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三辑)熊逸著 当代思想隐士、作家熊逸新作 讲透资治通鉴 得到 建立中国历史、文化全景式认知
  • 新商品上架
    • 作者: 熊逸著
    •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句字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熊逸著
    •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 ISBN:9787513353175
    • 出版周期:旬刊
    • 版权提供:新星出版社

    书名:资治通鉴熊逸版(第三辑)

    著者:熊逸

    书号:9787513353175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得到图书

    策划编辑:师丽媛

    出版时间:2023年11月

    定价:399.00元

    装帧:平装

    开本:32

    印张:71.375

    字数:1156千

    页数:2284页


    对于《资治通鉴》这样一部影响深远的史学经典,我们该以何种方式读懂它?《资治通鉴熊逸版》给出了答案。这是一项跨越数年的“读史大工程”,作者熊逸用“串讲”的方式,为读者逐字逐句解读《资治通鉴》。他的解读并不局限于历史本身,而是从中生发出对社会、文化等多维度、立体化的剖析,力求解读出现代人的大历史观。


    这项大工程已经进行到了第三辑,内容涵盖《资治通鉴》秦纪三,以及汉纪一至汉纪六,以260个问题为抓手,带你领略秦亡汉兴的恢宏历史。

    这可能是你*熟悉的一段历史:

    一位位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胡亥、赵高、李斯、陈胜、吴广、刘邦、项羽、韩信、萧何、张良……

    一桩桩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应接不暇: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争霸、鸿门宴、霸王别姬……

    一个个亟须追寻的历史真相等待你去探索:陈胜是怎么走向失败的?杀机四伏的鸿门宴是怎么发生的?汉朝外戚干政的问题是怎么来的?……

    现在,请你跟随熊逸老师的脚步,了解历史的发生,理解历史的发展,*终学会运用历史的思维。


     

