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此商品库存有限,请在下单后15分钟之内支付完成,手慢无哦!
100%刮中券,最高50元无敌券,券有效期7天
活动自2017年6月2日上线,敬请关注云钻刮券活动规则更新。
如活动受政府机关指令需要停止举办的,或活动遭受严重网络攻击需暂停举办的,或者系统故障导致的其它意外问题,苏宁无需为此承担赔偿或者进行补偿。
[正版]元曲三百首张燕瑾黄克选注 语文阅读丛书 中小学语文 初中部分人民文学出版社
¥ ×1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书 名 | 元曲三百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 | ||
ISBN | 978-7-02-013777-0 | 印 数 | 10000 |
作者 | 张燕瑾,黄克选注选注 | 责任编辑 | 徐文凯 |
开 本 | 16 | 用纸规格 | 650 X920mm |
字 数 | 365千字 | 印张数 | 24.5 |
页 数 | 页 | 用 纸 | 60克胶版纸 |
版 次 | 1-1 | 成品尺寸 | 154X220mm |
CIP分类 | Ⅰ.①元… Ⅱ.①倪…②黄… Ⅲ.①元曲—青少年读物 Ⅳ.①I222.9 | 单 价 | 32.00 |
装帧形式 | 平装 | 插页 | 1 |
出版时间 | 2018.4 | 建议上架 | 教材教辅 |
赠 品 | 无 | 畅销书等级 | A B C |
作者所在地 |
| 可否签售 | 否 |
广告语 | 元曲三百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版/语文教材/推荐必读/版本完善,编校精良,助力成长 | ||
搜索关键词 | 、语文教材、、中小学必读、元曲、散曲、古代文学 |
作者简介
张燕瑾,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尤长于戏曲研究。主要著作有《唐诗选析》、《唐宋词选析》、《十五贯校注》、《西厢记》(校注)、《西厢记浅说》、《中国戏剧史》、《中国戏曲史论集》、《中国俗文学史》等。
内容介绍
王国维有言,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是也。作为元代文学的代表,元曲又包括杂剧与散曲两部分。本书精选元代散曲318首,套曲、小令兼收,题材、风格多样。持此一编,即可窥元代散曲之全貌。
目录
导读
前言
元好问
〔双调〕小圣乐
绿叶阴浓
商衟
〔越调〕天净沙
野桥当日谁栽
〔双调〕新水令(套)
彩云声断紫鸾箫
杨果
〔越调〕小桃红
采莲人和采莲歌
〔仙吕〕赏花时·春情(套)
花点苍苔绣不匀
〔仙吕〕翠裙腰(套)
莺穿细柳翻金翅
杜仁杰
〔般涉调〕耍孩儿·庄家不识构阑(套)
风调雨顺民安乐
商挺
〔双调〕潘妃曲
带月披星担惊怕
闷酒将来刚刚咽
刘秉忠
〔南吕〕干荷叶·有感
干荷叶,色苍苍
干荷叶,色无多
南高峰
王和卿
〔仙吕〕醉中天·咏大胡蝶
弹破庄周梦
〔双调〕拨不断·大鱼
胜神鳌
盍西村
〔越调〕小桃红·杂咏
海棠开过到蔷薇
〔越调〕小桃红·戍楼残霞
戍楼残照断霞红
关汉卿
〔仙吕〕一半儿·题情
云鬟雾鬓胜堆鸦
碧纱窗外静无人
多情多绪小冤家
〔南吕〕四块玉·闲适
旧酒投
〔双调〕沉醉东风
咫尺的天南地北
〔双调〕大德歌·春
子规啼
〔双调〕大德歌·夏
俏冤家
〔双调〕大德歌·秋
风飘飘
〔双调〕大德歌·冬
雪纷纷
〔南吕〕一枝花·赠朱帘秀(套)
轻裁虾万须
〔南吕〕一枝花·杭州景(套)
普天下锦绣乡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套)
攀出墙朵朵花
白朴
〔仙吕〕寄生草·饮
长醉后方何碍
〔仙吕〕醉中天·佳人脸上黑痣
疑是杨妃在
〔中吕〕阳春曲·知几
知荣知辱牢缄口
〔中吕〕阳春曲·题情
从来好事天生俭
笑将红袖遮银烛
〔越调〕天净沙·春
春山暖日和风
〔双调〕沉醉东风·渔夫
黄芦岸白渡口
〔双调〕得胜乐
独自走
〔双调〕乔木查·对景(套)
海棠初雨歇
严忠济
〔越调〕天净沙
宁可少活十年
胡祗遹
〔中吕〕阳春曲·春景
几枝红雪墙头杏
残花酝酿蜂儿蜜
一帘红雨桃花谢
〔中吕〕快活三过朝天子·赏春
梨花白雪飘
王恽
〔正宫〕黑漆弩·游金山寺并序
苍波万顷孤岑矗
伯颜
〔中吕〕喜春来
金鱼玉带罗襕扣
李伯瑜
〔越调〕小桃红·磕瓜
木胎毡衬要柔和
姚燧
〔中吕〕满庭芳
天风海涛
〔中吕〕阳春曲
笔头风月时时过
〔越调〕凭阑人·寄征衣
欲寄君衣君不还
卢挚
〔中吕〕喜春来·和则明韵
春云巧似山翁帽
〔双调〕沉醉东风·秋景
挂绝壁枯松倒倚
〔双调〕沉醉东风·闲居
恰离了绿水青山那答
〔双调〕蟾宫曲·劝世
想人生七十犹稀
〔双调〕蟾宫曲·田家
沙三伴哥来嗏
〔双调〕蟾宫曲·萧娥
晋王宫深锁娇娥
〔双调〕蟾宫曲·京口怀古镇江
道南宅岂识楼桑
〔双调〕蟾宫曲·扬州汪右丞席上即事
江城歌吹风流
〔双调〕蟾宫曲·醉赠乐府珠帘秀
系行舟谁遣卿卿
〔双调〕湘妃怨·西湖
梅梢雪霁月芽儿
珠帘秀
〔双调〕寿阳曲·答卢疏斋
山无数
刘敏中
〔正宫〕黑漆弩·村居遣兴
吾庐却近江鸥住
陈英
〔中吕〕山坡羊
晨鸡初叫
江山如画
马致远
〔南吕〕四块玉·恬退
翠竹边
〔南吕〕四块玉·天台路
采药童
〔南吕〕四块玉·凤凰坡
百尺台
〔南吕〕四块玉·叹世
两鬓皤
〔南吕〕金字经
夜来西风里
〔越调〕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双调〕蟾宫曲·叹世
东篱半世蹉跎
咸阳百二山河
〔双调〕清江引·野兴
西村日长人事少
东篱本是风月主
〔双调〕寿阳曲·山市晴岚
花村外
〔双调〕寿阳曲·潇湘夜雨
渔灯暗
〔双调〕寿阳曲·烟寺晚钟
寒烟细
〔双调〕寿阳曲·江天暮雪
天将暮
〔双调〕寿阳曲
云笼月
从别后
〔双调〕拨不断
叹寒儒
布衣中
〔般涉调〕耍孩儿·借马(套)
近来时买得匹蒲梢骑
〔双调〕夜行船(套)
百岁光阴如梦蝶
王实甫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自别后遥山隐隐
赵孟
〔仙吕〕后庭花
清溪一叶舟
庾天锡
〔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
从他绿鬓斑
〔商调〕定风波·思情(套)
迤秋来到
冯子振
〔正宫〕鹦鹉曲·农夫渴雨
年年牛背扶犁住
〔正宫〕鹦鹉曲·赤壁怀古
茅庐诸葛亲曾住
白贲
〔正宫〕鹦鹉曲
侬家鹦鹉洲边住
姚守中
〔中吕〕粉蝶儿·牛诉冤(套)
性鲁心愚
王伯成
〔仙吕南〕春从天上来·闺怨
巡官算我
郑光祖
〔双调〕蟾宫曲·梦中作
半窗幽梦微茫
〔双调〕驻马听近·秋闺(套)
败叶将残
曾瑞
〔南吕〕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闺中闻杜鹃
无情杜宇闲淘气
〔般涉调〕哨遍·羊诉冤(套)
十二宫分了巳未
〔商调〕集贤宾·宫词(套)
闷登楼倚阑干看暮景
施惠
〔南吕〕一枝花·咏剑(套)
离匣牛斗寒
张养浩
〔双调〕沽美酒兼太平令
在官时只说闲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往常时为功名惹是非
云来山更佳
也不学严子陵七里滩
〔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一江烟水照晴岚
〔中吕〕喜春来
路逢饿殍须亲问
〔双调〕沉醉东风
蔬圃莲池药阑
〔中吕〕朱履曲·警世
那的是为官荣贵
〔双调〕折桂令·过金山寺
长江浩浩西来
〔越调〕寨儿令·闲适
水绕门(春)
爱绰然(夏)
水影寒(秋)
天欲明(冬)
〔中吕〕山坡羊·骊山怀古
