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此商品库存有限,请在下单后15分钟之内支付完成,手慢无哦!
100%刮中券,最高50元无敌券,券有效期7天
活动自2017年6月2日上线,敬请关注云钻刮券活动规则更新。
如活动受政府机关指令需要停止举办的,或活动遭受严重网络攻击需暂停举办的,或者系统故障导致的其它意外问题,苏宁无需为此承担赔偿或者进行补偿。
宋濂与明初文坛 明初文学 任永安著译 32开平装 介绍宋濂的生平考述其著述 探讨浙派文学史学影响因素 浙派文人明初台阁体
¥ ×1
书名:宋濂与明初文坛
著译者:任永安
开本:32开,960*1304(原纸尺寸)
ISBN号:978-7-5506-3056-7
出版时间:2019.11
定价:48
本书介绍了宋濂的生平,考述其著述,考察论述了宋濂思想心态与文学创作,通过宋濂这一个案,系统论述了浙江文派与吴中派、江西派等文人群体的交往与影响,此外也探讨了浙派文学中的史学影响因素、浙派文人与明初台阁体文学的关系。
任永安,河南开封人,文学博士,中原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2011年6月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参与完成省级以上课题两项,获2013年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奖。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宋濂生平与著述考述
第一节宋濂的生平
一、 转益多师,砥志励学
二、 授经凝道,声名鹊起
三、 黼黻皇猷,致政辞世
第二节宋濂著述考述
一、 宋濂集类著述考述
二、 日本藏《萝山集》抄本考述
三、 宋濂经、史、子类著述
四、 《评浦阳人物》与宋濂《浦阳人物记》关系考辨
第二章宋濂的思想心态
第一节宋濂的理学思想
一、 “玄玄之道”
二、 “一元之气”
三、 心为万理之原
四、 持敬、主静与致知
五、 经史不二
第二节宋濂的佛教思想
一、 以文辞为佛事
二、 禅教不二
三、 儒释一贯
第三节宋濂的道家、道教思想
一、 儒道互用
二、 养生有道
第四节宋濂的文学观念
一、 文道合一
二、 宗经师古
三、 为文必在养气
四、 诗文本出于一原
第三章宋濂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传记文
一、 宋濂的传记文学观
二、 传记文的思想内容
三、 传记文的艺术特色
第二节寓言
一、 寓言思想内容
二、 寓言艺术特色
第三节游记
一、 写景记游之作
二、 考证山川人事之作
三、 应制颂圣之作
第四节诗歌
一、 反映现实疾苦的讽喻之作
二、 写景咏物之作
三、 表现骨肉亲情的诗作
四、 赠答诗
五、 题画诗
六、 咏史怀古诗
第四章宋濂与明初浙东派
第一节明初宋濂的主要文化活动
一、 讲授帝王之学,忠心辅导太子
二、 编修典册,考订礼乐制度
三、 起草文告,撰写名公巨卿碑铭
四、 授学文华堂
第二节宋濂与明初浙东派的兴起
一、 明初浙东派之构成及其兴起
二、 浙东派的文学观念及创作
三、 宋濂与浙东派作家的交往及其影响
第三节宋濂之死与浙东派的衰落
一、 宋濂之死与朱元璋对待士人的政策
二、 明初浙东派的衰落
第四节方孝孺之死与浙东派的绝响
一、 方孝孺的文学观念及创作
二、 宋濂与方孝孺的交往及其影响
三、 方孝孺之死与浙东派的绝响
第五章宋濂等浙东派文人与吴中派、江西派
第一节浙东派文人与吴中派文人的交往及其文学差异
一、 元末明初吴中派之构成
二、 宋濂等浙东派文人与吴中派文人的交往
三、 浙东派文人与吴中派文人的文学差异
第二节浙东派文人与江西派文人的交往及其文学意义
一、 元末明初江西派之构成
二、 宋濂等浙东派文人与江西派文人的交往及其文学
意义
第六章史学影响下的宋濂等浙东派文学
第一节理学化史学观与传记文的褒贬特征
第二节经史之辨与文学复古思潮中的史传文
第三节浙东派的史学活动与其文学影响力的扩大
第七章宋濂等浙东派文人与台阁体文学
第一节浙东派文人经世致用文学观
第二节浙东派文人的师古观念
第三节明初浙东派文人的台阁文风
