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残酷剧场 伊恩 布鲁玛 著 译丛042 艺术 电影与战争阴影 世界 历史书籍
  • 正版图书!品质保证!默认发最新版本!收藏店铺可享优先发货!
    • 作者: 伊恩·布鲁玛著
    •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07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文化制品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伊恩·布鲁玛著
    •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07
    • ISBN:9783579757784
    • 版权提供:北京出版社

            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全球思想家”写给残酷世界的理性建言

    直面人性与历史的暗黑时刻,深入探究是什么让人类如此残暴不仁?

    二十世纪的强权与战火又催生了怎样的艺术花朵?


    书名:残酷剧场:艺术、电影与战争阴影

    定价:88.00

    作者:[荷]伊恩·布鲁玛

    装帧:精装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

    页数:400

    ISBN:9787547736500

    字数:320千字

    出版时间:2020.7

    尺寸:152mm×228mm


    直视人性中的邪恶深渊,剖析暴力、残酷、权力与艺术的神秘联结。从电影、摄影、绘画,到文学、音乐和舞蹈,谈论备受争议的纳粹导演莱妮·里芬施塔尔、德国新电影代表者法斯宾德、表现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马克斯·贝克曼、美国西部片精髓象征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被称为“摇滚变色龙”的大卫·鲍伊等艺术家,到德布林、永井荷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等文学家,见证他们如何回应强权与战争、对抗残酷的现实,后从中开出艺术的花朵。

    以史实和理性,取代狂热与悲情,探讨20世纪影响全人类命运的战争与种族屠杀。本书从不同艺术家和烽火下的“普通人”的经历,切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柏林和巴黎的惨况、犹太大屠杀的悲剧、神风特攻队的自杀攻击、《安妮日记》的争议、冷战下的东德、巴以冲突、美国帝国主义等,带领读者深入探索这些事件背后的权力机制与人性冲突,分析人们对20世纪动荡时代的历史认知与解读。

    从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到作品的时代精神,理解人类当前的处境与危机。布鲁玛不仅仅聚焦于“二战”,其关怀扩及今日世界的认同危机、找寻历史真相的无力感、底层社会的暴力、年轻世代的虚拟世界生活、当代新闻媒体怪象、亚洲国家经历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下产生的迷惘等,重新赋予20世纪的经典电影、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全新的时代意义。

    美国笔会“迪亚蒙斯坦—施皮尔福格尔艺术评论奖”(Diamonstein-Spielvogel Award)得奖作品。


    伊恩·布鲁玛(Ian Buruma),生于荷兰海牙。曾担任《远东经济评论》和《旁观者》杂志记者與《纽约书评》主编,为《纽约时报》《新闻周刊》等报刊撰写关于亚洲的政治和文化评论,并曾任教于牛津、哈佛、普林斯顿、格罗宁根等大学。现为纽约巴德学院保罗·威廉斯教席之民主、人权和新闻学教授。出版的著作有《零年:1945现代世界诞生的时刻》《罪孽的报应: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创造日本:1853—1964》等。2008年被授予“伊拉斯谟奖”以表彰他“在欧洲对文化、社会或社会科学做出的重要贡献”,同年以其卓越的著作帮助美国读者理解亚洲的复杂性而获得“肖伦斯特新闻奖”。2008年和2010年被《外交政策》杂志选为“全球思想家”。 

    译者简介

    周如怡,台湾大学历史所硕士,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科学与科技研究博士,专攻1920世纪欧洲医疗、文化与哲学史。


    布鲁玛的兴趣广泛,并对此充满热情,勇于批判……尽管他剖析的创作者天马行空,他的见解评论却总是鞭辟入里。

    ——《书单》

    布鲁玛写作风格行云流水,探讨题材广泛多样……展现一般文化评论者缺乏的器度……在艺术作品分析上多有着墨,虽然世道日益艰难,但他在字里行间仍对历史抱持正面态度。阅读他的作品,是一趟独树一格的知性之旅,与艺术文化的邂逅。