    熊逸

    学贯中西的思想隐士,著作等身的文史作家,坚持用学贯中西的现代视角,解剖中国传统文化。

    得到App课程主理人,开设有《熊逸讲透资治通鉴》《熊逸书院》《熊逸说苏轼·30讲》《熊逸讲莎士比亚》《熊逸·唐诗必修50讲》等课程。

    著有《熊逸说经典》《春秋大义》《周易江湖》《孟子他说》《逍遥游》等多部畅销书。

    |**册|

    二世皇帝上

    秦二世皇帝元年

    001 胡亥从秦始皇手里继承了什么

    002 为什么说胡亥的统治有系统性风险

    003 秦二世是怎么做皇帝的

    004 赵高是怎么献计献策的

    005 胡亥怎么对付大臣和诸公子

    006 秦国宗室振恐是怎么回事

    007 陈胜、吴广起义是怎么开始的

    008 闾左和適戍是怎么回事

    009 戍边误期真的是死罪吗

    010 为什么说陈胜准确把握了形势

    011 陈胜、吴广是怎么凝聚人心的

    012 陈胜是怎么从称将军到称王的

    013 张耳和陈馀是怎么发迹的

    014 张耳和陈馀为什么会碰壁

    015 为什么山东少年最快响应起义

    016 陈胜是怎么趁热打铁分兵行动的

    017 蒯彻是怎么说服范阳令的

    018 蒯彻是怎么说动武臣不杀范阳令的

    019 陈胜为什么不听孔鲋劝谏

    020 章邯是怎么解决函谷关兵力不足问题的

    021 章邯是怎么打败周文的

    022 武臣是怎么自立为王的

    023 刘邦的出身是怎么被神化的

    024 “汉为尧后”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025 刘邦年轻时是个怎样的人

    026 接风宴上为什么会收礼金

    027 吕公为什么会把女儿嫁给刘邦

    028 刘邦的外妇是怎么回事

    029 刘邦是怎么斩蛇起义的


    |第册|

    030 汉朝到底是土德、水德还是火德

    031 刘邦是怎么被拥立为沛公的

    032 项梁叔侄是怎么起家的

    033 江东八千子弟是怎么来的

    034 山东六国是怎么接连复国的

    035 武臣是怎么被厮养卒营救的

    036 周市为什么坚持立魏咎为王


    二世皇帝下

    秦二世皇帝二年

    037 吴广是怎么被部将杀死的

    038 为什么说秦二世缺乏历史经验

    039 叛军大将主动投秦是怎么回事

    040 陈胜是怎么走向失败的

    041 陈胜为什么获得了隐王的谥号

    042 刘邦为什么自认是沛县人

    043 为什么说黥布的身世更励志

    044 吴芮和黥布有什么不同

    045 刘邦和张良是怎么走到一起的

    046 陈婴为什么甘愿被项梁收编

    047 为什么说景驹败在山头主义

    048 怎么理解“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049 为什么楚国上下齐心以秦为敌

    050 为什么说齐国没有大局观

    051 田荣为什么不肯出兵援项

    052 赵高是怎么大权独揽的

    053 赵高是怎么陷害李斯的

    054 李斯是怎么反击赵高的

    055 李斯是怎么被斩草除根的

    056 后人如何评说李斯

    057 项梁为什么派宋义出使齐国

    058 楚怀王是怎么亲临一线的

    059 为什么王离对巨鹿只围而不攻

    060 楚怀王到底有没有偏袒刘邦

    061 楚怀王之约有哪些疑点


    |第册|

    秦二世皇帝三年

    062 宋义为什么不积极攻秦

    063 为什么陈馀不肯救援张耳

    064 破釜沉舟的战术奇迹是怎么发生的

    065 张耳和陈馀是怎么反目成仇的  

    066 彭越是怎么树立权威的         

    067 郦食其是如何逆转命运的      

    068 郦食其是怎么让刘邦转变态度的

    069 挺进关中前刘邦有哪些新战绩

    070 刘邦是怎么拿下南阳的          

    071 为什么说王陵的历史是一笔糊涂账

    072 章邯为什么在略占上风时投降  

    073 项羽封章邯意味着什么            

    074 赵高指鹿为马的目的是什么     

    075 望夷宫之变是怎么发生的        

    076 秦二世和赵高是怎么死的    

    077 秦二世之死的另一个版本是什么

    078 刘邦是怎么成功突袭峣关的


    |汉纪一 |

    太祖高皇帝上之上

    太祖高皇帝元年

    079 太祖高皇帝的称号是怎么来的  

    080 刘邦为什么不杀投降的秦王子婴

    081 汉代人是怎么强调刘邦的天命合法性的

    082 刘邦为什么会“约法三章”          

