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此商品库存有限,请在下单后15分钟之内支付完成,手慢无哦!
100%刮中券,最高50元无敌券,券有效期7天
活动自2017年6月2日上线,敬请关注云钻刮券活动规则更新。
如活动受政府机关指令需要停止举办的,或活动遭受严重网络攻击需暂停举办的,或者系统故障导致的其它意外问题,苏宁无需为此承担赔偿或者进行补偿。
9月新书 珠明山居丛稿 熊清元 著 商务印书馆
¥ ×1
探索六朝文史的智慧结晶,汇聚作者四十年学术精华
读者对象:古代文学史、文献学研究高校师生,对古代历史文献、古代文学感兴趣有一定文史基础的读者
编辑推荐:
文心相感,古今不隔
集合作者深厚学术功底的宝贵文集
内容简介:
《珠明山居丛稿》是熊清元教授从近四十年来所撰学术论文中,自觉有一得之愚,可供学人参考者辑录并略加编次而成。选题主要集中在建安文学、南朝文史,还有相关札记。这些文章有研究作家生平,有考证作品年代,有作品内容之阐释,有诗文语句之新解,亦有对今人学术论著、古籍整理著作之商榷或匡补,如此等等。本书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也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宝贵参考和启示。因著者长居在古城黄州之珠明山,故名之曰《珠明山居丛稿》。
作译者简介:
熊清元,湖北红安人,黄冈师范学院文科教授,从事中古文学教学及文史研究。曾在《中国史研究》《文献》《中华文史论丛》《图书馆杂志》《台大中文学报》等刊物上发表文章七十余篇,已出版主要著作有《今注本二十四史·梁书》(巴蜀书社2013年版)、《金楼子疏证校注》(陈志平合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萧绎集校注》(陈志平合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年版)等。
目录:
南朝之部
任昉诗文系年考证
任昉在南齐的仕历及相关问题
南朝之扬州刺史及其治所考析
丘迟《与陈伯之书》“霜露所均”新说
《文选》丘希范公宴诗题无“张”字说新证
“竟陵八友”三考
范云为国子博士的时间问题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商榷
《南齐书》研读札记
《南齐书》点校订补
梁武帝天监三年“舍事李老道法”事证伪
姚氏父子与《梁书》
《梁书·刘显传》点校匡补
《梁书》点校辨正
中华书局本《梁书》补校 例
“正员外郎”辨误——《江淹集》的一个校勘问题
《北齐书·颜之推传》的一个校勘问题
《隋书·百官志上》点校匡补
鲍照《从过旧宫》诗新笺
《撰征赋并序》注释失误举例
《沈约集校笺》点校举误
沈约《郊居赋》作年考辨
关于南朝文学作品的几个问题
校史札记三则
年以来国内宫体诗研究述略
《南北朝文学编年史》失误例证
谈《南北朝文学编年史》中作品系年的问题
《中国文学编年史·两晋南北朝卷》齐梁部分的若干问题
谈《梁简文帝集校注》的校勘与注释问题
《梁简文帝集校注》注释失误举例
日本影弘仁本《文馆词林》中的两个问题
《文馆词林》卷三四七佚名阙题残篇考
《文馆词林》卷四五五阙题残篇碑铭碑主考
《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断句失误举例
《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匡补
《金楼子校注》订补举例
《金楼子》补笺
《金楼子校笺》标点举误
《金楼子校笺》笺注商榷
建安之部
曹丕《黎阳作》三首写作时间考辨
王粲《从军诗五首》后四首系年考辨
《曹植新探》若干问题之商榷
《曹植集校注》商兑
《曹植生平八考》两误
《建安七子集校注》证误
嵇康未官中散大夫吗?
