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此商品库存有限,请在下单后15分钟之内支付完成,手慢无哦!
100%刮中券,最高50元无敌券,券有效期7天
活动自2017年6月2日上线,敬请关注云钻刮券活动规则更新。
如活动受政府机关指令需要停止举办的,或活动遭受严重网络攻击需暂停举办的,或者系统故障导致的其它意外问题,苏宁无需为此承担赔偿或者进行补偿。
大城大师 68位社科大师的学术人生 收录上海社科大师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成就 科普书籍打卡指南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文汇
¥ ×1
基本信息 |
图书名称: | 大城大师:68位社科大师的学术人生 |
作者: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文汇报社 著,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文汇报社 编 |
定价: | 150.00 |
ISBN号: | 9787548620136 |
出版社: | 学林出版社 |
开本: | 16开 |
装帧: | 平装 |
编辑推荐 |
适读人群 :大众 上海是近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镇。在这里,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交相辉映,孕育了许多先进的思想与前卫的理论,更诞生了一位位贡献卓著的社科大师。他们的学术轨迹在上海,但其价值贡献却能影响全国、影响世界,为文明交流、文脉传承增添了生动的色彩。本书不仅讲述了68位社科大师的生平故事,也收录了留下他们过往足迹的纪念地。读者只需“按书索骥”,就能将一个个散落的地点,串联成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脉搏,深入感受到璀璨的“大师群星闪耀时”,了解与体会上海的精神与品格。 |
内容介绍 |
本书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文汇报社共同编写,收录了68位上海社科大师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与卓越贡献,展现了灿若星辰的学术名家与上海这座城市的碰撞与交汇。全书还融入“建筑可阅读”和CityWalk理念,通过生动的人物故事、精美的建筑图片,以及通往每个大师纪念地的地铁路线和手绘地图,让读者能够“带着书本去旅行”,跟随陈望道、谭其骧、徐森玉等社科大师的足迹,访问复旦大学、上海博物馆等纪念地,深入了解社科大师的爱国情怀与治学精神,探寻上海绚丽丰富的城市文脉,传承上海的文化精神,彰显上海的城市品格。 |
作者介绍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简称上海市社联,成立于1958年,是中共上海市委领导下的以推动、协调全市社会科学研究和普及为主要任务的学术性群众团体,是上海社会科学界的联合组织。 上海市社联是党和政府联系上海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桥梁纽带,现有所属社会科学各学科学会159个,民办社会科学研究机构17个。上海市社联联系着本市高等院校、党校、社科院、部队院校和党政部门研究机构等社会科学研究五路大军,具有学科齐全、人才荟萃、联系面广的综合优势。
文汇报社,主办《文汇报》。《文汇报》由进步知识分子在1938年1月25日创刊于上海,是中共上海市委领导下的大型综合性日报,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立足上海,面向全国。 |
精彩书评 |
自近代以来,上海的文化发展是非常有特色、非常有成就的。上海的哲学社会科学百余年来也显示出它的巨大优势和特色,成为中国现代学术发展的重镇之一。《大城大师》进一步挖掘“上海社科大师”,传承“最上海”的城市文脉;以探索“文旅+学术”融合发展,助力彰显上海城市品格。该书对于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上海的学术发展和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海市社联副主席、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吴晓明
《大城大师》是一册雅俗共赏的好书,书名也颇为大气、典雅、贴切。社科大师们长期在上海工作和生活,留下了许多足迹和动人的故事,值得深入挖掘。本书具有多重价值:汇聚上海社科大师,展现上海人文之城的魅力;勾画上海社科地图,清晰上海社科发展的历史和脉络;是一本绝佳的大师学术思想普及读本及学术纪念地打卡指南。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城市史研究会副会长苏智良 |
目录 |
陈望道:一位语言学家的本心 014 谭其骧:悠悠长水汇大海020 陈其人:一生致力《资本论》的“布道者” 026 章巽:以世界眼光治中西交通史032 贾植芳:从历史中来,到学问中去038 宁树藩:史论结合,为新闻史研究探寻新路径044 洪文达:以全球眼光研究中国经济050 章培恒:打通中国文学的古今演变056 胡寄窗:将中国经济思想史推向世界 062 张世禄:奠定中国现代语言学科学基础 068 胡裕树:在继承和创新中前进的语言学闯将 074 蒋孔阳:面向未来的美学家 080 陆谷孙: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 086 朱东润:为中国文学打开一条出路 092 王 中:探索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体系的先行者 098 潘念之:孜孜不怠于社会主义法学研究 104 吴蕴瑞:以科学之眼,带人们认识真正的体育 110 蔡尚思:在中国的思想长河里披沙拣金 116 方 重:“我的毕生只做了教学、翻译两件事”122 吕思勉:历史是维新的证佐,不是守旧的护符 128 王造时:以口以笔,探求救国道路134 吴文祺:播下“语言研究必须中国化”的种子 140 陈从周:以园林为引,勃发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146 徐森玉:从未夸耀居功的“文物守护神” 152 李亚农:穿越硝烟,探索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 158 赵景深:戏曲小说研究的拓荒者 164 李平心:站在国家和民族的立场上思考 170 张仲礼:爱祖国,爱上海,爱社会科学 176 蒋学模:“不能守旧,不怕守旧” 182 舒新城:为教育、为出版的一生 188 郭绍虞:披沙拣金,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奠基 195 王运熙:以求真之精神,在古典文学园地耕耘 202 李剑华:推进中国社会学创建与复兴 209 贺绿汀:不断从民族音乐汲取养分的人民音乐家 