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此商品库存有限,请在下单后15分钟之内支付完成,手慢无哦!
100%刮中券,最高50元无敌券,券有效期7天
活动自2017年6月2日上线,敬请关注云钻刮券活动规则更新。
如活动受政府机关指令需要停止举办的,或活动遭受严重网络攻击需暂停举办的,或者系统故障导致的其它意外问题,苏宁无需为此承担赔偿或者进行补偿。
终极竞争力一带一路背景下全球文化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自贸区研究系列 张祥建等著经济理论法规类经管励志图书 格致出版社
¥ ×1
产品展示 |
基本信息 |
图书名称: | 终极竞争力——“一带一路”背景下全球文化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
作 者: | 张祥建,莫兰,王黎明,陈红玲 著 |
定价: | 55.00 |
ISBN号: | 9787543231634 |
出版社: | 格致出版社 |
开本: | 16开 |
装帧: | 平装 |
出版日期: | 2020-10-01 |
编辑推荐 |
适读人群 :对文化、文化竞争力、文化产业和中医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和研究者 ★ 通过对全球文化竞争力的研究,可以全面了解全球文化竞争格局和分布状况,做到“知彼知己”,确保中国在全球文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有助于对全球各国的文化竞争力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帮助中国寻找文化方面的差距,探索提升文化竞争力的突破口,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精神相融合,增强中华文化的创造力和感召力。 ★ 有助于提高各界人士对文化因素的重视度,通过挖掘灿烂文明资源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把中国打造成文化强国,减少对自身文化的自卑心理和贬低行为,增强文化自信度。 ★ 助推“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国际化,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思路,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国际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形成紧密的融合共生效应。 |
内容介绍 |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价值观念和文化的竞争日趋激烈,人类社会进入文化大激荡时代。在传统大国与新兴大国的硬实力发展不断趋向均衡的过程中,文化软实力将从各国角力的辅助手段逐渐成为大国竞争的关键因素。中华文化产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新机遇,文化竞争力提升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必由之路和重要内容。随着文化因素的重要性日益增强,文化成为学术界关注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本书研究了全球文化竞争力的分布状况,探讨了文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促进文化融合发展的路线图、推进路径和支撑体系。
|
作者介绍 |
张祥建
|
目录 |
第1章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大激荡与融合共生 1.1 文化的本质内核与维度 1.2 全球化时代文化的激荡与冲突 1.3 全球化时代文化的融合与共生 第2章 全球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海洋文明和大陆文明的融合 2.1 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基本特点 2.2 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的冲突 2.3 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交融:文明演进的新趋势 2.4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华文明崛起之路 第3章 全球文化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3.1 文化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分析:五力模型 3.2 文化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3.3 数据来源和指标计算 3.4 全球文化竞争力的总体特征 3.5 全球文化竞争力的结构分析 3.6 提升文化竞争力的策略 第4章 全球主要文化圈的极化效应和分布结构 4.1 全球文化圈的极化效应 4.2 全球文化圈的分布结构 4.3 全球进入文化大融合时代 第5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策略 5.1 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发展模式 5.2 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推进路径 5.3 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撑体系 5.4 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风险及应对策略 第6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华文化的国际化:以中医文化为例 6.1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石 6.2 中医文化的内在基因与内核精神 6.3 中医国际化的文化效应及存在的问题 6.4 中医国际化的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跋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文化”最初是人与自然交流、对话的产物,是人类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的所悟。《易·贲卦·彖》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同时,文化也是人类在社会活动过程中的积淀,可以学习与传承,继而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各个构成要素不断变化和进步。不同时期的文化反映了人类的不同生活风貌和意识状况,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 人类文明的发展,主要是由经济、社会、文化这“三大版块”组成。经济是维系人类的物质基础,社会是安定繁荣人类的家园,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动力及灵魂。文化并不能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也不是权力的表征,但是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理想,是人们的行动指南和是非判断准则。从原始社会到农耕社会,再到工业社会,文化一个民族的标识,是国家不断发展的支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文化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系统的文明体系。不同个体具有不同思想观念,文化将这些不同观念进行整合,形成群体的统一意志。统一的文化模式支配着个体的行为,控制着个体的思维。 人类学家泰勒最早开始研究文化概念,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是指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泰勒将文化视为一个整体,从集合方面第一次给出了文化的一个完整概念。英国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从功能的角度阐释了文化的概念,认为文化是包含一套风俗的习惯,这种习惯可能是人体的或是心灵的,能满足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在马林诺夫斯基的理解中,文化是由具有不同功效的要素组成的体系,这个体系能够服务人类生活和生产,并随着时间在运动和变化。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洪对文化做作出了另一种解释:“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既包含显型式样又包含隐型式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他认为人类社会活动产生的思想、观念进过沉淀形成了文化体系,可以分为显型行为模式和隐型行为模式,在特定时期被特定群体认同和共享,反映了群体的意识行为。 文化的内核是一种文化心理或文化精神,决定了人类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因此,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主要源于文化内核的不同。例如,中国人注重集体利益,西方人则强调个体利益最大化;中国人认为人类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西方人则认为人类最终要征服和战胜自然;中国人注重内心情操的陶冶,西方人则推崇上帝的意志;中国人注重事物的发展要遵循自然规律,西方人则崇尚激进冒险。 要保持文化内核的稳定性,就要保持其构成要素的稳定性,即保持文化心理或文化精神的稳定性,这样其他文化就不易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同时,文化的与时俱进是保持文化生命力的根本,各构成要素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运动和变化。在文化表层结构要素保持流动的同时,要保证文化内核要素的稳定,这样既能赋予文化活力,又不会破坏文化根基。 在全球一体化的世界格局之下,中西方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接触频繁,与此同时也伴随着文化的接触。但是在中西方文化接触之前,各自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不同文化内核的文化体系,其要素构成差异巨大。因此,在中西文化接触的过程中,会产生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就是不同文化之间由于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而产生的矛盾,进而相互排斥和对抗的现象。由于不同的文化代表了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意识,因此,文化的冲突必然导致不同人类群体之间的对抗和斗争。 东西方文化从人类的发展来看是一个整体,但是从核心构成要素来看又各有不同。西方文化强调形式逻辑,思维模式具有阳中含阴的特点,由此导致西方文明往往偏执于一点,同时带有激进性。东方文化则恰恰相反,强调辩证逻辑,思维模式是阴中含阳,因此,东方文明的整体特征是从多个方面辩证地看待问题。欧洲哲学脱离现实,不能很好解决实际问题,为人们答疑解惑。形式逻辑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象,不能用运动的观点看待事物的发展,擅于从某一个角度发现局部真相不能从整体来揭示事物运行的本质。如果文化是建立在局部思维的指数上,那文化必定建立在尼采所言的“视觉假象”基础之上,那形成的文化体系将背离客观事实,会逐渐脱离宇宙的真相。 …… |
亲,大宗购物请点击企业用户渠道>小苏的服务会更贴心!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