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此商品库存有限,请在下单后15分钟之内支付完成,手慢无哦!
100%刮中券,最高50元无敌券,券有效期7天
活动自2017年6月2日上线,敬请关注云钻刮券活动规则更新。
如活动受政府机关指令需要停止举办的,或活动遭受严重网络攻击需暂停举办的,或者系统故障导致的其它意外问题,苏宁无需为此承担赔偿或者进行补偿。
出版社自营]我读与读我发现的秘密介入的力量中国文学当代文学文学评论广东人民出版社周闻道理论思考创作实践争鸣碰撞问答交流
¥ ×1
孙绍振 丁 帆 陈思和 陈剑晖 范培松 联袂推荐
在场的介入
介入的在场
发现的意义
意义的发现
在场主义散文创始人周闻道的文学两面
名家推荐语:
在场主义的出现,无疑是21世纪开端散文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可以说是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散文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探索、沉寂、对撞生成和嬗变的结果。《发现的秘密》和《介入的力量》,从对在场主义创始人周闻道关于在场散文的解读,及评论家们对周闻道在场写作的解读中,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在场溯源的参考。
——著名文艺理论家、在场主义散文奖评委 孙绍振
在场主义就是作家在创作时,必须坚守灵魂在场、价值观念在场以及思想批判性在场。在场主义的旗帜上写着的是人性与良知发现!周闻道《介入的力量》和《发现的秘密》的意义在于,从“介入”与“发现”及在场作品的“读我”与“我读”相结合的两个维度,为阐释在场主义提供了一个重要观照。
——著名文艺理论家、在场主义散文奖评委 丁 帆
在场主义散文是散文创作进入21世纪以来的散文新理念,它是中国白话散文经历了百年发展、探索及转型的产物。在场写作需要理论与作品的印证,周闻道的《发现的秘密》和《介入的力量》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积极的经验。
——著名文艺理论家、在场主义散文奖评委 陈思和
在“在场主义”理念中,介入既是作家的写作姿态,又是在场的唯一路径;发现则是文学作为创作性写作的根本要求。周闻道的《介入的力量》和《发现的秘密》,通过不同的在场作品解读,在这两个方面给我们提供了理论与作品的印证,为在场写作追随者和研究者提供了有益借鉴。
——著名文艺理论家、在场主义散文奖评委 陈剑晖
在漫长的文学发展过程中,我们以西方文学理论,对小说、诗歌和戏剧传统理论进行的现代化改造、丰富都比较成功。但是,对散文就不那么顺利了,其曲折复杂远远超越人们的想象。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场主义散文的出现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而《介入的力量》和《发现的秘密》,又是了解在场主义的一个重要窗口。
——著名文艺理论家、在场主义散文奖评委、《中国散文史》作者 范培松
《发现的秘密》
目录
在场我说
在场的旗帜是介入
——“在场散文书系”总序/ 2
在场主义与中国现代散文的转型/ 6
在场刍议八则/ 13
在场精神的流变及其当下意义
——从“文以载道”到“文以在场”/ 25
散文的在场、思想、诗意和发现/33
在散文性中发现意义/37
苏轼散文的在场精神/41
“翰”海拾贝
房子散文中的人/ 50
项丽敏散文的指尖叙事之美/ 58
朴素的唯美与大方的简单
——读朴素大方散文/ 62
传说中的子青/ 67
栖居迷城的精神还乡
——读李兴义(西北劲风)散文/ 71
渔舟晚唱散文的情感意象
——何新军《回声》序/ 78
诗意在不经意的隐秘间/ 85
落叶不是无情物
——飘逝的落叶散文浅读/ 89
张钰散文的在场叙事风格/ 94
在陌生化中书写与发现
——若若《风从东面来》序/ 97
蓝是生命的更深刻形式
——廖维《西藏之蓝》序/ 104
野墨一滴品精神
——何永康《野墨集》品读/ 110
心灵物语
我们有义务为散文正名
——《乐山广播电视报》访问周闻道及周伦佑/ 118
寻找散文的本质特性
——与《文艺报》副刊部冯秋子对谈/ 121
人生的路与文学的路
——答四川大学曾绍义教授问/ 126
只要在场就是阳光
——《乐山广播电视报》记者谭莉与周闻道对谈/ 140
网络文学要让作品说话
——在无锡“中国网络文学研讨会”上的发言/ 146
坚守比发起更富挑战
——《文学报》访在场主义散文奖评委会主席周闻道/ 151
