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校勘学 钱玄著 32开精装 古代文献学研究 校勘学经典教材之一 钱玄先生为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专业研究生授课时的讲稿 凤凰
  • 新商品上架
    • 作者: 钱玄著
    •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句字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钱玄著
    •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
    • 装帧:精装
    • ISBN:9787550630406
    • 版权提供: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

    本书是著名学者钱玄先生代表作,也是校勘学经典教材之一,1988年5月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校勘学》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钱玄先生为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专业研究生授课时的讲稿,后经整理修改出版。本次重新出版,将原版的简体字改为繁体字,方便读者学习。

    钱玄(1910--1999)字小云,江苏吴江同里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中文系,师从黄侃、胡光炜学习小学和经学。钱玄先生除教学外,致力于传统语言学和经学的研究,尤其精通古文字学和三礼之学。主要著作有《三礼辞典》、《三礼通论》、《三礼名物通释》等。

    緒言

     

    第一章字句校勘

     

    第一節誤字

     

    一形近而誤

     

    二音同、音近而誤

     

    三一字誤爲二字、二字誤爲一字

     

    四不明詞義而妄改

     

    第二節衍文

     

    一涉上下文而衍

     

    二涉注文而衍

     

    三後人旁記之字而誤入正文

     

    四不審詞義而妄增

     

    第三節脱文

     

    一不慎而誤脱

     

    二不審文義而妄删

     

    第四節倒置

     

    一字的倒置

     

    二句的倒置

     

    第五節多重誤例

     

    第二章篇章校勘

     

    第一節解説誤爲正文,另加篇名例

     

    第二節解説與正文未加標明例

     

    第三節正文夾解説例

     

    第四節篇章次序倒置例

     

    第五節分章分篇錯誤例

     

    第三章句讀及標點校勘

     

    第一節句讀校勘

     

    一釋句讀

     

    二句讀校勘舉例

     

    第二節標點校勘

     

    一不明詞義誤用標點例

     

    二不明專名誤用標點例

     

    三失檢事理誤用標點例

     

    四不明語法誤用標點例

     

    五不明記言起訖誤用引號例

     

    六不明引語失用引號例

     

    第四章補闕

     

    第一節用同書别本校補

     

    第二節用本書及相類之書校補

     

    一從本書上下文來推究補闕

     

    二用相類之書校補

     

    第五章校勘方法

     

    第一節對校法

     

    第二節本校法

     

    第三節他校法

     

    第四節理校法

     

    第五節綜合校勘法

     

    第六節校勘處理方式

     

    一定本式

     

    二底本式

     

    三札記式

     

    第六章校勘學簡史及重要著作

     

    第一節校勘學開創時期

     

    一校勘學的奠基人劉向、劉歆

     

    二鄭玄校勘群經

     

    三高誘校釋《淮南子》等書

     

    第二節校勘學發展時期

     

    一陸德明《經典釋文》

     

    二顔師古《漢書注》《匡謬正俗》

     

    三朱熹《昌黎先生集考異》

     

    四彭叔夏《文苑英華辨證》

     

    五劉績《管子補注》

     

    第三節校勘學全盛時期

     

    一清代樸學的開創者顧亭林

     

    二吴派校勘學家——惠棟、錢大昕、顧廣圻等

     

    三皖派校勘學家——戴東原、盧文弨、段玉裁、王念孫、

    王引之、阮元、俞樾、孫詒讓、于鬯等

     

    四章學誠《校讎通義》

     

    第四節校勘學新的發展時期

     

    一出版大量善本書,編制專書索引及善本目録

     

    二發現和整理大量竹木簡、帛書、敦煌遺書、碑刻

     

    三本期校勘成果

     

    後記

    緒言

     

    校勘,是指用精密的方法、確鑿的證據,校正古書中由於抄寫或翻刻等原因而産生的字句、篇章等錯誤。這是整理古籍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項工作,也是查閲古籍的人必須具有的基本功。

