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此商品库存有限,请在下单后15分钟之内支付完成,手慢无哦!
100%刮中券,最高50元无敌券,券有效期7天
活动自2017年6月2日上线,敬请关注云钻刮券活动规则更新。
如活动受政府机关指令需要停止举办的,或活动遭受严重网络攻击需暂停举办的,或者系统故障导致的其它意外问题,苏宁无需为此承担赔偿或者进行补偿。
史学要义校注(繁体) (明)卜大有 辑 吴漫 裴阳月 校注 商务印书馆
¥ ×1
前承刘知幾《史通》之绪,明代史论著作的代表
读者对象:中国古代史学研究者、爱好者
内容简介:
《史学要义》四卷,补卷一卷,凡五卷,明代卜大有辑,徐栻作叙。有万历五年(1577)刻本,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后世未曾重刊。本书辑录了明代及其以前史学名家讨论史学的作品。其辑录篇章,文体涉及疏、表、事状、书、论文、序、跋、传记等,内容集中于历代史官、史官制度、作史义例、史馆修史、史法、正史、杂史等诸多方面。梳理了上起西汉、下迄明代的史学发展历程,有“得其要义,则会通有机”之旨趣,可与刘知几的《史通》互为参阅,是中国古代史学史、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文献。
作者简介:
吴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历史文献研究理事。研究方向为古文献学、史学史、宋明学术史、黄河古文献整理与文化传承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四项。出版《明代宋史学研究》《学术的体悟与穷究》,主编《明清黄河文献丛编》。在《史学理论研究》《史学史研究》《历史文献研究》《史学月刊》等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裴阳月,河南安阳人。毕业于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获历史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黄河古文献整理与文化传承研究。现为河南美术出版社编辑,曾编校《历代经典碑帖百款题识》《清明上河图:宋朝的一天》等著作。
目录:
史學要義叙 |
史學要義第一卷 |
設史官 /《隋書·經籍志》 |
史官 /葉時 |
歷代史官建置 /陸深 |
論古史官不專注記 /唐庚 |
史氏流别 /劉知幾 |
論作史義例 /陸深 |
作史法 /陸深 |
史體有三,記事有四 /晁氏 王氏 |
論編年紀傳 /皇甫湜 |
論史館日曆狀 /歐陽脩 |
史論 /蘇洵 |
論史官助賞罰 /蘇轍 |
答劉秀才論史書 /韓愈 |
答韓愈論史官書 /柳宗元 |
論史上蕭至忠書 /劉知幾 |
論史曹 /劉知幾 |
與馬植論作史書 /劉軻 |
史概 /朱右 |
讀史法 /劉因 |
正史 /《隋書·經籍志》 |
雜史 /《隋書·經籍志》 《宋三朝志》 |
史記正義序 /張守節 |
史記索隱序 /司馬貞 |
史記索隱後序 /司馬貞 |
補史記序 /司馬貞 |
史記集解序 /裴駰 |
司馬談司馬遷 /司馬遷《自叙》 |
正前史得失論 /班彪 |
司馬遷傳贊 /班固 |
答孟判官論宇文生評史官書 /柳冕 |
諸儒論史記 /晁氏 陳氏 李方叔 朱子 |
論史記 /鄭樵 |
論史記 /王應麟 |
讀貨殖傳 /趙汸 |
史記之誤 /周密 陸深 |
前漢書叙例 /顔師古 |
班彪班固 /班固《叙傳》 |
班固傳 /范曄 |
史論 /蘇洵 |
論前漢書 /晁氏 |
論西漢書 /鄭樵 |
古今人表論 /楊慎 |
正史漢得失論 /陳仁子 |
後漢書叙例 /余靖 |
後漢書注補志序 /劉昭 |
范曄傳 /沈約 |
論後漢書 /陳氏葉氏 |
史學要義第二卷 |
