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亲密关系 华夏出版社 正版 心理学 情感 心灵疗愈
  • 新商品上架
    • 作者: 马泽中、刘晔著
    •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句字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马泽中、刘晔著
    •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 ISBN:9782081916736
    • 版权提供:华夏出版社

    燕园心理创始人马泽中16年咨询精华实录。纪宇、青音、黄伟强、潘幸知、犀源等知名心理专家鼎力推荐。带你看透复杂的亲密关系,找到解决婚恋冲突的秘诀,实现自我成长

    编辑推荐

     燕园心理创始人、北师大心理学博士马泽中,北大心理学学士 、英国华威大学硕士刘晔,16年咨询精华实录。

    �8�4 纪宇、青音、黄伟强、潘幸知、犀源等知名心理专家鼎力推荐。

    �8�4 一线心理咨询工作的经验总结,根据真实故事凝练而成的20篇文章,呈现最广泛、最本质的中国爱情和婚姻问题,真正解决中国人的两性情感难题。

    �8�4 包含情感创伤、亲密关系、婚姻家庭、自我认知四大主题,为所有在爱情和婚姻中受挫和迷茫的人指明方向,帮助人们走出情感困局,获得自我成长。

    �8�4 精美彩插,双色印刷,唯美温馨的设计风格,值得收藏。


    名人推荐

    马老师是我的良师益友。在马老师身边,我感受到一种温和的气息,能一下子让人心安,这样的人格特质我不曾在其他咨询师身上见到。正是这种独特的个人魅力,让那些深陷情感困扰的人,在和马老师安全的关系中,得以彻底疗愈。

    ——微表情专家  纪宇

     

    现代婚姻变革给女性带来了更多层次的发展空间,使女性的婚恋观念产生了开放性的变化,却没有及时帮助女性建构同步的心理素质,以致越来越多的女性对于婚姻和爱情产生了迷茫,找不到与自己和家人合理的相处方式。《亲密关系》对于情感危机中的女性心理做了深入的分析,相信可以为女性读者们带来疗愈和指引。

    ——CCTV特约心理专家  青音

     

    当我们走进一段亲密关系,这意味着,我们将开启一条自我觉醒之路。这是一个契机,让我们去探索和体验生命的真相,并让我们与自己的真实相遇。

    —— 壹心理创始人  黄伟强

     

    泽中老师对于婚姻情感有着十分精到的理解和抽丝剥茧的能力,这不仅来自他16年来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积累,还得益于他本身对于人类情感历史的不断探寻和对来访者的同理性感知,以及他独特的、使人安心的人格魅力。

    ——幸知在线创始人  潘幸知

     

    在婚恋关系越来越脆弱的现代社会,我们更需要去寻找婚恋的实质和婚姻脆弱性的源头。马泽中博士已在心理咨询一线工作16年,通过大量案例近距、离多维度地照见婚恋关系。他书中的分享充满着力量和智慧,既让我们看清了自己的痛点,又启发着我们去寻找通往幸福的道路。

    ——犀源文化创始人  犀源

    编辑推荐

    我们怀抱美好的期望去建立亲密关系,却往往陷入争吵、冷暴力、出轨、离婚的泥潭。为什么有的人能感受“围城”的幸福,有的人却只能感受冰冷? 

    本书系著名心理工作者马泽中、刘晔于心理咨询一线领域工作多年,直面无数婚姻情感后,根据真实故事凝练而成。书中从情感创伤、亲密关系、婚姻家庭、自我认知4个方面,向我们展现了亲密关系中错综复杂的问题,深入剖析了关系双方产生冲突的心理原因,并呈现了来访者获得自我疗愈的心路历程,以帮助读者在感受他人情感故事的同时看清自己的痛点,重新认识爱和婚姻的本质,去感受更多关系的可能性和生命的丰富性,以更加轻松的姿态活成更好的自己。