     

    校勘學,是研究有關校勘問題——如校勘的對象、校勘方法、校勘史等——的一門學科。它應該屬於文獻學的一門學科,因爲它是以古文獻爲研究對象的。它跟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等都有密切的關係,校勘需要綜合運用這些學科的知識、理論來進行工作,所以校勘學是一門綜合的、應用性的學科。

     

    校勘最早稱“校”,或稱“校讎”。劉向在他所著的《别録》中,經常把“校”和“校讎”同時互用。如:

     

    (1) 漢劉向《晏子書録》:“所校中書《晏子》十一篇,臣向謹與長社尉臣參校讎太史書五篇。”②姚振宗:《别録佚文》,《師石山房叢書》本。

     

    (2)  《孫卿書書録》:“所校讎中《孫卿書》凡三百二十二篇,以相校除複重二百九十篇,定著三十二篇。”②

     

    劉向對“校讎”這個詞有個解釋:

     

    (3) 《文選·魏都賦》李善注:“《風俗通》曰:按劉向《别録》:‘讎校,一人讀書,校其上下,得謬誤,爲校;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怨家相對。’”蕭統編,李善注:《文選》,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06頁。按,“相對”下應脱“爲讎”二字。

     

    《太平御覽》六一八,也引劉向《别録》,略有不同。李善注引作“一人讀書”,《太平御覽》引作“一人讀析”。李昉等:《太平御覽》,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2776頁。“析”字在這裏不好講,疑是“札”字之誤。札,指竹簡、木牘。劉向以爲:一個人讀書,從本書的上下文而校正錯誤,這叫校;兩個人對校,一個拿著書,看着、聽着,另一個拿另一種本子讀,發現兩種本子有不同,就校正錯誤,這叫讎。在古書中“校”和“讎”常常是通用或連用。

     

    “校”的本義,據《説文》:“校,木囚也。”即今之木枷。校正、校讎的意義是它的借義。據陸德明《經典釋文》在《周禮·夏官·校人》下云:“若從手旁作,是比較之字耳。”那末陸德明認爲校正、校讎的“校”應作“”。但是《説文》無“”字,古書中也均用“校”字。“勘”字《説文》未收,《説文新附》:“勘,校也。”《玉篇》:“勘,覆定也。”勘亦即刊字。《説文》:“刊,剟也。”是削的意思。古書寫在竹簡上,寫錯則用刀削去後改正。所以《玉篇》:“刊,削也,定也,除也。”列了三個義項。校勘二字連用成爲一個雙音詞,産生較後一些,可能六朝時才有。

     

    (4) 南朝宋沈約《上言宜校勘譜籍》:“宜選史傳學士諳究流品者爲左民郎、左民尚書,專供校勘。”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梁文》,中華書局1958年版,總第3110頁。

     

    (5) 宋歐陽修《書春秋繁露後》:“予在館中校勘群書,見有八十餘篇,然多錯亂重複。”《歐陽文忠公集》,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本,《外集》卷二十三,第4頁。

    以後常沿用“校勘”一詞,但“校讎”這個詞也還用。

     

     

    校讎這個概念,從來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西漢劉向、劉歆父子從事校讎工作,涉及面很廣,除了校正字句錯誤外,還包括定書名,編目録,辨真僞,輯佚文等。這是確定了廣義校讎的範圍。後來宋代鄭樵《通志·校讎略》,清代章學誠《校讎通義》,近人張舜徽《廣校讎略》等所講的内容,基本上都屬於廣義校讎。至於一般專指校正古籍中字句錯誤的工作,是屬於狹義的一類。此後爲了使概念的内涵明確,凡屬於廣義的稱校讎,也稱文獻學,屬於狹義的稱校勘。這個辦法是可取的。現在一般人也都照這樣用了。本書所講的校勘學,是指狹義的。

     

