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此商品库存有限,请在下单后15分钟之内支付完成,手慢无哦!
100%刮中券,最高50元无敌券,券有效期7天
活动自2017年6月2日上线,敬请关注云钻刮券活动规则更新。
如活动受政府机关指令需要停止举办的,或活动遭受严重网络攻击需暂停举办的,或者系统故障导致的其它意外问题,苏宁无需为此承担赔偿或者进行补偿。
公安三袁集 (中华文史名著精选精译精注) 32开精装 明代后期公安派作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注释翻译导读 凤凰出版社店
¥ ×1
书名:公安三袁集
丛书名:中华文史名著精选精译精注丛书
著译者:任巧珍
开本:32开
页码数:224
装帧:西式精装
ISBN号:978-7-5506-3178-6
出版时间:2020-06-05
定价:36
三袁,明代后期公安派作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的并称。袁宏道,又字无学,号石公,湖广公安(今湖北)人。袁宗道,字伯修,号石浦。袁中道,字小修,一作少修,皆湖北公 安人。《三袁集》是《中华文史名著精选精译精注丛书》中的一种。该丛书前身为2011年出版的“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该书选取能反映公安派思想和创作特色的名篇,逐一 加以注释与翻译。
任巧珍,武汉大学文学院古籍研究所教授,古代文史专家。武大中文系李健章先生和唐福龄先生指教,武大古籍所陈世饶先生审阅,武大古籍所所长宗福邦先生复审。
导读1
袁宗道
上方山一
嘉鱼纪游
龙湖
论文上
论文下
士先器识而后文艺
过黄河
咏怀
携尊江上(二首)
袁宏道
虎丘
灵岩西湖一
西湖二
雨后游六桥记
飞来峰
禹穴
五泄二
天目一
天目二
满井游记
由河山至桃源县记
由渌罗山至桃源县记
由水溪至水心崖记
与丘长孺书
与刘子威书
答梅客生
与丘长孺书
叙小修诗
徐文长传
怀龙湖
出郭
赠江进之(其一)
湖上游满井
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其二)
盘山顶
竹枝词(其二、其十二)
柳浪馆杂咏(四首)
经太华
袁中道
西山十记·记一
西山十记·记五
西山十记·记八
卷雪楼记
游青溪记
中郎先生全集序
听泉(二首)
初秋(二首)
澧阳晚泊
雪中望诸山
游百泉(其二)
九日登中郎沙市宅上三层楼(其一)
公安派是晚明崛起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和袁中道。由于袁氏兄弟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世称公安派,并把袁氏兄弟称为公安三袁。
一
袁宗道,字伯修,号石浦,在公安三袁中是长兄。他生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卒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十二岁入学,十九岁中乡举,二十七岁中进士,授庶吉士,翰林院编修。万历二十五年(1597)充东宫讲官,任春坊中允、右庶子等职。
伯修是公安派的带头人。清人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中说:“公安一派实自伯修发之。”《明史·文苑传》中也有记载:“先是王(王世贞)、李(李攀龙)之学盛行,袁氏兄弟独心非之。宗道在馆中,与同馆黄辉力排其说。”