215 刘大杰:为中国文学史书写奠定重要里程碑 221 顾廷龙:专为前贤行役,不为个人张本 227 周予同:中国经学史研究的奠基者 233 陈子展:中国古典文学园地的“楚狂老人” 239 伍蠡甫:论贯中西,艺通古今 245 熊佛西: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大众化开路 251 张耀翔:以心理学在中国的普及为业 257 王蘧常:不求一时誉,当期千载知 263 罗竹风:“不唯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新起点 271 周原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学科奠基人 277 王元化:重建有学术的思想,精研有思想的学术 283 周谷城:“纵论古今,横说中外” 289 彭 康:在国家利益前提下,考虑学校、个人利益295 沈志远:忠于真理的马克思主义学者 301 全增暇:哲学研究要贯通古今中外 307 施蛰存:“万水千山来小坐” 313 萧孝嵘:探索心理学研究中国化之路吗319 潘序伦:现代会计学宗师,职业教育之楷模 325 廖世承:在中国教育领域推广科学实验 331 张 斌:要在汉语语法学领域当个“单项冠军” 338 金仲华:于错综复杂中把握国际问题实质 345 夏禹龙:毕生追求理论创新 351 孟宪承:用一生装点中国现代教育 357 刘佛年:奠定教育学教材编写基本框架与原则363 言心哲:为社会工作建立科学的基础 369 王养冲:做有道德的人,为社会著书立说 376 吴 泽:在现实的感召之下从事历史研究 382 陈旭麓:以“新陈代谢”理解中国近代史 388 陈彪如:经济研究要服务于伟大的改革实践 394 钱谷融:倡导“文学是人学”的理论家 400 胡焕庸:开创人口地理学,超越人口地理学406 冯 契:怀抱自由心灵,一生探索“智慧” 412 李春芬:以毕生之力开拓世界区域地理研究 418 杨 宽:为阐扬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而努力 424 |
精彩书摘 |
陈望道:一位语言学家的本心
大师简介 原名参一,字任重,浙江义乌人。早年留学日本。1920年翻译出版《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与陈独秀等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曾任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第一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行政委员会高教局局长、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常务委员、《辞海》编辑委员会主编、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首任主席,上海市语文学会会长等。曾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兼上海市主任委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著有《修辞学发凡》《文法简论》等,其论著译述结集于《陈望道文存全编》。
1920年春,在故乡浙江义乌分水塘村,陈望道就着一盏煤油灯,夜以继日地工作,用一个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忠诚和激情,将《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或许是因为首位《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译者的光环太过耀眼,以至于许多人都忽视了作为学者的陈望道的另一重身份——中国语言文字改革的引火者,为中国自己的语言学体系开辟道路的先行者……
要进行社会革命,语言上的“破旧立新”是最为基础的
1891年,陈望道出生于浙江义乌分水塘村。自懂事之日起,他就对国家的兴衰与民族存亡表现出深深的关切。少年时期,他就在村里办学、启迪民智,希望“教育救国”;之后,受“兴实业、重科学”思潮影响,他在中学学习数理化,并想早日留学深造。受限于当时的条件,陈望道没能去成欧美国家,就近改道日本。在那里,陈望道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由此改变了他一生的轨迹。 陈望道于1915年东渡日本。在留日四年半的时间里,他先后完成了法律、经济、物理、数学以及哲学、文学等许多学科的修习,最终毕业于中央大学法科,获得法学士学位。其间,陈望道结识了日本著名进步学者河上肇、山川均等人,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他认识到救国必须进行深及思想的社会革命。他将学名“参一”改为“望道”,寄寓着为国家谋求道路。 一个时代的言说塑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形态。陈望道意识到,要进行社会革命,语言上的“破旧立新”是最为基础的。胡愈之说:“当时的他深切体会到语言文字的使用,也就是正确掌握表达思想的工具,对启蒙运动和思想解放是极端重要的。”因此,他从“一时泛览无所归,逐渐形成以中国语文为中心的社会科学为自己的专业”,将研究解决中国社会的语文问题、进行语文改革当作自己的使命。 然而,对积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结晶,充满了传统、记忆和伤痕的中国语言进行有意识的改革,谈何容易?此时的中国,新旧文化、势力、制度的角力,让改革步履维艰。1919年5月,五四运动爆发。救国心切的陈望道在日本再也待不下去了,于这年7月中返回祖国,很快便投身于新文化运动中。 1919年9月,他到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担任国文教员。“五四当年,中国语文课尤其是当时学校新旧思想文化斗争的重要部门”,“要改革教育、普及教育,国文教授是应当第一研究的问题”。他与夏丏尊、刘大白、李次九一同发起国文改革,提出包括提倡白话文、传授注音字母、出版国语丛书等多项具体举措,被当局的保守派视为“洪水猛兽”。因指导学生创办进步杂志《浙江新潮》、发表触怒当局的文章,他不得不离开“一师”,回到老家分水塘村,转而开始《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 在他之前,国内已有人摘译《共产党宣言》的经典片段,但都不太准确。比如,现在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句人们耳熟能详的结尾,在同盟会成员朱执信那里被译成了“嘻,来。各地之平民其安可以不奋也。”而相较之下,接受过马克思主义的熏陶、精通日文和英文、拥有优秀的国文素养和语言功底的陈望道,成为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不二人选,他翻译的“万国劳动者团结起来呵!”则更准确地传递出了《共产党宣言》的革命精神。 