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此商品库存有限,请在下单后15分钟之内支付完成,手慢无哦!
100%刮中券,最高50元无敌券,券有效期7天
活动自2017年6月2日上线,敬请关注云钻刮券活动规则更新。
如活动受政府机关指令需要停止举办的,或活动遭受严重网络攻击需暂停举办的,或者系统故障导致的其它意外问题,苏宁无需为此承担赔偿或者进行补偿。
汉魏六朝河陇文学系年 世纪中文·学人文丛 丁宏武 著 商务印书馆
¥ ×1
一部以年为纲、以人为目,前后近八百年的河陇地域文学编年史
读者对象:古典文学、文献学研究者 地域文学爱好者
编辑推荐:
唐前河陇文学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品格:
尚武之风影响下河陇士人亦文亦武的“两栖”特色与河陇文学的质直共性
边塞苦寒环境影响河陇文学的慷慨悲凉之气
华戎交会背景下河陇文学的“秦风”特质与文化品格
内容简介:
本书对汉高祖元年(前206)至隋文帝开皇九年(589)之间的河陇作家作品进行全面考察和系统梳理,形成一部以年为纲、以人为目,前后近八百年的河陇地域文学编年史。正文分上、中、下三卷,主要编录对河陇作家产生重要影响的政治事件、学术思潮、文学活动,以及河陇作家的行迹和相关作品系年。本书立足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需要,力求客观呈现汉魏六朝河陇地域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和多元色彩,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中国古代西部文学研究的领域和空间。
作者简介:
丁宏武,甘肃通渭人。现为西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汉魏六朝文学文献研究。在《文献》《文史哲》《国学研究》《周易研究》《宗教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出版专著《葛洪论稿——以文学文献学考察为中心》,参与编撰《甘肃文献总目提要》。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汉魏六朝河陇地区胡汉著姓与本土文学综合研究”,主持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唐前河陇文学文本辑校整理与研究”,参与完成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编纂整理与研究”、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陇右著述目录提要与研究”。专著《葛洪论稿——以文学文献学考察为中心》获甘肃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论文《唐前李陵接受史考察——兼论李陵作品的流传及真伪》获甘肃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系列论文“汉魏六朝河陇地区作家作品系列研究”获2016年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二等奖。
目录:
上卷 两汉河陇文学系年(公元前 206—公元 195 年)
中卷 魏晋河陇文学系年(公元 196—公元 419 年)
下卷 南北朝河陇文学系年(公元 420—公元 589 年)
主要参考文献
前 言
《汉魏六朝河陇文学系年》(以下简称《系年》)是本人主持的 2010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魏六朝河陇地区胡汉著姓与本土文学综合研究”(10BZW036) 的最终成果之一。《系年》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汉高祖元年(前206)至隋文帝开皇九年(589)之间的河陇作家作品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和梳理,形成一部以年为纲、以人为目,前后近八百年的河陇地域文学编年史。
“河陇”是河西、陇右的简称,在中国古代主要指陇山以西、西域以东的 广大地区。到了唐代,“河陇”还涵盖了广大的西域地区。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地理概念,“河陇”一词出现于汉武帝开拓河西之后。在此之前,中原王朝的西疆仅至陇西,河西地区还是月氏、匈奴等少数民族的游牧之地。《汉书》卷二八《地理志》载:“自武威以西,本匈奴昆邪王、休屠王地,武帝时攘之,初置四郡,以通西域,隔绝南羌、匈奴。”又据《汉书》卷六《武帝纪》,元狩二年(前121)秋,“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合四万余人来降,置五属 国以处之,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河西地区从此纳入西汉王朝的版图;元鼎六年(前111),“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河西四郡至此全部建立。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西汉“初置刺史部十三州”c,凉州为十三州之一,其地东起陇坻,西至西域东界,河西和陇右同属凉州刺史部,自此开始,河西和陇右这两个互相毗邻的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联系日趋紧密,此后经过长期的交流和融合,逐渐演变为一个区域共同体,河陇地理概念也随之生成。东汉初年,隗嚣以天水为中心,建立了地方割据政权,其势力最盛时占据陇右、河西诸郡。建武八年(32),光武帝亲征陇右,使隗嚣故将王遵作书劝瓦亭关守将牛邯归降,王遵《喻牛邯书》中有“冀圣汉复存,当挈河陇奉旧都以归本朝”数语,其中的“河陇”,显然是包括河西和陇右在内的完整意义上的地理概念,这也是史书中第一次出现“河陇”这一特定的地理概念。