伯修的思想,深受思想家李贽的影响。他受教于李贽,主要在禅学方面。他很早就钻研心性之说,并试图“以禅诠儒”,寻求释儒两家的合一。他的弟弟小修在《石浦先生传》中说:“七八年间,先生屡悟屡疑。癸巳(1593),走黄州龙潭问学,归而复自研求。”比起两位弟弟,他的儒家思想要更浓一些,对儒家的“中庸”思想极感兴趣。他的为人也比两位弟弟稳实严谨。中郎在《出燕别大哥三哥》诗中,形象地描写了他这位长兄的性格:“长兄见老成,劝余勉为吏。钱谷慎出入,上下忌同异。”伯修爱慕白居易、苏轼,因此为自己的书斋起名“白苏斋”。著有《白苏斋类稿》二十四卷。
在公安三袁中,伯修的文学创作,从数量到成就都不及他的两位弟弟。他为人平恕,自甘淡泊,因此他的诗文也都有质朴、淳厚、温雅的气度,显露出他独特的“性灵”。小修评论他的创作“诗清润和雅,文尤婉妙,然性懒不多作”(见袁中道《石浦先生传》)。
二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生于隆庆二年(1568),卒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中郎“年十六为诸生,即结社城南,为之长,间为诗歌古文,有声里中”(见《明史·文苑传》)。二十岁中举,二十五岁中进士。
万历二十三年(1595),袁宏道任吴县知县,时年二十七岁。虽然顺从了当时世俗的成规,从科举而进入仕途,陷入官场的羁绊,但是以风雅倜傥自居的袁宏道,不久就对这种生活厌倦了,这种情绪在他任吴县职期间,与亲友的书信中多有表露。他在给友人丘长孺的一封信中说:“弟作令备极丑态,不可名状。大约遇上官则奴,候过客则妓,治钱谷则仓老人,谕百姓则保山婆。一日之间,百暖百寒,乍阴乍阳,人间恶趣,令一身尝尽矣。苦哉,毒哉!”这里道出一任七品知县,不得不曲意周旋于形形色色的差使之中的苦处。他在吴县仅作了两年官,便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辞职。这时期创作的诗文收在《锦帆集》中。
辞官后的袁宏道,怀着摆脱羁绊的欣喜心情,纵情山水,“走吴越,访故人陶周望诸公,同览西湖、天目之胜,观五泄瀑布,登黄山、齐云。恋恋烟岚,如饥渴之于饮食。时心闲意逸,人境皆绝”(见袁中道《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以下简称《中郎先生行状》)。这个时期,袁宏道创作了大量的诗文,都收在《解脱集》中。
他三十一岁(万历二十七年)起任顺天府(今北京市)教授。当时宗道也在京做官,中道入了京都太学。兄弟三人在城西崇国寺建了蒲桃社,时常与朋友论学赋诗,并遍游幽、燕名胜。这时期所创作的诗文,收在《瓶花集》中。
万历二十八年(1600),袁宏道请假回到故里公安,不久伯修去世,他很伤感,也无意再做官。于是家居六年,“时于城南(指公安县城南)得下洼地,可三百亩,络以重堤,种柳万株,号曰柳浪。先生偕中道与一二名僧共居焉。潜心道妙,闲适之余,时有挥洒,皆从慧业流出,新绮绝伦。而游屐所及,如匡庐、如太和、如桃花源,皆穷极幽遐,人所不至者无不到”(见《中郎先生行状》)。袁宏道居柳浪馆六年,除了游历,便专门读书,研究佛学。至此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更臻于成熟圆通。这时期他创作的诗文收在《潇碧堂集》中。
万历三十四年(1606),袁宏道三十九岁,第二次入京做官,起任吏部郎官。这时期他曾到陕西作过主考官,遍游秦中诸名胜,所创作的诗文收在《华嵩游草》中,这一次做官也不到四年,便请假南归,途中与中道游百泉(在今河南辉县市西北),遍游襄中诸名胜(袁中道在《南归日记》中较详细地记载了这段历程)。这时他的故乡公安遭了水灾,于是移居江陵沙市。袁宏道在沙市修了一座楼,起名砚北楼;在砚北楼前又盖起一座三层小楼,可以瞭望长江,起名卷雪楼。这里就是他最后的归宿,万历三十八年(1610),袁宏道卒于此。
袁宏道纵情山水,洒脱豪放,是一位风雅潇洒的名士。他也是一位干练廉洁的官吏。在吴县为官廉正,政绩卓著,深得百姓的拥戴,连当时在朝的宰相申时行也曾感叹“二百年来,无此令也”。他是公安派的领袖。在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建立公安派的理论中,起了重要作用,在明代文学史上有着不可低估的功绩。他与李贽交往甚密,自称为李贽弟子,思想和文艺主张都深受李贽的影响。
