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此商品库存有限,请在下单后15分钟之内支付完成,手慢无哦!
100%刮中券,最高50元无敌券,券有效期7天
活动自2017年6月2日上线,敬请关注云钻刮券活动规则更新。
如活动受政府机关指令需要停止举办的,或活动遭受严重网络攻击需暂停举办的,或者系统故障导致的其它意外问题,苏宁无需为此承担赔偿或者进行补偿。
散步 罗伯特·瓦尔泽 散文外国文学书 人类生存的孤独和不安仆人写字生学生打工者等小人物与社会及命运的抗争上海文艺出
¥ ×1
书名:散步
著者:(瑞士) 罗伯特·瓦尔泽
译者:范捷平
书号:9787532189625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责任编辑:余凯
特约编辑:思艺 苏远
出版时间:2024.5
定价:52.00元
装帧:平装
开本:32
发表于1917年的《散步》是瓦尔泽散文的代表作,而作者本人也因此被称为“错过了时间的散步者”。散步在他的作品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像在这部作品中这样被优雅地思考过。
“不散步我就像死了一样,”瓦尔泽说,“我所热爱的事业也就毁灭了。”然而在当时的评论家眼里,《散文》不过是雕虫小技而已。瓦尔泽从一篇散文滑向另一篇散文,以移动的视角、哲学的思辨漫步于城镇和乡村之间。一个瑞士作家在世纪之交写的心灵独白,深深影响了一众文学**。即使在他自己的一生中,罗伯特·瓦尔泽没有得到大众的接受,但他却得到了W.G.塞巴尔德、苏珊·桑塔格、赫尔曼·黑塞和J.M.库切等作家的推崇。像卡夫卡一样,瓦尔泽写的是人类生存的孤独和不安,仆人、写字生、学生、打工者等小人物与社会及命运的抗争是瓦尔泽文学的永恒主题。
罗伯特•瓦尔泽(1878.4.15-1956.12.25),瑞士诗人、小说家,死后被誉为**。他从事过各种卑微的职业——管家、职员、图书管理员助理和书商,他的一生弥漫着一种疏离感与对孤独的渴望。《散步》是他*精彩的一部散文叙事作品,也是他*受读者喜爱的、确定他写作风格与特色的代表作。他于1905年搬到柏林,1913年回到贝尔后继续写作,1929年住进伯尔尼的瓦尔道精神病院。1933年,他被转移到黑里绍的另一家精神病院,彻底停止写作。1956年圣诞节,他像往常一样外出散步,午后孩子们在白雪覆盖的雪地里发现了他冰冻的尸体。
译者,范捷平,浙江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导,以德国文学、文化学为主要研究方向,著有《罗伯特•瓦尔泽与主体话语批评》《德国文学散论》等专著,发表《论瓦尔泽与卡夫卡的文学关系》《论“班雅曼塔学校”的符号和象征意义》《论瓦尔泽的小说〈雅各布•冯•贡腾的现代性〉》等核心论文。获柏林工大**贡献银质奖章。
代序 命运如雪的诗人——罗伯特 ·瓦尔泽 3
罗伯特 · 瓦尔泽 瓦尔特 · 本雅明 27
新版序 二十年后的再一次《散步》35
散步 41
托波特(II) 123
湖 166
意大利小说 170
在办公室 174
西蒙 176
六则小故事 187
一个什么都无所谓的人 199
柏林小女孩 202
陌生人 215
致纽扣 218
1926 年《日记》残篇 221
有关写作 280
微微的敬意 284
音乐 290
新版序 二十年后的再一次《散步》
我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接触到瑞士著名作家罗伯特·瓦尔泽以来,不觉间已过了30余个春秋。二战结束后,德语文学中有许多重要作家被世人重新发现,卡夫卡、穆齐尔、茨威格和罗伯特·瓦尔泽便属其中。当时我在德国柏林读博,导师齐默曼(Hans Dieter Zimmermann)不仅是罗伯特·瓦尔泽研究专家,而且还是德国诗人和著名日耳曼学者瓦尔特·赫勒拉(Walter Höllerer)的学生,而赫勒拉则是德国学界战后重新发掘罗伯特·瓦尔泽的重要学者之一。我也因此而开启了罗伯特·瓦尔泽翻译研究之路。
2002年,我的罗伯特·瓦尔泽首个中文译文《散步》在上海译文出版社问世,虽译笔笨拙,却也承蒙瑞士文化基金会(Pro Helvetia)的首肯与支持。之后中国的罗伯特·瓦尔泽研究虽断断续续,却延绵不绝。直至近年,国内瓦尔泽研究者开始逐渐增多,以他为研究对象的硕士、博士论文也开始出现。随之,市面上罗伯特·瓦尔泽的译本也多了起来,这让我感到由衷地欣慰,因为我深信黑塞一百年前的预言“如果瓦尔泽拥有千百万个读者,这个世界就会平和得多”。
拙译《散步》出版距今已逾21年。2023年初,北京字句文化的苏远编辑跟我联系,问我是否愿意再版《散步》,我自然随即允诺,一则因译本过去很多年,许多文字和表述需要修订,同时也因这些年对瓦尔泽的研究涉及到对文本的理解,有些内容需要重译。二则因为期间我增译了几篇小品文,亦将瓦尔特·本雅明唯一的评论文章《罗伯特·瓦尔泽》译出,想一并借机以飨读者。字句建议将原版中的日记小说《雅各布·冯·贡腾》与其他小说、散文、小品文分开出版,我欣然从命。
