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店 走向远方:穿越世界的教育寻访 新东方 穿越世界的教育寻访 国际教育 东方甄选 俞敏洪 周成刚 世界名校 人文教
  • 新商品上架
    • 作者: 周成刚著
    •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5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句字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周成刚著
    •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5
    • 页数:404
    • 开本:16开
    • ISBN:9788412414702
    • 版权提供:新星出版社

    • 1真实寻访,专业解答。

    周成刚作为新东方CEO和国际教育专家,历经七年时间、遍布20多个国家及上百次真实访谈,结合对国际教育领域的多年深耕,由此成书,更加权威完善。


    • 2四色印刷形式精美。

    本书图片真实,内外双封,兼具质感与精美,全书四色印刷,阅读起来更加沉浸,有代入感。


    • 3通俗易懂,内容丰富。

    轻松有趣的文字,全方面深入解析世界各国的教育精髓,摆脱以往教育指导类图书的说教和百科式的死板介绍,用富有温情和活力的文字带领读者近距离体验异国风光、名校魅力,行文生动而富有活力。


    • 4对今天及中国家庭的教育具有启示意义。

    了解愈多,选择愈多,本书旨在帮助中国家庭在对世界教育拥有全面认知的基础上,来把握孩子未来发展的方向。从思维、文化、理念、认知等层面让孩子受益终生。


    新东方CEO周成刚从2013年发起“探寻世界名校之旅”活动,本书是他对这场历时7年的国际教育寻访的总结。7年间,作者及其团队穿越北美洲、欧洲、大洋洲、亚洲等地20多个发达国家,行程超过40万里,足迹遍布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200多所世界名校,从教室到实验室,从食堂到宿舍,从图书馆到创业中心,采访了数百位学生、教授、毕业生、创业者、诺贝尔奖得主、校长和政府官员,拍摄了数万张照片,图文并茂地记录下旅途中的故事和风景、探访中的见闻与思考。

    这是一部全方位展示世界知名顶尖学府理念、文化、思维的教育启示之书。多年来,新东方CEO周成刚走近名校,观察名校、探索名校,以摄影师的审美捕捉名校无与伦比的风采,以记者的敏锐挖掘教育强国培育精英的真正奥秘,以教育者的初心探索更有利于中国孩子的成长路径。

    全书图文并茂,内附大量精美的名校寻访图片,版式开阔大气,四色高清彩印,同时辅以轻松有趣、深入浅出的文字,打破传统教育认知,将国际教育的真谛娓娓道来:通识教育、全球视野、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因材施教、情景式教学、终身学习……从名校寻访观察到中外教育差异对比分析,提供更适合中国孩子的全球化成长路径,帮助孩子拥有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本书将为中国家庭和教育工作者打开一个全新的窗口,世界各地迥然不同的教育模式以图文结合的方式鲜活地呈现出来,帮助我们以更加广阔的眼光、更多元的视角、更高的维度思考当下诸多教育议题,发现更多成长的可能。是一部全方位展示世界知名顶尖学府理念、文化、思维的教育启示之书。


    周成刚,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CEO,中国留学行业领军人物。1984年毕业于苏州大学,1996年赴澳大利亚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担任BBC记者,2000年回国创业。

    为了让中国家庭了解真正的国际教育,他曾带领团队用近十年间遍访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亚洲等地上百所名校,用多年教学经验探索名校育人之本,用极高的摄影水平捕捉名校人文风采。每年举办多场国际教育讲座,为家长和学生普及国际教育。著有《镜头里的世界名校》《由东向西看教育》《不一样的成长:写给中国家庭的国际教育启蒙书》等作品。


    1理想的光辉

    永远不要放弃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和爱的追求以及人类发自本能的同理心。无论兴趣何在,我们的视野都应该比眼前的世界大一点,再大一点。唯有心系寰宇,才有远走的冲动;唯有心怀苍穹,才可走向远方。