在场的意义在于批判与唤醒
——《文学报》专访《国企变法录》《暂住中国》作者周闻道(节
录)/ 157
写作是我的精神原乡
——天涯江湖63期接受朴素专访/ 164
人是城市中有思想的芦苇
——答天涯社区文学主编朴素问/ 172
文道无边
经济学视角下的散文/178
语文是伴随一生的风景/ 182
浅谈散文的情感审美
——读李淑珍的《简单爱》/ 189
对象,意象,气象
——袁瑞珍散文“三观”浅观/ 194
蚂蚁的内心地图
——陈立《静待繁花》序/ 199
让灵魂贴近对象世界
——读黄彩梅《石头开花》/ 205
微文微观
浅谈散文的张力
——以林中蔓青《昨夜无寄》为例/ 214
浅谈散文中的意象
——以糌巴卓卓《世界》等为例/ 217
在场写作中的呈现
——以在场微散文第七期征文为例/ 219
散文写作的陌生化
——兼谈在场微散文第11期征文/ 222
谈谈散文的细节叙事
——以邓文静散文为例/ 225
《介入的力量》
目录
在 场
在场主义辐射下的存在之思
— 周闻道散文论 /陈剑晖2
在场主义散文的思想性和审美性探索 /陈泽曼14
读 心
内在生活的探寻者与构筑者
— 周闻道散文的思想意蕴及内在局限 /向宝云24
洗涤现世尘埃的心灵自救
— 从《对岸》看周闻道的散文创作 /邓芳29
在诗意中展示个性思考
— 周闻道《点击心灵》序言 /傅恒35
飞翔的寻梦者
— 《点击心灵》读后 /黎正光39
浓浓乡土情 沉沉思索意
— 周闻道散文集《点击心灵》读后 /沈阳44
精神的高蹈或者突围
— 关于周闻道《点击心灵》等系列散文的思想性和
独语性 /沈荣均46
读 人
周闻道和他的散文 /周伦佑52
一个人的风雨彩虹
— 读周闻道《国企变法录》 /邓芳56
换个角度理解周闻道 /周强62
武陵闻道 /綦国瑞69
理想主义者周闻道和他的在场主义 /张生全73
闻道和闻道散文 /赵佳昌83
周闻道和他的在场主义 /秦兵吟88
周闻道的散文野心 /张生全94
读 世
红尘里的哲思 /朴素102
家的书笺 /王京儿106
驰骋于红尘背后的精神旷野
— 读周闻道散文集《红尘距离》 /李伯勇109
红尘上距离有多远 /迟凤君121
现实此岸与理想彼岸的哲思
— 周闻道《对岸》的人生感悟 /干天全127
当文学遇上现实
— 试论周闻道的非虚构写作 /陈泽曼133
是别人,是我们自己
— 读周闻道《暂住中国》 /第广龙139
周闻道《对岸》《家的前世今生》作品研讨会观点综述142
读 文
面对采风,散文如何在场
——周闻道散文集《只为卿云》给组织化作家们的
启示 /唐小林148
艺术发现之美
— 周闻道散文浅谈 /曾绍义156
追寻川南风物的灵魂
— 周闻道散文散论 /张叹凤160
世界的尽头是隐喻
— 论周闻道城市随笔的意义 /朴素165
周闻道思辨美学的散文撞击 /伍立杨169
入妙文章本平淡 /朴素173
散文的品质
— 读周闻道散文集《对岸》 /杨献平176
周闻道散文赏读之关键词 /沈荣均179
发现与告诉
— 读周闻道散文《山海为关》 /李银昭188
读 企
国企改革的在场再现
— 读周闻道《国企变法录》 /汪苒192
国企变法的在场性推衍
— 评周闻道《国企变法录》 /李伯勇196
国企变革的文学书写
— 读周闻道《国企变法录》 /杨献平201
心系社稷的热血书写
— 周闻道《重装突围》的文本价值与艺术特征 /蒋涌204
论《国企变法录》当代性的多层意蕴 /张金城216
裂岸有惊涛:在场写作的可能性
— 评周闻道长篇报告文学《重装突围》 /李伯勇223
一部蕴含时代中国的大书
— 《重装突围》序 /李炳银235
铸就中国国企改革的精神丰碑
— 读周闻道长篇报告文学《重装突围》 /蔡先进240
序
唐小林(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
务理事)
每次看到周闻道一脸严肃地表达关于文学、散文、“在场主义”的主张时,我总是对自己及自己的身份产生怀疑。想来中国是这样,外国也是如此:被称为“学院派”的大学文学教授并非都爱文学,不少人是出于职业的需要、为“稻粱谋”,而缺乏对文学的热情。相反,在大学的高墙之外,却有一些人酷爱文学,把写作当生命,成绩斐然:被奉为“作家中的作家”的博尔赫斯,是一个图书馆员,卡夫卡也曾经是一位保险公司的职员。“无为而为”“无目的的目的性”,这些话语,好像是对文学、艺术所说的。作为公务员,周闻道长期驰骋在经济主战场而非文化主战场。但他在本职工作之外,对散文写作有着宗教般的热忱与执着,
这些我只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那批“行吟诗人”身上见过。可是那批“行吟诗人”如今早已走远,只剩下一个美丽的传说。而周闻道还在孜孜不倦地进行散文写作,追求在场写作,他的身边硝烟弥漫,而他似乎“独善其身”。