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往往伴随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大变动,进而对文学产生重要影响。元明易代的发生,从统治阶层文化策略的转变,到文人身份地位的升降,再到文坛格局的演变,无不对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位作家的思想心态、审美趣味及文学创作产生或显或隐的影响。而对于易代之际代表性作家的个案研究,也有助于加深对宏观层面文学走向的认识。就此而言,在元末明初文学转变的背景之下,以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为出发点,在分析其交游活动、哲学思想、文学观念及创作的基础上,考察其与明初各文学流派的互动关系,对于理解明初文坛的格局变动及明前期文学发展的走向便具有重要的意义。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元末明初重要的文学家、理学家、史学家。他因自幼体弱多病而志于学文,曾先后师从吴莱、柳贯、黄溍等名师。元末天下板荡、剑矛交横,宋濂隐于浙东,著书凝道,以待时变。明初他以一介布衣获知于朱元璋,先后任国子司业、皇太子师、翰林学士承旨等职,道德文章,师表当世,屡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作为朱元璋依恃的重要文臣,宋濂在哲学思想、文学理论及创作、明初思想文化建设等方面,均有卓越建树。作为浙东派的领袖作家,他的荣辱沉浮对浙东派的兴衰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他与浙东派其他文人一起对元末明初文风的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本书主要对宋濂及其与明初文坛的关系进行研究。
本书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宋濂著述重新辑考,纠正了以往研究中的舛误,发现了日本国立公文书馆藏《萝山集》抄本,对其版本、成书、东传及文献价值进行考述,并从中辑录三百余首佚诗,现已收入黄灵庚先生新编《宋濂全集》之中;对《评浦阳人物》及宋濂《浦阳人物记》的关系进行考辨,认为《评浦阳人物》为后人从(嘉靖)《浦江志略》等中杂揉抄撮而成,并非宋濂直接所作。
本书对宋濂及其与明初文坛关系的研究,力求做到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相结合。宋濂是明初著名的诗文作家、文学批评家,他的文学创作及观念有着较为丰富的内涵,其本身值得认真研究。同时,他作为浙东派的核心成员,在明初浙东派的兴起及衰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宋濂所处的元末明初文坛是多个文学流派相继兴起、并相互影响,以及文风由纤秾缛丽向崇儒复古转变的时期。本书通过对宋濂的个案研究,力求把握这个狂飙突进时代的文学发展趋势。
本书主要采用文献整理、考辨结合、考论结合、文史结合、点面结合等研究方法。为了研究宋濂的思想心态及诗文创作,通过查阅各种书目文献,对其各类著述进行辑考;为了考察宋濂与明初文坛的关系,考证了其交游;为了分析浙东派、吴中派、江西派的互动关系,采用了考论结合的方法;对史学影响下宋濂等浙东派文学的研究采用了文史结合的方法;对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时主要运用文学批评与鉴赏的方法。
宋濂与明初文坛
第一章宋濂生平与著述考述
第一章宋濂生平与著述考述
宋濂是元末明初重要的文学家、理学家。他因自幼体弱多病而志于学文,曾先后师从吴莱、柳贯、黄溍等名师。元末天下板荡、剑矛交横,宋濂隐于浦江,著书凝道,以待时变。明初他以一介布衣获知于朱元璋,道德文章,师表当世,屡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一生笔耕不辍,著述丰富,其著作遍及经、史、子、集各部,其中集类著述可分为单刻本、选本与汇刻本三类,其他著述可分为经、史、子三类。
第一节宋濂的生平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又号龙门子、仙华生等。生于元至大三年(1310),卒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其高祖时居于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自宋濂时迁于浦江(今浙江浦江),遂为浦江人。元末,他先后师从吴莱、柳贯、黄溍等名师,以文章名于海内。元至正二十年(1360),他应朱元璋之聘至应天,先后任江南等处儒学提举、国子司业、翰林学士承旨等职,为明初的思想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明洪武十三年(1380),因其孙宋慎坐胡惟庸党案,他被朱元璋徙于茂州,次年卒于夔州,正德中追谥“文宪”。
一、 转益多师,砥志励学