    目录

    第一章 情感创伤

    纠缠型依赖:婚外情背后的恋父情结/ 002

    情感缺失:闪婚闪离里的性与爱/ 012

    婚姻空壳性:用出轨来满足征服感和占有欲/ 020

    本能欲望:是否存在绝对忠诚的婚姻/ 030

    强迫性重复:为何总是爱上一个又一个男上司/ 038

    第二章 亲密关系

    过度抱持:被贴上离婚标签后的生活/ 048

    假想阻碍:再婚是敢于再次依赖/ 056

    情感代际疗愈:既想让他当丈夫,也想让他客串父亲/ 064

    自我边界感:男性带来的保护与伤害/ 073

    移情:当来访者爱上了咨询师/ 081

    第三章 婚姻家庭

    内在小孩:家庭里的权力争夺游戏/ 090

    仪式感:婚礼是童话的结局,也是生活的开始/ 098

    关系时差:事业女性所面临的情感境遇/ 108

    反向链接:来自孩子的威胁和报复/ 116

    灰度学婚姻:男性缺位的当代家庭/ 124

    第四章 自我认知

    掌控感:强大女性角色的关系吞噬/ 134

    焦虑传递:想用努力来抵抗不安全感/ 142

    成长动力:越优秀,越容易在关系里觉得委屈/ 150

    自我不配感:用光环开启自我保护模式/ 158

    孤独感:世间到底有没有灵魂伴侣/ 166

    作者简介

    马泽中 

    知名心理学者,著名心理咨询师、心理培训师。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燕园博思心理中心创始人,多年来一直从事心理咨询与培训工作,涉及青少年心理、职场心理、婚姻情感心理、家庭治疗心理、团体心理咨询等方面。

    他被聘为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EMBA总裁班特邀心理讲师,以及央视《心理访谈》特邀嘉宾,同时担任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社工联合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和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服务机构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被评为第七届全国优秀心理工作者与北京心理卫生协会优秀心理工作者,在心理学方面有着极高的建树。

     

    刘晔  

    心理咨询师,青年作者。

    北京大学心理学学士,英国华威大学心理学硕士,毕业后即开始心理咨询的系统学习与临床工作,其间多次赴英国塔维斯托克中心(The Tavistock Centre)交流并完成精神分析培训。现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两年制研修学习。

     

    序言

    时至今日,我已在心理咨询的一线领域工作了十六年,在咨询室里见证过很多不同的婚姻情感故事。每个故事都有属于它自己的人生版本,每个版本也都有它背后的色彩温度。于是我把这些婚姻中的真实情感故事凝练成为二十篇文章,希望这些典型的心理咨询

    故事,能够给广大读者带来一些收获和启发。

    “通过阅读别人的生命故事,来感受自己的生命故事”,这是我在咨询的过程中常常告诉自己的一句话。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来表达我对于亲密关系的观点,比如,“关系是一切,一切是关系”。我也希望通过这本书来传递我对于婚姻情感的认知,比如,“在情感关系里,我们要学会形成爱自己和构建自己的能力”。

    婚姻的形态

    在上万小时的咨询案例中,如果让我用词语来描绘婚姻的形态,我大概很难找到一两个词语来全面概括。所以,在这里我想根据不同的人生走向,先将我看到的婚姻做一下简单的分类。

    首先是咨询里最为常见的离婚走向。根据不同缘由,离婚也可以分成不同形态:

    第一种就是婚外情,这也是大众舆论十分关注的话题。第二种亲密关系就是在实际生活当中,双方因为家庭关系矛盾所导致的离婚。第三种就是现在年轻人群中出现得越来越多的闪婚闪离的情况。第四种是孩子教育问题所引发的夫妻矛盾升级所导致的离婚。还有一种就

    是长期积累的矛盾冲突让婚姻逐渐涣散直至坍塌的情况。

    其次是现实生活中最为普遍的已婚状态,我们可以通过对其赋予形象化的名称来进行认知:

    第一种是我们现在越来越多提到的丧偶式婚姻,在这种婚姻里,夫妻中通常只有妻子一方在实质性地养育孩子。相比之下,男方则是高度缺失的,无论是作为丈夫的职能,还是作为父亲的功能,都面临很大程度的缺失。这种婚姻的比例其实很高,而且越是外人眼中的成功家庭,这种婚姻情况就越明显。

    第二种就是无性婚姻,这种过去比较敏感的议题现在也逐渐被我们放在阳光下来进行讨论。无论是两地分居,还是更为普遍的家庭内部的房间分居,都存在着很高比例的无性婚姻。这些夫妻,表面上还共同生活在一个家庭之中,共同履行家庭的责任义务,比如父母的赡养和孩子的教育等。但实际上,双方已经长达多年生活在无性的婚姻状态里面。

