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套2册]选择相信:从心理实验中寻找教育解困的密码+选择改变:怎样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教师心理学书籍幼儿心理学 青少年
  • 新商品上架
    • 作者: 史蒂文·J.著 | | 张春妹等译
    •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句字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史蒂文·J.著| 张春妹等译
    •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ISBN:9785847456944
    • 国别/地区:中国
    • 版权提供: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基本信息】

     

    条形码:9787518445851

    书名:选择改变:怎样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

    定价:49.8

    著者(多作者中间半解逗号):刘历红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2

    页码:196

    千字数:176

    开本:16开

    装帧:无线胶订(黑白或双色)

    中图分类号:①G635.12

    读者对象:中小学教师

    主题词:研究型教师,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

     

     

    【编辑推荐】

     

      建设教育强国,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工作。

      人工智能时代,教知识的教师将被淘汰,教知识生产的教师会迎来机遇。

      让教师摆脱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走上幸福道路的方式就是帮助教师走上研究道路。

      然而很多教师对研究没兴趣、没热情、充满畏惧,觉得做研究很难、高不可攀、无从下手。

      让教师转变思想和态度,才是助力其走上研究道路的重点和难点。

     

     

    【内容推荐】

     

       《选择改变:怎样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立足中小学教师是怎样走向研究道路的,作者刘历红访谈了全国不同城市的16位中小学教师,分析了他们走向研究道路的故事,深入探寻了中小学教师走上研究道路的契机和内在机制。

     

     

    【目录】

     

       第 1 章 来自家庭的影响 001

      

      第1节 在爱思考的爸爸影响下逐步走上研究道路 002

       研究意识的源头:受爱思考的爸爸影响 002

       写作意识萌生:受同学成功发稿的启发 003

       学做研究:本科时无成果但有过程体验 003

       研究提升:到上游学校后在实践中研究 004

       成果撰写:最重要的是对稿子反复修改 005

       成果转化:前提是做得好,关键是控得深 006

       刻意训练:打通教师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006

       观点:多琢磨、多思考,找实质、找规律 007

       历红感悟:孩子的研究意识该如何启蒙 008

      第2节 在追求成为好老师的梦想中走上研究道路 010

       梦想:从小就想当让孩子喜欢的好老师 010

       种子:好老师是研究型教师,不是教书匠 011

       行动1:备课,学习自己钦佩的王老师 011

       行动2:初次写论文,用的是最笨的方法 012

       行动3:质的转变,聚焦主题扎根课堂 013

       小结:研究,走向梳理自己的教学主张 014

       历红感悟:心中有梦,就无惧艰难险阻 015

      

      第 2 章 来自本科的学习 017

      第1节 在大学做实验觉得有意思,走上研究道路 019

      毕业论文:在小学语文学科做实验研究 019

      不想再碰:几次做课题付出多,但无结果 020

      校长支持:不要太功利,放心尝试 021

      进入中层:思考怎样更好地做实践研究 021

      渐入佳境:立足学校实际,解决现实问题 022

      躬行实践:兼任班主任,补其研究短板 023

      提质增效:做事情要换位思考,科学统筹 025

      第2节 本科论文发表,初登讲台就走上研究道路 027

      高起点:本科毕业论文被学术期刊采用 027

      发展点1:为职评的顺利晋级而写论文 029

      发展点2:为寻求职业突破,读教育硕士 030

      发展点3:超越功利,坚持探索,渐成特色 032

      观点:研究要立足工作,产生思考,指导实践 034

      第 3 章 来自教研员的引领 035

      以珍惜锻炼机会之心做事,走上研究道路 036

      运气:初入职场,好机会就砸中了小年轻 037

      养成了好习惯:每天晚上反思当天的课 038

      竞赛:没想到首次参与就获得了好成绩 038

      积极做好事:所有的付出都为发展奠基 039

      系统研究:带乱班,学生变化大,回应质疑 039

      走上管理岗位:在更大的平台上做好事 041

      创立自觉数学教育:在实践中孕育理论 042

      历红感悟:研究需以积极的心态做支撑 045

      第 4 章 来自自己的探索 047

      第1节 因琢磨讲清概念和秒杀题,走上研究道路 049

      起步:在做题中发现并坚持琢磨的问题 049

      发展1:首次发文写的是一道高考错题 051

      发展2:从写解题类文章到写教学类文章 051

      发展3:重思维育人,逐步形成教学特色 052

      观点1:研究就是做些人家没做的事情 054

      观点2:研究契机就蕴藏在教学生成中 054

      历红感悟:在坚持思考创新中厚积薄发 055

      第2节 在思考“教给学生什么”中走上研究道路 058

      持久的困惑:生物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 058

      结构化1:修正认知结构,揭示本质规律 060

      批判性思考:引起重视并迈上了新台阶 061

      深思:什么样的问题是真正的核心问题 062

      兴奋:批判性思维是能解决问题的理论 063

      结构化2:自身的反思意识是最重要的 064

      第 5 章 来自学生的触发 067

      

      第1节 受学得不拼但成绩特好的学生启发,走上研究

      阅读路 

      069

       契机:缘于26年前双胞胎姐妹的故事 069

       推进1:从读报纸、读期刊到读整本书 070

       推进2:从整本书阅读逐步到专题阅读 071

       推进3:阅读从重读和写到重思维训练 072

       推进4:站在孩子终身发展立场上 073

       推进5:终身阅读者必然是终身学习者 073

       历红感悟1:研究阅读教师须是阅读者 074

       历红感悟2:让眼前与长远收益看得见 075

       历红感悟3:如何能得到丁老师的真传 077

       历红感悟4:望阅读教学抵达“玄”的境界 078

      第2节 在探索助力学生长远发展中走上研究道路 080

       刺激1:学生反馈,中学背单词方法差 081

       前奏:在职读硕,相关课程催生新思考 081

       刺激2:孩子学字,调整学法后的感悟 083

       刺激3:学生反馈,高中学法有负作用 083

       研修:赴英研修3个月,写作水平跃升 084

       全面变革:用最少的时间高效地学英语 085

       追问1:怎样用讲语文的方式去讲英语 086

       追问2:怎样理解研究的概念及其内涵 086

       接受访谈的感悟:理论很重要,触动特别大 087

      第3节 在“我也可以这样做”的感叹中走上研究道路 088

       关注1:那些一直想被我们看见的孩子 088

       关注2: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有效实施 089

       关注3:教师是有效和谐关系的连接者 090

       迷茫:被点拨,挤时间,自律,品质进阶 092

       观点:研究是对某个问题有兴趣想解决 093

       心声:?师需要能够助力成长的教研员 093

      第4节 在思考自己和学生的人生中走上研究道路 095

       思考1:和发小因何有了那么大的差距 096

       思考2:农村孩子的人生怎样能宽广些 096

       思考3:教育方法不得当是可以毁人的 097

       行动:让不说话的孩子欢呼 098

       思考4:让每个孩子成为眼里有光的人 098

       历红感悟:点亮人生,让孩子眼里有光 099

      

