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此商品库存有限,请在下单后15分钟之内支付完成,手慢无哦!
100%刮中券,最高50元无敌券,券有效期7天
活动自2017年6月2日上线,敬请关注云钻刮券活动规则更新。
如活动受政府机关指令需要停止举办的,或活动遭受严重网络攻击需暂停举办的,或者系统故障导致的其它意外问题,苏宁无需为此承担赔偿或者进行补偿。
[正版]医溪絮语 名中医治学心悟 中医书籍 卢祥之 9787504682505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1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diyi部分 随 悟
1. 张山雷:肝胆火升,浮阳陡动,扰乱脑神经,此皆中风也
2. 郑寿金:万病总在阴阳之中
3. 张锡纯:临证调方,必细心斟酌,详审病机,而后百用不至一失
4. 曹颖甫:中医从源寻流,不舍本逐末,就在于仲景“经方”
5. 张生甫:拘守成法,何能治病
6. 章次公:有是证用是药,其失在有偏有颇
7. 章次公:治湿温,汗、润、下“三禁”不可拘
8. 施今墨:八纲辨证气血、表里、虚实、寒热,而阴阳实为总纲
9. 吴佩衡:临证宜注重表证,宜在变中求治
10. 吴佩衡:老于临床者,睿辨真假寒热,当为shou要
11. 吴佩衡:阴盛格阳,临证不可不细审其因
12. 袁鹤侪: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茯苓甘草汤三方之有同有异
13. 孔伯华:施治以保护元气为主
14. 陆渊雷:《伤寒论》是治疗之极则,学医所必由
15. 张镜人:治热病,宜“表”“透”一统
16. 魏长春:学贵于疑,重证不惊,轻征不怠,用药务精,切当忌庞
17. 张镜人:慢性肾炎有内、外两因
18. 张镜人:红斑狼疮当责其风热邪毒,气阴已伤
19. 聂咏丰:肝病之治,重其濯断无所,宜保肝胃而顾四脏
20. 金寿山:学如积薪,后来居上
21. 程门雪:施治宜细析治法,方药宜细化活用
22. 秦伯未:比证活用,酌脏腑而择药,为立方之道
23. 张赞臣:高手治咽之道,在肺在胃
24. 陆南山:临诊治眼病,合参四诊,不尚分型
25. 徐丽洲:治幼儿诸病,务求一透
26. 刘渡舟:抓主征,用经方;重六病,尚简精
27. 汪逢春:治之王道者何?盖轻可去实,温脾益气
28. 岳美中:临床诊治之正途,就在于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结合
29. 黄竹斋:三阳三阴,本钤百病
30. 赵心波:儿科证难在辨因,只要有“准”,治易也
31. 张伯臾:论治杂病,诀在平调阴阳,培补脾肾
32. 张伯臾:心梗之根,多在阴阳两虚,痰瘀互阻
33. 丁甘仁:风温之疾,利在速战,勿拘温邪不投温剂
34. 丁甘仁:湿温治在三阳三阴,变在从阳入阴
35. 严苍山:治温病,切要在“三护”
36. 陈道隆:上控经,下承诸,悉推善策,是治疑难病之大旨
37. 路志正:治病求本。凡施治之初,宜深思,又宜持重
38. 祝味菊:八纲论杂病,五段论伤寒
39. 秦伯未:疑难杂病,治兼标本
40. 秦伯未:成方固可贵,临证宜活不宜拘
41. 刘树农:久泻不忌通下
42. 张赞臣:泻而防弊,务护正气
43. 沈自尹:中医精华之所在,在乎证也
44. 程门雪:“化”字为先,治法、方药化而用之
45. 张骧云:“表”“透”两法,是伤寒证治的中心
46. 陈苏生:凡病多郁,治郁当以调气为要
47. 金明渊:临证辨宜谨守病机,治宜崇醇尚缓
48. 徐荣斋:妇科之辨,素有十问
第二部分 杂 札
49. 胡希恕:六经辨证有“三辨”
50. 蒲辅周:方有“王道”“霸道”