    古諺説:“書三寫,魚成魯,帝成虎。”(見《抱朴子内篇·遐覽篇》)古書中有誤字、脱文、衍文等,早在先秦就有這種情况。如《春秋·桓公十四年》:“夏五,鄭伯使其弟語來盟。”《公羊傳》云:“夏五者何?無聞焉爾。”阮元:《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221頁。照《春秋》常例,應該説“夏五月”,下面加上干支記日,然後接上説“鄭伯使其弟語來盟”。現在只有“夏五”,下面有闕文,所以《公羊傳》説“無聞”,即不知道。可見《春秋》上的闕文,早在《公羊傳》之前。又如《吕氏春秋·察傳》:“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於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陳奇猷:《吕氏春秋校釋》,學林出版社1984年版,第1527頁。“己亥”誤爲“三豕”是很可能的事實。“己”字缺兩短豎,就誤爲“三”字。“亥”與“豕”的古文相同,《説文》也説“古文亥爲豕,與豕同”。

     

    到西漢時期,由於秦時焚書,漢初的書多出自壁中,竹簡斷損,帛書爛缺,脱漏、錯誤,更爲嚴重。劉向的《别録》及《漢書·藝文志》裏,都反映出這種情况。

     

    (6) 劉向《晏子書録》:“中書以‘夭’爲‘芳’,‘又’爲‘備’,‘先’爲‘牛’,‘章’爲‘長’,如此類者多。”③姚振宗:《别録佚文》,《師石山房叢書》本。按“中書”,據《漢書·藝文志》顔師古注:“中,天子之書也,言中以别外。”“中書”指宫中秘府所藏之書。

     

    (7) 《列子書録》:“章亂布在諸篇中,或字誤:以‘盡’爲‘進’,以‘賢’爲‘形’,如此者衆。”③

     

    這裏有的由於形近而誤,如以“先”爲“牛”;有的由於聲近而誤,如以“章”爲“長”、以“盡”爲“進”等。至於脱字更多。如:

     

    (8) 《漢書·藝文志》:“劉向以中古文校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經文。《酒誥》脱簡一,《召誥》脱簡二。率簡二十五字者,脱亦二十五字;簡二十二字者,脱亦二十二字;文字異者七百有餘,脱字數十。”王先謙:《漢書補注》,中華書局版,第869頁。

     

    以上例子是説西漢的情况,後來因爲字體變化,輾轉翻刊,所以書中的錯誤,更爲嚴重。下面以兩本常讀書爲例,并舉一些數字來説明嚴重的程度。

     

    (9) 阮元《禮記注疏校勘記序》:“此《禮記》七十卷本,出於吴中吴泰來家。乾隆間,惠棟用以校汲古閣本,識之云:訛字四千七百有四,脱字一千一百四十有五,闕文二千二百一十有七,文字異者二千六百二十有五,羡文九百七十有一。”阮元:《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版,第1227頁。

     

    《禮記》從來是官定的經典,過去讀書人都要讀。上述《禮記》七十卷本是宋刻本,汲古閣本是清初刻本,兩個本子相去僅四百多年,而汲古閣本的錯誤竟如此之多,真是想不到的。其他不屬於經典之類的書,其錯誤更多,無庸説了。

     

    又如《通鑒》也是常讀的書。近人章鈺用宋刻本九種校清胡克家翻刻本,書中的錯誤也是驚人的。

     

    (10) 章鈺《胡刻通鑒正文校宋記述略》:“辜較二百九十四卷中,脱、誤、衍、倒四者,蓋在萬字以上,内脱文五千二百餘字,關係史事爲尤大。”司馬光編,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8頁。

     

    這確乎是“關係尤大”。一句中錯一個字,尚且會産生完全相反的意思。現在一本書的錯誤以千萬計,脱文有幾千字,那真是滿目瘡痍,不能卒讀。小則文句不順,張冠李戴;大則是非顛倒,黑白混淆。

     

