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古史六案李洁非典型系列明史书系天国之痒中国历史古代史
  • 古史六案李洁非
    • 作者: 李洁非著
    •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文化制品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李洁非著
    •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 开本:32开
    • ISBN:9788889511013
    • 版权提供:人民文学出版社

            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书中六案,对中国古代史具有深远影响,而又疑点丛丛、歧义纷纭。
    作者精密梳篦,引据赅洽。
    在深刻独到的思考与认知下,本书贡献了新的发现。

     

    李洁非

    学者,作家。1960年生于安徽合肥。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分配到新华社《瞭望》编辑部工作。1985年调《文艺研究》编辑部。1987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先后在新学科研究室、当代文学研究室工作。历任当代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文学所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文学所学术委员等职。代表作《解读延安》、典型三部曲李洁非明史书系、《天崩地解:黄宗羲传》《文学史微观察》《天国之痒》等。荣获首届冯牧文学奖、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三届中国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和第七、八、九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等。

    内容简介:

    中国有悠久的“良史”传统,有成熟的修史制度,中国史学可谓发达和厚重;即使这样,历史在中国也不能完全避免含混和疑难。一些貌似耳熟能详的 “已知”历史,有的还属热门,声名赫赫以至妇孺皆知,然而一旦深予案究,却意外地发现:有的余音未绝,有的疑点丛丛,有的聚讼不休,有的根本是悬案。

    本书涉及的六案分别是:焚书坑儒与挟书律,建文皇帝朱允炆的失踪、下西洋、王安石变法、盐铁会议、《老子》作者及书。作者李洁非展开各案细节,搜其纷纭,呈其歧杂,从文献角度还原其复杂性,并进一步做出了新的发现。

    《古史六案》目录:

    正编

    焚书坑儒与挟书律

    失踪的皇帝

    下西洋

    王安石变法

    盐铁会议

    《老子》辨

     

    附编

    关于赵匡胤

    南唐悲歌

    《古史六案》内容节选:

     

    失踪的皇帝(节选)

     

    公元1402713日,明建文四年六月乙丑,谷王朱橞、曹国公李景隆谕令守军解甲,启金川门叛变:

     

    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正统五年,有僧自云南至广西,诡称建文皇帝。思恩知府岑瑛闻于朝。按问,乃钧州人杨行祥,年已九十余,下狱,阅四月死。同谋僧十二人,皆戍辽东。自后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

     

    此为《明史》本纪第四恭闵帝所载“靖难之役”终了,及建文皇帝朱允炆之结局。行文字斟句酌,煞费苦心。之如是,系因这一幕乃史上少有的大疑案。作为正史,所述皆须以史实为凭,而于既存的疑点又要不掩,以最大程度反映事情原貌。撰史之难,藉此可见一斑。《明史》的整体质地,口碑上佳;梁启超说:“现行《明史》,在二十四史中——除马、班、范、陈四书外,最为精善,殆成学界公论了。”读上面一段,信然。玄机尽在“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一语,有明有暗,虚实互见。唯一事实即“宫中火起”四字,舍此莫不成疑,比如“帝后尸”虽出于“火中”,然则“燕王遣中使”出之,是燕王指为“帝后尸”而已,究竟如何,再无旁证。虽然八天后朱棣“葬之”,或者说,那所谓的建文皇帝夫妇葬仪确有其事,但所葬者何人实不可知。鉴此,本纪于建文帝下落,惟书“不知所终”。无所采信、不作结论。也是基于这一点,后文续以“或云帝由地道出亡”之说,并述正统间僧人杨行祥冒充建文帝事,及西南各地建文帝传闻不绝如缕——这些风言风语,本不宜入正史,所以略存及之,皆由“不知所终”引起,以此作为未了之事的收束。

    帝王命案成疑的例子,史上颇有。以个人论,宋太宗手上便攥着两起,即宋太祖“烛影斧声”案和南唐后主“鸩死”案。以朝代论,有清顺雍同光,四帝之死各有流言。然论死既成疑,且完全“不知所终”,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失联于史、无着无落,似乎仅朱允炆一例。

