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西田几多郎哲学文选(第一卷):纯粹经验与自觉(四菜一汤·精装)[日]西田几多郎 著 王向远 编译 商务印书馆
  • 新商品上架
    • 作者: 西田几多郎著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时间:2024-07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句字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西田几多郎著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时间:2024-07
    • 页数:383页
    • 开本:32开
    • 装帧:精装
    • ISBN:9787100235549
    • 版权提供:商务印书馆

    《西田几多郎哲学文选》是西田哲学一次系统的汉译。

    • 包装:精
    • 丛书名: 
    • 开本:32
    • 出版时间:2024-07-01
    • 用纸:70克胶版
    • 页数:383页

    读者对象:日本哲学研究者和爱好者。

    内容简介:

    《西田几多郎哲学文选》是西田哲学首次系统的汉译,共分四卷:第一卷《纯粹经验与自觉》,是西田哲学前期理论原理方面的代表作;第二卷《场所与无的限定》,是西田哲学中期的代表作;第三卷《行为式的直观》,是西田哲学后期的代表作,第四卷《艺术与历史成形》,是西田哲学立场上的美学与艺术论。

    本书是《西田几多郎哲学文选》的第一卷,编译西田哲学早期(1911—1923)的代表性成果,包括成名作《善的研究》(1911)全译、论文集《思索与体验》(1915)和《自觉中的直观与反省》(1917)中的代表性论文的选译。其中,《善的研究》提出了主客无分的“纯粹经验”这一核心概念,成为西田哲学体系建构的起点;《思索与体验》显示了西田对西方哲学的解读、借鉴与超越;《自觉中的直观与反省》将“纯粹经验”表达为包含“直观”与“反省”的“自觉”,使其分化和展开,从而形成自我发展与创造的体系,亦即“自觉的体系”。

    作译者简介:

    西田几多郎(1870-1945),日本哲学家,他打破了日本民族感性发达、史料考据精细但不擅长逻辑思辨的著述传统,融合东西方哲学,超越唯物唯心二元对立,使用一整套范畴与命题,建构了一个庞大复杂的思辨哲学体系,从而终结了中江兆民所说的“日本无哲学”的状况,对日本现代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现代世界哲学中也具有重要地位。其代表作有《善的研究》,该书有汉译名著译本。

    王向远,现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学研究院学术院长、教授、博导;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职。在《中国社会科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期刊报纸上发表论文32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20余种,译作30余册。


    目录 

    善的研究

    各版序言

    第一章 纯粹经验

    第二章 实在

    第三章 善

    第四章 宗教

    思索与体验

    各版序言

    答高桥氏对拙著《善的研究》的批评

    现代的哲学

    伯格森的哲学方法论

    伯格森的“纯粹持续”

    柯亨的“纯粹意识”

    逻辑的理解与数理的理解

    自觉中的直观与反省

    各版序言

    绪论

    第一章 经验思维的性质

    第二章 经验体系的联结

    结论

    种种的世界(跋)


    试读:

    在认识论当中,康德哲学的重要贡献在于完全改变了我们对真理的想法。康德哲学阐明了所谓批判哲学的真理观,也就是说,他完全改变了真理与实在的一致性这种独断论的真理观,并且认为知识是根据主观的先验形式所构成的东西,我们之所以必须承认普遍有效性的真理,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摆脱这种形式进行思考的缘故。当然,就算康德本身没有这样明确表示过,但无论如何,康德哲学的主导意向可以说就是如此。当今的李凯尔特等所主张的“意义先于存在”的说法,不过是对康德哲学意义的一个彻底的表达而已。

    只要我们以上述的方式来思考真理问题,那么也必须要改变我们通常所持有的“知物”这样的想法。在常识的层面上,我们的心灵就像是一面镜子,而“知物”就像是将物映照于镜子。对于多少有点科学思维的人来说,他们是不会将我们的心灵单纯地视为类似镜子那样的东西,而是认为心灵拥有某种特质,从而将外在世界的实在予以变形并感知它。无论如何,按这些人的想法,都认为在我们知识成立的根源处,必须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心与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在康德批判哲学的认识论的思考方式中,一种在知识产生之前就成立的因果律这种东西是不可想象的。所谓因果律不过是构成我们经验世界的一种思维的范畴而已。设想存在一种思维之前的因果关系,这是自相矛盾的。

    根据批判哲学的想法,所谓“知物”就是将给定的经验内容予以统一。康德自己也说:“当我们对杂多的直觉进行统一时,就是认识了对象。”所谓对象,不过是杂多的经验内容之统一而已。在康德的哲学中也有“直觉的杂多的统一就是对象”这样的话。现在李凯尔特等人认为认识的对象是“应然”(Sollen)或“价值” (Wert),不外就是这种意思。

    倘若照上述的思路来看,“认识之前”的“物自体”究竟会是什么呢?在康德的先验的感性论当中,看上去似乎也有将“物自体”视为感觉的原因,但是,如果我们从康德的立场严格地进行论述的话,那么“物自体”作为认识的对象,应该是全然不可知的东西。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按照通常的想法,在依据范畴来认知对象这一意义上,就必须说“物自体”是全然不可知的。那么, “物自体”对我们认识世界来说,究竟具有什么意义呢?与认识世界之间究竟拥有什么关系呢?如果说物自体对认识世界完全没有任何意义,也没有什么关系的话,那么将“物自体”这样的想法从康德哲学中剔除出去也未尝不可。但是,既然知识是由某个立场所构成,那么就必须存在着给定的某物。在这里,“物自体” 不是知识的原因,它必须是在概念的知识之前就给定的直接经验之类的东西。我认为如今的康德学派,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来思考“物自体”的。也就是说,所谓“给定的直接经验”就是我们所认识不到的“知识之前”。我们所谓的知识,不过就是从某个立场上看到的丰富的具体经验而已。像新康德主义的“西南学派”就是最能够体现这种思想的学派。文德尔班认为,迄今为止人们认为“物自体”与现象界是在本质上不同的东西,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必须将它们的不同视为是“量”上的不同。在这里,当今康德学派的思想,与完全不同源的法国伯格森的思想就联系在一起了。像李凯尔特在《自然科学的建构概念》第二版一开篇,就承认了类似伯格森的“纯粹持续”那样的东西。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