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6 年起,英国的科学家们跟踪调查了7 万多个孩子的成长经历,努力寻找是什么家庭和社会因素导致其中有的孩子长大后健康、幸福,朝气蓬勃,而有的孩子长大后却贫穷、自卑,苦苦挣扎。2016 年,在此研究进行了70 年之际,英国作家海伦·皮尔森(Helen Pearson)著写了《人生项目》(The Life Project),总结出了7 个原因,其中 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好的父母会对孩子打破原生家庭的魔咒发挥很大作用。
研究表明,那些拥有责任心、关心自己孩子的父母会让孩子对未来充满期望,雄心勃勃,并 有可能从贫困的生活中挣脱出来。例如,科学家调查了17,000 个出生在1970 年的小孩,试图找出是什么因素让出身贫苦的小孩在学校表现出色。换句话说,是什么因素让他们打破命运的魔咒?答案就在父母对孩子的关心程度上。就是说,父母用心给孩子做的小事情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倾听孩子说话,回应孩子的诉求,亲自教孩子字母和数字,带孩子去旅行,给孩子朗读故事,等等。
其实,目前很多家长都已经做到了这些,可为什么效果就是不明显呢?这主要是因为方法不得当。
当爹娘好辛苦在当今社会,做父母不容易,可谓烧钱又烧脑,到头来还有可能收获挫败感。比如,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所有陪伴,都集中在学习方面。小学、初中、高中,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天天接送,陪着上课 。平时,作文陪着写,练习陪着做, 家长和孩子一块儿抓狂。因为孩子不给力,家长就会喋喋不休地说个没完,这就成了啰唆狂。我给啰唆下了一个定义:净说正确的废话。每句话都对,但加在一起就错了。
很多妈妈在职场里风风火火、果断干练,为什么面对孩子就变得啰唆呢?这是因为,孩子不听说不休,孩子不理跟到底,孩子不动带他动,孩子不急大人急。 变得不是冤家不聚头,话就说个没完没了了。从心理机制方面来讲,你在孩子面前啰唆个没完,孩子为了不让你继续啰唆才去做作业。那一刻是什么 驱动孩子去行动?不是正向的鼓励、肯定,而是为了避免啰唆。孩子缺乏学习的内在驱力,时间长了,很容易厌学。
可悲的是,啰唆的人往往不在乎对方听什么,只在乎自己说什么。久而久之,妈妈看着孩子就烦,不骂孩子就不爽。而且越说越多,越说越兴奋,喋喋不休,只是为了一吐为快。我为妈妈们写了一首打油诗:在家带娃好辛苦,好说歹说口水吐。
越骂孩子越生气,骂完之后事无补。
这样的劣质陪伴,让孩子可爱的脸变得越来越可恶,让妈妈熟悉的脸变得越来越陌生。所以,孩子越来越不听话,并且暗暗在心里发誓:等到长大那 ,一定要远走他乡求解放。特别是考上大学后,一定让你管不到!让妈妈 伤心的事,莫过于不被孩子需要。当妈不容易,当爹也辛苦。在此,我写了一首小诗:养家糊口好辛苦,挣钱上交妻做主。
教育孩子老婆忙,不要烦我心口堵。
爸爸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教育孩子是妈 事,甭烦我。”其实,教育孩子要父母各司其职。有母职教育,就有父职教育。现在,讲母职教育太多,讲父职教育太少。所以,我们尤其要提高爸爸们的觉悟,让他们多陪伴孩子。有的爸爸知道陪伴重要,但是因为缺少自我觉察,只能看到孩子的错,看不到自身的问题。原本爸爸说什么,孩子都会听,后来就不听了。长大后,孩子还会和爸爸清算旧账,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原生家庭。那时孩子其实想要告诉爸爸一件事:你才是 的问题。对于父母来说,孩子记仇不记恩,那真是极大的伤害。
心思在哪里,时间就在哪里有的爸爸总说自己在外挣钱忙,没时间陪孩子,其实这都是借口。因为心思在哪里,时间就在哪里。爸爸只要把孩子放在心上,就一定能找出时间来陪孩子。而有的爸爸即使朝九晚五,也是出工不出力,休闲时间不少,也只是自己打游戏,玩自己感兴趣的,没有用心用力在孩子身上。
从家庭层面来讲,好好栽培孩子才是你家的世纪工程。如果孩子没教育好,哪怕你赚再多的钱,做再高的官,你也不会觉得幸福。所以,我劝爸爸们多把心思放在孩子身上,不要老是给自己没时间陪孩子找原因,将其合理化。教育孩子,贵在用心。用心的家教,一定是优质陪伴。孩子也会终生感谢你的,因为你没有制造一个“问题原生家庭”的孩子。
美 庭教育专家斯蒂芬·波尔特博士(Stephan B. Poulter)在其著写的《爸爸的力量》(The Father Factor)一书中提出,家庭的 悲剧就是父亲做了一个“启动式父亲”(default father),俗话说就是生孩子不养孩子,把带孩子的事一股脑推给母亲。他认为,父亲应该是孩子的慈爱导师(compassionate mentor),也应集情商与智慧于一身,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安全的港湾和学习的榜样。这包括:与孩子共同思考,鼓励孩子表达不同的意见。
与孩子共同成长,鼓励孩子发现父母的不足。
与孩子共同活动,鼓励孩子规划活动的内容。
与孩子共同学习,鼓励孩子传授流行的技能。
波尔特博士的结论是,做个好父亲是一份全职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