    083 项羽为什么会坑杀二十万秦军

    084 刘邦据守函谷关,项羽为什么大怒

    085 项伯奔赴霸上的初衷是什么

    086 杀机四伏的鸿门宴是怎么发生的

    087 为什么说鸿门宴的记载疑窦丛生

    088 项羽为什么要火烧咸阳


    |第册|

    089 到底该怎么分配反秦大业的胜利果实

    090 项羽是怎么分封诸侯的

    091 项羽的分封有哪些大麻烦

    092 为什么说项羽封关中种下了祸根

    093 刘邦的封地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094 刘邦选择了什么路线进入汉中

    095 项羽封诸侯王到底公平不公平

    096 韩信是怎么在底层挣扎的

    097 韩信是怎么逆天改命的

    098 韩信是怎么给刘邦定北伐战略的

    099 刘邦终得天下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100 刘邦是怎么麻痹项羽的


    太祖高皇帝二年

    101 谁是义帝之死的元凶首恶

    102 刘邦手下有两个韩信是怎么回事

    103 陈平早年有哪些传奇经历

    104 陈平是怎么抓住翻身契机的

    105 刘邦为什么会破格提拔陈平

    106 刘邦是怎么应对陈馀的出兵条件的

    107 彭城之战刘邦是怎么逃脱的

    108 刘邦为什么会把亲生骨肉推下车

    109 刘邦是怎么重振军威的

    110 刘邦是怎么不拘一格用人的

    111 还定三秦的任务是怎么落幕的

    112 刘邦为什么频繁慰问后方的萧何

    113 韩信是怎么奇袭魏王豹的


    |汉纪二 |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

    太祖高皇帝三年

    114 韩信是怎么打赢井陉口之战的

    115 韩信是怎么拿下燕国的

    116 随何是怎么断掉黥布退路的

    117 张良是怎么运筹帷幄的

    118 陈平是怎么离间项羽君臣的


    |第册|

    119 信史里的英雄是怎么变成神的

    120 如何理解辕生一言兴邦

    121 刘邦为什么夺韩信和张耳的军权

    122 为什么读历史要有容错度

    123 郦食其是怎么功败垂成的


    太祖高皇帝四年

    124 项羽是怎么丢掉敖仓的

    125 项羽为什么没有烹杀刘太公

    126 项羽、刘邦是怎么互相伤害的

    127 韩信是怎么奇袭龙且的

    128 韩信为什么不肯背叛刘邦

    129 刘邦、项羽是怎么中分天下的


    |汉纪三 |

    太祖高皇帝中

    太祖高皇帝五年

    130 刘邦是如何再次进攻西楚的

    131 霸王别姬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132 西楚霸王是怎么乌江自刎的

    133 为什么说刘邦处置项氏亲族政治智慧高

    134 改封韩信的资治意义是什么

    135 高帝五年诏的政治意图是什么

    136 刘邦是怎么给分蛋糕方案定调的

    137 田横为什么不相信刘邦的承诺

    138 刘邦处理残余敌手有多少手腕

    139 刘邦是怎么建都长安的

    140 张良为什么闭门谢客,热衷养生

    141 刘邦分封卢绾有什么深意


    太祖高皇帝六年

    142 韩信真有造反的意图吗

    143 刘邦是怎么处置韩信的

    144 刘邦是怎么大封异姓功臣的

    145 刘邦是怎么分封同姓王的

    |第册|

    146 刘邦的分封遇到了什么难题

    147 大汉帝国的政治结构是怎样形成的

    148 冒顿单于是怎么发迹的

    149 刘邦为什么会为礼仪问题焦头烂额


    太祖高皇帝七年

    150 西汉的礼乐制度为什么一直是半成品

    151 刘邦为什么总是御驾亲征

    152 白登山解围的关键是什么

    153 为什么皇家宫殿一定要壮丽宏伟

    |汉纪四 |

    太祖高皇帝下

    太祖高皇帝八年至九年

    154 汉代的和亲外交是怎么开始的

    155 贯高之死引发了怎样的君臣关系大讨论


    太祖高皇帝十

    156 刘邦废立太子为什么没成功

    157 《资治通鉴》为什么只字不提商山四皓

    158 陈稀判乱的前因是什么

    159 刘邦是怎么平定陈豨叛乱的


    太祖高皇帝十一年

    160 韩信是怎么被吕后使诈杀死的

    161 刘邦为什么接连遭遇谋反

    162 刘邦为什么赦免祭拜彭越的栾布

    163 南越国是怎么来的

    164 是什么让刘邦重新思考文化和道德的价值

    165 刘邦养病不见人是怎么回事

    166 如何理解汉帝国开国的特殊局面


    太祖高皇帝十二年

    167 刘邦为什么被迫御驾亲征

    168 黥布之乱是怎么平定的

    169 刘邦怎么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

    170 刘邦怎么处置变心的卢绾

    171 刘邦是怎么交代身后事的

    172 刘邦为什么会密诏斩樊哙

    173 陈平是怎么赢得吕后信任的


    |第册|

    孝惠皇帝

    汉孝惠皇帝元年

    174 吕后是怎么残害戚夫人的

    175 汉惠帝赐民爵一级有什么意义


    汉孝惠皇帝二年

    176 刘肥是怎么逃脱吕后加害的

    177 曹参在齐国是怎么成为贤相的

    178 萧规曹随是怎么发生的


    汉孝惠皇帝三年

    179 季布为什么说樊哙当斩

    180 如何理解和亲政策


    汉孝惠皇帝四年

    181 汉朝外戚干政的问题是怎么来的

    182 废除《挟书律》有什么意义

    183 叔孙通为什么主张“人主无过举”