上三國志注表 /裴松之 |
陳壽傳 /唐太宗 |
論三國志 /晁氏葉氏 |
晋書 /唐太宗 |
晋載記序 /《晋書》 |
晋書 /《唐書·藝文志》 |
諸儒論晋書 /晁氏鄭樵 |
習鑿齒傳 /唐太宗 |
干寶傳 /唐太宗 |
宋書表 /沈約 |
宋書志序 /沈約 |
沈約傳 /姚思廉 |
諸儒論宋書 /晁氏葉氏 |
南齊書目録序 /曾鞏 |
蕭子顯傳 /姚思廉 |
北齊書 /晁公武 |
王劭傳 /魏徵 |
李德林李百藥傳 /魏徵宋祁 |
梁書目録序 /曾鞏 |
陳書目録序 /曾鞏 |
姚察姚思廉傳 /姚思廉 宋祁 |
上十志啓 /魏收 |
後魏書目録序 /范祖禹 |
後周書目録序 /王安國 |
令狐德棻傳 /宋祁 |
隋書後述 /魏徵 |
隋書 /鄭樵 |
答王績借隋紀書 /陳叔達 |
南史序 /蒯東寅 |
進北史南史表 /李延壽 |
李大師李延壽自序 /《北史》 |
舊唐書叙 /文徵明 |
刻舊唐書叙 /聞人詮 |
舊唐書重鏤後序 /楊循吉 |
吴兢傳 /宋祁 |
柳芳傳 /宋祁 |
韋述 /宋祁 |
答皇甫湜論唐書 /李翱 |
進新唐書表 /曾公亮 |
諸儒論新唐書 /晁氏 陳氏 |
宋祁傳 /歐陽玄 |
五代史 /晁公武 |
五代史記序 /陳師錫 |
五代史 /徐無黨 |
跋五代史 /楊士奇 |
論五代史死節傳、死事傳 /唐樞 |
論五代史唐六臣傳 /唐樞 |
歐陽脩傳 /歐陽玄 |
進宋史表 /歐陽玄代阿魯圖 |
進遼史表 /歐陽玄代脱脱 |
進金史表 /歐陽玄代阿魯圖 |
歐陽玄傳 /宋濂 |
進元史表 /宋濂 |
補元史記 /宋濂 |
跋元史 /楊士奇 |
論宋、遼、金三史 /葉盛 |
紀瀛國公事實記 /袁忠徹陳霆 |
史學要義第三卷 |
御製資治通鑑序 /宋神宗 |
進資治通鑑表 /司馬光 |
謝賜資治通鑑序表 /司馬光 |
注資治通鑑序 /胡三省 |
乞令校資治通鑑所寫稽古録劄子 元祐元年上 /司馬光 |
代司馬丞相進稽古録表 /黄庭堅 |
進歷代通鑑纂要表 /李東陽 |
與李西涯論歷代通鑑纂要書 /謝鐸 |
資治通鑑綱目序例 /朱熹 |
資治通鑑綱目考異序 /汪克寬 |
資治通鑑綱目考證序 /徐昭文 |
資治通鑑綱目集覽序例 /王幼學 |
資治通鑑綱目集覽正誤序 /陳濟 |
資治通鑑綱目書法序 /揭傒斯 |
資治通鑑綱目發明序 /尹起莘 |
資治通鑑綱目書法後序 /賀善 |
資治通鑑綱目後序 /李方子 |
通鑑綱目附釋序 /宋濂 |
通鑑綱目考證序 /朱右 |
綱目之誤 /周密 |
皇明憲宗純皇帝御製資治通鑑綱目序 /朱見深 |
資治通鑑綱目序 /張元禎 |
皇明憲宗純皇帝御製續資治通鑑綱目序 /朱見深 |
進續資治通鑑綱目表 /商輅 |
劉知幾史通 /晁公武 |
劉知幾傳 /宋祁 |
讀史通 /張唐英 |
古史叙 /蘇轍 |
古史餘論 /朱熹 |
史論 /何喬新 |
書資治通鑑外紀後 /劉恕 |
皇王大紀 /陳振孫 |
進續資治通鑑長編 /李燾 |
通鑑續編序 /張紳 |
論通鑑續編 /楊士奇 |
通鑑紀事本末叙 /楊萬里 |
跋通鑑紀事本末 /朱熹 |
大事記解題通釋 /陳氏 |
大事記後記 /王禕 |
大事記續編 /俞恂潘璋 |
跋大事記續編 /何喬新 |
通鑑前編序 /金履祥 |
世史正綱序 /丘濬 |
左編序 /唐順之 |
與姜羽儀辨續編宋史 /陳桱 |
史學要義第四卷 |
戰國策序 /劉向 |
戰國策序 /曾鞏 |
戰國策序 /鮑彪 |
書戰國策後 /李文叔 |
吴氏戰國策正誤序 /吴萊 |
讀戰國策 /吴萊 |
讀戰國策 /方孝孺 |
戰國策序 /李夢陽 |
前漢紀序 /荀悦 |
漢紀序 /荀悦 |
論漢紀 /鄭樵 |
論漢紀 /馬端臨 |
校正漢紀序 /吕柟 |
漢紀序 /何景明 |
後漢紀序 /袁宏 |
兩漢紀後序 /王銍 |
人物志序 /劉孔才 |
續後漢書序 /周必大 |
續後漢書序 /郝經 |
唐鑑序 /石介 |
進唐鑑表 /范祖禹 |
唐鑑論 /范祖禹 |
唐鑑序 /范祖禹 |
唐史論斷序 /孫甫 |
書孫之翰唐史記後 元豐二年 /司馬光 |
