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与道咸同光时代 汪荣祖 著 讲述晚清首位驻外公使郭嵩焘的生平略事 近代史 历史人物正版书籍 岳麓
  • 新商品上架
    • 作者: 汪荣祖著
    • 出版社: 岳麓书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句字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汪荣祖著
    • 出版社:岳麓书社
    • ISBN:9787553817514
    • 版权提供:岳麓书社

    基本信息(以实物为准)
    商品名称: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与道咸同光时代开本:32开
    作者:汪荣祖页数:
    定价:88出版时间:2023-07-24
    ISBN号:9787553817514 商品类型:图书
    出版社:岳麓版次:1
    作者简介:
    汪荣祖,1940年生于上海,祖籍安徽旌德。 大学历史学学士(1961),美国俄勒冈大学历史学硕士(1964),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历史学博士(1971)。自1971年起任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教授,执教三十一年。现任山东大学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访问学者、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等。出版《史家陈寅恪传》《史传通说》《康章合论》《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与道咸同光时代》《追寻失落的圆明园》《诗情史意》《史学九章》《槐聚心史》等中英文著作二十余种。

    ......

    内容提要:
    本书讲的是晚清首位驻外公使郭嵩焘的生平略事,郭氏历经道咸同光四朝,早为皇帝秘书,办过盐务、军务,做过广东巡抚,后又出任 位驻英法公使。
        郭嵩焘是近代 争议性的人物。他的见识远远超过侪辈的士人,早就洞悉中国不能再闭关自守,而应走向世界。然而这种认识却受到举国人士的讥嘲和辱骂。他寡不敌众,只好靠边站。他个人的挫折,正好象征中国走向世界的挫折。然而再挫折、再艰难,中国还是走向了世界,只是必须付出较高的代价而已。

    ......

    目录:
    目录
    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与道咸同光时代目录
    新版自序
    初版弁言
    章湘阴郭家的麟儿
    第二章亲身体验鸦片战争
    第三章与太平军作战
    第四章咸丰五年的江南之旅
    第五章郭翰林在北京
    第六章巡访津沽鲁东
    第七章黯然南归惊闻国变
    第八章应李鸿章之请赴沪任职
    第九章到广东去当巡抚
    第十章粤东攻防与左郭交恶
    第十一章荔湾话别前后
    第十二章寒波塘山居
    第十三章伤逝
    第十四章城南书院
    第十五章海疆多事奉诏入京
    第十六章重游京师与新任命
    第十七章出使前的波折
    第十八章郭大人出洋
    第十九章首任驻英法公使
    第二十章置身西欧文明
    第二十一章激赏严又陵
    第二十二章坚决请辞的底蕴
    第二十三章辞行观光归程
    第二十四章初返春申追诉《申报》
    第二十五章自沪返湘不愿北上
    第二十六章定居省城长沙
    第二十七章不忍不谈洋务
    第二十八章晚年心境
    第二十九章走向世界的挫折
    参考书目

    ......

