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此商品库存有限,请在下单后15分钟之内支付完成,手慢无哦!
100%刮中券,最高50元无敌券,券有效期7天
活动自2017年6月2日上线,敬请关注云钻刮券活动规则更新。
如活动受政府机关指令需要停止举办的,或活动遭受严重网络攻击需暂停举办的,或者系统故障导致的其它意外问题,苏宁无需为此承担赔偿或者进行补偿。
城市基层党建指导手册/居民自治指导手册第二版/物权治理与物业管理指导手册/社区公共危机管理指导手册 城市绣花针丛书格致出
¥ ×1
产品展示 |
基本信息 |
图书名称: | 城市基层党建指导手册 |
作 者: | 李威利 著 |
定价: | 79.00 |
ISBN号: | 9787543230071 |
出版社: | 格致出版社 |
开本: | 16开 |
装帧: | 平装 |
出版日期: | 2019-08-01 |
编辑推荐 |
适读人群 :基层党务工作者 小区业主 ·复旦大学资深政治学教师倾力编写 ·包含丰富案例,兼具理论性与实操性 ·语言平实,用老百姓的语言讲述老百姓的事 |
内容介绍 |
本书写作的目的在于既从学术上对中共的执政规律和执政经验进行整体思考,又为基层党建工作者提供党建策略和工作方法。基于这一目的,作者从党的核心任务入手,认为城市基层党建应当建立在发挥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一核心优势的基础上,在单位制解体的大背景下,基层党组织通过在政治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在资源调动方面发挥枢纽作用,文化方面发挥模范作用,克服当前城市基层治理所面临的缺乏治理资源、缺乏主体多元、缺乏体系化的路径和方法以及缺少文化支撑和社会认同等问题,最终实现基层的再组织化,实现打造“有温度的社区”这一治理目标。 |
作者介绍 |
李威利,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牛津大学访问学者。 |
目录 |
导言 城市基层党建的理论维度 一、重新认识中国共产党 二、城市空间中的党建工作特点 三、如何理解和定义“基层”? 四、党建工作和体系的三维内容 五、城市基层党建的六项机制 第一章 基层党建如何引领社会治理 一、城市治理从社区开始 二、国家治理社区的核心机制 三、城市基层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社区治理中面临的结构性困境 五、党建引领与社区治理的基本关系 第二章 基层党组织的角色定位 一、党组织在城市基层治理中的角色 二、开展城市党建工作的载体和要素 三、加强党组织对基层党建工作领导的层次和重点 四、城市基层党建未来发展的路径和方向 第三章 社区党建的平台 一、基层民主平台 二、党建会议平台 三、区域化党建平台 四、党建服务中心 五、网络党建平台 第四章 社区党建的组织体系 一、党的组织体系的同心圆结构 二、政党自身的组织和工作力量 三、党的外围延伸组织 四、党对社会力量的动员和整合 第五章 社区党建的形态和机制 一、服务型党建 二、区域化党建 三、网格化党建 四、枢纽化党建 第六章 社区党建的前沿创新 一、街区党建:重塑城市的治理单元 二、空间党建:基层党组织的形态转型 三、楼组党建:激活社区自治的细胞 四、区域化党建2.0:联动治理的形态升级 五、党建服务中心2.0:服务阵地的“三维一体” 第七章 如何设计基层党建项目? 一、项目制作为基层社会治理机制 二、党建项目开展的机制和流程 三、基层党建项目的主要类型 四、党建项目设计的十二个技能包 结语 从社区党建到城市基层党建 附录 附录1 《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 附录2 《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 附录3 《关于党的基层组织任期的意见》 附录4 《关于建立健全地方党委、部门党组(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意见》 附录5 《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 附录6 《关于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意见》 后记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社区党建是城市基层党建的前沿和重点。一方面,作为民主集中制政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具有典型的同心圆结构,无论是从中央、省市、区县、街道再到社区,还是从党委、党工委、党总支再到党支部,随着党组织管理臂距的延伸,越是到组织体系的基层,就越容易出现基层组织虚化、弱化和边缘化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城市治理经历了从单位制向街居制的转型,党建工作也要经历从单位党建向“单位+区域”党建的转型。与传统的单位党建不同,区域党建需要在缺少单位组织支撑的条件下,探索一种在地理空间和物理空间基础上的新的党建模式。 社区党建正是基层党建和区域党建两个方面重点的叠加,它既需要在微观上解决基层党组织虚化、弱化、边缘化的实际问题,也需要在宏观上应对城市治理体系和党的组织形态的整体转型。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介绍上海市城市基层党建的基本经验和布局时,明确指出了社区党建在城市基层党建布局中的中心地位。“城乡社区是市民共同生活居住区、商务商办集中的楼宇街区和二三产业高度集聚的产业园区,既是人们居住生活的落脚点,也是各种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立足处,是融合人们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平台和地域性载体。