51. 蒲辅周:必先岁气,毋伐天和
52. 蒲辅周:中、西医结合,只求“神”合,不求“形”合
53. 邹云翔:不讲五运六气学说,就是不了解祖国医学
54. 何承志:无论内伤外感,贵在守法脾肾
55. 严世芸:调气活血,百病乃安
56. 王辉萍:袪邪扶正,法在调中
57. 王辉萍:妇科之治,shou重肝肾
58. 严苍山:道之一端,各有短长,为医须兼取百家,推陈致新
59. 陈道隆:理法者,不拘一格;方药者,以简驭繁;辨证者,去芜存菁
60. 胡建华:临证治脑神经诸病,重在治肝
61. 夏应堂:用药难,识病知理更难,而临证总宜举重若轻,药用轻灵
62. 夏墨农:痈疽疮疔,形诸外而本诸内,正气为御邪之本
63. 庞泮池:异病虽同治,本源自仲景
64. 顾伯华:疔疮走黄,必以通下
65. 蔡小荪:彰古参今,辨证辨病,衷中参西
66. 杨永璇:真正辨证而施治,秘而不传者,在经在络
67. 杨依方:药物取归经,执简而驭繁,大扬阐医理
68. 施 杞:经隧不通,气机逆乱,瘀阻经络,从肝而治
69. 张重华:五官之病,多涉肝肺
70. 李济仁:调理五脏可养生
71. 邓铁涛:博而不失其精,实而不失其高,近而不失其远
72. 苏荣扎布:以八戒安心,以四法调身
73. 金明渊:老于临床者,辨在义理之得当,不在药物之新奇
74. 王翘楚:脑属脏器,而非奇恒
75. 邵长荣:中医内涵的扩展,就在于辨证论治与西医辨病相结合
76. 王灵台:子母戚戚,肝肾息息,阴阳互根,乙癸同源
77. 叶景华:临证有五要:主证、主次、共性、阶段、整体
78. 奚九一:无因不成瘀,因邪而致瘀
79. 陆德铭:识病是关键,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重要
80. 陈筱宝:治妇人以元气为本,调血为主,调肝为本
81. 蔡柏春:治女科之经候,从气从血而辨寒热虚实
82. 陆瘦燕:五行气法是针术取效之关键
83. 朱瑞群:小儿顾护纯阳,滋补稚阴,温阳而抑阴
84. 王子平:擒拿与点穴,正骨理筋于一炉;手法与药物,练功相合于一体
85. 姚和清:眼科之治,分辨在阴在阳,证辨在脏在腑
86. 钱伯文:积聚之成乃气滞之故,疏达理气乃治本之法
87. 刘嘉湘:扶正求本,尤重脾肾,辨病祛邪,着眼局部,立足整体
88. 谢利恒:六淫重在于湿,治湿之法,惟辛惟燥
89. 王正公:辛透以疏风,清轻以泄热
90. 夏少农:益气养阴法为外科基本之法
91. 黄文东:久病不愈,与脾胃关系为密切
92. 费绳甫:步东垣,宗丹溪,从补阳,重补阴,治虚劳,长调理
93. 王慰伯:外感论治,六门三法宜;新感、伏邪,只在辨证,识分六气
94. 姜春华:截断扭转,开一代温病新法门
95. 王大增:女病重在治肝
96. 陈大年:承先人,继素庵,明病理,调肝血
97. 黄鸿舫:先议病,后议穴
98. 董廷瑶:检谱对弈弈必败,拘方治病病必殆
99. 时毓民:治小儿病,重在健脾助运
100. 赵炳南:皮肤湿疡为病,起于湿热,主在心肝,惟以龙胆泻肝
101. 陈健民:医哲本相通,参合宜求索
102. 彭培初:不通乃百病之源,凡病惟求于通
103. 裘沛然:疑难病证因有五因,治有八法
104. 王 左:解排热毒散,气血贵畅和
105. 徐仲才:人若失其阳,则折寿不彰
106. 姚培发:人衰之本,肾精竭矣
107. 朱南孙:乙癸一源,肝肾相系
108. 唐吉父:治学宜“熟”“博”“活”
109. 顾筱岩:疮疡形之于外,病源必根于内
110. 奚伯初:小儿之治,尤重滋阴
111. 徐蔚霖:儿科之治,重在调肺、脾、肾
112. 孟仲法:何为整体谓?阴阳平衡
113. 朱子云:喉疾之辨,源为脏腑经络
114. 王仲奇:辨病证,溯经络,酌盈虚,济升降
115. 夏 翔:脾肾为本,气血为治,益气活血为要
116. 徐小圃:小儿以阳气为本