骊山四顾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
〔中吕〕山坡羊·未央怀古
三杰当日
〔南吕〕一枝花·咏喜雨(套)
用尽我为民为国心
吴弘道
〔南吕〕金字经·咏樵
这家村醪尽
〔中吕〕醉高歌·叹世
风尘天外飞沙
〔双调〕拨不断·闲乐
暮云遮
赵善庆
〔中吕〕普天乐·秋江忆别
晚天长
〔双调〕沉醉东风·秋日湘阴道中
山对面蓝堆翠岫
〔中吕〕山坡羊·长安怀古
骊山横岫
薛昂夫
〔正宫〕塞鸿秋
功名万里忙如燕
〔中吕〕朝天曲
沛公
伍员
卞和
伯牙
〔中吕〕山坡羊
销金锅在
大江东去
〔中吕〕山坡羊·西湖杂咏·春
山光如淀
〔双调〕蟾宫曲·雪
天仙碧玉琼瑶
〔双调〕殿前欢·夏
柳扶疏
〔双调〕殿前欢·秋
洞箫歌
〔双调〕楚天遥过清江引
有意送春归
高安道
〔般涉调〕哨遍·皮匠说谎(套)
十载寒窗诚意
亢文苑
〔南吕〕一枝花(套)
琴声动鬼神
真氏
〔仙吕〕解三酲
奴本是明珠擎掌
虞集
〔双调〕折桂令
鸾舆三顾茅庐
李泂
〔双调〕夜行船·送友归吴(套)
驿路西风冷绣鞍
睢景臣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套)
社长排门告示
范居中
〔正宫〕金殿喜重重南·秋思(套)
风雨秋堂
周德清
〔中吕〕满庭芳·看岳王传
披文握武
〔中吕〕阳春曲·秋思
千山落叶岩岩瘦
〔双调〕蟾宫曲
倚篷窗无语嗟呀
钟嗣成
〔正宫〕醉太平
绕前街后街
〔双调〕凌波仙
灯前抚剑听鸡声
〔南吕〕一枝花·自序丑斋(套)
生居天地间
赵岩
〔中吕〕喜春来过普天乐
琉璃殿暖香浮细
吕止庵
〔仙吕〕后庭花
西风黄叶疏
乔吉
〔正宫〕绿幺遍·自述
不占龙头选
〔中吕〕满庭芳·渔父词
活鱼旋打
秋江暮景
〔中吕〕山坡羊·寓兴
鹏抟九万
〔中吕〕山坡羊·冬日写怀
朝三暮四
〔越调〕天净沙·即事
一从鞍马西东
〔越调〕凭阑人·金陵道中
瘦马驮诗天一涯
〔越调〕凭阑人·春思
淡月梨花曲槛旁
〔双调〕折桂令
月明一片缃云
〔双调〕折桂令·自述
华阳巾鹤氅蹁跹
〔双调〕折桂令·丙子游越怀古
蓬莱老树苍云
〔双调〕折桂令·荆溪即事
问荆溪溪上人家
〔双调〕折桂令·自叙
斗牛边缆住仙槎
〔双调〕水仙子·吴江垂虹桥
飞来千丈玉蜈蚣
〔双调〕水仙子·寻梅
冬前冬后几村庄
〔双调〕水仙子·暮春即事
风吹丝雨噀窗纱
〔双调〕水仙子·怨风情
眼中花怎得接连枝
〔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
天机织罢月梭闲
〔双调〕水仙子·咏雪
冷无香柳絮扑将来
〔南吕〕梁州第七·射雁(套)
鱼尾红残霞隐隐
马谦斋
〔双调〕水仙子·咏竹
贞姿不受雪霜侵
〔越调〕柳营曲·叹世
手自搓
张可久
〔黄钟〕人月圆·山中书事
兴亡千古繁华梦
〔黄钟〕人月圆·客垂虹
三高祠下天如镜
〔黄钟〕人月圆·吴门怀古
山藏白虎云藏寺
〔双调〕水仙子·吴山秋夜
蝇头《老子》五千言
〔双调〕折桂令·村庵即事
掩柴门啸傲烟霞
〔双调〕折桂令·九日
对青山强整乌纱
〔双调〕折桂令·酸斋学士席上
岸风吹裂江云
〔中吕〕满庭芳·山中杂兴
风波几场
〔中吕〕普天乐·西湖即事
蕊珠宫
〔越调〕寨儿令·忆鉴湖
画鼓鸣
〔双调〕殿前欢·离思
月笼沙
〔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
绝顶峰攒雪剑
〔越调〕天净沙·江上
嗈嗈落雁平沙
〔双调〕庆东原·次马致远先辈韵九篇
门长闭
诗情放
山容瘦
〔正宫〕醉太平·怀古
翩翩野舟
〔越调〕凭阑人·湖上
远水晴天明落霞
〔双调〕落梅风·春情
秋千院
〔中吕〕喜春来·永康驿中
荷盘敲雨珠千颗
〔中吕〕卖花声·怀古
美人自刎乌江岸
〔中吕〕卖花声·客况
绿波南浦人怀旧
〔中吕〕齐天乐过红衫儿·道情
人生底事辛苦
浮生扰扰红尘
〔南吕〕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杨驹儿墓园
莓苔生满苍云径
〔正宫〕醉太平
人皆嫌命窘
〔南吕〕金字经·采莲女
小玉移莲棹
〔中吕〕满庭芳·秋夜不寐
西窗酒醒
〔中吕〕朝天子·闺情
与谁
〔中吕〕山坡羊·闺思
云松螺髻
〔双调〕湘妃怨·怀古
秋风远塞皂雕旗
〔仙吕〕锦橙梅
红馥馥的脸衬霞
〔越调〕凭阑人·江夜
江水澄澄江月明
〔黄钟〕人月圆·春晚次韵
萋萋芳草春云乱
〔南吕〕一枝花·湖上归(套)
长天落彩霞
任昱
〔双调〕清江引·题情
南山豆苗荒数亩
〔南吕〕金字经·秋宵宴坐
秋夜凉如水
〔双调〕清江引·钱塘怀古
吴山越山山下水
钱霖
〔般涉调〕哨遍(套)
试把贤愚穷究
曹德
〔双调〕清江引
长门柳丝千万结
长门柳丝千万缕
〔双调〕折桂令·自述
淡生涯却不多争
贯云石
〔正宫〕塞鸿秋·代人作
战西风几点宾鸿至
〔正宫〕小梁州
朱颜绿鬓少年郎
相偎相抱正情浓
〔正宫〕小梁州·秋
芙蓉映水菊花黄
〔中吕〕红绣鞋
东村醉西村依旧
〔中吕〕红绣鞋
挨着靠着云窗同坐
〔双调〕蟾宫曲·送春
问东君何处天涯
〔双调〕清江引
弃微名去来心快哉
〔双调〕清江引·咏梅
芳心对人娇欲说
〔双调〕清江引·惜别
若还与他相见时
〔双调〕清江引·立春
金钗影摇春燕斜
〔双调〕寿阳曲
鱼吹浪
〔双调〕水仙子·田家
绿阴茅屋两三间
〔双调〕殿前欢
畅幽哉
〔双调〕殿前欢
楚怀王
徐再思
〔黄钟〕红锦袍
那老子爱清闲主意别
〔中吕〕朝天子·常山江行
远山
〔中吕〕普天乐·吴江八景·前村远帆
远村西
〔双调〕蟾宫曲·姑苏台
荒台谁唤姑苏
〔双调〕蟾宫曲·春情
平生不会相思
〔双调〕沉醉东风·春情
一自多才间阔
〔双调〕水仙子·春情
九分恩爱九分忧
〔双调〕蟾宫曲·江淹寺
紫霜毫是是非非
〔越调〕天净沙·探梅
昨朝深雪前村
〔双调〕水仙子·夜雨
一声梧叶一声秋
〔黄钟〕人月圆·甘露怀古
江皋楼观前朝寺
〔商调〕梧叶儿·春思
芳草思南浦
〔越调〕凭阑人·春愁
前日春从愁里得
〔双调〕清江引·相思
相思有如少债的
景元启
〔双调〕殿前欢·梅花
月如牙
查德卿
〔仙吕〕寄生草·间别
姻缘簿剪做鞋样
〔双调〕蟾宫曲·怀古
问从来谁是英雄
〔双调〕蟾宫曲·层楼有感
倚西风百尺层楼
〔仙吕〕寄生草·感叹
姜太公贱卖了磻溪岸
吴西逸
〔双调〕蟾宫曲·山间书事
系门前柳影兰舟
〔双调〕蟾宫曲·寄情
半缄书好寄平安
赵显宏
〔黄钟〕昼夜乐·冬
风送梅花过小桥
唐毅夫
〔南吕〕一枝花·怨雪(套)
不呈六出祥
朱庭玉
〔大石调〕青杏子·送别(套)
游宦又驱驰
李德载
〔中吕〕阳春曲·赠茶肆
茶烟一缕轻轻扬
蒙山顶上春光早
一瓯佳味侵诗梦
金芽嫩采枝头露
李致远
〔越调〕小桃红·新柳
柔条不奈晓风梳
张鸣善
〔中吕〕普天乐·嘲西席
讲诗书
〔双调〕水仙子·讥时
铺眉苫眼早三公
周文质
〔正宫〕叨叨令·自叹
筑墙的曾入高宗梦
〔越调〕寨儿令
挑短檠
鲜于必仁
〔越调〕寨儿令
汉子陵
〔双调〕折桂令·卢沟晓月
出都门鞭影摇红
〔双调〕折桂令·棋
烂樵柯石室忘归
邓玉宾
〔正宫〕叨叨令·道情
天堂地狱由人造
刘致
〔仙吕〕醉中天
花木相思树
〔双调〕清江引
春光荏苒如梦蝶
刘时中
〔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前套)
众生灵遭磨障
〔双调〕新水令·代马诉冤(套)
世无伯乐怨他谁
阿鲁威
〔双调〕蟾宫曲
问人间谁是英雄
〔双调〕寿阳曲
千年调
王举之
〔双调〕折桂令·赠胡存善
问蛤蜊风致何如
苏彦文
〔越调〕斗鹌鹑·冬景(套)
地冷天寒
杨朝英
〔商调〕梧叶儿·客中闻雨
檐头溜
〔双调〕水仙子·自足
杏花村里旧生涯
王元鼎
〔越调〕凭阑人·闺怨
垂柳依依惹暮烟
啼得花残声更悲
〔商调〕河西后庭花(套)
走将来涎涎瞪瞪冷眼儿
杨维桢
〔双调〕夜行船·吊古(套)
霸业艰危
刘庭信
〔中吕〕朝天子·赴约
夜深深静悄
〔双调〕水仙子·相思
恨重叠重叠恨恨绵绵恨满晚妆楼
〔南吕〕一枝花·春日送别(套)
丝丝杨柳风
阿里西瑛
〔双调〕殿前欢·懒云窝(三首)
