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此商品库存有限,请在下单后15分钟之内支付完成,手慢无哦!
100%刮中券,最高50元无敌券,券有效期7天
活动自2017年6月2日上线,敬请关注云钻刮券活动规则更新。
如活动受政府机关指令需要停止举办的,或活动遭受严重网络攻击需暂停举办的,或者系统故障导致的其它意外问题,苏宁无需为此承担赔偿或者进行补偿。
[正版新书] 国际新闻与传播研究:探索与前沿 姜飞 清华大学出版社 跨文化传播论丛
¥ ×1
书名: | 国际新闻与传播研究:探索与前沿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2022 |
ISBN号: | 9787302620136 |
《国际新闻与传播研究:探索与前沿》集纳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和艺术研究院教师的新近研究成果,聚焦理论前沿,关照现实问题。内容涵盖跨国新闻史研究、国际传播实践前沿、传播战略研究、艺术传播研究、国际传播理论探讨等多个领域,涉及相关学科的前沿议题。本书适用于新闻传播和艺术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学子,以及任何对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艺术传播感兴趣的读者。 |
姜飞,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全球传播生态蓝皮书》主编,Journal of Transcultural Communication(《国际跨文化传播学刊》)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传播学理论、传播思想史、跨文化传播和国际传播,新媒体研究。专著《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获第四届吴玉章奖(2007年)和第五届胡绳青年学术奖(2009年)。刘滢,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清华大学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国际传播》杂志责任编辑。主要研究方向: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新文化传播。 |
|
《国际新闻与传播研究:探索与前沿》聚焦理论前沿,关照现实问题。内容涵盖跨国新闻史研究、国际传播实践前沿、传播战略研究、艺术传播研究、国际传播理论探讨等多个领域,涉及相关学科的前沿议题。 |
|
第一部分 跨国新闻史研究 1
心 灵停滞的“异教徒”——十九世纪晚期上海英文外报中国 国民性知识话语生产初探 谢庆立/2
《泰晤士报》战地通讯员之死与火烧圆明园 郑一卉/21
桑 格尔夫人在中国:东方主义、国际节育思潮与精英 主义的碰撞 焦霖/32
《道德经》:影响世界的中国智慧 何明星/50
第二部分 国际传播实践前沿 55
China: The Moral Found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Spirit Zhang Xiaoying and Martin Albrow /56
体育媒介化:从媒介体育到体育重大事件 魏伟 尚希萌/79
凝 视理论视域下“AI换脸”应用中的 自我展演行为研究 邓秀军 刘梦琪/108
西 方跨国媒体的文化译转性以及协商路径 ——基于外媒中国雇员的访谈 吴梅红 姜飞/123
20 18年度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中的问题与 对策 毕苏羽 杨卓凡/141
北 非出版市场的开拓路径与策略——以阿尔及利亚为 中心的考察 宋毅/159
第三部分 传播战略研究 173
社 会化媒体上的议题网络与公众政治参与: 雾霾与转基因议题的对比分析 王宇琦 曾繁旭/174
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框架策略分析 林斯娴/197
坚 定文化自信 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以中国文化主题 出版实践为例 张昭/213
5G时代国际传播的战略目标、实现基础与现实路径 刘滢/223
类 型片:文本内的共谋——基于双轴视角的《战狼Ⅱ》 叙事分析 王之延/234
第四部分 艺术传播研究 253
Wh o Created Xi You Ji or The Journey to the West?—The Enlightenment of New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Ning Qiang/254
红 色信仰与理想主义的当代传播——以实验戏剧 《牺牲》为例 秦佩/282
中 日传统戏剧交流的关键一环——20世纪20年代歌 舞伎演员访华活动的多重意义 姜斯轶/292
“四大名旦是我封”——“白党首领”沙大风与荀慧生 黄骁/304
Th e Modernisation of Chinese Xiqu With a Case Study of Major Kunqu Productions in Mainland China,2001—2013 Yang Ming /317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释义 唐璐璐/348
