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此商品库存有限,请在下单后15分钟之内支付完成,手慢无哦!
100%刮中券,最高50元无敌券,券有效期7天
活动自2017年6月2日上线,敬请关注云钻刮券活动规则更新。
如活动受政府机关指令需要停止举办的,或活动遭受严重网络攻击需暂停举办的,或者系统故障导致的其它意外问题,苏宁无需为此承担赔偿或者进行补偿。
[正版]尹鸿自选新集:影像文化批评 尹鸿 清华大学出版社 艺术学影视艺术文学文艺评论
¥ ×1
书名: | 尹鸿自选新集:影像文化批评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2021 |
ISBN号: | 9787302556237 |
随着影视业的蓬勃发展,影视爱好者和品鉴者群体的不断扩大,影视批评已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尹鸿自选新集》精选著名影视评论家尹鸿教授从事研究三十余年的影视评论力作,形成这样一部经过时光打磨的影视评论集,对于影视评论爱好者和希望提高影视鉴赏水准的读者,具有收藏和参考价值。 |
尹鸿,重庆人,1961年生,清华大学教授,博士。 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兼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会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文艺委员会主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兼产业与管理研究会会长。 著有《悲剧与悲剧意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徘徊的幽灵:弗洛伊德主义与中国二十世纪文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北京出版社1998、2015)、《尹鸿自选集:媒介图景•中国影像》(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新中国电影史:1949-2000》(尹鸿、凌燕,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跨越百年: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当代电影艺术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百年中国电影史:1900-2000)》(尹鸿、凌燕,湖南美术出版社2014)、《通变之途: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产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等十多本著作,译著有《悲剧》(昆仑出版社1993)、《大电影产业》(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等。多部著作和相关篇章被翻译为英文、韩文、俄文出版。 多次担任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等全国性影视奖项的评委。担任数百部集电影、电视剧以及众多电视栏目的策划、顾问和艺术指导。 |
|
《尹鸿自选新集》收录的文章集中于作者2005-2018年的作品。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影视产业评论,二是影视作品评论,另有少部分作者对自己求学、为师生活的回忆和思考。作者笔力纵横,文采斐然,令人读罢意兴湍飞又回味不已,同时心有所得。 |
|
第一编画像 建设性的批评者与批评性的建设者——尹鸿教授访谈实录3 20年教学时光无悔50 人文精神与大众传媒58 第二编鸿论 走向小康时代的中国电影: 纪念中国电影110年85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文艺与时代变迁95 关乎人文 化成天下: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电影103 剧变中国的影像见证: 中国电视剧文化50年115 时代碑铭与民族史诗: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电视剧132 建构大众电影的叙事范式: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电影类型 演变149 论新主流电影: 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的合流168 好莱坞在中国: 1897—1950年187 论新中国社会主义经典电影体系221 当代中国文化的影像多棱镜: 关于中国抗战题材影视创作的 对话238 高概念商业电影模式初探264 影院性: 多屏时代的电影本体281 中国电影与国家“软形象”293 好莱坞电影与美国文化软实力304 中国电视剧的艺术传统328 中国电视: 从条块分割走向有序竞争349 文化 ·创意·产业: 中国电视的三维空间359 传统媒体的真正对手是新媒体吗?375 “文化产业学”学科体系研究384 第三编时评 通向中国文艺创作的高峰之路399 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406 “绿色票房”与文化自觉414 理性面对亚文化的挑战420 电影贱时代: 娱乐电影的尺度之争427 电影批评的伦理原则442 公众性决定公众人物的话语责任447 文化软实力与核心价值450 名著改编热背后454 历史剧是“历史”还是“剧”?457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应回到历史的原点460 喜剧电影面临的机遇和挑战463 人人爱国家与国家爱人人468 只有历史的苦难还是不够的472 类型片与超越观众的专业智慧475 科技与市场: 文化产业的双轮驱动480 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 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启示485 泛传播时代的微文化488 网络视听节目既要管好,也要管活491 谈谈网络剧与电视剧规范的共同底线与媒介差异494 第四编品析 《满城尽带黄金甲》: 岂一个俗艳了得501 一流的制作,二流的作品: 评《金陵十三钗》504 张艺谋: 归去来兮三十年507 好莱坞的皮囊,张艺谋的心: 电影《长城》511 圣化的梅兰芳: 评陈凯歌导演的《梅兰芳》516 从牺牲的圣坛走向世俗的平凡: 陈凯歌之《赵氏孤儿》520 《夜宴》: 将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525 那不是个圆圈,那是面镜子: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528 这一年,有部电影叫《芳华》532 《刺客聂隐娘》: 一部“现象级”的文人电影537 “很李安”也“很实验”: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544 《建国大业》: 人见人异的万花筒549 鱼与飞鸟的爱情: 《云水谣》观后552 《天狗》: 最后的守候556 为什么与萧红擦肩而过: 《黄金时代》观后561 好电影,不分商业片和艺术片: 《白日焰火》观后565 惊艳吊诡的什锦拼盘: 