    精 彩 页:
    试读章节:第二十九章走向世界的挫折19世纪西力东侵,欧美人挟其坚船利 以及商业资本,打开亚洲的门户,其势如惊涛骇浪,莫之能御。亚洲 仓猝应变,无论在武备与心理上均不足以应对此一 的巨变。 回顾历史,东亚二国——中国与日本——虽同在外力侵逼下起而应变,日本的应变能力显然大大超过中国。咸同中兴尚在明治维新之前,然而明治维新三四十年后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同光自强运动三四十年后却是甲午惨败以及庚子国变。中、日同被西方势力逼向世界,追求富强,日本的成功, 衬现中国挫败之甚。
        无论成败,各有原因可说。德川日本虽然锁国二百余年,但兰学一线从未中断,故明治之前西学已有基础。而其封建制度亦有利于应变,如德川幕府应变不利,而长州、萨摩诸藩应变较顺,卒于美国兵舰示威江户湾,受辱之余,发动尊皇攘夷的倒幕运动,明治天皇收还版籍,中央一统,开创了明治维新,走向世界的新局。中国情况则正好相反,西洋教士虽早于明末来华,然自雍正禁教之后,中西文化实已隔 ,至鸦片战争,中国对西方的认识仍甚浮浅,而满清中央集权颟顸无能,既难应变,又无可资应变的地方势力。太平天国之起,固无助于应变,内乱 助长外患。所谓中兴,实在有名无实,无论宗旨与规模,全不能与明治维新相提并论。中、日之间一败一成,诚非无故。
        郭嵩焘一再感叹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由于不明洋情,不知如何应付洋人,以致屡次延误,使洋务愈来愈难办, 也愈来愈艰危。这也就是说,中国应变愈早,自强的胜算愈大:不仅仅是因中国的国势日绌,而且是因列强的侵略性日增。这个“时机”问题,颇值得一究。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鸦片战后五六年),欧洲革命导致三十三年西方旧秩序的解体;革命虽不成功,但列强必须重组均势。洪秀全金田起义时,英国仍是 的世界性工业国,法国的工业力限于欧陆,俄国尚落后,美国 不足道,日本仍在闭关,而中国正遭遇到 的内乱,坐失应变自强的良机。同治中兴尚未为晚,但已力不从心,见识亦不够。及光绪初年以后,德国崛起,危及均势,引发列强争霸,英、法、德、俄诸国分向海外扩张,争夺殖民地,以充实一己的资源与声威。日本约同此时维新,效法列强,不仅免于受害,反而有余力伙同西洋侵略,而中国正首当其冲。
        郭嵩焘出使英、法时,颇注意俄、土战争,知道西方列强中,英、法为友邦,德、俄为友邦;回国途中 忧虑日本之起,类此都可见他对世界形势有基本的认识。他还注意到柏林会议,此一会议的结果又暂时恢复了列强的均势与 和平。但郭氏回国后竟投闲置散,对世界的看法亦不被决策者重视,清廷的应变仍然无方,妄想与霸权力拼,以致藩邦与利权大量丧失,而又无可奈何。于郭嵩焘逝世前后,中国即将面临列强瓜分的危机,康有为正极力奔走呼号变法。变法之紧急,正可见 之危急,已到崩溃的边缘。
        然中国之所以如此,论者每归咎于以天朝自居的政治立场,以及文化大一统概念下的拒外观点,而又以此政治与文化观点,来自两千余年的儒家传统。传统阻碍现代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不能并存之说,遂甚嚣尘上,认为非 打倒传统,全盘西化,中国不足以言现代化。此种议论自“五四”以来,余波荡漾,迄今未竭。
        但是近三十余年来,世界各地学者研究传统社会的现代化,发现传统与现代化并不一定是对立的,有时传统因素颇有助于现代化的发展。就以日本而论,如德川时代儒学中的伦理价值,对于日本近现代的经济发展,大有助益。同一儒家传统何以有助于日本,而有碍于中国?两国政治社会环境不同,自有错综复杂的原因可探,然而中国走向世界的挫折仅以传统与文化为说,已显得空泛不实。
        郭嵩焘生长于此一挫折时代,他以百无一用之书生对 与人民的遭遇特为敏感,而且慧眼 。我们不妨从他的眼光来探看此一问题。无论他的出身与教育,都属当时的主流。他亦以儒学自任,并对礼学有深入的研究。尽管许多保守派将他视为离经叛道之人,但他从未自认为儒家叛徒,事实上亦从未向儒学挑战。至少深厚的儒家背景并未阻碍他认识西方,走向世界。在他看来,向西方学习的主要障碍是南宋以来虚骄的士风。南宋以来的士大夫阶层,固然大都信奉儒教,但虚骄之气显然是一种社会风气,未必扎根于儒家经典。风气之形成,有其时代背景。自两宋以后,中原与草原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元、清两朝,即由边疆民族入主中原而兴建。士大夫高唱夷夏之辨,引发情绪性的反应,一反汉唐时讲究理(接之以礼)、势(备而守之)的政策,而“务为夸诞”,竟侈言用兵于靖康、绍兴积弱之后。
        郭氏指出,史家班固曾说,文人多主和亲,武人则多主征伐;但宋、明以来,言战者却大都出于文人,议论繁多而不切实际,甚至轻易开启衅端,使曲在我而不在彼。所以他撰写《绥边征实》一书,以检讨从秦汉到明代的“边防战守之宜”,突现其得失成败,以明“兴衰治乱之大原”,“砭南宋以后虚文无实之弊”。
        郭写此书,显然有借古讽今的意思。杨联陞指出,郭嵩焘从未把洋人比作牲

    ......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