技术力量下的剧场新景观——以2021年央视春晚为例 赵立诺/361
第五部分 国际传播理论探讨 379
中国国际传播的故事思维转向 高金萍/380
作 为行动的受众商品论——斯迈思《传播:西方马克思 主义的盲点》的历史性及当代意义 盛阳/392
能 力的“绵延”:朝向生命哲学的跨文化 传播能力研究 张楠 姜飞/422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三重内涵及对新闻真实的启示 刘沫潇/439
走出认知无奈与实践沼泽:跨文化传播学科的叙事重建 姜飞/454
|
解决当今国际舆论交锋中的“失语”“挨骂”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 一道极具紧迫性的难题。
究其原因,标准的说法是,话语权缺失,国际传播能力低下,而新闻 传播学界、业界应当仁不让地担负起这一责任。正如做传播的人常说,在 媒介化、信息化、互联网时代,“做了不说等于没做”,这足以彰显传播的 重要性。既然如此,“失语”“挨骂”,搞宣传、做媒体的人脱不了干系、 推卸不了责任,抬不起头、说不起话,天经地义。然而,还有一句话,也 就是各类新闻发言人总挂在嘴边的——“做得好才能说得好”。如果这样, 问题就变得复杂些了,毕竟,与经济实力、国际地位比较,我们的知识体 系和文化建设滞后,存在明显短板,也是不争的事实。
窃以为,解决“失语”“挨骂”难题,从根上来说,是一个文化认同问题, 即某一文化形态内部或文化形态之间对于同一性的相对认可。既然涉及跨 文化传播,本文所指的文化认同,则侧重于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基本价值 认可。所谓国际传播能力、国际话语权、话语体系、叙事方式等,都应以 文化认同为前提,方才具有实质意义。
说到文化认同,我们实应有无可比拟的底气。作为不曾中断的最古老 文明,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而生生不息,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然正 在使用数千年以来的同一种文字,能毫无障碍地阅读数千年前祖先留下的 文献典籍,古今穿越,堪称一绝,不可思议!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最有感 召力和影响力的文明之一,以其独特而极丰厚的底蕴,示范天下,辐射四 方。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傲视群雄,哪有不自信的道理?汤因比早就说过,人类的未来在东方,中华文明将引领世界。 然而,“地理大发现”,特别是近代以来,伴随几次源于资本增殖秉 性的全球化浪潮,古老中国被迫裹挟其中,国门洞开,中华文明前所未有 地面临“他者”的拷问、拷打、冲击乃至断裂,历经了刻骨铭心的“自我 反省和否定”“文化运动”“全盘西化”“大拆大卸”之后,从冲击到回应, 从文化休克到文化适应。
如今,中国已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步入世界舞台中心, 在历史上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然而,维系一个国家社会结构的价值 基础,不是资本的逻辑甚至法的理性,而是思想文化和伦理精神;仅有经 济、军事等硬实力支撑不了一个大国的崛起,作为软实力核心的文化建设 被摆到突出的位置,文化自信成为“四个自信”中“管根本”的基础。 文化如何重建?
在一个拥有极其深厚底蕴的古老文化地基上重构文化形态,毫无疑问, 既要破解“东方主义”建构,摆脱“东方西方二元对立”的“西方中心论” 魔咒,又要尊崇人类共同价值,融入全球命运共同体,力避“闭门造车”“自 说自话”。中华文化圈之亚洲“四小龙”等的强势崛起,《曼谷宣言》“亚 洲价值观”“亚洲可以说不”的高调推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 大成功,相当程度上意味着韦伯、列文森等关于儒家思想是经济形态和社 会结构现代化阻碍因素等刻板成见的终结,印证了亨廷顿“东亚经济的成 功有其东亚文化根源”的论断。
世界上从未出现也不可能出现某个单一的具有普世意义的文化和文 明,人类历史不可能终结于某一形态模式,多元并存始终是其基本格局。 资本的全球化绝不能夷平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每个民族都有与其他民 族相区别的独特文化,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或者模式可以通用天下,放之四 海而皆准。正如鲁迅先生在《文化偏至论》中所表达的,无论东方文化还 是西方文化,所有文化形态都是“偏至”的,都是不完美、不完善、有缺 陷的,同时又各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每一个“他者”都是建构自我 意义的必备要素,文化认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实现。 |
亲,大宗购物请点击企业用户渠道>小苏的服务会更贴心!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