加强城市基层党建,重心在社区、关键在社区、难点在社区、成效也在社区。”由此,社区党建在城市基层党建体系中特别重要,在中国城市基层党建的现实历史进程中,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城市基层党建的内涵和外延也基本上等同于社区党建。赵乐际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基层党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从50年代初开始的“居委会党建”阶段;二是从1986年引入社区概念开始的“社区党建”阶段;三是从2017年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开始明确提出的“城市基层党建”的新阶段。 但是社区党建又不完全是字面意义上的社区党建,而实际上是“街道—社区”党建的泛称。社区概念在中国的传播,与其在西方的原生意义有所不同。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所提出的“社区”概念,实际上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血缘和交往等自然产生纽带而形成的地方性共同体。地域特征是它的表象,本质上社区指的是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neighborhood”(邻里关系)。但是在中国,由于早期居住区的单位属性和相对集中的特征,“社区”概念的含义发生了转化。社区所指的不再是一种天然的邻里关系,而是转变为国家进行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因此,中国的社区概念具有行政属性,属于地方政府辖区的基础单元。但也正因为如此,由于不同地区的城市规模不同,对于作为管理基础单元的社区界定也不相同。有的地方,如2014年街道改革前的上海,将社区定位于街道;有的地方特别是在规模相对较小的城市,将社区定位于居民区;有的地方如成都市,将社区定位于若干居民区的联合,即将社区定位于街道与居民区的中间一级;还有的地方由于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将城乡结合部的农村也更名为社区。不论社区定位于哪一个层级,所谓的社区党建都实际上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推动居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居民区的党建;二是以加强党建工作领导和整体推进为主的街道党建。更精确地说,可以称之为“街道—社区”党建,这就为社区党建的进一步扩展奠定了基础。 |
产品展示 |
|
基本信息 |
图书名称: | 居民自治指导手册(第二版) |
作 者: | 刘建军 著 |
定价: | 68.00 |
ISBN号: | 9787543230576 |
出版社: | 格致出版社 |
开本: | 16开 |
装帧: | 平装 |
出版日期: | 2019-09-01 |
编辑推荐 |
适读人群 :基层党务工作者 小区业主 ·热门社区治理指导手册的蕞新更版 ·社区治理书目 ·汇集蕞新研究成果 ·呼应现实需要 |
内容介绍 |
本书是2016年出版的《居民自治指导手册》的蕞新更版,是作者刘建军教授在这两年多的时间内,基于蕞新的调查和研究成果,对原来的版本所进行的修订。是一部专门为城市社区党组织成员、城市基层政府管理人员、社区管理者、居委会干部、社工以及社区领袖撰写的,关于如何推进城市居民自治的实用教程。一方面介绍了有关居民自治的提出背景、类型、诸多要素及基本原理等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介绍了推进居民自治工作相关的构架、操作方法以及评价标准。除此之外,还将与居民自治相关的重要法律和政府文件以附录的方式附在正文之后,是一本兼具理论性与实用性的著作。本次改版的重点在于原理篇,重述了居民自治的基础,对居民自治的中国逻辑进行了专论,并根据实际调研,扩充了居民自治的运行原理。 |
作者介绍 |
刘建军,中国研究院研究员,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上海市领导科学学会常务理事。曾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乔治亚大学进行学术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
目录 |
导 言:什么是居民自治? 一、居民自治成长的背景及其定位 二、居民自治的依据 三、居民自治的内涵 四、居民自治的重要地位 五、通过社区拯救城市 背景篇 第一章 居委会的三重尴尬境地 一、居委会行政化 二、居委会边缘化 三、居委会被动托底化 第二章 居民自治的类型 一、群团型自治 二、物权型自治 三、契约型自治 四、议行分立型自治 五、整合型自治 六、横向区域化自治 七、纵向联动型自治 八、文化认同型自治 原理篇 第三章 居民自治的中国逻辑是什么? 一、党建引领 二、社会联动 三、良性互动 第四章 居民自治的基础是什么? 一、从“一分为二”到“一分为三” 二、人的社群性 三、社会资本 四、关联物权 五、内生权利与积极义务 第五章 居民自治的原则是什么? 一、平等 二、责任 三、信任 四、公开 五、民主 第六章 居民自治的运行原理是什么? 一、关系构建原理 二、简单事项复杂化原理 三、过程优先原理 四、多元协同原理 五、参与治理原理 六、包容性治理原理 要素篇 第七章 居民自治的要素是什么? 一、核心 二、主体 三、制度 四、资源 五、载体 框架篇 第八章 居民自治的框架是什么? 