华民族面临外敌入侵之时,岳飞二字势同千军万马,鼓舞战士奋勇向前。爱祖国,恨敌人。爱与恨铸就岳飞,铸就抵抗侵略的钢铁长城。
    岳飞这个符号的另一个意义是成长的坚实,童年,少年,青年。这对今天的启示不言而喻。岳飞是生存敞开的万年楷模,是灵与肉完美结合的人类典范。
    每一秒钟都活得昂扬,这是什么样的生存姿态?
    生活简朴而抵达生存的极致。
    这话说的是什么?简朴方能抵达极致。
    ……… 后记
    ………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庄子观鱼,乐游鱼之所乐。庄子登山弹大鸟,忽然停弓,化身为一飞冲天的鲲鹏。庄子命名的蛮、触两个小国,位于蜗牛角上,长期恶斗不息,伏尸数万,“一微尘内斗英雄”……孔子梦周公,庄生梦蝴蝶,前者追慕周礼三千,后者要将人生的樊笼彻底打破。大大小小的樊笼多得数不清,五花八门的生存之遮蔽,连圣人老子也辨别不完。

    庄子逍遥游的秘诀是免于执,这与佛说不谋而合。佛陀的方丈内有大千世界。

    无论居家还是远游,庄周都能抵达游的本质和最佳状态。这就无所不游其极了。庄子的逍遥,击中了古今绝大多数人的不逍遥,所以他合该流芳千古,矗立于东方文明的核心,对等映照西方大哲。“乘物以游心”,讲得多好。“得至美而游乎至乐”,可惜庄子享受的至美至乐,我们这些人享受不到。庄子能看见无,而拥有这般慧眼的人寥若晨星。

    苏轼学庄子:“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晏几道学庄子,玩思百家,七十岁而“貌有孺子之色”。

    蒲松龄学庄子,“至老同婴孩。”

    庄子曰:“人有能游,且得不游乎?人而不能游,且得游乎?”

    意译:具备游心的能耐,哪儿不能游呢?反之,你跑上十万里,不如人家原地打转。

    庄子是原地打转而思接九天的巅峰人物。

    活得不沾不滞,活得恍兮惚兮。实境幻景浑然一体,恰似儿童。
     
     
    ..............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