周闻道是有显著辨识度的作家。众所周知,辨识度是一个成熟作家的标志。周闻道的辨识度来源于他的抱负,而他的抱负可谓业余作家的“非分之想”:他对散文怀有崇高的使命感。“朝闻道,夕死可矣”出自《论语》,“周闻道”这个笔名与“朝闻道”谐音,周闻道的雄心与执念已然昭昭。他要干一件不少职业作家不想干也不愿干的事情,将文以贯道、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以弘道的大旗重新捡起来,固执地扛在自己的肩上。“五四”先驱所痛斥之“道”,大家心知肚明。其实关键不在于“文”是否载“道”,而在于载什么“道”。在周闻道那里,“道非道,非常道”,“道”只是一种文学伦理,即散文必须拥有的精神品格:介入。“介入”一词并不陌生,萨特二战后即倡导“介入文学”,认为文学应与单纯的想象和纯粹的艺术分道扬镳。在萨特看来,散文比起绘画、雕塑、音乐、诗歌等诸种艺术更具介入性,它应该穿越事物表象,越过客体事实,抵达主体价值,最终拥抱人的最高存在——自由。散文的语言岂止“符号”,乃是“行动”,是“上了子弹的手枪”,而由此而生成的散文,就“是一面批判性的镜子”了。文学对人类深陷其中的世界,起着命名、证明、显现与去蔽
的作用,并以此解开所有系在人身上的可见与深藏的绳索,让人直接与真相照面,与自由拥抱。当然,萨特这里所说的“散文”,是指除诗歌以外的文学作品。
正是“文以载道”与“介入文学”的相遇碰撞、相激相生,2008年3月8日,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的故里眉山,一场以周闻道、周伦佑为旗手的、声势浩大的“在场主义”散文运动拉开了序幕,并以周伦佑担纲,构建了在场主义散文理论体系。他们标举“在场”“去蔽”“敞亮”“本真”,以及“精神性”“介入性”“当下性”“自由性”“发现性”等旗号,向传统的散文界发起猛烈的冲击。2010年由周闻道、李玉祥发起,又连续举办了六届的“在场主义散文奖”,更是在汉语散文界刮起“在场主义”散文飓风。至今十余年过去了,这场飓风的风势依然强劲,未有停歇之意。在场主义散文,已然成为绕不过去的文学和文化现象。
“文以载道”这一跨越近千年的华夏文明与“介入文学”这一西方当代文学理论,在周闻道这里接榫铆合,绝非某人或某些人的突发奇想,而是时代使然。中国百年白话散文经历了六个阶段,即启蒙、救亡、革命、新启蒙、新人文、在场。正如我曾说的,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第一个十年,新人文面对四大背景,显得力量微弱。一是消费主义的兴起并日益占据时代中心,使各种事物,包括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等等都有“为消费”“被消费”的倾向;二是虚拟世界即网络世界,使人们不断往返于线上、线下,或处在线上与线下之间的悬浮状态,与实在世界的关系,尤其是与周遭世界的关联日渐疏远和大幅弱化,人的脱域化倾向严重,处身性、具身性存在很大的问题。三是语言学转向到此一时期才真正落地中国,符号学中国学派的形成是其标志,写作的语言自指化倾向与消费主义紧密呼应,导致意义的离场,写作的及物性问题越来越尖锐,符号泡沫、符号异化表现突出。四是古典主义或拟古主义思想盛行,国学热、西方古典热、汉服热、古镇热等,都把人们的目光从现实带向以往,思想界、文化界、文学界出现现实的缺席。
如此种种,导致符号对真实、真相、真理的遮蔽,符号极尽撒谎之能事:一个“后真实”“后真相”“后真理”的时代已然到来。散文在“符号经济”或“符号政治经济学”的包围下,出现了名目繁多、花样百出的“大散文”景象,貌似极尽繁荣,实则四面楚歌,亟须突围。在场主义散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到了历史的台前。
在场主义散文主张的“介入”,显然与萨特的“介入文学”有别。在场主义介入观更强调介入现实、关注当下、体察苦难,还因特殊的历史语境与话语体系,它更加强调“发现”,即对真实、真相、真理的发现。“发现性”,可以说是在场主义散文的“第一性”。但要以散文的方式“介入”与“发现”又谈何容易。语言并非澄明,文学符号更是涵义模糊、歧义纵横,甚至晦涩难懂,意象、象征、张力、悖论、隐喻等传统文学手法,与“去蔽”“敞亮”“本真”等在场主义要求背道而驰。更何况“无为而为”“无目的的目的性”等观念,就与萨特的“介入文学”理论相冲突。如何戴着多种镣铐跳舞,无疑是摆在在场主义散文创始人周闻道面前最大的难题。