一、居民自治部件图 二、居民自治环节图 三、居民自治议题图 四、居民自治形态图 五、居民自治进阶图 六、居民自治提升路径图 行动篇 第九章 行动者的智慧:如何选择有效的治理工具? 一、社区调查 二、居民自治的“听诊器”:SWOTs分析法 三、选择自治支点 四、社区议事会 五、开放空间会议 六、创造志愿者 七、寻找联结点 八、冲突调解 九、居民自治+互联网 十、扩充社区自组织能量 评价篇 第十章 如何评价居民自治? 一、评价居民自治的五个基本标准 二、测量指标 三、居民自治的指向:构建三种形态的共同体 四、营造有温度、有风度的社区 五、迈向系统治理时代 结 语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附录二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附录三 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附录四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 附录五《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节录) 附录六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的通知 附录七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 后 记 第二版后记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社区中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不胜枚举,社区中关及公共利益的议题层出不穷。社区治理不仅与居民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密切相关,而且也与社区的公共安全、社区秩序等公共议题紧密关联。每一个居民都渴望自己生活在安全祥和的社区中,每一个购买了产权住房的居民都希望自己能够真正成为社区的主人,每一个老人都希望生活在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温馨社区中。那么,居民自治作为社区治理的要素之一,它对优化社区治理机构、提升社区治理质量会有哪些帮助呢?这就是我撰写这一指导手册的重要出发点。 单位制的松解直接导致了以居住地为中心的社区空间的成长。在这一社区空间中,存在着多重组织并立的格局。特别是承载着联结政府与社会之中介点的居委会,既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与冲击,也面临着获取新生的机会。对于居委会来说,有两重关系特别重要:一是与基层政府和居民的关系。一方面,居委会应该帮助政府部门完成相关工作。居委会作为政府工作的基层协作者,是政府部门了解民生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居委会需将群众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成为联系居民与政府的纽带。 二是与其他组织(如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社会组织等)的关系:居委会如何面对其他类型组织的日益发展,协调好与各类组织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居委会的工作基础、管理方式和资源保障。居委会需充分利用好这些组织,与各种组织、社会力量共同协商、共同探讨解决社区各种公共议题的方法。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已经处于比较复杂的组织关系格局中,如何发挥其在社区治理中的基石作用,如何发挥其在居民自治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是本手册关注的核心议题。 |
产品展示 |
基本信息 |
图书名称: | 物权治理与物业管理指导手册 |
作 者: | 李锦峰 著 |
定价: | 65.00 |
ISBN号: | 9787543229846 |
出版社: | 格致出版社 |
开本: | 16开 |
装帧: | 平装 |
出版日期: | 2019-08-01 |
编辑推荐 |
适读人群 :社工从业者 小区业主 物业从业者 小区物业脸难看、事难做怎么办?出了问题,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找谁管用?社区居民缺乏凝聚力、收不齐物业费、不爱惜公共设施,怎么改变?沪上基层治理专家团通过这本案例丰富,语言活泼的指导手册,手把手教读者排解疑难问题,打造属于自己的温暖社区。 |
内容介绍 |
本书是一部基于大量调研和大量一手资料,以培养优秀社区工作者为目标而编写的指导手册。本书从民法物权的相关知识入手,系统介绍了基于物权关系而产生的物权管理,追本溯源,明确了物业管理的逻辑起源,接下来理顺了涉及物业管理的几大主体——街道办、居委会、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等——的相互关系,着重论述了物业管理的模式和要件,以及有序而良好的物业管理应如何实现这一重要问题,指出了传统物权管理中存在重视“资产”与“物”,轻视“社区”与“人”的倾向,认为物业管理的完善和发展,除了厘清物业管理的各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发动业主和居民广泛参与管理进程和借助新技术简化并优化物业管理之外,还应当积极引入党建和专业社会力量,将物业管理升级为物业治理,构建人与人、人与社区、社区与社区的联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以人为本的市民社会。 |
