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此商品库存有限,请在下单后15分钟之内支付完成,手慢无哦!
100%刮中券,最高50元无敌券,券有效期7天
活动自2017年6月2日上线,敬请关注云钻刮券活动规则更新。
如活动受政府机关指令需要停止举办的,或活动遭受严重网络攻击需暂停举办的,或者系统故障导致的其它意外问题,苏宁无需为此承担赔偿或者进行补偿。
[正版书籍]广西多民族文学经典(1958—2018)·戏剧卷
¥ ×1
1. 精选20世纪50年代至今在广西乃至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具有较高水平和成就的优秀原创戏剧,对当代广西的戏剧百花园进行了全景式、历时性的梳理,是广西60年戏剧舞台的耀眼呈现。
2. 从惊艳世界的《刘三姐》精彩登场,到《瑶妃传奇》《哪嗬咿嗬嗨》《歌王》《大儒还乡》屡获殊荣、“三编两导”(张仁胜、常剑钧、梅帅元、龙杰锋、胡筱坪)集体亮相……名家荟萃,佳作纷呈,广大戏剧文学爱好者、写作者、研究者。
3. 精装巨制,适合典藏。
商品名称: | 广西多民族文学经典(1958—2018)·戏剧卷 | 开本: | 16开 |
作者: | 李咏梅,黄伟林 编 | 定价: | 198.00 |
ISBN号: | 9787559812193 | 出版时间: | 2018-11-01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印刷时间: | 2018-11-01 |
版次: | 1 | 印次: | 1 |
目 录
1960年代
集体创编《刘三姐》
莎色、傅铎、马融、李其煌《南方来信》
谢民《朝阳》
1970年代
周民震《甜蜜的事业》
谢民《我为什么死了》
1980年代
韦壮凡、符震海、郭玉景、王超《泥马泪》
白先勇、杨世彭《游园惊梦》
梅帅元《羽人梦》
1990年代
杨波、惠国兴《瑶妃传奇》
张仁胜、常剑钧《哪嗬咿嗬嗨》
梅帅元、陈海萍、常剑钧《歌王》
2000年代
齐致翔、杨戈平、王志梧《大儒还乡》
常剑钧《天上的恋曲》
2010年代
张仁胜《龙隐居》
张仁胜《花桥荣记》
导 言
好戏连台 精彩纷呈
——广西戏剧60年
60年的广西戏剧可以用“好戏连台”、“精彩纷呈”来概括。作为新中国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60年来广西在中国当代戏剧舞台上,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闪光的贡献,是新中国戏剧发展的重要疆域。1960年代《刘三姐》这一取材壮族山歌的歌舞剧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伊始登上首都舞台,是广西秀丽山川、民族地域文化的全面展示。一部《刘三姐》惊艳了全世界,从此一曲传唱60年。继《刘三姐》之后,广西的戏剧舞台又推出了《南方来信》《朝阳》《甜蜜的事业》《我为什么死了》 《泥马泪》《瑶妃传奇》《哪嗬咿嗬嗨》《歌王》《大儒还乡》《天上的恋曲》等一批优秀戏剧作品。在自治区成立 60周年的今天,站在戏剧中国的舞台回望广西戏剧60年,我们欣喜地看到,广西戏剧舞台的这些作品,在中国戏剧历史的坐标上,都是浓墨重彩的标志性符号。
1960年代:广西戏剧精彩登场
1960年代的十年,是广西戏剧历史上重要的十年。这期间,广西戏剧有以下三点值得书写:一是全区范围内群众性的《刘三姐》大会演活动。在全区人民同排、同唱、同看《刘三姐》的艺术盛会基础上,诞生了日后成为广西标志性文化符号的歌舞剧《刘三姐》。二是广西话剧与时代同步的水准。1960年代,广西话剧团先后排演了《雷雨》《同志,你走错了路》《红岩》《霓虹灯下的哨兵》《夺印》《千万不要忘记》《年轻的一代》,以及阿尔巴尼亚名剧《渔人之家》等一批全国话剧舞台的著名剧目在全区公演,体现了广西话剧舞台的繁荣。三是广西作者原创话剧《南方来信》和《朝阳》的全国影响力。广西话剧团莎色根据越南同名报告文学改编的反映越南军民抗美爱国六场话剧《南方来信》在全国轰动一时,总政话剧团以及各地剧团竞相排演。广西话剧团排演的我区作家谢民创作的话剧《朝阳》在 1965年中南五省区话剧演出中一炮走红,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200多场,其演出规模仅次于《刘三姐》。