    还有一种就是空壳婚姻,这是心理咨询里面出现概率比较高的一种已婚状态。在这样的家庭里,婚姻如同一个空壳一般,没有情,也没有爱。夫妻关系很是冷漠,两个人晚上回到家里面就各自过各自的生活,没有任何共同经营的生活事件,只是养育孩子和赡养老人。

    最后,还有一种更极端的情况就是形式婚姻。夫妻长期冷战到了相互仇视的地步,但是出于各种现实原因难以离婚,就各自活在各自的世界里,两个世界彼此隔离。在这样的婚姻里,双方只是保留着法律意义上的婚姻形式,只会在重要的对外仪式上相约出席,除此以外,如同陌生人一般。

    婚姻的形态在离婚和已婚之外,还有隐婚。

    一种隐婚形式是双方没有领结婚证,但是两个人共同生活在一起。这种情况下,通常是男方同时经营两个家庭,在第一个家庭的基础上又以隐婚的形式组建了一个新的家庭。而关系中的两个女方,可能彼此知晓对方的存在,也可能一直处于被隐瞒的情况下,等待着未来的某种爆发。

    另外一种隐婚形式就是空巢家庭,双方离婚不离家。这些夫妻在领了离婚证之后,还维持着实质性的夫妻关系和家庭关系。这种法律意义上的离婚更多是出于现实的考量,比如为了拆迁,为了孩子上学或是出国移民。所以离婚之后,双方并不去做真正的关系分离。

    婚姻的变化

    回顾社会发展进程,我们会发现,过去几千年里十分稳定的家庭结构单元,在当下早已受到了急剧性的冲击。其中,被冲击最大的就是“70 后”家庭和“80 后”家庭。在各方面冲击的洗刷下,这些家庭更多地变成了经济结合体,让利益成为家庭结构中最重要的形成因素和破坏因素。新一代的“90 后”家庭,也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需要承认的是,当代婚姻已经很难再为人们提供传统家庭的基本元素了。原本最为核心的爱的契约,在法律契约、社会契约和经济契约之下,也已经变得越来越脆弱。于是,当代婚姻越来越脱离情感、性和生育的主题,成了一个复杂不定的多维载体。

    在家庭结构的冲击之下,还存在着一个隐性的心理冲击,使得我们整个中国的几代人都面临着心理结构的重建。在重建的过程之中,家的意义是什么?爱的意义又是什么?现在我们很难给出一个让人满意的答复了。

    婚姻变革也会给我们带来另外一个层面的空间,就是让更多的人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多元化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让我们想要去实现来自家庭外部的可能性。这里面我们感受尤为强烈的就是两性平等的诉求,它为女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选择,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去孕育更多元化的家庭结构。

    可与此同时,我们的家庭文化却没有得到同步的构建。随之而来的,就是我们的亲密关系开始不断出现问题,我们对于情感婚姻的心态也随之出现问题,于是我们所在的家就会生病。这里顺应的逻辑关系在于,首先是家里有人生病了,这个家才会生病。于是,长期生活在家里的人们,就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和不良应对模式。更可悲的是,我们的孩子也逐渐从父母身上习得了这些问题部分。

    我们试图通过这本书里的咨询故事来做一些探讨。往大了说,我们需要对本土家庭文化进行重组;往小了说,我们的个人家庭要有属于自己的家风。在这个家里,除了有看得见的房屋居所和吃穿用度,还要有流动的关系和流动的能量。这是我们构建家庭文化的

    核心。

    对婚姻的认知

    在婚姻现实性变革的同时,我们对婚姻的认知也发生着改变。从理性主义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再到当下,我们进入了两者相互交替影响的冲荡时期。从人性发展的角度来看,它展示了人们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性释放的愿望。但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无论如何交替或融合,我们的情感终要落到现实生活里来。但是我们也会看到,很多对婚姻怀抱着高度热忱和高度预期的人,往往并不具备将情感生活落入现实的能力。

    所以,在当下,我们需要对关系进行整合。很多时候,我们对关系的理解是割裂的,于是很多人开始奉行各式各样的婚姻形式主义。如果我们从整合的角度来理解关系,那么婚姻形式就是我们对自身利益多元考量之后所做出的一个最优决策。如果我们从整合的角度来理解情感,那么浪漫主义更多的是我们对于理性主义缺失的一种补偿。我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断认知和努力,情感和关系是可以在整合之中取得一个平衡点的。