作者介绍 |
李锦峰,上海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政治学博士,参与多项国*级、省级课题研究,主持上海市街道课题一项,并在《复旦公共行政评论》《云南行政学院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刊发表论文多篇。 |
目录 |
引言:物权给社区治理带来了什么? 一、物业与物权的概念源流 二、物业管理不止涉及业主 三、从物业管理到物权治理 第一章 物权特性:一切从交易开始 一、居住领域的革命 二、物业管理的市场供应 三、物权的四大特性 四、业主权利及其结构 第二章 有居委会为什么还要业委会 一、社区的性质转变与功能分化 二、社区内的主要治理主体 三、社区治理要求合作共赢 第三章 物业管理可以采取什么方式 一、物业管理的基本模式 二、物业管理的三大要件 三、物业管理决定如何形成 第四章 有序物业管理是如何实现的 一、物业管理的事权如何交接 二、专项维修资金应如何使用 三、弄清楚物业经营收支问题 四、物业管理的监督如何进行 五、物业管理领域的“互联网+” 第五章 物业管理为什么离不开党建 一、物业管理需要怎样的党建引领 二、物业管理党建开展的方式方法 第六章 物业管理怎么变成物权治理 一、物业管理离不开统合与联动 二、新社会力量引动专业化治理 三、物权治理怎样改变精神面貌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物权治理 附 录 附录1 中国社区物业管理发展进程 附录2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节选 附录3 《物业管理条例》及其修订 附录4 《上海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 附录5 《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 附录6 《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物业公司有哪些收入来源 传统物业公司的收入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即物业管理费、公共收益分成和企业多种经营收入。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多种经营收入要排除社区公共收益部分。 先来说作为物业公司收入主要来源的物业管理费。在酬金制情况下,业主缴纳的物业管理费只有酬金部分属于物业公司,其他只是代收代管。如果业委会承担了这部分义务,物业公司就连代收代管也没有了,只有针对具体服务项目的支出资金认领和具体使用。在包干制情况下,物业管理费属于物业公司的收入,而且通常是其中最主要的部分。 政府物价部门对物业管理费一般给予定价或价格指导,一般规定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最高利润率在10%左右。因此,当一个物业管理区域内,物业管理价格确定后,物业管理费收入基本成为一个固定值,物业管理费始终在被控制的范围内,利润率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物业公司如果合法经营,不可能从物业管理费中获取高额的利润,只能通过一些其他的手段,如设置增值服务项目等来弥补利润的不足。 第二部分是公共收益分成。按照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的规定,公共收益“应当主要用于补充专项维修资金,也可以按照业主大会的决定使用”。前一种情况比较明确,后一种情况需要对公共收益继续细分,但要由业主大会决定,四六分成、三七分成还是其他方式都是可以的,是业主们自己的选择。这些公共收益分成既可以弥补物业公司的经营缺口,解决公共支出不足的问题,也可以调动物业公司创收的积极性。 公共收益分成里其实包含了物业公司的额外服务费。虽然说公共经营收入应该属于全体业主所有,使用也要经过业主大会表决。但是,在公共资源经营过程中会产生成本,这些成本很多都是物业公司的额外服务。例如,利用公共场所设摊经营需要缴纳的费用,不但包括属于全体业主所有的摊位租金,包括属于物业公司的管理费用,还包括秩序的维持、额外的清洁、工作人员人工费等。单从这个意义上说,物业公司获得一定的公共收益分成是应该的。 第三部分是物业公司的多种经营收入。现实情况是物业公司的多种经营收入经常与社区公共收益搞混,或者混在一起讨论,但实际上它们性质完全不同。 多种经营收入的第一块是车位管理费。如果是地下车库,无论是卖给业主的,还是开发商租给业主使用,所有权都很明确,前一种情况下没有车位租金,后一种情况下车位租金不归物业公司所有。物业公司收取的只能是车位管理费,内容包括车位清洁、车辆管理人员费用、设备设施费用(如照明、监控、消防设施等)、公众保险等。如果是占用公共空间的地面停车位,所有权归全体业主所有,物业公司也只能收取车位管理费,不能收取车位租金。 第二块是特约服务费。一般物业公司有生活服务和绿化服务部门,还有维修部门。这里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小区的公共范围的维护而工作。有余力的员工,还会进行特约服务。所谓特约服务,就是业主自己家里有需要,例如维修电器,绿化花园,整理房屋,便会有偿向物业公司雇佣旗下的员工,为自己服务。比如过年,屋子太脏太大,需要雇佣阿姨来打扫。就直接去物业中心,预约阿姨。其他一些服务费还包括废品回收管理费、建筑垃圾清运提成,等等。 第三块是拓展业务。普通一点的包括制造门禁卡、与快递公司合作代收代送、代送牛奶报纸、代买代卖、封阳台、做地热、室内装修、家政服务、租房中介、二手房交易、小孩接送、打印和商务服务,等等。 近些年,物业行业出现了越来越多新的转机,有了更多的拓展业务。例如,深圳彩生活服务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物业服务、资产运营、社区服务为一体的科技型、综合型物业服务运营集团。该公司除了提供基础的公共性服务外,还有房屋增值业务房屋银行。B2F(Business To Family)业务,一公里微商圈、虚拟服务、商品服务、智能管家、连锁经营等业务,已经将彩生活物业管理的社区居民变为潜在的消费者,以手机应用的形式将商户与居民联系起来。 这也是未来物业公司的盈利模式,即利用大数据有效地为业主提供最符合他们需求的产品:物业公司通过数据转换成有效的信息,企业技术部门充分利用联机分析、数据挖掘等手段,最后进行商务智能应用,让数据商业价值化,进行商业链接,形成社区商业服务平台。 |