就本人观之,周闻道至少有两副笔墨。正是这两副笔墨,缓解了在场主义散文的上述难题。他以报告文学的形式直接“介入”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发现”中国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深藏的隐情、隐忧、隐患,或者症结、症候、症状。这时,他作为经济学家的敏锐、敏感被充分调动起来,而人文主义者内心的悲悯与同情,又使这种敏锐、敏感变得特别深刻细腻,并通过文学语言,悄然越过经济社会的现象层面直达人心深处。他的《国企变法录》 《暂住中国》 《重装突围》 ,全是这样的作品:用犀利的目光,扫视中国当代社会的巨大变迁,既具有历史的厚度也具有人性的深度,是20世纪80年代优秀报告文学在新世纪的回响与延伸。周闻道的另一副笔墨,是以《七城书》 为代表的作品,以寓言和魔幻的方式,企图更委婉也更深入地“介入”和“发现”当代社会人们的危机与精神异变。在这些作品里现实的忧虑化作绵长深邃的哲学幽思,当代人的精神“城堡”、心灵“围城”,以及危及生命存在的“鼠疫”,被一一解析成具体的物象、意象,被叙述成一个又一个迷宫般的故事。“报告”“叙事”与“哲思”,“现象”“价值”与“精神”,将周闻道的两副笔墨巧妙地融合在“在场主义”散文的旗帜下,既与散文世界的普遍关怀联结起来,又不乏个人特点与汉语散文的特色。
摆在读者面前的《我读与读我》是文论集,分为《发现的秘密》和《介入的力量》。前者是周闻道宣示自己的散文主张或者谈论别人的散文,后者是别人谈周闻道的散文。两者的关联点都是在场主义。有这书在手,关于在场主义散文是什么、人们又是如何评价周闻道的在场主义散文的,就不需我在此饶舌了。
周闻道的自我介绍显得有些谦虚了,他只提到自己是“作家”和“经济学家”,其实他还有一个重要的称谓尚未提及——文学活动家。周闻道以其鲜明的文学主张、生动的写作实践、过人的人格感召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调动各种资源,运用现代传媒技术,线上线下结合,以散文、微散文等多种文体,创立“在场主义”散文流派,聚集起庞大的“在场主义”散文阵营。他为中国当代散文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历史岂会视而不见?尤其是连续六届的在场主义散文奖,把被“大散文”等泡沫所遮蔽的“在场精神”,或被主流有意无意“忽视”的一批海内外杰出散文作家作品,尽可能地纳入到在场主义散文之中,从而聚合起一个独特的“文化社群”和“公共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场主义散文运动已经超出了“散文”和“散文史的范畴”,成为一个文化先锋事件。由此,“周闻道”这个名字,或者说周闻道作为
“文学活动家”的意义,也相应地超出周闻道作为一个作家的意义了。之所以乐于作序,写下这些文字,是因为历史并非自明。
2023年2月15日于蓉城之东
《我读与读我》为文论集,分为《发现的秘密》《介入的力量》两册,体现了本书作者、在场主义散文创始人周闻道的文学两面。《发现的秘密》收录了周闻道关于散文的评论、理论、对话、交流等文章;《介入的力量》集结了对周闻道系列作品的解读文章,参与解读的既有名家大伽,也有初习者。
《我读与读我》为我们提供了多种在场的可能。这些作品涉及理论思考、创作实践、争鸣碰撞、问答交流等多方面,是在场主义散文理论建设的重要组成,可为散文写作者、研究者和热爱散文的朋友,提供一个新的、富有在场特色的、与众不同的参考。
周闻道,本名周仲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场》杂志主编,在场主义散文流派创始人和代表作家。在《人民文学》《花城》《当代》《 钟山》《美文》《散文》等海内外文学报刊发表作品600余万字,曾长期担任《信报》《商报 》《经济日报》等媒体的财经专栏作家。著有多部文学、经济学专著。有多篇作品被收入《大学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教辅、多省市高考联赛试题及各种选本。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及省级以上文学奖,《国企变法录》被新华网和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联合评选为“2014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重装突围》获得第十届(2018—2020)四川文学奖报告文学奖。
亲,大宗购物请点击企业用户渠道>小苏的服务会更贴心!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