      第 6 章 来自发展的需要 102

      第1节 为把工作做好走上研究的道路 104

      个人发展:以时间为轴,梳理成长节点 104

      发展1:从站稳讲台到省级优质课获奖 105

      发展2:从管课题到创网络教研共同体 105

      发展3:回归课堂,研究从需要到使命 109

      问题串:从对研究的界定、理解到感悟 109

      历红感悟:在研究进阶中渐渐觉悟 110

      第2节 在学教学的成长历程中逐渐走上研究道路 113

      研究的初始阶段:更多的是学教学技能 113

      第二阶段:基于教学问题的针对性探究 114

      攻读教育硕士:学习思考中体验幸福感 115

      3年考博:不懈奋斗终于踏上学术征程 117

      创生意义:很喜欢看书、研究和带学生 118

      观点:研究是追问实践问题的能动过程 119

      第 7 章 来自学校平台的助力 120

      

      第1节 凭借认真的好习惯,顶住压力走上研究道路 123

       自述:到上游学校后才开始真正做研究 123

       追问1:到上游做研究和之前有何差异 124

       追问2:对研究的界定、理解与感受 125

       追问3:课堂教学从郁闷到愉悦的做法 126

       追问4:课堂教学前后对比出现的差异 126

       历红感悟:中小学教师研究潜能待挖掘 130

      第2节 在琢磨和探索词块教学中走上研究道路 132

       回忆1:在英国留学期间寻找词块的根 132

       回忆2:读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窗 133

       回忆3:当上备课组长后我感觉成了您 134

       结构化:词块教学的结构、做法、成效 135

       历红感悟:研究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 137

      第3节 迫切想改变时在学校助力下走上研究道路 139

       机缘巧合:因几件具体事迈过研究门槛 140

       具体做研究:发现自己知识有限,主动读书 141

       研读专业著作:受到几个人很大的影响 141

       拍案叫绝:王荣生老师的语文课程理论 142

       相见恨晚:孙绍振老师的文本解读方法 143

       非常振奋:李海林老师论教师二次成长 144

       自觉改进:实践过程中总觉得学得不够 145

       找到榜样:熊芳芳老师提供了实践案例 146

      

      第 8 章 破解密码 149

      中小学教师走上研究道路的内在机制 151

      注意唤醒:哪些中小学教师容易被唤醒 151

      行动起来:二维六层让研究行为有张力 154

      一维:遇到自己的重要他人,成为学生的重要他人 154

      二维:全身心投入着眼发展的教学要事 155

      后记 特别想知道中小学教师是

      怎样走上研究道路的 169

      缘起:一位教师的提议 169

      发现:比较结构产生了新问题 169

      设计:访谈16位中小学教师 170

      论证:专家把关 171

      反馈:访谈对象的积极回应 171

      概念:我对研究的界定与思考 172

     

     

    【精彩书摘】

     

    【作者简介】

     

       刘历红 

      祖籍山东,成长于河南。正高级教师,教育博士。1989年参加工作,曾任小学专职体育教师、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县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其间,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就读。2016年,从河南郑州金水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辞职,加盟银川三沙源上游学校,任副校长。主要从事教师培训、学校课程与教学、少儿心理辅导、家庭教育方面的研究。出版图书有《选择相信:在心理实验中发现教育解困的密码》《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生成策略研究》。

     

     

    【媒体评论】

     

      教师作为人才工程的工程师,面对人工智能的数智年代,智慧教育需要智慧型、研究型的教师。《选择改变》是送给教师的时代性的心理营养,学会改变,终身成长,做一名创新型的教师,培养创新型的时代新人。

      

      ——张梅玲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人工智能的出现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样改变着教育的形态,对教师提出了不少新挑战。怎样在人工智能时代保持并延长职业生命?我认为对人工智能的态度将决定教师职业生涯的未来。是熟视无睹还是直面挑战?是选择守旧还是选择改变?刘历红博士的《选择改变》一定会给困惑、犹豫的你,带来一股清新空气,帮你作出选择。

      

      ——吴颖民 华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兼附中校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原副会长

     

     

    【章节摘要】

     

      

      

      第一节 在爱思考的爸爸影响下逐步走上研究道路

      

      

      于瑶是银川三沙源上游学校(以下简称“上游学校”)高中化学教研组的组长,很年轻,是东北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在广西工作过3年,2016年上 游学校创建,她是第一批加盟的教师,也是学校研究团队的骨干。

      于瑶从研究意识的源头、学做研究、成果撰写等几个方面,讲述了自己是怎样走上研究道路的。

      

       研究意识的源头:受爱思考的爸爸影响

      

      于瑶在回忆自己走上研究道路的源头时说,自己是受爸爸的影响。

      “小时候,老师们总会布置些思考题,遇到我不会的,总爱去问爸爸。我爸会一直思考,有时甚至会想一两个小时,直到把问题解决了,然后再把方法讲给我。第二天,到了班里我就讲给同学们,各科老师都会表扬我。老师的表扬带给了我自信心。慢慢地,我就想,我是不是也可以像爸爸一样思考,像爸爸那样一直琢磨,直到把问题解决掉。”

      就这样,爸爸给小于瑶做出了好榜样,让爱思考的种子在她的身上渐渐扎根,于瑶逐步养成了爱思考的习惯。这个好习惯帮助在小学一年级时成绩还处在班里中等水平的于瑶,从二、三年级开始成绩就一直稳居全班第一。

      “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我就爱思考。从小也没上过什么辅导班,但遇到问题就是爱琢磨。小学时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校定期会组织我们到部队、福利院,不仅有文艺演出,美术老师也常带着我们创作……我都很喜欢。寒暑假也没有太多作业,我和姐姐会用一周时间把作业写完,然后就看《脑筋急转弯》类的书。有点像思维训练,有多种问题,感觉都挺有意思的,看后我就琢磨。”

      谈起自己上过的小学,于瑶充满了自豪!