117. 陈作霖:情志致病,必取厥阴
118. 秦亮甫:和调五脏,辨识经络,尤崇督脉
119. 哈荔田:临床调经者有“五要”
王冰《素问注序》说:“且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扶桑”不仅指“东瀛、日本”,《山海经·海外东经》载:“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 ,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亦即谓,“扶桑”是生长于东方海外名叫“汤谷”的一片水域中的一棵参天大树,即谓中医之学成也。 学医需有“径”,抵达需有“舟”。祥之先生此书,即学医者的“径”与“舟”。——沈宝藩(85岁国医大师)
1. 张山雷:肝胆火升,浮阳陡动,扰乱脑神经,此皆中风也
在中国医学学术史上,张山雷与张锡纯、张生甫齐名。笔者在1994年被聘为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客座教授时,时任研究生部主任的时振生先生就曾与笔者畅谈“海内三张”,其神情之尊崇,溢于言表。
张山雷,名寿颐,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本系前清诸生,精于朴学训诂,因其母亲多病,遂留意医学。甲午战争中,光绪帝主战。以后李鸿章“初败于牙山,继败于平壤。日本乘势内侵,连陷九连、凤凰诸城。太连、旅顺相继失守。复据威海卫、刘公岛,夺我兵舰,海军覆丧殆尽。于是议者交咎李鸿章,褫其职。以王文韶代督直隶,命鸿章往日本议和”。当时局不稳,《马关条约》一签,张山雷先生灰心仕途,乃弃儒习医。早年师从朱氏疡科传人朱阆仙先生,1920年,被聘为兰溪中医专门学校教务主任,从此其为近代中医教育奋斗了一生。
山雷先生的名著是《中风斠诠》,该著作阐发了《素问》“血之与气并走于
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与“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两条的意义,以为此
乃今之所谓“中风”,正与西医“脑溢血”血冲脑络说法符合,其学术水平一直
为当世、后世所推崇。
现在说的中风,从近30余年来,其病因已明确,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斯病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多少年来就被列为威胁健康大的疾病之一。中风,风乘虚而为病也。向来唯东垣主虚,而河间则主火,丹溪则主痰,似乎各异。所以徐大椿说:“今之患中风偏痹等病者,百无一愈,十死其九,非其症俱不治,皆医者误之也。凡古圣定病之名,必指其实。名曰中风,则其病属风可知。既为风病,则主病之方必以治风为本。故仲景侯氏黑散、风引汤、防己地黄汤,及唐人大小续命等方,皆多用风药,而因症增减。盖以风入经络,则内风与外风相煽,以致痰火一时壅塞,惟宜先驱其风,继清痰火,而后调其气血,则经脉可以渐通。”张山雷先生则强调“融洽西中”,这一观点,今
大家都已熟知,而在100多年前,可是有极其重要意义的见解。
《素问》中的“厥”病,张山雷先生认为即后世所说的中风病。这种病非由外感风邪所致,而是由于肝火内盛,化生内风,激其血气,并走于上,直冲犯脑,震扰神经,而表现为昏不知人,口眼 斜,肢体不遂,语言不清等症。张山雷先生明确指出,今之中风病“皆是肝胆火升,浮阳陡动,扰乱脑神经,或为暴仆,或为偏枯,或为眩晕昏厥,或为耳鸣耳聋,或更瞤瘈疯,强直暴死,诸般病状,俱已历历如绘,此皆近世之所谓中风也”。言中医中风病证,借助于西医脑神经之说。在病机探讨上,中、西医理论结合,杂病之中风是以内风为主要病机,治疗时强调应以“潜镇摄纳”为总的治疗原则。