    早期版本《明史》,对此曾不以存疑视之,而一口咬定建文帝自焚死。如今我们可从王鸿绪《明史稿》见之,文曰:“俄宫中火发,帝及皇后马氏崩。”为辩白这种写法,王氏还在《史例议》里花大量篇幅自证其是,核心论点是:“阖宫自焚,以死殉国,建文之正也。”赠给朱允炆一顶道德高帽。孟森先生冷言斥之:“横云惟能体清廷之意,而于明代之疑案,特力持其武断之说以迎合之。”又直楬其由:“清初人尚思明,若朱三太子,亦竟以一孩童在罗网之内,历六七十年,为海内遗民之所附属。当时惟有此嫌忌,故于故君或故君之子,务指为国亡后必不幸存,亦是杜绝人望之私意。”简言之,置建文一门“阖宫自焚”之地,是为根绝清初汉人故国之思以及借滋事端的可能。乾隆间重审《明史》,建文自焚死的写法,终因强史太甚遭弃,转而落于“不知所终”四字,成为现在通常看见的样子亦即梁启超所强调的“现行《明史》”。孟森析其原因,认为此时满清立足既稳,“天下无希望于明后之人,故高宗亦知《明史》原本之不合,而诏改之。”检《御批通鉴辑览》,乾隆谕旨谈应予重订的史事,专门点了建文结局:“若宋太祖之斧声烛影、明惠宗逊国出亡等事,异说滋多,尤当剖晰是非,以昭定论。”该书卷一百一述建文之史既毕,撰者于“以帝为逊国云”下面加注,头一句“逊国之说,明旧史例议力辨其妄”径引王氏旧说后,以“其言诚是”稍示有限肯定,随即笔锋一转:

     

    但据王鏊、陆树声、薛应旂、郑晓、朱国桢等所载,书皆历历可考,虽有舛讹,或未必悉由附会。

     

    认为建文结局诸说未可遽否,并得出八个字:“事难征核,姑从阙疑。”“现行《明史》”显是依此分寸订成。

    今之《明史》涉建文结局,除本纪落于“不知所终”四字外,曲折之笔主要还有三处,分见《姚广孝传》《胡濙传》和《郑和传》。

    姚传:

     

    十六年三月入觐,年八十有四矣,病甚,不能朝,仍居庆寿寺,车驾临视者再,语甚欢,赐以金唾壶,问所欲言。广孝曰:“僧溥洽系久,愿救之。”溥洽者,建文帝主录僧也。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状,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溥洽,而命给事中胡濙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之不可得。溥洽坐系十余年,至是,帝以广孝言,即命出之。广孝顿首谢,寻卒。

     

    核以《太宗实录》,亦于同年同月记有:

     

    至是自南京来朝,车驾临视者再。既卒,上悼惜之。

     

    可知这是成祖与助其成大业的姚氏之诀别。其间所言,《实录》未书,姚传则明曰广孝以释放和尚溥洽为临终心愿,而成祖允之。这位溥洽,因与朱允炆脱逃有染,靖难之后便以某种借口拘禁至今。姚广孝原在释门,法名道衍,与溥洽想是故交。朱棣将溥洽系狱不杀,应是看在广孝面上。眼下广孝弥留,以还溥洽自由为恳请,朱棣当即下旨放人。

    胡濙传:

     

    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濙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始还。所至,亦间以民隐闻。母丧乞归,不许,擢礼部左侍郎。十七年复出巡江、浙、湘诸府。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胡乃建文二年进士,燕王入金陵时归附,旋升户部都给事中。阅上文,终永乐之朝,他实际是一名“隐秘战线”的“专职干部”。他被派出巡方,公开名义是颁御书、访仙等,暗地使命则为“隐察建文帝安在”。前后有两大阶段:自永乐五年起受命至十四年还朝为第一阶段;中间隔了三年,十七年再次派出,至二十一年亦即朱棣崩殂那年复命。是年七月,塞外闻警,情报云“阿鲁台将犯边”,成祖乃最后一次亲征蒙古。《实录》记:“戊申,车驾次宣府。”“甲寅,车驾发宣府。”则成祖驻跸宣府,在七月三十日至八月初六日之间。胡濙深夜见驾,即此七天中一日。君臣究竟谈了什么,胡传不能道其详,但从成祖既已辞都远征、胡濙追至宣府,以及“帝已就寝”“急起召入”“漏下四鼓乃出”等情形看,必系极其重大、成祖至为关切者。末句“至是疑始释”,从事后角度暗示,当夜所谈关乎建文下落。

    至于郑和,自无外乎闻名天下的“下西洋”事: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下西洋先后搞过七次,若予全面考察,其目的确不宜说尽在踪迹建文。《明史》此处行文,也可谓主次分明:下西洋最初由踪迹建文触发,此一目的居主,但也兼具其他动机。结合胡濙传来看,应该说踪迹建文是一项同时并举于海内、海外的计划,胡濙与郑和各主一端;最后,海外无果、海内则似有眉目,以胡濙夜谒宣府、成祖“疑始释”为着落。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