    世界上第一间人体解剖室/ 2

    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自由之路/ 8

    剑桥大学800年的坚守与突破/ 16

    伦敦大学学院的精神之父/ 24

    慕尼黑大学的“尖塔式”教育与广场“传单”/ 31耶鲁大学走出了美国第一位间谍/ 40

    诺贝尔奖得主的至高荣誉/ 47

    普林斯顿大学数学茶会和纳什的“幽灵”/ 55

    特里·福克斯与希望马拉松/ 62

    自由教育的圣地—夏山学校/ 72

    这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81

    唯美的童话与残酷的现实/ 94

    百年不衰的诺贝尔奖/ 102

    奖学金与校友捐赠之路/ 112

    胸怀世界的志愿者/ 119


    2文化的力量

    起源于古希腊的西方文明主要由两大传统组成:一是探究自然奥秘的科学精神;二是培养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当今世界一流大学都秉承了这两种传统,既重视科学研究的进步,又崇尚体育精神的传承,两者相得益彰。


    人类文明的珍宝盒/ 128

    大学博物馆—思辨的精神源泉/ 135

    不走寻常路的大学特色专业/ 143

    百年蓝带—用美食征服全世界/ 152

    飞向自己的目标—美澳飞行学院探访记/ 160

    近乎疯狂的大学体育运动/ 167

    双雄争锋与奥运星光/ 177

    乔丹纪念馆与美国大学生体育协会/ 184

    和谐、平衡与节奏—赛艇运动的独特魅力/ 194

    校园里的创业孵化器/ 202

    活力四射的校园社团文化/ 208

    有趣的灵魂会闪光/ 215

    牛津千年变迁的奥秘/ 225

    柏林音乐学院和布雷拉美术学院/ 232


    3探索的勇气

    威廉·冯·洪堡将大学在“教育”的功能之上赋予了“研究” 的职能,使得大学不仅是对既有知识的传承,而且也是对新知识的探索、追求和发现,这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都是功不可没的。


    探索与决断/ 242

    麻省理工学院“叛逆的创新”/ 250

    吹向世界的北欧风/ 260

    巴塞罗那的建筑奇才—高迪/ 268

    新加坡教育的求变之道/ 276

    世界名校间的相爱相杀/ 285

    柏林洪堡大学及其光荣使命/ 292

    哥伦比亚大学的核心课程/ 300

    康奈尔大学里的“百辩”人生/ 308

    黑袍精英的教育之路/ 315

    特立独行的美国凯特中学/ 324

    自然主义的教育/ 331

    在日月星空下奔跑的澳大利亚教育/ 339

    韩国教育的传统与时尚/ 350


    结语   西学东渐和中国社会的进步/ 361

    后记/ 375


    序言


    周成刚的第三本书要出版了,叮嘱我写个序。我想哪需要他叮嘱呢,他的第一本书《镜头里的世界名校》,是我写的序;第二本书《由东向西看教育》,没有找我写序,自己安排出版了,我看完后就写了一篇读后感发给他。他说本来是为了不麻烦我才不找我写序的,结果我还自找麻烦,看来我就是个不怕麻烦的人。所以,如今第三本书还没有成稿就告诉我要请我写序言,我欣然答应。

    在中国,既有优美流畅、富有思想的文字功力,又有一流的摄影水平,并且能够把这两者完美结合的人,应该为数不多。如果再加上流利的英文水平和深厚的西方文化功底,以及对于教育的深刻领悟和真诚热爱,可能就只剩下周成刚一人了。我几乎从来没有看到他刻苦过,但他的英文就是学得比谁都好,摄影又搞到了专业水平,打篮球、打乒乓球一般人都不是对手。就像我在他的第一本书序言里说的那样,能够把玩和工作结合得如此完美的人,把玩弄得像工作一样专业、把工作又弄成像玩一样轻松的人,在我认识的人之中,也只有周成刚一个。羽扇纶巾,谈笑之间,他把新东方奄奄一息的出国咨询业务做到了二十个亿;扛着镜头游走世界之时,他于看似不经意间写出了集教育思想和美感意趣为一体的书。

