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此商品库存有限,请在下单后15分钟之内支付完成,手慢无哦!
100%刮中券,最高50元无敌券,券有效期7天
活动自2017年6月2日上线,敬请关注云钻刮券活动规则更新。
如活动受政府机关指令需要停止举办的,或活动遭受严重网络攻击需暂停举办的,或者系统故障导致的其它意外问题,苏宁无需为此承担赔偿或者进行补偿。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研究丛书 中国收入分配演变40年/从管理走向治理/新兴市场经济下企业发展40年/中国对外贸易的奇迹财税
¥ ×1
产品展示 |
基本信息 |
图书名称: | 中国资本市场演进的基本逻辑与路径 |
作 者: | 胡汝银,廖士光,邓斌 著,胡汝银 主笔 廖士光 邓斌 副主笔 书写 |
定价: | 88.00 |
ISBN号: | 9787543229341 |
出版社: | 格致出版社 |
开本: | 16开 |
装帧: | 平装 |
出版日期: | 2018-12-01 |
编辑推荐 |
内容介绍 |
全书聚焦于计划经济时代结束以来,中国组织化的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从无到有的历史全过程,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动态演化中的中国资本市场。通过系统的历史推演和史事梳理,本书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整体脉络做出了客观、深入、要而不繁的理论考察和宏观把握。为了揭示具有新兴加转轨特性的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和变迁的内在逻辑,作者创新性第构建了“能力禀赋诱导的资本市场发展理论”架构,以此为基础融入“政府主导的能力建设”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因素,着力揭示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初期出现严重无序混乱和后来急速转向中央政府行政控制背后的结构性原因与历史条件,全景式地分析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安排、游戏规则、行为模式和能力结构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厘清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和主要任务。 |
作者介绍 |
胡汝银,复旦大学首位经济学博士。1988年至1993年任华东理工大学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1997年起任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主任,2012年起任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席经济学家,2015年起任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共中央直接联系专家,曾任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与学术委员会委员。对微观经济、产业组织、公司治理、资本市场、供应链再造、宏观经济等有较为系统的研究。1988年和1992年两度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代表作有《竞争与垄断: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分析》《低效率经济学:集权体制理论的重新思考》《中国公司治理:当代视角》等。 |
目录 |
第1章 导言 1.1 分析逻辑与理论框架 1.2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背景和基本特点 1.3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2章 发展序曲 2.1 股份制的孕育 2.2 催生市场的契机 2.3 市场与政府的最初博弈 2.4 股票市场发展过程中的政治争论 2.5 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传承
第3章 探索与兴起 3.1 中央政府逐渐主导资本市场的发展 3.2 股票市场从分散走向集中 3.3 资本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3.4 证券市场的混乱与问题
第4章 统一监管与集中控制 4.1 统一监管与集中控制体系的形成 4.2 中央行政控制的历史基础 4.3 集中统一监管的成果 4.4 稳定至上与专业化监管
第5章 发行制度的演进 5.1 政府对新股发行主体的控制及其演变 5.2 发行定价方式的变化 5.3 新股分配机制的演进 5.4 发行制度改革前瞻
第6章 信息披露制度 6.1 中国信息披露制度演变的历史与现状 6.2 信息披露制度建设的成就与不足 6.3 信息披露制度改革 6.4 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监管 6.5 迈向公平与透明的市场
第7章 市场异常波动 7.1 市场异常波动的认识——基于国际经验 7.2 中国股市异常波动的历史 7.3 市场异常波动的原因 7.4 市场异常波动的政府政策应对
第8章 进步与成就 8.1 法律制度日趋健全 8.2 市场体系日益完整 8.3 市场规模日渐增长 8.4 市场主体不断壮大 8.5 市场功能逐步完善 8.6 双向开放稳步扩大
第9章 挑战与展望 9.1 监管逻辑与监管职责 9.2 参与主体职责与违规监管 9.3 投资机构化与交易散户化 9.4 中央行政控制与资本市场改革 9.5 资本市场国际化 9.5 从资本大国迈向资本市场强国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证券市场主要数据 附录2 中国证券市场大事记(1980—2016)
|
产品展示 |
基本信息 |
图书名称: | 中国银行业改革与发展:回顾、总结与展望 |
作 者: | 李志辉 |
定价: | 88 |
ISBN号: | 9787543229136 |
出版社: | 格致出版社 |
开本: | 16开 |
装帧: | 平装 |
出版日期: | 2018年09月 |
编辑推荐 |