《中风斠诠》中,按中风病情,分为闭证、脱证两大类,并根据具体表现总结出治疗八法。譬如:开窍法,用于气窒声不出,牙关紧闭者,用通关散(细辛、牙皂为末,吹鼻中)以搐鼻取嚏,同时针刺水沟、合谷等穴;固脱法,用于中风病证中由于正气之散亡,无根之火暴动而见的脱证;潜镇法,用于中风发作之前,可以防患于未然,在已发作之后可以抑制病情的变化;开泄法,用于肝阳上扰,气火上升,同时夹痰浊上壅,阻塞气道,可用稀涎散、礞石滚痰丸(大黄、黄芩、礞石、沉香)、青州白丸子(白附子生用、半夏生用、南星生用、川乌生用)之类,体质虚弱者,则宜用平和之剂以化痰泄痰,如二陈汤或杏仁、枳实、贝母、竹茹之类,另外如胆南星、天竺黄、竹沥、荆沥之类,性和平,可以重用。
此外,如顺降法,用于中风痰火上逆,气逆火升,气必然因之而逆,在临床上可兼见喘促之症,此时治疗,宜定其横逆,调其升降,顺达气机,可用匀气散(白术、乌药、人参、天麻、沉香、青皮、白芷、木瓜、紫苏、甘草、姜)、乌药顺气散(麻黄、橘皮、乌药、僵蚕、川芎、枳壳、炙甘草、白芷、桔梗、炮姜、生姜、大枣);育阴养血法,用于怔忡惊悸、健忘恍惚,肝血不足,不能养心,心血亏虚之证,可用滋水清肝饮(山茱萸、熟地、山药、茯苓、泽泻、丹皮、当归身、白芍、柴胡、山栀、大枣)、一贯煎(沙参、麦冬、生地、当归身、掏杞子、川楝子)等;滋填肾阴法,用于肾水不足,不能制火,肝阳暴动而化风,可用六味丸之类;通经宣络法,用于半身不遂,手足不用以及疼痛瘫痪等证,可用独活寄生汤、桑枝煎、虎骨四斤丸(木瓜、天麻、牛膝、肉苁蓉)等。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张山雷先生的学术观点,主张中、西医融合,在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分类以及治疗的认识和总结上,结合自己的个人经验,为后人在中风病的辨证分型和治法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亦成为民国时期有见解、有卓识、知名的医学家,其所做出的贡献,青史标名矣。
2. 郑寿金:万病总在阴阳之中
郑氏可谓是中国近代中医学术的领跑者。郑寿全,字钦安,四川邛州(今属成都)人,学医于一代通儒兼名医刘止唐先生。郑寿全先生熟读深思《黄帝内经》《易经》《伤寒论》,穷20余年之精力,探索始知人身阴阳合一之道,认为仲景立法垂方之义,就归于阴阳。对仲景学术的发挥,以阴阳为纲,尤重心肾阳气。卓识云:“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以病参究,一病有一病之虚实,一病有一病之阴阳。知此始明仲景之六经,还是一经;人身之五气,还是一气;三焦,还是一焦;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
细品之下,我们可以发现,郑寿全先生是以《周易》丰富的辩证法和天地整体运动为指导,用八卦原理阐发人体生理病理的阴阳法则,确实是十分精妙的。其坎卦解、离卦解、辨认一切阳虚证法与一切阴虚证法,尤属切要。“坎为水,属阴,血也,而真阳寓焉。中一爻,即天也。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离为火,属阳,气也,而真阴寄焉。中二爻,即地也。地二生火,在人为心,一点真阴,藏于二阳之中……人身之主也”。他从此论点出发,则心肾为人身立命之本,人身赖以生存的元阴元阳,彼此互为其根,相互依存转化,体现出分之则二、合之则一的对立统一观。他曾说:“坎中真阳,肇自乾元,一也;离中真阴,肇自坤元,一也。一而二,二而一,彼此互为其根。”实际上,这也是对《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的进一步阐发。