东汉一代,凉州刺史部下辖十郡(北地、安定、汉阳、陇西、武都、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两属国(张掖属国、张掖居延属国),河西和陇右依然属于同一个行政监察区。两晋南北朝时期,尤其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在河陇地区建都的五凉、西秦等割据政权都试图将河陇地区完全纳入自己的版图,都把河陇地区看作一个完整的政治区域,河陇一体的观念已然成为一种共识。东晋义熙元年(405),西凉李暠迁都酒泉,改元建初,并且遣使奉表建康,其文曰“冀凭国威,席卷河陇,扬旌秦川”云云,就是以割据河陇,进而东图关中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唐代中期以后,随着大唐王朝与吐蕃民族军事冲突的加剧,河陇地区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河陇一体的观念进一步深化。
从自然地理区域上看,河陇地区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之间,以陇上黄土高原和河西走廊为主体,“昆仑望于西,大陇雄于东,岷山亘于南,贺兰迤于北。黄河如带,泾渭夹流其中,渊渟岳峙,脉络贯通气势”。历史上的河陇地区,是古代中原王朝的西北边塞地带,既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反复争夺的区域,也是中央欧亚地区的一个以汉文化为主导的重要媒介区域。频繁的文化交流和战争冲突,使河陇地区及其历史文化具有显著的边塞特征,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历程中始终承担着沟通与防御的双重角色。河陇地区虽然僻处西北边隅,堪称苦寒边塞,但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其风土气俗,不仅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河陇文化,而且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河陇文士。河陇文学发轫于先秦,在东汉后期和五凉时期曾经出现过短期的繁荣。受河陇边塞“风声气俗”的影响,河陇文学自先秦以来即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刚直劲健,慷慨任气,激荡着华戎交会的雄宏气势和力量。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汉已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山西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处势迫近羌胡,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皆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耳。”班固的这段论述,立足于地域文化的视角,将河陇一带的边塞属性、尚武之风与文学作品的慷慨之气联系起来,强调《秦诗》是河陇地区“风声气俗”的历史产物和文学呈现,比较深入地阐释了河陇文学与文化的地域特色及其成因。
据粗略统计,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辑录河陇作家作品129 人、615 篇(含残篇),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录河陇作家作品24 人、175 篇(含残篇),郝润华主编《甘肃文献总目提要》集部别集类著录自李陵至牛弘共计 59 位唐前河陇作家的文集或单篇作品。本《系年》涉及的重要作家有李陵、赵充国、隗嚣、梁竦、梁商、皇甫规、张奂、段颎、王符、秦嘉、徐淑、仇靖、傅燮、傅幹、赵壹、张芝、张昶、盖勋、侯瑾、杨阜、姜维、傅巽、傅嘏、傅玄、傅咸、傅祗、段灼、皇甫谧、辛旷、索靖、张轨、张骏、张重华、谢艾、马岌、胡义周、胡方回、胡叟、苻坚、苻融、苻朗、王嘉、赵整、姚兴、姚泓、李暠、刘昞、宗敞、宗钦、段承根、沮渠蒙逊、沮渠茂虔、源贺、源怀、李冲、傅亮、傅隆、傅縡、阴铿、辛雄、辛德源、牛弘等60余人。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旅陇作家的活动及作品,在本《系年》中也有涉及。这些旅陇作家主要包括两汉之际和五凉时期避难于凉州的旅陇文士,其中著名文士有班彪、方望、郑兴、申屠刚、杜林、马援、窦融、段业、鸠摩罗什、僧肇、程骏、江强、常爽等。汉末魏晋南北朝是注重门第、标榜姓望的时代,但是,由于战乱、仕宦导致的迁徙以及地理沿革等众多原因,史籍所载不少文人儒士的籍贯,仅仅是门阀世族时代该家族的郡望所属和门第标识,与其现实的居住地并无直接关联。正如胡孔福《〈南北朝侨置州郡考〉叙》所说:“衣冠望族,桑梓情殷。汝南应劭,鲁国孔融,地因人重,名以望传。虽迁徙靡常,寄寓他所,而称名所系,仍冠旧邦。庶邑居井里,以亡为有,实去名存。”由于籍贯与现实居住地不符是当时的普遍现象,所以关于文士籍贯的认定,不能仅仅局限于简单地考察地理沿革和家族迁徙等表层问题,而应综合考量家族认同(家族谱牒、个人墓志、作品文本中的载述)、国家认同(家族成员的封爵地域)、历史认同(史书人物传记中的史官表述)等不同层面的历史信息。本《系年》关于这一时期河陇作家的籍贯认定,主要依据史籍载述,同时参考家谱、墓志、作品文本等进行综合考量。凡是史籍明确记载籍贯属于东汉凉州刺史部所辖十郡(北地、安定、汉阳、陇西、武都、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和两属国(张掖属国、张掖居延属国)的地域范围之内者,不论其是留守本土还是流寓他乡,一概收录。因仕宦或避难等原因流寓河陇地区的外籍作家,其旅陇期间的行迹及相关作品也在本《系年》系录范围之内。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北地傅氏家族虽然自汉末以来寄寓关中冯翊境内,此后又流寓江南,但其姓望所系与文化根脉