    很多社会学家也构想过,未来数百年后的人类社会,也许已经不存在家庭这个社会结构单元了。我们也可以畅想一下,如果未来人类的情感可以获得完全意义上的自由,我们亲密关系的形态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脱离契约束缚的情感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在畅想中我们也许会看到,自己最在意和最想获得的到底是什么。

    在婚姻局限性越来越明显的时候,人们的心理诉求就会越来越强烈。在追求安全性和独立性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阵痛。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我希望大家能够构建出可以进行依赖的个人支持系统。这个支持系统来自情感依赖和精神依恋,而核心的依赖和依恋对象,是需要我们去寻找和构建的,它可以是亲密关系,可以是兴趣爱好,也可以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希望这本书能够让你对亲密关系多一些理解和认知,对婚姻里外的自我成长多一些看见和期待。如果你能从中感受到更多关系的可能性和生命的丰富性,我会深感欣慰和幸福。

    出于对来访者的隐私的保护,文章中的来访者信息和经历均已经过加工改编。

    马泽中

    写于燕园博思

    序言

    时至今日,我已在心理咨询的一线领域工作了十六年,在咨询室里见证过很多不同的婚姻情感故事。每个故事都有属于它自己的人生版本,每个版本也都有它背后的色彩温度。于是我把这些婚姻中的真实情感故事凝练成为二十篇文章,希望这些典型的心理咨询

    故事,能够给广大读者带来一些收获和启发。

    “通过阅读别人的生命故事,来感受自己的生命故事”,这是我在咨询的过程中常常告诉自己的一句话。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来表达我对于亲密关系的观点,比如,“关系是一切,一切是关系”。我也希望通过这本书来传递我对于婚姻情感的认知,比如,“在情感关系里,我们要学会形成爱自己和构建自己的能力”。

    婚姻的形态

    在上万小时的咨询案例中,如果让我用词语来描绘婚姻的形态,我大概很难找到一两个词语来全面概括。所以,在这里我想根据不同的人生走向,先将我看到的婚姻做一下简单的分类。

    首先是咨询里最为常见的离婚走向。根据不同缘由,离婚也可以分成不同形态:

    第一种就是婚外情,这也是大众舆论十分关注的话题。第二种亲密关系就是在实际生活当中,双方因为家庭关系矛盾所导致的离婚。第三种就是现在年轻人群中出现得越来越多的闪婚闪离的情况。第四种是孩子教育问题所引发的夫妻矛盾升级所导致的离婚。还有一种就

    是长期积累的矛盾冲突让婚姻逐渐涣散直至坍塌的情况。

    其次是现实生活中最为普遍的已婚状态,我们可以通过对其赋予形象化的名称来进行认知:

    第一种是我们现在越来越多提到的丧偶式婚姻,在这种婚姻里,夫妻中通常只有妻子一方在实质性地养育孩子。相比之下,男方则是高度缺失的,无论是作为丈夫的职能,还是作为父亲的功能,都面临很大程度的缺失。这种婚姻的比例其实很高,而且越是外人眼中的成功家庭,这种婚姻情况就越明显。

    第二种就是无性婚姻,这种过去比较敏感的议题现在也逐渐被我们放在阳光下来进行讨论。无论是两地分居,还是更为普遍的家庭内部的房间分居,都存在着很高比例的无性婚姻。这些夫妻,表面上还共同生活在一个家庭之中,共同履行家庭的责任义务,比如父母的赡养和孩子的教育等。但实际上,双方已经长达多年生活在无性的婚姻状态里面。

    还有一种就是空壳婚姻,这是心理咨询里面出现概率比较高的一种已婚状态。在这样的家庭里,婚姻如同一个空壳一般,没有情,也没有爱。夫妻关系很是冷漠,两个人晚上回到家里面就各自过各自的生活,没有任何共同经营的生活事件,只是养育孩子和赡养老人。

    最后,还有一种更极端的情况就是形式婚姻。夫妻长期冷战到了相互仇视的地步,但是出于各种现实原因难以离婚,就各自活在各自的世界里,两个世界彼此隔离。在这样的婚姻里,双方只是保留着法律意义上的婚姻形式,只会在重要的对外仪式上相约出席,除此以外,如同陌生人一般。

    婚姻的形态在离婚和已婚之外,还有隐婚。

    一种隐婚形式是双方没有领结婚证,但是两个人共同生活在一起。这种情况下,通常是男方同时经营两个家庭,在第一个家庭的基础上又以隐婚的形式组建了一个新的家庭。而关系中的两个女方,可能彼此知晓对方的存在,也可能一直处于被隐瞒的情况下,等待着未来的某种爆发。