《中国银行业改革与发展:回顾、总结与展望》一书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回顾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史。为正确地把握新时代下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提供了参考。本书系统地回顾和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与变迁,全书内容共分为三大部分,*部分主要介绍了金融危机前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与变迁;第二部分则介绍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银行业的转型与发展;第三部分是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总结与展望。本书通过对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以及后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与变迁进行了系统地梳理与深入地探讨,力求为新时代下,我国银行业的转型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
产品展示 |
基本信息 |
图书名称: | 中国对外贸易的奇迹:40年开放强国之路 |
作 者: | 余淼杰 著 |
定价: | 98.00 |
ISBN号: | 9787543229464 |
出版社: | 格致出版社 |
开本: | 16开 |
装帧: | 平装 |
出版日期: | 2018-12-01 |
编辑推荐 |
内容介绍 |
《中国对外贸易的奇迹:40年开放强国之路 》一书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回顾了这些年来中国进出口贸易方面的所得。内容涉及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制造业的加工贸易盘点和解析、***开发区对生产率的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等多个方面。作者利用实证数据,针对各个主题,进行了详尽的实证分析,并据此提出自己的结论,及其现实意义。本书不仅是对过去40年改革开放中经验的回顾和总结,同时也对将来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
作者介绍 |
余淼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博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学家,国际中国研究联盟秘书长,黄廷芳/信和青年杰出学者;全球经济管理类前1%高引论文经济学家;美国戴维斯加州大学经济学博士。商务部官方学术期刊《国际贸易》执行主编、《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执行主编、China Economic Journal副主编。曾被专门邀请到联合国总部做中国经济发展报告。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贸易和中国经济发展,曾在EJ、RESTAT、JIE、JDE、《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等国内外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教材、时评随笔十部。独著论文曾获英国皇家经济学会奖,是首位获得该奖的华人经济学家。曾获全国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科研究奖、全国发展经济学研究奖——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第14届北京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并五次获得全国国际贸易研究奖——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著作《加工贸易与企业生产率》获刘诗白经济学奖、胡绳青年学术研究奖、全国贸易发展研究奖、中国青年经济学家奖。在北大百廿校庆中作为北大优秀中青年教师代表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
目录 |
第一篇 进口替代战略 第1章 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与减贫 1.1 引言 1.2 中国改革开放前的经济状况 1.3 中国的工业增长与结构升级 1.4 中国如何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 1.5 经济结构转型对就业和减贫的影响 1.6 可供学习借鉴的中国经验 1.7 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2章 中国“价格剪刀差”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理论模型与计量实证 2.1 引言 2.2 中国的“价格剪刀差”状况 2.3 理论模型 2.4 计量经济模型 2.5 数据和实证结果 2.6 结论 第二篇 出口导向战略 第3章 中国的出口导向增长模式 3.1 剩余劳动力、城市化和人口转型 3.2 人口和中国的经济模式 3.3 结论 第4章 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加工贸易:趋势与特征 4.1 引言 4.2 鼓励加工贸易的政策 4.3 加工贸易的特征 4.4 数据合并 4.5 小结 第5章 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之谜:加工贸易的作用 5.1 引言 5.2 数据 5.3 加工贸易企业的典型事实 5.4加工贸易企业低生产率的可能解释 5.5 小结 第6章 国家级开发区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 6.1 引言 6.2 开发区简介 6.3 数据 6.4 主要变量和实证策略 6.5 实证结果 6.6 结论性评述 第三篇 贸易自由化战略与WTO效应 第7章 贸易自由化与制造业企业生产率提升 7.1 引言 7.2 加工贸易的特殊关税政策 7.3 数据 7.4 变量度量与实证方法 7.5 估计结果 7.6 总结 第8章 进口自由化与企业利润率 8.1 引言 8.2 相关文献回顾 8.3 理论模型 8.4 实证分析 8.5 结论 第9章 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和企业研发 9.1 引言 9.2 文献综述 9.3 数据和度量 9.4 实证方法和结果 9.5 小结 第四篇 全球金融危机下的深度开放 第10章 人民币升值对出口质量的提升效应 10.1 引言 10.2 准确测算微观层面的出口质量 10.3 数据描述 10.4 实证分析 10.5 结论 第11章 人民币汇率和加工出口的国内附加值 11.1 引言 11.2 模型 11.3 数据 11.4 实证分析 11.5 稳健性检验 11.6 影响的经济维度和机制 11.7 结论 