读书札记八则
杂丛部
说“缓歌慢舞凝丝竹”
“主人下马客在船……”别解
说“飞车跨山鹘横海”
《学林》点校商榷
《汉唐方志辑佚》举误
《全唐诗典故辞典》偶识
漫谈拄杖
后 记
试读:
漫谈拄杖
拄杖,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先秦儒家经典《礼记》即说人“五十始衰”,可以使用拄杖了;并且还对不同年龄层次的老人使用拄杖的范围做了规定:“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王制》)由此可以推想周代使用拄杖已经较普遍了。此后历代相沿,时至今日,手持拄杖的老人时常可见。下面就拄杖的用料、外饰、用途及古代赐杖之礼制略作概述,姑名之曰漫谈。
老年人大概都希望得到一根好拄杖。拄杖的好坏既与用拄杖的人的审美趣味有关,更主要的则决定于拄杖所用的材料和外形装饰。就所用材料看,古人常用的是竹杖、木杖和藜杖。且从藜杖谈起。藜是一种草本植物,其茎有节,似竹。可以为杖。《庄子·让王》:“原宪华冠縰履,杖藜而应门。”“杖藜”即拄着藜杖。或许是因为用藜作杖较早且藜杖也较普通,所以后代诗文中常用“杖藜”来泛指扶杖而行。如“白头老罢舞复歌,杖藜不睡谁能那” (杜甫《夜归》),“铁桥石柱连空横,杖藜欲趁飞猱轻”(苏轼《游罗浮山一首示儿子过》)等。
木杖中较名贵的是灵寿木制作的杖,即灵寿杖。灵寿木,据晋人刘逵注左思《蜀都赋》,说是产生于四川涪陵县的一种树木。而《汉书·孔光传》颜师古注更说这种木“似竹,有枝节,长不过八九尺,围三四寸,自然有合杖制,不须削治也”。灵寿木天然生成杖的形状,当然受到人们的珍视。“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有《灵寿杖颂》。颂文云:“兹杖灵木,以介眉寿。奇干贞正,不待矫揉。据贞斯直,杖之爰茂。”(《艺文类聚》卷六九)正道出了灵寿杖的特点。汉平帝时元太后赐给太师孔光的就是这种杖。竹杖中,古人珍爱的有斑竹杖、邛竹杖和桃枝杖。
斑竹杖是用湘妃竹做的。这种竹表皮上有点点红斑,用它做拄杖有天然的美。宋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老学庵笔记》云:“拄杖,斑竹为上。竹欲老瘦而坚劲,斑欲微赤而点疏。贾长江诗云:‘拣得林中最细枝,结根石上长身迟;莫嫌滴沥红斑少,恰是湘妃泪尽时。’善言拄杖者也。然非予有此癖亦未易赏音。”看来陆游确是鉴赏到了这种拄杖的美的。正因为斑竹杖有这种特殊的美,所以古人往往把它作为馈赠老朋友的礼物,并且形诸吟咏。梁朝建安太守到溉赠给前辈新安任昉斑竹杖,有《饷任新安斑竹杖因赠诗》,中唐诗人李嘉祐有《裴侍御见赠斑竹杖》诗,有名的苦吟诗人贾岛《赠梁浦秀才斑竹拄杖》诗,都是例子。
邛竹,刘逵《蜀都赋注》云:“出兴古盘江以南,竹中实而高节,可以为杖。”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亦说:“邛都邛山出此竹,因名邛竹。节高实中,或寄生,可为杖。”这表明名竹是四川的特产,特点是中实而节高。所以戴凯之《竹谱》说:“竹之堪杖,莫尚于邛。”《史记·大宛传》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在大夏国(今阿富汗北部)见到了邛竹杖,而大夏国人说是从身毒(今印度)买来。可知西汉时,邛竹杖已经广销国外了。我国古代文人亦喜用邛竹杖。唐王维有“床下阮家屐,窗前筇竹杖”(《谒璿上人》)的诗句,北宋黄庭坚有“稍喜过从近,扶筇不驾车”(《次韵德孺五丈新居病起》)的诗句。陆游《露坐》之二亦有“岸帻临窗意未便,又拖筇杖出庭前”。王、黄、陆都是大诗人,他们都用邛竹杖。
至于桃枝杖,晋常璩《华阳国志》说:“巴地竹木之贵者,有桃枝、灵寿。”刘逵《蜀都赋注》说:“桃枝,竹属也,出垫江县。”而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岭外人多种此。”元胡三省《通鉴注》又说:“今江南有之。”可能桃枝竹原产于巴蜀,后来移植到岭外、江南。这种竹别有特点。《尔雅》上说:“桃枝,四寸有节。”晋郭璞注云:“今桃枝节间相去多四寸。”《苕溪渔隐丛话》更说它“叶如椶(zōng),身如竹,密节而实中,犀理瘦骨,天成拄杖也。”三国时曹操杀了杨修,曾赠八节角桃枝杖一根给杨修之父杨彪,以示安慰。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已 52 岁的诗圣杜甫漂泊到四川,当时梓州留后章彝赠给他二根桃枝杖。杜有《桃竹杖引赠章留后》一诗述及其事。
亲,大宗购物请点击企业用户渠道>小苏的服务会更贴心!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