    另外一种隐婚形式就是空巢家庭,双方离婚不离家。这些夫妻在领了离婚证之后,还维持着实质性的夫妻关系和家庭关系。这种法律意义上的离婚更多是出于现实的考量,比如为了拆迁,为了孩子上学或是出国移民。所以离婚之后,双方并不去做真正的关系分离。

    婚姻的变化

    回顾社会发展进程,我们会发现,过去几千年里十分稳定的家庭结构单元,在当下早已受到了急剧性的冲击。其中,被冲击最大的就是“70 后”家庭和“80 后”家庭。在各方面冲击的洗刷下,这些家庭更多地变成了经济结合体,让利益成为家庭结构中最重要的形成因素和破坏因素。新一代的“90 后”家庭,也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需要承认的是,当代婚姻已经很难再为人们提供传统家庭的基本元素了。原本最为核心的爱的契约,在法律契约、社会契约和经济契约之下,也已经变得越来越脆弱。于是,当代婚姻越来越脱离情感、性和生育的主题,成了一个复杂不定的多维载体。

    在家庭结构的冲击之下,还存在着一个隐性的心理冲击,使得我们整个中国的几代人都面临着心理结构的重建。在重建的过程之中,家的意义是什么?爱的意义又是什么?现在我们很难给出一个让人满意的答复了。

    婚姻变革也会给我们带来另外一个层面的空间,就是让更多的人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多元化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让我们想要去实现来自家庭外部的可能性。这里面我们感受尤为强烈的就是两性平等的诉求,它为女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选择,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去孕育更多元化的家庭结构。

    可与此同时,我们的家庭文化却没有得到同步的构建。随之而来的,就是我们的亲密关系开始不断出现问题,我们对于情感婚姻的心态也随之出现问题,于是我们所在的家就会生病。这里顺应的逻辑关系在于,首先是家里有人生病了,这个家才会生病。于是,长期生活在家里的人们,就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和不良应对模式。更可悲的是,我们的孩子也逐渐从父母身上习得了这些问题部分。

    我们试图通过这本书里的咨询故事来做一些探讨。往大了说,我们需要对本土家庭文化进行重组;往小了说,我们的个人家庭要有属于自己的家风。在这个家里,除了有看得见的房屋居所和吃穿用度,还要有流动的关系和流动的能量。这是我们构建家庭文化的

    核心。

    对婚姻的认知

    在婚姻现实性变革的同时,我们对婚姻的认知也发生着改变。从理性主义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再到当下,我们进入了两者相互交替影响的冲荡时期。从人性发展的角度来看,它展示了人们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性释放的愿望。但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无论如何交替或融合,我们的情感终要落到现实生活里来。但是我们也会看到,很多对婚姻怀抱着高度热忱和高度预期的人,往往并不具备将情感生活落入现实的能力。

    所以,在当下,我们需要对关系进行整合。很多时候,我们对关系的理解是割裂的,于是很多人开始奉行各式各样的婚姻形式主义。如果我们从整合的角度来理解关系,那么婚姻形式就是我们对自身利益多元考量之后所做出的一个最优决策。如果我们从整合的角度来理解情感,那么浪漫主义更多的是我们对于理性主义缺失的一种补偿。我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断认知和努力,情感和关系是可以在整合之中取得一个平衡点的。

    很多社会学家也构想过,未来数百年后的人类社会,也许已经不存在家庭这个社会结构单元了。我们也可以畅想一下,如果未来人类的情感可以获得完全意义上的自由,我们亲密关系的形态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脱离契约束缚的情感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在畅想中我们也许会看到,自己最在意和最想获得的到底是什么。

    在婚姻局限性越来越明显的时候,人们的心理诉求就会越来越强烈。在追求安全性和独立性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阵痛。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我希望大家能够构建出可以进行依赖的个人支持系统。这个支持系统来自情感依赖和精神依恋,而核心的依赖和依恋对象,是需要我们去寻找和构建的,它可以是亲密关系,可以是兴趣爱好,也可以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希望这本书能够让你对亲密关系多一些理解和认知,对婚姻里外的自我成长多一些看见和期待。如果你能从中感受到更多关系的可能性和生命的丰富性,我会深感欣慰和幸福。