1958年 12月 1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1960年《刘三姐》的成功打造让全国人民了解了美丽广西,认识了生活在这美丽南方的壮族。《刘三姐》是广西戏剧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主导下集中全区优势资源合力打造的经典。
广西是山歌的故乡,壮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广西民间,特别在壮族中,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刘三姐是其中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刘三姐》的文人创作始于1929年戏剧家欧阳予倩创作的歌剧《刘三妹》,由于历史的局限,《刘三妹》离不开旧戏剧的窠臼。经研究者梳理,新中国成立后早出现的《刘三姐》剧本是柳州地区宜山中学教师邓昌伶 1953年创作的彩调剧《刘三姐》,随后广西各地相继有彩调剧、歌剧、歌舞剧《刘三姐》《刘三妹》演出。1959年,柳州市创作演出了彩调剧《刘三姐》,成为当时影响的《刘三姐》剧目。1959年8月底9月初,《广西日报》分五期刊登了柳州市创作的《刘三姐》剧本,与此同时,广西各地掀起了演出《刘三姐》的高潮。1960年 2月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作出关于举行全区《刘三姐》会演的决定,4月中旬,广西全区举行了《刘三姐》文艺会演。据报道,全区共有1209个专业和业余演出团队、58000多人、11个剧种演出了《刘三姐》,观众达1200多万人次,占当时广西人口的60%。
1960年 7月,歌舞剧《刘三姐》进京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汇报演出,轰动京城。许多专家学者撰文,对《刘三姐》给予高度赞赏,美学家蔡仪认为:
从歌剧的发展上来看,《白毛女》是我们新歌剧的部获得很大成功的作品。它的成功,不用说是在于体现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基本精神。无论从作品所描写的对象来说,从它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来说,或从它的表现形式来说,都是根本上实践了工农兵的方向,是革命的政治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作品。因此可以说它是新歌剧发展中个里程碑。但是《刘三姐》在主要之点上表现了我们新歌剧发展的又一个新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发展过程中的第二里程碑。
进京演出期间,首都的艺术家对这台充满民族地区色彩的清新的作品十分厚爱,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高度的重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亲自示范,和《刘三姐》演员们切磋技艺;中国戏剧家协会邀请首都文艺、戏剧界知名人士举行了座淡会,到会的有田汉、萧三、凤子等作家、艺术家,大家普遍认为这部戏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从民歌改编为戏剧的过程中,进行了艰苦的创造工作。它既继承了传统,又经过了重新创造,有很高的成就,值得重视。大家一致认为这出戏的舞台美术富有地方色彩,以美丽的桂林山水的景色,生动地烘托了戏的内容。
舞台剧《刘三姐》在全国的传播和影响吸引了电影艺术家的创作热情。1961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刘三姐》在全国公映。电影《刘三姐》由乔羽、苏里合作剧本,雷振邦作曲,苏里导演,十七岁的广西桂林姑娘黄婉秋饰演刘三姐。电影《刘三姐》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影片充满民族地域色彩的优美的唱段,质朴美丽的刘三姐扮演者,以及与优美的音乐、美丽的姑娘融为一体的仙境般的桂林山水征服了广大观众。电影《刘三姐》被称为是一部“人美、歌美、景美”的“三美”佳作,成为当时拷贝发行量的中国电影。1963年,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评选,《刘三姐》一举夺得摄影奖、音乐奖、美工奖和男配角奖四项大奖。电影《刘三姐》在港澳地区及东南亚乃至世界华人圈也引起了轰动:在新加坡创造了连续两次各上映…120…天的电影放映纪录;在马来西亚被评为世界十部影片之一。由于电影《刘三姐》的影响,桂林山水成为有吸引力的旅游胜地,黄婉秋成为东南亚有人气的女演员,具有浓郁壮族民间色彩的《刘三姐》音乐家喻户晓、广为传唱。