徐克导演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568 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世界的“真实的想象”: 评《三打白骨精》574 全球化背景下的《功夫熊猫》579 工匠精神、主流价值与类型精品: 对《战狼2》现象的三点思考586 让无名人的历史获得艺术命名: 评长篇电视史诗剧《闯关东》591 昨天的现实主义,今天的理想主义: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594 《人民的名义》: 映现时代刻画人性597 第五编记忆 一道闪电划过我的1977603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 清华大学的大学精神607 范敬宜的新闻教育思想与实践: 《范敬宜新闻教育文集》编者前言611 仁厚我师: 缅怀杨占升先生617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追忆成琰兄623 底特律与芝加哥札记628 纵横英伦札记632 |
2004年,出版过一本《尹鸿自选集》 《尹鸿自选集: 媒介图景·中国影像》,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故将本书命名为《尹鸿自选新集》,收录2004年之后自以为还有一些价值和意义的影像文化方面的研究和评论。 从研究生时代开始,笔耕已经35年。论文和评论总数已经各超过300篇,著作也有近10部,编著10多部,译著3部,教材和通俗读物3部。不久前,几位朋友发来一条祝贺信息,“学术志”做了一个《高校人文社科学者期刊论文排行榜(2006—2018)》,在艺术学大门类,近12年,我的发文量是134篇、被引频次1778次,以比较明显的数据优势,排在榜单首位。当时着实惊喜了一下。虽然自己知道,真正的学术成就不是完全能够靠数据来证明的,但至少说明这些年自己在写作上是勤奋的,研究和关注的课题也是比较聚焦的。 除了早期的《徘徊的幽灵——弗洛伊德主义与中国二十世纪文学》(云南人民出版社)、《悲剧意识与悲剧艺术》(安徽教育出版社)偏重于美学和中国现代文学以外,这些年自己的研究和评论主要集中在五个领域: 第一,中国电影产业以及与好莱坞电影的比较研究。我从2002年开始撰写中国学者的第一篇“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年度报告”,近20年从未间断。这些文章和我大量关于中国电影发展过程的演讲、评论、采访、对话,对中国电影行业方方面面产生过一定影响,参与了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也为我自己搭建了学者、行业、政府管理、媒介之间沟通的桥梁。这些研究也常常具有某些智库研究的特点。这方面研究,不久前出版了专著《通变之途: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产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本文集基本没有再收录。 第二,中国影视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先后恰逢中国电影100周年、新中国电影70周年,中国电视5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等纪念节点,我写的这些文章主要想借助影视与时代的关系,分析影视与时代的互动,分析其历史的贡献和局限性,也算是为自己和他人的研究提供一种历史框架和历史态度。 第三,电视研究。我先后写过一些有一定影响的电视行业改革、电视剧发展、电视节目形态方面的文章,批评过对“制播分离”的误解和探讨过“一台两制”的设想,特别是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真人秀的研究,当时有一些创新性。但电视发展很快,黄金时代来得快去得也快,使得这些文章的时效性比较明显,所以文集中收录也不多。 第四,传媒与传播。我到清华大学已经22年,应该说也是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科的主要创建者之一,连续担任了10多年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和主要负责人,这期间为清华大学出版社主编了新闻与传播英文原版经典教材和翻译教材两套丛书,还有文化与传媒产业丛书,等等,在影视传播、新媒体传播方面也做过一些研究,本书收入了少量相关文章,代表这方面自己所做过的一些研究。 第五,文化产业。影视与传媒原本就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自己承担了国家社科文化产业学科研究的重大项目,也在文化产业方面做过一些有限的工作。文集编选时,适当收入了几篇文章。 本次选集的文章主要就集中在2005—2018年的作品。编选原则有三: 第一,引用多、影响大、关注度高的文章。如新主流电影、高概念电影、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电影强国、电影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等等;第二,自认为有一定学术价值、学术贡献的文章,如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等;第三,内容比较宏观,能够反映我自己的历史视野、学术立场、价值判断和整体认知的文章,比如对中国电影、电视剧历史的总结,对改革开放40年中国影视文化发展的认知。这些文章大致能够反映我从事研究和批评的视野、方法、立场和思想。此外,文集中还包含几篇与个人经历和情感有关系的随笔、回忆录、札记,记录自己所经历和体验的人和事。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所以也不妨以文观人,也许会有另一种视角。 文集中收录了对当前影视和传媒发展现状、代表性作品的评论。这些文章大多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版》《中国电影报》《北京青年报》《文艺报》等媒体,也有几篇最早刊载于我的个人博客“我说话 话说我”。在教授中,我可能是较早借助新媒体、自媒体平台进行影视评论的“传统学者”,许多文章在公号上、在博客上、在微博上都创造了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点击阅读,我自己的实名微博也有了350多万粉丝,据说可以算得上是所谓的“大V”了。一方面,借助新媒体,我希望自己的观点、思想、知识能够产生更大的传播影响,另一方面,我也通过这种“参与式观察”,了解互联网新媒体的传播规律,让自己成为实验者、实践者。 文集中最前面的两个访谈,其实都是借机向读者说说我自己的成长经历、心路历程和为学为师之道。不同的人会为不同的目标、用不同的方式去著述、教书、为人。就我自己而言,我重视那些“无用之用”的知识和思想的积累,但我自己更愿意做一些“有用之用”的工作,让“无用”的价值观去支撑、引导自己做“有用”的研究。目的其实就是一个,希望中国的影视文化能够更有现代文明精神,更有时代穿透力,更有观众影响力。归根结底,就是希望我们的文化生态更加有利于人们过上自由、平等和快乐、友爱的生活。离开了这个终极目标,人生无趣味、文化无意义。所以,我常常说,我是一个建设性的批评者,也是一个批评性的建设者,长处和局限大抵也都与这样的定位相关。
2020年12月北京清华大学 |
亲,大宗购物请点击企业用户渠道>小苏的服务会更贴心!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