联系到人体病理,郑寿全先生认为“此阴阳二气原是均平,自然百病不生”。如果不能使之“均平”,故有盛衰之别,水盛则火衰,火旺则水弱,此阴证、阳证所由来也。并强调“要知阴阳调和之人,六邪不侵,七情不损”;“发病损伤即有不同,总以阴阳两字为主”。在辨证论治中,始终突出阴阳这个总纲,阴盛者阳必衰,阳盛者阴必弱,不易之理也。郑寿全先生总结的辨认一切阳虚证法与一切阴虚证法,是积其临床数十年之经验所成的,理论上,也是对仲景学术的丰富与充实。在辨认阳虚证时,他说:“阳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浅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形,皆是阳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扶阳抑阴。”在辨认阴虚证时,他说:“阴虚病,其人必面目唇口红色,精神不倦,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二便不利,口渴饮冷,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芒刺满口,烦躁谵语,或潮热盗汗,干咳无痰,饮水不休,六脉长大有力,种种病形,皆是阴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益阴以破阳。”
在其名著《医理真传》中,郑寿全先生采取问答形式,详加论证,反复推明;在《医法圆通》中,对心病不安、肺病咳嗽等51种病症,逐证逐条分辨,充分体现了仲景辨证论治以阴阳为纲,并联系实际的具体运用方法。然而郑氏在阴阳两纲中特别着重阳气,认为“有阳则生,无阳则死。夫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唯赖此先天一点真气耳。真气在一日,人即活一日;真气立刻亡,人亦立刻亡。故曰人活一口气,气即阳也,火也,人非此火不生”,故论治时即强调“治之但扶真阳,内外两邪皆能灭,是不治邪而实治邪也”。他论气、命二者,认为气占主导地位,指出“人体合而观之,一阴一阳而已,更以阴阳凝聚而观之,一团元气而已”。他特别强调坎中一点真阳的作周,为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他说:“阳者阴之根也,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真气命根也,火种也,藏于肾中”。故其治病立法,shou重扶阳,临证时必shou先考虑元气盈虚损伤情况,以扶阳救逆,抑制阴邪,善用大辛大热的姜、桂、附之类来治疗阳虚之证,而且屡用大剂量治愈许多群医束手无策的大症、重症,于是开创了火神一派,直接影响了近代的张锡纯、张简斋、祝味菊、吴佩衡、徐小甫诸医家的学术思路。
郑寿全先生是把伤寒病理法方药发挥至登峰造极的diyi人,他大量运用理中、四逆辈治疗诸种杂病,如血证、心痛、头痛、咳嗽、脐痛、中风、发斑、胃痛、谵语,以及耳、目、喉、舌、齿、鼻等百余种病证,均能见微知著,活法圆通,技巧独超,疗效卓然。他认为“四逆汤力能扶先天之真阳”,并非专为少阴立法,而上、中、下三部之法倶备,“此方功用颇多,得其要者,一方可治数百种病,因病加减,其功用更为无穷,余用此方救好多人,人咸目余为姜附先生”。可见,郑寿全先生在临床实践上大大扩展了仲景三阴证四逆辈的治疗范围,其功厥伟。
亲,大宗购物请点击企业用户渠道>小苏的服务会更贴心!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