書歐陽脩所作孫之翰墓誌後 /司馬光 |
南唐書序 /趙世延 |
建隆編序 /陳傅良 |
經世紀年序 /張栻 |
宋史九朝實録 /洪邁 |
乞修宋日曆疏 /汪藻 |
進宋編年書劄子 /汪藻 |
上修遼金宋史捜訪遺逸事狀 元成宗時 /袁桷 |
宋元通鑑序 /薛應旂 |
金小史序 /楊循吉 |
論史答王監察書 /李夢陽 |
與華修撰論修宋元二史書 /陸粲 |
杜氏通典序 /李翰 |
通志總序 /鄭樵 |
鄭樵傳 /歐陽玄 |
論通志略 /馬端臨 |
路史序 /羅泌 |
路史後紀序 /羅泌 |
路史别序 /費煇 |
文獻通考序 /李謹思 |
文獻通考序 /馬端臨 |
東西周辨補鮑彪注《戰國策》之誤 /吴澄 |
東西二周後辨 /楊慎 |
史學要義補卷之五 |
諸儒論史 /程子 吕祖謙 |
諸儒論史記 /程子 尹焞 |
論司馬遷 /張耒 朱子 |
讀史記 /黄震 |
遷固 /唐庚 |
史記 /李塗 |
論史記 /王鏊 |
論史記 /陳霆 |
論史記 /楊慎 |
文訓 /王禕 |
論史記 /王維楨 |
史記題評 |
西漢書 /劉安世 朱子 |
論西漢書 /吕本中 |
論西漢書 /李塗 |
論西漢書 /黄震 |
漢書注臣瓚 /陳霆 |
漢書出劉歆 /羅璧王鏊 |
藝文志鬼谷子 /楊慎 |
論西漢書 |
論馬班二史 /陳埴 |
書武帝行事 /陳埴 |
史漢抄 /唐順之 |
漢書溝洫志 /費衮 |
論司馬遷、班固、范曄、司馬光、吕祖謙 /朱子 |
東漢書 /黄震 |
東漢書 /楊慎 |
三國志 /朱熹 |
蜀無史職 /楊慎 |
論蜀多材 |
晋書 /朱熹 |
牛繼馬 /陳霆楊慎 |
論晋祚不長 |
晋史書事鄙陋 /費衮 |
晋載記 /楊慎 |
晋史紀異 |
宋書 /邵寶 |
南史北史 /司馬氏 |
南史 /黄震 |
讀南北史 |
隋書儒林文學傳 /黄震 |
隋書列傳 /陳霆 |
劉昫傳 /《五代史》 |
纂修新唐書 /宋敏求 |
新唐書 /劉安世 |
言禍 /劉昌 |
二唐書 /楊慎 |
唐書太宗紀 |
平淮西碑誤 /費衮 |
李泌 /楊慎 |
唐八司馬 |
五代史 /黄震 |
五代典章 /費衮 |
李克用李存勖 |
論陳橋亂源 |
五代史書漢亡定五代統祚 /陳霆 |
論五代史 /楊慎 |
五代史學史記 /楊慎 |
論宋史 /楊慎 |
元史卑弱 /都穆 |
元史疏漏 /姚福 |
通鑑 稽古録 /朱熹 |
通鑑不載離騷 /費衮 |
通鑑綱目 /朱子 |
唐鑑 唐論 /朱熹 |
古史 /朱熹 |
論古史 /黄震 |
古史大事記 |
史通 /楊慎 |
東晋元魏正閏論 /皇甫湜 |
正統序論 正統論上下 正統或問 魏梁解 /歐陽脩 |
正統論 /蘇軾 |
正統辨 /楊維楨 |
正統問 /徐一夔 |
釋統論 /方孝孺 |
廣正統論 /楊慎 |
後記 |
试读:
前 言
古代史家治史的旨趣强調家國興衰和生民休戚,并積極從長時段的史學實踐中梳理史學發展的脉絡,發展豐富理論認知;這種實踐和反思的過程,不但爲史學健康發展提供了文獻和理論支撑,也爲考察中華文明延續發展的偉大力量提供了重要依據。歷史地看待前賢史論文獻,深入挖掘和系統解讀其理論内核,經典文獻的系統整理則是首要工作。
明代“史論”“史評”類著述涌現,形成風尚,頗具規模,以卜大有《史學要義》等爲代表,標志着中國古代史家關於史學認識的縱深發展,以及明代史學發展的進一步成熟。卜大有(1512—?),字謙夫,號益泉,秀水(今浙江嘉興)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知無錫縣。他剔蠹搜奸,執法不撓,有“强項”之稱,招來忌恨,被調往潜山(今屬安徽),而强項、嚴明的風格不改。卜大有後來出任南都水主事,督龍江關,又升任南刑部江西司員外、廣西司郎中,改南精膳;後以忤逆時宰,出知尋甸府(今屬云南),不赴。歸而著述,先後成《史學要義》《經學要義》《益泉集》諸書。另據《千頃堂書目》《明詩綜》《經義考》《雍正浙江通志》《傳是樓書目》及《清代禁毁書目四種》等,卜大有輯纂著作還有《續通編》六卷、《皇明續紀》三卷、《通紀統宗》(與袁皇合輯)。