      “上了大学以后,发现很多同学不会打字,但在小学时我们就上过计算机课,都学过。我觉得自己上过的小学挺好的,比很多学校都有意思得多。比如, 六一儿童节学校组织的营地布置活动,同学们都觉得可有意思了……”

      于瑶曾经就读的小学是吉林省通化市二道江区五道江镇中心校。这所学校距离于瑶家只有10米远,上下学非常方便……2009年,她考入了东北师范大学。

      

       写作意识萌生:受同学成功发稿的启发

      

      于瑶说,本科毕业后到了广西工作,室友将本科毕业论文投到《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不仅论文得到发表,还拿到了1000多元的稿费。于瑶研读了室友的文 章,想到自己读教育硕士时,东北师大研究生院院长所说的“论文是做出来的, 不是写出来的”,她从内心感到认同。同时,她还觉得从实践到理论的转化不是很难,并认为自己也可以。

      

       学做研究:本科时无成果但有过程体验

      

      于瑶从研究路径、研究方法和实践提升三个方面谈到她是如何做研究的。

      “首先,我知道查资料的路径。进入大学后,我很喜欢听各种讲座,只要有 空,无论什么讲座都会去听。其中,就听过关于如何检索文献的专题讲座。读本科时,我曾经跟着教授做过科研,也写成了论文,还尝试着投过稿。那时还自费订阅了1年的《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回忆起在东北师大读书的时光,于瑶说:

      “大学很好,有很多资源,(很多同学的)兴趣、爱好都可以被挖掘出来。”

      谈到研究方法,她聊到了在大学时的一段经历。“学校提供了机会,在固定

      

      的时间申报课题,是由学生自主组织的,分学科类和教育类两类。其中,学科类主要是面向非师范类的学生,而教育类主要是针对毕业后要当教师的学生。当时觉得比较枯燥,但的确有收获。本科阶段组建的科研小队,是学生自主选题,自己选择指导教师,有开题、中期和鉴定等环节,主要是在大二、大三做。当时我们选择做的是‘中学课本上的实验的改进’。我们小队自己找了导师,老师还给了外文文献,由我们自己选定书上的实验并去研究该如何改进。因为是自主选题和选择导师,所以导师一般不会给我们规定完成研究任务的时间节点,也不会盯着我们,整个实施过程主要是靠小队成员自己组织的,每当遇到困难时才会去找导师求助,老师每次会用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对我们进行指导,还会提供很多资源。这个过程让我们体验了做研究的流程,经历了研究的整个过程。我们的研究成果也写出来了,但没有投稿。”

      

       研究提升:到上游学校后在实践中研究

      

      2016年,于瑶加盟刚刚创建的上游学校。当年,学校为了激发教师的研究 兴趣,面向全体教师成立研究兴趣小组,只要自主申报都予以接纳,于瑶是最先报名的教师之一。此后,校长王力争主持的多项各级各类课题,她都积极参加, 成为学校的第一批研究骨干。

      上游学校每年寒暑假都会组织全体教职工通识培训,一般暑假是7天,寒假是3天。2017年寒假的通识培训是学校建校后的第二次假期培训。其中,有半天 是研究先行者的分享,于瑶就是4位分享教师中的一位。尽管,当时还只是对实践行动的分析,但她的分享依然带给教师团队很大的触动。2020年暑假培训, 于瑶分享了她在学术转化上的流程与体会。她的论文《高三化学结构化教学实践?径——以“晶胞的计算专题”一课为例》2020年被核心期刊《当代教育与文化》(双月刊)第3期刊登。同年9月,她的这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化学教与学》全文转载。培训结束后,经调研发现,她的分享带给很多教师积极启示。有教师在问卷中写道:“于瑶解密了论文书写的流程,至少让大家有了规范的专业论文的书写模仿路径,可以更容易地去尝试”。有教师说

      

      到对她的印象,“工作勤奋,分析睿智,专业,接地气,实操性强”。还有教师觉得,于瑶“分享的理论知识精炼,实际操作可行性强,对教学能力的提升有很强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为了表彰于瑶在学校改革发展中做出的积极贡献,2017年,即上游学校建 校后第一次教师节表彰,于瑶被学校授予唯一的“改革创新奖”;2018年教师节,于瑶是5位获“勇于探索奖”而受到表彰中的一位。建校初期,于瑶作为理化生教研组的组长,所带的组曾被评为“优秀团队”,随着学校的发展,学科教研组不断细化,她还先后任初中、高中化学教研组长,现任高中化学教研组长,

      2022—2023学年还兼任了高三理综备课组组长。一直以来,她都以身作则,带领着学科团队基于实践在开展研究。

      

       成果撰写:最重要的是对稿子反复修改

      

      成果撰写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是深度梳理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性监控的重要环节,是教师跨过研究门槛的必由之路,是从经验型走向研究型教师的必修课。同时,也是教师跨过研究门槛、踏上学术道路的拦路虎,很多老师对此心怀畏惧。

      于瑶在谈到“成果的撰写”时说:“最重要的是2020年春对稿子的反复修改。”这是发生在她和我之间的故事。

      2019年12月,王力争校长和我的博士导师王鉴教授第2次走进上游学校,进 行学术引领。当时,王老师听了几节课,听完于瑶老师执教的高中化学课和初中物理课后,在研讨环节,王老师肯定了执教教师在结构化教学下的积极探索,并提出要深入反思并积极转化,他以《当代教育与文化》主编的身份提出约稿任务。2020年春季,在居家上网课期间,我一边撰写自己执教的高中体育结构化教学课例,一边督促、跟进并指导于瑶和吴晓涛两位老师撰写课例,积极完成约稿任务。

      

       成果转化:前提是做得好,关键是控得深

      

      我想,中小学一线教师进行学术转化,基础是做得好,也就是先得上好课。因此,东北师大研究生院的院长才会说“论文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遗憾的是,很多做得好的老师却止步于“做得好”的阶段,未能继续前行达到“说得清”的阶段,而这恰是学术转化的关键环节,完成这个环节需要回答“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好不好”等问题,也就是要把做得好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检测评估、注意事项等挖深、挖透,才能走上“可推广”的阶段,也就是从解决个体问题到解决群体问题乃至整体问题的阶段,达到研究的更高层次,即学术的层面。

      

       刻意训练:打通教师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在指导教师总结、提炼实践经验的过程中,我认为,打通教师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关键在于需要有意识的刻意训练,尤其是输出方面的强化练习。

      回顾于瑶成果转化的过程,是反复修改的过程,是一遍一遍改稿的过程。当我翻看当年从第1稿到第9稿甚至还有更多的过程稿时,我真心佩服我们坚持完成 任务的韧劲!整个过程很艰苦。吴晓涛常常凌晨一两点发给我新改好的稿子,清晨五六点我改好后再反馈给他。回想起来,他们当时的压力一定很大,但都撑过来了……2020年5月,《当代教育与文化》杂志以专栏方式刊发了上游学校关于结构化教学的4篇论文,分别是王力争校长、我、于瑶和吴晓涛写的文章。其中,于瑶和我的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观点:多琢磨、多思考,找实质、找规律