    汉孝惠皇帝五年至七年

    184 汉惠帝怎样走完了“摆烂”的人生


    |汉纪五 |

    高皇后

    高皇后元年

    185 吕后给惠帝发丧的时候为什么欲哭无泪

    186 吕后是怎么扩大权力的

    187 白马之盟到底是怎么回事

    188 吕后是怎么稳定政局的

    189 吕后是怎么一步步册封吕氏家族的


    高皇后

    190 行八铢钱有什么重大意义


    高皇后至四年

    191 吕后是怎么扩大政治版图的


    高皇后

    192 一年兵役的期限有什么弊端


    高皇后

    193 吕后的货币政策是怎么宣告破产的


    高皇后

    194 吕后是怎么打造权利核心结构的

    195 刘章是怎么扭转刘姓颓势的

    196 吕后为什么着力打击诸侯中的刘邦诸子


    高皇后

    197 吕后的遗诏动了谁的奶酪

    198 为什么说吕后最后关头揠苗助长

    199 刘襄和刘泽是怎么斗智斗勇的

    200 刘氏、吕氏和功臣集团是怎么陷入僵局的

    201 功臣集团是如何设计反击吕氏的

    202 功臣集团是如何联手刘氏控制局面的

    203 吕氏集团是如何被肃清的


    |第册|

    204 平叛功臣如何处置惠帝诸子                                                                                     

    205 两个方案代王该怎么选

    206 刘恒最终是怎么接受皇位的

    207 “王者无私”真是行之有效的政治法则吗

    208 张苍为什么能捡一个落地桃子

    209 刘恒是怎么礼让再三即位的

    210 刘恒是怎么入主未央宫的


    汉太宗孝文皇帝上

    汉太宗孝文皇帝前元年

    211汉文帝是怎么迅速安定天下的

    212 陈平为什么会谢病辞职

    213 古代社会为什么常常轻罪重罚

    214 汉文帝立太子有什么玄机

    215 窦氏是怎么当上皇后的

    216 汉文帝是怎么积极投入皇帝角色的

    217 汉文帝是怎么跟功臣集团角力的

    218 汉文帝是怎么恢复与南越的邦交关系的

    219 贾谊是怎么成为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的


    汉太宗孝文皇帝前

    220 汉文帝为什么要诏令彻侯归国

    221 广开言路真正的作用是什么

    222 袁昂是怎么巧妙劝谏汉文帝的

    223 为什么认识古代经济要理解皇帝视角

    224 皇帝亲耕的意义是什么


    |汉纪六 |

    汉太宗孝文皇帝前三年

    225 汉朝初年太尉为什么时置时废

    226 刘长为什么刺杀

    227 文帝为什么纵容刘长

    228 张释之是怎么当上官的

    229 张释之的行政见解高明在哪儿

    230 张释之是怎么一路晋升的

    231 张释之审犯跸案有什么深远影响


    汉太宗孝文皇帝前四年

    232 文帝为什么疏远贾谊

    233 文帝为什么把宗庙建在城外


    |第册|

    汉太宗孝文皇帝前五年

    234 贾谊为什么不赞成使民私铸钱

    235 贾山为什么不赞成放开铸币权


    汉太宗孝文皇帝前六年

    236 处置刘长透露了怎样的生活史细节

    237 文帝是怎么安排刘长身后事的

    238 陪同和亲的中行说如何报复汉朝

    239 贾谊怎么突然变成了梁太傅

    240 贾谊为汉帝国痛哭的大事是什么

    241 贾谊有什么对付匈奴的计策

    242 财富换和平真的可行吗

    243 后世如何评价和亲政策

    244 贾谊如何看待民间的奢侈品狂热

    245 贾谊为何主张限制奢侈品

    246 贾谊为何主张移风易俗

    247 贾谊是如何看待储君教育问题的

    248 贾谊是如何看待汉代司法问题的

    249 大汉帝国从法治转向礼治有什么困难

    250 贾谊设计了怎样的礼治方案


    汉太宗孝文皇帝前七年

    251 “擅征捕”是目无法纪还是司法特权


    汉太宗孝文皇帝前八年至前九年

    252 贾谊为什么反对封刘长之子


    汉太宗孝文皇帝前十年

    253 司马光为什么批评汉文帝杀薄昭


    附录

    254 司马光从秦亡汉兴中看到了哪些教训

    255 汉代人如何看待自己亲历的

    256 熊逸如何解读秦亡汉兴的历史

    257 刘邦是如何战胜项羽的(上)

    258 刘邦是如何战胜项羽的(下)

    259 汉帝国在建国之后遇到了哪些问题

    260 如何理解从吕后到汉文帝的汉代政治

     


    086 杀机四伏的鸿门宴是怎么发生的


    刘项相会

    原文:

    沛公旦日从百馀骑来见项羽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羽因留沛公与饮。


    第二天一早,刘邦带着一百多名骑手来鸿门拜访项羽。刘邦用极其诚恳的态度说,大家都是好战友,在反秦大业中勠力同心,只因为分工不同,自己才捡了一个便宜,偶然间入关破秦。革命战友能在敌人的老巢胜利会师,本该是一件开心的事,只因为有小人挑拨,这才造成了误会。

    项羽昨晚在项伯的开导之下已经消了气,如今经刘邦这么一解释,大概连内心深处的最后一点芥蒂都化解了,当即回应刘邦说:“都是你手下的左司马曹无伤来挑唆的,否则我哪能做到这种地步呢?”