仍在河陇地区(义渠、灵州、泥阳),文献有征,彰彰甚明。其亦文亦武、刚直尚气的家族风尚,也是秦汉以来河陇地区“风声气俗”的本色呈现。
根据文献记载,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河陇地区出现的著名作家,大部分出自河陇著姓。尤其是天水赵氏、陇西李氏、狄道辛氏、安定梁氏、安定皇甫氏、安定张氏、武威段氏、敦煌张氏及宋氏、索氏、氾氏、阴氏等“河陇世族”或“西州著姓”,人才辈出,成为这一时期河陇文学创作的主体。十六国时期,前秦氐族苻氏、后秦羌族姚氏、北凉卢水胡沮渠氏、南凉鲜卑秃发氏(河西源氏)、西秦鲜卑乞伏氏等少数民族的汉化和作家群的出现,为多元一体的河陇文学增添了新的成分、新的色彩和新的文学生长点。
从文学接受史的角度考察,李陵、隗嚣、秦嘉、徐淑、王符、赵壹、张昶、傅玄、傅咸、张骏、胡义周、刘昞等人及其作品,深受后世认同和推崇,堪称唐前河陇文学的杰出代表。李陵是秦汉以来第一位有文学作品留传后世的河陇士人。隗嚣是有文献可考的以“善为文书”享誉当时,并被中原文士普遍关注的河陇第一人。东汉后期,河陇地区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文士。梁竦著《七序》,班固见而称赞;“凉州三明”(皇甫规、张奂、段颎),文武兼备,名重当时;侯瑾、赵壹跻身于《后汉书·文苑列传》;王符隐居著书,指陈时弊,为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之一;秦嘉、徐淑,伉俪情深,《赠妇诗》三首,堪称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张芝、张昶,书文兼擅,引领了汉末新的士林风尚。其人其作,足以代表当时文化发展和文学创作的一流水准。魏晋时期,河陇文学沿着东汉以来的态势继续发展。皇甫谧、傅玄、傅咸、索靖等人在文坛享有盛誉,堪称河陇文士的优秀代表。十六国时期,战乱频仍,僻处西北边隅的河陇地区,政局相对稳定,加之五凉政权“文教兼设”,遂使河陇地区成为当时北中国的学术中心之一,河陇文学也在五凉时期达到了唐前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史称“区区河右,而学者埒于中原”,刘昞、胡方回的刻石铭功之作,宏丽清典,堪称名篇。河陇地区的文化底蕴和文学水准,于此可见一斑。
迄今为止,学界虽然已经有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东晋南北朝学术编年》,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张可礼《东晋文艺系年》,曹道衡、刘跃进《南北朝文学编年史》,刘跃进《秦汉文学编年史》,陈文新主编《中国文学编年史》,赵逵夫主编《先秦文学编年史》,易小平《西汉文学编年史》等学术编年史或文学编年史问世,但以上著述涉及的河陇文学文献不仅编排比较零散,而且也多有疏漏,难以全面、清晰地反映汉魏六朝河陇文学的整体风貌和发展轨迹。目前也没有对汉魏六朝河陇文学进行编年研究的专著问世。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对地域文化研究的不断升温,地域文学也成了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与此同时,随着文学史研究时空视角的不断扩大,文学地理研究也成为新世纪的学术热点之一。杨义先生明确提出“重绘中国文学地图”以及“中国文学的民族学、地理学”等新的文学观念 ,这说明新时期的文学研究,不仅要关注汉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学,还应当在民族共同体的视野下,关注华夏多民族文学的发生、发展状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华夏民族文学的整体性、多样性和博大精深的立体形态。编纂《汉魏六朝河陇文学系年》,不仅可以客观呈现在丝绸之路与民族融合双重影响下的唐前河陇文学的整体面貌和发展轨迹,为深入探讨河陇文学的地域特色及历史影响奠定基础,而且可以适应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需要,深入挖掘唐前河陇文学与文化的历史积淀,进一步拓展河陇文学与文化研究的领域和空间。
考虑到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河陇文学自身具有的边塞特征和多元色彩,在本《系年》的编纂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路和原则:
一是立足于新世纪的中华文学史观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需要,以河陇地域文化的发展演变为背景,以河陇地域文学文献的整理研究为基础,以作家作品及文学创作活动为重点,对汉魏六朝河陇文学的历时性发展进行系统梳理和编年,以期比较客观地呈现这一时期河陇文学的历史风貌。
二是以中西文化交流和胡汉各族文化的交融为背景,系统勾勒汉魏六朝时期河陇地域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和多元色彩,尽量拓宽、深化中古时期河陇地域文学文献及西北丝绸之路文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路径,进一步拓展中国古代西部文学研究的领域和空间。
三是立足新时代的学术语境和研究方法,充分利用河陇地区富集的文化资源和出土文献,关注通俗文学文本的原生形态和文化特质,进一步深化汉魏六朝河陇地区文化生态及本土文学发展动态的研究,重绘唐前河陇地域文学地图,推动学术的创新和发展。
亲,大宗购物请点击企业用户渠道>小苏的服务会更贴心!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