第12章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出口与信贷约束:来自中国的理论与证据 12.1 引言 12.2 激励相容的贷款 12.3 实证模型与数据 12.4 估计结果 12.5 结论 第13章 人民币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13.1 引言 13.2 背景和典型事实 13.3 理论框架 13.4 数据与度量 13.5 小结 第五篇 全方位开放战略的政策建议 第14章 对外改革,对内开放,促进产业升级 14.1 中国产业升级的重要性 14.2 中国产业价值链升级的经验事实 14.3 中国进一步产业升级所面临的挑战 14.4 进一步产业升级的对策:对外改革,对内开放 14.5 小结 第15章 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研究 15.1 引言 15.2 贸易和投资环境现状 15.3 主要贸易和投资促进措施 15.4 结论 第16章 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动因与路径 16.1 引言 16.2 逆全球化背景下的自由贸易港建设:理论内涵与综合动因 16.3 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自由贸易港建设的路径选择
|
产品展示 |
基本信息 |
图书名称: | 改革年代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迁 |
作 者: | 刘霞辉,张鹏,张平 著 |
定价: | 72.00 |
ISBN号: | 9787543229372 |
出版社: | 格致出版社 |
开本: | 16开 |
装帧: | 平装 |
出版日期: | 2018-12-01 |
编辑推荐 |
适读人群 :大众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从近乎一穷二白的状态,发展到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是一项不易实现的目标。从这个层面上讲,回顾和研究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特征、驱动力及结构变迁等问题,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本书从理论层面,系统研究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结构变化。 |
内容介绍 |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从近乎一穷二白的状态,发展到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是一项不易实现的目标。从这个层面上讲,回顾和研究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特征、驱动力及结构变迁等问题,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为了探索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规律,*******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近年来对经济发展的事实和理论进行了梳理。《改革年代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迁》一书即为该课题组研究成果,论述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结构变迁、增长动力和未来展望。本书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研究丛书”系列之一。本书内容依据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框架设计,并按照*******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提出的相对价格调整理论与S型增长曲线模型展开分析,主要回答了两个问题:一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总量与结构变动规律及福利效果;二是增长要素的变动及对总量产出的影响。 |
作者介绍 |
刘霞辉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现为《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经济蓝皮书》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增长和宏观经济。主持和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和重点课题,研究成果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二等奖。
张鹏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中国社科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增长、应用计量经济学和上市公司。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社科重大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研究成果发表于《经济学(季刊)》《经济评论》《经济学家》《南开经济研究》等核心期刊。
张平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所长助理、副所长。现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社科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增长、宏观经济和上市公司。主持和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社科院重大项目等。研究成果三次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共中央组织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
目录 |