孙周卿
〔双调〕蟾宫曲·自乐
想天公自有安排
夏庭芝
〔双调〕水仙子·赠李奴婢
丽春园先使棘针屯
宋方壶
〔中吕〕红绣鞋·阅世
短命的偏逢薄幸
〔中吕〕山坡羊·道情
青山相待
兰楚芳
〔南吕〕四块玉·风情
我事事村
意思儿真
倪瓒
〔黄钟〕人月圆
惊回一枕当年梦
〔双调〕折桂令·拟张鸣善
草茫茫秦汉陵阙
〔双调〕水仙子
东风花外小红楼
汪元亨
〔正宫〕醉太平·警世
憎苍蝇竞血
〔双调〕沉醉东风·归田
二十载江湖落魄
杨讷
〔中吕〕红绣鞋·咏虼蚤
小则小偏能走跳
汤式
〔双调〕天香引·西湖感旧
问西湖昔日如何
〔中吕〕谒金门·落花二令
落花
落红
〔中吕〕醉高歌带红绣鞋·客中题壁
落花天红雨纷纷
王大学士
〔仙吕〕点绛唇(套)
丰稔年华
无名氏
〔正宫〕塞鸿秋
爱他时似爱初生月
〔正宫〕塞鸿秋·丹客行
朝烧炼暮烧炼朝暮学烧炼
〔正宫〕醉太平
堂堂大元
〔正宫〕醉太平·讥贪小利者
夺泥燕口
〔正宫〕醉太平·叹子弟
寻葫芦锯瓢
〔仙吕〕三番玉楼人·闺情
风摆动檐间马
〔南吕〕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
四时唯有春无价
〔中吕〕朝天子·嘲妓家匾食
白生生面皮
〔中吕〕朝天子·志感
不读书有权
不读书最高
〔中吕〕满庭芳
枉乖柳青
〔中吕〕红绣鞋·离愁
窗外雨声声不住
〔中吕〕红绣鞋
一两句别人闲话
〔中吕〕快活三过朝天子四换头·忆别
人去后敛翠颦
〔大石调〕初生月儿
初生月儿一半弯
〔小石调〕归来乐
你看那秦代长城替别人打
〔商调〕梧叶儿·嘲谎人
东村里鸡生凤
〔越调〕小桃红·情
断肠人寄断肠词
〔越调〕天净沙
上官有似花开
〔越调〕天净沙
平沙细草斑斑
〔双调〕水仙子
退毛鸾凤不如鸡
〔双调〕水仙子
转寻思转恨负心贼
〔双调〕水仙子·喻纸鸢
丝纶长线寄天涯
〔双调〕山丹花
昨朝满树花正开
再版后记
知识链接
前 言
王国维提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说,而所谓“一代之文学”,是指其成就“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宋元戏曲史·序》。这是极具见地的。一个时代各种文学样式百花争艳,但总有一种独放异彩,不仅为同时代其它文体所不如,而且也为后世所莫能继。这不仅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有关,也与文学的发展走向、文人的创作心态、时代的审美特质有关。所以,“一代之文学”不仅是一个时代文学的标志,也是文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而这“一代之文学”中就有元曲。这是历代人们的共识。元人虞集和他的同时代人罗宗信都发表过此种见解。虞集云:“尝论一代之兴,必有一代之绝艺足称于后世者,汉之文章,唐之律诗,宋之道学,国朝之今乐府,亦开气数音律之盛。其所谓杂剧者,虽曰本于梨园之戏,中间多以古史编成,包含讽谏,无中生有,有深意焉。是亦不失为美刺之端也。”孔齐《至正直记》卷三罗宗信则云:“世之共称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诚哉!”《中原音韵·序》王国维说得最为明确:“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宋元戏曲史·序》
所谓“元曲”,包括两部分:一为杂剧,有剧曲,有科白,以代言体的形式敷衍故事,供粉墨登场,舞台演出之用,明人臧晋叔所选杂剧集即名《元曲选》;一为散曲,仅供清唱,没有科白。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山川阻隔,再加宋金、宋元政权对峙,阻碍了南北文化的交流;而不同地域语音有别,与语音相协谐的小曲,在音调节奏声情方面,都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南北音乐各异其趣,形成了因乐曲不同而区分的北曲和南曲。北曲沉雄,南曲柔婉,具有不同的风格特色。元杂剧所唱之剧曲与元人散曲基本上属北曲,也有用南曲的,散曲如杜仁杰〔商调集贤宾·七夕〕、荆干臣〔黄锺醉花阴·闺情〕即南北合套,王伯成〔仙吕春从天上来·闺怨〕即南曲。
一
散曲,是诗歌家族中的一个成员,是中国诗歌发展经过诗、词之后,到第三阶段出现的一个新品种。具体地说,它是产生于宋金而盛行于元代,配乐歌唱的歌词儿。诗、词、曲都可以配乐歌唱,但在歌词与音乐的关系上,又有所不同:诗(如《诗经》、汉乐府)是选词以配乐,即先有歌词儿,再为词儿谱曲,由词而定乐;词与曲则是由乐以定词,即先有乐曲的谱式,然后依曲子的格律填词。一首词的句数、字数都有严格规定,不得随意增减(加少量衬字的词,是个别现象,如李之仪〔卜算子〕末句“定不负相思意”之“定”字);而一首曲子不仅可以增加大量衬字,甚至还可以增加句子。从形式上看,有无衬字是曲与词最明显的区别;又,曲之韵脚平仄通押,用字不避重复,从这一点看,词律严于曲律。
历史上散曲曾有过许多称谓,如“乐府”、“乐章”、“词”、“词余”、“时曲”、“清曲”等等。元人姚桐寿首次使用“散套”之称:“云石翩翩公子,无论所制乐府、散套,俊逸为当行之冠。”《乐郊私语》这里的“散套”是与杂剧里演唱的套曲相对而言的,专指散曲中的套数,对散曲中的小令则仍称“乐府”。明初朱权作《太和正音谱》时,袭用了这一称谓。朱权之侄朱有炖首先使用“散曲”之名,他的《诚斋乐府》分为两卷,前卷题“散曲”,专收小令;后卷题“套数”,专收散曲中的套数。可见朱有炖的所谓“散曲”,与今天我们使用的概念并不一致。到明代万历年间王骥德撰《曲律》,才为这一概念界定了新的内涵:把“散曲”与“剧曲”相对而称,散曲中又包括了小令和长套两个品类。这就是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散曲”这个概念的含义。任讷(半塘)云:“‘散曲’二字,自来对剧曲而言。……统属于散曲之下者,有散套与小令两种。‘散套’二字,对剧曲中不散之套而言;‘小令’两字,对套曲体制较大者而言。‘散曲’为总名,‘散套’、‘小令’为分别之名。”《散曲之研究》散套,又称套数、大套、大令等等,是指用同一宫调之两支以上的曲子相联而成的一个作品。小令也叫叶儿,是用一支曲子写成的作品,“带过曲”和带“幺”篇的作品也属小令。
关于散曲的起源与形成,明人王世贞说:“曲者,词之变。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曲藻·序》徐渭说:“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宋词既不可被弦管,南人亦遂尚此。上下风靡,浅俗可嗤。”《南词叙录》元人陶宗仪谓:“金季国初,乐府犹宋词之流。”《南村辍耕录》卷二七清李调元曾引友人的话说:“曲,词之余。”《雨村曲话·自序》据此,学界或谓源于胡乐,或谓源自宋词。今人杨栋曰:“我们确定北曲之源为北宋末年流行于以汴京为中心的北方城市的通俗歌曲。这种市井俗曲是在南北不同民族的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以宋代特有的市井瓦舍勾栏为中介,经过与女真等北方少数民族的乐曲杂交、化合、变异,从而诞生出的一个新乐种;仍是在市井勾栏这个大熔炉中,这一新乐种通过吸收旧词乐以及其它通俗文艺的营养,逐步成长壮大,发展提高,终在金元之际成熟,进入创作阶段,于是诞生了带有浓厚北方地域色彩的‘北曲’。”《中国散曲学史研究》此说极是。