      

      谈到如何定义“研究”时,于瑶说:“研究就是琢磨、思考,用一些方法,比如通过对比、联系、分类等,不断地去找实质、找规律的过程。”

      于瑶还表示,现在对研究的理解存在片面性,比如有的人把研究当作是写论文、做课题,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同时,她还说:“我的研究不够系统,不够专业。虽然有研究的意识,但还没有形成体系。我也在思考,我快有10年教龄了,我的教学风格是什么?怎么能让学生更受益?在建立研究体系的过程中,才能有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之前,其实我还达不到‘研究’的标准, 但是既然学校选择了我,让我去分享,我就把自己想的、做的分享出来。当然, 我也有顾虑。最近比较迷茫的是,以前有导学案,好像有了相对固定的模式,结构化教学以‘倾听、总结、表达、合作’4个习惯为抓手,在进一步推行的过程中,我倾尽全力地探索、践行,有时会反思:有没有自己的东西?自己的教学风格究竟是什么?此外,在学术转化方面也存在一些困惑,比如怎样投稿?或者怎样能更好地做到实践向理论的转化?”

      从小就爱琢磨的于瑶,在实践中思考,在反思中前进,这已经成为她的一种习惯。相信,这个好习惯一定能促使她有更好的发展!

      

      

      

      

      历红感悟:孩子的研究意识该如何启蒙

      

      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很多家长很重视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或特长,器乐、舞蹈、绘?、运动、乐高等等特长班,有的孩子从小可能要上好几个,“双减”政策出台前,再加各种学科课程的补习班或提高班,这些几乎填满了很多孩子的童年甚至青少年时光。不过,看完了于瑶老师走上研究道路的故事后,亲爱的读者朋友,不知您是否会对家庭教育萌生新的思考?

      

      孩子的思维发展是成长中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

      

      于瑶老师对自己走上研究道路源头的追忆和她对自己在研究道路上发展的梳理,带给我的启示是:对孩子的思维发展,不要忽略,不要应付,于瑶爸爸的做法,是否可以努力试试?我想,于瑶爸爸在坚持思考、尽力帮孩子解决思考难题时,或许并没有想到,他的做法会帮刚上小学的于瑶培养出爱思考的好习惯,他只是努力地想把孩子解决不了的问题琢磨透彻、能真正帮到孩子。爱琢磨、勤思考或许只是他的习惯。没想到,于瑶通过耳濡目染, 学到了爸爸的这个好习惯。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身教重于言传”。

      当然,研究意识的启蒙并非只有于瑶爸爸这一种方式,途径一定有很多。比如,和孩子一起坚持观察一颗种子的生长过程;在养育小宠物的过程中探索成长的奥秘;在孩子遇到问题时,一起学习,共同思考,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无论是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陪伴孩子成长时,留心关注孩子的需求,有意识地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尊重并重视孩子的求助,不仅能从根基上为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涂抹上亮丽的底色,还能激发孩子的研究意识。

      

      创造丰富的心理体验场,能促使孩子的心智健康发展

      

      在孩子的成长路上,研究意识的发展需要多种因素持续施力,除了家庭教育的影响,还有小学阶段丰富而快乐的实践体验活动,中学阶段系统而严谨的思维训练活动,大学阶段自主而完整的研究历练等,每个阶段的影响对孩子的成长都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我曾在一本心理著作中看到一个观点——心灵与能力的发展来自丰富的体验场。亲爱的读者朋友,如果您既是一位家长又是一位中小学教师,如果您也在思考并探索如何更好地开启孩子研究意识的做法,我建议您,想方设法去创造孩子成长的丰富的体验场。在保证安全前提下,或许这样做,既能让孩子更好地生长,还能启发研究意识。

      不知您是否愿意尝试一下?

     

     

    【前言、序】

     

       自序

      

      在人工智能时代,成为研究型教师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毫无疑问,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英文缩写为ChatGPT) 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作为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 人工智能) 的典型代表, 自2022年年末以来成为备受全球瞩目的焦点。这款机器人自

      2022年11月30日由美国OpenAI公司推出以来, 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就吸引了1亿多活跃用户,被称为史上用户增速最快的应用程序。微软创始人比尔· 盖茨认为,ChatGPT将“改变世界”;但语言学家诺姆· 乔姆斯基则表示,ChatGPT“本质上就是高科技剽窃” 和“避免学习的一种方式”。

      ChatGPT因具有强大的解题能力和写作功能, 成为教育与学术界关注的焦点。a

      

      一、人工智能机器人是否会取代教师

      

      记得2018年10月,我参加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十届亚洲教育年会(The Asian Conference on Education)时,聆听了一位美国学者在主会场发表的

      “AI是否会取代教师”的主题报告。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AI无法取代教师,因为教师不单纯传授知识,而是以知识为载体实现育人目的。教师对学生有精神引领、情感支持等,这是机器人难以做到的,因而教师无法被AI取代。但在与身旁一位外国学者讨论时,他的观点让我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怀疑。他认为,单纯传授知识、情绪波动大、对学生发展不能做出即时且正向的激励性评价的这类教师将会被AI取代。因为AI机器人不仅在传授知识上具有优势,而且情绪稳定,同时还能给学生即时的积极反馈。2019年春节,在和朋友聚会时,即将医学博士毕 业的朋友告诉我们,毕业后若是想留在母校的附属医院工作,只能成为功能科的大夫,无法继续当肿瘤科大夫。她的母校在广东,在那里,功能科大夫的岗位已经出现被机器人取代的情况。鉴于此,她只好选择回到读博前我们所在的中原地区的一家省级肿瘤医院就业,在那里可以继续做有处方权的肿瘤科大夫。

      在短短半年内,亲历了“AI是否会取代教师”的讨论,再到身边的朋友切身感受到AI正在取代部分医生的工作,这种冲击对我而言岂是“强烈”二字所能概括的,一种从未有过的危机充斥着我的内心,“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以生存与发展”这个问题从那时起就萦绕在我脑海中。而吴军“计算机科学家为你讲解人工智能”的在线讲座则将我引向深入思考。

      据吴军老师的分析,ChatGPT作为AI发展的典型代表,已拥有2000亿个参数,其发展得益于深度学习研究。它具有经过强化的AI深度学习模式,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英文缩写为AIGC,人工智能内容生成技术)的最新成果。所以ChatGPT具有智能特性,既能和用户在同一语境下持续聊天,根据前后文实现互动,又能帮用户制作个人简历或求职信,还能完成诗歌、小说、论文撰写,代码编写与修改,企划案撰写等工作,甚至能陪用户玩游戏。