卜大有精於史學研討,所撰《史學要義》四卷、《補卷》一卷,凡五卷,輯録了明代以前史學名家討論史學的作品,凡二百六十九篇。是書輯録篇章,剔釐淵藪,以能夠反映史學“要義”爲標準,所輯篇章文體涉及疏、表、事狀、書、論、序、跋、傳記等,内容反映了其對歷代史官、史官制度、作史義例、史館修史、史法、正史、雜史和《史記》《漢書》等諸多史著及其著者的獨到見解。此外,《史學要義》以諸家所論梳理了上起西漢、下迄明代的史學發展歷程,有“得其要義,則會通有機”之旨趣,可與劉知幾的《史通》互爲參閲,是中國古代史學史、史學理論研究的重要文獻。
《史學要義》卷端有明代監察御史徐栻寫的序。徐栻(1519—1581),字世寅,號鳳竹,南直隸常熟(今屬江蘇)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累官南京工部尚書。明人推崇史學三長之説,而徐栻則盛贊《史學要義》有輔三長之論,他説:“當世賢豪勵志三長者,固幸得指南,而僅取諛聞之士執此以往,亦免面牆之嘆!”一語道明此書的史學價值和學术地位。徐栻又舉孔子據魯史撰《春秋》而傳義旨的史例,彰明孔子“聖神之心”爲史學中最爲關鍵的因素,而《史學要義》正是要“公其心”“明其心”“大其心”,以期史學據此而達成“定予奪”“辨正雅”“盡人物之變”的目的。這里的“心”,意近于《春秋》之旨和劉知幾所言之史識,而徐栻以“心”相指稱,則是超然“史識”概念之上的更大空間的意義界定,亦是對《史學要義》纂輯的進一步贊譽。
徐栻還爲卜大有另一部“要義”之作即《經學要義》作序,他説:“夫作經以載道也,談經以明道也,是故有作之者,不可無羽翼之者。談經者,有志於聖人之道之軌範也。檇李益泉卜大夫輯秦漢以下諸儒之談經者,昭揭篇章,剔釐淵藪,嘉惠後學,蒸蒸然盛矣。蓋道猶梁也,經猶棟也,作室者有棟梁,室斯具矣。於是爲榱,爲題,爲棁,爲節,爲隠柱,爲深堊,爲屏以蔽,爲牖以通,明駢舉而雜出,皆作室之要也。談經者,無慮千百家,人各一言,言各一見,非發明本旨,則攻擊異端,剔奥鈎玄,旁搜博采,弗以要義談之,奚益?卜大夫能辨兹矣,故於經生之所談者,得其要義焉!大夫與予,丁未同舉,及予撫浙政,暇出是編,俾弁其端。予患今之士徒談時藝,而不及經義,失其本真,安望其措之用乎?得是編,竊心喜,爰序之,以告窮經致用者。”(引自朱彝尊《經義考》之《群經》)徐栻提倡治學應以經典爲根本,談經者應以把握經典中的精髓爲要務,故而對卜大有爬梳學人討論經典的成果,將反映經典要義者輯爲一書之事大爲贊揚。是書雖然已佚,但卜大有勤勉於著述,於史學研究中放眼歷代討論經典的卓識,充分詮釋了治學以正本爲基,進而講求會通致用的道理,這在當時必然起到了端正學風,引導後學的積極效果。
《明史·藝文志》著録該書,《四庫全書總目》未有著録。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史學要義》有明萬曆五年(1577)刻本,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後世未曾重刊。此刻本今僅存两部,分别藏於國家圖書館和山東省圖書館。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於1999年9月,據山東省圖書館所藏明萬曆刻本影印出版《明刻珍本史學要義》,卷首有瞿林東先生《序》,次爲據原刻本各卷目録彙編的新目,方便讀者查閲;卷末有姜亞沙先生《後記》,據此可知國家圖書館所藏《史學要義》卷二缺第四十五葉,補卷缺第六十八至七十一葉,非完帙;山東省圖書館所藏完整無缺。
此次校注整理以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影印山東省圖書館藏明萬曆五年刻本爲底本。
吴漫
二○二三年三月
亲,大宗购物请点击企业用户渠道>小苏的服务会更贴心!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