第一篇 总量增长、结构变迁及福利改进 第1章 中国经济增长奇迹 1.1 大国崛起 1.2 国际比较中的中国奇迹 第2章 结构变迁 2.1 结构变迁的历程 2.2 农业发展 2.3 工业化和城市化 2.4 区域经济发展分化 2.5 企业所有制结构变化 2.6 市场体系初步完善 2.7 结构优化 2.8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转换步伐 第3章 福利改进与社会发展 3.1 社会事业发展 3.2 城乡居民收入及消费增长 3.3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协调平衡 第4章 宏观稳定 4.1 相对平稳的高速增长 4.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波动及宏观稳定政策 4.3 四次通货膨胀和五次宏观调控 4.4 小结 第二篇 增长动力 第5章 经济体制改革 5.1 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 5.2 改革的主要方式——渐进式改革 5.3 以市场配置资源为目标的价格改革 5.4 小结 第6章 对外开放 6.1 “双引擎”驱动下的开放进程 6.2 对外开放的路径选择与制度供给 6.3 开放条件下的增长、稳定与政策挑战 6.4 小结 第7章 劳动力资源开发 7.1 劳动力资源开发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7.2 中国劳动力资源的开发机制 7.3 劳动力资源的二次开发与增长的可持续性 7.4 小结 第8章 技术进步 8.1 中国技术进步状况 8.2 企业技术进步:从干中学转向自主创新 8.3 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对创新的影响 8.4 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对GDP的影响 8.5 小结 第9章 资本形成 9.1 资本积累是中国高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9.2 资本形成的路径变化 9.3 投资与消费 9.4 小结 第10章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财政支持 10.1 中国财政体制面临的长期挑战 10.2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财政体制改革 第11章 金融发展 11.1 货币化和资本化事实 11.2 中国金融发展历程 11.3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11.4 小结 第三篇 展望 第12章 中国经济增长的未来——二次转型 12.1 引言 12.2 资本驱动工业化模式的终结及其冲击 12.3 二次经济转型的经验事实及其障碍 12.4 二次转型路径:基于广义人力资本和消费视角 参考文献
|
产品展示 |
基本信息 |
图书名称: | 新兴市场经济下企业发展40年:困惑、选择和希望 |
作 者: | 刘小玄 著 |
定价: | 98.00 |
ISBN号: | 9787543229419 |
出版社: | 格致出版社 |
开本: | 16开 |
装帧: | 平装 |
出版日期: | 2018-12-01 |
编辑推荐 |
适读人群 :大众 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是国有企业经历转轨过程的40年,即从计划向市场的转轨经历;是民营企业大发展的40年,尤其是伴随着新经济而来的民企的全面升级扩张的经历。这两种企业的发展经历构成了40年的中国经济主旋律,经济崛起的内在力量主要就是来源于此。企业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历程中值得记录的一页。本书通过全面的数据,实证地反映近40年中国企业的发展历史,探讨企业制度的变迁及其原因。 |
内容介绍 |
《新兴市场经济下企业发展40年:困惑、选择和希望》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研究丛书”之一。本书聚焦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企业改革,主要关注的问题是:企业制度的变迁或企业革命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其直接和间接的原因何在?企业变革的历程是怎样的,这种变革又带来了什么结果?作者全方位地对这场企业变革的原因、背景、行为、过程以及结果进行详尽描述,忠实地反映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值得特别记载的这一页。作者在充分详实可靠的实证数据基础上,借助科学的统计描述和计量分析工具,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逻辑基础上,提供了对这段转轨历史全面且有深度的理解,也为后代留下中国曾经经历的重大转折时代的历史轨迹。作者按历史发展的线索,探讨了国有、民营、股份和外资这四种企业的发展和演变,着重从经济的发展逻辑,关注这些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政府或市场的相互关系。 |
作者介绍 |
刘小玄,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85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二级研究员。现担任南京财经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多次赴英国牛津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英国阿斯顿大学和瑞典哥德堡大学等学习与合作研究。曾主持若干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参加并主持若干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研究课题和创新工程项目。2005年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1994年、2000年、2004年、2014年分别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届、第三届、第五届和第八届优秀科研成果奖。在国内外经济学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六本,主要有《转轨过程中的民营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中国转轨过程中的产权和市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The Micro-foundation of China's Market Economy(Cengage Learning,2009)、《金融市场化的演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
目录 |