      正是因为AI的强大功能,各行各业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危机感,教师这个自古至今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责任的职业,也受到极大挑战。有人说,因为育人的情感性,对教师依恋程度高、自身下指令能力弱、年龄小的孩子的教师被替代的可能性小,所以幼儿园、中小学教师的生存概率远高于大学教师的。也有人说,今后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育人,AI机器人的任务是辅助教师教学。还有人说, 国外的一些大学已经禁止学生使用AI机器人,所以只要禁止使用此类产品,教师就不会被AI机器人所取代,等等。各种说法莫衷一是,进一步加剧了部分教师的忧虑。而对AI发展知晓度低的教师来说,似乎是否会被AI取代这件事距离他们还很遥远。囿于认知盲区,一些人对此毫不关心的现象也不少。对此,我认同吴军老师的观点。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认为对待新生事物,拒绝将导致灭亡, 接受将诞生新的文明。对于AI也是一样,一味拒绝,必将被时代抛弃;主动研究,积极提升数字化素养与信息化技术,对AI针对性应用,才能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并创造人与AI机器人和谐共生的新文明。

      

      二、ChatGPT迫使我们追问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

      

      应该说,AI机器人是人类可以驾驭的工具。当前,之所以人们对这种工具产生了忧虑甚至恐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AI机器人具有的迭代发展能力,因为决定其发展的参数可以累加,所以AI机器人可以持续发展,甚至是无限制发展。尤其是在AI机器人具有学习能力后,当我们对它的学习能力产生的结果不可控时,面对潜在的未知因素及由此导致的各种风险,我们难免焦虑甚至忧虑。我们认为, 消除当下与未来焦虑的方式是理性分析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以及人机之间的本质差异,重视发展人之为人的素养,才能促使人更好地发展,更好地驾驭AI。

      其一,从生理角度看,人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和冰冷的机器相比,人的血是热的。但恰因如此,也表明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其二,因为人是有生命的,所以人的情感是丰富的,但情感越细腻越丰富,意味着越容易为情所困,越容易因情感波动导致智能下降甚至为情所伤。同时,人的情感性还隐含着人与人之间存在情感与表达等方面的差异,也就是个体的爱的能力存在差异,这常常导致情感

      

      错位。而AI机器人在“情感、情绪”表现方面似乎更为稳定。其三,人是有自我意识的,正因如此,难免会产生自我冲突;同时,人具有自由意志,如果自由意志被限制、被压制,常常会引发各种矛盾甚至导致战争。截至目前,各类研究尽管在测查AI机器人是否具有自我意识,但结论尚不明确。其四,人有问题意识, 而且专业水平越高则问题意识越强,而AI机器人目前似乎更多的是解决问题,尤其是聊天机器人主要是根据输入的指令解决问题,还不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其五,人具有原创能力,但人的原创能力无论是技术还是知识都需从头学起,而无法直接借助外力实现原创,或者说,当人不能理解前人创造的知识、不能灵活应用已有的知识或技术时,就无法进行原创,所以原创需要长时间学习前人创造的知识,也就是要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难以实现空中楼阁式的接续。这表明,人类文明的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通过学习,通过丰富的生活体验、系统的学习经验,实现继承与发展,做不到像AI机器人那样在已有的基础上接续式推进。人在学习中是有惰性的,做不到像机器人那样,只要有能量储备就能随时完成指令下达的任务。而且人的学习受体能、智能、兴趣、毅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单纯从承载知识的量的角度,人根本无法  和机器人抗衡

    ,因为机器人语料库的参数从理论意义上来说是可以无限增加的。因此,就目前而言,ChatGPT还做不到原创,它只是在语料库中对已有知识进行识别与拼凑,所以吴军老师认为,如果说ChatGPT会取代某些职业的话,99%没有原创能力的岗位都有可能被取代。

      通过对人和AI机器人的差异性分析,可以发现,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至少有三点:第一是爱。襁褓中的婴儿还没有学习知识就能感受爱,而且爱的满足与否直接影响他是否能健康发展,所以爱的需要、爱的能力、爱的付出是人之为人的根基所在。a就此而言,教育是大爱的艺术。教育现象学创始人马克思·范梅南先生提出,教育机智的产生是教师内心深处有父母替代者的角色意识。舍此,则难以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教育情境中瞬间做出机智的行为。有人说, 认真的教师教知识,优秀的教师教方法,智慧的教师点化生命。AI时代,呼唤智慧型教师,需要研究型教师。有教育智慧的教师的底层逻辑是,人是??位的,学生这个人本身及他的健康发展是教师关注的首要因素,因此心中始终有学生是智慧型教师的突出特点。第二是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学生是独立的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学生内在发展的需要,所以尊重、引导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是促使人之为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但在这一点上,常常会出现错位,所以需要教师高度警惕。要特别警惕的是,以教师的自我意识包办、替代甚至限制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现象。对此,要明白,人是意识的载体,对人的存在与发展的哲学思考应该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底层逻辑,学生的  体验是其自我

    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关键,而差异性分析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方法。a第三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一点,在当下人和AI机器人的比较中显得尤为重要。其实孩子天然具备问题意识,但在规训化尤其是标准答案的束缚下,孩子的问题意识常常被限制甚至被扼杀。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新时代,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已备受重视。无论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都需要研究型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三、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促进思维发展

      

      为了检测聊天机器人的思维结构层次,我们在微信上让机器人做了3道初中二年级的语文题。例如输入问题:《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得到的答案:《桃花源记》描写的世外桃源是一个没有统治者、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差别、原始互助的理想社会。这个社会没有战争、没有贫富之分, 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安居乐业,和睦相处。此外,人们实行了公共利益高于个人私利的原则,不会增加生产力的节日和仪式都被废除,以便更加专注于生产和互助活动。这一社会在小说中被描述为人世间世界的理想化的自给自足农村社会,它所体现的原始互助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无疑成为文化的精神寄托。语文教师对ChatGPT的答题质量进行了现场评价,认为聊天机器人可以完成单个知识点的任务,尽管答案啰唆、表达不精练,但是正确的。但对关联结构的任务ChatGPT输出的答案是错误的,如请它回答“《核工记》和《核舟记》在写作特点上有何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时,它输出的3段答案都是错误的;而请

      ChatGPT完成“‘之’做动词在‘统编版教材’中出现过多少次”的总结归纳性任务时,得到的答案:很抱歉,作为一个语言模型AI,我无法查询……。请问有什么其他问题我可以帮您解答吗?