产品展示 |
基本信息 |
图书名称: | 社区公共危机管理指导手册 |
作 者: | 俞祖成 等著 |
定价: | 48.00 |
ISBN号: | 9787543231023 |
出版社: | 格致出版社 |
开本: | 16开 |
装帧: | 平装 |
出版日期: | 2020-04-01 |
编辑推荐 |
适读人群 :城乡社区党组织成员、城乡基层政府管理人员、社区管理者、居委会干部、社工以及社区领袖等 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并迅速扩散,进而在全国乃至全球层面蔓延。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检验和考验。面对疫情引发的公共危机,基层社区干部为我国政府最终打赢疫情防控战提供了蕞为坚实的力量之一。但抗疫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也反映出基层社区在公共危机预防、应对和防控等方面缺乏健全的机制。本书指出了基层社会治理在这次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并且提出这次抗击疫情应该成为城乡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拐点”。本书旨在为基层社区工作者开展和推动社区应急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 |
内容介绍 |
抗击疫情有两个阵地,一个是医院救死扶伤阵地,一个是社区防控阵地。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织密织牢第一道防线。从当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进展来看,包括疫情危机在内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建设尚未延伸到基层社区层面,社区应急治理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手册从“公共危机管理”的视角出发,遵循公共危机的演化规律,结合我国城乡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积极借鉴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提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公共危机管理制度的设想,并描绘了达致这一设想的步骤和路径。 本手册是为城乡社区党组织成员、城乡基层政府管理人员、社区管理者、居委会干部、社工以及社区领袖而撰写的,其目的在于为他们开展和推动社区公共危机管理提供理论和技术上的指导,力求成为社区治理中的一个航标,为读者呈现社区公共危机管理的理念、原理、框架、路径和工具等诸多丰富多彩的内容。 |
作者介绍 |
刘建军 | 丛书主编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民政部全国基层政权与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民政局决策咨询专家,上海市居(村)协会副会长,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副会长等。主要从事比较政治制度、基层政权与国家治理等领域的研究,代表作有《居民自治指导手册》《单位中国》等。 俞祖成 | 作者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公共管理系执行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同志社大学政策科学博士(国家公派),兼任上海市政治学会理事、静安社区治理智库专家委员会委员、虹口区委讲师团团员、《中国非营利评论》(CSSCI)编委等。主要从事城市基层治理与社会组织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10余项课题,在《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50余篇论文(含译文)。出版日文专著『現代中国のNPOセクターの展開』(山口書店,2017年),荣获“日本NPO学会优秀奖”,入选“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资助计划”以及“北京亿方公益基金会菁莪计划”。 |
目录 |