《刘三姐》是广西作为新成立民族自治区为全国乃至世界舞台奉献的一台精彩的民族文化大戏。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刘三姐》,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一出戏的价值,甚至远远超出了文化的价值。《刘三姐》被评论者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广西有光彩、有影响的舞台剧目”。《刘三姐》的成功,让中国和世界认识了广西这片美丽的地方,认识了壮族这个勤劳勇敢又幽默诗意的民族。
莎色在中国话剧史上是一位值得书写却被长期遗忘的编剧。莎色 1934年 12月生于江苏,曾任江苏话剧团演员。1956年至 1958年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随后到广西话剧团工作。1964
“广西多民族文学经典书系”是全面展示60年来广西文学创作领域的优秀成果的大型丛书。本卷为该书系之一——戏剧卷。按总序、分卷导言、分卷年谱(年度重要作品索引)、作者小传、作品简介、作品文本、文学史评价等构建内容框架,选取了60年中经历了时间检验、屡获大奖、极具分量的15部代表性作品,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广西文学版图中“戏剧”这一支流的面貌。
60年来,广西在中国当代戏剧舞台上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闪光的贡献,是新中国戏剧发展的重要疆域。自60年代壮族歌舞剧《刘三姐》登上首都舞台,广西创作了大量具有标志性色彩的“大剧”,如《南方来信》《羽人梦》《泥马泪》《大儒还乡》《哪嗬咿嗬嗨》《瑶妃传奇》《龙隐居》《歌王》等。剧种丰富多彩,有桂剧、彩调剧、壮剧、歌舞剧、现代话剧等;涉及壮族、瑶族等多个民族的地方风情;内容上既有紧扣时代发展,积极反映现实的现实主义作品,又有反映地方风情、民族历史、家国意识的大题材,也有表现人心人情人性的探索之作。广西戏剧创作领域培养出了谢民、周民震、梅帅元、张仁胜、常剑钧等知名编剧、导演,他们奉献的大戏不但是广西戏剧界斐然成就的基石,在中国戏剧历史的坐标上都是不可忽视的。本书集结60年来的优秀戏剧,精彩纷呈,蔚为大观。
总导言:广西多民族文学60年(1958—2018)
黄伟林
序言:开门见山
广西是一个多山地区:东有六万大山,北有九万大山,南有十万大山,西为云贵高原。对于广西人而言,开门见山,不是说话作文的修辞技巧,而是日常生活的司空见惯。不过,这里所说的山,不是自然之山,而是修辞之山,说的是广西文学那些越过了广西疆域,屹立于中国文坛的山峰、高峰。
尽管我们对广西当代文学的研究已经持续了30多年,但是,当我们在编选广西壮族自治区60年文学经典的时候,仍然不断有发现的惊喜。在这里,我们不妨开门见山,首先呈现一份广西文学的中国之,让读者看看广西文学60年高原上的高峰,共同见证广西文学60年的历程:
中国港台新派武侠小说的创始人梁羽生(1952);
创办台湾《现代文学》,引领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白先勇(1960);
继《白毛女》之后中国新歌剧发展历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彩调剧《刘三姐》(1960);
新中国部也是秀的音乐风光艺术片电影《刘三姐》(1962);
引起中越两国领导人高度重视的话剧莎色的《南方来信》(1965);
个在大陆刊物发表的当代台湾小说白先勇的《永远的尹雪艳》(1979);
大陆部探索话剧谢民的《我为什么死了》(1979);
中国第五代导演诞生地广西电影制片厂(1983);
中国文坛篇寻根宣言:梅帅元、杨克的《百越境界——花山文化与我们的创作》(1985);
