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此商品库存有限,请在下单后15分钟之内支付完成,手慢无哦!
100%刮中券,最高50元无敌券,券有效期7天
活动自2017年6月2日上线,敬请关注云钻刮券活动规则更新。
如活动受政府机关指令需要停止举办的,或活动遭受严重网络攻击需暂停举办的,或者系统故障导致的其它意外问题,苏宁无需为此承担赔偿或者进行补偿。
巴蜀乡土建筑文化 三峡古典场镇
¥ ×1
1.入选四川省年度重点出版规划项目。
2.“巴蜀古镇之父”季富政30余年学术调查和理论研究的精华汇集。资料价值和理论价值兼备。
3.史诗般描述了古往今来三峡地区建筑的演变及枯荣兴衰,并且通过码头、作坊、碉楼、桥梁等代表性建筑,充分展现三峡地区的乡土人文之美。
4.800余幅精美手绘图和照片,为研究三峡地区场镇提供了形象化的依据和资料。
5.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庆洲作序,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克成鼎力推荐。
6.精美双封,锁线装订,烫金工艺。颜值和阅读体验俱佳。
前 言
第一章 三峡地区概貌
一、地理位置及区域
二、气候特点
三、地貌概况
四、地质地貌成因
第二章 三峡地区乡土建筑及城镇历史
一、三峡房屋及聚落初始
二、忠县陶房与丰都建筑明器
三、一段建筑历史“空白”
四、三峡地区城市与场镇
第三章 三峡场镇社会形态
一、社会结构
二、街坊结构
三、家庭结构
第四章 三峡场镇环境与选址
一、古老的渔猎遗风
二、风水选址水唯上
三、心向蜀汉与心向重庆
第五章 三峡场镇与“九宫八庙”
一、王爷庙在三峡场镇中的特殊形态
二、宫观寺庙在三峡场镇结构中的核心作用
三、三峡场镇地缘、血缘、志缘三大空间框架
第六章 三峡场镇民居
一、清代三峡场镇民居
二、民居民俗
三、三峡长江南岸土家族民居民俗
四、选址与朝向
五、格局与空间
六、平面类型与空间
七、近代西方建筑形式对三峡场镇的浸染
第七章 三峡地区碉楼民居
一、从单碉到“五岳朝天”
二、平面丰富多彩的碉楼民居
三、碉楼及碉楼民居与场镇
第八章 三峡场镇街道民居灰空间
第九章 桃木文化与吞口、门神、春联
第十章 三峡场镇与码头
第十一章 三峡场镇与桥梁
第十二章 三峡场镇与作坊—一忠县油房
一、井河黄金油房情结
二、作坊建筑之赏析
第十三章 三峡场镇粗线条
一、巴东信陵—众心归一 挂壁而建
二、巴东楠木园—半途老街 鄂峡伊始
三、巫山培石—峡中聚落 川镇句号
四、巫山大溪—对景夔门 “心向蜀汉”
五、巫山大昌—圆城幽古 勘得风水
六、巫溪宁厂—弥街盐香 悠古远镇
第十四章 三峡四镇
一、石柱西沱—独标高格 登天云梯
二、忠县石宝—场由寨生 借景虔诚
三、忠县洋渡—平生和气 一隅中心
四、酉阳龚滩—绝处逢生 干栏大观
结 语 三峡场镇向何处去
后 记
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
一、三峡房屋及聚落初始
古往今来,三峡地区一直是巴人活动的主要区域,因此,研究三峡地区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都必须与巴人直接发生关系。早在二三百万年前,三峡地区气候温和,植被繁茂,日光充足。科学家证实,起码有几十种哺乳动物在这一带栖息,包括与人类起源关系十分密切的灵长类动物,诸如南方古猿、巨猿等。后来在巫山县大庙的考古发掘中,科学家发现了距现在200 万~ 150 万年的“巫山人”化石。于是,三峡地区成为人类起源及祖先早期活动的地区之一。
1957 年和1975 年,考古工作者在巫山县长江南岸大溪镇大溪河的对岸,发现了200 多座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及大量随葬品。这就是著名的大溪文化源出地。公元前4000~ 前3000 年,大溪人分布在川东、鄂西、湘北一带。大溪人从事渔猎与农业生产,用从江边拾来的鹅卵石打制成石斧、石锄等多种工具,用以开垦、砍伐、种植,使得农业初期文明呈现出一定水平,而且开始了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尤其公元前3000 多年的屈家岭文化的发现,证实房屋建筑技术在三峡地区有了发展。该建筑取代了大溪人半地穴式建筑,即把房屋直接建在地面上,平面有长方形、方形、圆形等,甚至立一堵土墙把房间隔成套间,每间面积8~ 9 平方米。房屋打基础是先挖沟再立木柱于沟中,进而填土夯实。木柱间砌上土块、稻草、黏土混合墙。