      思维结构有“前点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抽象延展”5个层次,层次越高,思维能力越强。通过实践检验,可以让学科教师对发展思维结构层次有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可观察的学习结果,如语言表达、文字表达、图像表达、肢体表达等方式,可以测查出思维结构所处的层次,从而让隐性的思维显性化,因此想方设法促进隐性思维显性化是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当然,促进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过殊途同归,最终都需要落脚在思维上。

      实质上,中考、高考的指挥棒对学生的考查方向已经发生转变,测查学生思维结构层次成为考试命题、人才选拔的理论依据。对此,教师需要深入研究。重点要研究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思维结构层次实现进阶,从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a林崇德先生曾说过,思维是核心素养的核心。现在看来,思维还是人驾驭、发展AI机器人的根本。我们认为,判断能否应对AI机器人挑战的根本,是要看人的思维能力水平是领先还是滞后于机器人的智能发展水平。领先即可驾驭, 滞后则被取代。所以,AI时代人应全面发展,尤其是要促进思维发展,这意味着教师要自觉追求高质量发展,主动拒绝平庸,自觉进行研究。

      促进学生思维结构层次进阶,发展思维能力水平,需要转变教学目标重知识的倾向,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将发展思维作为教学的重点目标,以知识为载体,重视对学习方法尤其是思维方法的指导、总结、评价和反思,要打破掌握了知识就完成了任务的思维局限,要想方设法用科学的方法促使课堂提质增效,在多快好省地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学习过程中应用的方法,提取这些方法共同的规律与原理,并对其进行结构化提炼,进而概括出学习某一类知识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等,在让知识从点到面到体再到系统的过程中,建构知识相互关联、抽象延展的网络,提升学生举一反三,创造性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情境、综合性、复杂性问题的能力。从小到大,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如果学生都能这样高质量地学习,那么提高思维能力,拒绝平庸,就不会成为空话、套话,而是能生动体现在学生身上。

      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是自己要首先具备高水平思维能力,否则难免会因自身思维的局限制约学生思维的发展。这需要教师坚持终身学习,需要教师具有研究意识与能力。教师的研究能力不仅是教师专业水平的体现,还是能否感悟教育成就感的路径,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教师摆脱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走上幸福道路的方式就是帮助教师走上研究道路。我们认为,教师坚持终身学习,主动开展研究,重视自身思维能力发展,拒绝平庸,是教师应对AI时代保障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做法,应该成为教师角色重建中高度重视的要素。

      人工智能时代,?以初步得出这样的判断:教知识的教师将被淘汰,难以生存;教知识生产的教师将会得到重用,创造发展机遇。同时,仅仅学习知识的人将找不到工作,而学习生产知识的人将大获成功。

     

     

    【内页图】

     

     

     

     

    【基本信息】

     

      书名:选择相信:从心理实验中寻找教育解困的密码

      定价:49.8

      标准书号:ISBN 978-7-5184-3757-3

      装帧:无线胶订(黑白或双色)

      用纸:胶版纸

      开本:特16开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页数:204

     

    【编辑推荐】

    在“双减”下,本书提供家庭、学校教育的新理念

     

    【内容提要】

    全书分两大部分,每部分各有8个教育故事及与之对应的心理实验或研究故事。第一部分重在建设自我系统,分别阐述态度、信念、能动性、安全与发展、明确目标、扬长补短、榜样学习和坚持运动在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将元认知和认知系统整合起来,讲述情绪管理、向内归因、用好从众、多角度审视、记忆策略、巧用评价、抗拒诱惑、刻意练习等,以促进生活、学习中相关策略的掌握。本书对家长、教师在“双减”政策的现实情况下,具有非常积极的指导作用。

     

    【目录】

     

    1 基本态度:选择相信 

    1.1 两把剪刀的故事 

    1.2 心理实验故事 

    1.3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1.4 怎样才能坚定地选择相信? 

    1.5 选择相信,运用期望效应的步骤 

    2 自我信念:我能行(I can) 

    2.1 两个学习遇困孩子的故事 

    2.2 心理实验故事 

    2.3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2.4 帮助孩子树立“我能行”的信念 

    2.5 摆脱无助,建立“我能行”信念的建议 

    3 能动性:主动突破 

    3.1 绿色回收站站长的故事 

    3.2 心理实验故事 

    3.3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3.4 促进孩子内部状态发生变化的策略 

    4 安全与发展:爱的能力 

    4.1 孩子不当行为背后隐藏着什么问题 

    4.2 心理实验故事 

    4.3 运用心理技术干预,分析解决教育问题 

    4.4 个案问题解决带来的启发 

    上篇

    5 规划人生:明确目标 

    5.1 家长为啥被煎熬?孩子为啥缺乏内动力? 

    5.2 心理研究故事 

    5.3 运用心理研究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6 尊重差异:扬长补短 

    6.1 不一样的“学困生” 

    6.2 心理研究故事 

    6.3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6.4 对动觉型孩子的教育策略 

    7 观察学习:榜样作用 

    7.1 小少年犯的悲剧 

    7.2 心理实验故事 

    7.3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7.4 运用观察(榜样)学习的策略与建议 

    8 身心健康:坚持运动 

    8.1 究竟是什么使这个抑郁的孩子一点点走出阴霾? 

    8.2 心理实验故事 

    8.3 原因探析:为什么运动能有效提升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8.4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8.5 提高重视帮助孩子养成坚持运动好习惯的思想认识 

    8.6 帮助孩子养成坚持运动好习惯的基本做法

     

    9 情绪管理:战胜小魔鬼 

    9.1 好好的孩子,为啥突然就变成了小魔鬼 

    9.2 心理研究故事 

    9.3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9.4 跟进了解深层原因,以期有效解决问题 

    9.5 帮助孩子战胜小魔鬼,家长、老师和孩子应怎么做? 

    10 向内归因:努力才成功 

    10.1 我为什么会成功?我为什么会失败? 

    10.2 心理实验故事 

    10.3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10.4 归因实验运用的策略与建议 

    11 用好从众:防范随大流 

    11.1 为什么学姐们的意见变成了自己的想法 

    11.2 心理实验故事 

    11.3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11.4 挖掘和释放从众现象积极效应的策略 

    12 突破自我中心:角色要分化 

    12.1 从伊索寓言到出力不讨好 

    12.2 心理研究故事 

    12.3 运用心理研究发现,解决教育中的问题 

    12.4 促进角色分化,突破自我中心的办法 

    13 好记性有窍门:用好两效应 

    13.1 让人头疼的英语听写 

    13.2 心理实验故事 

    13.3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13.4 巧用记忆策略,提高记忆效果 

    14 巧用评价:追求正激励 

    14.1 什么样的评价能起到正向激励作用?

    14.2 心理实验故事

    14.3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14.4 巧用评价正激励,促进教学有办法

    15 抗拒诱惑:增强自制力

    15.1 全媒体时代如何帮助孩子抵抗诱惑? 