    ——《科克斯评论》

    《残酷剧场》是伊恩·布鲁玛多年来在《纽约书评》发表的艺文评论和历史散文精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各地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屠杀和种族灭绝。有人说,每个人心中有一个邪恶的纳粹,只等着适当时机爆发。伊恩·布鲁玛则想问:究竟是什么让人类如此残暴不仁?民族?国家?信仰?理想?或只为了满足变态快感?为了追根究底,布鲁玛带领读者探索纳粹的宣传影片、德国占领下的巴黎、犹太人的命运、被盟军炸成废墟的柏林、争议不断的《安妮日记》、珍珠港事变、神风特攻队、堕落艺术、冷战下的东德、巴以冲突、战后的日本的前卫艺术等等,从电影、文学、绘画、音乐、剧场、舞蹈的表现中,重回第二次世界大战现场以及战后重建的世界,试图找出答案。

    艺术家为了回应强权的压迫与残酷的现实,在作品中揭露文明行为背后的黑暗面,直视人性中邪恶的冲动。赫尔佐格、法斯宾德、马克斯·贝克曼、乔治·格罗兹、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大卫·鲍伊、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大岛渚、村上隆、克鲁伯等,试图探究人类处境的深渊,从中开出艺术的花朵。布鲁玛从不同的人物切入战争,结合对作品的分析、对历史的洞察,辅以敏锐的美学判断,提供读者一个理解人类当前处境的面向,让我们对生活中所见之美、暴力和残酷,有更深刻的体会。


    前言

    一 受害者情结的欢愉与险境

    二 迷人的自恋狂:莱妮·里芬施塔尔

    三 沃纳·赫尔佐格及其英雄

    四 柏林之光: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五 毁灭德国计划

    六 只有故乡好

    七 安妮·弗兰克的身后事

    八 德占时期的巴黎:甜美与残酷

    九 扭曲的纪录片艺术

    十 珍珠港事变之欣喜若狂

    十一 为帝国捐躯的神风特攻队

    十二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战争

    十三 被夺走的梦想

    十四 尖酸刻薄的记事者:哈里·凯斯勒

    十五 信仰者

    十六 孟加拉文艺复兴后一人

    十七 他们现在的样子:迈克·李

    十八 尴尬的艺术

    十九 创造大卫·鲍伊

    二十 必胜的穿衣哲学

    二十一 马克斯·贝克曼的马戏团

    二十二 堕落艺术

    二十三 乔治·格罗兹的亚美利加

    二十四 反朴归真的大艺术家

    二十五 东京执迷

    二十六 日式悲剧

    二十七 虚拟暴力

    注释

    出处


    前言(选摘)

    偶尔会有人跟我说 :“你写的东西真是包罗万象。”我不觉得这话有贬义,反而当成是赞美。不过坦白说,和深入钻研几个特定主题相比,我书写这么多不同的题材,并非有什么过人之处。我想我之所以会写这么多不同的议题,大概是因为生性好奇,又很容易觉得无聊的缘故。

    我虽然兴趣广泛,但就像狗总爱回到它喜欢的树旁打转,我写作也不离那几个我挂念的主题。在此,无须深究我为何特别挂念某些特定主题,因为这样分析下去,很容易陷入个人的思绪,也就无法表达我想说的事情了。

    不过,我的个人兴趣确实形塑了这本文集的样貌。首先,我一直想了解人类为什么会有残暴的行为。许多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有些甚会出于竞争而猎食自己的同类 ;但只有人类会做出甚或不经大脑思考的暴力行为,有时只是为了满足变态的快感。

    我之所以会对这问题感兴趣,部分是因为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害怕暴力。我试着为这些乍看之下不合理的行为找到合理的解释,或许没什么道理可言,但这是我面对恐惧的方式。有些人选择忽略这种恐惧,我却正好相反 :就像在纽约地铁瞥见一只胖老鼠在轨道上跑来跑去,我的目光却离不开这恐怖的一幕。

    这也适用于其他形式的恐惧。结论是,恐惧往往离不开着迷。我不相信有人天生是魔鬼。人会做出邪恶的事,往往是出于坚信自己做的是对的事。1943 年,时任德国希特勒党卫队(SS)统帅的海因里希·希姆莱(Heinrich Himmler)在波兰境内的波森(Posen)告诉党卫队诸将领,“基于对我们同胞的热爱”,“终结”犹太民族是必要的任务。他应该是真心作如此想。虽说当时希姆莱正醉心于权力游戏,但他并不是个一心只想作恶的恶人;希姆莱不是撒旦,他只是个有能力实现疯狂的谋杀幻想的讨厌鬼。他手下有无数人供他差遣,这些人或许是出于服从,或许是因为嗜血成性而去执行他的计划。我相信在这些刽子手中,有些人要是换个情境,也就只是个连只苍蝇不愿伤害的普通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五年,我在荷兰出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荷兰被纳粹德国占领,我父亲被迫在德国工厂工作,母亲则是犹太人。这样的成长背景,让我在评论战争是非时,很自然地觉得自己在道德上高人一等—我生在正义的一方,德国人是邪恶的。只是,许多非德国人在德军占领期间自愿成为纳粹共犯,不久之后,这个不争的事实开始浮上台面,正义和邪恶之间的界线也跟着模糊了。