    项羽的心情可以理解,曹无伤这种是非小人,人人得而诛之。而且,项羽并不是一介莽夫,既然把话说到了这一步,出卖了曹无伤,就说明他真的决定和刘邦冰释前嫌。那就喝喝酒,聊聊天,让往事随风好了。项羽留刘邦喝酒是再正常不过的社交礼仪,在当时的局面下也特别合情合理。

    入席之后,范增一再给项羽使眼色,敦促项羽借这个机会除掉刘邦,以绝后患,但项羽始终假装没看见。鸿门宴的凶险,到这里终于显露了出来。

    事实上,在入席之前,还有一个貌似无关紧要的细节被《资治通鉴》删掉了。据《史记》记载,参加会饮的一共有五个人,项羽和项伯东向坐,亚父范增南向坐,刘邦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史记·项羽本纪》)


    座次问题

    所谓“东向坐”,并不是说坐在东边的位置,而是坐在西边的位置,面向东。当时的生活习惯是席地而坐,每个人面前摆一张几案,酒食摆在几案上,实行分餐制。在场的五个人围坐成一个四方形,但什么人坐在什么方位,显然不是随便安排的,否则也不会被司马迁不厌其烦地记录在案。

    这种坐席安排方式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古人的坐席方位有南北向和东西向两个系统,南北向是我们最熟悉的,天子坐北朝南,臣子则相反,所谓“北面事君”,就是面朝北,背朝南;东西向通常用于主宾关系,主人在东边的位置,面朝西,宾客相反,在西边的位置,面朝东。第二辑[ 详见《资治通鉴熊逸版》(第二辑)第182讲。]讲过赵孝成王以主客之礼款待信陵君,以主人的姿态请信陵君登西阶,自己则登东阶,也叫阼阶。这一东一西,齐头并进,相对行礼,正是分庭抗礼的体现。

    鸿门宴的座次问题,也可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路径。一是会饮在项羽的军营里举行,项羽身为主人,待客之道应当是自己坐在东边的位置,面朝西,实际上他坐反了,坐到了贵宾席上,说明项羽倨傲无礼,存心压刘邦一头;二是项羽默认刘邦平定关中的功劳,关中之地是刘邦的地盘,自己入关之后,刘邦才是东道主,理应由刘邦尽地主之谊。

    无论哪一种理解,都说得通,也都不是很能说通。其中还有一些不合情理的细节,比如范增被项羽尊为亚父,这个称呼相当于“二爸”,他又是一位古稀老人,在军中的职位仅次于项羽,为什么要被安排南向坐?张良西向侍,坐在主人的方位,身份却只是“侍”,也就是说,刘邦是主宾,张良只是陪客。

    司马迁这么详细地记录鸿门宴上的席位安排,一定有什么特殊的用意,只不过我们已经无从索解了。不知司马光是不是因为同样的缘故,在《资治通鉴》里删掉了这段内容。

    宋朝学者赵彦卫搜罗了《史记》中的各种座次记载,得出一个统计性的结论:“《史记》以东向为尊。”(《云麓漫钞·卷二)明朝学者黄淳耀也做过类似的统计,基本结论和赵彦卫一致,他还为鸿门宴的座次安排推演出了一个更细腻的重要性排名:项羽和项伯为首,其次是范增,再其次是刘邦。(《陶庵全集·卷四》)无论各位学者的意见是对是错,至少说明这件事在古人眼里,也是一个需要花费不少考据工夫才敢下结论的棘手问题。

    也有人另辟蹊径,清朝学者阎若璩认为,司马迁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记载每个人的座次,当然不是闲话,而是为下文中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做好铺垫,否则,读者就很难理解当时项庄准备行刺时,项伯是怎样“以身庇沛公”,在不动声色中庇护刘邦的。(《潜邱札记·卷一》)


    项庄舞剑

    原文:

    范增数目项羽,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羽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羽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五个人各就各位,喝酒聊天。范增接连三次对项羽举起身上佩戴的玉玦,“玦”和“决”谐音,暗示项羽早下决断。项羽不吱声,假装没看见。范增忍不住了,起身离席,叫来项羽的堂弟项庄,指示说:“咱们君王狠不下心,只能你上了。你去给刘邦敬酒,等敬完了酒,就提议舞剑助兴,找机会刺杀刘邦。否则,只要刘邦活着,你们这些人将来都会沦为他的阶下囚。”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很熟悉了。项伯看出了项庄的意图,但并不说破,只是陪项庄一道舞剑,用自己的身体遮挡刘邦,不给项庄行刺的机会。

    范增将项羽不杀刘邦解读为性格问题,认为项羽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囿于人情,狠不下心。但在范增那番话中,真正值得留意的重点,其实是对项羽的称呼——不称“将军”,而称“君王”。要知道,现在项羽的身份在楚国是上将军,这是楚怀王正式册封的;在合纵联盟中是诸侯上将军,这是各国联合推举的。范增也是楚国大将,是项羽的副手,范增的“君王”只能是楚怀王,而不可能是项羽。如果这段记载属实,那就意味着在项羽的核心小团体里,大家已经把项羽当成主君,甚至是未来的天子了,所以有天子气傍身的刘邦才会成为项羽最大的威胁。


    斗酒彘肩

    原文: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遂入,披帷立,瞋目视项羽,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在史料的描述里,张良清晰地感受到了来自范增和项庄的杀意。张良赶紧想办法,也像范增一样出去找人。刘邦和张良来的时候带了一百多人,樊哙就在其中。张良找到樊哙,三言两语说明当下的危急情况:“今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这就是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出处。樊哙迅速做出判断:火烧眉毛,顾不了那么多了。

    于是,樊哙“带剑拥盾”,用盾牌撞翻卫兵,直接闯进了项羽的大帐,向西站着,和项羽对视,头发向上竖着,眼眶都要瞪裂了,一副舍身拼命的架势。《史记》在这里的描写非常生动,原文是“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资治通鉴》把“披帷西向立”改成了“披帷立”,因为前文把座次记载删掉了,没有了项羽“东向坐”这个铺垫,那么樊哙的“西向立”也就没了着落。


    原文:

    项羽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也。”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羽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其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羽先是有点吃惊,经过张良的引荐之后,很欣赏樊哙的壮士气概,赐给他一斗酒,一只生猪腿。樊哙来者不拒,把盾牌铺在地上,把生猪腿放在盾牌上,用剑切下生肉来直接吃了。这段内容给后世留下了“斗酒彘肩”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英雄气概。南宋年间,辛弃疾向刘过发出邀请,刘过虽然无法成行,但为了答谢辛弃疾的盛情,就模仿辛弃疾的词风,填了一首《沁园春》词,劈头就是“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这首词是豪放派里的名篇,经常出现在宋词选本里。


    原文:

    项羽曰:“壮士复能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还军霸上以待将军。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爵之赏,而听细人之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将军不取也!”项羽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樊哙表达的意思,其实没有半点新意,刘邦和项伯早就说过了。但是,同样的话,从粗人嘴里说出来,分量完全不一样,透着十二分的诚恳。

    樊哙的身份很适合表达两个刘邦本人不方便讲的意思,一是重申怀王之约,二是点破刘邦当下所面临的性命之忧。樊哙最后是这么说的:“以沛公这等程度的劳苦功高,非但没有封侯之赏,您反而听信谗言要杀功臣,这和刚刚灭亡的秦朝有什么不同呢?我认为大王您不该这样做。”

    樊哙洋洋洒洒,说了好一番话,而项羽的回应只有一个字:“坐。”樊哙就这样挨着张良落座。过不多时,刘邦起身上厕所,顺便就把樊哙叫出去了。而刘邦这一离席,就再也没有回来。



    087 为什么说鸿门宴的记载疑窦丛生


    不辞而别

    原文: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方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鸿门去霸上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樊哙、夏侯婴、靳彊、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趣霸上。


    鸿门宴暗藏杀机,是樊哙的强行入场才暂时缓解了局面。刘邦借着离席上厕所的机会,顺道把樊哙叫出去了,和樊哙商量道:“咱们没跟项羽告辞,如果就这么走了,是不是不太合适?”项羽明明已经释怀,和刘邦把酒言欢,又有项伯这等重量级的人物真心实意护着刘邦,刘邦为什么忽然想要不辞而别呢,难道就不怕弄巧成拙,反而激怒项羽吗?