第1章 企业40年的总体发展:市场化进程和所有制变化特征 1.1 市场化:自由进入和企业数目迅速增长 1.2 市场化进程中所有制结构的演变 1.3 企业改革40年来产值、效益和效率的变化及原因 1.4 40年来分行业的所有制结构变化特征 1.5 40年发展过程中企业隶属等级的变化 第2章 国有企业 2.1 发展的三个阶段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2.2 改革的初始发展阶段(1978-1993年):市场化和企业合同的激励 2.3 双轨制的出现、市场对计划的挤出效应和实现并轨(1985-1994年) 2.4 改革的第二阶段的初期(1994—1998年):国企面临市场化竞争 2.5 改革的第二阶段的深化(1998-2008年):国企效益的迅速增长和国企改革 2.6 近10年来的发展阶段(2008-2018年):投资驱动和反腐败 第3章 民营企业 3.1 关于民营企业的政策和制度变迁:从非法到合法 3.2 民企40年的基本发展概况 3.3 20世纪80年代:民企初期发展的过程和特征 3.4 20世纪90年代:市场化导致的各种资源的重新配置 3.5 1999-2008年:民企的高速发展和扩张 3.6 民营企业与融资:来源、方式与民间融资市场的形成 3.7 民企与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腾讯和阿里巴巴 3.8 实体经济的创新发展与海外扩张:华为和吉利 3.9 民营企业面临的外部制度环境 3.10 政府作用、产权保护和民企定位 第4章 股份公司 4.1 股份公司的总体地位、发展趋势和股权结构演变 4.2 1994年以前:以集体所有制或发行债券方式进行的股份制试点 4.3 1994-1999年:股份制企业的正式登场和大量涌现 4.4 1999-2008年:股份化改制、上市公司改革和民营股份公司的困境 4.5 市场不完全下混合股权公司的优势和外部市场对公司治理的决定作用 4.6 关于股份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 4.7 国有垄断的股份公司的定位问题 4.8 新兴市场经济下的民营混合股权模式 4.9 国有企业的混合股权案例 4.10 如何走向现代股份公司制度 第5章 外资和港澳台资企业 5.1 外资在中国经历的发展阶段 5.2 20世纪80年代的起步阶段和发展特征:广东经济起飞的源泉 5.3 20世纪90年代外资企业的发展:从广东向全国扩散 5.4 21世纪以来外资发展特点和产业结构的演变 5.5 外资企业的不同来源结构及其变化趋势 5.6 外商投资的地区分布特征及其原因 5.7 外资企业与国有企业合资 5.8 外资与民营企业:案例分析 5.9 关于外资的经验研究综述 5.10 近10年外资企业的撤离和外资最新政策的出台 5.11 总结 第6章 主要结论和政策含义 6.1 国有企业的40年:市场洗礼下的企业革命 6.2 民营企业的40年:艰难的发展之路和新经济时代希望 6.3 股份企业的40年:各类所有制企业的趋同化选择 6.4 外资企业的40年:正效应递减,潜力有待挖掘 6.5 从40年的历史经验看实现成功转轨的关键 参考文献 后记 |
产品展示 |
基本信息 |
图书名称: | 从管理走向治理——中国行政体制改革40年 |
作 者: | 周天勇,翁士洪 等 著 |
定价: | 88.00 |
ISBN号: | 9787543229440 |
出版社: | 格致出版社 |
开本: | 16开 |
装帧: | 平装 |
出版日期: | 2018-12-01 |
编辑推荐 |
适读人群 :大众 今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从1978到2018,改革经历了40年的历程。期间中国人均GDP按照市场汇率计,从当时的50美元增加到了2017年的8600美元。贸易和GDP规模方面,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进入了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国家的行列。怎样评价这四十年中的行政体制改革,特别是近几年开展的行政及政治体制改革,以及未来行政体制改革将向着一个怎样的政府转变,本书有一个较全面和系统的研究。 |
内容介绍 |
本书主要是从经济学兼具政治学和行政学的视角,对过去四十年中国行政体制改革进行一个梳理和总结,并试图在民主和法制的框架下构建一个现代的行政治理体系的改革目标。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怎样评价这四十年中的行政体制改革,特别是近几年开展的行政及政治体制改革,以及未来行政体制改革将向着一个怎样的政府转变,对于这些问题本书给出了一个较全面和系统的回答。行政体制改革是中国整个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体制改革的经验是中国整个改革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本书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献礼。 |
作者介绍 |
周天勇,男,1958年生,籍贯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经济学博士,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 |
目录 |
1.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大扫描 1.1 导言 1.2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开启 1.3 人民公社终结与乡镇政府设立 1.4 区域农业行政的转型与市管县体制兴起 1.5 计划经济逐步终结与产业部撤销 1.6 各地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 1.7 六次机构改革与大部制 1.8 自贸区与倒逼和复制行政体制改革 1.9 推进法制化政府的建设 2 中国式行政体制与经济发展奇迹 2.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发展的奇迹 2.2 革命性政府向发展型政府转变 2.3 地方政府竞争 2.4 党的意志与行政贯彻 2.5 商事体制改革与双创兴起 3 行政改革的一些重大方面 3.1 政资分开与国资管理 3.2 政社分开与协会兴起 3.3 政事分开的尝试与难题 3.4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3.5 公务员制度改革 3.6 经济调节与综合部门演变 3.7 市场规制与行政监管 3.8 放管服配套性改革 3.9 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政府 4 渐进行政体制改革积累的问题 4.1 放权与恋权的博弈 4.2 服务与管制的博弈 4.3 监管推诿与职责不清的博弈 4.4 机构膨胀与行政成本仍难控制 4.5 中央与地方关系仍然混沌 4.6 反腐及追责与行政不作为 5 中央与地方事务划分与责权配置 5.1 各级政府事务界定 5.2 以事定支 5.3 固定各自的收入 5.4 公正透明的转移支付 5.5 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 6 政府层级与机构改革 6.1 纵向管理与派出机制 6.2 事务横向分工与协调管理 6.3 上下事务分工与机构差异化设置 6.4 行政效率与政府层级 6.5 划小省级区域 7 建设一个现代的行政治理体系 7.1 公权力及其程序的公开与透明 7.2 一个开放的政府 7.3 政府引导与社会自组织管理 7.4 高效率和节约行政成本 7.5 行政规范与充满活力的社会 7.6 人民监督下的政府 7.7 现代行政治理体系与美好未来 |