    15.2 心理实验故事 

    15.3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解决教育中的问题 

    16 刻意训练:建设学习法 

    16.1 我的学习故事 

    16.2 历红五步学习法 

    16.3 刻意训练,建设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后记 写本书的内心体验、收获与致谢 

     

    【精彩书评】

     

    2.3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成长中,孩子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坎,

    是拉一把还是推一下,结果大不相同

    前文中,两个不同学段的孩子在学习上都遇到了困难,但他们的表现却

    很不一样。为什么?

    妞妞的爸爸在给郑州金水区黄河路三小的其他家长分享教育经验时说,

    2 | 自我信念:我能行(I can) 

    小女儿出国前,他去给孩子买出国用的大箱子。在商店遇到了一位也在买箱子的女同志。这位女同志一下子买了两个大箱子。他很好奇,就主动攀谈。沟通中,得知这位女同志的双胞胎儿子同时被美国名校录取,也要到美国攻读博士,所以,她给孩子各买了一个出国用的大箱子。在交流教育经验时,他们的共同感受是,自家的孩子都算不上特别聪明,而且孩子们在求学路上遇到的困难也不比别人家的孩子少。不过,面对孩子成长中的种种困难,他们都会带着孩子一起解决。在想方设法地解决了困难以后,孩子们不仅渡过了难关,而且还逐渐养成了乐学、勤学,做事积极、认真,吃苦、耐劳,有毅力,不服输、承受力强等好习惯。妞妞的爸爸认为,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作为家长或老师尤其是爸爸、妈妈,越是在这个时候,越需要用心拉孩子一把,帮孩子越过遇到的坎儿。如果一味地指责、抱怨、贬低甚至打骂孩子,不仅不利于帮孩子解决困难,实质上是推了孩子一把,把孩子推进了坑里。时间一长,一方面孩子感到家长总是帮不到自己,慢慢地也就不会再求助于家长了,甚至因屡屡遭到贬低、打骂,而学会撒谎、逃避,乃至发生其他种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另一方面孩子总是被贬低,渐渐地就学会了破罐子破摔,再想拉一把的难度会增大,解决问题的时间也会延长,真是得不偿失。分析前文第二个孩子的故事——那个小女孩的变化,归根结底是当她遇到了学习上的困境时,既没有得到妈妈的理解也没有获得及时且有效的帮助,反而不断地遭到斥责、贬低乃至否定性的消极评价。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挣扎,就如同实验中不可逃脱组的狗一样,在努力尝试了30次后,因为没有取得任何效果,最终选择了放弃。

    2.4 帮助孩子树立“我能行”的信念

    学校可爱,老师可亲,我能行!

    2001年10月,在广西东兴市召开了全国少先队工作学会会议。当时,我有幸作为河南省唯一的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在会上,心理专家曹子芳教授做了场报告。让我印象很深的是,她说上海有位小学语文老师在总结教育经验时提出,要让孩子觉得“学校可爱,老师可亲”,曹老师又加上了“我能行”。以此,帮助孩子爱上学校、老师和学习。2020年元月,我所在的上游学校组织10位老师前往芬兰研修,这是我们学校自2018年以来,第三次第四批组织教师到海外研修。在芬兰学习滑雪的时候,我们的教练(后来还教授我们体育理论),指导我们时,不仅教学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而且整个教学中,自始至终他的鼓励令我们倍受鼓舞,非常难忘!“You can !”“Just try !”仿佛是他的口头禅。在这种态度上的信任、技术上的支持、细节上的指导下,我们学得很快,而且渐渐树立了“I can !”的信念。教育孩子,包括我们自己做事,从“Can you ?”的自我质疑乃至充满怀疑,转变为坚定的自我暗示与强化“I can !”是必须要给孩子的做事信念和人生信念。对于年龄小的孩子,能真实地感受到“学校可爱,老师可亲,我能行!”是爱上学校、爱上学习的心灵助力。同时,真切地体验到“家庭温暖,家人信任,我能行!”是孩子遇到重重困难有信心、有能力克服的心理动力。家庭、学校,父母、老师,同学、朋友,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他人,是孩子的心理支持系统。这个系统的链接越紧密,支持越有力,孩子的发展就越有后劲,越有潜力!

     

    【作者简介】

    刘历红

    祖籍山东,成长于河南。正高级教师,教育博士。1989年参加工作,曾任小学专职体育教师、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县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其间,先后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就读。2016年,从河南郑州金水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辞职,加盟银川三沙源上游学校,任副校长。主要从事少儿心理辅导、教师培训、学校课程与教学研究。

     

     

     

     

    【基本信息】

     

      书名:选择相信:从心理实验中寻找教育解困的密码

      定价:49.8

      标准书号:ISBN 978-7-5184-3757-3

      装帧:无线胶订(黑白或双色)

      用纸:胶版纸

      开本:特16开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页数:204

     

    【编辑推荐】

    在“双减”下,本书提供家庭、学校教育的新理念

     

    【内容提要】

    全书分两大部分,每部分各有8个教育故事及与之对应的心理实验或研究故事。第一部分重在建设自我系统,分别阐述态度、信念、能动性、安全与发展、明确目标、扬长补短、榜样学习和坚持运动在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将元认知和认知系统整合起来,讲述情绪管理、向内归因、用好从众、多角度审视、记忆策略、巧用评价、抗拒诱惑、刻意练习等,以促进生活、学习中相关策略的掌握。本书对家长、教师在“双减”政策的现实情况下,具有非常积极的指导作用。

     

    【目录】

     

    1 基本态度:选择相信 

    1.1 两把剪刀的故事 

    1.2 心理实验故事 

    1.3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1.4 怎样才能坚定地选择相信? 

    1.5 选择相信,运用期望效应的步骤 

    2 自我信念:我能行(I can) 

    2.1 两个学习遇困孩子的故事 

    2.2 心理实验故事 

    2.3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2.4 帮助孩子树立“我能行”的信念 

    2.5 摆脱无助,建立“我能行”信念的建议 

    3 能动性:主动突破 

    3.1 绿色回收站站长的故事 

    3.2 心理实验故事 

    3.3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3.4 促进孩子内部状态发生变化的策略 

    4 安全与发展:爱的能力 

    4.1 孩子不当行为背后隐藏着什么问题 

    4.2 心理实验故事 

    4.3 运用心理技术干预,分析解决教育问题 

    4.4 个案问题解决带来的启发 

    上篇

    5 规划人生:明确目标 

    5.1 家长为啥被煎熬?孩子为啥缺乏内动力? 