这次再版的集子之所以还称其为“散步”是因为《散步》是瓦尔泽生前发表的三部柏林小说之外最重要的叙事长篇叙事作品,也是瓦尔泽生前销路最好的一部文学作品,有研究称,这部作品1917年5月出版后印数为3600册,同年9月又增印3000册,次年8月又再次增印5000册,这在当年可以算作不错的成就了。这部叙事散文一经发表,便在评论界获得了很好的反响,瑞士著名文艺评论家考罗迪(Eduard Korrodi)1917年7月4日在《新苏黎世报》上发表评论文章,称这是罗伯特·瓦尔泽最精彩的一部散文叙事作品。需要说明的是,瓦尔泽在增印时对原版做了修订,尤其是1918年增印的那一次。瓦尔泽二十卷本出版人格莱文认为,《散步》的修订版做了一些语言凝练,比原文更加紧凑了。《散步》英印本译者苏珊·本恩诺夫斯基(Susan Bernofsky)在修订版英文翻译后言明,两个版本的差异既大又小。故事和情节没有任何变化,但修改后的版本写作者和散步者之间的差距明显地缩小了。本次收入的《散步》仍然采用1917年原始版本,以保持作品的原貌。我期待有机会译出《散步》的修订版。
《散步》属于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门槛”作品,它的一只脚留在传统文学中,另一只脚跨进了现代主义。这部作品用自我反讽叙事、割裂式和突然情节反转、瞬间美学等元素对当时流行的中篇小说(Novelle)进行了颠覆,读者视角、作者融入文本以及对元叙事都在文本中有所体现。
仆人、写字生、学生、打工者等小人物与社会及命运的抗争是瓦尔泽文学的主题。本书收入的作品《西蒙》、《托波特》是瓦尔泽柏林时期反映主仆关系的名篇。瓦尔泽在接受司汤达、塞万提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中受到了“仆人”文学族类的影响,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人物从屈尊、自卑中获得自身价值的意识对瓦尔泽的主仆关系书写影响尤其深刻,而《西蒙》中主人公西蒙与贵族夫人的爱情故事则可以视为对瓦尔泽对司汤达的戏仿。西蒙是瓦尔泽塑造的一个仆人形象,在1903年和1904年写下的《西蒙—一则爱情故事》、《西蒙》和1907年发表的小说《唐纳兄妹》中,西蒙这个人物均体现了无所事事、一事无成和追求精神自由的仆人形象,就像格莱文所说的那样,“西蒙是一个寻觅者、等待者、希冀者,也是一个梦游者”。
托波特也是瓦尔泽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仆人形象,他出现在瓦尔泽的短戏剧剧本《托波特》(1913)《托波特生涯》(1915)、本书收入的散文小说《托波特》(1917)以及轶失小说《托波特》(1918)等中。“托波特”这个人物最早出现在瓦尔泽1912年写下的一些草稿中,瓦尔泽在本书收入的《陌生人》(1912)中提及了“托波特”这个文学人物的诞生:“这个名字我是在半睡眠半清醒的状况下偶然想出来的”,与“西蒙”、《雅各布·冯·贡腾》中的雅各布、《帮手》中的约瑟夫一样,这些文学形象其实就是瓦尔泽掩饰自我的一个文学面具。
《1926年<日记>残篇》的写作动机和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研究者推断约在1926年瓦尔泽的伯尔尼时期。目前可以确定的是手稿写在1926年的日历纸上,为微型的铅笔字草稿。现有文本为1967年出版,收入瓦尔泽全集第18卷《温柔的字里行间》。这部作品与《强盗》手稿一样,都是瓦尔泽对自身的作家生存状态的反思,反映了一个失败的作家、无所事事的城市闲逛者的文学创作的态度。诗人-自我-叙事者三者杂糅、自我虚构和自传的互文性是这部作品的艺术特征,指涉文中的虚构作家与瓦尔泽本人通过为报纸的文艺副刊写作卖文为生的窘迫状况。
这次再版,新收入了《一个什么都无所谓的人》《音乐》《在办公室》《微微的敬意》等小品文和诗歌,其中后者源于我2013年参加的一次学术活动。当时,瑞士罗伯特·瓦尔泽中心组织全球瓦尔泽译者在伯尔尼做学术研讨,著名瓦尔泽专家,洛桑大学教授彼得·乌茨(Peter Utz)给全体与会者布置了一个作业,用各种文字翻译《微微的敬意》,于是就有个这篇译文。《一个什么都无所谓的人》是小品文《灯、纸和手套》中的一个小片段,如今“宾格利”已成为德语国家家喻户晓的人物。这篇小品文和《致纽扣》《致火炉》一样,都是瓦尔泽“物”叙事的代表作,人的物化和物的人格化在这部作品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在办公室》是瓦尔泽对银行写字生生涯的诗歌写照,他的诗句“月亮是黑夜的伤口/鲜血滴滴竟是满天星。”脍炙人口,我在应瑞士罗伯特·瓦尔泽中心之邀撰写《维基百科辞典》中罗伯特·瓦尔泽中文版词条时,对这首诗进行了重译,这次也一并收入。
值此瓦尔泽《散步》小品文集子再版之际,谨对字句苏远及其编辑团队的辛勤校阅表示诚挚的谢意。
范捷平
亲,大宗购物请点击企业用户渠道>小苏的服务会更贴心!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