    我们这一辈在战争阴影之下长大的人,常耽溺于思索自己在压力之下,究竟会做出什么事。譬如说,我有那个胆子冒生命危险加入反抗军吗?受到严刑拷打时,我可以守住秘密吗?我没有办法回答。不过,我对另一个恐怖的问题更有兴趣 :在某些情境之下,我会不会做出同样的暴行?这问题也一样很难回答。

    像 20 世纪 30 年代的德国人这样拥有高度文明、受过高等教育的民族,为什么会受一个谋杀者煽动,陷自己于道德荡然无存的深渊?这个问题一直在我心中挥之不去。但我明白,那些追随希特勒的德国人并非特殊个案 ;这世上没有的坏人,也没有的好人。有人说,每个人心中有一个邪恶的纳粹,只等着适当时机爆发;我也不赞同这种愤世嫉俗的看法。但我相信,若赋予人操控他人的生杀大权,许多人会滥用这样的权力 ;上纲的权力在披上崇高的道德外衣之后,必会导致残忍的行为。

    我们对权力、残酷、死亡可怕的痴迷,可以在艺术中实现,而本文集的书名即源于此。这并不是说所有伟大的艺术或戏剧和这些负面的主题相关,但让我感兴趣的,是艺术和戏剧揭露了我们所谓的文明行为,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下,经常有其他动机。我猜这大概是为什么我对 20 世纪 20 年代的德国艺术情有独钟。那个年代中,我喜欢的艺术家,像是马克斯·贝克曼(Max Beckmann)、乔治·格罗兹(George Grosz)、恩斯特·路德维希·基希纳(Ernst Ludwig Kirchner),曾亲眼看见次世界大战的壕沟和战地医院,以及受尽战火摧残的柏林,那里充斥着贫穷、犯罪,道德已然崩坏。这些艺术家见证了人类处境的深渊,并从中开出艺术的花朵。

    德国的战争同盟——日本,则是另一个在20世纪犯下滔天大罪的国家。有许多不同的理论试图解释日本的行为,把日本在国境外道德沦丧的表现归咎于“武士道精神”、不受基督教原罪观念羁绊的“东方式残忍”,或者是封闭褊狭的文化。不过,这些说法难以让我信服。日本军队在中国等亚洲国家展现的残暴行为有其特殊的环境背景。我并不是在为日本军队开脱,而是认为这些因素值得深入探讨。

    我在20世纪70年代的东京住了六年,不过这个决定和战争本身没什么关系。大学时的我没什么方向,选了中文和中国史,两个我一无所知的科目。我心里盘算着不但这两个科目具有异国风情,而且中文学会了,以后也可以派上用场。不过在70年代初期,无法在中国自由旅行,我学的中文看来毫无用武之地。

    在学习中文的同时,我也接触到愈来愈多的日本电影,在阿姆斯特丹、巴黎、伦敦看了许多现代日本戏剧演出。那时的我正年轻,想要出去闯一闯,日本似乎是比中国更好的选项。于是,我申请了一所日本电影学校的奖学金,攻读电影,而这所学校附属东京一所大学的艺术系。

    说到日本,一般外国人感兴趣的是武术或禅宗。这些对我没什么吸引力。让我着迷的是日本现代及传统的电影、戏剧、文学,它们流露着德国魏玛时期的风格,和其他民族相比,日本人似乎对用艺术来揭露文明行为背后的黑暗动机有特殊偏好。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严格的礼教守则,这似乎可以解释这样的艺术偏好。这些礼教守则旨在减少人际冲突,以及人类的动物本能所带来的风险。当人愈是感到这样的束缚时,就愈倾向于用艺术转化这样的束缚感。日本艺术家、作家和戏剧家对于性和死亡,可以说进行了为前卫的探索。我认为这种艺术表现并不是什么特殊的东方残酷情怀,而是基本的人性。


    1247901060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