    出于对来访者的隐私的保护,文章中的来访者信息和经历均已经过加工改编。

    马泽中

    写于燕园博思

     

    文摘

    成长动力:越优秀,越容易在关系里觉得委屈

    ——「我们探索的轨迹正在朝四面扩张,然后结成一张紧密的网,兜住我们那颗漂泊不定的心。」

    咨询案例

    在上一个咨询案例中,来访者婚姻关系里呈现出的最核心的两条主线,就是婚姻的阶段性和安全感。在她结婚十年的时间里,这两条主线都和他们两个人的职业状态有着很大的联系。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双方的职业发展和婚姻阶段,来访者不断升职突破,而对方日渐安于稳定。于是两个人在亲密关系上,从相识之初的平衡和谐,到后来经历冷战对抗之后,女方占据主导地位而男方抽身退步的婚姻状态。

    而这背后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来访者对婚姻强烈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一方面来自自己的丈夫没有把事业和生活经营得更好的进取心,这让她觉得对方无法成为自己的港湾来为自己遮风避雨。另一方面,这种很强烈的不安全感来源于金钱,她始终觉得,握在手里的金钱资产才能让自己踏实稳定。而这种把自我和关系中的安全感过度寄托在金钱上的认知,很多时候会严重伤害到夫妻双方的关系,让家庭经济贡献多的一方觉得不平衡和不甘心,让贡献相对较少的一方觉得自己被质疑和被否定。

    婚姻阶段的刷新式认知

    来访者的婚姻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婚姻特征,双方也承载着完全不同的价值功能。我们可以把她的婚姻划分成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里,两个人刚刚结婚工作,在北京过着租房打拼的北漂生活。那时,两个人有着非常明确的生活目标,就是努力挣钱买房买车,然后安安稳稳地扎根在北京这座城市。所以当时买到第一辆车时,他们特别幸福,每个周末都开着车穿梭于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在这个阶段,他们拥有共同的信念、共同的生活和共同的目标。这份共同感,让他们一起抵御了北漂路上的寒冷和幽暗。

    到了第二个阶段,他们有了温暖的居所,有了新的生命,有了日夜盼望的理想生活。可生活一旦进入稳定状态,人们原本专注打拼的心也就有了新的探索和考量。来访者想要更好的未来,让自己的生活水准和所处层次能有持续性的提升。很多时候,对于更好的执念往往会让人们陷入贪念,然后被贪欲所掌控。由贪生痴,由贪

    也生怨。这份痴心和执念,不仅会让我们对自己产生期许,也会让我们对他人产生更高的期待,而这种期许往往是要落空的。

    所以她的婚姻是在第二个阶段出现问题,正如我们常说的七年之痒或是十年之痒,无论它出现得早与晚,它都是婚姻经营过程中绕不开的考验,也是从中窥见关系命门的契机。我们常常感叹,如今的眼前人已不再是当年那个让自己迷恋的发光体。我们也需要明白,没有一成不变的人,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关系。于是我们会说,

    在婚姻的不同阶段里,人们需要同步更新婚姻地图,从而调整自己的定位和期待,生长出更好的功能和力量。

    当我们对当下的婚姻阶段进行刷新式认知时,我们要接受对方的变化然后调整期待,更要接受世界的常态然后让自己释怀。在认知层面上,首先要去知道和接受,变动是婚姻的常态。当两个人携手走进婚姻之后,总会有人走得快一点,有人走得慢一点,然后两人就在前与后的不断交替变换中,一起度过数十年的风雨阴晴。如果两个人的成长节奏明显不一致,双方还看不见抑或是不想看见差距,那么渐渐地,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就足以形成隔阂,甚至是难以逾越的天堑鸿沟。

    让成长不违初衷

    在情感层面上,走得快一点的人还要去面对自己的不平衡和不甘心。就像这位来访者,作为一个对自己严苛要求并且在职场上进步飞快的女性,回到家看到自己的丈夫十年如一日地没有成长和突破,她会油然而生出两人不匹配的想法。家庭财务贡献的不匹配让她不平衡,彼此眼界层次的不匹配让她不甘心。让人觉得很是惋惜的是,那些初衷是想要助益婚姻的自我成长,却往往成了对婚姻产生破坏力和杀伤力的武器,让成长和优秀成为横亘在彼此之间难以摆渡的河流。