语言文字的力量,丝毫不亚于千军万马。当年他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如同一阵春雷,震碎了束缚在中国身上的枷锁,让无数人为革命事业前赴后继。但译者本人并没有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而是作为一名语言学家,通过为新生的语言文字“立法”,浇灭保守势力不断卷土而来的火焰—— 1920年,陈望道走上复旦大学讲台。此时,保守派主张“文言复兴”的声音也始终不绝于耳,如认为只有阳春白雪的文言文可以修辞,而下里巴人的白话文不能修辞等,对白话文存在偏见。此外,他发现“许多学生不会写文章,问我文章怎么做,许多翻译文章翻得很生硬,于是逼着我研究修辞”。于是,他开始讲作文法和修辞学,先编成了《作文法讲义》,于1922年3月由上海民智书局出版,是“中国有系统的作文法书的第一部”。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他又把修辞教学讲稿著成《修辞学发凡》,于1932年由大江书铺出版。这部著作首创了中国科学的现代修辞学体系,标志着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建立,作为修辞学的教材一直被沿用至今。 1934年,面对国民党发起的“文言复兴”运动,有人主张要保卫白话文,但陈望道则认为,白话文运动不够彻底的原因在于它还只是知识分子层面的东西,不被普通大众接受,因而与其被动保卫,不如深入贯彻党提出的文艺大众化方向。于是,他提出推行“大众语”,并提出“大众语”要满足“大众说得出,听得懂,写得顺手,看得明白的条件”,“要建设大 众语文学,必须实际接近大众,向大众去学习语言的问题”。论战的后期,手头字、拉丁化新文字的问题也一一被提了出来。为了让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不识字的劳苦大众,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基本的读、写,陈望道等人一直推行将汉语拼音化。那时的反动派骂他“忘祖灭先”,说中文用拉丁字母拼音,跟外文还有什么区别。他不以为然:“过去提倡妇女剪发,反对的人也是这种论调,说妇女剪了发,男女没有区别了!但是结果怎样呢?不还是区别得很清楚吗?” |
前言/序言 |
出版说明
有人说,一个大师的产生,他的身后必有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同样,一个大师的产生,他的身后也必有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发展,让城市拥有了更丰富的文化土壤、更广泛的交流机会以及更集中的资源支持,这些加快促进了知识的集聚、思维的碰撞。上海一直是近现代以来哲学社会科学的重镇,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产生了灿若星辰的学术名家。他们用思想标注时代、用理论引领时代,为上海乃至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成为上海这座城市发展的精神坐标。 2018 年,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经多方酝酿讨论,推出首批 68 位社科大师,涵盖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新闻学、人口学、宗教学、心理学、文学理论等多个学科的代表人物。他们中有人追求革命、传播真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积极探索;他们中有人奔赴海外、负笈求学,为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搭建桥梁。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开放、创新、包容的格局,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胸襟 , 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气度,他们的学术成就既为传承发展城市文脉增添绚丽色彩,又为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重要的资源和载体。他们的主要学术轨迹在上海,但他们的学术贡献与影响是全国的,乃至世界的,是当下的,更是久远的。“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座城市还有更多的大学者、大先生,甘于奉献、严谨治学、立德树人,将个人学术追求同城市的发展、国家民族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为了整体展现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卓越成就,启迪并激励当代学人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努力前行,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和资助下,在大师所属单位、家属的支持下,2019 年,我们开始策划“礼赞大师”系列活动,约请文汇报社选派优秀记者撰写纪念文章、推出《大师》专栏。每期专栏用一个整版,系统梳理大师的成长历程、学术思想和学术贡献,介绍上海社科大师的治学精神和人格品质。现将这 68 篇专栏文章集结成书,使读者全面了解社科大师们的报国之志、笃学之功、创新之能、育人之德。根据各方建议,本书梳理了 68 个大师纪念地,公众可通过 CityWalk 实地寻访,进一步走近大师、了解大师。 “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新时代需要社科创新人才,也完全能够造就做大学问、真学问的社科大师!新一代广大哲学社会科学者工作者,必将继承并发扬前辈们的优良学风,守正创新、勇毅前行,推出更多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精品力作,不断推动理论研究从“高原”走向“高峰”,在深入推进“两个结合”中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不断促进加强交流互鉴中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为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贡献社科智慧。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24 年 5 月 17 日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文汇报社
亲,大宗购物请点击企业用户渠道>小苏的服务会更贴心!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