新中国部反映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日的影片《血战台儿庄》(1986);
中国女性文学代表作家林白(1989);
中国今日批评家成长的摇篮《南方文坛》(1996);
边缘崛起的“文学桂军”(1996);
中国文坛的常青文学品牌“广西三剑客”(1997);
中国个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2003);
传承抗战文化城精神血脉的大学文化品牌“新西南剧展”(2014);
中国文坛的新品牌“广西后三剑客”(2015)。
中国文章之道讲究起承转合,开门见山之后,不妨从头说起,看看广西文学60年的沧桑历程。
1950年代:多民族元素凸显
回望1950年代的广西文学,我们可以发现它主要来自三个文学传统。
个是秦似、梁羽生、白先勇(回族)所代表的桂林文化城文学传统。作为在抗战桂林文化城成名的作家,秦似的文学声誉与抗战桂林文化城联系在一起。如今人们更倾向将秦似定位于一个杂文作家,殊不知,1950年代的秦似,更多的热情投入到戏剧改编和小说创作。他改编的桂剧《西厢记》《秋江》由广西桂剧团演出,盛况空前;他创作的小说《太白山下》则是在巴金主编的《收获》杂志刊登,这或许是广西作家首次在《收获》上刊登小说。梁羽生(梧州蒙山人)在桂林文化城度过他人生的高中阶段,正是在桂林文化城,他大量地汲取了新文学的营养,实现了新旧文学在他个人精神世界的融合。1954年,因为一场武术门派的比武打擂,在香港《大公报》任职的梁羽生,将新文学理念注入旧武侠传统,写出了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开创港台新派武侠小说先河。之后,梁羽生一发而不可止,又完成了《七剑下天山》《白发魔女传》等名作。而出生于桂林文化城的白先勇,1950年代定居台湾。1958年,正在台湾大学外文系上学的白先勇在夏济安主编的《文学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短篇小说成名作《金大奶奶》,从此走上文坛。
第二个是以陆地(壮族)、苗延秀(侗族)为代表的延安文学传统。1940年代,苗延秀和陆地都曾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接受过革命文学的洗礼,延安革命文学传统从此成为他们文学创作的精神血脉。1954年苗延秀以苗族“嘎别福歌”形式创作的长诗《大苗山交响曲》由新文艺出版社出版,1958年,他在《红水河》创刊号发表了小说《解除旧约》,1959年,他的长篇叙事诗《元宵夜曲》开始在《红水河》连载,当年的文学史有如此评价:“侗族诗人苗延秀的《大苗山交响曲》和《元宵夜曲》,以热烈的情感,优美的语言,深刻地反映了广西苗族和侗族人民反封建的斗争和社会生活。” 20年后,北京大学张钟等著《当代文学概观》亦有类似说法。对于陆地来说,1950年代,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长篇小说《美丽的南方》的写作,该书始写于1953年,完成于1959年,成为作者给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作品。
第三个是以韦其麟(壮族)、包玉堂(仫佬族)为代表的广西本土民间文学传统。1953年,18岁的中学生韦其麟就在《新观察》第15期上发表了处女作《玫瑰花的故事》,该诗很快被译成日文、英文,向国外介绍。1955年,已经上大学的韦其麟又在《长江文艺》6月号发表了叙事长诗《百鸟衣》,很快被《人民文学》《新华月报》转载,1959年入选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优秀文艺作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后还收入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年出版的《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66年少数民族文学集》和花山文艺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共和国文学作品丛书·诗歌卷》。苏联《文学报》专门介绍了韦其麟的《百鸟衣》,文章称:
长诗的人民性鲜明地表现在作者所运用的艺术技巧中。他这样描写自己的英雄人物,古卡种的包粟“比别人高一半”,古卡长到二十岁,他“打死过五只老虎,射死过十只豹子”;依娌的美貌“像天上的仙女一样”,依娌是个聪明伶俐爱唱歌的姑娘,她绣的蝴蝶“差点儿就飞起来”,她绣的花朵“连蜜蜂也停在上面”。这种描写的方法与民间文学很近似,所以这诗就有一种特殊的风格。
文学史家李鸿然称:“《百鸟衣》不仅是韦其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而且是中国当代多民族诗坛上的艺术珍品。”韦其麟因此成为早获得全国声誉的广西诗人,并于1996年和2001年分别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和第六届副主席。显而易见,韦其麟的诗歌创作深得广西民间文学的滋养。1957年,包玉堂同样以民歌的意趣获得了主流文坛的赞赏,《走坡组诗》初发表于《作品》1957年12月号,很快收入1957年度的全国《诗选》,并译成英文在《中国文学》上向国外推介。
桂林文化城的知识分子文学传统、延安的革命文学传统和广西本土的民间文学传统,共同构成了广西1950年代的文学景观。随着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成立,广西文化构成中的多民族元素日益凸显,融入知识分子文学和革命文学营养的广西民间文学传统,逐渐在广西本土成为强势。
1960年代:《刘三姐》高峰耸立
壮族自治区的定位,为广西多民族文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1960年代的广西文坛,多民族文学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陆地继长篇小说《美丽的南方》之后,1962年发表了他的短篇名作《故人》。如果说《美丽的南方》只是侧面书写了一群知识分子在新时代的精神成长,那么,《故人》则聚焦式地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在旧时代的幻灭,发表当时即被认为是“广西小说创作不可多得的佳作”。
莎红(壮族)虽然有其壮族的民族族别,但他似乎有为广西各个民族写诗的愿望。1960年代,他写了《苗寨诗抄》《瑶寨诗抄》《侗寨夜曲》《仡佬寨诗抄》《彝寨组诗》,等等,广西各民族的生活在他的笔下都获得了诗意的描绘。这些书写广西各民族当代生活的抒情诗,大多由爱情、劳动、收获等内容组成,令人联想到传统的世外桃源或西方的伊甸园,成为广西多民族奇异风情和幸福生活的双重变奏。
1960年代,从武汉回到广西的韦其麟,经过反右斗争的挫折,仍然坚持诗歌写作,先后发表了《红水河边的传说》《歌手》《凤凰歌》等叙事诗,保持着他在诗坛的影响。
1962年,李英敏(京族)发表了短篇小说《椰风蕉雨》,1963年发表了短篇小说《夏朗》。李英敏是个知名的京族作家,至今尚未有京族作家超过李英敏的文学创作成就。他的上述作品均取材于作者在海南的武装斗争经历,属于革命历史小说。
说到广西的少数民族文学,不能不提《刘三姐》。
1960年,侬易天(壮族)在作家出版社出版了1200行的长篇叙事诗《刘三妹》,在民间传说基础上对“刘三妹”(刘三姐)的故事进行了大量改动和补充。
1960年,由柳州《刘三姐》剧本创作小组创编、广西壮族自治区《刘三姐》会演大会改编的新彩调剧剧本《刘三姐》由《剧本》正式推出。同时,广西举办了《刘三姐》文艺会演活动,“有六十五个县文工团、剧团演出此剧……形成了一个群众性的《刘三
黄伟林,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特聘专家,文学桂军影响力的评论家之一。从事广西现当代文学研究30多年,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中国作家协会庄重文文学奖、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著有《中国当代小说家群论》《小说的聚焦》《转型的解读》《文学桂军论》《桂海论列》等多部文学研究专著;主编大型史料文献丛书《抗战桂林文化城史料汇编》,《广西现代文化史》“文学编”总撰稿。
亲,大宗购物请点击企业用户渠道>小苏的服务会更贴心!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