产品展示 |
基本信息 |
图书名称: | 中国收入分配演变40年 |
作 者: | 李实,万海远 著 |
定价: | 69.00 |
ISBN号: | 9787543229457 |
出版社: | 格致出版社 |
开本: | 16开 |
装帧: | 平装 |
出版日期: | 2018-12-01 |
编辑推荐 |
改革开放40年以来,经济飞速发展,平均主义分配模式被打破,同样的,收入差距也逐渐扩大。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收入差距,当前中国的收入差距到了什么程度,如何建立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都是亟待进一步回答的问题。本书从40年来中国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出发,针对40年来的分配制度改革的得与失、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的状况、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及其演变,以及主要政策的收入再分配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展望了未来的收入分配改革,对改革的总体思路提出建议。 |
内容介绍 |
中国早期的经济转型的一个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经济活力,特别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增加劳动力的激励,“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随着平均主义的分配模式被打破以后,收入差距的扩大也就不可避免。然而,对40年收入分配体制变化的解释,对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因素的解释,特别是从中国经济转型的大格局出发来解释中国收入分配变化的方方面面,这方面的研究文献和结果仍然无法令人满意。本书试图对中国四十年经济转型中收入分配制度演变及其引发的收入差距和收入分配不公的变化提供一个历史画卷。 |
作者介绍 |
李实,北京师范大学经管学院教授,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先后三次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及获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等。主要研究领域为收入分配与贫困问题。在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中英文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经济转型的代价》、《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III》、Inequality and Public Policy in China、Unemployment, Inequality and Poverty in Urban China等20部中英文著作。 万海远,法国里昂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副院长。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为收入与财富分配。在China Economic Journal、China Economic Review、《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中英文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收入不平等与公共政策》《中国税收制度的收入分配效应》和《新型城镇化与人口迁转》等著作。 |
目录 |
第1章 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状况 1.1 近几年收入差距变动态势 1.2 目前的收入差距仍然过大 1.3 解释城乡之间过大的收入差距 1.4 未来收入差距的走向 1.5 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关键点 1.6 总结 第2章 收入定义、不平等测量与分析方法 2.1 不平等的测量 2.2 收入定义 2.3 测量指标 2.4 分解方法 第3章 收入分配格局的长期变化 3.1 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及其解释 3.2 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化趋势 3.3 经济转型与收入分配 3.4 建立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3.5 结论 第4章 经济转型初期的收入分配状况 4.1 农村早期经济转型与收入差距变化 4.2 城镇早期经济转型与收入差距 4.3 总结 第5章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得与失 5.1 中国特色的收入分配改革方式 5.2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路径 5.3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得与失 5.4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 5.5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失败教训 第6章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与收入分配 6.1 农民收入增长 6.2 农村收入差距及其影响因素 6.3 农村收入差距的最新变化 第7章 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化 7.1 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发展阶段 7.2 