    5.2 心理研究故事 

    5.3 运用心理研究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6 尊重差异:扬长补短 

    6.1 不一样的“学困生” 

    6.2 心理研究故事 

    6.3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6.4 对动觉型孩子的教育策略 

    7 观察学习:榜样作用 

    7.1 小少年犯的悲剧 

    7.2 心理实验故事 

    7.3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7.4 运用观察(榜样)学习的策略与建议 

    8 身心健康:坚持运动 

    8.1 究竟是什么使这个抑郁的孩子一点点走出阴霾? 

    8.2 心理实验故事 

    8.3 原因探析:为什么运动能有效提升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8.4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8.5 提高重视帮助孩子养成坚持运动好习惯的思想认识 

    8.6 帮助孩子养成坚持运动好习惯的基本做法

     

    9 情绪管理:战胜小魔鬼 

    9.1 好好的孩子,为啥突然就变成了小魔鬼 

    9.2 心理研究故事 

    9.3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9.4 跟进了解深层原因,以期有效解决问题 

    9.5 帮助孩子战胜小魔鬼,家长、老师和孩子应怎么做? 

    10 向内归因:努力才成功 

    10.1 我为什么会成功?我为什么会失败? 

    10.2 心理实验故事 

    10.3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10.4 归因实验运用的策略与建议 

    11 用好从众:防范随大流 

    11.1 为什么学姐们的意见变成了自己的想法 

    11.2 心理实验故事 

    11.3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11.4 挖掘和释放从众现象积极效应的策略 

    12 突破自我中心:角色要分化 

    12.1 从伊索寓言到出力不讨好 

    12.2 心理研究故事 

    12.3 运用心理研究发现,解决教育中的问题 

    12.4 促进角色分化,突破自我中心的办法 

    13 好记性有窍门:用好两效应 

    13.1 让人头疼的英语听写 

    13.2 心理实验故事 

    13.3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13.4 巧用记忆策略,提高记忆效果 

    14 巧用评价:追求正激励 

    14.1 什么样的评价能起到正向激励作用?

    14.2 心理实验故事

    14.3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14.4 巧用评价正激励,促进教学有办法

    15 抗拒诱惑:增强自制力

    15.1 全媒体时代如何帮助孩子抵抗诱惑? 

    15.2 心理实验故事 

    15.3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解决教育中的问题 

    16 刻意训练:建设学习法 

    16.1 我的学习故事 

    16.2 历红五步学习法 

    16.3 刻意训练,建设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后记 写本书的内心体验、收获与致谢 

     

    【精彩书评】

     

    2.3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成长中,孩子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坎,

    是拉一把还是推一下,结果大不相同

    前文中,两个不同学段的孩子在学习上都遇到了困难,但他们的表现却

    很不一样。为什么?

    妞妞的爸爸在给郑州金水区黄河路三小的其他家长分享教育经验时说,

    2 | 自我信念:我能行(I can) 

    小女儿出国前,他去给孩子买出国用的大箱子。在商店遇到了一位也在买箱子的女同志。这位女同志一下子买了两个大箱子。他很好奇,就主动攀谈。沟通中,得知这位女同志的双胞胎儿子同时被美国名校录取,也要到美国攻读博士,所以,她给孩子各买了一个出国用的大箱子。在交流教育经验时,他们的共同感受是,自家的孩子都算不上特别聪明,而且孩子们在求学路上遇到的困难也不比别人家的孩子少。不过,面对孩子成长中的种种困难,他们都会带着孩子一起解决。在想方设法地解决了困难以后,孩子们不仅渡过了难关,而且还逐渐养成了乐学、勤学,做事积极、认真,吃苦、耐劳,有毅力,不服输、承受力强等好习惯。妞妞的爸爸认为,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作为家长或老师尤其是爸爸、妈妈,越是在这个时候,越需要用心拉孩子一把,帮孩子越过遇到的坎儿。如果一味地指责、抱怨、贬低甚至打骂孩子,不仅不利于帮孩子解决困难,实质上是推了孩子一把,把孩子推进了坑里。时间一长,一方面孩子感到家长总是帮不到自己,慢慢地也就不会再求助于家长了,甚至因屡屡遭到贬低、打骂,而学会撒谎、逃避,乃至发生其他种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另一方面孩子总是被贬低,渐渐地就学会了破罐子破摔,再想拉一把的难度会增大,解决问题的时间也会延长,真是得不偿失。分析前文第二个孩子的故事——那个小女孩的变化,归根结底是当她遇到了学习上的困境时,既没有得到妈妈的理解也没有获得及时且有效的帮助,反而不断地遭到斥责、贬低乃至否定性的消极评价。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挣扎,就如同实验中不可逃脱组的狗一样,在努力尝试了30次后,因为没有取得任何效果,最终选择了放弃。

    2.4 帮助孩子树立“我能行”的信念

    学校可爱,老师可亲,我能行!

    2001年10月,在广西东兴市召开了全国少先队工作学会会议。当时,我有幸作为河南省唯一的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在会上,心理专家曹子芳教授做了场报告。让我印象很深的是,她说上海有位小学语文老师在总结教育经验时提出,要让孩子觉得“学校可爱,老师可亲”,曹老师又加上了“我能行”。以此,帮助孩子爱上学校、老师和学习。2020年元月,我所在的上游学校组织10位老师前往芬兰研修,这是我们学校自2018年以来,第三次第四批组织教师到海外研修。在芬兰学习滑雪的时候,我们的教练(后来还教授我们体育理论),指导我们时,不仅教学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而且整个教学中,自始至终他的鼓励令我们倍受鼓舞,非常难忘!“You can !”“Just try !”仿佛是他的口头禅。在这种态度上的信任、技术上的支持、细节上的指导下,我们学得很快,而且渐渐树立了“I can !”的信念。教育孩子,包括我们自己做事,从“Can you ?”的自我质疑乃至充满怀疑,转变为坚定的自我暗示与强化“I can !”是必须要给孩子的做事信念和人生信念。对于年龄小的孩子,能真实地感受到“学校可爱,老师可亲,我能行!”是爱上学校、爱上学习的心灵助力。同时,真切地体验到“家庭温暖,家人信任,我能行!”是孩子遇到重重困难有信心、有能力克服的心理动力。家庭、学校,父母、老师,同学、朋友,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他人,是孩子的心理支持系统。这个系统的链接越紧密,支持越有力,孩子的发展就越有后劲,越有潜力!

     

    【作者简介】

    刘历红

    祖籍山东,成长于河南。正高级教师,教育博士。1989年参加工作,曾任小学专职体育教师、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县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其间,先后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就读。2016年,从河南郑州金水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辞职,加盟银川三沙源上游学校,任副校长。主要从事少儿心理辅导、教师培训、学校课程与教学研究。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