导言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公共危机管理制度 第一章 社区为何要重视公共危机管理? 一、风险社会:作为“通货”的公共危机 二、参与式治理和专业化治理:社区公共危机管理的两种机制 三、微观治理优势的发挥 四、基层治理能力与公共危机管理 五、社区:公共危机管理的“源头” 第二章 社区如何做好公共危机预防? 一、准确认知社区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规律 二、社区公共危机管理的基础条件 三、社区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培训 四、社区公共危机管理的预案编制 五、社区公共危机管理的演练和预警 第三章 社区如何应对公共危机? 一、应急指挥机制 二、联防联控机制 三、信息管理机制 四、法律遵循机制 五、脆弱群体关怀机制 第四章 社区如何进行公共危机善后恢复与总结评估? 一、公共危机后的调查评估 二、公共危机后的救助工作 三、公共危机后的恢复工作 四、反思与改进 结语 强化社区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建设 附录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附录二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 附录三 传染病防控中社区参与的关键知识 附件一 日本白井市自治会应对灾害危机的行动指南 附件二 美国CARE日常检查与报告表 后记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导言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公共危机管理制度 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疫情”)并迅速扩散,进而向全国各地乃至向世界其他一些国家蔓延。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引发的公共危机,对我国各行各业均造成较大冲击,同时也引起全球社会的广泛关切。诚然,正如我国外交部发言人所言,我国为应对这次疫情采取的有力措施,不仅在对本国人民负责,也在对全世界负责。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我们用中国速度为世界防控疫情争取了宝贵时间,用中国力量筑牢控制疫情蔓延的防线,用中国实践为世界防疫树立新标杆。对此,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表示,中国为控制新冠病毒已作出了巨大和非凡的努力,值得国际社会称赞。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新冠疫情在武汉爆发并扩散,进而在全国层面呈现蔓延之势,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武汉市乃至湖北省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缺乏健全的疫情预警机制以及疫情危机应对预案,同时也反映出具有准官方机构性质的中国红十字会系统在应对突发疫情方面缺乏健全的工作管理机制。此外更值得我们关切的是,随着疫情的扩散和防控压力的陡增,基层社区逐渐承受几乎“不可承受”之压力。这种压力集中体现为“基层社区迅速被各级政府视为疫情防控的最后一道承压阀”,并使得全国近65万城乡基层社区均成为“疫情防控的基础环节和前线‘战场’”。 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全国城乡基层社区迅速响应了各级政府的政策号召,正竭尽全力致力于构筑基层社区疫情防控的严防密线。毫无疑问,城乡基层社区已成为我国打赢新冠疫情战的“最后一公里”所在地。这是紧急应对之举,亦是防控有效之举。根据我们的信息观察和调研了解,目前城乡基层社区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普遍面临工作人手不足、信息沟通不畅、防控手段单一、志愿者动员困难、居民情绪疏导方法缺乏、居民恐慌心理消解不足等诸多问题。在这些问题的背后,则反映出我国城乡基层社区在包括公共卫生危机在内的公共危机预防、应对和防控等方面缺乏健全的机制。 不过,令我们甚为欣慰的是,正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刘佳燕副教授所指出的:“一夜之间,社区成为联防联治的前沿阵地,繁重的防控任务和巨大的压力迅速落到了基层干部和社区社会工作者的肩上。他们承担起宣传、防治、排查、统计、汇报、体温监测、场所消毒、邻里协调等大量工作,同时兼任信息员、观察员、宣传员、排查员、联络员、警卫员、辅导员、应急员、协调员、心理疏导员等职责,成为防范疫情社区传播的核心队伍。”毫无疑问,中国的基层社区干部(尤其是社区党员和社区志愿者)均能临危受命,勇于担当和奉献,以前所未有的牺牲精神为社区疫情的防控作出了巨大努力和牺牲,为中国政府最终打赢疫情防控战提供了最为坚实的力量之一。 公共危机,往往是“危”中有“机”。借助这次疫情防控所带来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应该让整个社会意识到,不仅各级政府需要提升公共危机应对能力,而且城乡基层社区也应尽快提升公共危机应对能力。在人类社会已进入“高度风险社会”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国城乡基层社区应在反思和总结这次疫情防控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官民协力的方式,尽快构建社区公共危机管理制度,以提升城乡基层社区在未来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公共危机之能力 ,进而推进社区“日常治理”与“应急治理”的有效融合。 |
亲,大宗购物请点击企业用户渠道>小苏的服务会更贴心!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