诗词曲皆可配乐歌唱,决定其品类区分的,是音乐,这是曲之所以异于诗词的关键。但是,同样是诗或是词、是曲,同宫同调之作,不仅不同时代有不同风貌,即使同一时代,不同流派不同作家的创作,也有不同风貌。这不是乐曲有异,而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品格不同。即以这种精神品格论,词不同于诗,曲亦不同于词。曲之风神异于诗词者,不在音乐而在文学。是文学决定了元曲(散曲和杂剧)“一代之文学”的历史地位。每一种文学体制,本来应该、也能够发挥多方面的功能,成为人们抒写各种情愫的工具;但是,由于体制各异以及历史形成的习惯,却给它们做了分工。大而言之,诗文有别,清人吴乔指出:“二者意其有异?唯是体制辞语不同耳。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尽变;啖饭则饱,可以养生,可以尽年,为人事之正道;饮酒则醉,忧者以乐,喜者以悲,有不知其所以然者。”吴乔《答万季野诗问·六》,见《清诗话》文是人类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本然形态,不变形,有实用;而诗(诗、词、曲统归诗类)则形质具变,它把生活和思想艺术化了,感情化了。细而言之,则有诗言志、词抒情之说。固然,我们从诗词文中都可以找出言志、抒情、载道的例子,然而由于体性不同,文体各有所长却也是作家们公认的事实。“夫文者,言之成章,……章之为用,贵乎纪述铺叙,发挥而藻饰;操纵开阖,惟所欲为,而必有一定之准。”李东阳《怀麓堂集》文后稿《春雨堂稿序》篇不拘长短,句不限字数,无音韵格律之束缚,谓之词达,宜道政事。“诗言志”《尚书·尧典》,孔颖达释曰:“作者承君政之善恶,述己志而作诗,为诗所以持人之行,使不失坠……”《诗谱序》孔颖达疏故其内容要求“思无邪”《论语·为政》,“温柔敦厚,诗之教也”《礼记·经解》,“发乎情,止乎礼义”《诗大序》。词以艳丽为本色,得阴柔之美。清人张惠言说:“(词)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故。”《词选·序》王国维说得更清楚:“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人间词话删稿》清魏塘曹学士说得形象:“词之为体如美人,而诗则壮士也。”田同之《西圃词说》李东琪说得直白:“诗庄词媚,其体元别。”王又华《古今词论》如果说,相对于诗,词“别是一家”李清照《词论》,那么,相对于诗与词,曲也可以说“别是一家”,是浪子,沈东江所谓“(词)上不可似诗,下不可似曲”《填词杂说》正说明诗词曲体性不同。王骥德言之甚精:“诗不如词,词不如曲,故是渐近人情。夫诗之限于律与绝也,即不尽于意,欲为一字之益,不可得也。词之限于调也,即不尽于吻,欲为一语之益,不可得也。若曲,则调可累用,字可衬增。诗与词,不得以谐语方言入,而曲则惟吾意之欲至,口之欲宣,纵横出入,无之而无不可也。故吾谓:快人情者,要毋过于曲也。”《曲律·杂论下》就是说,曲较之诗词,不论是想说甚么、还是怎么说,都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或曰,元代文学“诗不如曲,文不如诗,已是不争的事实”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文学史》,此言不诬。曲,不论是杂剧还是散曲,与元代诗文相比都大异其趣。元代诗文已不再抒情言志,不再讲求意境佳美、言辞工巧;要么去“鸣太平之盛”,要么记录纪行见闻“以诗存史”。鸣太平之盛,借用贾谊《治安策》的话说:“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存史,钱锺书《宋诗选注·序》说得明白:“虽然它在内容上有史实的根据,或者竟可以补历史记录的缺漏,它也只是押韵的文件……因此,‘诗史’的看法是个一偏之见。”存史是史家的职责,而纪行用诗不用文,在文体选择上便逊明人徐霞客一筹了。黄周星《制曲枝语》曰:“论曲之妙无他,不过三字尽之,曰‘能感人’而已。”人者何?“生趣勃勃,生气凛凛之谓也。”这就是曲!元人精神最适合的载体是曲,元代文学之精髓在曲。曲中有真性情,有不加掩饰的心灵。
二
说甚么,是指内容而言。即以“言志”而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建功立业、致君泽民大目标的是志,是儒家所倡导的人生之志。若具体而言,即使是孔门师徒,其志也并不完全相同:“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大千世界,人海茫茫,不同境遇的人其志自也不同,何况人生活在红尘烟火之中,或为实现人生之志而奔走,或为谋生而辛劳,所见所感所思所为,欲吐者何啻万千!义归雅正的志、低徊要眇的情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要表现这五光十色的思绪情愫,曲便是适当的形式。曲“无之而无不可也”。故任讷云:“我国一切韵文之内容,其驳杂广大,殆无逾于曲者。剧曲不论,只就散曲以观,上而时会盛衰、政事兴废,下而里巷琐故、帏闼秘闻,其间形形式式,或议或叙,举无不可于此体中发挥之者。冠冕则极其冠冕,淫鄙则极其淫鄙,而都不失其为当行也。以言人物,则公卿士夫、骚人墨客,固足以写;贩贾走卒、娼女弄人,亦足以写。且在作者意中,初不以与公卿士夫、骚人墨客有所歧视也。大而天日山河,细而米盐枣栗,美而名姝胜境,丑而恶疾畸形,殆无不足以写。而细者丑者,初亦不与大者美者有所歧视也。要之,衡其作品大多数量,虽为风月云露,游戏讥嘲,而意境所到,材料所收,因古今上下、文质雅俗,恢恢乎从不知有所限,从不辨孰者为可能,而孰者为不可能;孰者为能容,而孰者为不能容也。其涵盖之广,固诗文之所不及。”《散曲概论》卷二
关乎“时会盛衰、政事兴废”之“大事”的曲作,我们选了张养浩的一些曲作、刘时中的〔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等。但应当说,这在元代的曲作里并不是主流,并不能体现元散曲内容上的特色。真正能体现元散曲内容特色的,是悟世隐退和世俗情趣的作品。
悟世隐退类如白朴〔中吕阳春曲·知几〕: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诗书丛里且淹留。闲袖手,贫煞也风流。马致远的〔双调蟾宫曲·叹世〕: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韩信功兀的般证果,蒯通言那里是风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也不学严子陵七里滩,也不学姜太公磻溪岸,也不学贺知章乞鉴湖,也不学柳子厚游南涧。俺住云水屋三间,风月竹千竿。一任傀儡棚中闹,且向昆仑顶上看。身安,倒大来无忧患;游观,壶中天地宽。张可久〔中吕齐天乐过红衫儿·道情〕:人生底事辛苦?枉被儒冠误。读书,图,驷马高车。但沾着者也之乎,区区,牢落江湖,奔走在仕途。半纸虚名,十载功夫。人传《梁甫吟》,自献《长门赋》,谁三顾茅庐?白鹭洲边住,黄鹤矶头去。唤奚奴,鲙鲈鱼,何必谋诸妇?酒葫芦,醉模糊,也有安排我处。他们追求隐遁的原因,不在于君王的有道与无道、治世与乱世,也不在于争战者的顺逆是非与得失成败。曲家们把自己与帝王将相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功名事业,分成了两个相互分离、相互对立的群体。“他们”的胜败兴亡都与“我”无干,“我”只是以局外人的身份立场,冷眼旁观他们在战场上、在朝堂中的厮杀争斗。曲中主人公只想隔岸观火,却不愿意去参与,去引火烧身。所以元人“悟世”最深、最彻底,他们的隐遁是无条件的,与儒家“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的有条件归隐不同。以对屈原的态度为例。