    我是一个缺乏“玩”的心态和能力的人,总是把什么事情都弄得苦哈哈的,最后把工作弄得没有乐趣,把生活弄得也没有乐趣,整个人生都好像没有乐趣了。尽管我也把新东方做出了一点模样,但好像并没有和人生乐趣成正比。老周对我有一个评价,我觉得特别精准。他说:老俞是一个喜欢自己挖坑往里跳,爬出来以后还充满成就感的人。这句评价挺中肯的,也给我带来了警醒。但警醒之后,我还是继续挖坑,继续往里跳。这个序,又是我习惯挖坑往里跳的一个证明。

    每个人做事业和过生活的方式都是不同的。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差异,构成了朋友之间交往的基础,和而不同,相安相受。尽管我和老周是喝同一条河里的水长大的,也是从同一个中学考上大学的,但我和老周有太多的不同:他是城里的,我是乡下的;他是乐观的,我是悲观的;他是轻松生活派,我是苦逼奋斗派;他是名牌产品行家,我是农村粮食专家;他穿什么都风度翩翩,我穿名牌服装多少有点土气。但是即使有这么多的不同,四十多年来,我们俩依然保持了独一无二的深厚友谊,其浓度无出其右者。尤其是在周成刚加入新东方的这二十多年里,我们俩携手并肩一起为新东方的发展壮大努力,尽管有各种利益纠葛,管理公司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我们一直相知相惜,友情始终纯净如水。最主要的原因,我们有共饮一江水的童年,有兄弟般的谦让和理解。更加重要的是,我们俩的深层核心价值观高度一致,那就是对于教育的真心热爱。

    说到对于教育的热爱,我在新东方做了很多工作,像开了个百货店,什么杂货都有;而老周做得比我聚焦得多,这些年一头扎进了对于世界各地大学的研究和观察中。最初他带着团队去穿越世界名校,我只当他是想出去散心,借个名头周游世界,真没有想到这些年的寻访结下了如此丰硕的成果。如果你认真阅读他的这三本书,就会发现不仅图片拍得漂亮,文字读起来舒服,更重要的是他对教育的领悟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有穿透力。这种穿透力,是基于常年一线走访中对于世界教育发展的深刻感知和理解。你可以在字里行间跟随他的脚步,从古老的博洛尼亚大学开始,穿越数个世纪,最终落在对于中国教育未来发展和进步的真切思考上,拳拳之心,天地可鉴。这样的观察和体悟,再配上具有独特视角的精美图片,给每一个读者带来的冲击力都是震撼的。我想,阅读这本书,不仅能让年轻人对进入这些著名的大学殿堂深造产生不可遏制的向往,也让中国的家长在给孩子设计教育路径的时候有所参照。更为重要的是,让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和引领者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前进路径,产生不一样的思考甚至反省。到了我和老周这个年龄,能够为中国教育做点正向推动的事情,哪怕带来一点点能够推动进步的领悟,都是值得欣慰的事情,也能够激励我们在未来的岁月里更加奋发。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够像周成刚一样,亲身到世界各地的优秀大学去考察、体会和思考。读完老周的这本书,我有一种周身舒坦的感觉,就像自己已经实地走过了一趟似的。有一次我和老周喝酒,做下了一个约定—我们俩要一起去深度旅行,他摄影,我写作,然后合著一本书。今天我觉得,自己写好像是多余的。他的文字已经臻美,我不必再插一脚。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一起行走。我们可以互相陪伴,晚上举杯邀月、开怀畅饮,然后各自记录下心情。也许从不同的视角,可以相映成趣,丰富彼此的观察。犹记得朱自清和俞平伯夜游秦淮河,约定作一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如今两人的文字,都成了流传至今的名篇。

