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1:杖使用说明:01|“倚杖听江声”,水大鱼多得过,风大雨大也得过。杖即自助自愈。
02|命运其实已经给我们铸造了一根贴身的杖。你需要的时候,它就在那里。
03| 新,靠历练;迭代,是百炼成钢,杖是“人钢”。
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己的至暗时刻,回过头来看,苏轼对我的 个要义,那就是“倚杖”,“倚杖”即靠自己。明确地支棱起自己的精神,才能迈坎、过关,关关难过关关过。就算是有外援,也是你自主想到去求助的。
“倚杖听江声”(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一人一杖,站在自己人生的大江大河大浪边上,水大鱼多得过,风大雨大也得过。
命运其实给我们铸造了一根贴身的杖。你需要的时候,它就在那里。你自己日积月累修炼的那些精神,会外显出来,你会慢慢感知自己的内在的力量。内在的力量,你一旦觉悟,就会知道,它源源不断,无比强大。
真正的英雄,都是化命运为选择的人。懂得靠自己是一种成熟和觉悟。 新,靠历练;迭代,是百炼成钢,杖是“人钢”。
在苏轼那里是“杖”,在泰戈尔那里,就是“人生的亲证”,他说,亲证就是某个瞬间,你感觉到的、突然的、内在力量的爆发。一个静态,一个动态,其实都是殊途同归。
苏轼好多首经典词作里都有“杖”字。跟着他的杖,走着他的路,低谷、落寞,只道是寻常,也就不怕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曲折和坎坷,是自然而然的,不必太过讶异,也无需欢喜。
苏轼含“杖”的词, 的两首,都写于他的低谷期,精神上突然支棱起来的、创造力爆发的、立于文学高峰的年份——元丰五年(1082)。那是苏轼变成苏东坡后 耀眼的年份,没有之一。
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闭上眼睛,你感受下,“倚杖听江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你想象一下那个画面,“竹杖芒鞋轻胜马”。
我常常跟友人说,你看,人家这么多的朋友,这么好的兄弟、妻子、儿子、仆人,其实还是孤独的,无论在黄州还是儋州,他喝酒回家,夜半时分还得流落在外,看他在儋州写的《书上元夜游》:“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人的大部分时间是跟自己过的,做自己的事,处理自己的心、情和理。
工作和各种关系之外的自我空间,那才是个巨大的世界,里面藏着无数个百科全书派的可能性。
还有同名诗《东坡》也写了杖: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它的意思是,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这里指的则是自我陪伴、随缘自适、在自然和岁月里行走的“杖”,是自我和自然相通的杖。
还有一首《鹧鸪天》,写于元丰六年(1083)的黄州: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 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蝉声、竹影、荷香、白鸟、红蕖、斜阳,一个人乡间杖藜漫步,物我两忘。
明代王舜俞说:“文至东坡,真是不须作文,只随笔记录便是文。”他的杖所到之处,就是一幅图、一种情调,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你看,精神独立自在了,自我安全感确立了,生活,难也是诗。
我们有自己的杖了吗?我们有那个明确的、越来越好的“真己”了吗?据不 统计,苏东坡诗词用“杖”的次数,超过百次,诗句中布满竹杖、策杖、曳杖、杖藜、扶杖、拄杖、植杖、放杖、倚杖等等。大概熙宁年间,他就开始用“杖”字了,也就是他三十多岁的时候。那是中年壮年时期,不太可能是因为腿脚不便。他用杖,据说还有一些补五行缺木的原因,但 多时候,那是他确认的自我形象——倚杖,就是孤勇,不萧索,充满力量。
这份流传千年的精神力量,我能真的感受到。
其实杖在中国文化中有特殊含义,尤其宋人给杖添上了新的内涵。苏轼、陆游、辛弃疾都喜欢用杖字。而据说 次频繁使用“藜杖”的是杜甫。在《全宋词》中,“扶杖” 多,“依杖”其次,拄杖第三。
杖具有一种野逸、休闲、脱俗、逍遥、自在、淡然的感觉,是官府生活之外的另一种人生感觉,不失为一种新的生机。
有这个基调在,遇到任何问题,他都不会太慌张。他有自己的力量和所谓安全感。
对我们现代人而言,重视内在力量的时代到了,这个力量可从古今中外各个学科领域中去获得启发,我们的知识和智慧体系,已经比苏东坡那时候丰富多了。
以前强调治愈主义,现在则要 广博深厚的内生内源动力了,好好地在自己的人生中实验一下自己的内在力量吧。
App7:柔软使用说明:01|一个人只有柔软,才能有弹性、韧性和自愈能力,才能重建自己、盘活自己,才能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