根据儒家的观点,屈原既逢乱世,又遇昏君,怀忠见弃,则应舍之则藏,去隐居,去逃避,故贾谊云:“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历九州岛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吊屈原赋》曲则不然。曲中讥嘲屈原的不少,例如白朴〔仙吕寄生草·饮〕:“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贯云石〔双调殿前欢〕(楚怀王):“笑你个三闾强,为甚不身心放?沧浪污你,你污沧浪。”曲家不是像贾谊那样责屈原为何不隐、不离开楚国去其它国家做官辅佐可辅之君,而是从根本上否定出仕,否定世俗层面的建功立业,不论君王有道无道、用之舍之,都不应当成为君王的奴隶和工具,去为君王送命。这是元人所选择的生存方式和处世哲学,所以他们对屈原采取了讥笑和冷嘲的态度,好像在看屈原的笑话,而不是悲悯他的命运。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的士人心态。虽然这含有几分苦涩,有“葡萄是酸的”的味道,但也确实反映了元代士人对儒家传统文化的背离倾向。这种普遍的归隐情绪,不是远离社会,而是远离封建政权,徜徉于山林水滨以享受自然风光之美,流连于秦楼楚馆以享受世俗声色之乐。所以元散曲中写景之作特多,言情之作特多,换一个角度看,元人又是最会享受生活的。
所谓世俗情趣,从内容上说,是现实的而非理想的;其情趣,其眼光,是市民的而非士大夫的,即使是士大夫所写,所体现的精神气韵,也市民化了。锺嗣成所谓“蛤蜊味”《录鬼簿·序》、何良俊所谓“蒜酪味”、“风味”《四友斋丛说》卷三七,就是指世俗的内容和世俗的语言所形成的独特情致。用吃来比喻,它不是“王公大人之席,駞峰熊掌肥腯盈前”,而是下层社会餐桌上的“蔬笋蚬蛤”《四友斋丛说》卷三七,虽不高贵华美,但别有滋味。也就是说,更加贴近生活,更加世俗,具有诗词所不能比拟的人间烟火气息,举凡日常生活的种种世相,都可入曲歌之览之。在诗词里也偶尔出现过写庸俗丑陋不大入诗的事物的现象如宋代,诗人梅尧臣写虱子、跳蚤、鸦啄蛆虫等,词人刘过以〔沁园春〕写《美人指甲》、《美人足》等,但那是为矫华而不实、大而无当诗风之枉的过正,本非正常现象。而在元曲中,写琐碎丑陋事物却成了一种普遍风气,甚么胖夫妻、红指甲、脸上黑痣、小脚、豁嘴、跳蚤、绣鞋、蚊子、尿盆、屎虼螂……都成了歌咏的题材。甚至神仙也世俗化了:“说甚么四大神游,三岛十洲,这神仙隐迹埋名,敢只在目前走。”邓学可〔正宫端正好·乐道〕神仙不是生活在海岛仙山洞天福地,而是行走在人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钱明日求,散诞无忧”的眼前可见的常人、俗人。或者说,在元人眼里世俗人便是神仙。元曲家们所关注的,是发生在身边的琐事细故,是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奔忙、而喜怒哀乐的市井人物。
爱情之作历代有之。唐代士子理想的婚恋观是郎才女貌,所谓“小娘子爱才,鄙夫重色”蒋防《霍小玉传》,最典型地说出了当时士子们的婚恋心态。元代的情爱曲作有着崭新的面貌,已经失去了唐人爱情中的理想光环。兰楚芳〔南吕四块玉·风情〕:我事事村,他般般丑。丑则丑、村则村意相投。则为他丑心儿真,博得我村情儿厚。似这般丑眷属,村配偶,只除天上有。
意思儿真,心肠儿顺,只争个口角头不囫囵。怕人知、羞人说、嗔人问。不见后又嗔,得见后又忖,多敢死后肯。白朴〔中吕阳春曲·题情〕: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妳娘催逼紧拘钳,甚是严,越间阻,越情忺。
笑将红袖遮银烛,不放才郎夜读书,相偎相抱取欢娱。止不过迭应举,及第待何如!理想的婚姻已经不是“郎才女貌”了。村的,丑的,照样可以爱,应当爱,只要男女心真情厚就可以成为被曲家歌颂的爱。即使有生理缺陷(“口角头不囫囵”——兔唇),也不妨经历爱的温馨与痛苦。才子佳人毕竟只是人类中的少数,对于大多数芸芸众生来说,也需要爱的滋润,也有爱的权利。元曲正是把审视的眼光,由理想化了的少数人,转向了具有生活本色的多数人;由审美,歌颂美,变而审视世俗,审视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现实世界。元曲家笔下的爱情,也不仅仅是圣洁空灵的感情波动,它还包涵着肉欲的描写。这是以往诗词中所未见的,即使有(如宫体诗),也是一种暗示,绝不像曲中这样极情尽态,写得直露而不知避隐。不仅散曲如此,用于粉墨登场进行演出的杂剧也一般无二,每被高人雅士讥为“浓盐赤酱”,瑕疵无状参见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三七、梁廷枏《曲话》卷二。他们肯定情,也肯定欲,并且津津乐道,欣赏玩味,体现了新兴的市民阶层的恋爱观。婚姻的目的既不是“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礼记·昏义》,为了祖宗血食,也不是“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周易·序卦》,为维护宗法社会秩序,而是完全出于自身的要求,有情有欲,有着与传统的士大夫文学不同的情趣,闪烁着叛逆反抗的光辉。
人谓:诗庄、词媚、曲俗。曲之所以以“俗”概之,不仅在它的题材内容,也在它的艺术形式。
三
诗、词、曲都属于诗的大家族,但体性各别,表现在艺术上也各具不同的面貌。大而言之,近体诗及词,皆长于抒情写景,叙事能力极为薄弱,曲则不然,任讷指出:“词仅可以抒情写景,而不可以记事,曲则记叙抒写皆可……重头多首之小令,与一般之套曲中,固有演故事者,即寻常小令之中,亦有演故事者……散曲并不须有科白或诗文以为引带,但曲文本身,尽可记言叙动。”《散曲概论》卷二即使言情,也不是仅仅静止地描述其思绪心态,而往往选取最能体现这种思绪心态的“行动”进行描写,使人物的“心态”具形化。这是诗词中所见不到的。具体风神之异,则固属当然。
诗与词都贵曲不贵直,讲求含蓄蕴藉饶有余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艺术手法上,便讲比兴,讲寄托。袁枚云:“诗有寄托便佳。”《随园诗话补遗》卷五周济云:“初学词求有寄托,有寄托则表面相宣,斐然成章。”而且要做到“有寄托入,无寄托出”《介存斋论词杂着》,即把作者自己所寄寓之意,表现得让读者看不出寄托的痕迹。于是乎“借花卉以发骚人墨客之豪,托闺怨以寓放臣逐子之感”刘克庄《后村题跋·题刘叔安感秋八词》。诗词亦须有趣,其趣即来源于“曲”:直叙不如曲喻,明言不如隐指。其艺术手法虽赋比兴兼备,“诗赋、比、兴,词则比、兴多于赋。或借景以引其情,兴也;或借物以寓其意,比也。盖心中幽约怨悱,不能直言,必低徊要眇以出之,而后可感动人。”沈祥龙《论词随笔》兴之为义,触物起感,寄托无端;不特使读者莫测其意之所在,即作者本人,因境迁事过,读之恐亦不能自了。是诗、词贵幽隐而避直露。
曲则不然。徐大椿谓:“若其体则全与诗词各别,取直而不取曲,取俚而不取文,取显而不取隐。盖此乃述古人之言语,使愚夫愚妇共见共闻,非文人学士自吟自咏之作也。若必铺叙故事、点染词华,何不竟作诗文,而立此体耶?譬之朝服游山,艳妆玩月,不但不雅,反伤俗矣。但直必有至味,俚必有实情,显必有深义。”《乐府传声·元曲家门》这里所说的“元曲”,指剧曲而言,故云“述古人之言语”,但完全适用于散曲。总体来说,散曲追求直白、透彻、淋漓尽致,言尽意尽,这是听觉艺术和舞台艺术的共同特点。论曲者也有“情无限”、“意无尽”说,那不是指像诗词一样韵致深藏而令人体味、捉摸,而是指强烈的感情、直落式的表达方式给人心灵留下的震撼(以诗词法作曲者另当别论)。为了这个目标,语言上“取俚而不取文”,到耳即消,入于耳即入于心。曲之语言贵通俗浅显,接近口语,若讲藻饰、用典故,则如“朝服游山,艳妆玩月”,非曲家当行。艺术手法则多用赋体,“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周礼·春官·大宗师》郑玄注把事物本来的面目加以铺叙,直来直去,不借助比喻,也不借助兴寄,大有实话实说的味道。王骥德云:“世有不可解之诗,而不可令有不可解之曲。”《曲律·杂论上》周德清谓“意欲尽”,“用字必熟”《中原音韵·作词十法》,这就是曲的艺术追求。