    面对走在后面的另一方,对其哀怨嗔怪或是打击指责,都只会加速双方情感上的远离和关系上的分离。其实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把成长变成一种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关系动力,以自己的成长去影响和带动对方进步。后来,来访者自己也积极调整了与丈夫的相处和沟通方式,丈夫也开始尝试做出很多改变,不仅积极接过陪伴和教育孩子的责任,而且每次在来访者情绪不稳定的时候,他都能成为家里最冷静包容的那个人,为她提供她一直想要的支持和保护。

    与其过度关注对方的成长进程,我们不如先去看到和肯定自己的成长,因为成长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对方。明白成长是一种自我完成,我们的内心就会少一份不平衡。感染、带动对方去往更好的方向,而不是向对方索求、命令,我们就会少一份理所当然,也就少一份被亏欠和被委屈的不甘心。这些情感层面上的自我调整,让我们的成长能够在婚姻中始终保持它最初的良性功能。

    和自己握手言和

    我们会发现,很多人都很擅长通过自我反思来看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然后在持续的自我完善中去弥补或是调整。可我们也会发现,很多问题是无论如何努力也改不掉的,特别是那些无限接近于自己本性和本能的缺点。来访者在咨询后期经常会表达后悔,说自己昨天晚上又和丈夫吵架了,自己的情绪又没在孩子面前收好,进而觉得是自己不够好。其实发脾气和闹情绪都很正常,关键在于出现问题之后,我们能不能主动承认错误和表达歉意,然后让家庭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和稳固。

    人们往往会活在一个固定误区里,认为改掉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这个误区里,人们建立了一个强而有力的逻辑,极大地凸显了自我能动性改变世界的力量。我们不否认这种生命力对于人的成长价值,可当我们意识到很多事情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们也需要给自己一些心理空间,去容纳不可为之的失落,去还原自我能动性的原本力量。

    在直面缺陷、不足的时候,很多人往往还会产生不配感,觉得满身问题的自己不配拥有更好的事物。在这种不配感里,人们把自己的很多组成部分,例如人格模式和性格特征等,放到对立面来给予消极评价,从而让内在自我处于对抗状态。而要想在对抗中寻求和解,首先要让对面那个不被接受和认可的自己回归到自己身上,然后在原谅中体验接纳,在接纳中体验享受。这才是我们自己和自

    己的握手言和。

    成长动力:越优秀,越容易在关系里觉得委屈

    ——「我们探索的轨迹正在朝四面扩张,然后结成一张紧密的网,兜住我们那颗漂泊不定的心。」

    咨询案例

    在上一个咨询案例中,来访者婚姻关系里呈现出的最核心的两条主线,就是婚姻的阶段性和安全感。在她结婚十年的时间里,这两条主线都和他们两个人的职业状态有着很大的联系。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双方的职业发展和婚姻阶段,来访者不断升职突破,而对方日渐安于稳定。于是两个人在亲密关系上,从相识之初的平衡和谐,到后来经历冷战对抗之后,女方占据主导地位而男方抽身退步的婚姻状态。

    而这背后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来访者对婚姻强烈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一方面来自自己的丈夫没有把事业和生活经营得更好的进取心,这让她觉得对方无法成为自己的港湾来为自己遮风避雨。另一方面,这种很强烈的不安全感来源于金钱,她始终觉得,握在手里的金钱资产才能让自己踏实稳定。而这种把自我和关系中的安全感过度寄托在金钱上的认知,很多时候会严重伤害到夫妻双方的关系,让家庭经济贡献多的一方觉得不平衡和不甘心,让贡献相对较少的一方觉得自己被质疑和被否定。

    婚姻阶段的刷新式认知

    来访者的婚姻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婚姻特征,双方也承载着完全不同的价值功能。我们可以把她的婚姻划分成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里,两个人刚刚结婚工作,在北京过着租房打拼的北漂生活。那时,两个人有着非常明确的生活目标,就是努力挣钱买房买车,然后安安稳稳地扎根在北京这座城市。所以当时买到第一辆车时,他们特别幸福,每个周末都开着车穿梭于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在这个阶段,他们拥有共同的信念、共同的生活和共同的目标。这份共同感,让他们一起抵御了北漂路上的寒冷和幽暗。

    到了第二个阶段,他们有了温暖的居所,有了新的生命,有了日夜盼望的理想生活。可生活一旦进入稳定状态,人们原本专注打拼的心也就有了新的探索和考量。来访者想要更好的未来,让自己的生活水准和所处层次能有持续性的提升。很多时候,对于更好的执念往往会让人们陷入贪念,然后被贪欲所掌控。由贪生痴,由贪