    这是因为《资治通鉴》省略了一个信息:刘邦离席后,大概是耽搁了太久,项羽派陈平出去找刘邦,请他赶紧回来入席。(《史记·项羽本纪》)陈平现在还只是项羽手下的一名普通军官,“项羽本纪”说他此时官居都尉,属于高级军官,应该是搞错了,“陈丞相世家”里记载了陈平的详细履历,升任都尉是后来的事情。陈平是楚汉之际的一位风云人物,后来从项羽的阵营转投刘邦,屡立奇功,一直做到大汉丞相,后文还会有他的很多戏份。

    此时此刻,因为陈平来找刘邦赶紧回去喝酒,刘邦因此和樊哙商量对策,他很想赶紧回到霸上大营的安全地带,但又担心不辞而别显得失礼。樊哙替他下决断,说出了一段铿锵有力的名言:“如今人方为刀俎,我方为鱼肉,何辞为!”成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就是这么来的,尽显樊哙的屠夫本色。樊哙的意思是:保命要紧,就别讲那些礼数了,赶紧逃吧!

    当然也不能逃得不管不顾,刘邦安排张良留下来收拾残局,自己带着樊哙、夏侯婴、靳彊、纪信四名心腹,以剑、盾护身,徒步走小道悄悄返回霸上。刘邦来的时候带了一百多人,都是骑马来的,现在这一百多人就留在项羽大营里不管了,马也不要了,通通作为疑兵,让大家以为刘邦没走。假如项羽发怒,这一百多人的性命,刘邦也不在乎。


    张良入谢

    原文:

    留张良使谢项羽,以白璧献羽,玉斗与亚父。沛公谓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刘邦临走之前叮嘱张良,说自己随身带了白璧一双,准备献给项王,玉斗一双,准备献给亚父范增,请张良替自己转交。重要的是,刘邦要张良估算好时间,自己徒步走小路回霸上,路程不过二十里,请张良估摸着自己已经回到霸上大营之后,再去给项羽和范增献礼。

    当时的二十里,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八公里多。徒步走八公里的山间小路,耗时不可能太短。很难想象,在刘邦以上厕所为借口离席,还把樊哙和张良都叫出去之后,项羽、项伯和范增三个人一直在筵席上干等着,直到刘邦定好计策,嘱咐好张良,又神不知鬼不觉地徒步从山间小路疾走完八公里,张良才进来知会一声,说刘邦已经走了。

    项羽到底等了多久,我们不得而知,但时间肯定不短。而项羽竟然就这么等了下去,直到等来了张良。


    原文: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将军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亚父足下。”项羽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将军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羽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将军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张良诚恳道歉,说沛公不胜酒力,没法回来向项羽辞行,派自己献上白璧一双给项王,玉斗一双给亚父。项羽问:“沛公现在去哪儿了?”张良答道:“沛公听说将军您有意责备他,就自己回去了,现在已经回到军营了。”

    项羽接过玉璧,放在一边。范增接过玉斗,扔在地上,拔剑一击而碎,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竖子不足与谋!”“竖”是当时的脏话,刘邦就很喜欢骂儒生为“竖儒”。范增怒急攻心,竟然对项羽爆了粗口:“这个臭小子不足以共谋大事,将来沛公一定会夺取项王的天下,我们这些人很快就会沦为沛公的俘虏。”大约四百年后,“竹林七贤”中的名士阮籍眺望楚汉战争的旧战场,发出了一句足以回应范增的感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晋书·阮籍传》)这句名言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解释:一是贬义,认为不但项羽是竖子,刘邦也一样是竖子,轰轰烈烈的楚汉战争无非是一场狗咬狗的闹剧而已;二是抚今追昔,认为自己的时代里没有楚汉相战时代的英雄人物,成名的人只是成名而已,本质上却是竖子。

    在范增恼羞成怒、责怪项羽错失良机时,刘邦已经顺利回到霸上军营。他回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曹无伤杀了。


    疑窦丛生

    鸿门宴的故事到此结束,虽然精彩绝伦,但也令人疑窦丛生。

    一方面,刘邦仓皇出逃,异常凶险,但局面显然并不像樊哙所说的那样“人方为刀俎,我方为鱼肉”。席间只有范增要杀刘邦,但范增做不了主;更何况,还有一个项羽的亲叔叔,和项羽同向而坐的项伯,已经坚定地站在了刘邦一边。退一步说,如果项羽真的动了杀心,刘邦逃回霸上军营就能保全性命吗?