城镇收入增长与差距的变动趋势 7.3 所有制多样化与收入差距的变化 7.4 “库兹涅茨假说”与收入差距的关系 7.5 小结 第8章 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及其演变 8.1 中国特色的城乡二元分割 8.2 城乡收入差距的演变 8.3 城乡收入差距的再估计 8.4 城乡分割的歧视性影响 8.5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着力点 第9章 地区之间收入分配格局演变 9.1 引言 9.2 定义和数据 9.3 地区之间收入差距 9.4 地区收入差距对全国收入差距的贡献 9.5 地区收入差距的决定因素 9.6 总结 第10章 主要政策的收入再分配效果 10.1 收入分配政策体系 10.2 主要再分配政策及其比较 10.3 财政政策的再分配效果评价 10.4 税收政策的收入分配效果评价 10.5 社会保障政策的再分配效果评价 第11章 建立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11.1 收入分配改革紧迫性 11.2 收入分配改革未来展望 11.3 收入分配改革的总体思路 11.4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 参考文献 |
产品展示 |
基本信息 |
图书名称: | 财税现代化:大国之路 |
作 者: | 杨志勇 著 |
定价: | 75.00 |
ISBN号: | 9787543229471 |
出版社: | 格致出版社 |
开本: | 16开 |
装帧: | 平装 |
出版日期: | 2019-01-01 |
编辑推荐 |
内容介绍 |
《财税现代化:大国之路》一书回顾1978年以来中国财政制度改革的三个阶段,从放权让利式的财税改革,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到2013年之后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并在此基础之上总结中国财政制度改革过程中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收入分配的改进以及现代宏观财政调控机制的形成等成就。同时作者指出了中国财税现代化过程中还面临不同道路选择和指标判断、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中央与地方事权的划分、地方债管理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作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
作者介绍 |
杨志勇,经济学博士(厦门大学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2006年至今),财经战略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财政研究室主任,《财经智库》编辑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税收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公共经济学理论体系创新研究”主持人,中央马克思主义工程教材《公共财政概论》首席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7年)。主要研究方向为:财税理论、比较税制、中国经济改革等。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财政学会、教育部等多项奖励。 |
目录 |
财税现代化:大国之路 1 1.导言 2 1.1 1978-2018年中国财政的变化:数据事实 3 1.2 1978-2018年中国财政的变化:制度事实 9 1.2.1 1978-1993年:放权让利式的财税改革 9 1.2.2 1994-2013年: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 10 1.2.3 2013年至今: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11 1.3 理解中国财税改革与本书的任务 12 1.3.1理解中国财税改革 12 1.3.3 本书任务 14 2传统财政制度的形成 18 2.1 逻辑起点:财政制度的目标 18 2.1.1 建国初期财政的目标 18 2.1.2 “一五”时期的财政目标 20 2.1.3 1958-1965年财政的目标 21 2.1.4 文革中财政的目标 23 2.2传统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国际比较 24 2.2.1 作为一种财政制度的传统财政制度 25 2.2.2 传统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计划型财政 25 2.2.3 传统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二:公有制财政 26 2.2.4传统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三:对价格的全面干预 27 2.2.5 传统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之四:对初次分配产生广泛直接的影响 28 2.2.6传统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五:基本上与收入再分配无关 28 2.2.7传统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之六:直接调控宏观经济 30 2.3传统财政制度与中国经济现实 31 2.3.1 传统财政制度与国有经济的一致性 31 2.3.2 传统财政制度与农村的发展 35 2.3.3 传统财政制度与经济结构 38 2.3.4 传统财政制度下的激励、信息问题 39 3 财税改革的逻辑 42 3.1三次财力困境与财税改革 42 3.1.1第一次财力困境与财税改革 42 3.1.2第二次财力困境与财税改革 44 3.1.3第三次财力困境与财税改革 47 3.2中国经济改革与财税制度改革 49 3.2.1 中国经济改革起步阶段的财税制度改革 49 3.2.2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框架内的财税改革 53 3.2.3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税制度改革 60 3.3 国家治理与财税改革 63 3.3.1国家治理与现代财政制度 63 3.3.2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原则 64 (3)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64 (4)有利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发挥 65 (5)有利于宏观经济稳定 66 3.3.3现代财政制度的主要特征 67 3.4 财税理论与财税改革 72 3.4.1 理论与改革 72 3.4.2 财税理论与财税改革 73 3.5财税改革的动力机制 75 3.5.1财税制度需求的变化 75 3.5.2财税制度改革:需求者与供给者的互动 78 3.5.3政府转型:财税改革的持续动力 80 4财税现代化历程 82 4.1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财政调整 82 4.2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的财税改革 84 4.2.1财政体制改革 84 4.2.2税制改革 92 4.2.3财政与国有经济改革 97 4.2.4政府预算改革 102 4.