    也生怨。这份痴心和执念,不仅会让我们对自己产生期许,也会让我们对他人产生更高的期待,而这种期许往往是要落空的。

    所以她的婚姻是在第二个阶段出现问题,正如我们常说的七年之痒或是十年之痒,无论它出现得早与晚,它都是婚姻经营过程中绕不开的考验,也是从中窥见关系命门的契机。我们常常感叹,如今的眼前人已不再是当年那个让自己迷恋的发光体。我们也需要明白,没有一成不变的人,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关系。于是我们会说,

    在婚姻的不同阶段里,人们需要同步更新婚姻地图,从而调整自己的定位和期待,生长出更好的功能和力量。

    当我们对当下的婚姻阶段进行刷新式认知时,我们要接受对方的变化然后调整期待,更要接受世界的常态然后让自己释怀。在认知层面上,首先要去知道和接受,变动是婚姻的常态。当两个人携手走进婚姻之后,总会有人走得快一点,有人走得慢一点,然后两人就在前与后的不断交替变换中,一起度过数十年的风雨阴晴。如果两个人的成长节奏明显不一致,双方还看不见抑或是不想看见差距,那么渐渐地,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就足以形成隔阂,甚至是难以逾越的天堑鸿沟。

    让成长不违初衷

    在情感层面上,走得快一点的人还要去面对自己的不平衡和不甘心。就像这位来访者,作为一个对自己严苛要求并且在职场上进步飞快的女性,回到家看到自己的丈夫十年如一日地没有成长和突破,她会油然而生出两人不匹配的想法。家庭财务贡献的不匹配让她不平衡,彼此眼界层次的不匹配让她不甘心。让人觉得很是惋惜的是,那些初衷是想要助益婚姻的自我成长,却往往成了对婚姻产生破坏力和杀伤力的武器,让成长和优秀成为横亘在彼此之间难以摆渡的河流。

    面对走在后面的另一方,对其哀怨嗔怪或是打击指责,都只会加速双方情感上的远离和关系上的分离。其实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把成长变成一种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关系动力,以自己的成长去影响和带动对方进步。后来,来访者自己也积极调整了与丈夫的相处和沟通方式,丈夫也开始尝试做出很多改变,不仅积极接过陪伴和教育孩子的责任,而且每次在来访者情绪不稳定的时候,他都能成为家里最冷静包容的那个人,为她提供她一直想要的支持和保护。

    与其过度关注对方的成长进程,我们不如先去看到和肯定自己的成长,因为成长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对方。明白成长是一种自我完成,我们的内心就会少一份不平衡。感染、带动对方去往更好的方向,而不是向对方索求、命令,我们就会少一份理所当然,也就少一份被亏欠和被委屈的不甘心。这些情感层面上的自我调整,让我们的成长能够在婚姻中始终保持它最初的良性功能。

    和自己握手言和

    我们会发现,很多人都很擅长通过自我反思来看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然后在持续的自我完善中去弥补或是调整。可我们也会发现,很多问题是无论如何努力也改不掉的,特别是那些无限接近于自己本性和本能的缺点。来访者在咨询后期经常会表达后悔,说自己昨天晚上又和丈夫吵架了,自己的情绪又没在孩子面前收好,进而觉得是自己不够好。其实发脾气和闹情绪都很正常,关键在于出现问题之后,我们能不能主动承认错误和表达歉意,然后让家庭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和稳固。

    人们往往会活在一个固定误区里,认为改掉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这个误区里,人们建立了一个强而有力的逻辑,极大地凸显了自我能动性改变世界的力量。我们不否认这种生命力对于人的成长价值,可当我们意识到很多事情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们也需要给自己一些心理空间,去容纳不可为之的失落,去还原自我能动性的原本力量。

    在直面缺陷、不足的时候,很多人往往还会产生不配感,觉得满身问题的自己不配拥有更好的事物。在这种不配感里,人们把自己的很多组成部分,例如人格模式和性格特征等,放到对立面来给予消极评价,从而让内在自我处于对抗状态。而要想在对抗中寻求和解,首先要让对面那个不被接受和认可的自己回归到自己身上,然后在原谅中体验接纳,在接纳中体验享受。这才是我们自己和自

    己的握手言和。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