人们还在室内地上铺上红烧土或黄沙土,上面再铺上一层白灰,这对防潮湿起到了一定作用。他们把这种房屋建筑在平地上或缓坡上,显然这就要求有比大溪人半穴式房屋更复杂的建筑技术和材料,而且出现了套间,说明屈家岭人已经萌生了初级的建筑设计意识及空间创造力。同时有专家认为,这种套间使“家庭组成关系发生了变化……是与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相适应的”。另外,蓝勇等著的《中国三峡文化》中也综合考古资料进行阐述:“新石器时代的三峡居民已从石灰岩洞穴里走出来实行建房定居。鄂西宜都红花套、枝江关庙山‘大溪类型’房屋基址,普遍经过烧烤,成为红烧土建筑。”其又分为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两类。前者呈圆形, 后者多为方形、长方形。地面起建的房子,往往先挖墙基槽,再用黏土掺和烧土碎块填实,墙内夹柱之间编扎竹片或小型树干,里外抹泥。室内分布着柱洞, 挖有灶坑或用土埂围筑起方形火塘。在居住层面的下部,常用大量红烧土块铺筑起厚实的垫层,既坚固又防潮。有的房顶先铺排竹片和植物茎秆,再涂抹掺有少量稻壳、稻草末的黏土。有的房子还有撑檐柱洞或专门的檐廊,或在墙外铺垫一段红烧土渣地面,形成原始的散水。可见,为适应南方气候条件,当时的房屋建造者已采用了多种有利于防潮、避雨、避热的技术措施。此外,从中堡岛遗址发现的房屋柱洞及沟槽设施来看,有的屈家岭人可能还采用干栏式建筑。
尤为令人振奋的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9 年1 月发布消息(见《华西都市报》1999 年1 月29 日):他们在忠县中坝遗址二区的发掘中发现了距今5000~ 3200 年,包括三星堆文化、老官庙文化、哨棚嘴文化的完整地层叠压文化堆积。这一发掘点属于忠县井沟遗址群的一部分,它沿注入长江的井河分布,长6 千米,宽4 千米。其中中坝遗址反映的年代涵括新石器时期直至明清时期,时间跨度近5000 年,遗址文化层厚达9~ 10 米,仿佛一部由房屋、窖址、墓葬和生活用品堆积而成的“无字天书”。
在中坝遗址上还发掘出东周时期的房屋遗址45 座,这是在三峡库区首次发现东周时期的房屋遗址。它说明三峡地区远在东周时期就已经有房屋相距很近的组团形式出现,这种人类活动必须有在生产、生活上大家互为支持、互为协助的空间形式的出现,反映出在三峡地区已经出现了建筑的聚落形式。聚落必须由一定数量的房屋相聚而成。可以想见,在这样一个有相当人口集中的地方, 其居民除了农业耕作、渔猎,一定还有其他生产、生活方式,能办成分散居住不易办成的事情。1979 年以来,随着三峡工程的开展,在三峡地区中堡岛、朝天嘴、杨家湾等地文化遗址的发掘中出土的数以万计的文物证明,三峡文明不仅具有本地区浓郁的地方色彩,而且已融入了中原文化的成分。尤其是杨家湾出土的陶钵、陶片,上有形似甲骨文的符号,考古学家认为,这有可能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起源。
本书是一部关于巴蜀地区乡土建筑的研究著作。在三峡地区众多沿江古镇被淹没之前,作者花数年时间深入三峡,对该地区的古典场镇及乡土建筑进行巨细靡遗的研究,史诗般描述了古往今来三峡地区建筑的演变及枯荣兴衰。尤其可贵的是,作者还特意挑选堪称场镇精粹的码头、作坊、碉楼、桥梁等进行专题研究,充分展现三峡地区的乡土人文之美。
季富政(1943—2019)
重庆市人,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美术与汉语言文学系。教授,研究生导师。长期致力于巴蜀乡土建筑研究。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国家文物局三峡库区淹没古桥专题队长、四川省建筑师学会学术委员。著有《巴蜀城镇与民居》《中国羌族建筑》《四川民居散论》《四川小镇民居精选》《中国传统建筑钢笔表现技法》《三峡古典场镇》等书。发表文章近百篇、美术作品上百幅,曾多次参加国际、国内传统建筑及文化学术会议。
商品名称: | 巴蜀乡土建筑文化 三峡古典场镇 | 开本: | 16开 |
作者: | 季富政 | 定价: | 128.00 |
ISBN号: | 9787545579864 | 出版时间: | 2023-12-30 |
出版社: | 天地出版社 | 印刷时间: | 2023-12-30 |
版次: | 1 | 印次: | 1 |
亲,大宗购物请点击企业用户渠道>小苏的服务会更贴心!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