“直”中之“味”来自两端:
一是真诚坦率,敞开心扉,毫无隐饰,给人以亲近感,信任感。钱锺书《管锥编·毛诗正义·河广》谓:“言之虚者也,非言之伪者也,叩之物而不实者也,非本之心而不诚者也。”“真”是善与美的前提,一诚遮百丑是也。黄周星称曲之体性曰“天然”《制曲枝语》,王国维谓之“自然”《宋元戏曲史》,刘永济则曰:“举凡曩时文家所禁避,所畏忌者,无不可尽言之。”《元人散曲选序论》都与曲追求天然本色有关。
二是追求谐趣,“须以俗为雅,而一语之出,辄令人绝倒,乃妙。”王骥德《曲律·论俳谐》“妙在借俗写雅,面子疑于放倒,骨子弥复认真。”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诸如杜仁杰〔般涉调耍孩儿·庄家不识构阑〕、王和卿〔仙吕醉中天·咏大蝴蝶〕、白朴〔仙吕醉中天·佳人脸上黑痣〕、马致远〔般涉调耍孩儿·借马〕、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兰楚芳〔南吕四块玉·风情〕、锺嗣成〔南吕一枝花·自序丑斋〕等等。固然,俳谐之作古已有之,《史记》即有《滑稽列传》。但谐趣作为一种时代普遍追求的情趣,却只有元曲足以体现。刘勰说:“嗤戏形貌,内怨为俳也。”又说:“谐之言皆也。辞浅会俗,皆悦笑也。”《文心雕龙·谐隐》范文澜注云:“内怨,即腹非也。彦和之意,以为上者肆行贪虐,下民不敢明谤,则作为隐语,以寄怨怒之情;故虽嗤戏形貌而不弃于经传,与后世莠言嘲弄不可同时语也。”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应该说,并不是所有谐趣类曲作都具有这种“内怨”精神,从元曲内容之驳杂琐屑中可以看出,有的纯粹是游戏之作,趣味也显得低俗无聊。但是,元人之所以具有这种普遍的玩世心态,追求谐谑情趣,体现出浓厚的市民文化色彩,却又有着深刻的时代原因,从这一点上又可以验证“内怨”说言之不诬。
元曲,不论是杂剧还是散曲,都是把最普通的辞语用在最适当的地方,这便是王国维氏《宋元戏曲史》所谓“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不论从内容上看,还是从艺术上看,元曲都与正统的诗文大异其趣。它带有野性的叛逆精神、生新的形式面貌,都使它在文学百花园中光彩照人。
四
元曲之所以呈现这种大异于诗词的精神面貌,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原因,不是个别作家所能左右的。
元代是一个疆域空前广大、空前统一的大帝国。但这个帝国的统一是经历了长期分裂战乱之后,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完成的,它的方方面面都在士人的心灵上刻下了印痕。
唐代堪称封建社会的盛世,但是唐代盛极而衰,接着便是五代十国的动乱;赵宋王朝建立了统一政权,北宋版图本已狭小,靖康之难后,又只剩半壁山河,并且先是与辽、与西夏对峙,继而与金、与元对峙。元代人的心理上沉积了太多的社会动乱的阴影,产生了与太平时期不同的生命体验,乱世余生感或隐或显地徘徊在人们心头,使他们格外珍惜生命,加倍享受生活。那种舍生取义、捐躯报国、为未来、为理想、为社会、为民众的献身精神减弱了,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淡泊了,从而对功名利禄有了新的认识。于是化庄严为滑稽,用诙谐排遣内心深处的压抑。
在封建社会,不论是报国还是济民,理想实现的主要途径就是入仕。元人对功名看法的改变,意味着人生理想的颓堕。“功名二字,如同那百尺高竿上调把戏一般,性命不保。”马致远《黄粱梦》“路迢迢,水遥遥,功名尽在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陈英〔中吕山坡羊〕生命短暂,而大自然长存;功名是虚幻的、危险的,妨碍自由自在的人生,不值得追求。于是“糟腌两个功名字,醅淹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白朴〔仙吕寄生草·饮〕“休说功名,皆是浪语,得失荣枯总是虚。”沈和〔仙吕赏花时·潇湘八景〕“既功名不入凌烟阁,放疏狂落落陀陀。”曾瑞〔正宫端正好·自序〕既然功名是虚幻的,那就追求实在的吧。实在者为何?那就是对生命、对生活的珍惜与享受。唐代士子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生成为爱国精神,化为建功立业的追求;宋代科举录取名额的扩大,重文轻武的政策,刺激了文人普遍的功名欲望;元人则是追求诗酒声情,或流连于妓馆饮醇近妇,或徜徉于山林无拘无束地享受自然风光,对世俗生活有一种普遍的认同感,这就是杂剧中流露的:“天下喜事无过夫妻团圆”石子章《竹坞听琴》,“做子弟的声传四海,名上青楼,比为官的还有好处。”“折桂攀蟾,也不似这浅斟低唱……谁待夺皇家龙虎榜?争如占花丛燕莺场……我向这花柳营调鼎鼐,风月所理阴阳。”武汉臣《玉壶春》只考虑自身的享受,没有了对功名的实际追求,剧中的“金榜题名”故事,也只是把科举当作实现享受目标的手段,而不是攀登功名事业的阶梯。元代文人中,像谢枋得那样忠于亡宋、死不仕元,“以名节励世”者很少,以恢复宋金政权为人生目标的也很少。他们追求的是杯中有酒、心头无事、轻暖甘肥、妖淫艳丽的纵欲生活,哪里还能想到人民和国家?元蒙政权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摧毁了汉族文人像唐宋文人那样运筹庙堂、立功异域的奢望,变得眼界狭小了,眼光短浅了,他们过多地盯在了自己身上,追求一己的享乐,世俗化了。
蒙古贵族入主中原之后,使汉民族,尤其是士人,有一种失落感。他们原来意向所归的汉族群体组织,由于政权的变易而不复存在了,面对新的异族统治,他们感到陌生,感到无所依归。而统治者实行人种等级(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的民族歧视政策,和重征伐而轻文教的轻儒政策(所谓大元典制人分十等……九儒十丐参见《谢迭山集》卷一《送方伯载归三山序》、《心史》下卷《大义略叙》,也使他们产生被抛弃的孤零感。失去归属感,原有的汉族群体制度和道德纪律的约束力便松懈开来;而对新的统治族群体又没有认同感。他们成了“弃儿”。于是受制度和纪律约束的行为指向,便出现了混乱,三纲五常观念、贞节观念,失去了原有的权威地位,他们“自由”多了。元代士子本不把元政权视为应当报效的“国”,即使有报效的愿望,也报国无门。不论是从主观上说,还是从客观条件上说,都使士子们产生自外于元政权、对立于元政权的心态。他们失去了应该依恃、同时也应该效忠的群体。宋代重文轻武,建立的是文官制度,士阶层是政权的核心,处于社会的中心,养成了自得意识和宠儿意识。元代正好相反,从整个阶层来说,他们远离了政权,远离了社会中心,处于被忽视、被讥嘲的地位,已无尊严可言。这巨大的反差,促使“弃儿意识”愈发膨胀,于是开始关注个人生活,任由自我性情的放任,尽情享受山水之娱、声色之娱,玩世、嘲世、骂世,以浪子自居自傲。他们似乎看破了人生,以“悟世”相标榜,实际上看透的仅仅是仕途,于人生倒是更执着了,更知道享受了。甚至从俗的丑的现象中也能发现发人一噱的笑料,真是“许大乾坤,由我诙谐!”孙周卿〔双调蟾宫曲·自乐〕从一方面看,这是长期儒家思想束缚后,人性的复苏,人文主义精神的张扬,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肯定;从另一方面看,也是士大夫社会责任感的淡漠。在散曲里,他们那样大胆地坦露自己的权欲、色欲、自由欲,展现人性的道德的和生理的缺憾与不足,毫不掩饰,毫无“美化”。这正印证了后来人张岱的那段名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陶庵梦忆》卷四也给西方古典主义理论家布洛瓦的话提供了注脚:“伟大的心灵也要有一些弱点……。人们在肖像里发现了这些微疵,便感到自然本色,转觉其别有风致。”《诗的艺术》元散曲所塑造出来的,就是这种可以与交的、有深情有真气的、别有风致的人。这是自然人,本色人,吃五谷杂粮的活人。这是元代社会人生价值无法实现的现实培植出的多味果。