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税改革 105 4.3.1财政体制改革 105 4.3.2税制改革 110 4.3.3财政与国有经济改革 119 4.3.4 政府预算改革 121 4.4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127 4.4.1财政体制改革 127 4.4.2 税制改革 130 4.4.3 政府预算改革 131 4.4.4 财政与国有经济改革 132 4.5财税改革蓝图 133 4.5.1 财政体制改革 133 4.5.2 税制改革 133 4.5.3 政府预算改革 134 4.5.4 财政与国有经济关系的调整 134 5.财税现代化的成就 135 5.1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135 5.1.1 财政改革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企业角度的分析 135 5.1.2 财政改革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地方政府角度的分析 138 5.2收入分配的改进 139 5.2.1 1978-2017年的收入分配 139 5.2.2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收入分配的改进 141 5.2.3 促进公平的税收制度 143 5.3现代宏观财政调控机制的形成 144 5.3.1现代宏观财政政策的运作 144 5.3.2 计划经济下经济稳定目标的实现 145 5.3.3促进宏观经济稳定的财政政策机制的形成 146 5.3.4 与计划相结合的促进经济稳定的财政政策 150 5.3.5中国财政政策的成就 153 6财税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与难点 156 6.1预算现代化 156 6.1.1财政透明度 156 6.1.2 政府预算体系的衔接 162 6.1.3 预算绩效管理 167 6.2中国税收现代化之路的选择 170 6.2.1 税收现代化的不同道路 170 6.2.2税收现代化的评判指标选择 171 6.2.3中国的税收现代化之路 174 6.3人工智能与税收现代化 180 6.3.1人工智能对税收现代化的要求 180 6.3.2人工智能发展的方向与需要的条件 180 6.3.3人工智能发展的政策及税收政策的定位 182 6.3.4人工智能发展与税收政策 184 6.3.5人工智能发展对税收征管的影响 187 6.4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的划分 189 6.4.1事权划分问题的意义 189 6.4.2事权划分思路的转变:历史视角 190 6.4.3事权划分思路的转变:比较视角 192 6.4.4残缺的分税制:中国现实的概述 194 6.4.5事权划分思路的选择 195 6.5 地方债管理 198 6.5.1认识地方债的不同风险 198 6.5.2地方债务统计困难影响决策 200 6.5.3地方债规范发展的对策思路 201 7财税现代化与内外部环境 204 7.1 财税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配套性 204 7.1.1 财税改革与农村改革 204 7.1.2财税改革与价格改革 211 7.1.3财税改革与金融改革 214 7.1.4财税改革对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支持 216 7.2财税改革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 217 7.2.1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17 7.2.2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与财税改革 218 7.2.3财税对资源能源价格改革的支持 219 7.2.4财税改革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220 7.2.5 财税现代化与环境保护 221 7.3 财税现代化与国家的法治化、民主化进程 221 7.3.1 财税改革与国家的法治化进程 222 7.3.2财税改革与国家的民主化进程 228 8 财税现代化之路:大国经验 234 8.1 财税现代化在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234 8.1.1财政放权让利改革,促进市场竞争主体的形成 234 8.1.2 财政对价格改革和市场体系形成的支持作用 235 8.1.3 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处理好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 236 8.2 财税现代化实现之路的的选择 238 8.2.1 激进改革与渐进改革 238 8.2.2 制度变迁的强制性与诱致性 239 8.2.3 财税现代化次序的选择 240 8.3 财税现代化之路的普遍意义 241 8.3.1财税现代化中注意自主创新 241 8.3.2 财税现代化进程中注意协调不同利益集团的矛盾 242 8.3.3财税现代化与经济改革、稳定和发展的配套协调 243 8.3.4充足的政府收入对于改革、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44 8.3.5 渐进式财税改革容易得到改革所需的知识 244 8.3.6给各种经济主体以恰当的激励是财税现代化之路成功进行的主要原因 245 8.3.7财政管理体系的变化有利于财税现代化之路的顺利进行 246 8.3.8财税现代化必须有全球视野 246 9 结束语 248 参考文献 253 |
亲,大宗购物请点击企业用户渠道>小苏的服务会更贴心!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