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参数
-
- 作者:
埃莉诺·罗斯福著|
章和言译
-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6
- 开本:32开
- ISBN:9781163867597
- 版权提供:上海译文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我一生的故事》是埃莉诺·罗斯福的自传,她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外交家和作家。
罗斯福总统在任十二年,她做了十二年的“第一夫人”,创了美国历史之最。1945年12月,杜鲁门总统任命她担任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团长,后来又担任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主席,主导起草了联合国的《世界人权宣言》。1961年,肯尼迪总统再次任命她担任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团长。
埃莉诺·罗斯福是一位不平凡的“第一夫人”,她的政治和社会活动、独立意识、公开讲话及作家生涯都是前所未有的。埃莉诺从本质上改变了白宫女主人的传统形象,成为各种社会活动的积极倡导者、政治活动的热情参与者、丈夫事业的有力支持者和政治合作伙伴,为后来的“第一夫人们”所效仿。
1945年4月罗斯福总统因病突然去世,并没有留下回忆录,因此埃莉诺·罗斯福的这本自传也成为了解那段历史的独家资料。
埃莉诺·罗斯福(Eleanor Roosevelt,1884—1962)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外交家和作家。1945年12月,她担任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团长,后来又担任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主席,主导起草了联合国的《世界人权宣言》。
致谢……001
前言……001
第一卷我的故事……001
第一章童年记忆……003
第二章我的青春……020
第三章重返家乡……037
第四章婚姻之初……055
第五章一个女人……063
第六章初涉政坛……073
第七章华盛顿……081
第八章走向独立……090
第九章破茧成蝶……096
第十章调整心态……112
第十一章1920年的竞选,重回纽约……122
第十二章浴火新生……130143……第二卷我的回忆
145……第十三章人民公仆的私生活
159……第十四章私人插曲: 1921—1927年
166……第十五章州长岁月: 1928—1932年
178……第十六章学做总统夫人
195……第十七章第一年: 1933年
207……第十八章和平年代: 1934—1936年
215……第十九章第二个任期: 1936—1937年
224……第二十章王室访客
233……第二十一章第二届任期: 1939—1940年
249……第二十二章战争来了: 1941年
263……第二十三章访问英格兰
277……第二十四章战争在继续: 1943年
284……第二十五章太平洋之旅
292……第二十六章德黑兰和加勒比
299……第二十七章最后的时光: 1944—1945年
321……第三卷独自一人
323……第二十八章一个结束和一个开始
333……第二十九章没时间无聊
339……第三十章了解联合国
350……第三十一章见识苏联的招数
第三十二章人权委员会……355
第三十三章海外之旅……366
第三十四章漫漫回家路……385
第三十五章帮史蒂文森竞选……396
第三十六章巴厘岛和摩洛哥……405
第三十七章在苏联的土地上……413
第三十八章对西方的挑战……425
第四卷寻求大同……431
第三十九章再度访苏……433
第四十章美国梦……444
第四十一章里程碑……456
第四十二章1960年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468
第四十三章未竟之业……475
后记……486
前言
这是一本先精简、再扩写的自传。称其为“精简”,是因为对没有价值的素材已经做了最大限度的删减;称其为“扩写”,是因为补充了新的叙事,使其一直延续到当下。在我最初着手记述我一生的故事的时候,最大的问题是到底要讲些什么。现在要准备一个更加简短的版本,问题就变成了到底要剔除些什么。但不管是哪样,两者都有一个同样的困难,就是如何把自己和亲身经历放在一个更大的视角下去考量。要达到这样的视角是不容易的,因为对我来说,包括大多数人也一样,自己认为很了不得的事情,在别人看来就是小事一桩。
在我看来,似乎没有什么人能真正达到自知之明,真正看明白自己的人生是怎么回事,不过他的朋友或是敌人却往往能够做到。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一样。一个人能够做到的,也就是尽力保持诚实。
这就是我在“我的故事”一卷结尾交代的写作目的。
我有时候会想,可能有很多人认为,写自传的人不是出于无畏,就是出于虚荣。
想想自己的理由,主要有两条: 其一,如果有可能做到,描绘一下我成长的那个世界,以及到现如今诸多的变化。其二,尽可能真实地写好一个“人”。无论什么人,只要是真实的,一定很有趣,尤其是我们能看到这个人一步步的成长,或是看到一群人,以及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对他们的影响。还有1880年代的世界与现如今相比的巨大差异,我们身边物质世界的变化也似乎更加日新月异。
环境造就和改变了一个人,很多年来我一直深以为然。在我小时候,谈不上有什么真正的个性,一直到后来,才慢慢培养出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他们很早就独立了,因为现在的很多条件在日常生活中随手可得。我祖母那个年代可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世界,好像什么都不会变。现在一夜之间冒出来的新生事物,两年一过就变成陈年旧事了,好像它从来就不曾新生过。
小说之所以比其他文学形式更吸引人,是因为我们都喜欢小说中的人物,作者可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用担心伤害到别人或是令自己蒙羞。他可以揭示他所观察到的内幕,也可以刻画人物内心深处的活动。在自传里这么做就难了,只能尽量吧。不过,你越是诚恳地对待自己和他人,你写的东西就越有价值,自传里讲述的人和事就越能够为将来的人提供借鉴。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即便身处同一个环境,映照亦有所不同。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个事物,观察和感受的角度可能都不一样,让这个世界和个人生活色彩纷呈。每个人都各有他的经验,还有他的教训。