元代是一个没有英雄崇拜、社会榜样丧失的时代。
关于废科举问题,已多为人们所论及。它所造成的结果是打碎了人们入仕报国的幻想和愿望,使他们失去了昔日“唯有读书高”的庄严感、神圣感和优越感。杂剧中的儒生感叹:“儒人颠倒不如人”,“好不值钱也者也之乎”,“今日个秀才每逢着末劫”。甚至成了向人乞讨的叫花子:“是时三学诸生困甚,公出,必拥遏叫呼曰:‘平章,今日饿杀秀才也!’从者叱之。公必使之前,以大囊贮中统小钞,探囊撮与之。”郑元佑《遂昌杂录》“生员不如百姓,百姓不如只卒。”李继本《一山文集》卷八《与董涞水书》“小夫贱隶亦以儒为嗤诋。”余阙《青阳先生文集》卷四《贡泰父文集序》没有了精神支柱,转而务实,不思进取,造成士人品格降低;谋生问题造成思想混乱。哪里还顾得上什么修、齐、治、平!与唐宋文人相比,元人的最大不同便是世俗化了。
由于轻儒,由于废止科举,造成官员素质低劣。入仕之途径,或靠根脚血统,“血”而优则仕,这是为甚么元杂剧中有那么多生动活现的“衙内”嘴脸出现的生活根据;或靠吏进,吏是办事员,唐宋吏员均不得入仕,只有元代吏成为官的主要来源,“由吏致显位者,常十之九”《元史·韩镛传》;或靠买官,所以贪官泛滥,不知羞耻为何物。“州县之官,或擢自将校,或起由民伍,率昧于从政,甚者专以掊克聚敛为能,官吏相与为贪私以病民。”《元史·宋子贞传》“数十年来风俗大坏,居官者习于贪,无异盗贼,己不以为耻,人亦不以为怪。其间颇能自守者,千百不一、二焉。”吴澄《吴文正公文集·赠史敏中侍亲还家序》有谚讥伯颜太师曰:“百千万锭犹嫌少,垛积金银北斗边。可惜太师无运智,不将些子到黄泉。”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七也有科举入仕者,但只占极少数,叶子奇曰:“至于科目取士,止是万分之一耳,殆不过粉饰太平之具。”有的官员不识字,甚至连“七”字都写成“”《草木子·杂俎篇》。官员不仅是政权的支柱,也是人们的榜样,社会风气的好坏,可以说就是官场风气的体现。而元代“贼作官,官作贼,混愚贤。”无名氏〔正宫醉太平〕“铺眉苫眼早三公,裸袖揎拳享万锺,胡言乱语成时用。大刚来都是烘!说英雄谁是英雄?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飞熊。”张鸣善〔双调水仙子·讥时〕“这壁挡住贤路,那壁又挡住仕途。如今这越聪明越受聪明苦,越痴呆越享了痴呆福,越糊突越有了糊突富。”马致远《荐福碑》饱学之士埋没红尘,七尺之躯无处安排。这社会还有甚么权威可言?哪里去寻找英雄?谁还堪为榜样?所以倪瓒感叹:“到如今世事难说,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倪瓒〔双调折桂令·拟张鸣善〕改变了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举贤守礼、仁治天下的局面。从官员到民众,思想混乱,偏离了传统的“正规”,转而寻求满足个人利益和欲望的行为,崇尚自由,我行我素,已无礼可拘,无道可守,无法可遵。“我穿着紫罗襕到拘束我不自在,我穿的皂朝靴怎敢胡去踹?……只管待漏随朝,可不误了秋月春花也?枉干碌碌头又白。”高明《琵琶记》不愿为官愿归隐;婚恋方面更是无礼可拘,较之唐宋都更为自由,这就是在杂剧和散曲里此类作品多且出色的原因。
我们把元代的水浒戏同明代的小说《水浒传》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水浒戏所写都是些个人之间的恩怨琐事,而小说则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揭示更为深刻的社会矛盾,描绘集团间的斗争历程。这大概是没有了英雄崇拜,失去了理想追求之后所造成的心理上、审美情趣上追求平淡的结果。同是婚恋作品,不论是散曲还是杂剧,我们都找不到唐传奇《霍小玉传》的惨烈、《莺莺传》的哀怨、《李章武传》的凄艳,而且是始于离者终于合,平淡中和。“艺术形式的美感逊色于生活内容的欣赏,高雅的趣味让路于世俗的真实。”李泽厚《美的历程》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平民百姓的喜怒哀乐,成为作家们描写和欣赏的对象。可以说,作家和读者都希望品味生活。
五
据隋树森氏统计,元代有散曲流传下来的,作者约二二○人;作品(残曲除外)有套数四五七套、小令三八五三首,收在《全元散曲》(中华书局版)中;此后发现的几首作品,则收入《全元散曲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版)。这比起《全唐诗》(五万余首)和《全宋词》(约两万首)来,数量显然是少的。这一是由于元朝国祚不永,没有提供使曲有更大发展的历史空间;二是由于曲乃新兴文体,没有诗词那样的文化底蕴;三是元代统治者对文化的漠视,“天丧斯文”,未能加意提倡和培植。
文学艺术的成功与否,形式诚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这种形式所承载的人文精神。这种时代精神在作品里体现的深与浅、广与狭,便决定了它在文学发展史中所占地位的高与低,决定了其生命力的长久与短暂。我们应当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文化遗产。元曲之所以无愧于“一代之文学”的称号,就在于它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的人文精神;或者说,元代的人文精神找到了最适宜的艺术寄托形式——元曲。这是诗词所无法望其项背的。明人茅一相《题词评〈曲藻〉后》说得明白:“夫一代之兴,必生妙才;一代之才,必有绝艺:春秋之辞命,战国之纵横,以至汉之文,晋之字,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是皆独擅其美而不得相兼,垂之千古而不可泯灭者,虽然,即是数者,惟词曲之品稍劣,而风月烟花之间,一语一调,能令人酸鼻而刺心,神飞而魄绝,亦惟词曲为然耳。大都二氏之学,贵情语不贵雅歌,贵婉声不贵劲气,夫各有其至焉。”我们很难得出结论,说唐诗、宋词、元曲之成就孰高孰低,诚如春兰、夏荷、秋菊、冬梅,“各有一时之秀,不容为人轩轾”袁枚《随园诗话》卷三。诗、词、曲是艺术园地里的不同品种。而“科学同情各种艺术形式和各种艺术流派,对完全相反的形式与派别一视同仁,把它们看做人类精神的不同的表现,认为形式与派别越多越相反,人类的精神面貌就表现得越多越新颖。”〔法国〕丹纳《艺术哲学》第一编第一章,傅雷译本我们只能说,唐诗、宋词、元曲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不同,它们是不可相互替代的。它们各自承载了历史所赋予的使命,使后来人每读到它们的时候,都会产生心灵的悸动,令读者兴奋不已。这是古人从心底发出来的声音,在新的时代与他们的后世子孙进行感情对话。我们应当接受祖先的厚爱。