    以上説的都是宋以後的刻本上的錯誤。那末宋代及宋以前的刻本,是不是好一些呢?事實并不是這樣,錯誤同樣是嚴重的。這裏舉一個例子。宋時楊文昌曾用九種《論衡》舊本互校。楊在他的《論衡序》裏説,改正了一萬一千二百五十九字。劉盼遂:《論衡集解》,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附録第597頁。再舉一例:宋洪邁《容齋四筆》卷二云:“因記曾紘所書陶淵明《讀山海經》詩云:‘形夭無千歲,猛志固常在。’疑上下文義若不貫,遂取《山海經》參校,則云:‘刑天,獸名也。口中銜干戚而舞。’乃知是‘刑天舞干戚’,故與下句相應,五字皆訛。”洪邁:《容齋隨筆·四筆》,掃葉山房版,第4頁。一首詩中,有一句五字皆誤,其錯誤嚴重竟至於此。可見宋刻及宋以前舊刻,均不宜迷信。

     

    爲什麽古籍中錯誤這樣多?原因是多方面的。

     

    (11) 孫詒讓《札迻》自叙中説:嘗謂秦漢文籍,誼旨奥博,字例文例,多與後世殊異,如荀卿書之“案”,墨翟書之“唯毋”,晏子書之以“敚”爲“對”,淮南王書以“士”爲“武”,劉向書以“能”爲“而”,驟讀之幾不能通其語。復以竹帛梨棗,鈔刊婁易,則有三代文字之通假,有秦漢篆隸之變遷,有魏晉正草之混淆,有六朝唐人俗書之流失,有宋元明校槧之羼改。逵徑百出,多岐亡羊,非覃思精勘,深究本原,未易得其正也。孫詒讓:《札迻》,光緒籀廎本,第3頁。

     

    孫氏從歷史角度,歸納了古書中字句等錯誤的原因,有由於不明古書用詞、文例而誤改的,有由於不識古字、草書、俗字而誤的,有由於傳抄翻刻而誤的,總之原因很多。王念孫也曾概括古書致誤的原因。他説:“推其致誤之由,則傳寫訛脱者半,憑意妄改者半。”王念孫:《讀書雜志》,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962頁。傳寫訛脱是無心之誤;憑意妄改是有心之誤。

     

    校勘古書必須正確運用校勘的方法,辨别是非,改正錯誤,决不能粗心大意,更不能憑意妄改;不然則古書中的錯誤將愈改愈多,或者舊的錯誤改掉了一些,而新的錯誤又産生了。那末正如宋人宋弁所説:“校書如掃塵,隨掃隨有。” 朱弁:《曲洧舊聞》,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本,卷四第32頁。最近,吴金華《新版〈三國志〉校記》一文,提到中華書局新版標點本《三國志》,就有“隨掃隨有”的誤文情况。

     

    (12) 中華書局標點本《三國志》自1959年12月發行第一版,至1975年4月已印刷六次。1982年7月出了第二版(簡稱新版本),對於第一版中的校點疏誤有所補正。然而,遺憾的是,新版本不僅没有掃清第一版中爲數不多的印刷錯誤,反而在這方面出現了更多的毛病。以下就我翻檢所及,列舉三十二條,供讀者和出版者校正。吴金華:《新版〈三國志〉校記》,南京師範大學《文教資料簡報》1985年第2期。

     

    文中所舉的三十二條,五條是沿第一版之誤而未改的,其餘二十七條都是新增的錯誤。這三十二條,極大部分是形近而誤。如:

     

    土誤作士己誤作已日誤作曰

     

    賊誤作敗子誤作字即誤作既

     

    拖誤作施典誤作曲

     

    這些錯誤,只要在校對時注意一些,完全可以避免的。我們爲了發揚祖國的文化,整理古籍,就應該以高度認真負責的精神,科學的態度,把好校勘第一關。這不能看作一字一句間的小事,而是研究祖國文化,振興中華的千秋大業。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