至于我,小时候有很多梦想,想象自己就是那个理想国中有着无数传奇故事的女英雄,感觉周围人也和自己一样生活在故事书中。我学到了一些对自己很有益的东西——无论在什么关系当中,最重要的是你付出了多少,而不是你得到了多少。
我们的豪尔家族,我觉得是20世纪初的那种最典型的家庭。祖上都是靠着自己的头脑和双手辛苦劳作,慢慢地物质条件殷实起来,不再那么劳苦。
我的祖父豪尔就是这类人,在他这一代,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他是个有闲的绅士,喜欢动脑筋。他以思考为乐,但却觉得自己不需要工作。到了他的孩子这一代,祖先那精明强干的品质进一步消退,但他们的经济基础可没有想象中那么雄厚,财富开始像流水一样从他们的指缝中流走。时至今日,两代人之后,世事变迁,这个家族中的很多年轻人又不得不从头开始。你会发现很有意思,他们中的很多人又找回了勤劳祖先身上曾有的那些能力和品质。
这样的轮回,我在我的家庭以及我们的国家里也都能看到。真是有趣,总会有那么一群人,把自己一两代人享有的荣光视为天经地义,无论如何也要和那些勉强糊口的人划清界限。幸运总是不太持久,命运之轮也可能反转,真正靠得住的,还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
这样的想法,我的祖母是肯定不会有的,因为对她来说,这世界似乎永远是一成不变的。但对今日的我们来说,恐怕已是陈词滥调,对我们的儿孙辈而言更是欣欣然习以为常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于我书中提到的家族成员,其他人对他们的记述总是有些过誉、太满,除了我英年早逝的父亲。我对他一直都很好奇,他总是那么温和、亲切,就像神话故事《青鸟》里面的人一样,我感觉他好像一直还活着,继续发挥着他的影响。
这个世界的发展越快,越感觉有必要把过去的美好事物记录下来。其中一条就是寻求内心的安宁,现在的人们可能不太考虑这个问题了。或许一个人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生活过一段时间,才可能养成这种特殊的气质。前不久我读了大卫·格雷森写的《乡村人的一年》,书中有这么一句:“只有征服了不幸,方可重获安宁”。或许真的是这样,不过我们的祖辈们可能会发现征服不幸并没有那么难,因为他们生活的年代还没有如此连续高强度的压力。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相信都会去征服一些这样那样的不幸。
自传的价值就在于,当你读过后,可能会对你今后的人生旅程带来一些启示。我当然不会期望大家能找到一模一样的经验和教训,或者能获得和我一样的满足感,反倒可能是我干过的那些蠢事会更有帮助!我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犯的那些错误,或许可以给正在摸索育儿经的母亲们一些帮助和安慰。因为当你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会变得愈加谨小慎微,更容易为小事而烦恼,并且同一些子虚乌有的事情较劲。
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对于我们的家人和朋友而言,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重要。我在自己的经历中就切身体会到,我的朋友们对我是多么负责,没有他们,就不会有我的今天。
从我结婚以后,所过的生活就和今天大家都熟悉的样子差不多。色彩缤纷,充满了活力和乐趣。逐步学会适应,学会调整,最终实现自立,实现自我,其实每个人都是这样成长的。
我曾简要记述过一战后我去欧洲的短暂旅行,我觉得这趟旅程对自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了解了欧洲,特别是法国,那干净、齐整的乡村,感觉尤其好。战后的凄凉景象促使我形成了对战争的无尽憎恨,在那之前从没有这么清晰过。伴随着和人们的交谈,我越来越确信,号称最终解决手段的战争,对于解决国际争端没有任何用处。当时我并没有多说什么,但留下的印象却是如此刻骨铭心,不仅没有从记忆中淡去,反而一年年更加深刻。
在“我的故事”中,我讲述了早年的生活,那个伴随我成长的、眼下正在消失的世界,曾经左右那个时代的风潮和观念。
在“我的回忆”中,我讲述了一个更加宏大和关键的时期,包括我丈夫的大部分政治生涯,这也是历史上一个风云变幻的多事之秋。我自己的政治活动也在逐步打开。
在“独自一人”中,我想按照自己近些年的观察,描绘这个变化中的世界,还讲述了一些我倾力而为的工作,希望通过促进国际上的共识与合作,建设一个手足兄弟和平相处的时代,不再有丑恶、愚蠢的战争,尽管这可能很难很漫长,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在“寻求大同”这最后一卷中,我补充了一些新的素材,是最近几年的。这是一段繁忙的岁月,每一天的每一个时辰都排得满满的,我经常从早上8点钟一直工作到凌晨。这些忙碌的时光是有意义的、积极上进的。我希望没有虚度。至少我尽力了。
一本自传的价值在于至少能达到以下其中一个目的,两者兼备当然更好。其一,通过个体的眼睛,可能有助于记录一种已经消失的生活方式,作者是他那个时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哪怕只是个无名之辈,但他记录的东西有助于我们理解当时的背景。其二,以一种更加个人的方式,能够帮助其他人解决一些他们的问题。当一个人边读边自言自语:“为什么?这竟然和我的遭遇一模一样。说不定真能找到一条解决之道。”没有什么能比这更有意思的了。
这里我需要澄清,我并不是建议自己的作为足以成为其他人的指引。我用一生的故事,只是想来说明,一个人就算没有什么特殊的禀赋,这世界上也没有什么迈不过去的坎,有志者事竟成。尽管有的时候,我们难免会有害怕和恐惧,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但我们的人生之路依然可以走得宽广、充实。
回顾自己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莫过于明白,只要你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不管眼下的境遇如何,哪怕是不如人意,只要机会出现,你一定能够抓住,走出更宽广的人生。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最要命的是,你自己抛弃了人生。人生,不仅仅是活着,还必须有自己的远方。无论什么原因,都不能成为你放弃前行的理由。
埃莉诺·罗斯福
海德公园
1960年12月
1