    感谢老周,四十年的友情和合作,互相砥砺,不离不弃。


    俞敏洪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




    世界上第一间人体解剖室

    当时,博洛尼亚大学终于可以在神职人员的监督下,由医学院教授向学生们展示

    实际的解剖过程,在这里进行的解剖实验奠定了当代医学的基础。


    2017年10月,我带队探访欧洲名校,一路经过十几个国家,其中有一站是意大利。这是我第三次来到意大利,终于有机会走进意大利的历史名城—博洛尼亚,寻访“欧洲大学之母”博洛尼亚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建于1088年,900多年来从未停止运作,是世界公认的历史最悠久的大学。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但丁和彼特拉克,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的伽利略,欧洲人文主义运动代表人物伊拉斯谟,提出“日心说”的哥白尼,“无线电之父”马可尼等都曾在这里学习或执教过,学校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可见一斑。直到今天,博洛尼亚大学仍然有着极高的学术威望,每年获得科研成果一万多项,还有200余项专利,是欧洲研究项目进展得特别迅速的大学之一。

    博洛尼亚大学的第一个固定校址是建于1563年的阿奇吉纳西欧宫,当时是为了把分散在城市各处的学科如法学、艺术学、哲学、数学、物理学、医学、自然科学等集中到一个地点,方便授课和交流。阿奇吉纳西欧宫的建筑规模无法和现在的某些大学高楼相比,但这幢小楼当时可是一座反映新潮流的建筑。阿奇吉纳西欧宫呈口字形,两层建筑内设有教室、教堂、大厅及解剖室等,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当时算得上是一个非常像样的教学楼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幢小楼里的解剖室是世界上第一间解剖室,今天作为一个供游客参观的展览厅,基本保持着原貌。当初在这里进行的解剖实验奠定了现代医学的基础,影响深远。走进这间像小剧场一样的阶梯教室,除了中间的大理石桌面,房子的四壁和房顶都由冷杉木装饰而成,显得庄重肃静。从解剖教室的结构到教室里陈列的雕像,都值得细细品味。

    解剖室顶部是阿波罗神像和十二星座图像雕塑,四周是名医和解剖学家的塑像,除了意大利人,还有很多外国人,毕竟当时博洛尼亚的师生来自整个欧洲。教授座位上方的神龛由两座展示人体肌肉的塑像托举,这两个塑像被称为“gli spellati”(被剥皮的男人)。神龛上有一个寓意着解剖学的女性雕像,她不接受天使的鲜花,而是接受人类的股骨。如剧院一般的阶梯座位是当年学生们上课就座的地方,座椅由高到低围绕着中间的白色石台,这就是当年的解剖台。慕名而来的我静静地坐在这里,遥想当年科学家石破天惊的创举。

    博洛尼亚是意大利的宗教重镇,历史上曾经走出过好几位罗马教皇,博洛尼亚大学也是起源于这座城市的神学院。在中世纪之前的欧洲,教会认为人体是上帝最完美的设计,不能深究,解剖更是大忌。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不知道全世界第一例人体解剖实验的问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历程。

    博洛尼亚大学成立之初,天主教会以及深受其影响的大学主要关心的是拯救灵魂,对肉体痛苦的救助则居于次要地位。虽然也有学者提出解剖学知识对于成功治疗疾病的重要性,但是与解剖学有关的实践活动却很难开展,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认定为异教徒,轻则驱逐流放,重则施加酷刑。直到12世纪,西方学者中开始悄然出现对解剖学的关注和热情,实际的解剖活动也随之问世。不过,当时解剖的对象主要是猪和羊,人们只能依靠解剖动物获取有限的知识,尽力去描述或推测人体构造。

    经过漫长的中世纪,直到文艺复兴之初,由于宗教和法律方面的原因,在西方始终没有真正学术意义上的人体解剖。随着文艺复兴的蓬勃发展,宗教统治逐渐被摧毁,欧洲对人的兴趣日益浓厚。在14世纪,西方解剖学史上开始出现一些重要变化,有些学者顶着巨大的社会伦理压力,不惮于权力和宗教的淫威,着手开展半地下性质的解剖教学研究,他们的勇气为西方医学发展开辟出了新的天地—