袁宏道的创作有《袁中郎全集》。他的散文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他的诗歌,尤其他的山水游记,大都文笔婉丽清秀,“灵动俊快”,寄寓了他的理想、情怀,显露了才情。他的尺牍也写得很好,大都感情真挚,语言亲切平易而富于风趣,不乏传世精品。
袁宗道
上方山一
上方山一
作者描写上方山的小品共四篇①,这是第一篇。本文从上方山的入口处乌山口写起,层层登临,直至欢喜台。写了山村的田园景致,上方山的奇峰险罅,乃至山回路绕的迷离景象。轻轻勾画,淡淡着笔,读后却引人入胜。
① 上方山:山名,位于今北京市房山区南部。隋唐时已成为佛教圣地,以后历代扩建修葺,成为规模巨大的房山佛教区。山峦秀丽,古木参天,是游览胜地。
自乌山口起①,两畔乱峰束涧,游人如行衖中②。中有村落,麦田林屋,络绎不绝。馌妇牧子③,隔篱窥诧,村犬迎人。至接待庵④,两壁突起粘天,中间一罅⑤。初疑此罅乃狖穴蛇径⑥,或别有道达巅,不知身当从此度也。前引僧人罅,乃争趋就之,至此游人如行匣中矣。三步一回,五步一折,仰观白日,跳而东西,踵屡高屡低,方叹峰之奇,而他峰又复跃出。屡踄屡歇⑦,抵欢喜台⑧,返观此身,有如蟹螯郭索潭底⑨,自汲井中,以身为瓮⑩,虽复腾纵,不能出栏。其峰峦变幻,有若敌楼者,睥睨栏楯俱备。又有若白莲花,花下承以黄趺,余不能悉记也。-
① 乌山口:通称作孤山口,是登临上方山的入口处,山上有孤山口村。② 衖:同“巷”。③ 馌(yè)妇:到田间送饭的妇女。④ 接待庵:庵名,是上方山七十二庵之一。⑤ 罅(xià):裂缝。⑥ 狖(yòu):长尾猿。⑦ 踄(bù):同“步”,步行。⑧ 欢喜台:上方山风景点之一,是一座平坦的山头,游人登上环视四周奇峰,心中喜悦,因此名“欢喜台”。⑨ 郭索:螃蟹爬行的样子。⑩ 瓮:盛水或盛酒的陶器。 睥睨(bì nì):城上的小墙。也作“埤堄”。栏楯:犹栏杆。纵为“栏”,横为“楯”。 趺(fū):通“柎”,花萼。
翻译
从乌山口起,两边乱峰夹着山涧,游人像在小巷子里行走。其中有村落、麦田、树林、房屋、接连不断。送饭的妇女、放牧的儿童,隔着篱笆惊奇地偷偷望着游客,村里的狗也绕着游人吠叫。走到接待庵,两侧的山壁突兀而起直接云天,中间有一条裂缝。开始我怀疑这裂缝是猿猴的巢穴,是大蛇的通道,也许另外有路可通往山顶,却不知人必须从这里通过。前面引路的僧人,先进入石罅,于是我们争着跟上他。到这儿人就像行走在匣子里了。山回路转,三步一弯,五步一折,抬头观望天上的太阳,好像忽而跳向东边,又忽而跳向西边一样。脚下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正赞叹这座山峰的奇特,而另一座山峰又在前面跳了出来。行走间多次歇息,终于走到了欢喜台。回头看看自己,好像螃蟹在潭底爬行,又像自己从井中汲水,用自己的身体作为汲水的瓮,虽然反复腾跃,也不能跳出井栏。那些峰峦变幻莫测,有的像城楼,短墙和栏杆样样俱全;有的又像白莲花,花下托着黄色的花萼。其余的景色,我就不能一一记载了。
嘉鱼纪游
嘉鱼纪游
本文作于万历二十一年。虽题为纪游,但是文中只有寥寥数笔记述山水,大部分文字记述了作者与李沂的谈话,表达了他对当世人才的看法,对时政的讽谕。结尾以山水喻人,意味深长,是一篇极富特色的纪游小品。
舟泊嘉鱼县①,访李给事景鲁②。景鲁廷杖归③,逾三年矣。一见,喜剧欲狂,握余手曰:“兄真信人,不渝宿约!”登楼,痛饮至丙夜④。
时刘、哱初平⑤,倭报甚警⑥,景鲁慷慨谈兵,因讯近日人才。余曰:“人才吾不能知,第有一切喻⑦:仙鹤能为台榭点缀光景,然决不能耕田负重;猫能护衣箧,鹰隼能致野味⑧,然不能禁其食腥啖膻。通此,则满世界皆人才矣。”景鲁亟赏之⑨。明日,游近城诸山,山石枯梗,山树森劲。水直行山下,无纤毫纡屈,大约俱类景鲁之为人。留二宿,始别。