元曲的发展,或分四期,或分三期,或分二期。学术界之所以有不同意见,说明在分期方面并没有明显的标志。我们认为宜粗不宜细,以分二期为宜。前期之代表作家如卢挚、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张养浩等,以大都(今北京)为活动中心;成宗大德年间以后为后期,中心转移到临安(今杭州),代表作家如乔吉、张可久、贯云石、徐再思等。大体说来,前期风格本色质朴,后期则更注重格律,趋于典雅。
本书选释曲家作品三百余首。入选标准,是想在比较全面反映元曲面貌的前提下,尽量选思想与艺术俱佳,或在某一方面有特色的作品。这自然体现了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曲多异文,入选时择善而从,不出校记。注释工作,以下曲家曲作由黄克负责:虞集、李泂、薛昂夫、吴弘道、赵善庆、马谦斋、张可久、任昱、钱霖、徐再思、孙周卿、曹德、高安道、亢文苑、真氏、景元启、查德卿、吴西逸、赵显宏、唐毅夫、朱庭玉、李伯瑜、李德载、张鸣善、杨朝英、宋方壶,凡二十六家近百首;其余由张燕瑾负责。全书最后由张燕瑾统一修改定稿。失当、错误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张燕瑾
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再版后记
这本书是十几年前的旧作,蒙绚隆周兄、云波葛兄惦记,又有了修订再版的机会,而且是繁体字线装和简体字平装两种版本,于是复操旧业,重新作了一番审读。从作者生平到注释、题解,都作了一些改动,应当说改动并不算小。本来作家排序也拟作比较大的调整,终因版面改动过大而作罢。
我曾经试图再一次回到编选这本书时的情境,却又谈何容易,老天爷又减去了我们十三个年头。东坡《浣溪沙》词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也只是一种豪情宣泄,历史是不允许开倒车的,对社会、对个人都是一样。修订期间黄克先生偶染微恙,仍然坚持把全书的散曲原文进行了核校,我很感谢他。
不过,通过审读全书,还真使我重又走进元曲家生活的时代,与先贤进行了一次精神对话,那种真情真性、诚挚坦荡人格尽去伪饰的展露,真堪称“今人中少有,古人中难得”。神游散曲故国,当今人与古人在书里相遇的时候,是洗礼,是镜鉴,也是享受。
绚隆兄、云波兄平时联系很少,有时一个问候的电话,就会给我送来春天。我也想起了弥君松颐先生,他是这本书初版的责编,现在同我一样也退休了,不由人生桓温之叹:人何以堪!本次责编是徐文凯女士。我欣慰的是,徐君审稿竟是如此认真,如此细致,使本书避免了不少失误,确保了文字质量,她的敬业精神令人感佩。他们都是好人,我感谢他们,祝福他们。
张燕瑾
2015年端午识于京华煮字斋中
精彩内容节选
元 好 问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鲜卑族。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进士,历任内乡、南阳令,尚书省掾,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金亡不仕,搜集金代史料,编成《壬辰杂编》及金诗总集《中州集》。著有《遗山先生文集》《遗山乐府》《续夷坚志》,其创作文、诗、词、曲兼擅,而以诗词成就最高。元好问以词法作曲,未能展示曲之风采,但他是当时文坛领袖,其曲作为后人楷模,起到了倡导的作用。今有姚奠中主持校点的《元好问全集》。散曲今存小令九首及残曲。
〔双调〕小圣乐
绿叶阴浓,遍池塘水阁,偏趁凉多①。海榴初绽②,朵朵蹙红罗③。老燕携雏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④。骤雨过,珍珠乱糁⑤,打遍新荷。人生有几,念良辰美景⑥,一梦初过。穷通前定⑦,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⑧,对芳樽浅酌低歌⑨。且酩酊⑩,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①趁凉:追凉,逐凉。
②海榴:石榴。
③蹙(cù促)红罗:形容石榴花如同红绸缎皱聚而成。
④和(hè贺):以声相应,应和。
⑤糁(sǎn伞):散落。
⑥良辰美景:好时光,好景色。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⑦穷通:困厄窘迫与显达得意。
⑧命友:招呼朋友。本句命与邀互文义同。
⑨芳樽:酒杯的美称。
⑩酩酊(mǐnɡ dǐnɡ溟顶):大醉的样子。
商衟
商衟(dào道)(1194—1253后),字正叔(或作政叔),曹州济阴(今山东菏泽)人。曾为“学士”,为人滑稽豪爽,有古人风。是曲家商挺的叔父。散曲今存小令四首、套数八套及残套一。与张五牛合编有诸宫调《双渐小卿》(见元夏庭芝《青楼集·赵真真杨玉娥》)。
〔越调〕天净沙
野桥当日谁栽?前村昨夜先开。雪散珍珠乱筛①。多情娇态,一枝风送香来。
①“雪散”句:霰雪纷纷如同乱筛珍珠般落下。霰雪,雪粒。此喻梅花瓣飘落貌。
〔双调〕新水令
彩云声断紫鸾箫①,夜深沉绣纬中冷落。愁转增,不相饶。粉悴烟憔②,云鬓乱倦梳掠。
〔乔牌儿〕自从他去了,无一日不道③。眼皮儿不住的梭梭跳,料应他作念着④。
〔雁儿落〕愁闻砧杵敲⑤,倦听宾鸿叫⑥。懒将烟粉施,羞对菱花照⑦。
〔挂玉钩〕这些时针线慵拈懒绣作,愁闷的人颠倒。想着燕尔新婚那一宵⑧,怎下得把奴抛调⑨。意似痴,肌如削。只望他步步相随,谁承望拆散鸾交⑩。
〔乱柳叶〕为他为他曾把香烧,怎下得将咱将咱抛调。惨可可曾对神明道,也不索和他闹,枉惹的傍人笑。尽教,失约,有一日天开眼自然报。
〔太平令〕骂你个短命薄情才料,小可的无福难消。想着咱月下星前约,受了些无打算凄凉烦恼。我呵,心儿里想着,口儿里念着,梦儿里梦着,又被这雨打纱窗惊觉。
〔豆叶黄〕不觉的地北天南,抵多少水远山遥。将一个粉脸儿何曾忘了。怕的是钟送黄昏鸡报晓,昏晓相催,断送了愁人,多多少少。
〔七弟兄〕懊恼,这宵,受煎熬。被凄凉一弄儿相刮噪。画檐间铁马儿晚风敲,纱窗外促织儿频频叫。
〔梅花酒〕呀,罗帏中静悄悄,烛灭烟消,枕冷衾薄,梦断魂消。扑簌簌泪点儿抛,急煎煎眼难交,百般的睡不着,更那堪雨潇潇。雨潇潇夜迢迢,夜迢迢最难熬,最难熬晚风敲。
〔收江南〕呀,则听的淅零零细雨儿洒芭蕉。孤眠独枕最难熬,绛绡裙褪小蛮腰。即渐的瘦了,相思满腹对谁学。
〔尾〕急煎煎每夜伤怀抱,扑簌簌泪点儿腮边落。唱道是废寝忘飧,玉减香消。小院深沉,孤帏里静悄。瘦影儿紧相随,一盏孤灯照。好教人急煎煎心痒难揉,则教我千万声长吁到不的晓。
①“彩云”句:意谓缭绕云端的箫声停止了。鸾箫,箫的美称。旧题刘向撰《列仙传》载有萧史、弄玉吹箫引凤,双双飞升成仙的故事,故称鸾箫。
②粉悴烟憔:言脂粉零落,无心梳妆。烟,即胭,烟粉即脂粉。
③(diān颠)道:念叨,想念。
④“眼皮”二句:俗常以为被人思念或被人背后图谋则眼皮跳。此说流行于宋元,《水浒传》、元曲多用之。作念,思念。
⑤砧(zhēn真)杵:捣平衣物用的平整石板和捣衣棒槌。
⑥宾鸿:即鸿雁。大雁春季北来秋天南飞,居止不定,故称宾鸿。
⑦菱花:古代铜镜或为菱花形,或背后刻有菱花,故以菱花代指镜。
⑧燕尔新婚:新婚快乐的样子。《诗·邶风·谷风》:“宴尔新婚,如兄如弟。”宴,乐也。毛亨传:“宴,本又作‘燕’。”
⑨下得:舍得,忍心。抛调:抛撇。
⑩鸾交:比喻夫妻、情侣。亲,大宗购物请点击企业用户渠道>小苏的服务会更贴心!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