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心理弱者与文学需求(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 新商品上架
    • 作者: 冯涛著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句字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冯涛著
    •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327273
    • 版权提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心理弱者与文学需求(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开本: 16开
    作者: 冯涛 著 定价: 68.00
    ISBN号: 9787300327273 出版时间: 2024-04-01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印刷时间: 2024-04-01
    版次: 1 印次: 1

    绪论
    第一章 文学,你往何处去?
    第一节 文学阅读与批评的困境
    第二节 中外学者对文学命运的思考
    第三节 对文学出路的初步探讨
    第二章 文学的基本性质与人的心理
    第一节 文学的定义与范畴
    第二节 文学的产生与人对世界的想象
    第三节 文学的接受与虚拟空间的建构
    第三章 文学需求的社会心理基础
    第一节 基于本能与学习的安全需要
    第二节 人类安全本能与需要的心理结构
    第三节 社会性安全需要与文学
    第四章 文学与心理弱者的需求
    第一节 心理弱者的概念探讨
    第二节 心理弱者对文学的需要与接受
    第三节 弱者文学理论
    第五章 文学中弱者的对立型需求
    第一节 复仇
    第二节 讽刺
    第三节 谴责
    第六章 文学中弱者的寄托型需求
    第一节 爱情
    第二节 自然
    第三节 理想
    第七章 文学中弱者的成长型需求
    第一节 自我救赎
    第二节 自我实现
    第三节 自我超越
    第八章 互联网时代文学与弱者需求
    第一节 互联网时代文学的发展与传播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文学特征与弱者需求
    第三节 文学的跨媒介演变与文学研究的未来
    后记

    绪 论
    一、 问题的缘起
    20世纪后半叶以来,传统的文学创作、阅读、传播模式面临挑战,文学的存在和发展遭遇危机,大学里的文学专业也日渐衰落,使得越来越多的文学教授和批评家开始忧虑文学的命运并且关注文学研究和批评的前途,这也逐渐成为当前的热点话题。美国著名文艺批评家J.希利斯·米勒是最早关注电信全球化时代文学命运的业内专家之一,早在2000年,米勒即已在 《今日世界文学》 (WorldLiteratureToday,Summer2000)上发表了 《电信时代的 “世界文学”》一文,论及电信时代 “世界文学”教学与研究的困境,后来又多次就相关议题进行阐释。随着米勒与中国学术界交往的深入,米勒的相关研究也引起了中国学者的极大兴趣。罗杰鹦于2006年指出:“从已发表的论文来看,继米勒的两篇有关 ‘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的论文发表以及2001年中美比较文学双边讨论会在京举行后,国内学者兴起了一股小小的米勒研究中有关 ‘文学未来’的热潮。”这股热潮至今还未消退,近20年来一直都有知名专家对文学与文学理论、文学研究的未来进行探讨,虽然具体观点与米勒的论述不一定直接相关,如王宁 (2013)、张隆溪 (2017)、但汉松 (2021)等③。2019年7月29日,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22届大会在澳门大学正式召开,这次大会的主题便是 “世界各地文学与比较文学的未来”。2021年3月18日,在温州大学举办的题为 “文学与文学研究的未来”学术研讨会上,周宪和朱国华就此话题表达了各自深刻的见解,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可以想见,类似话题的讨论以后还会发生,因为文学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确实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还在不断进行当中,值得人们持续关注。
    从当今的社会现状和学术界对文学命运的观察可以看出,文学面临的挑战包括后现代主义思潮和文化研究对文学主体性的颠覆,影视、多媒体、自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对基于纸质文本的文学形式的冲击,商业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对人们阅读习惯的影响等。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等用户终端的普及,人类的生活方式和阅读方式都在不断改变。在这种趋势下,传统形式文学的地位已急遽下降,文学很明显已走向衰落。那么,已存在数千年之久的文学是将会消失,还是会以新的形态继续存在? 如果文学演变成了新的形态,那么它还是不是文学? 如果还可被视为文学,那么依据是什么,以及这种新形态的文学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这些都是我们在这样一个巨变的时代需要探讨的兼具历史性和时代性的重要问题。从人们的一般常识或者主观感受来看,文学走向消亡或继续存在这两点似乎都有可能发生,人们会各执一词,无法得到定论,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全面深入探讨。但我们很遗憾地发现,过去产生的文学理论难以解释文学所面临的新环境和发生的新变化,似乎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此,文学研究者一方面要对新时代文学现象和文学实践进行深入挖掘,另一方面亟须对文学的现状及其未来的命运进行理论探索。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庞大的课题,可以从很多不同的方面进行阐述,很多中外学者也在不断致力于理论创新,这在2018年的新版 《诺顿理论与批评选》(TheNortonAnthologyofTheoryandCriticism)中得到充分体现。在这一版中,编者们有意识地增加了新兴学术领域的文学批评话语,“如数字人文、媒体研究、生命政治、电影研究、情感研究、电子游戏修辞等”。可见电信时代的新形态已引起了包括文学研究在内的文化理论界的重视,并已取得了众多有价值的成果。

    本书从文学的性质和价值两方面入手,以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作者和读者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或者为什么会有文学,并据此探索文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回应“文学是否会消亡”这一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文学通过丰富的呈现形式,提供广阔的虚拟空间,满足不同读者多样化的心理需求,如归属和爱、尊重、认知、审美及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等。文学是人创造出来替代性地满足心理需求的精神产品,在互联网时代,文学的创作、传播和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变,但是其基本性质和核心价值仍然存在,心理弱者及其多样化的心理需求还会不断出现,因此文学不会消亡。

    ......

    冯涛,江苏扬州人,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文学博士,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出版《老年和老年主体性——跨文化的知性思考与文学呈现》等著作。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