① 嘉鱼县:今属湖北省。② 李给事景鲁:李沂,字景鲁,号太清。湖北嘉鱼人。万历进士,任吏科给事中,掌管抄发章疏,稽察违误等事。③ 廷杖:古代皇帝在朝廷上杖责臣下的一种酷刑。万历十六年,李沂弹劾太监张鲸,触怒神宗,因此遭廷杖,黜官为民,返回故里嘉鱼县。④ 丙夜:古代将夜间分为甲、乙、丙、丁、戊五更。丙夜指三更时分,即深夜。⑤ 刘、哱(bō)初平:指万历年间,西夏叛将刘东旸、哱拜及其儿子哱承恩叛乱被平息的事。⑥ 倭:古代对日本人的称呼。这里指元末明初在我国沿海地区侵扰的日本海盗。⑦ 第:但是。⑧ 鹰隼:一种凶猛的猎鹰。⑨ 亟:通“极”。
翻译
船停泊在嘉鱼县,我拜访了李给事景鲁先生。景鲁遭廷杖返归故里,已经过了三年了。一见到我,高兴得发狂,握着我的手说:“老兄真是守信用的人,没有违背过去的约定。”上了楼,痛饮到深夜。
当时正值刘东旸、哱拜父子叛乱刚刚被平息,倭寇进犯的消息很紧急,景鲁慷慨地谈论战事,于是询问近来的人才情况。我说:“关于人才我不太了解,但是我有一个贴切的比喻:仙鹤能给楼台亭榭装点景色,但是绝不能耕田和负担重物;猫能保护衣箱,鹰隼能猎取野味,但是不能禁止它们吃腥鱼和生肉。懂得这个道理,就满天下都是人才了。”景鲁很赏识我的看法。
第二天,游览了靠近县城的一些山。山上的石头瘦削而多棱角,山上的树木高大而挺拔,泉水直流山下,没有一点儿迂回弯曲,大约都像景鲁的为人。我住了两宿,才告别了景鲁先生。
龙湖
龙湖
万历二十一年五月,袁氏三兄弟到麻城龙湖拜访李贽。李贽很赏识袁氏兄弟,曾赞扬“伯也稳实,仲也英特,皆天下名士也”。袁氏兄弟对李贽也极为崇敬。在这篇纪游小品中,描绘了龙湖一带幽邃雄奇的景色,从而使人联想到李贽的精神风采。文章在朴素自然的描写中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感情,体现了袁宗道的散文创作特色。
龙湖一云龙潭①,去麻城三十里②。万山瀑流,雷奔而下,与溪中石骨相触。水力不胜石,激而为潭。潭深十余丈,望之深青,如有龙眠。而土之附石者,因而夤缘得存③,突兀一拳,中央峙立。青树红阁,隐见其上④,亦奇观也。潭右为李宏甫精舍⑤,佛殿始落成⑥,倚山临水,每一纵目,则光、黄诸山⑦,森然屏列,不知几万重。余本问法而来,初非有意山水,且谓麻城僻邑,当与孱陵、石首伯仲⑧,不意其泉石幽奇至此也,故识⑨。癸巳五月五日记⑩。
① 龙湖:在湖北麻城东北。李贽于万历十三年(1585)在此定居,著书讲学。② 麻城:今属湖北。③ 夤(yín)缘:攀附向上。④ 见(xiàn):同“现”。⑤ 李宏甫:李贽,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龙湖师。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艺批评家。著有《李氏焚书》《续焚书》《藏书》《李温陵集》。精舍:学舍、书斋。⑥ 佛殿:芝佛殿,佛堂,不是正式寺院。李贽书斋建在院内。⑦ 光、黄:二山名,位于大别山一带。光山,在今河南东南部。黄山,在今安徽南部。⑧ 孱陵:古县名,在今湖北公安县南。后来并入公安县。石首:今属湖北。伯仲:本指兄弟排行的次第,引申为次序并列。⑨ 识(zhì):记载。⑩ 癸巳:指万历二十一年(1593)。
翻译
龙湖又称为龙潭,离麻城三十里。千山万壑的瀑布,迅雷般奔腾而下,与溪水中的石头相撞击。水的力量不能冲开石头,旁边激冲成了水潭。潭深十多丈,看上去幽深青黑,好像有蛟龙潜伏在里面。潭旁边附在石头上的土,因为不断的攀附增高而得以存在,突起来像拳头一样,峙立在溪流中央。绿色的树,红色的楼,隐约显现在小山上,也是一种奇妙的景观。
水潭的右边是李宏甫精舍,佛殿才建成,靠山傍水,每当放眼眺望,就看见光山、黄山那些峰峦,像屏障森然耸立,数不清有几
亲,大宗购物请点击企业用户渠道>小苏的服务会更贴心!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