    第一,人体解剖的复兴,一些医生开始亲自解剖人体;

    第二,专业的解剖学家以及近代意义的解剖学著作出现;

    第三,大学将解剖学纳入医学课程并设置解剖学教授席位;

    第四,解剖学领域出现了数位大师级人物。

    而这几项重要变化都与博洛尼亚大学的教授蒙迪诺·德·卢齐有关。他亲自进

    行解剖的做法在人体解剖学史上掀起了一场革命。在此之前,讲课人在上课时从不动手,而是安排一名仆役在讲台下进行解剖操作。如此一来,讲课人看不到操作,负责解剖的人也听不懂内容,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蒙迪诺是学者们公认的重新开始人体解剖的第一人,被称为“解剖学的修复者”。他在博洛尼亚大学完成学业后留校任教,于1315年操作了我们所知的世界上第一次人体解剖实验,次年发表了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解剖学的专著《解剖学》。在之后近300年里,这本书一直是欧洲最广泛使用的解剖学标准教材。

    当时,博洛尼亚大学终于可以在神职人员的监督下由医学院教授向学生们展示实际的解剖过程,在这里进行的解剖实验奠定了当代医学的基础。随着文艺复兴浪潮的高涨,欧洲出现了艺术与解剖学紧密结合的新现象,涌现出一大批搞艺术的解剖学家,他们在解剖学史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整个西方医学发展中的作用是非常独特的。另外,解剖学也推动了艺术的发展。艺术家开始认识到,要真实地表现自然强健的人体,就必须对人体肌肉、骨骼、脏器、血管、身体弯曲等进行解剖研究,以此来认识人体构造。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画家和雕塑家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提香、伦勃朗等都曾执手术刀解剖过尸体,之后又用画笔创作出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他们的人物绘画和雕塑完全是基于对人体的解剖和自然的观察之上。于是,过去呆板、僵硬的宗教形象被生机勃勃、富于朝气的人物形象所取代,家喻户晓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创作的。

    《蒙娜丽莎》的创作者达·芬奇,同时具有艺术和科学造诣,他对解剖学的热爱绝不亚于艺术,并且在解剖学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不顾教会和保守势力的反对,偷偷解剖了30多具尸体,留下了750幅解剖学图谱,不仅画出了手臂和胸廓的肌肉线条,还画出了静脉血管的样子。这些兼具艺术鉴赏价值与科学精确美感的手稿直到他逝世后才被人发现,堪称解剖学史上的杰作。

    走出博洛尼亚大学的解剖教室,阿奇吉纳西欧宫的大厅、拱门、回廊及楼梯等处抬眼可见的精美装饰让人印象深刻。装饰的主体内容是大学终身教授的题词和纪念碑,围绕其周围的是成千上万名毕业生的徽章和签名,这所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的名校走过的近千年漫长而辉煌的历程在眼前变得生动立体起来。

    在这里就读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专业的中国留学生任同学告诉我们,学校的先锋精神和历史积淀是吸引他前来留学的主要原因。他的专业课程内容包括欧洲史、艺术史、建筑史,需要学习拉丁文、希腊文,必修科目包括意大利文学、希腊文学、拉丁文学等。他说:“如果对历史和文化感兴趣,这里就是你的殿堂。比如,但丁的《神曲》是我们的必修课之一,他的故居、博物馆、研究院就在学校周边,实地去走走更能帮助我们理解但丁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此外,博洛尼亚城市里有大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是历史、艺术和文学爱好者的天堂。”

    引人注目的红砖建筑、文艺复兴时期的塔楼、绵延40公里长的拱廊、300多座教堂�6�8�6�8拥有意大利珍贵的中世纪景观的博洛尼亚古城恢宏厚重。有意思的是,当地人习惯把建于11世纪之后的教堂称为新建筑,这里的历史文化积淀不言自明。“欧洲大学之母”—博洛尼亚大学,巍然屹立在这座古城,在近千年的大学契约中做真理的坚守者、文明的传承者,守护着永恒的精神家园。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