    刘邦的一系列出逃安排和范增的恼羞成怒,给人的感觉是只要逃出鸿门这个龙潭虎穴,回到自己的大本营,刘邦就可以高枕无忧了。项羽就算被激怒,也奈何不了刘邦。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刘邦从一开始就不必赴鸿门宴,直接和项羽明刀明枪对垒就是。而站在项羽的角度,当时既没有杀刘邦的必要,也没有杀刘邦的理由。以刘邦平定关中的功劳,他不但会成为楚人心中的英雄,也会得到诸侯联军的尊重,如果项羽真的杀了刘邦,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政治恶果,未必是他承受得起的。以范增的头脑,怎么可能想不通如此显而易见的道理呢?

    另一方面,鸿门宴的全过程,诸多角色出场,对话特别丰富,但对话里的称谓系统非常混乱。在《资治通鉴》的原始素材《史记·项羽本纪》中,张良在项羽面前提到刘邦时,称“沛公”;而在和刘邦对话时,称刘邦为“大王”。张良在当面称呼项羽时,有时称“大将军”,有时称“大王”,在提到项羽时称“项王”。刘邦提到项羽时,称“项王”。樊哙和项羽对话,称其为“项王”。范增提到项羽,称其为“项王”或“君王”。项伯在刘邦面前提到项羽时,称“项王”;和项羽对话时,称其为“公”。

    很明显,后来楚汉相争时期的称谓方式混入了鸿门宴的记载,而与此相应的是,楚汉相争时期势不两立的局面也一道混入了鸿门宴的记载。


    核心意义

    在鸿门宴这个时间节点,项羽和刘邦都没有“王”的头衔。项羽矢志复仇,重建世界秩序,恢复秦朝大一统之前的分封局面,这也正是当时天下人的共同意愿,大势所趋;刘邦最远大的志向就是在关中称王,所以才会在平定关中后,护食精神有余而进取心态不足。所以,真实的鸿门宴,核心意义很可能只有一个,那就是确定统属关系。

    刘邦和项羽原本各自统率一支军队,互不统属,在各自为战时不会产生什么矛盾,而一旦面对面,矛盾马上就凸显出来了。刘邦主动示弱,承认了项羽的领袖地位,甘居项羽之下,把自己入关之后的“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解读为不敢擅自做主,封存妥当,等待项羽定夺。项羽得到了刘邦这样的表态,自然相逢一笑泯恩仇。从后面的发展来看,项羽主持分封,刘邦进取中原后,项羽心目中的主要对手也不是汉国的刘邦,而是齐国的田荣。

    假如最后的赢家是田荣而不是刘邦,鸿门宴这段历史又会被怎样书写呢?


    樊哙的功劳

    在《史记》中,关于鸿门宴的经过存在着不同的记载,比如“樊郦滕灌列传”从樊哙的视角描述了鸿门宴的惊心动魄。首先,在项庄舞剑时,张良并没有离席去找樊哙,而是樊哙在营房之外,不知通过什么渠道听说了刘邦命悬一线,自作主张闯了进来。当项羽赐给樊哙斗酒彘肩之后,樊哙把酒喝光,把好大一块生猪肉吃光后,义正词严地数落项羽的种种不是。随后刘邦开溜的时候,是刘邦骑马,樊哙等四人步行随从。最后司马迁还有一句总结陈辞,当天要不是樊哙闯进去斥责项羽,刘邦怕是活不成了。这就意味着张良在鸿门宴上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陪衬,樊哙才是有救驾之功的盖世英雄。

    问题来了,如此活灵活现的场面,细致入微的言辞、表情和动作,司马迁是怎么知道的呢?司马迁还真解释了这个问题,他说自己和樊哙的孙子,同时也是樊哙封爵的继承人樊他广相熟,这些事情都是听樊他广讲的。(《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樊他广作为樊哙的孙子,樊哙封爵的继承人,貌似很有夸大樊哙功劳的嫌疑。而张良作为鸿门宴的当事人,他的孙子会不会对樊他广的说辞反唇相讥呢?很遗憾,张良的儿子张不疑在继承了父亲的封爵后,犯了谋杀罪,被褫夺了一切特权,所以张不疑的儿子没机会在司马迁面前和樊他广对质了。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