宋濂远祖世居京兆,唐武德年间有大理丞宋宪自京兆始迁吴兴。宋宪字秉彝,曾为《易》经师,有弟子数千人。宋氏历十四世时有名宋荣者,于后周广顺中迁于义乌覆釜山。宋荣字体仁,通《尚书》《春秋》之学,学者私谥为“文通先生”。宋雍熙末年,其子宋甫又迁至智者乡根溪口。后历六世,宋嘉定初年,宋濂高祖宋柏又带领家人迁于金华东七十里的孝义里潜溪禅定寺侧。宋柏字秉操,娶陆氏,因无子,遂以永敷之子溥德为嗣。濂祖父宋守福,字德政,“履仁蹈义,类古笃行者”,后以宋濂赠亚中大夫太常少卿。祖妣金氏,赠淑人。父宋文昭,一名朝,字文霆,号芙蓉处士,循例赠嘉议大夫礼部尚书。妣陈氏,赠淑人。元至正十年(1350),宋濂自金华潜溪迁居浦江,遂为浦江人。
宋濂生于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据其所撰《血书华严经赞》:“无相居士未出母胎,母梦异僧手写是经,来谓母曰:‘吾乃永明延寿,宜假一室以终此卷。’母梦觉已,居士即生。”宋濂《血书华严经赞》,《宋濂全集》,黄灵庚编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第2098页。又因与祖父同以十月十三日生,遂起名为寿,后更名为濂。宋濂在妊七月即生,自幼体弱多病,“生未五龄,百疢交攻。热火郁木,邪沴制阳。肝风动摇,手牵目瞠。谒医视之,谓为瘛疭”宋濂《太乙玄徵记》,《宋濂全集》,第72页。。虽然靠着祖母和母亲的细心照顾,得以安然无虞,但毕竟先天不足,赋质较弱,成年以后,生产作业等事仍难以胜任,因此宋濂便把兴趣转移到文墨之事上,“日学操觚,造为文章”。
元仁宗延佑二年(1315),宋濂六岁,入家塾读书,学于包廷藻。包廷藻(1265—1336),字文叔,号南涧子。为合肥包孝肃公拯后裔,其曾祖时迁居乌伤智者乡修政里。为人“抚世酬物,洞达出肺腑”;博闻强记,默诵《春秋左氏传》一字不差;授学专以“讲解章旨为第一义”。宋濂祖父宋守福与之相友善,遂聘他为塾师教授诸孙。宋濂始随之学习,便表现出过人才华,所授李翰《蒙求》,一日而尽,且可每日记诵二千余言。包廷藻对他喜爱有加。因为家境困窘,宋濂的父亲曾打算让他辍学。包廷藻便写信劝他父亲说:“公之子终成伟器,岂可使撄世利使不专耶?外物去来,犹春花之开落,唯问学乃身中之至宝耳。”这番话打动了他,使得宋濂能够继续读书。宋濂对启蒙老师的恩情铭记终身,十分感激他的“助导之功”。
宋濂九岁即能写诗,“操觚赋诗,动辄十余首”,所作诗歌“颇有奇气,操笔立就”。是岁所作五古《兰花篇》,其中有“绿萝托芳邻,白谷挹高寒。玄圣未成调,湘累久长叹。菉葹虽外蔽,贞洁终能完。岂知生平心,卒获君子观”宋濂《兰花篇》,《宋濂全集》,第2375页。之句,诗歌借兰述志,立意高远,显示了他娴熟的写作技巧和远大的抱负。又郑涛《宋潜溪先生小传》曾载:宋濂见道士楼节翁作法,便作诗记其事,其中有“步罡随踢脚斗头,噀水能轰掌上雷”之句。义乌贾思逵读后甚是称道,表示愿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此后因为家境贫寒,无力延请名师,再加上乡里教师水平不高,对教授宋濂有畏惧心理,不敢做他的老师,所以他有十年时间学习时断时续。
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吴莱设教于诸暨白门的方氏义塾。宋濂是年二十二岁,与义乌楼彦珍,浦江宣彦昭、郑浚常、郑仲舒、陈子彦等同到吴莱处学习。吴莱(1297—1340)字立夫,浦江人,门人私谥“渊颖先生”,后更谥“贞文先生”。父吴直方,字行可,曾游京师三十余年。元泰定元年(1324),太师德王马札儿台聘其为师,教授二子脱脱与也先帖木儿。元统二年(1334)任江浙等处儒学提举,后以集贤直学士、荣禄大夫致仕。吴莱少年聪慧、天姿绝人,七岁即能赋诗属文,宋遗民诗人方凤夸奖他有“邦家材”,并将孙女许配于他。延佑七年(1320),以《春秋》举上礼部,因为议论不合有司,遂退归田里。重纪至元三年(1337),监察御史许绍祖荐署饶州路长芗书院山长,未行而卒。有子士谔、士谧。
吴莱工于诗歌,所著有《渊颖集》二十卷。其诗覃思冶炼,抒情周婉,长于歌行,属对严巧,文采缛丽。王士禛《论诗绝句》云:“铁崖乐府气淋漓,渊颖歌行格尽奇。耳食纷纷说开宝,几人眼见宋元诗。”王士禛著,李毓芙等整理《渔洋精华录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39页。杨维桢作为元代诗坛领袖,“诗名擅一时”,尤长于乐府诗,诗风诡异谲怪、恃气纵横,以其与吴莱并提,可见王士禛对吴莱诗作评价很高。吴莱为文,陈理明严,赋物深遒,雄宕而有奇气;长于议论,雄富辩博,洋洋洒洒,有秦汉之风。其《论倭》《形释》《秦誓论》《读战国策》等文均有这些特点。吴莱论文受方凤影响,以两汉文章为标准。宋濂《渊颖先生碑》即谓:“其惟古之作者,则曰雄浑赡富,惟有汉之文为然,淳质雅奥,亦唯有汉之文为然。今之从事艺文者,如之何可及也。”宋濂《渊颖先生碑》,《宋濂全集》,第1054—1055页。
亲,大宗购物请点击企业用户渠道>小苏的服务会更贴心!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